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彌勒菩薩說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戒品第十之三

云何菩薩難行戒。當知此戒略有三種。謂諸菩薩現在具足大財大族自在增上。棄舍如是大財大族自在增上。受持菩薩淨戒律儀。是名菩薩第一難行戒。又諸菩薩受淨戒已。若遭急難乃至失命。於所受戒尚無少缺。何況全犯。是名菩薩第二難行戒。又諸菩薩如是如是遍於一切行住作意。恆住正念常無放逸。乃至命終於所受戒無有誤失。尚不犯輕。何況犯重。是名菩薩第三難行戒。

云何菩薩一切門戒。當知此戒略有四種。一者正受戒。二者本性戒。三者串習戒。四者方便相應戒。正受戒者。謂諸菩薩受先所受三種菩薩淨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本性戒者。謂諸菩薩住種性位。本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恆清淨轉。串習戒者。謂諸菩薩昔餘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三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於諸惡法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方便相應戒者。謂諸菩薩依四攝事。於諸有情身語善業恆相續轉。

云何菩薩善士戒。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尸羅。勸他受戒。讚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云何菩薩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三種。言六種者。一迴向戒。迴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三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邊行故。四恆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舍所學處故。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六尸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尸羅莊嚴如聲聞地應知其相。言七種者。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故。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三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云何菩薩遂求戒。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諦思惟。如我悕求勿彼於我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麁惡。綺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是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悅。如我悕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現行斷命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遂意不悅者。何現行為。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求不遂不悅意事。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當知此戒略有九種。謂諸菩薩為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正開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常清淨轉。是則名為四種淨戒。復有所餘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則為五種。總說名為九種淨戒。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云何菩薩清淨戒。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唯為沙門三菩提故。非為命故。二者不太沉戒。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遠離非處生悔愧故。三者離懈怠戒。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耽著故。晝夜勤修諸善品故。四者離諸放逸所攝受戒。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願戒。遠離利養恭敬貪故。不願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軌則具足所攝受戒。於諸威儀所作眾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者淨命具足所攝受戒。離矯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八者離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十者於先所受無損失戒。於先所受菩薩淨戒。無缺減故。無破壞故。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淨戒。

如是菩薩大尸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蜜多得圓滿已。現證無上正等菩提。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獲得五種勝利。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舍命時住大歡喜。三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眾。為其同分為同法侶為善知識。四者成就無量大功德藏。能滿淨戒波羅蜜多。五者現法後法常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尸羅。當知三種淨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三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為菩薩三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安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戒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忍品第十一

