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地持經卷第五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方便處戒品之餘
菩薩欲學菩薩律義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者。若在家若出家。發無上菩提願已。於同法菩薩。已發願者。有智有力。善語善義。能誦能持。如是菩薩所先禮足已作是言。我於大德乞受菩薩戒。大德於我不憚勞者。哀愍聽許。作是請已偏袒右肩。於三世十方佛及大地諸菩薩前。恭敬作禮念其功德。起軟中上淳淨心。於智者前謙下恭敬長跪曲身。於佛像前作是言。唯願大德。授我菩薩戒。作是語已。一心念住長養淨心。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大功德聚。如是念已。默然而住。爾時智者。於彼受者不起亂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某甲善男子諦聽。法弟汝是菩薩不。答言是。發菩提願未。答言已發。
問已復作是言。汝善男子。欲於我所受一切菩薩戒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智者三說。授彼戒已。受者不起。爾時智者。於佛像前敬禮十方世界諸菩薩眾。如是白言。某甲菩薩。於我某甲前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一初十方無量諸佛第一無上大師現知見覺者。於一切眾生一切法。現知見覺。亦如是白。某菩薩。於我某前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第二第三。亦如是白。如是受菩薩戒竟。次第十方一切世界無量諸佛。及住大地諸菩薩前。法有相現。爾時十方世界諸佛菩薩。念是菩薩起如實知見。某世界中某菩薩。從某菩薩受菩薩戒。於是菩薩起子想弟想。慈心愛念。慈心愛念故。令是菩薩善法增長終不退減。如是白。如是知覺。如是受菩薩戒已。智者受者。向十方諸佛及菩薩眾敬禮而退。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於餘一切律儀戒。最勝最上。攝受無量無邊功德。從第一無上真實心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惡行對治。波羅提木叉戒。於此律儀戒。百分不及其一。百千萬分乃至極算數譬喻亦不及一。攝受一切諸功德故。住菩薩戒者作是思惟。如法者行非法不行。功德轉增。學戒菩薩。聞修多羅藏所說及菩薩摩得勒伽藏所說。當勤護持。有智菩薩不從一切菩薩受菩薩戒。若不信者則不從受。謂初聞菩薩戒。不信不順不能思惟。慳者貪者。多欲者。不知足者。破戒者。慢緩者。不護戒者。瞋者恨者。不堪忍者。懶惰者。懈怠者。著睡眠者。樂說世事者。如是等人悉不從受。若有菩薩修習善心。乃至一[穀-禾+牛]牛乳頃者。不飲酒者。不愚癡者。不怯弱者。不少聞者。不謗菩薩藏修多羅者。從如是等人受菩薩戒。菩薩受菩薩戒者。誹謗違逆菩薩藏者。不向其說亦不教義。何以故。彼聞已不信。無知覆障故而生誹謗。如是謗者。如受菩薩戒。無量功德聚。謗者罪報亦復如是。乃至不捨惡言惡見惡覺。終不捨離。如是罪業菩薩。欲受菩薩戒時。智者應先為說菩薩摩得勒伽藏。說菩薩戒及犯戒相。令受戒者。自心觀察智慧思惟。我堪受戒非效他受。是名堅固菩薩如是人者應受菩薩戒。
如是菩薩住律儀戒者。有四波羅夷處法。何等為四。菩薩為貪利故自嘆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第一波羅夷處法。菩薩自有財物。性慳惜故。貧苦眾生無所依怙來求索者。不起悲心給施所求。有欲聞法悋惜不說。是名第二波羅夷處法。
菩薩瞋恚。出麁惡言意猶不息。復以手打或加杖石。殘害恐怖瞋恨增上。犯者求悔不受其懺。結恨不捨。是名第三波羅夷處法。菩薩謗菩薩藏說。相似法熾然建立於相似法。若心自解或從他受。是名第四波羅夷處法。是名菩薩四波羅夷處法。
是菩薩於四波羅夷處法一一犯。是名波羅夷處法。何況犯四。不能增廣現法。莊嚴菩提。亦不增長現在淨心。是名相似菩薩非實菩薩。若菩薩以軟中煩惱犯四法者。不名捨律儀戒。若上煩惱犯。是名為捨。若於四法數數違犯。不生慚愧歡喜愛樂。言是功德。是名上煩惱犯。菩薩無有頓犯四波羅夷處法。捨菩薩律儀戒。如比丘捨律儀戒。菩薩失律儀戒已。堪任更受。非如比丘犯木叉戒。不得更受。有二因緣。失菩薩律儀戒。一者捨無上菩提願。二者起增上煩惱犯無有捨身受身。失菩薩戒。乃至十方在所受生。亦復不失。若菩薩不捨大願。非上煩惱犯。捨身受身。雖不憶念。從善知識。數數更受猶是本戒。不名新得。
是住律儀戒菩薩。當知犯非犯。染污非染污。軟中上。
若菩薩住律儀戒。於一日一夜中。若佛在世若佛塔廟。若法若經卷若菩薩修多羅藏。若菩薩摩得勒伽藏若比丘僧。若十方世界大菩薩眾。若不少多供養乃至一禮。乃至不以一偈讚嘆三寶功德。乃至不能一念淨心者。是名為犯眾多犯。若不恭敬。若懶惰。若懈怠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入淨心地菩薩。如得不壞淨比丘常法。供養佛法僧寶。若菩薩多慾不知足。貪著財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攝受對治。性利煩惱更數數起。
若菩薩見上坐有德應敬同法者。憍慢瞋恨。不起恭敬不讓其坐。問訊請法悉不酬答。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若無記心。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狂若重病。若亂心。若眠作覺想。問訊請法悉不答者。是名不犯。若上座說法及決定論時。若自說法。若聽法若自決定論時。若說法眾中。若決定論眾中。不禮不犯。若護說者心。若以方便令彼調伏。捨離不善。修習善法。若護僧制若護多人意。
