佛弟子文庫

國清百錄

隋沙門灌頂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國清百錄序

隋沙門灌頂撰

先師以陳太建七年歲次乙未。初隱天台。所止之峰舊名佛隴。詢訪土人云。游其山者多見佛像。故相傳因而成稱。至太建十年歲在戊戌。降陳宣帝勅名修禪寺。吏部尚書毛喜題篆牓送安寺門。到太隋開皇十八年其歲戊午。太尉晉王於山下。為先師創寺。因山為稱是曰天台。王登尊極。以大業元年龍集乙丑。勅江陽名僧雲。昔為智者創寺。權因山稱。今須立名。經論之內有何勝目。可各述所懷。朕自詳擇。諸僧表兩名。一雲禪門。一雲五淨居。其表未奏。而僧使智璪啟國清之瑞。勅雲此是我先師之靈瑞。即用即用。勅取江都宮大牙殿牓。填以雌黃。書以大篆。遣兼內史通事舍人盧政力送安寺門。國清之稱從而為始。先師神光而生。結跏而滅。處證妙法。出作帝師。備是渚宮法論會稽智果國清灌頂等三傳所載。又沙門智寂。編集先師遣迎信命。搜訪未周而智寂身故。筆墨之功與氣俱棄。餘覽其草本。續更譔次諸經方法等。合得一百條。呼為國清百錄。貽示後昆。知盛德之在茲。

國清百錄序

丹丘沙門有嚴述

夫事無鴻纖。但有補於見聞。使人警寤而趨善道者。則不可以不錄而貽諸後也。昔我祖智者禪師。本靈山聖眾之一人也。陳隋朝出現世間。代佛宣秘為人天眼目。六十餘州直指人心。具佛知見加修圓行。則妙果不遠。復其所談教法外餘事委積。章安尊者撮其可錄者凡一百條。以國清為目。天聖年中。伏蒙聖朝編入大藏。既緘以函帙。故世人罕得而見之。禪師自開皇十七年丁巳入滅。至紹聖四年足五百歲。明年春四明陳宗逸。始謀鏤版印行果。冠冕法俗因得以讀之。有以知禪師釋部中豪傑之士也。雖不得而見其面。讀其文亦得以見其心。見心愈於見面也。奉命序述。以冠首雲。

國清百錄卷第一

隋沙門灌頂纂

立製法第一(並序)

夫新衣無孔不可補之以縷。宿植淳善不可加之以罰。吾初在浮度中處金陵。前入天台諸來法徒各集。道業尚不須軟語勸進。況立制肅之後。入天台觀乎晚學。如新猿馬。若不控鎖。日甚月增。為成就故。失二治一。蒲鞭示恥非吾苦之。今訓諸學者。略示十條。後若妨起應須增損。眾共裁之。

第一夫根性不同。或獨行得道。或依眾解脫。若依眾者當修三行。一依堂坐禪。二別場懺悔。三知僧事。此三行人。三衣六物道具具足。隨有一行則可容受。若衣物有缺。都無一行則不同止。

第二依堂之僧。本以四時坐禪六時禮佛。此為恆務。禪禮十時一不可缺。其別行僧行法竟。三日外即應依眾十時。若禮佛不及一時罰三禮對眾懺。若全失一時。罰十禮對眾懺。若全失六時罰一次維那。四時坐禪亦如是。除疾礙。先白知事則不罰。

第三六時禮佛。大僧應被入眾衣。衣無鱗隴若縵衣悉不得。三下鐘早集敷坐執香罏互跪。未唱誦不得誦。未隨意不散語話。叩頭彈指頓曳屣履起伏參差。悉罰十禮對眾懺。

第四別行之意。以在眾為緩故。精進勤修四種三昧。而假託道場不稱別行之意。檢校得實罰一次維那。

第五其知事之僧。本為安立利益。反作損耗割眾潤己自任恩情。若非理侵一毫。雖是眾用而不開白。檢校得實不同止。

第六其二時食者。若身無病病不頓臥。病己瘥皆須出堂。不得請食入眾。食器聽用鐵瓦。薰油二器甌椀匙筋。悉不得以骨角竹木瓢漆皮蚌。悉不得上堂。又不得摚觸己缽。吸啜等聲含食語話。自為求索私將醬菜。眾中獨噉。犯者罰三禮對眾懺。

第七其大僧小戒。近行遠行寺內寺外。悉不得盜噉魚肉辛酒。非時而食。察得實不同止。除病危篤瞻病用醫語。出寺外投治則不罰。

第八僧名和合。柔忍故和。義讓故合。不得諍計高聲丑言動色。兩競者各罰三十拜對眾懺。不應對者不罰。身手互相加者。不問輕重皆不同止。不動手者不罰。

第九若犯重者依律治。若橫相誣。被誣者不罰。作誣者不同止。若學未入眾時過眾主不受。學眾未攝故。彼自言比丘故入眾。來犯重誣他者。治罰如前。

第十依經立方見病處藥。非於方吐於藥有何益乎。若上來九制聽懺者。屢懺無慚愧心不能自新。此是吐藥之人宜令出眾。若能改革後亦聽還。若犯諸制捍不肯懺。此是非方之人。不從眾網則不同止。

敬禮法第二(並序)

此法正依龍樹毘婆沙。傍潤諸經意。於一日一夜。存略適時。朝午略敬禮用所為三。晡用敬禮略所為。初夜全用。午時十佛代中夜。後夜普禮。

一心敬禮常住三寶。嚴持香華如法供養。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供養已如法行道。行道竟敬禮常住三寶嘆佛咒願。咒願雲。色如閻浮金。面逾淨滿月。身光智慧明。所照無邊際。摧破魔怨眾。善化諸人天。乘彼八正船。能度難度者。聞名得不退。是故稽首禮。嘆佛功德三界天龍皇國七廟師僧父母造寺檀越一切怨親等。會真如共成佛果。上座當用智力自在說。

敬禮常寂光土毘盧遮那遍法界諸佛。

敬禮蓮華藏海盧舍那遍法界諸佛。

敬禮娑婆世界釋迦牟尼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方無憂世界善德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南方歡喜世界旃檀德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方名善世界無量明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北方無動世界相德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南方月明世界無憂德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南方眾相世界寶施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西北方眾音世界華德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東北方安隱世界三乘行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下方廣大世界明德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上方眾月世界廣眾德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無憂道樹下毘婆尸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邠陀利樹下尸棄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娑羅道樹下毘首尸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尸利沙樹下迦求村馱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優曇缽樹下迦那含牟尼佛遍法界諸佛。

敬禮拘樓陀樹下迦葉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那迦道樹下彌勒如來遍法界諸佛。

敬禮舍利形像支提寶塔。

敬禮十二部經清淨妙法。

敬禮三乘得道一切賢聖僧。

為梵釋四王八部官屬持國護法諸天神等。願威權自在顯揚佛事。敬禮常住諸佛。

為諸龍王等。願風雨順時含生蒙潤。敬禮常住諸佛。

為天台山王王及眷屬峯麓林野一切幽祇。願冥祐伽藍作大利益。敬禮常住諸佛。

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七廟聖靈。願神遊淨國位入法雲。敬禮常住諸佛。

為至尊聖御。願寶曆遐長天祚永久。慈臨萬國拯濟四生。敬禮常住諸佛。

為皇后尊體。願百福莊嚴千聖擁護。敬禮常住諸佛。

為皇太子殿下。願保國安民福延萬世。敬禮常住諸佛。

為在朝群臣百司五等。願翼讚皇家務盡成節。敬禮常住諸佛。

為經生父母歷世師僧四輩檀越財法二恩。願早超苦海永出愛河。敬禮常住諸佛。

為基業施主命過檀越往化諸僧等。願六度早圓七財具足。敬禮常住諸佛。

為州牧使君六曹參佐此縣鎮將五鄉士女。願風祥雨順闔境豐寧。敬禮常住諸佛。

為創寺已來開治墾伐田園廚庾行住運動凡所侵傷。願命過歸真將來無對。敬禮常住諸佛。

為法界怨親識性平等斷除三障誠心悔罪至心懺悔。十方無量佛所知無不盡。我今悉於前發露諸黑惡。三三合九種。從三煩惱起。今身若先身是罪悉懺悔。於三惡道中若應受業報。願於今身償不入惡道。受懺悔已禮諸佛。

至心勸請十方一切佛現在得道者。今請轉法輪安樂諸群生。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壽命。我今頭面禮。勸請令久住。勸請已禮諸佛。

至心隨喜所有佈施福持戒修禪行從身口意生。去來今所有習學三乘人成就三乘者。一切凡夫福皆隨而歡喜。隨喜已禮諸佛。

至心迴向我所有福德一切皆和合為諸眾生故。正迴向佛道罪應如是懺。勸請隨喜福迴向於菩提。迴向已禮諸佛。

至心發願。願諸眾生等。悉發菩提心。繫心常思念十方一切佛。復願諸眾生永破諸煩惱。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一切普誦。誦已當梵。梵已懺悔。懺悔已禮佛恭敬。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和合無礙。

願諸眾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聖僧。

次依時說偈竟唱隨意。

普禮法第三(恭敬咒願等悉如前)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寂滅道場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普光法堂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忉利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炎摩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兜率陀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他化自在天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重會普光法堂上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祇洹林間善財童子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七處九會圓滿頓教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空不動戒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空不動定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虛空不動慧藏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佛得菩提善心常不退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法薩婆若入大總持門盧舍那佛。

