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棺材是裝死人的,不是裝老人的

淨界法師  2013/06/1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棺材是裝死人的,不是裝老人的

我們總是覺得我會經常的存在在這人世間,所以我要把所有的精神體力用在經營今生。要思維死無定期,棺材是裝死人的,不是裝老人的。等臨命終的時候,今生經營完全破壞掉。為什麼當我們知道自己有癌症的時候,我們會非常地不能接受?因為我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會死亡。我們想要積集來生的資糧應該要當下馬上去做的,因為死亡是沒有決定的日期。

念死無常就像一個照妖鏡,這樣一觀下去,你馬上就看到哪些東西是暫時虛妄的境界,哪些東西是我們真實的功德、真實的歸依處,馬上能抉擇出來。你對來生沒有規劃,來生還是會到來。如果你到現在還是很怕死,那我保證你沒有做好來生的規劃,你只規劃到今生。

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後面是一場問號,何去何從?你一定恐怖,你不知道要去怎麼樣面對未來。一個人如果把死亡當作生命的斷滅,生命的結束,所有生命的結束,那你一定怕死。如果沒有來生,其實你不需要修行的,你就及時行樂就好了嘛!你幹嘛要積集資糧呢?

念死無常可以讓我們看到很多生命的真相,更深入的真相。真實的我們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積集,虛妄的話,暫時應付一下就好,反正遲早要破壞的。

唯識學上說,不要說你造惡業,就算你造善業,臨終的時候恐怖對你非常不利。諸位知道嗎?即使你造善業,你臨終因為恐慌害怕,都會讓善業表現不出來,可能會刺激你前生的惡業出來。所以你臨終的恐懼對你是非常傷害的,沒有好處的。而你要避免恐懼,只好早一點做好規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

宗喀巴大師要我們修無常觀,分三個次第: 第一個思惟今...

盤點所剩的資產,看看何去何從

學佛,必須意識到人身的可貴。就像我們有一筆資金,應...

素食使死亡率下降

編者按: 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參戰國...

老病宜念佛

老病宜念佛。 衰老了,生病了,最應該念佛。但是往往處...

佛經中關於「人身難得」的譬喻

在短暫的人生中,有的執著於事業、有的執著於愛情、有...

人生無常,抓緊修行

2022年元旦那天,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突然暈倒,而且大小...

一切的權勢、財富、享樂都是無常

佛要教化的眾生是什麼呢?是剛強眾生。我們這些眾生都...

這世上誰能靠得住

親人能靠得住? 兄弟姊妹之間為爭奪遺產反目成仇,打...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佛說無常經·臨終方訣附...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推薦】想趨吉避凶,就要調伏慾望

儒家思想認為什麼是好人?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能夠啟...

不要把修行修到內心產生嚴重的反彈

第二個很重要,保護你的善根。這個地方有些時候要暫時...

湛空法師人生感悟

1、沒人知道,下一刻自己到底身在天堂還在位於地獄,...

如何對治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我們有...

佛教徒能否養寵物

對於佛教徒能否養寵物這個話題,有很多人都可能思考過...

解脫成佛的路上,要以持戒為舟航

有人說,受了戒就有了束縛,而且還有犯戒的危險,犯戒...

佛為什麼要說《阿彌陀經》

佛當時為什麼要說《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從八個意義上...

娑婆是虛幻的,為何還要行孝關愛禮敬呢

問: 既然娑婆世界是虛幻的,那為什麼還要認認真真對待...

佛陀開示美色

雨季安居結束前兩個星期,一個異常美麗的女人造訪佛陀...

打佛七不是「打佛吃」

1977年,第一次見到廣欽老和尚,當時老人家沒別的開示...

懺除三障諸煩惱,是哪三障呢?

第四行願:懺悔業障願。 這個懺,原來也叫懺摩,是梵文...

馬云:在創業道路上永不放棄

和張朝陽、李彥宏、史玉柱、丁磊、馬化騰這些打小學習...

跟工作壓力說再見

我們做事情要有效率,但並不是急著追求效率,面對工作...

善業一停止,惡業就要當頭了

我記得那時候我們家那裡有個木匠,他講你們這站的筆直...

五種佛教的蓮花

《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記載,蓮華有香、淨、柔軟、可愛...

通智法師往生記

通智法師,法名尋源,號憶蓮沙門,俗姓阮,揚州儀徵人...

【佛教詞典】刀風

(術語)人命欲終時,有風氣,解支節如刀,名為刀風,...

【佛教詞典】尊勝佛頂

(佛名)一名佛頂尊勝,亦名除障佛頂。是五佛頂之隨一...

【視頻】天因法師《殺生的微細定義》

天因法師《殺生的微細定義》

【視頻】界詮法師《觀世音菩薩的感應故事》

界詮法師《觀世音菩薩的感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