若菩薩檀越來請。若至自捨。若至寺內。若至餘家。若施衣食。種種眾具。菩薩以瞋慢心不受不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狂若遠處。若道路恐難。若知不受令彼調伏捨惡住善。若先。受請。若修善法不欲暫廢。為欲得聞未曾有法饒益之義。及決定論。若知請者為欺惱故。若護多人嫌恨心故。若護僧制。若菩薩有檀越。以金銀真珠。摩尼流璃種種寶物。奉施菩薩。菩薩以瞋慢心。違逆不受。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捨眾生故。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狂若知受已必生貪著。若知受已。施主生悔。若知受已。施主生惑。若知受已。施主貧惱。若知是物是三寶物。若知是物是劫盜得。若知受已多得苦惱。所謂殺縛讁罰奪財呵責。
若菩薩眾生往至其所欲得聞法。若菩薩瞋恨慳嫉不為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求短。若重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若所修法未善通利。若知前人不能敬順威儀大整。若彼鈍根聞深妙法生怖畏心。若知聞已增長邪見。若知聞已毀呰退沒。若彼聞已向惡人說破壞正法。若菩薩於兇惡犯戒眾生以瞋恨心。若自捨若遮他令捨不教化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墮懈怠。若忘遮他。犯非染污起。何以故。菩薩於惡人所起慈悲心深於善人。不犯者。若狂若知不說。令彼調伏。如前說。若護他心。若護僧制。
若菩薩於如來波羅提木叉中毘尼建立遮罪。護眾生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同聲聞學。何以故。聲聞者乃至自度。乃至不離護他。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學戒。何況菩薩第一義度。又復遮罪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世尊為聲聞建立者。菩薩不同學此戒。何以故。聲聞自度。捨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非菩薩自度。度他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菩薩為眾生故。從非親裡婆羅門居士。求百千衣。及自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受。如衣缽亦如是。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裡織師織。為眾生故。應畜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百千。乃至金銀百千。亦應受之。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聲聞遮罪。菩薩不共學住。菩薩律儀戒。為諸眾生。若嫌恨心。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懶惰懈怠住少利少作少方便犯。非染污起。若菩薩身口諂曲。若現相。若毀呰。若因利求利住邪命法。無慚愧心不能捨離。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斷彼故起欲方便。煩惱增上。更數數起。
若菩薩掉動心不樂靜。高聲嬉戲令他喜樂作是因緣。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又不犯者。他起嫌恨。欲令止故。若他愁憂。欲令息故。若他性好戲。為攝彼故欲斷彼故。為將護故。若他疑菩薩。嫌恨違背和顏戲笑。現心淨故。
若菩薩作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樂涅槃應背涅槃。不應怖畏煩惱。不應一向厭離。何以故。菩薩應於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作是說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聲聞深樂涅槃畏厭煩惱。百千萬倍。不及菩薩深樂涅槃畏厭煩惱。謂諸聲聞但為自利。菩薩不爾普為眾生。彼習不染污心勝阿羅漢。成就有漏離諸煩惱。
若菩薩不護不信之言。不護譏毀亦不除滅。若實有過惡不除滅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實無過惡而不除滅。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外道誹謗及餘惡人。若出家乞食。修善因緣生他譏毀。若前人若瞋若狂而生譏毀。
若菩薩觀眾生應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恐其憂惱而不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觀彼現在。少所利益多起憂惱。
若菩薩罵者報罵。瞋者報瞋。打者報打。毀者報毀。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侵犯他人。或雖不犯令他疑者。即應懺謝。嫌恨輕慢不如法懺謝。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彼欲令作不淨業。然後受者不謝無罪。若知彼人性好鬪訟。若悔謝者。增其瞋怒。若知彼和忍無嫌恨心。恐彼慚恥不謝無罪。