普禮十方三世諸佛歸僧息諍論入大和合海盧舍那佛。

願諸眾生。三業清淨。奉持尊教。和南佛法賢聖僧。

請觀世音懺法第四(直錄其事觀慧別出餘文)

經云。三七日七七日。悉應六齋建首當嚴飾道場。香泥塗地懸諸幡蓋。安佛像南向觀世音像。別東向日別楊枝淨水。燒香散華。行者十人。已還當西向席地。地若卑濕置低腳床。當脫淨衣。左右出入洗浴竟著淨服。當日日盡力供養。若不能辦。初日不可無施安畢。各執香罏一心一意。向彼西方五體投地。使明瞭音聲者唱雲。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一心頂禮西方無量壽世尊。

一心頂禮七佛世尊。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佛世尊。

一心頂禮消伏毒害陀羅尼破惡業障陀羅尼六字章句陀羅尼。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十方一切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聲聞緣覺賢聖僧。

禮竟燒香散華而作是言。是諸眾等各各互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供養十方法界三寶。念想竟口發誠言。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菩薩。無量聲聞眾。以起光明台。過於無邊界。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諸眾生。皆發菩提心。供養訖當向於西方。結跏趺坐繫念數息。令心不散。勿數風喘氣。為眾生故。經十念頃成十念已。次念十方佛及七佛世尊。色身實相妙身猶如虛空。又當慈念念一切眾生。作此念時如一上禪。久運念已安詳徐覺。一人裝香火。各各互跪召請。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文佛(三遍奉請前所禮三寶)。

召請竟雲我今已具楊枝淨水。唯願大悲哀憐攝受(三說)。

次三稱三寶名觀世音名。次合掌說偈。願救我苦厄去訖。偈後四長行經文。次誦消伏毒害咒。說咒後七行經文(或三遍或七遍)次更稱三寶名。誦破惡業障陀羅尼咒。次更稱三寶名。誦六字章句咒竟。自以智力披陳懺悔。破梵行人作十惡業。蕩除糞穢還得清淨。次當發願懺願竟。一心作禮。禮上來所請三寶。禮竟如法行道。或三或七旋竟三自歸。自歸竟令一人登高座。唱誦請觀音經。午前初夜施上方法。餘時坐禪禮佛依常法。是為一日一夜規矩。至第二乃至第七七日。亦復如是。

金光明懺法第五(直錄其事觀慧別出餘文)

莊嚴道場。別安唱經座。列幡華等如上法。安功德天座在佛座左。道場若寬更安大辯座。四天王座在右。諸座各燒香散華。盡力營果菜。又別飣一盤雜果菜。擬散灑諸方。當日日洗浴著新淨衣。經云。七日七夜應用六齋。建首初日午時各執香罏。一人唱言。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一切三寶。是諸眾等各各互跪。嚴持香華如法供養。心默供養訖。口說是言。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如上法。作是說已。當召請。

一心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奉請東方阿閦佛。

一心奉請南方寶相佛。

一心奉請西方無量壽佛。

一心奉請北方微妙聲佛。

一心奉請寶華瑠璃世尊。

一心奉請寶勝佛。

一心奉請無垢熾寶光明王相佛。

一心奉請金炎光明佛。

一心奉請金百光明照藏佛。

一心奉請金山寶蓋佛。

一心奉請金華炎光相佛。

一心奉請大炬佛。

一心奉請寶相佛。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中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奉請大乘金光明海十二部經。

一心奉請信相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光明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常悲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法上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金光明經內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舍利弗一切聲聞緣覺賢聖僧。

一心奉請大梵尊天三十三天護世四王金剛密跡散脂大辯功德訶利帝南鬼子母等五百徒黨。一切皆是大菩薩。亦請此處地分鬼神(三遍召請)。

複述心建懺之意。隨智力所陳自在說。說竟三稱寶華瑠璃世尊。金光明經。功德天。三稱竟以雜盤食灑諸方。當說波利富婁那。以去至今。我所求皆得吉祥。若竟唱一切恭敬還一一禮。上來所請三寶禮竟。三遍旋。旋竟三自歸。自歸竟方共坐食。此是午前方法。餘時如常。唯專唱誦金光明經也。

方等懺法第六(略出五意觀慧出餘文)

勸修第一。經言。我去世後此方等典。在閻浮提。猶如日月照明世間眾生遭恩得見四方。言閻浮提者。無明域也。聞方等經深識因果。如見日月鑑覽四方。故知深經妙法能示世間相。所謂示是道是非道。非道即世間苦集。道即出世道滅。如是四法。皆由方等照了分明。經又言。是方等經無量勢力。能令一切人天脩羅地獄餓鬼悉至道場。如是章句甚為希有。能滅一切大罪業報者。豈非示世間因果。所以者何。既舉五道即是明苦。復雲。滅罪業豈非是集。經又言。若能修行得全分寶。但能讀誦得中分寶。華香供養得下分寶。乃至二乘受記成佛。豈非示出世因果。解通四諦事理分明。已如上說。行轉三障今當說。經云。若犯三自歸。乃至六重菩薩二十四戒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等戒。能至心懺。若不還生無有是處。當知方等能滅一切惡業罪障必無疑也。又云。地獄餓鬼極惡報處。以經威力聞即悟道。改丑陋形。又云。身有白癩一心懺悔。若不除瘥亦無是處。當知此經能轉一切重惡報障。金口誠言決無虛也。若行此實法初華聚觀世音來。次寶王釋迦佛來。乃至第七日諸佛大眾皆來。量根說法發菩提心。而不退轉者。當知此經能破煩惱障。明文在茲孰當不信。是故行者以寂滅相。行六波羅蜜。無所求中吾故求之佛實法。隨意往生妙樂世界及諸佛前。破諸煩惱出無明殼。長與苦別。具足聖道上菩薩位。度脫一切眾生。廣為三界而作父母者。若非方等慈力莫由。譬如日月欲除闇瞑生長萬物。此經亦爾。能滅非道顯示正路。是大法王良藥無價寶珠豐樂國。若聞此經如囚聞赦。如病得醫。如貧得寶。如行到家。歡喜踴躍亦復如是。為法故尚不悋惜身之與命。況復其餘。若聞此經當知不從小功德來。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瞑無智者。故云辯若文殊於一劫中。教化一切令登補處格其功德不及下分寶者。況上分耶。又一切聲聞辟支佛。十信補處如恆河沙。同入深禪思惟。功德不如一分。又四天下寶。奉施如來。不如有人施持經者一食充軀。何唯疑審如是否。七佛即現證實不虛。三世如來。皆由此法得成佛道。

方便第二。行者既聞方等有大勢力。令我增壽法中生心。譬如死已還生。亦可為母。豈不發心建勇勐意。傷己昏沉無量劫來。不修出要慚愧悔責。若犯嚴刑一心悚慄。如履氷谷。念此毒箭要急當拔。煩惱重病勤加救治。若能至心則事無難者。念是事已歸依十二夢王。求乞瑞夢。若不感者徒行無益。倍加懇到餐啜無忘。隨見一王即是聽許。見是事已辦諸供具。既不能碎骨賣身。亦須破慳竭力。若先有道場。更應光淨。若其無者當須營立。便利湯火燥浴等處。皆令穩便。辦好華香燈油果菜不限廣狹。若不能日日初後叵無。自力不能當求外護。委以經紀須新淨衣一通。無新浣故。依一明解內外律師發露受二十四戒。受咒預誦使誦十佛十法王子十二夢王名。憶持勿忘。棄舍一切色聲香味觸等。深生厭惡。知色如熱金。聲如毒鼓。香如惡風。味如沸蜜。觸如虺蛇。皆不可著。著則傷害。又斷奠一切世間緣務。生活人事技能作作。勿使經懷。盡其根源莫令惱亂。又舍貪瞋癡等不善覺觀。無餘思念求世福樂。唯志無上清淨菩提。心心相續入善境界。

方法第三。前諸方便弄引淳熟。渴仰顒顒不惜身命。剋日定時道場行法。初入之始月有二日。道伴多少十人已還。香泥泥地散誕圓壇。彩畫莊嚴擬於淨土。燒香散華懸五色蓋及諸繒幡。請二十四軀像。設百味食。一日三時洗浴著新衣。手執香罏。一心一意散禮一拜。互跪運念念此香雲。遍覆十方普雨一切。寶一切味衣服臥具。樓閣殿堂絃出法聲。上供諸聖下施眾生。承佛神力廣作佛事。利益一切皆入佛道。與虛空法界等。作是念已當奉請三寶。使聲聲運念淚流於臉。如向死地求於大力。

