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究竟一乘寶性論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後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譯

佛寶品第二

 佛體無前際  及無中間際
 亦復無後際  寂靜自覺知
 既自覺知已  為欲令他知
 是故為彼說  無畏常恆道
 佛能執持彼  智慧慈悲刀
 及妙金剛杵  割截諸苦芽
 摧碎諸見山  覆藏顛倒意
 及一切稠林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無為體自然  不依他而知
 智悲及以力  自他利具足

此偈略明佛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為八。一者無為體。二者自然。三者不依他知。四者智。五者悲。六者力。七者自利益。八者他利益。偈言。

 非初非中後  自性無為體
 及法體寂靜  故自然應知
 唯內身自證  故不依他知
 如是三覺知  慈心為說道
 智悲及力等  拔苦煩惱刺
 初三句自利  後三句利他

此偈明何義。遠離有為。名為無為。應知又有為者。生住滅法。無彼有為。是故佛體。非初中後。故得名為無為法身。應知偈言。佛體無前際。及無中間際。亦復無後際故。又復遠離一切戲論虛妄分別。寂靜體故。名為自然。應知偈言寂靜。故不依他知者。不依他因緣證知故。不依他因緣證知者。不依他因緣生故。不依他因緣生者。自覺不依他覺故。如是依於如來無為法身相故。一切佛事無始世來。自然而行常不休息。如是希有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從他聞。不從他聞者。不從師聞。自自在智無言之體而自覺知偈言自覺知故既自覺知已。然後為他生盲眾生。令得覺知。為彼證得無為法身。說無上道。是故名為無上智悲。應知偈言既自覺知已。為欲令他知。是故為彼說無畏常恆道故無畏常恆道者。明道無畏是常是恆。以出世間不退轉法。如是次第又拔他苦煩惱根本。如來智慧慈悲及神力如是三句刀金剛杵譬喻示現。又以何者。為苦根本。略說言之。謂三有中生名色是。又何者為煩惱根本。謂身見等。虛妄邪見疑戒取等。又名色者。是彼所攝所生苦芽。應知如來智慧慈悲心等。能割彼芽。以是義故。說刀譬喻。偈言佛能執持彼智慧慈悲刀故。割截諸苦芽故。又邪見疑所攝煩惱。見道遠離。以世間智所不能知。稠林煩惱不能破壞。如世間中樹林牆等。彼相似法以如來力能破壞。彼以是故。說金剛杵喻。偈言及妙金剛杵故。摧碎諸見山覆藏顛倒意及一切稠林故。此六種句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中次第顯說應知。應云何知。彼經中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滅者。此明如來無為之相。又復次說無垢清淨琉璃地中帝釋王身鏡像現等。如是乃至九種譬喻。皆明如來不生不滅。又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亦復如是。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嘗。不可觸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如是等句。皆說寂靜差別之相。此明何義。明佛一切所作事中。遠離一切戲論分別。寂靜自然。次說餘殘修多羅。彼中說言。如實覺知一切法門者。此明如來不依他故證大菩提。又復次說如來菩提有十六種。是故經言。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實覺知一切諸法。觀察一切眾生法性不淨有垢有點奮迅。於諸眾生大悲現前。此明如來無上智悲。應知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實覺知一切法者。如向前說。無體為體。如實覺知者。如實無分別佛智知故。觀察一切眾生法性者。乃至邪聚眾生。如我身中法性法體法界如來藏等。彼諸眾生亦復如是無有差別。如來智眼了了知故。不淨者以諸凡夫煩惱障故。有垢者以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智障故。有點者以諸菩薩摩訶薩等依彼二種習氣障故。奮迅者能如實知種種眾生可化方便。入彼眾生可化方便種種門故。大悲者成大菩提得於一切眾生平等大慈悲心。為欲令彼一切眾生如佛證智。如是覺知證大菩提故。次於一切眾生平等轉大法輪常不休息。如是三句能作他利益故名為力。應知又此六句次第。初三種句謂無為等功德。如來法身相應示現自利益。餘三種句所謂智等示現他利益。又復有義。以有智慧故證得第一寂靜法身。是故名為自利益。又依慈悲力等二句轉大法輪示現他利益。已說佛寶。次明法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法寶品第三