若菩薩他人來犯如法悔謝。以嫌恨心。欲惱彼故。不受其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不嫌恨。性不受懺。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不如法悔其心不平。不受其懺無罪。
若菩薩於他起嫌恨心。執持不捨。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為貪奉事。畜養眷屬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無貪心畜。
若菩薩嬾墮懈怠耽樂睡眠。若非時不知量。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遠行疲極。若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以染污心論說世事經時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忘誤經時。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見他聚話。護彼意故須臾暫聽。若暫答他問未曾聞事。
若菩薩欲求定心。嫌恨憍慢不受師教。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疾病若無力。若知彼人作顛倒說。若自多聞有力。若先已受法。
若菩薩起五蓋心不開覺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見味禪以為功德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為斷彼故起欲方便如前說。
若菩薩如是見如是說言。菩薩不應聽聲聞經法。不應受不應學。菩薩何用聲聞法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何以故。菩薩尚聽外道異論況復佛語。不犯者。專學菩薩藏未能周及。若菩薩於菩薩藏不作方便棄捨不學。一向修集聲聞經法。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非染污起。
若菩薩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上聰明能速受學。若久學不忘。若思惟知義。若於佛法具足觀察。得不動智。若於日日。常以二分受學佛經。一分外典。是名不犯。如是菩薩善於世典外道邪論。愛樂不捨不作毒想。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菩薩聞菩薩法藏甚深義真實義。諸佛菩薩無量神力。誹謗不受。言非利益非如來說。是亦不能安樂眾生。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謗。或隨順他故謗。是菩薩聞第一甚深義不生解心。是菩薩應起信心不諂曲心。作是學。我大不是盲無慧目。如來慧眼如是隨順說。如來有餘說。云何起謗。是菩薩自處無知處。如是如來現知見法。正觀正向。不犯非不解謗。若菩薩以貪恚心。自嘆己德毀呰他人。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輕毀外道稱揚佛法。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又不犯者。令不信者信。信者增廣。
若菩薩聞說法處。若決定論處。以憍慢心瞋恨心。不往聽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是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不解。若病若無力。若彼顛倒說法。若護說者心。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若多聞。若聞持。若如說行。若修禪定。不欲暫廢。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不往者。皆不犯。若菩薩輕說法者。不生恭敬。嗤笑毀呰。但著文字。不依實義。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
若菩薩住律儀戒。見眾生所作事。以瞋恨心不與同事。所謂思量諸事。若行路若如法興利。若田業。若牧牛若和諍。若吉會。若福業。不與同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病若無力。若彼自能辦。若彼自有多伴。若彼所作事。非法非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先許他。若彼有怨。若自修善業。不欲暫廢。若性闇鈍。若護多人意。若護僧制。不與同者。皆不犯。
若菩薩見羸病人。以瞋恨心。不往瞻視。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惰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病。若無力。若教有力。隨順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屬。若彼有力能自經理。若病數發。若長病。若修勝業。不欲暫廢。若闇鈍難悟難受難持。難緣中住。若先看他病。如病窮苦亦爾。
若菩薩見眾生造今世後世惡業。以嫌恨心。不為正說。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無智。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自有力。若彼自有善知識。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為正說於我增恨。若出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彼人性弊[怡-台+龍]悷。若菩薩受他恩惠。以嫌恨心。不以若等若增酬報彼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作方便而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欲報恩而彼不受。