一心奉請南無寶王佛(乃至十佛具出經文)。

一心奉請南無摩訶袒持陀羅尼方等父母。

一心奉請十法王子華聚雷音。

一心奉請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緣覺。

一心奉請梵釋十二夢王(凡三遍召請)。

次嘆佛。

 世尊智慧如虛空  悉覩眾生去來相
 十方一切悉見聞  我當稽首禮法王

次一一禮十佛十王子等竟。互跪發露披陳哀泣。雨淚首悔三寶。具實志誠不諛不諂。不致覆藏。隨行者智力自在說。次發願。願共法界怨親。改革洗浣熏修清淨。次百二十匝旋。誦百二十遍咒。一匝一咒。聲不麁不細遲疾允當。旋誦訖當禮十佛十王子。更略披陳發願。然後卻坐思惟。觀一實相。觀法出餘文。思惟竟更起整服。禮佛一拜。更旋百二十匝。誦百二十遍咒。咒旋訖禮三寶。自陳罪咎。還坐思惟。如是作已。週而復始。唯第二日略去召請。餘事終竟七日也。

逆順心第四。夫四重五逆佛海死尸。依小乘經。如斷多羅樹畢竟不生。無懺悔此。依大乘經。聽許洗浣。如咒枯生果。如死者還生。雖有此法要須至心。但理無逆順事有違從。就惡論者。違於涅槃。順於生死。略為十。一無明醉惑。觸境生著。二內心既醉。外為惡友所迷。耽惑非法噁心轉熾。三內外緣具。自破己善亦破他善。於諸善事無隨喜心。四既不修善唯惡是從。縱恣三業無惡不作。五所造惡事雖復未廣。而噁心遍佈。欲奪一切樂與一切苦。六惡念相續晝夜不斷。心純念惡。初無暫停。七隱覆瑕疵諱藏罪過。內懷姦詐外現賢善。八邪健保常增上作罪。不畏惡道。九魯扈羝突無慚愧心。了不羞恥。十撥無因果不信善惡。斷諸善法作一闡提。如是十心無明為本。增加添足極至闡提。順入生死從闇入闇。織作結業無解脫期。是為生死違順也。既識無明始終。今欲懺悔修善改惡。須違生死順於涅槃。運十種心以為對治。一正信因果。為善得善。為惡得惡。雖無現行華報。當來果報不失。雖念念滅。而善惡之業終不敗亡。信為功德之母。信為入道初門。順於涅槃。翻破不信闡提心也。二當慚愧。我此罪不預人流。慚愧我此罪不蒙天護。慚愧悔過。是為白法。亦是三乘行出世白法。是為慚愧翻破無慚黑法也。三怖畏無常。命如山水。亦如假借。一息不還隨業流轉。冥冥獨往。誰訪是非。唯憑福善為險資糧。當競泡沫食息無暇。是為觀於無常。翻破保常不畏惡道。四發露懺悔罪即消滅。如露樹根枝葉彫悴。是為發露翻破覆藏。五斷相續心畢竟舍惡。果決雄勐猶若剛刀。是為決定翻破相續。六發菩提心普與一切樂。願救一切苦。橫竪週遍。翻破遍噁心也。七修功補過。勤策三業精進不休。是為修功翻破三業無事作惡也。八守護正法。不令外道惡魔毀壞佛法。誓欲光顯是為守護。翻破滅一切善事。九念十方佛無量功德神通智慧。願加護我是為念佛。翻破念惡友心。十者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罪云何有。罪福無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字之心名為罪福。名字即空還源返本畢竟清淨。是為觀罪性空翻破無明顛倒執著。無明滅故諸行滅。諸行滅故生死滅。十二因緣大樹壞。亦名出世因果。分明得見四方。此之謂也。

表法第五。行者。既識十心逆順。以正觀心歷眾事。一一緣中皆表勝法。心心相續觀道無間。入不二門。言方等咒者。觀實相理。理不可說。而無不說。赴四機緣作四方法。說於實相故名為方。雖作是說說即無說。無說即空。空故不見說與不說。無邊無中名之為等。又復逗機有說。說於此咒咒於三障。能咒之法既不可說。所咒之罪亦不可說。無罪故無生死。無咒故無涅槃。畢竟清淨故名方等咒也。香泥塗地采畫莊嚴者。地表法性。香表福德。畫表智慧。福慧二種莊嚴法身也。五色蓋者。表於五陰。不即佛性不離佛性。起無緣慈普覆一切也。二十四形像者。表十二因緣逆順觀也。凡二十四支。順觀十二覺三佛性。逆觀十二覺三佛性。所謂無明愛取是了因佛性。行有是緣因佛性。識名色等是正因佛性。覺二十四支。即二十四佛也。百味食者。表一切法中皆有中道法喜禪悅味也。一日三時洗浴者。即表緣一實修三三昧。遣蕩無明塵沙見。思垢膩顯淨法身也。著新衣者。表寂滅忍覆二邊丑陋也。遶百二十匝者。即表十二因緣。凡十種觀有百二十支。束而言之但是三道。愛取是煩惱道。行有是業道。識名色等是苦道。循環三道常為觀境。故遶百二十匝也。一咒對破一支即破三道。三道破即是三障破。經云。發菩提心。而得不退即證破煩惱障也。若犯諸戒。若不還生無有是處證破業障白癩除瘥。即證破報障也。觀誦咒聲聲不可得。如空谷響無我。觀遶旋足。足不可得。如雲如影。不來不去。若坐思惟。思惟一念之心。不從意根生。非外塵合生非離生。又非前念生故生。亦非前念滅故生。亦非前念生滅合共生。亦非前念非生非滅生。又非生生亦非不生生。亦非生不生共生。亦非不生不生生。畢竟無一念。不知從何生。但有生名字。名字非內外中間名無名。故觀心既爾從心所生。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觀一切法悉與修多羅合。如是觀時何者是我。我作何事何者是罪。何者是福。以觀力故豁然開悟。空慧明徹如水性冷。飲者乃知。唯獨明瞭。餘人不見。所得智慧禪定功德。皆不可說。如此悟時自識遮障。不俟分別。若未階此位。止獲事功德者。應當護口。勿向人言。若陳說者。得障道罪。青盲[(虺-兀+元)-蟲+虎]瞎白癩頑癡。又復行者本誓。七日中途懈退亦得障道罪。何以故。欺本心欺諸佛欺一切眾生。深須慎之。其間諸相不能自了。當向方等師面決也。

訓知事人第七

吾少嬰勤苦備歷艱關。遊學荊揚雍豫。唯著一納三十餘年。冬夏不釋體。上至天子。下至士民。雖有所施受而不私。一果一樓。入眾已後尚不希念。況故侵之。所以然者。眾寶尊重。若能增益名甘露苑。若有減損。即蒺[卄/梨]園。自飽自傷。因倒因起。可以意得。何俟多言。夫人發心隨有所作。為讀誦聽學講說經行懺悔供養舍力。未有首尾慎莫中止。中止者違本心。若再有所作。至前止處留難。即起修業不成。今生現障後彌障道。此行人大忌。應須竭力善始令終。業既坦然報亦圓滿。此亦可意得。昔有一寺師徒數百。晝夜禪講時不虛棄。有淨人竊聽說法。聞已用心每揚簸洮汰。繫念存習。謂以淨心揚簸不善。以禪淨水洮汰不淨。隨有所作念念用心。一時執爨觀火燒薪。念念就盡無常遷逝。復速於是。蹲踞灶前。寂然入定火滅湯冷。維那懼廢眾粥。以白上座。上座雲此是勝事。眾宜忍之。慎勿驚觸。聽其自起。數日方覺往上座所。具陳所證。敘法轉深。上座止曰。爾向所言皆我境界。而今所說非我所知勿復言也。因而顧問。頗知宿命不。答雲薄知。又問。何罪為賤何福易悟。答雲。此賤身者。前世之時。乃是今日徒眾老者之師。亦是少者之祖師。徒眾所學皆昔所訓。爾時多有私客。恆制約不敢侵眾。忽有急客輒取少菜忘不陪備。由此譴責。今為眾奴前習未久。薄修易悟宿命罪福。其事如是。一眾聞此悲不能勝。鑑鏡若斯豈可不慎。同學照禪師。於南嶽眾中。苦行禪定最為第一。輒用眾一撮鹽作齋飲。所侵無幾不以為事。後行方等忽見相起。計三年增長至數十斛。急令陪備。仍賣衣資買鹽償眾。此事非久亦非傳聞。宜以為規。莫令後悔。吾雖寡德行遠近頗相追尋。而隔剡嶺難為徒步。老病出入多以眾驢迎送。此是吾客私計功醻直。令彼此無咎。吾是眾主驢亦我得。既舍入眾非復我有。我不合用。非我何言。舉此一條。餘事皆爾。

陳宣帝勅留不許入天台第八

京師三藏雖弘皆一途偏顯。兼之者寡。朕聞瓦官濟濟。深用慰懷。宜停訓物。豈遑獨善。一二曹義達口。具得朕意也。四月一日臣景歷。

太建九年宣帝勅施物第九

智顗禪師。佛法雄傑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供薪水。主者施行。二月六日臣景歷。

太建十年宣帝勅給寺名第十

具左僕射徐陵啟。智顗禪師。創立天台宴坐名岳。宜號修禪寺也。五月一日臣景歷。

至德三年陳少主勅迎第十一(凡五勅)

春寒猶厲道體何如。宴坐經行無乃為弊。都下法事恆興希相助弘闡。今遣宣傳左右趙君卿。迎接遲能即出也。正月十一日。臣徵神筆。一二君卿口具。便望相見在促。

少主第二勅。得使人趙君卿啟。並省來答表。志存林野兼有疾病。願停山寺不欲出都。不具一二。岩壑高深乃幽人之節。佛法示現未必如此。且京師甚有醫藥。在疾彌是所宜。故遣前主書朱宙迎接。想便相隨出都。唯遲法流不滯。會言在近。二月八日臣徵神筆。朱宙口述一二。