論曰。依彼佛寶有真法寶。以是義故次佛寶後示現法寶。依彼法寶故說四偈。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無
 亦非即於彼  亦復不離彼
 不可得思量  非聞慧境界
 出離言語道  內心知清涼
 彼真妙法日  清淨無塵垢
 大智慧光明  普照諸世間
 能破諸曀障  覺觀貪瞋癡
 一切煩惱等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思議不二  無分淨現對
 依何得何法  離法二諦相

此偈略明法寶所攝八種功德。何等為八。一者不可思議。二者不二。三者無分別。四者淨。五者顯現。六者對治。七者離果。八者離因。離者偈言。

 滅諦道諦等  二諦攝取離
 彼各三功德  次第說應知

此偈明何義。前六功德中初三種功德不思議不二及無分別等。示現彼滅諦攝取離煩惱。應知餘殘有三句。淨顯現對治。示現彼道諦攝取斷煩惱因。應知又證法所有離名為滅諦。以何等法修行斷煩惱名為道諦。以此二諦合為淨法。以二諦相名為離法。應知偈言。

 不思量無言  智者內智知
 以如是義故  不可得思議
 清涼不二法  及無分別法
 淨顯現對治  三句猶如日

此偈明何義。略明滅諦有三種法。以是義故不可思議。應知以何義故不可思議。有四義故。何等為四。一者為無。二者為有。三者為有無。四者為二。偈言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亦非即於彼。亦復不離彼故。滅諦有三種法。應知者。此明何義。滅諦非可知。有三種法。何等為三。一者非思量境界故。偈言不可得思量。非聞慧境界故。二者遠離一切聲響名字章句言語相貌故。偈言出離言語道故。三者聖人內證法故。偈言內心知故。又滅諦云何不二法者。及云何無分別者。如不增不減經中如來說言。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偈言清涼故。何者是二而說不二所言二者。謂業煩惱。言分別者。所謂集起業煩惱因及邪念等。以知彼自性本來寂滅不二無二行。知苦本來不生。是名苦滅諦。非滅法故名苦滅諦。是故經言。文殊師利。何等法中無心意意識行。彼法中無分別。以無分別故不起邪念。以有正念故不起無明。以不起無明故。即不起十二有支。以不起十二有支故。即名無生。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非滅法故名苦滅諦。世尊。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恆清涼不變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所纏。世尊過於恆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畢竟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所纏。名如來藏。如是等勝鬘經中廣說滅諦應知。又以何因得此滅諦如來法身。謂於見道及修道中無分別智三種日。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彼真妙法日故。何等為三。一者日輪清淨相似相對法。以遠離一切煩惱垢故。偈言清淨無塵垢故。二者顯現一切色像相似相對法。以一切種一切智能照知故。偈言大智慧光明故。三者對治闇相似相對法。以起一切種智對治法故。偈言普照諸世間故。又以何者是所治法。所謂依取不實事相。虛妄分別念。生貪瞋癡結使煩惱。此明何義。愚癡凡夫依結使煩惱。取不實事相。念故起於貪心。依瞋恚故起於瞋心。依於無明虛妄念故起於癡心。又復依彼貪瞋癡等虛妄分別。取不實事相。念起邪念心。依邪念心起於結使。依於結使起貪瞋癡。以是義故。身口意等造作貪業瞋業癡業。依此業故。復有生生不斷不絕。如是一切愚癡凡夫。依結使煩惱集起邪念。依邪念故起諸煩惱。依煩惱故起一切業。依業起生。如是此一切種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愚癡凡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一實性界。如彼如實性。觀察如實性而不取相。以不取相故。能見實性。如是實性諸佛如來平等證知。又不見如是虛妄法相。如實知見。如實有法真如法界。以見第一義諦故。如是二法不增不減。是故名為平等證智。是名一切種智。所治障法應如是知。以起真如智對治法故。彼所治法畢竟不復生起現前。偈言能破諸曀障覺觀貪瞋癡一切煩惱等故。又此得滅諦如來法身。因於見道中及修道中無分別智。廣說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等。修多羅中言。須菩提。真如如來真如平等無差別。如是等應知。已說法寶。次說僧寶。