若菩薩見諸眾生有親屬難財物難。以嫌恨心。不為開解除其憂惱。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如前不同事中說。
若菩薩有求飲食衣服。以瞋恨心。不能給施。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自無。若求非法物。若不益彼物。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彼犯王法。護王意故。若護僧制。
若菩薩攝受徒眾。以瞋恨心。不如法教授。不能隨時。從婆羅門居士所求衣食臥具醫藥房舍。隨時供給。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如前說。若護僧制。若病若無力若使有力者說。若彼有力。多知識大德。自求眾具。若曾受教自已知法。若外道竊法。不能調伏。
若菩薩以嫌恨。心不隨他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犯。非染污起。不犯者。若彼欲為不如法事。若病若無力。若護僧制。若彼雖如法。能令多人起非法事。若伏外道故。若以方便令彼調伏。
若菩薩知他眾生有實功德。以嫌恨心。不向人說。亦不讚嘆。有讚歎者不唱善哉。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知彼少欲。護彼意故。若病若無力。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若護僧制。若令彼人起煩惱。起溢喜。起慢起非義。除此諸患故。若實功德似非實德。若實善說似非善說。若為摧伏外道邪見。若待說竟。
若菩薩見有眾生應呵責者。應折伏者。應罰黜者。以染污心不呵責。若呵責不折伏。若折伏不罰黜。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嬾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污起。不犯者。彼不可治不可與語難可教誨。多起嫌恨。若觀時。若恐因彼起鬪諍相違。若相言訟。若僧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漸自改悔。
若菩薩成就種種神力。應恐怖者而恐怖之。應引接者而引接之。欲令眾生消信施故。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不犯者。若彼眾生更起染著。外道謗聖成就邪見。一切不犯。若彼發狂。若增苦受此事起菩薩戒。佛於處處修多羅中說。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律儀戒攝。此是菩薩藏摩得勒伽和合說。菩薩當精勤受持起上恭敬。專心修學從他正受。已極清淨欲學心。菩提心。利眾生心。從初受戒專精護持。若有所犯。即如法懺悔此一切菩薩犯當知突吉羅攝。當向大小乘人能解語。能受悔者如法懺悔。若菩薩以增上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受。若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當向三人若過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悔。稱先所犯罪名。作是說言。大德憶念。我某甲。捨菩薩毘尼。如前所說事。犯突吉羅罪。餘如比丘突吉羅懺悔法說。若下煩惱犯波羅夷處法及餘所犯。向一人懺悔。若無如法人。當起清淨心念言。我終不重犯此罪。於未來世中常攝持律儀戒。若能如是所犯即除。若無如是具足功德人可從受菩薩戒者。是菩薩應於佛像前自受應如是受。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身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於諸佛菩薩前受一切菩薩戒。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此諸戒是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諸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說。說已應起。餘如前說。若菩薩所犯無無餘犯。如世尊說菩薩起瞋煩惱。犯應更受。非貪慾起。當知此意。菩薩起愛念眾生為增上。凡有所作一切能作菩薩所作非作所作。犯應更受。菩薩瞋眾生者。不能自度度他。亦不能作菩薩所作。如是不作所作。犯應當更受。當知菩薩軟中上犯。如四攝品說。若菩薩於此律儀戒具足成就三正法者。得安樂住。一者方便具足。二者淨心具足。三者本因具足。菩薩於戒不穿漏。淨身口意業不數數犯。發露諸惡。是名方便具足。菩薩為法出家不為身命。為義為禪定。不為財利。為沙門為涅槃。不為非義。不為懈怠。精進不退。不雜眾惡不善之法。煩惱受有熾然苦報及未來世生老病死。是名淨心具足。菩薩本餘生時。廣修諸善於今不乏。衣食床臥湯藥眾具。能修惠施。是名本因具足。住律儀戒菩薩具足三正法者。是名安樂住。與此相違。是名具足三不正法戒。當知苦住。是名略說。廣說在家出家一切戒。此一切戒當知分別為難戒等。