少主第三勅。前雖遣兩使殊未委悉。意存三寶故有相迎。今復遣龍宮寺道昇。並令面陳一二也。二月二十八日臣徵。

少主勅。東陽州刺史永陽王。聞王在州迎顗禪師大弘法事。甚會朕心。今迎出都。王宜敦諭申朕意也。正月十日臣徵。

路次迎陵。勅書迎候。近得永陽王啟。知禪師遂能屈德隨朕使出都。甚有欣遲當稍次近。路涉險道殊足為勞。今遣勅左右黃吉寶迎候。但未知欲安止何寺。想示使人仍令前還。即勒所由料理房舍也。遲近會言此未委悉。三月二十四日臣徵。

至開陽門舍人陳建宗等宣少主口勅第十二(凡十二勅)

禪師舟渚日久固勞道德。今遣主書陳建宗齎輿往。必希上至敬寺。三月二十六日。

在至敬宣口勅。仰延略成勞。動但禪靜必依空閑今。葺靈曜寺。權充宴坐。勅主書羅闡相送。四月。

在靈曜寺宣口勅。護國之力莫過數演。仰屈於太極殿。開大智度論題。還寺就講。今遣舍人施文慶往。論相開法施也。

在靈曜寺。主書羅闡宣口勅。送真金像一軀(光跌五十)釋論一部。闞寶縷[片*令]桉一面。山羊[髟/口/?]麈尾一柄(並匣)虎面香罏一面(併合)東田口二。

羅闡又宣口勅。不許讓口。且留山中使役勿勞輸送。羅闡宣口勅送。扶月供夏服一通。細蕉五端。絹布各十匹。綿十觔。黃屑二鬥。扶月白米五石。錢三千文。果菜付隨。由扶月送學士三人弟子三十人。人各給夏服。扶月供依舊式。

羅闡宣口勅。不許讓扶月供扶月薄。少無所致讓。受已舍施彌會功德之心。

羅闡宣口勅。不許讓嚫衣物。法施無盡。財物有竭。所送不多忘懷納受。九月二十四日。

羅闡宣口勅。施檳榔二千子。節子一百枚。[卄/邪]席一領。羅闡宣口勅。請講。國家一年舊有仁王兩集。仰屈於太極殿開講。法式處分一聽指撝。今遣主書羅闡取意。

口勅。於光宅寺講仁王經。今欲於寺舍身。僧得大施。敬屈講仁王經。日自欲聽聞。今遣後閤舍人李善慶。往達知一二。

口勅。治光宅寺。光宅是梁武龍潛之地不整處多。今勅善量隨由就功一二。羅闡取來意。

國清百錄卷第一

國清百錄卷第二

隨沙門灌頂纂

少主後沉手令書第十三

妙覺和南。今遣內師許大梵往。稽首乞傳香火。願賜菩薩名。庶藉熏修菩提眷屬。謹和南答令名海慧菩薩。

沉後扶月供。熏陸沉檀各十觔。黃屑一鬥。細紙五百張。燭十挺。赤松澗米五石。錢一千文。

 右件月月供光宅寺。三月十二日。

少主皇太子請戒疏第十四

淵和南。仰惟化道無方。隨機濟物。衛護國土。汲引天人。昭觸。光輝託跡朋友。比丘入夢符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德斯炳。是以翹心七淨渴仰四依。庶三自之歸可弘。五戒之法永固。竊尋內外兩教。大小二乘。重道尊師。由來尚矣。伏希俯從所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日日增長。今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法會。奉請為菩薩戒師。謹遣主書劉璿。略申誠欵。殊未宣悉。弟子淵和南。正月十三日。

皇太子扶月供。熏陸香一合。檀香三十觔。中藤紙一垛。乳酥一鬥。錢二千文。

 右牒月月供光宅寺

陳永陽王手自書第十五(凡三書)

秋氣淒冷。願安樂行耳弟子寡末。未能治道。願欲延屈方憑開導。今遣左右陳文強往。悉其一二。弟子陳伯智和南。八月十日。

王第二書。弟子少奉正真。長而彌篤。州中事隙時得用心。但至止以來實有欽睠。前書要師出鎮講說。未辱還告。良以欝陶佇聽之情不忘瞬息。重遣今信必望翻然。學徒多少並希攜帶。故前有白尋勒人般所遲來儀。會言在促。弟子陳伯智和南。

王第三書。使人山返仰具高懷。域誠不果更深為恨。本知山水得性為物忘懷。復須安忍。今遣迎接佇望光臨。弟子陳伯智和南。高麗昆布人參等送去。是物陋返仄。

永陽王解講疏第十六

菩薩戒弟子陳靜智稽首和南。十方常住三寶幽顯冥空現前凡聖。伏惟法王法力。憫三界之顓愚無漏。無為開一乘之奧典。深宗絕稱仰蓮華以立名。實智難思借寶珠而喻理。慇勤弘接。始則大事因緣指掌言提。終令小乘解悟。接須彌擲世界。未是為難。開秘密導蒼生。斯為勿易。天台顗闍黎。游浪法門貫通禪苑。有為之結已離。無生之忍現前。仰屈來儀闡揚極教。高軒層殿廣闢齊宮。聖眾雲集仙群霧委。俱奉傳燈之曜。共把懸河之流。法侶忻慶神祇踴躍。弟子飄蕩業風沉淪。愛水雖餐法喜弗祛。蒙蔽之心徒仰禪悅。終懷散動之慮。但日輪馳鶩曦和之轡不留。月鏡迴軒嫦娥之影難駐。適啟金函。便收寶軸法輪輟軫。鷲嶺之說何期。清梵停音。漁山之唱方息。有離有會。嘆息奚言。愛法敬法潺湲無已。謹於今月十三日。解講功德仰設法會。並度人出家。又觀音菩薩法身大士。拯危拔難利益人天。奉造靈儀即日鎔鑄。用斯福善。上資清廟聖靈。又奉為即日至尊。願御膳勝常安。德宮太后菩薩寢興納豫。皇太子起居萬福。諸王諸主咸保嘉慶。末及弟子自身並息。諶等內外眷屬。一切因緣。壽命長遠身心快樂。唯願顯揚三寶。通達五乘。戒與秋月俱明。禪與春池共潔。生生世世與闍黎及講眾黑白。見聞覺知恆結善友。恆將濟度還同智積。奉智勝如來便似藥王覲雷音種覺。或見生安樂世界。或處兜率天宮。俱蕩三乘行。俱向一乘道。恆沙菩薩為等侶。恆沙國土為佛事。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同修七覺分。同趣三菩提。虛空有邊此願無盡。仰希幽顯證明。法界怨親同入願海。迴向薩雲若。為無所得故。

永陽王手書屬真觀惠裴二法師第十七(裴是東王蕭釋門師觀出梁湘浙江永陽王嘗師事之)

靜惠和南。更雪寒重。願禮懺不迺仰疲。弟子眩怳無理。真觀法師願得入山攝慮禪寂。今以彼書仰呈裴公。又正束裝待小晴適便當就路。但觀公非唯義解。又誦法華。既朗慧燈方澄定水。仰惟闍黎。德侔安遠道邁光猷。遐邇傾心振錫雲聚。紹像法於將墜。以救昏蒙。顯慧日之餘光。用拯澆俗。兼孔山陰舍良田以供耕墾。姚寶女舍淨財以給菹菜。禪堂行就修緝。糧廩不慮闕。無諸善因緣。亦各隨喜弟子。劣薄竭誠供養。願勿以資待繼意徒眾為憂。憑茲福業庶遣煩勞。藉此熏修冀荷冥祐。弟子陳靜惠和南。

王送經像入天台。金銅坐像一軀。涅槃經一部。燭一百挺。大幡二十張。絹一百匹。淨人白石。淨人阿甘。

 右牒

陳義同公沉君理請疏第十八

菩薩戒弟子吳興沉君理和南。竊聞大乘者。大士之所乘也。高廣普運直至道場。復作四依周旋六道。仰惟德厚深會經文。於五誓之初請開法華題。一夏內仍就剖釋。道俗咸瞻延佇嘉唱。慈悲利益不違本誓耳。謹和南。

陳左僕射徐陵書第十九(陵書最多門人競持去追尋止得三紙並願書)

陵和南。昨預沉儀同法席。餐奉甘露無畏之吼。眾咸歸伏。然正法炬。朗諸未悟。自慶餘年得逢妙說。尋事諮展。此不申心。謹和南。

陵和南。注仰之心難可敷具拔。公至蒙三月二十日旨。用慰積歲傾心麥冷體中何如。願一日康勝。山中春夏無餘障惱耳。遲復存旨。弟子二三年來。溘然老至眼耳聾闇心氣昏塞。故非復在人。兼去歲第六兒夭喪。痛苦成疾由未除愈。適今月中又有哀故。頻歲如此窮慮轉深。自念餘生無復能幾。無由禮接係仰何言。敬重璪公今還白書不次。弟子徐陵和南。