云何菩薩忍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是名略說忍

謂九種相忍。名為菩薩忍波羅蜜多。一自性忍。二一切忍。三難行忍。四一切門忍。五善士忍。六一切種忍。七遂求忍。八此世他世樂忍。九清淨忍。

云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能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當知此則略說菩薩忍之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忍。當知此忍略有二種。一依在家品忍。二依出家品忍。當知依此二種品忍各有三種。一耐他怨害忍。二安受眾苦忍。三法思勝解忍。云何菩薩耐他怨害忍。謂諸菩薩勐利無間種種長時。從他怨害所生眾苦現在前時。應如是學。如此是我自業過耳。由我先世自造種種不淨業故。今受如是種種苦果。我今於此無義利苦若不忍者。復為當來大苦因處。我若於此大苦因法隨順轉者。便為於己自作非愛。便為於己自生結縛。便為於己自興怨害。非是於他。又自他身所有諸行。一切皆用性苦為體。彼無知故。於我身中性苦體上更增其苦。我既有知何宜於彼性苦體上重加其苦。又諸聲聞多分唯修自義利行。尚不應起能生自他眾苦不忍。何況我今正為勤修他義利行而生不忍。菩薩如是正思擇已勤修五想。於怨親中劣等勝品有樂有苦具德具失諸有情所。能忍一切怨害之苦。云何五想。一宿生親善想。二隨順唯法想。三無常想。四苦想。五攝受想。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宿生親善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經歷長世。昔餘生中未曾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親教軌範尊似尊等。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怨憎想住親善想。依親善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依託眾緣唯行唯法。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是其能罵能瞋能打能弄能訶。或是所罵所瞋所打所弄所訶。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舍有情想住唯法想。依唯法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無常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諸有有情若生若長。一切無常皆是死法。極報怨者謂斷彼命。是諸有情命念念斷。智者何緣復欲更斷如是生死性無常法。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應起有染濁心。況當以手塊杖加害。何況一切永斷其命。如是如理正思惟故。舍常堅想安住無常不堅固想。依無常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苦想。謂諸菩薩應如是觀。若諸有情大興盛者。尚為三苦常所隨逐。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況諸有情住衰損者。如是觀已應如是學。我今於此苦常隨逐諸有情所。應勤方便令離眾苦。不應於彼重加其苦。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斷滅樂想生起苦想。依此苦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菩薩於有怨害諸有情所。修攝受想。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為一切有情之類發菩提心。攝受一切有情之類皆為親眷。我應為彼作諸義利。我今不應本於有情慾作義利而當於彼不忍怨害作非義利。如是如理正思惟故。於有怨害諸有情所。滅除他想住攝受想。依攝受想於諸怨害悉能堪忍。云何名忍。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恆續故名為忍。是名菩薩耐他怨害忍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時忍受無量勐利大苦。所謂種種殉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云何名為一切事苦。當知此苦略有八種。一依止處苦。二世法處苦。三威儀處苦。四攝法處苦。五乞行處苦。六勤劬處苦。七利他處苦。八所作處苦。依止處苦者。依謂四依。由依此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出家受具成苾芻分。所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菩薩於此若得麁弊尠少稽留輕蔑不敬。不生憂悒。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依止處苦。世法處苦者。當知世法略有九種。一衰。二毀。三譏。四苦。五壞法壞。六盡法盡。七老法老。八病法病。九死法死。如是世法若總若別。會遇現前能生眾苦。此即名為世法處苦。菩薩觸對如是眾苦思擇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世法處苦。威儀處苦者。當知即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菩薩於中若行若坐。晝夜恆時從諸障法淨修其心。終不非時脇著床座草敷葉敷。菩薩於此疲所生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威儀處苦。攝法處苦者。當知攝法略有七種。一供事三寶。二供事尊長。三諮受正法。四既諮受已廣為他說。五以大音聲吟詠讚誦。六獨處空閑無倒思惟稱量觀察。七修習瑜伽作意所攝若止若觀。菩薩於此七種攝法。勇勐劬勞所生眾苦。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攝法處苦。乞行處苦者。當知此苦略有七種。一者自誓毀形剃鬚發等。棄舍世俗諸相好故。二者自誓毀色。受持改變壞色衣故。三者進止雲為皆不縱任游涉世間。一切行住自兢攝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農等世間事業。從他所得而存濟故。五者盡壽從他求衣服等。於所獲得非法珍財久所貯積。不受用故。六者盡壽遮止人間諸欲。離非梵行淫欲法故。七者盡壽遮止人間嬉戲。舍離觀聽歌舞笑戲倡伎等故。及離與己親友同齡笑戲歡娛攜從等故。如是等類。因乞求行所有艱辛所生眾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乞行處苦。勤劬處苦者。謂諸菩薩勤修善品劬勞因緣。發生種種身心疲惱。悉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勤劬處苦。利他處苦者。謂諸菩薩修十一種利有情業。如前應知。由彼所生種種憂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利他處苦。所作處苦者。謂諸菩薩或是出家。便有營為衣缽等業。或是在家便有無倒商估營農仕王等業。由此發生種種勤苦。菩薩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緣精進懈廢。如是名為菩薩忍受所作處苦。又諸菩薩雖觸眾苦。而於無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無退轉常勤修習。無變異意無雜染心。是名菩薩安受眾苦忍。

云何菩薩法思勝解忍。謂諸菩薩於一切法。能正思擇。由善觀察勝覺慧故。能於八種生勝解處善安勝解。云何八種生勝解處。一三寶功德處。二真實義處。三諸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六應得義處。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所知所應行處。又此勝解由二因緣。於彼諸處能善安立。一長時串習故。二證善淨智故。是名菩薩法思勝解忍。如是菩薩依此二品一切忍故。當知廣開難行忍等諸相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忍當知此忍略有三種。謂諸菩薩能於羸劣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饒益事。是名第一難行忍。若諸菩薩居尊貴位。於自臣隷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難行忍。若諸菩薩於其種姓卑賤有情所作增上不饒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難行忍。

云何菩薩一切門忍。當知此忍略有四種。謂諸菩薩於親所作不饒益事。於怨所作不饒益事。於中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堪忍。及於彼三劣等勝品不饒益事。皆能忍受。

云何菩薩善士忍。當知此忍略有五種。謂諸菩薩先於其忍見諸勝利。謂能堪忍補特伽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無多乖離有多喜樂。臨終無悔。於身壞後。當生善趣天世界中。見勝利已。自能堪忍勸他行忍讚忍功德。見能行忍補特伽羅慰意慶喜。

云何菩薩一切種忍。當知此忍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六種。謂諸菩薩了知不忍非愛異熟。由怖畏故勤修行忍。於諸有情有哀憐心有悲愍心有親愛心。由親善故勤修行忍。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勐利慾樂。為圓滿忍波羅蜜多。由是因緣勤修行忍。如世尊說。夫出家者具忍辱力。由是因緣不應出家受具足戒而行不忍。由法受故勤修行忍。種姓具足先串習忍。於今現在安住自性故能修忍。知一切法遠離有情。唯見諸法無戲論性。諦察法故能修行忍。云何七種。謂於一切不饒益忍。從一切忍。一切處忍。謂於屏處及大眾前皆能修忍。一切時忍。謂晝初分若晝中分若晝後分。若夜若日若去來今。若病不病若臥若起。常能修忍。由身行忍不捶打故。由語行忍不出一切非愛言故。由意行忍不憤發故。不持污濁惡意樂故。