難戒者。略說三種。菩薩具足大財大勢力。能捨出家受菩薩戒。是名第一難戒。菩薩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不令缺減。況具足犯是名第二難戒。菩薩於一切修行一切正受一切憶念。心住不亂。乃至盡壽。於細微戒終不缺減。何況重者。是名第三難戒。一切門戒者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性戒。三者習戒。四者方便成戒。正受戒者。菩薩已受三種律儀戒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性戒者。菩薩性自賢善身口意淨。習戒者。菩薩本餘生時如所說。三種戒已曾修習。以本因故。一切惡不樂行心常厭惡。樂修善行。方便成戒者。菩薩依四攝事。於諸眾生行善身口業。善人戒者有五種。一者自持淨戒。二者授與他人。三者讚歎淨戒。四者見同法者心生歡喜。五者設有毀犯如法悔除。一切行戒者彼六種七種一向略說十三種迴向大菩提。廣攝戒故。是名為廣。樂著欲樂。自身苦行。離此二邊故。是名無罪歡喜之處。盡其壽命常不還戒。一切利養行外道邪論。煩惱諸纏不能侵欺故。亦不能奪故。是名堅固戒。莊嚴成就故。當知戒莊嚴。謂聲聞地。離殺生等。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順戒不順戒。護隨護戒。大人相報。增上意報。善趣報。利眾生報。除惱戒者有八種。菩薩初作是思惟。如我不欲令他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手石杖等觸惱於我。如我不欲不喜。彼亦如是。云何以此加於他人。以是故不惱於彼。乃至不加手石杖等觸。作是思惟已。不以八事觸惱眾生。是名菩薩除惱戒。
此世他世樂戒者有九種。菩薩遮處則遮。開處則開。攝處則攝。應降伏者則降伏之。菩薩於彼身口業。是四種戒。又檀波羅蜜俱戒。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俱戒。是五種戒。如是略說九種戒。是菩薩自己及他。現法樂住及後世樂。是故說名此世他世樂戒。
清淨戒者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為沙門為菩提不為身命。二者終不退減起於疑悔。三者不過持戒起非處疑悔故。四者離諸懈怠不樂睡眠。日夜精勤成就善法。五者攝心不令放逸如前不放逸說。六者修習正願不願財利及生天上。常修梵行。七者攝持威儀。善於威儀所作眾事。方便修習善。如法身口行正命具足。諂曲邪命種種過惡皆悉遠離。八者離於二邊離隨順欲樂及諸苦行故。九者修習出要。異學諸見皆悉遠離。十者於所受戒不缺不減。此十種名清淨戒。是名菩薩大戒聚得菩提果。菩薩依此戒已。滿足尸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未成無上正覺得五種福利。一者常為一切諸佛所念。二者終時其心歡喜。三者捨身在所生處。常與淨戒諸菩薩眾為善知識。四者無量功德聚戒度成就。五者今世後世性戒成就。如前所說。自性等九種戒。當知三戒所攝。所謂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又復三種。略說能為菩薩三事。一者律儀戒。能令心住。二者攝善法戒自成佛法。三者攝眾生戒成就眾生。是名菩薩一切事。所謂現法。心得樂住身心不惓。能具足佛法成就眾生。是名菩薩戒。是名戒福。是菩薩所作無餘無上。過去一切諸菩薩等。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當學。現在今學。
菩薩地持經卷第五
菩薩地持經卷第六
北涼中印度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菩薩地持方便處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薩羼提波羅蜜。略說有九種。一者自性忍。二者一切忍。三者難忍。四者一切門忍。五者善人忍。六者一切行忍。七者除惱忍。八者此世他世樂忍。九者清淨忍。云何自性忍。菩薩依思惟力。若性能忍他人不饒益事。一切諸忍。依無貪心。純一悲心。是名略說自性忍。云何菩薩一切忍。略說二種。一依在家。二依出家。此二各有三種。一者他不饒益忍。二者安苦忍。三者法思惟解忍。他不饒益忍者。從久遠來。無間大苦。他不饒益。現前迫切。菩薩作如是學。是我自業過惡所招。本作罪業得今日苦。今若不忍。復為未來大苦因緣。我今便為重自造苦。不由於他。又我身及彼。俱是一切有為行苦。彼無智故。於我性苦更增其苦。我今有智。云何復欲重加其苦。又復聲聞自利尚不以苦加於他人。況於菩薩廣利眾生。如是思惟。已修習五種想。於怨親中人下中勝品。若苦若樂有德無德。如是眾生一切能忍。云何五種想。一者本親屬想。二者法數想。三者無常想。四者苦想。五者攝取想。本親屬想者。菩薩作如是學。眾生久遠已來少非親者。若父若母。兄弟姊妹。和上阿闍梨。若師若師等及諸所尊。於怨憎所。如是正思惟。時捨怨憎不饒益想。住本親想。依本親想已。他不饒益者悉能堪忍。法數想者。菩薩作如是學。因緣行數法數。無我眾生壽命。生者罵者打者諍者。如是正思惟時。離眾生想住法數想。依法數想已。他不饒益者悉能堪忍。無常想者。菩薩作如是學。一切眾生生所起者。一切悉是無常死法。於上復有不饒益事。欲斷其命。如是無常眾生性是死法。智者不起不清淨心。況復手石刀杖欲斷其命。如是正思惟。時離常堅固想。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已。他不饒益者悉能堪忍。苦想者。是菩薩觀。大力具足者尚不離三相。所謂行苦變易苦苦苦。況復不具足者。菩薩作如是學時。於常苦眾生欲令離苦。云何加報重增其苦。如是正思惟時。離於樂想住於苦想。忍苦想已。他不饒益者悉能堪忍。攝取想者。菩薩作如是學。我於一切眾生髮菩提心。於一切眾生作親屬想。我應攝取普令安樂。不應於親屬眾生應利益處。而復重加不饒益事。如是正思惟時。滅除他想住攝取想。依攝取想已。他不饒益者悉能堪忍。云何為忍。若不瞋不報心不懷恨。是名為忍。安苦忍者。菩薩作如是學。我從昔來常求欲事。為諸苦因生無量大苦。所謂營世生業。治生種殖。奉事王家。如是諸苦莫不備經。皆是癡冥無知過故。今當修習樂因具足善法。無量眾苦悉當安忍。況復小苦。如是正思惟時。