陵和南。放生星聞。公家極相隨喜事。是拔公口具謹不多諮。唯遲拔公廷出。數百里水全其命根。如此功德算數無盡。隨喜無量。此不委諮。弟子徐陵和南。

陳徐陵五願上智者禪師。陵和南。弟子思出樊籠無由羽化。既善根微弱。冀願力莊嚴。一願臨終正念成就。二願不更地獄三途。三願即還人中。不高不下處託生。四願童真出家如法奉戒。五願不墮流俗之僧。憑此誓心以策西暮。今書丹欵仰乞證明。陵和南。

陳吏部尚書毛喜書第二十(凡五書)

累年仰系不易可言。承今夏在石像行道。欣羨無極。又聞欲於天台營道場。當在夏竟耳。學徒遠近歸依者理應轉多。安心林野法喜自娛。禪講不輟耳。四十二字門令附。雖留多時讀竟不解。無因諮訪為恨轉積。南嶽亦時有信照禪師在岳嶺。徒眾不異大師在時。善公於山講釋論。彼亦悒悒遲望。還綱維大法。不者歸鐘嶺攝山。亦是棲心之處。何必適遠方詣道場希勿忘。京師邊地之人。豈知迴向傾心無時不積。未因接顏色東望欷懣。敬德信人今返白書不具。弟子毛喜和南。

弟子諸弟及兒等。悉蒙平安。第二任鄱陽郡。第三為豫章王司馬。第四大廷卿。第五入閤任度支郎。大兒由在東宮為中書舍人。仰蒙垂顧。以大善知識大同學。輒復遠諮。

喜次書。秋色尚熱道體何如。禪禮無乃損德。弟子老病相仍湯藥無效。兼不得自閑。轉有困爾。仰承移往佛隴。永恐不復接顏色。悲慨俱深。仰惟本以曠濟為業。獨守空岩。更恐違菩薩普被之旨。近與徐丹陽諸善知識共詳量。等是一山。鐘嶺天台亦何分別。必希善加三思。不滯於彼我。京師彌可言師一二因。拔師口具其間。願敬道德。弟子毛喜和南。

喜次書。適奉南嶽信。山眾平安。弟子有答具述甲乙。後信來當有音外也。今奉寄牋香二片。熏陸香二觔。檳榔三百子。不能得多示表心勿責也。弟子毛喜和南。

喜又書。慶講。今者仰餐敷說。訓往綽然。道俗嗟味。般若照明。豈是拙辭所能稱述。弟子毛喜和南。

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放生碑文第二十一

陳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東海徐孝克撰夫太易無體。品類所以咸享。太一無名。至人於是設教。仰觀俯法遠取旁求。兼三以才。吹萬維物。建官台鉉則五嶽作鎮。辨方伯牧。故四瀆分流。闢伊闕覽八紘。鑿龍門陂九澤。播厥習險因之以利民。相生卜洛樹之。以君長坎之。時用大矣哉。我皇帝。作聖凝神乘圖御籙。無為無慾道契汾陽。垂拱垂衣德隆至治。辰象貞明管灰合序。方外無虞海內有截。被風雅於華戎。盛雍熈於曩代。巍巍乎難得而稱者也。至如光啟法式榮敷道樹。化彰十善。弘濟四生。天台修禪寺智顗禪師。蔬練自居苦節行矣。奉揚皇風總持像季。禪師。俗姓陳氏。頴川人也。乃有媯之後焉。四友驚座逖聽多美六奇。列爵世載。其賢祖詮早世。父起祖梁使持節散騎常侍益陽縣開國侯。禪師童真出家。聰敏易悟。寓居荊峽。游化幽並。自北徂南。兼行禪智。禹穴勝探台山是卜。白雞路出青髓岩開。攀桂結字蕭然憩止。林交五柳既馥栴檀之氛。塔現三層終縣水精之色。雲崖天樂不鼓自鳴。石室金容無形留影。秀嶺嶔崟浪波浩瀚。洪濤蜃氣冐遠苞空。巨壑喬松幹雲翳日。翔集飛走叢育珍怪。地中藏玉觀曲杖而易辨。淵內沉珠見圓流而可別。神通開士如意桑門。振錫咒泉騰空舞缽。受丹仙容汎急水而時來。避官真人乘迴風而迴至。厥土宏麗靈讖斯在。禪師福慧鎡基聲光利益。宣勐將軍臨海內史計尚兒子勳之胄。世顯方術賣藥登仙。聞於昔漢。剖符作守。即此明時。請轉法輪講金光明經一部。前雲騎將軍臨海內史陳思展。及其猶子陳要卿等即土人也。戎章衣繡優秩家邦。奉屈禪師次講法華經典。白牙團扇初開律藏之門。玉柄麈尾旁闡經王之偈。系珠始訓親友醉除。夢鼓將鳴梵魔疑遣。因迺雙明誡勸廣辯殃福。尚兒仍獎諭[竺-二+(一/(尸@邑))]主嚴續祖羊公賀等群賢。凡百君子信誓斯立。丹誠恪勤白業諧辯。嗟如棠之往。累嘆釣濮之來緣。各舍[竺-二+(一/(尸@邑))]業及魚梁等合六十三所。二緣樹下懸唱善哉。五旬座上遙聞彈指。巨海無際一時清謐。眾生無邊同荷安快。掌擎世界未粵難思。手把虛空非名希有。桂陽王殿下皇枝之貴。思懋間平情崇孔釋。吐懸河之旨擊節證明。示半月之形深心隨喜。五侯三傑曾不間然。黃髮青衿咸同踴躍。藏諸篆素青編落簡。樹以貞碑芳聲靡絕。假令山止海運。惠施之美猶傳。龜吉筮凶鐫勒之功。無毀孝克才慚十倍。學墮三餘春蒐秋獮。久捐染截。書紳畫地曾何圖寫。雖復張池。並黑寧擬妙辭。峴石徒刊非能墮淚仰熏心之上善。羨山水之清音。寸志片言乃為銘曰。

 設位觀像  剖極開渾  蕩蕩為大
 蒼蒼以尊  膏川淚瀆  地脈河源
 導疏諮禹  蓋取維軒  嗟乎坎德
 至矣坤元  淳風樂土  君臨御寓
 明明孝治  穆穆聖主  道冠當今
 功高前古  慶協嘉瑞  美均擊拊
 仁沾動植  澤及遐宇  釋種高族
 身資瓢蓛  匪慕分圭  歸心染服
 辭彼緣慮  言施幽谷  志託松筠
 形隨藁木  七覺善誘  五禪清肅
 無遠弗屆  無思不服  將軍邦宰
 肩印銷罪  淑女良夫  民業珍賄
 靡宏十明  寧追百倍  不見所欲
 忘懷無待  各舍貨泉  同成佛海
 決漭冥蒙  瞻眺唯空  屏師送雨
 列子揚風  鯤鱗以北  極外之東
 遠水銜日  曾波駕蓬  地上之比
 山下之蒙  涇清渭濁  朝宗會同
 天台維節  林泉搔屑  頂列三辰
 峰危九折  瀑布高瀉  神狀姝潔
 響若奔雷  皎如素雪  隆冬不凝
 炎旱無竭  石橋杳邈  晨暉映徹
 仰止青霄  俯臨丹穴  鳥路雲通
 人途徑絕  渤澥難邊  含情泝沿
 嗷嗷岌岌  萬萬千千  鼓鰓掉尾
 相望自然  壁網無掛  任鉤不牽
 歌舼靜拽  響爼停羶  行滿業大
 弘生為最  斷樹誠規  翳樊斯誡
 噌參靈鶴  敬康神蔡  隨感明珠
 於期軒蓋  嘉會信徵  潛騰是賴
 逝矣虞淵  波瀾易遷  高岸深谷
 蓬海桑田  石餘幾拂  芥盡何年
 大地將隕  須彌洞然  風傾金際
 火及初禪  猗歟水性  報轉常圓

隋高祖文皇帝勅書第二十二

皇帝敬問光宅寺智顗禪師。朕於佛教敬信情重。往者周武之時毀壞佛法。發心立願必許護持。及受命於天。仍即興復仰憑神力法輪重轉。十方眾生俱獲利益。比以有陳虐亂殘暴。東南百姓勞役不勝其苦。故命將出師為民除害。吳越之地今得廓清。道俗乂安深稱朕意。朕尊崇正法救濟蒼生。欲令福田永存津梁無極。師既已離世網修己化人。必希獎進僧伍固守禁戒。使見者欽服聞即生善。方副大道之心。是為出家之業。若身從道服心染俗塵。非直含生之類無所歸依。仰恐妙法之門更來謗讟。宜相勸勵以同朕心。春日漸暄道體如宜也。開皇十年正月十六日。內史令安平公臣李德林。宣內史侍郎武安子臣李元操。奉內史舍人裴矩行。

秦孝王書第二十三(凡二書)

冬暮寒切道體何如。法務勤辛有以勞悆。安州方等寺奉為皇帝修立。屈法師向彼行道。甚不可言。已令所司發遣供給。願以熏修為懷不憚利涉也。道深敬德遣白不具。弟子楊俊和南。十二月十七日。