究竟一乘寶性論僧寶品第四

論曰。依大乘法寶。有不退轉菩薩僧寶。以是義故。次法寶後示現僧寶。依彼僧寶故。說四偈。

 正覺正知者  見一切眾生
 清淨無有我  寂靜真實際
 以能知於彼  自性清淨心
 見煩惱無實  故離諸煩惱
 無障淨智者  如實見眾生
 自性清淨性  佛法僧境界
 無閡淨智眼  見諸眾生性
 遍無量境界  故我今敬禮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實知內身  以智見清淨
 故名無上僧  諸佛如來說

此偈明何義。偈言。

 如實見眾生  寂靜真法身
 以見性本淨  煩惱本來無

此偈明何義。以如實見本際。以來我空法空應知。偈言正覺正知者。見一切眾生清淨無有我。寂靜真實際故。又彼如實知無始世來本際寂靜無我無法。非滅煩惱證時始有。此明何義。此見自性清淨法身。略說有二種法。何等為二。一者見性本來自性清淨。二者見諸煩惱本來寂滅。偈言以能知於彼自性清淨心見煩惱無實故離諸煩惱故。又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又本來常為煩惱所染。此二種法於彼無漏真如。法界中善心不善心俱。更無第三心。如是義者難可覺知。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剎尼迦善心。非煩惱所染剎尼迦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如是等聖者勝鬘經中廣說。自性清淨心及煩惱所染應知。又有二種修行。謂如實修行。及遍修行。難證知義。如實修行者。謂見眾生自性清淨佛性境界故。偈言無障淨智者如實見眾生自性清淨性佛法身境界故。遍修行者。謂遍十地一切境界故。見一切眾生有一切智故。又遍一切境界者。以遍一切境界。依出世間慧。見一切眾生乃至畜生有如來藏應知。彼見一切眾生有真如佛性。初地菩薩摩訶薩以遍證一切真如法界故。偈言無閡淨智眼見諸眾生性遍無量境界故。如是內身自覺知。彼無漏法界無障無閡。依於二法。一者如實修行。二者遍修行。此明何義。謂出世間如實內證真如法智。不共二乘凡夫人等應知。此明何義。菩薩摩訶薩出世間清淨證智。略說有二種。勝聲聞辟支佛證智。何等為二。一者無障。二者無礙。無障者。謂如實修行。見諸眾生自性清淨境界。故名無障。無閡者。謂遍修行。以如實知無邊境界。故名無閡。此明何義。偈言。

 如實知見道  見清淨佛智
 故不退聖人  能作眾生依

此偈明何義。又依初地菩薩摩訶薩證智。清淨見道不退地乘。能作見彼無上菩提清淨勝因應知。偈言如實知見道見清淨佛智故。此初地證智。勝餘菩薩摩訶薩佈施持戒等波羅蜜功德。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依如實見真如證智。是故能與一切眾生天龍八部聲聞辟支佛等作歸依處。偈言不退聖人能作眾生依故。

問曰。以何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答曰。菩薩僧寶功德無量。是故應供。以應供故。合應禮拜讚歎供養。聲聞之人無如是義。以是義故。不明歸依聲聞僧寶。此明何義。偈言。

 境界諸功德  證智及涅槃
 諸地淨無垢  滿足大慈悲
 生於如來家  具足自在通
 果勝最無上  是勝歸依義

此偈明何義。略說菩薩十種勝義。過諸聲聞辟支佛故。何等為十。一者觀勝。二者功德勝。三者證智勝。四者涅槃勝。五者地勝。六者清淨勝。七者平等心勝。八者生勝。九者神力勝。十者果勝。觀勝者謂觀真如境界。是名觀勝偈言境界故。功德勝者。菩薩修行無厭足不同二乘少欲等。是名功德勝。偈言功德故。證智勝者。證二種無我。是名證智勝。偈言證智故。涅槃勝者。教化眾生故。是名涅槃勝。偈言涅槃故。地勝者。所謂十地等。是名地勝。偈言諸地故。清淨勝者。菩薩遠離智障。是名清淨勝。偈言淨無垢故。平等心勝者。菩薩大悲遍覆。是名平等心勝。偈言滿足大慈悲故。生勝者。諸菩薩生無生故。是名生勝。偈言生於如來家故。神力勝者。謂三昧自在神通等力勝。是名神力勝。偈言具足三昧自在通故。果勝者。究竟無上菩提故。是名果勝。偈言果勝最無上故。此明何義。有黠慧人。知諸菩薩功德無量修習菩提。無量無邊廣大功德。有大智慧慈悲圓滿。為照知彼無量眾生性行稠林。猶如初月。唯除諸佛如來滿月。菩薩摩訶薩。知諸聲聞乃至證得阿羅漢道。少智慧人無大悲心。為照自身。猶如星宿。既如是知。欲取如來大滿月身。修菩提道。而當棄捨初月。菩薩起心禮拜供養。其餘星宿聲聞辟支佛者。無有是處。此復何義。明為利益一切眾生初始發起菩提之心。諸菩薩等已能降伏不為利益他眾生身為自利益修持無漏清淨禁戒乃至證得阿羅漢果聲聞之人。何況其餘。得十自在等。無量無邊功德菩薩摩訶薩。而同聲聞辟支佛等少功德人。無有是處。以是義故。經中偈言。