覺慧具足。一切苦事悉能安忍。一切苦事略說八種。一者依處。二者世法處。三者威儀處。四者攝法處。五者比丘隨戒處。六者方便處。七者利眾生處。八者諸所作處。依者謂四依法。依正法出家。得比丘分。菩薩若得麁澁弊惡。不恭敬與留難不時。心無憂惱。菩薩於彼眾苦不捨精進。如是名為安忍依苦。世法者有九種。一者不利。二者不稱。三者毀。四者苦。五者壞法壞。六者盡法盡。七者老法老。八者病法病。九者死法死。此諸世法。若離若合能生眾苦。是名世法處。菩薩於彼眾苦不捨精進。如是名為安忍世法苦。威儀者有四威儀。行住坐臥。是菩薩若行若坐。晝夜二時除去陰障心得清淨。不非時臥。臥床坐床草敷葉敷。因此疲極而生眾苦。悉能堪忍。菩薩於彼眾苦不捨精進。如是名為安忍威儀苦。攝法者有七種。寶供養德供養。諮受正法。廣為人說。妙音讚歎。獨靜思惟。稱量觀察。憶念攝受。修習止觀。菩薩攝此七種法方便修習。所起眾苦悉能堪忍。終不因是捨正方便。比丘隨戒者有七種。一者毀形好除鬚髮捨俗相。二者著壞色衣。三者捨除不如法世俗所行心正念住。四者依他活命捨世事業。五者盡壽從他求衣不積聚故。六者盡壽障人五欲攝諸根門捨非梵行。七者盡壽捨歌舞倡伎種種戲樂。如是等所作艱難。行比丘戒。由是生苦。菩薩安忍不捨精進。精勤者。菩薩精勤供養三寶。受持讀誦菩薩經藏。書寫解說。思惟其義。勤加精進修集聖道。由是生苦。菩薩安忍。不因是故捨於眾生。利眾生處者略說有十一事。如前說。因是生苦。菩薩安忍。不因是故捨於精進。諸所作者。出家衣缽業等。在家營生業等。因是生苦。菩薩安忍。不因是故而捨精進。菩薩雖受眾苦。要當安忍修無上菩提。非不修習。修習已終不退轉。心常歡喜不生染污。是名安苦忍法。思惟解忍者。是菩薩於法正擇。善觀開覺。於八種解處深入繫念。所謂三寶功德。真實之義。諸佛菩薩大神通力。若因若果。所應得義。得義方便。所知行處。又復解者。有二因緣。一者久遠。修習。二者得快淨智。是名菩薩一切忍。依於三種分別。廣說為難忍等。云何難忍。略說三種。若菩薩於下劣眾生不饒益者。悉能堪忍。是名第一難忍。若於僕使自能堪忍。是名第二難忍。下種性人。起增上過而能堪忍。是名第三難忍。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略說四種。一者堪忍親屬不饒益事。二者堪忍怨家不饒益事。三者堪忍中人不饒益事。四者堪忍下中上不饒益事。
云何善人忍。略說五種。是菩薩先見行忍有大福利。謂修行忍者。於未來世不多結恨不多乖離。心多喜樂死時無悔。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天上化生。見如是等功德福利。能自堪忍教他行忍。常為他人嘆忍功德。見他行忍其心隨喜。
云何菩薩一切行忍。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菩薩見不忍者得大苦報。畏怖故忍。於一切眾生慈心悲心親厚心親愛故忍。慇勤願樂無上菩提。欲滿足羼提波羅蜜。作因故忍。忍力故出家。如世尊說。常當具足等受持戒。是出家忍。是名受法忍。種性具足及先修習現在住。是名性忍。知一切法無有眾生見離言語法數。是名正念法忍。一切不饒益忍一切忍一切處忍。謂一人及大眾會。一切時忍。謂平旦日中日入日夜。過去未來現在。若病不病若臥若起。身常行忍不觸惱彼。口常行忍離不愛語。意常行忍不興忿怒。亦復不起不淨悕望。
云何菩薩除惱忍。略說八種。一者菩薩於苦求者堪忍不惱。二者於凶暴增上惡者。依大悲心堪忍不惱。三者於出家犯戒者。依大悲心堪忍不惱。五種精進堪忍不惱苦惱眾生。欲為除苦求法及法次法向。如是法廣為宣說。若眾生所作悉皆營助精進堪能。是名八種除惱忍。眾生所患堪忍為除。所可乏少堪忍饒益。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略說九種。是菩薩住不放逸善法。堪忍寒熱飢渴蚊虻所觸。風日眾毒所觸。一切堪忍身心疲苦。悉能堪忍。墮生死海生老病死等。諸苦眾生哀愍在前。如是忍。菩薩於現法中自住安樂。一切諸惡皆悉遠離。復為來世安樂因緣。亦復令他向今世後世安隱快樂。是故名為此世他世樂忍。
云何為菩薩清淨忍。略說十種。一者他不饒益。無反報心。二者不起恚恨。三者無怨憎想。四者常饒益向如本心後亦如是作饒益已捨不饒益。五者於不饒益者軟語辭謝。六者若彼悔謝能速忍受。七者見彼不忍加以悲心。八者見彼修忍倍增敬佛。九者眾生恐怖深起悲心。十者斷除一切不忍等過離欲清淨。如是十種。名菩薩淨忍。如是從性忍。乃至淨忍廣大無量大菩提果。因依是忍。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地持方便處精進品第十二
云何菩薩毘梨耶波羅蜜。略說有九種。一者自性精進。二者一切精進。三者難精進。四者一切門精進。五者善人精進。六者一切行精進。七者除惱精進。八者此世他世樂精進。九者清淨精進。云何自性精進。是菩薩心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熾然不斷亦不顛倒。彼所起身口意業。是名菩薩自性精進。
云何一切精進。略說有二種。一依在家。二依出家。此二各有三種。一者弘誓精進。二者攝諸善法。三者利益眾生。弘誓精進者。菩薩先起精進方便。心數堪能被弘誓鎧。作是念言。我為一眾生脫苦因緣故。以百千大劫為一日一夜。如是數億百千大劫在地獄中。乃至成佛誓不退轉。不得無上菩提終不捨精進。況復少時受於少苦。是名菩薩弘誓精進。如是像類菩薩。弘誓精進。起少解少信已。能長養無量開覺勤方便性。況復成就如是弘誓精進。菩薩為無上菩提故利益眾生。不以為難生退沒想。攝善法精進者。菩薩精進為檀波羅蜜方便成就故。為戒忍禪定般若波羅蜜方便成就故。略說七種。一者不動。一切妄想煩惱異論。無量眾苦不傾動故。二者堅固。頓方便故。三者得無量明處。安住正念故。四者方便具足。所當得義。不顛倒道。隨順得故。五者正精進義饒益。所當得義成就願故。六者熾然。常勤方便故。七者離慢。精進方便心不自舉故。菩薩修此七種攝諸善法。精進方便疾滿足諸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菩提行善法。皆此精進之所成就。是故此精進為最上最勝因無餘無上。是故世尊修多羅中。種種稱嘆精進。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菩薩利眾生精進有十一種。如戒品說。彼說戒。此說精進。