次書傾仰每深甚熱。禪師道體何如。修習不乃勞心也。未由有展企結。良深願珍德遣白不具。弟子楊俊和南。五月十九日。奉施沉香等如別。至願檢領。

沉香十觔。牋香十觔。熏陸少許。

 右牒薄伸供養

晉王初迎書第二十四

金風御節玉露調時。道體休和安樂行不法師抗志名山棲心。慧定法門靜悅戒行。熏修籍甚。徽猷久承音德。欽風已積味道。為勞冀託舟航。用披雲霧。故遣使人往彼延屈。希能輕舉以沃虛襟。佇望來儀不乖眷意也。弟子楊廣和南。

王治禪眾寺書第二十五

深具謙挹之旨。但高人游處觸地是安。然法宇僧坊須盡嚴正。經云四事供養。一不可虧。已勒有司修葺。願忘懷受施也。弟子楊廣和南。

王受菩薩戒疏第二十六

使持節上柱國太尉楊州總管諸軍事楊州刺史晉王弟子楊廣稽首。奉請十方三世諸佛本師釋迦如來。當降此土補處彌勒。一切尊經無量法寶。初心以上金剛以降諸尊大權摩訶薩埵。辟支緣覺獨脫明悟二十七賢聖。他心道眼乃至三有最頂。十八梵王六欲天子帝釋天主四天大王。天仙龍神飛騰隱顯。任持世界作大利益。守塔衛法防身護命。護淨戒無量善神。咸願一念之頃。承佛神力俱會道場。證明弟子誓願。攝受弟子功德。竊以識暗萌興即如來性。無明俯墜本有未彰。理數斯歸。物極則反。欲顯當果必積於因。是調御世雄備歷生死。草木為籌不可勝計。恆沙集起固難思議。深染塵勞方能厭離。法王啟運本化菩薩。譬如日出先照高山。隨逗根宜權為方便。如彼眾流咸宗大海。弟子基承積善生在皇家。庭訓早趨貽教夙漸。福理攸鐘妙機須悟。恥崎嶇於小逕。希優遊於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但開士萬行戒善為先。菩薩十受專持最上。喻造宮室必因基址。徒架虛空終不成立。弗揆庸懜。抑又聞之孔老釋門。咸資鎔鑄不有軌儀。吾將安仰誠。復釋迦能仁本為和尚。文殊師利冥作闍黎。而必藉人師顯傳。聖授自近之遠。感而遂通。薩陀波崙罄髓於無竭善財童子忘身於法界。經有明文敢為臆說。深信佛語聿遵明導。天台智顗禪師佛法龍象。童真出家戒珠圓淨。年將耳順定水淵澄。因靜發慧安無礙辯。先物後己謙挹盛風。名稱普聞眾所知識。弟子所以虔誠遙注。命檝遠延每畏緣差值諸留難。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雲霧即銷煩惱。謹以今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總管金城設千僧蔬飯。敬屈禪師授菩薩戒。戒名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歸親奉極。以此勝福奉資至尊皇后。作大莊嚴同如來慈普。諸佛愛等視四生猶如一子。弟子即日種羅睺業。生生世世還生佛家。如日月燈明之八王子。如大通智勝十六沙彌。眷屬因緣法成等侶。俱出有流到無為地。平均六度恬和四等。眾生無盡度脫不窮。結僧那於始心。終大悲以赴難。博遠如法界。究竟若虛空。具足成就皆滿願海。楊廣和南。

王嚫戒師衣物等。聖種納袈裟一緣。黃紋舍勒一腰。綿三十屯。欝泥南布袈裟一緣。黃絲布襪一具。絹四十匹。欝泥絲布偏袒一領。黃紬臥褥一領。布三十禪。欝泥絲布坐褥一具。烏紗蚊幬一張。紙二百張。欝泥絲布裙一腰。紫綖靴一量。錢五十貫。欝泥雲龍綾被一緣。龍鬚席一領。蠟燭十挺。欝泥羅頭帽一領。須彌氈一領。銅硯一面。高麗青坐布一具。烏皮履一量。墨二挺。黃絲布背襠一領。南榴枕一枚。和香一合。鐵錫杖一柄(見在)象牙管一管。麈尾一柄。烏油鐵缽一口(並袋)斑竹筆二管。銅七筋一具。犀角如意一柄(並匣)白檀曲幾一枚。銅重盌三口。鍮石香罏奩一具。山水繩床一張。銅搔勞一口。銅香火七筋一具。白檀支頰一枚。銅澡灌一口。楠榴夾膝一枚。桃竹蠅拂一柄。鐵翦刀一口。蒱移文木桉並褥。犀裝爪刀一口。鐵剃刀一口。黃絲布隱囊一枚。紫檀巾箱一具。鐵鑷子一具。白瓦唾壺一口(並籠巾)柹心筆格一枚。銅燭擎一具。鍮石裝柹心經格一具。犀裝書刀一口。白團扇一柄。師嚴教尊(右四字爪).喜舍供養(右四字龍).習惱餘氣(右四字懸針).緣覺侵斷(右四字垂露).咸登常樂(右四字飛白).豈如菩薩(右四字倒薤).能施所受(右四字魚).聲聞是證(右四字科斗).戒定慧滿(右四字篆).苦集滅道(右四字大篆).穀皮屏風一具(爪篆龍魚科斗飛白垂露倒薤等書)淨人善心年十一。

右牒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王稟戒名。總持菩薩。書疏。即用法諱弟子。總持和南)。

王謝書第二十七

柳顧言還奉旨。垂示六種舍施及留受用。弟子一日恭嚫。猶以陋薄不稱宿心。來旨既以轉施。功德彌為增上。悲敬福田深是平等。固非蔽識所能周見。事事仰依其所留者。既以不多願恆留受。用故遣報諮。謹和南。

王參書第二十八

弟子總持和南。履長戒辰在俗咸慶伏。惟吐納禪慧。與時休和。弟子稟受以來。粗堪靜攝。謹遣參承。謹和南。

王請留書第二十九

弟子總持和南。爰逮來誨須往荊楚。辭致首尾仰具高懷。但祇稟淨戒事成甫爾。宿昔凝滯匪遑諮決。闍梨和尚經稱勝田。種子雖投嘉苗未植。方用心形永伸供養。庶憑善誘日灑塵勞。凡厥共緣依止有地。斯亦舟航兼運利益弘多。如來化導何必止還天竺。菩薩應變本無定方。深願坦然以虛受物。遲延展禮面當諮遜。謹和南。

開府柳顧言。宣口教雲。智者為當長去更有還期。弟子意不欲相去遼遠。脫能旋迴不敢留停。鎮下近山隨樂住。止又欲奉留待。二月十八日同度延陵鎮。仍共至棲霞履行。於彼送別。

王重留書第三十

弟子總持和南。逮旨須取明。二日垂別修復未周。便深傾欷。弟子前昨晝夜熟更。惟忖智者。至止以來未經一夏。兼荊潭路遠安居。將促江波浩蕩。行程難期。既去此處。又不至前所半途。結夏投止亦難。又按經律。一夏供養安居僧。福田無量。況乎師道及大眾力。凡夫淺薄本資勝緣。菩薩大慈須受應供。暮春行謝首夏向臻。九旬忽違四事虛棄。修心與理於情匪安。今欲仰留度夏發遣。冀不半途飄露脫疑。邑下喧湫須依林壑安居。攝山亦當為便。若法歲將滿。預勒蔣州裝船。南出石頭西浮彌易。既乘爽節因得順風。去留之宜事理咸會。此間彼處仰聽擇一。意不可盡辭豈多宣。謹和南。三月一日。

王許行書第三十一

弟子總持和南。復逮今旨欲遂前心。功德因緣豈敢違忤。謹遵宿願。即命所司發遣發日。離晨仰聽詳擇。庶解夏非遠。秋水乘流。賜答求期。必當無爽。用茲歡喜。以蠲悲欷。謹和南。

蔣州僧論毀寺書第三十二

奉誠寺慧文。龍光寺法令。光宅寺智勝等。稽首和南。伏見使人齎符壞諸空寺。若如即目所覩全之與破。及有僧無僧。毀除不少。伏惟大王菩薩。植信嵩明興建三尊。慈仁化物豈不弘護佛法。留心塔寺。但此處僧徒。忽見毀廢咸懷憂恐。大王雖照同朝日。而聖德高遠眾情傾仰。無因簡徹。伏惟智者禪師。道俗歸止有所言勸。悉善為先。文等不揆庸微。馳來奉告。必願運大慈悲。垂為申達。異未壞之寺。庶得安全。敢藉護持。輒此祈仰。謹和南。開皇十二年二月八日。

述蔣州僧書第三十三

今獲蔣州奉誠寺慧文律師書。敬呈如別。仰惟匡持三寶行菩薩慈。近年寇賊交橫。寺塔燒燼。仰乘大力建立將危。遂使佛法安全道俗蒙賴。收拾經像處處流通。誦德盈衢銜恩滿路。昔居戎在陳尚得存心。況息武興文。方應光顯。至如慧文所述。抽剔伽藍必由所官人多生僻解。致令外僧惶惑憂懼不寧。貧道常念無堪謬當知識。若論愛惜形命。豈敢言忤公門。特是佛法相關。亦由香火事大意之所為。唯憂冥道。寧忘即日之身。必存未來之議。若不述愚心則虛當四事。復乖三稔香火。是何人乎。是何人乎。在所官司唯悕事辦。豈慮因果將來善惡耶。當願聖德尊嚴。履萬安之路。福祿隆重高而不危。修菩薩行棟樑佛法。牆塹三寶澤覃四海。風芳萬代。若謂寺多洲少國或不聽。方便善權仰由安立。若須營造治茸城隍。江南竹木之鄉。採伐彌易。仰希弘紹。提拔將沉。故寺若存新福更長。冀蒙矜允幽顯沾恩。法事仰幹追深愧踖。沙門某敬白。三月十一日。