 若為自身故  修行於禁戒
 遠離大慈心  捨破戒眾生
 以為自身故  護持禁戒財
 如是持戒者  佛說非清淨
 若為他人故  修行於禁戒
 能利益眾生  如地水火風
 以為他眾生  起第一悲心
 是名淨持戒  餘似非清淨

問曰。依何等義為何等人。諸佛如來說此三寶。答曰。偈言。

 依能調所證  弟子為三乘
 信三供養等  是故說三寶

此偈明何義。略說依三種義。為六種人故說三寶。何等為三。一者調御師。二者調御師法。三者調御師弟子。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故。六種人者。何等為六。一者大乘。二者中乘。三者小乘。四者信佛。五者信法。六者信僧。偈言為三乘信三供養等故。初釋第一義。第一第四人歸依兩足中最勝第一尊佛。示現調御師大丈夫義故。偈言依能調故。為取佛菩提諸菩薩人故。偈言為大乘故。為信供養諸佛如來福田人故。偈言信佛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佛寶。偈言是故說佛寶故。已釋第一義第一第四人。次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歸依離煩惱中最勝第一法。示現調御師所證功德法故。偈言依所證故。為自然知不依他知深因緣法辟支佛人故。偈言為中乘故。為信供養第一妙法福田人故。偈言信法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法寶。偈言是故說法寶故。已釋第二義第二第五人。次釋第三義。第三第六人歸依諸眾中最勝第一諸菩薩僧。示現調御師弟子於諸佛如來所說法中如實修行不相違義故。偈言依弟子故。為從他聞聲聞人故偈言為小乘故。為信供養第一聖眾福田人故。偈言信僧供養故。以是義故。說立僧寶。偈言是故說僧寶故。是名略說依三種義。為六種人故。諸佛如來說此三寶。偈言依能調所證弟子為三乘信三供養等是故說三寶故。又為可化眾生令次第入。以是義故。依於世諦示現明說立三歸依。此明何義。偈言。

 可捨及虛妄  無物及怖畏
 二種法及僧  非究竟歸依

此偈明何義。法有二種。何等為二。一所說法。二所證法。所說法者。謂如來說修多羅等名字章句身所攝故。彼所說法證道時滅如捨船栰。偈言可捨故。所證法者。復有二種。謂依因果二種差別。以依何法證何法故。此明何義。所謂有道有為相攝。若為有為相所攝者。彼法虛妄。偈言及虛妄故。若虛妄者彼法非實。若非實者彼非真諦。非真諦者即是無常。若無常者非可歸依。又復若依彼聲聞道所得滅諦。彼亦無物猶如燈滅。唯斷少分諸煩惱苦。若如是者則是無物。若無物者云何為他之所歸依。偈言無物故。僧者凡有三乘之人。三乘人中依聲聞僧常有怖畏。常求歸依諸佛如來求離世間。此是學人所應作者。未究竟故。猶進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所言怖畏者。云何怖畏。以阿羅漢雖盡有漏而不斷一切煩惱習氣。彼於一切有為行相。極怖畏心常現在前。是故聖者勝鬘經言。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眾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如是阿羅漢有怖畏。以恐怖故歸依如來。故彼若如是有怖畏者。彼人畢竟為欲遠離彼怖畏處求無畏處。以是義故依遠離彼怖畏之處。名為學者當有所作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畏之處。是故聲聞法僧二寶是少分歸依。非究竟歸依。偈言二種法及僧非究竟歸依故。此明何義。偈言。