云何菩薩難精進。略說三種。是菩薩精進無間。無衣食想床臥具想己身想。常修善法。是名第一難精進。菩薩如是精進。乃至捨身受身。常修善法不捨精進。是名第二難精進。是菩薩平等分別功德具足。不緩不急心不顛倒。以義饒益精進成就。是名第三難精進。又此菩薩難精進力。當知是攝取大悲及智慧因。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略說四種。一者捨離染污法。二者生白淨法。三者淨除三業。四者增益智慧。捨染污法者。菩薩精進離諸煩惱。未起不起。已起令滅。生白淨法者。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方便增廣。淨除三業者。菩薩精進三業清淨。悉能攝取善身口意業。增益智慧者。菩薩精進得聞思修慧。增長具足。
云何菩薩善人精進。略說五種。一者無不作一切欲方便。不休息故。二者不下隨。其所起若中若上。精進長養故。三者不懈怠。勇勐熾然長久無間。精進方便心不退沒。不息不壞故。四者不顛倒義饒益。方便攝取故。五者慇勤。方便精進速疾於無上菩提故。云何菩薩一切行精進者。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六種者所謂常精進。常方便故。頓精進。至到方便故。依精進。因本精進力故。方便精進。思惟計校善方便故。不動精進。一切苦觸不傾動故。亦不向餘義故。不知足精進。限量勝進不歡喜故。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切行精進者。慇勤精進堪能堅固。於諸善法不可毀壞。復有七種。一者與欲俱精進。慇勤欲願長養無上菩提故。二者等具足精進。諸餘煩惱染污心住。菩薩精進於諸善法等心住故。三者勝進精進。諸餘煩惱上煩惱心住。斷彼煩惱如救頭然故。四者求精進。一切明處求故。五者學精進。彼如是諸法。隨其所應起法次法向故。六者利眾生精進。有十一事如前說。七者自正方便。護精進。若有缺漏。如法悔故。是名七種。如是十三種。是名菩薩一切行精進。菩薩除惱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如忍中說。
云何菩薩清淨精進。略說十種。一者隨順。二者修習。三者專著。四者善攝。五者時具足。六者分別相具足。七者不退弱。八者不壞。九者平等。十者迴向大菩提。是菩薩為斷除煩惱隨其所應修習對治。如愛所縛修不淨觀。瞋修慈心。癡觀緣起。覺觀所亂修安般念。慢修分別界方便觀。如是等名隨順精進。是菩薩非成就初業精進。謂心已住教授教誡。修習方便調伏方便。是名菩薩修習精進。是菩薩非修習精進。教授教誡。方便心住。然是初業。是菩薩於是方便。專精進方便。常方便。頓方便。是名專著精進。是菩薩因諸所尊。若多聞力不顛倒受。其心安住精進方便。是名善攝精進。是菩薩如是不顛倒受。止時修止。舉時修舉。捨時修捨。是名時具足精進。菩薩於止舉捨相。三昧住起相。常善觀察不妄分別。是名菩薩分別相精進。是菩薩聞說第一妙勝。第一甚深。不可思議無量菩薩精進方便。心不自輕亦不怯弱不少勝進。生知足想而不上求。是名菩薩不退弱精進。是菩薩常守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未曾睡眠。精進方便正智心住。如是等三摩跋提。具精勤成就正義饒益。是名菩薩不壞精進。是菩薩精進方便。不緩不急平等修習。一切方便平等頓修。是名菩薩平等精進。是菩薩一切精進方便所作。迴向無上菩提。是名菩薩正迴向精進。如是從自性精進乃至清淨精進。當得大菩提果。菩薩依是精進滿足。毘梨耶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地持方便處禪品第十三
云何菩薩禪波羅蜜。略說九種。一者自性禪。二者一切禪。三者難禪。四者一切門禪。五者善人禪。六者一切行禪。七者除惱禪。八者此世他世樂禪。九者清淨禪。云何自性禪。於菩薩藏聞思。前行世間出世間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觀分。或此二同類。或俱分。是名自性禪。
云何菩薩一切禪。略說二種。一者世聞。二者出世間。又隨其所應各有三種。一者現法樂住禪。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禪。三者利益眾生禪。菩薩禪定離一世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滅自舉心息。捨離味著及一切相。是名現法樂住禪。菩薩禪定出生種種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十力種性所攝三昧。彼諸三昧。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其名。況復能起及所出生。二乘解脫。除入一切入無礙慧無諍願智勝妙功德。是名菩薩出生三昧功德禪。利益眾生禪者。有十一種。如前說。菩薩依佈施。眾生所作。以義饒益。皆與同事。為除眾苦。如所應說知恩報恩。護諸恐怖。諸難憂苦能為開解。資生不具給施所須。如法畜眾善能隨順。見實功德歡喜讚歎。有過惡者等心析伏。神力恐怖或令歡喜是名略說一切禪。無餘無上。云何菩薩難禪。略說三種。菩薩久習勝妙禪定。於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眾生欲令成熟。捨第一禪樂而生欲界。是名菩薩第一難禪。菩薩依禪出生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深三昧。出過一切聲聞辟支佛上。是名第二難禪。菩薩依禪得無上菩提。是名第三難禪。云何菩薩一切門禪。略說四種。一者有觀有覺禪。二者喜俱禪。三者樂俱禪。四者捨俱禪。