王答蔣州事第三十四

弟子總持和南。爰逮高旨騰蔣州僧所及。竊以僧居望剎。食惟分衛。所立精舍本依聚落。近年奉詔專征。弔民伐罪。江東溷一。海內又寧。塔安其堵市不易業。斯亦智者備所明見。而亡殷頑民不慚懷土。有苗恃險敢恣螳蜋。橫使寺塔焚燒。如比屋流散鐘梵輟響。雞犬不聞。廢寺同於火宅。持缽略成空返。僧眾無依。實可傷嘆。彼地福盡方成丘墟。所餘堂塔本不壞毀。其有現僧亦許房住。唯虛廊簷宇會當倒壓。所以移來還充寺館。其外椽版權借築城。若空寺步廊。有完全者亦貸為府廨須一二年間民力展息。即於上江結筏以新酬故。本勒所司具條孔目。無慮零漏。恐遠僧未能曲見。頓用仰誣。必願言提冥諸其掌。猥延滿軋戀側良深。謹和南。

述匡山寺書第三十五

江州匡山東林寺者。東晉雁門慧遠法師之所創也。遠是彌天釋道安之高足。安是大和尚佛圖澄之弟子。三德相承如日月星。真佛法梁棟皆不可思議人也。而遠內閑半滿外善三玄。德布遐方聲高霄漢。初詣山足依止一林。共耶舍禪師頭陀其下。若說若默修西方觀。末於林右建立伽藍。因以為名。東林之寺。遠自創般若佛影二台。謝靈運穿鑿流池三所。梁孝元構造重閣。莊嚴寺宇即日宛然。峯頂寺者是齋慧景禪師。感山人延請因棲其峯。次梁慧歸在後登躡。方建伽藍。峰有水泉忽然枯涸。歸燒香咒願清流盈滿。天降甘露於泥洹日。是以先德名蹤。垂芳不斷。松霞清曠。觸處蕭條。公私往還莫不歸向。自大化江左。貧道因至彼山。憩泊東林。時游峰頂以歲為日。羨翫忘勞。然山下伽藍偏近驛道。行人歸去頗成溷雜。今奉請為兩寺檀越。庶藉影響眾得安心。禮誦虔誠用酬洪澤。並乞勒彼所由。永禁公私停泊。沙門某敬白。

王答匡山書第三十六

弟子總持和南。垂誨述江州潯陽廬山東林寺峰頂寺。須令弟子並為檀越主。山嶺盤秀下屬江湖。香罏層峰上虧雲日。仙人之所戾止。隱倫於焉不歸。況乎慧遠法師勝依結構。謝客梁元穿池重閣。景師息心神應峰頂。智者憩歷踵武前賢。師嚴道尊實深隨喜。所恨寡薄無益將來。庶藉熏修方證常樂。兼陳二寺偏近驛道。行人往來頗成溷雜。須勒彼州令去公私。使命不得停止。即付所司。依事頒下。謹和南。三月一日。

王與匡山三寺書第三十七

極暄法師道體何如。眾內咸宜也。雁門遠法師四依菩薩。翻飛朔野棲息南山。自斯以後名德相繼。智者見令為寺檀越。顧修寡薄非敢克當。獎導既引良深隨喜。敬德指此承問。楊廣和南。三月二十一日。

與禪閣寺書春序將謝道體何如。僧眾清善匡山佛寺興自慧遠法師。法師師於彌天道安。安師於佛圖澄。妙德相承莫之為最。江東龍藏悉本雁門。雁門上人創跡廬阜。自梁及晉止有東林。陳晚澆漓別生禪閣。僧徒好異豈稱至和。智者爰居還須合一。想均願海更無異味。行人將送過指此相聞。楊廣和南。三月二十一日。

與峰頂寺書。暮春暄和寺眾清勝。禪悅法喜致足恬懷。鑪峰香氣煙霞共遠。智者經託勝地。為在總內令為檀越。誠深隨喜。更追厚愧善當敬勗。楊廣和南。三月二十一日。

王謝法門書第三十八

弟子總持和南。奉旨今日齋竟。即事登舟睽阻方遙。彌以傾欷垂示法相。雖文旨淵賾源本難尋。而教門方便開悟易益。恭承善誘永以受持。庶藉津梁得無退轉。自服膺至道每沾弘護。將事遵途復降良藥。沐浴慈被伏用悽荷。謹和南。

王遣使往匡山參書第三十九

弟子總持和南。親信傳中詵還。逮去月朔告。用慰延結熱猶熾願道體休和。仰承經過攝山鐘岫。寺塔安善徒眾和肅。仍留二十僧權停開善。進至匡岳結夏安居。東林禪閣還為一寺。峰頂精舍復皆隨喜。敬緣勸發獲此熏修。用耨身田方流法雨。金光明福喜荷彌深。弟子去月十四日。始度朱方風土異宜。流金在節攝衛多不調適。每有劣然二十九日來。石頭稍已平復。自江浦違心馳情彭蠡以日為歲。無時暫忘。願未解夏前。預整裝束法歲若滿。即事西浮。彼間酬願務令在促。非但弟子蔽識希護。周爰深恐。禪慧學徒咸思鑽仰。宣尼在陳致嘆自衛。便歸屈道紆情事非為己。今遣主薄王灌指往祇承。並貢別牒用忘存省。敢略繁辭。謹和南。七月一日。

法衣六件。鹽一百斛。米一百斛。

右件其鹽米悉出江州正倉王灌齎合魚開送。

王重遣匡山參書第四十

弟子總持和南。東林山寺使至。逮八月八日誨。用慰馳結仰承。已往衡山。至當稍久。法緣若竟願即沿流。冀在歲陰必期展覲。弟子渡江還。去月初移新住。多有造次。未善安立。來旨勗以法事。實用慚悚。始於所居外援。建立慧日道場。安置照禪師以下。江陵論法師亦已遠至於內援。建立法雲道場。安置潭州覺禪師已下。即建深善輒以諮知。仰承相次為營。功德深荷扶助。難用遠陳。而發此至江州遂下請僧料。云何能得相資。前施鹽米。其米迴入東林。鹽以上路盈長之外。乃可別營功德。今山僧返路行用仰酬尋。別遣使迎延。願預整歸計。江山遼敻豈盡誠曲。謹和南。十月十日。

王遣使潭州迎書第四十一

弟子總持和南。歲聿雲暮寒氣殊重。禪悅經行願常安樂。弟子頃來每多勞疾。但睽覲稍久唯用傾結。仰度所營功德已當究竟。今遣左親信伏達奉迎。願便事沿流延遲諮具。謹和南。十一月十五日。

王遣使荊州迎書第四十二

弟子總持和南。暄和道體勝悆。仰揆衡岳法事久當圓滿。江陵功德復應成就。隨喜之至難用勝言。弟子今入朝覲。行次陝州。馳仰之誠與時而積。故遣使人迎候。希便進道。來月下旬唯遲祇接。路首怱促豈復委宣。謹和南。二月二十二日。

王入朝遣使參書第四十三(凡六書)

弟子總持和南。仰違移歲馳誠載勞。兼事入朝彌增延屬。武關雖阻荊近於吳。是以暫停陝州。遣使承接行人返命。具奉覼縷。非唯年尊疾動。又以結夏安居理事。相推固須停止。弟子還鎮非久。便願沿流仰會江都。庶應旦夕將聖德果。亦復差機。因緣多端請不勞慮。謹和南。九月十日。

弟子總持和南。僧使智邃來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結。仰承衡岳功德圓滿。便致荊巫履涉虧和。深以傾悚。弟子於江都入朝。至陝關眩瞀停岐陽。腹內又不調適。去月末還京輦。如欲相承猶自羸薾。末即祇覲。望雲延願珍納。行人今返辭豈宣具。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奉旨於荊州當陽縣境玉泉山陲。為建造伽藍招提行道。圖寫地形具以賜示。伏以布金遍地。買園建立。奉置三尊。永流萬代。唱誦所不能讚。算數所不能量。孰意輕微頓蒙創造。循復來旨爽然失厝。既事出神心。理生望表。無容違拒。苟作形跡即具聞奏。嘉號乃覃名符天冠。道場聲滿恆沙世界。福報仰歸遜辭難涉。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垂旨令撰衡岳禪師碑文。郭有道之無愧辭。高德逾此。陸士衡之披文想質。弟子多慚。既蒙獎成不無剋勵。邯鄲絕妙深恐難工。還鎮病瘳庶或勉強。循覽行狀用難思議。佛澄道安寧復過是。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垂賜萬春樹皮袈裟一緣。述是梁武帝時。外國唯獻四領。今餘一。而是建初烏瓊法師所披。謹尋菩薩戒稱。所著袈裟皆染使壞色。況復自然嘉樹。妙彩天成。相應之言。無勞外假。萬春表長生之稱。二翼合善譬之辭。永服周旋恆充布薩常事。半月豈唯元日。著如來衣。深荷慈獎。謹和南。