 眾生歸一處  佛法身彼岸
 依佛身有法  依法究竟僧

此偈明何義。如向所說。諸佛如來不生不滅寂靜不二。離垢法身故。以唯一法身究竟清淨處故。又三乘之人無有救者。無歸依者。以唯有彼岸無始本際畢竟無盡。是可歸依恆可歸依。所謂唯是諸佛如來故。如是常恆清涼不變故可歸依。聖者勝鬘經中廣說應知。問曰。以何義故佛法眾僧說名為寶。答曰。偈言。

 真寶世希有  明淨及勢力
 能莊嚴世間  最上不變等

此偈明何義。所言寶者有六種相似。依彼六種相似相對法故。佛法眾僧說名為寶。何等為六。一者世間難得相似相對法。以無善根諸眾生等百千萬劫不能得故。偈言真寶世希有故。二者無垢相似相對法。以離一切有漏法故。偈言明淨故。三者威德相似相對法。以具足六通不可思議威德自在故。偈言勢力故。四者莊嚴世間相似相對法。以能莊嚴出世間故。偈言能莊嚴世間故。五者勝妙相似相對法。以出世間法故。偈言最上故。六者不可改異相似相對法。以得無漏法世間八法不能動故。偈言不變故。問曰。依何等法有此三寶。而依此法得有世間。及出世間清淨生起三寶。答曰。為彼義故說兩行偈。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佛無量功德  及佛所作業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身  出生於三寶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如是三寶性  唯諸佛境界
 以四法次第  不可思議故

此偈明何義。真如有雜垢者。謂真如佛性未離諸煩惱所纏。如來藏故。及遠離諸垢者。即彼如來藏轉身到佛地得證法身。名如來法身故。佛無量功德者。即彼轉身如來法身相中。所有出世間十力無畏等。一切諸功德無量無邊故。及佛所作業者。即彼十力等。一切諸佛法自然常作無上佛業。常不休息常不捨離。常授諸菩薩記。彼處次第有四種法不可思議。是故名為如來境界。何等四處偈言。

 染淨相應處  不染而清淨
 不相捨離法  自然無分別

此偈明何義。真如有雜垢者。同一時中有淨有染。此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信深因緣法聲聞辟支佛於彼非境界故。

是故聖者勝鬘經中。佛告勝鬘言。天女。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天女。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辟支佛等。唯依佛語信此二法故。偈言染淨相應處故。及遠離諸垢者。真如非本有染後時言清淨。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心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心本來清淨。如彼心本體。如來如是知。是故經言。如來一念心相應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偈言不染而清淨故。佛無量功德者。謂前際後際於一向染凡夫地中。常不捨離真如法身。一切諸佛法無異無差別。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復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以於一切眾生界中終無有一眾生身中而不具足如來功德及智慧者。但眾生顛倒。不知如來智遠離顛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佛子。譬如有一極大經卷。如一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無不記錄。若與二千世界等者。悉記二千世界中事。若與小千世界等者。悉記小千世界中事。四天下等者。悉記一切四天下事。須彌山王等者。悉記須彌山王等事。地天宮等者。悉記地天宮殿中事。欲天宮等者。悉記欲天宮殿中事。色天宮等者。悉記色天宮殿中事。若與無色天宮等者。悉記一切無色界天宮殿中事。彼等三千大千世界極大經卷。在一極細小微塵內。一切微塵皆亦如是。時有一人出興於世。智慧聰達具足成就清淨天眼。見此經卷在微塵內。作如是念。云何如此廣大經卷在微塵內而不饒益諸眾生耶。我今應當勤作方便破彼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作是念已。