云何菩薩善人禪。略說五種。一者不味著。二者慈心俱。三者悲心俱。四者喜心俱。五者捨心俱。
云何菩薩一切行禪。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善禪。無記化化禪。止分觀分禪。自他利禪。正念禪。出生神通力功德禪。名緣。義緣。止相緣。舉相緣。捨相緣。現法樂住第一義禪。是名十三種菩薩一切行禪。
云何菩薩除惱禪。略說八種。一者菩薩入定。除諸苦患毒害霜雹熱病鬼病。是名咒術所依禪。二者菩薩入定能除四大所起眾病。是名除惱禪。三者菩薩入定興致甘雨。能消災旱救諸饑饉。是名雲雨禪。四者菩薩入定。濟諸恐難一切水陸人非人怖。是名等度禪。五者菩薩入定能以飲食饒益曠野飢渴眾生。是名饒益禪。六者菩薩入定。能以財物調伏眾生。是名調伏禪。七者菩薩入定覺諸迷醉。迷十方者等開覺之。是名開覺禪。八者菩薩入定眾生所作悉令成就。是名等作禪。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禪。略說九種。一者神足變現調伏眾生禪。二者隨說示現調伏眾生禪。三者教誡變現調伏眾生禪。四者為惡眾生示惡趣禪。五者失辯眾生以辯饒益禪。六者失念眾生以念饒益禪。七者造不顛倒論微妙讚頌摩得勒伽為令正法久住世禪。八者世間技術義饒益攝取眾生。所謂書數算計資生方法。如是等種種眾具禪。九者暫息惡趣放光明禪。
云何菩薩清淨禪。略說十種。一者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污禪。二者出世間清淨淨禪。三者方便清淨淨禪。四者得根本清淨淨禪。五者根本上勝進清淨淨禪。六者入住起力清淨淨禪。七者捨復入力清淨淨禪。八者神通所作力清淨淨禪。九者離一切見清淨淨禪。十者煩惱障智障斷清淨淨禪。如是菩薩無量禪得大菩提果。菩薩依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
菩薩地持方便處慧品第十四
云何菩薩般若波羅蜜。略說九種。一者自性慧。二者一切慧。三者難慧。四者一切門慧。五者善人慧。六者一切行慧。七者除惱慧。八者此世他世樂慧。九者清淨慧。云何菩薩自性慧。入一切所知境界。隨入已如法擇觀緣五明處。所謂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世工巧明。是名自性慧。
云何菩薩一切慧略說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是二略說。各有三種。一者所知真實隨覺分別。二者善攝五明處及三聚法。三者利眾生所作。菩薩以無言說無我法覺了真諦。覺已於上般若第一寂滅處。繫念安住離諸妄想。滅除虛偽入於平等大總相觀。建立及謗是二俱離入於中道。是名隨覺分別慧。善五明處。廣說如力種性品。三聚者。義饒益法聚。非義饒益法聚。非義饒益非非義饒益法聚。如是八處。般若善攝。大無上慧眾具滿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利眾生所作有十一事。如前說。於彼一一處。智慧方便調伏眾生。
云何難慧。略說三種。知甚深無我法。是名第一難慧。調伏眾生方便。是名第二難慧。一切所知無障礙。是名第三難慧。
云何一切門慧。略說四種。所謂學聲聞藏菩薩藏聞慧思慧。思惟菩薩所作隨順離諸障礙。思惟力所攝慧。修力所攝正定地無量慧。
云何菩薩善人慧。略說五種。一者得聞正法慧。二者內正思惟俱慧。三者自利利他方便俱慧。四者於諸法法相法住不顛倒決定慧。五者離煩惱慧。復有五種。一者細微如其性境界入。二者周至如其性境界入。三者本得智慧眾具俱生。四者諸佛如來及大地菩薩所說法義。悉能受持。五者得淨心地乃至究竟地所攝受慧。
云何菩薩一切行慧。謂六種七種。略說十三種。於四真諦。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究竟盡智。無生智。是名六種。七種者法智。比智。等智。神通智。相智。十力方便智。四事具足智。云何菩薩除惱慧。略說八種。一者知經法故名法無礙。二者知法相故名義無礙。三者知諸法名故名辭無礙。四者知諸法種種句義故名樂說無礙。五者伏一切異論智。六者建立一切正論智。七者能治產業增長錢財智。八者善知王者決斷世事智。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慧。略說九種。於內明處善淨建立智。因明聲明醫方明世工巧明。善淨建立智。如是依善淨五明菩薩。調伏眾生愚癡放逸懈怠令正隨其次第。顯示授與照明歡喜。
云何菩薩清淨慧。略說十種。真實義有二種。乃至性如性真實義。攝受流轉義有二種。正因及果。攝受取義有二種。顛倒不顛倒。如實知。方便義有二種。一切應作不應作。如實知究竟義有二種。穢污清淨。如實知。如是五種十種。分別淨慧。當知第一清淨。如是菩薩善決定無上慧。得大菩提果。菩薩依是滿足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此六波羅蜜。處處修多羅中世尊分別說。我今略說。當作是知。如來修多羅中。說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分別從自性檀波羅蜜乃至清淨檀波羅蜜所攝。隨其所應。如是尸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所攝。隨其所應。當作是知。如來為菩薩時。於無量生苦行相應。一切檀波羅蜜相應。當知乃至般若波羅蜜相應。或為攝一或攝二。或攝三或攝四。或攝五或攝一切六波羅蜜。當知此六波羅蜜。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大清淨法大清淨海。一切眾生一切種正法因最大珍寶。如是無量功德智慧眾具。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無餘無上。
菩薩地持經卷第六
上篇:瑜伽師地論釋
下篇:菩薩善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