弟子總持和南。率施別牒。五彩旛錦。香罏檀等十種。示表微誠。薄申是貺尠陋追悚。謹和南。

五色四十九尺旛二張。五色斑羅經巾二枚。絹五十匹。錦香罏檀十張。熏陸香二觔。剃刀十口。鵄納袈裟一領。油鐵缽十口。雄黃七觔。青須彌氈五領。

   右牒

文皇帝勅給荊州玉泉寺額書第四十四

皇帝敬問。修禪寺智顗禪師。省書具至。意孟秋餘熱道體何如。熏修禪悅有以怡慰。所須寺名額今依來請。智邃師還指宣往意。開皇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兼內史令蜀王臣秀宣。內史侍郎武安子臣李元慘。奉內史舍人長坦男臣鄭子良行。

王在京遣書第四十五(凡二書)

弟子總持和南。仰違已久馳係實深。獻歲非遙傾遲虔禮。暮春屆節當遣奉候。謹和南。九月二十四日。

王在京。重遣弟子總持和南。適逮近旨用尉馳情。春暄願道體康勝。玉泉創立道場嚴整。禪眾歸集靜慧日新。隨喜之深難以辭諭。弟子始服三石散竟。調息勞心秋仲歸蕃。請夏訖沿下在於拜覲。差當匪奢其間珍德。今遣統軍魯子譽。往祇承。謹和南。

王從駕東嶽於路遣書第四十六(凡二書)

弟子總持和南。仲秋轉冷仰惟道體康悆。弟子即日粗可行。未由虔禮但增延結。願珍德。謹遣修承。謹和南。

於路次書總持和南。寒氣漸嚴仰惟康豫。動寂怡神興居安悅。弟子陪奉鑾駕旅次。長奉遠憑勝力。行往安隱。瞻言祇覲庶或匪遙。願珍重此不宣具。謹和南。十月十九日。

王還鎮遣迎書第四十七

弟子總持和南。獻歲春明仰惟道體勝豫禪悅法喜。眾咸集業功歸有在。悉由明導。敬憶江都暫欲西上。先到衡岳用賽師恩。次往渚宮以報生處。虔承此旨衛送。大江陽子臨流具申來請。即蒙開許還至觀濤。年來歲往寒暑屢變。恭聞功德圓滿遠難讚述。弟子多幸生在佛家。過庭所聞匪直詩禮。轉輪斯奉實惟日暮。今者陪扈鑾[車*犬]。發自京師言停洛陽。又止歷下。柴望之禮本自虞書。巡會之聲盛於姬典。至尊憲章。先古允葉。人神相風。指南奉朝東岱。以今月十一日吉辰宗事雲畢。於時天地載廓。日月增華。休氣神光燭近被遠。靈芝競吐山谷。連木並秀宮壇。瘖聾矇躄之徒。無毉而自愈。扶老攜幼之侶。不謀而同到。臣子殫見事非虛飾。一物得所萬里斯應。師資至重敢不稍聞。第率從便蕃即辭行所。夾鐘將末。必屆楊州。今遣奉迎便願沿下。餘春未盡必希拜覲。其間珍德續復祇承。謹和南正月二十日。

王謝天冠並請義書第四十八

總持和南。前揆菩薩天冠率爾式之樣。深嫌不工。即用呈簡。爰逮今製思出神衿。圖比目連。妙逾郢匠。開士五明此居其一。金剛種智茲焉標萬。是智因地化物不可思議。接引隨方奚能盡達。冠尊於身。端嚴稱首跪承頂戴。覽鏡徘徊有飾陋容。增華改觀。弟子多幸謬稟師資。無量劫來悉憑開悟。色心無作觸仰勝緣。度脫舟航何慮不果。但戒為基址。信實行先。保解毘尼。昔年虔受。身雖疎漏心護明珠。而定品禪枝屏散歸靜。猥以凡薄荷國鎮蕃。為子為臣難虧難怠。豈藉四緣能入三昧。此非臆斷實荷誠說。經稱非禪不智非智不禪。定解相資能證無漏。又電光斷結。其例甚多。慧解脫人厥朋不少。即日欲服膺智斷。率先名教。永汎法流兼同治國。未知底滯可開化不。師嚴道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淺可發萌不。菩薩應機可逗時不。若未堪敷化且暫息緣。如可津梁便開秘藏。書雲。民生在三事之如一。況覃釋典而不從師。今之慊言備瀝素欵。成就事重。請棄飾辭。謹和南。六月二十一日。

讓請義書第四十九

答爰逮累翰慇勤至法。匹夫行善止度一身。仁王弘道含生荷賴。蓋登地菩薩應生大家。所以發心興隆大道。曷可量也。孰可比哉。貧道山僧本懷夙至。於天台舊居。言念無舍。庶因世境安樂。更得寄趾幽林。仰為行道。非唯城邑。近歲謬承人汎。擬跡師資。顧此疎蔽。似非時許。況聖澤日隆復垂今命。省諸庸鄙彌匪克堪。貧道稟承師教。禪慧頗持耳去眼流如華上水。採聽經論其功既淺。賴荷禪門憑定修習。比於專學數論區分。理乃弗違業乖至熟。自非如來明達種智。高圓擅材殊能誰肯雙揖。況乎去聖滋遠曉悟甚微。徒欲承恩懼乖深寄。有招幽譴兼虧聖德。特願更迴神慮。別俟勝賢。妙果芳因使無斷絕。經稱一句染神歷劫不朽。大智慧海信為能入。固知深解大乘。佛法久住功德易滿。智慧最高守質抱愚。仰希聽覽徒申庸俚。終不自宣。沙門某白。

王重請義書第五十

弟子總持和南。仰逮還旨猶乘謙尊。循復久之恍如自失。切以學貴承師。事推物論歷求法緣。厝心有在。若習毘曇則滯有情著。若修三論。又入空過甚成實。雖復兼舉。猶帶小乘。釋論地持但通一經之旨。如使次第遍修。僧家尚難盡備。況居俗而欲兼善。當今數論法師無過此地。但恨不因禪發。多起諍心。達者無違。求那明偈。仰惟厚習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學俄逢聖境。南嶽禪師親所記莂說法第一無以仰過。照禪師來具述此事。於時心喜已域寸誠。智者昔入陳朝。彼國明式瓦官大集。眾論鋒起。榮公強口。先被折角。兩瓊繼軌才獲交綏。忍師讚歎唯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便事勝集。屈登無畏釋難如流。親所聽聞眾咸瞻仰。適承前往荊楚講法華經。舊學名僧莫不歸服。故知非禪不智。驗乎金口。比聞名僧所說。智者融會盡有階差。譬若群流歸乎大海。此之包舉始得佛意。弟子即日而不依請。譬彼彌勒今當問誰。唯願未得令得。未度令度。樂說無窮法施無盡。復使顧言。稽首虔拜。謹和南。六月二十五日。

國清百錄卷第二


上篇: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下篇: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最...

【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

彌陀要解便蒙鈔序 切以。諸佛心要者。乃淨土妙門不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要

明菩薩沙彌智旭述 此直指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即是...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從容錄重刻四家語錄序 自佛祖拈花。迦葉微咲。雖云默...

觀心食法

既敷座已。聽維那進止。鳴鐘後斂手供養一體三寶。遍十...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光讚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光讚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

蓮華世界詩

明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撰 佛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則...

【註音版】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陳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佛說阿耨風經

佛說阿耨風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不增不減經

佛說不增不減經 元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出家功德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

注華嚴經題法界觀門頌引 徐呂取韻切忌道著 歸德法雲灑...

蓮修必讀

蓮修必讀自序 佛法粗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凡詩歌偈...

【佛教詞典】續善根

【續善根】 p1460 瑜伽一卷十三頁云:云何續善根?謂由...

【佛教詞典】三性三無性

三性者:   一、遍計所執性 週遍計度,妄執我法。然...

極樂世界何故名為極樂

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叫極樂?就在於無有眾苦但受極樂。...

人生的總預測

這個世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它的吉凶禍福都是在做夢:...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古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此之謂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

淨土不攝非人

非人不是指鬼神咯,是指這個非人行沒有人的道德行為!...

幾則有關往生征驗的蓮宗故事

這次我要講的專題是《蓮宗故事》。首先講清朝彭二林(...

鬼世界的詳細揭秘

我們今天講的題目是說鬼,說說鬼,接下來的資料是關於...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決定處境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

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

師父說:你們知道增福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嗎? 就是回家孝...

印光大師《廣大靈感的觀音菩薩》

或曰:世人千萬,災難頻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何能一...

倒霉不是偶然的,是過去世的業成熟了

在末法時代,現在我們這時候,正法也滅了,像法已經滅...

佛陀的十八種殊勝功德

在《大般若經》等大乘經典中,談到了佛的十八種殊勝功...

遭到譭謗應做如是思維

修道者如果遭遇到讒害和誣謗,不可嗔怨,不必計較。應...

【視頻】達摩大師血脈論(男聲念誦)

達摩大師血脈論(男聲念誦)

【視頻】《佛說療痔病經》大力法師讀誦

《佛說療痔病經》大力法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