爾時彼人即作方便。破壞微塵出此經卷饒益眾生。佛子。如來智慧。無相智慧。無閡智慧。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愚癡眾生顛倒想覆。不知不見不生信心。爾時如來以無障閡清淨天眼。觀察一切諸眾生身。既觀察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來具足智慧。在於身中而不知見。我當方便教彼眾生覺悟聖道。悉令永離一切妄想顛倒垢縛。令具足見如來智慧在其身內與佛無異。如來即時教彼眾生修八聖道。捨離一切虛妄顛倒。離顛倒已見如來智。與如來等饒益眾生故。偈言不相捨離法故。及佛所作業者。同一時一切處一切時。自然無分別。隨順眾生心。隨順可化眾生根性。不錯不謬隨順作佛業。此處不可思議。是故經言。善男子。如來為令一切眾生入佛法中故。無量如來業作有量說。善男子。如來所有實作業者。於彼一切世間眾生。不可量不可數。不可思議不可知。不可以名字說。何以故。以難可得與前眾生故。以於一切諸佛國土不休息故。以一切諸佛悉平等故。以過一切諸世間心所作事故。以無分別猶如虛空悉平等故。以無異無差別法性體故。如是等廣說已。又說不淨大毘琉璃摩尼寶珠譬喻言。善男子。汝依此譬喻。應知如來業不可思議故。平等遍至故。一切處不可呵故。三世平等故。不斷絕三寶種故諸佛如來雖如是住不可思議業中。而不捨離虛空法身。雖不捨離虛空法身。而於眾生隨所應聞名字章句為之說法。雖為眾生如是說法。而常遠離一切眾生心所念觀。何以故。以如實知一切眾生諸心行故。偈言自然無分別故。依此妙法身出生於三寶者。偈言。

 所覺菩提法  依菩提分知
 菩提分教化  眾生覺菩提
 初句為正因  餘三為淨緣
 前二自利益  後二利益他

此偈明何義。此四種句。總攝一切所知境界。此明何義。初一句者。謂所證法應知。以彼證法名為菩提。偈言所覺菩提法故。第二句。菩提依菩提分知者。以諸佛菩提功德能作佛菩提因故。偈言依菩提分知故。第三句菩提分教化者。以菩提分令他覺故。第四句眾生覺菩提者。所化眾生覺菩提故。此四種句次第不取相。依此行故。清淨菩提出生三寶應知。偈言所覺菩提法依菩提。分知菩提分教化眾生覺菩提故。以一句因三句緣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得菩提者。十力等諸佛如來法。三十二種諸佛如來作業。依如來業眾生聞聲。依彼法故。得清淨因緣出生三寶應知。是故偈言初句為正因餘三為淨緣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二


上篇:佛性論

下篇:大乘五蘊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觀所緣緣論

觀所緣緣論 陳那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諸有欲...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十八空論

十八空論(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龍樹菩薩造 陳天...

顯揚聖教論頌

顯揚聖教論頌 無著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攝事...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蓋阿耨達龍王...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

佛說馬有八態譬人經(出雜阿含別譯) 後漢西域三藏支曜...

淨土論

淨土論序 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夫淨土玄門。十方咸讚。...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一名會諸佛前亦名如來所說示現眾生...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

漸備一切智德經

漸備一切智德經卷第一(一名十住,又名大慧光三昧) 西...

【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永樂北藏版)

梵網經菩薩戒本(永樂北藏版)...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教詞典】妙觀

天台宗謂圓教圓融的三觀為妙觀。...

【佛教詞典】岳林寺

(寺名)又作岳林寺,在浙江奉化縣,梁大同中所建,五...

執滯之著不可有,執持之著不可無

【原文】 人恆病執著,然亦不可概論。良由學以好成,好...

相遇不是用來生氣的

有一位金代禪師非常喜愛蘭花,在平日弘法講經之餘,花...

到了極樂你可以選擇留在那裡,也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閑神野鬼

汾陽善昭禪師有一天對廟裡的僧眾說:昨天晚上,我夢見...

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耕耘

今天過去,明天還不知道是否屬於自己;你我都是一樣!...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我記起在《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中有一段非常美麗動人...

百丈禪師《叢林要則二十條》

百丈懷海禪師(720814)是唐代禪宗高僧,我國禪宗叢林...

遇到任何難關,都不能損傷到健康

想要保持健康,就不能老是為事煩心。無論遇到任何人生...

罵獨覺得丑相,因願力而轉變

從前在印度有一位大施主,他有很多的財產,並與妻子一...

行善的回報實在是太豐厚了

在福建省的莆田有一戶林家,祖先有一位老婆婆喜歡行善...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

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

妄想的作用可怕在哪裡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

【視頻】《普門品偈》黃慧音

《普門品偈》黃慧音

【視頻】禮佛大懺悔文(平興寺)

禮佛大懺悔文(平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