云何菩薩遂求忍。當知此忍略有八種。謂諸菩薩於諸有苦來求索者惡逼能忍。於極凶暴上品惡業諸有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於諸出家犯戒者所。依法大悲不損惱忍。

復有五種耐勤苦忍。謂能堪耐除遣有苦有情眾苦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求法勤苦。又能堪耐法隨法行所有勤苦。又能堪耐即於彼法廣為他說所有勤苦。又能堪耐於諸有情所為所作正與助伴所有勤苦。如是八種名遂求忍。若於有情有損惱者。由忍故離若於有情是所求者。由忍故與。是故說此名遂求忍。

云何菩薩此世他世樂忍。當知此忍略有九種。謂諸菩薩住不放逸。於諸善法悉能堪忍。於諸寒熱悉能堪忍。於諸飢渴悉能堪忍。於蚊虻觸悉能堪忍。於諸風日悉能堪忍。於蛇蠍觸悉能堪忍。於諸劬勞所生種種若身若心疲惓憂惱悉能堪忍。於墮生死生老病死等苦有情現前。哀愍而修行忍。如是菩薩修行忍故。能令自身於現法中得安樂住。不為一切惡不善法之所陵雜。能引後世安樂因緣。亦能令他修行種種現法後法安樂正行。是名此世他世樂忍。

云何菩薩清淨忍。當知此忍略有十種。謂諸菩薩遇他所作不饒益事損惱違越。終不返報。亦不意憤亦無怨嫌意。樂相續恆常現前。欲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己舍而不益。於有怨者自往悔謝。終不令他生疲厭已然後受謝。恐其疲厭才謝便受。於不堪忍。成就增上勐利慚愧。依於堪忍於大師所。成就增上勐利愛敬。依不損惱諸有情故。於諸有情成就勐利哀愍愛樂。一切不忍並助伴法皆得斷故。離欲界欲。由此十相。

當知菩薩所修行忍清淨無垢當知此中初自性忍。廣說乃至後清淨忍。如是能生廣博無量大菩提果。忍為依止。是諸菩薩能圓滿忍波羅蜜多。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精進品第十二

云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嗢拕南曰。

 自性一切難  一切門善士
 一切種遂求  二世樂清淨
 如是九種相  名略說精進

謂九種相精進。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多。一者自性精進。二者一切精進。三者難行精進四者一切門精進。五者善士精進。六者一切種精進。七者遂求精進。八者此世他世樂精進。九者清淨精進。

云何菩薩自性精進。謂諸菩薩其心勇悍。堪能攝受無量善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熾然無間無有顛倒。及此所起身語意動。當知是名菩薩所行精進自性。

云何菩薩一切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二種。一者依在家品精進。二者依出家品精進。當知依此二品精進各有三種。一擐甲精進。二攝善法精進。三饒益有情精進。

云何菩薩擐甲精進。謂諸菩薩於發加行精進之前。其心勇悍先擐誓甲。若我為脫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處那洛迦不在餘趣。乃至菩薩經爾所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假使過此百千俱胝倍數時劫。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於求無上正等菩提非不進趣。既進趣已勤勇無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是名菩薩擐甲精進。若有菩薩於如是相菩薩所有擐甲精進。少起勝解少生淨信。如是菩薩尚已長養無量勇勐。發勤精進大菩提性。何況菩薩成就如是擐甲精進。如是菩薩於求菩提饒益有情。無有少分難行事業可生怯劣難作之心。

云何菩薩攝善法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為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加行。能成辦施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當知此復略有七種。一無動精進。一切分別種種分別。根本煩惱少分煩惱。一切異論一切苦觸。不傾動故。二堅固精進。是殷重加行故。三無量精進。能現證得一切明處故。四方便相應精進。所應得義無顛倒道隨順而行故。平等通達故。五無倒精進。為欲證得能引義利所應得義願所引故。六恆常精進。是無間加行故。七離慢精進。由勤精進離高舉故。由此七種攝善法精進勤加行故。令諸菩薩速能圓滿波羅蜜多疾證無上正等菩提。由此精進是能修證能成菩提。一切善法最勝因緣。餘則不爾。是故如來以種種門。稱讚精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菩薩饒益有情精進。謂此精進有十一種。如戒品說。彼說尸羅此說精進。當知是名彼此差別。

云何菩薩難行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三種。若諸菩薩無間遠離諸衣服想諸飲食想諸臥具想及己身想。於諸善法無間修習曾無懈廢。是名第一難行精進。若諸菩薩如是精進。盡眾同分於一切時曾無懈廢。是名第二難行精進。若諸菩薩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有顛倒。能引義利精進成就。是名第三難行精進。如是菩薩難精進力。當知即是緣。有情悲及與般若能攝之因。

云何菩薩一切門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四種。一離染法精進。二引白法精進。三淨除業精進。四增長智精進。離染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未生不生已生斷滅。引白法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一切善法未生令生已生令住。令不忘失增長廣大。淨除業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三業皆悉清淨。能攝妙善身語意業。增長智精進者。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集能增聞思修慧。

云何菩薩善士精進。謂此精進略有五種。一無所棄舍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不舍一切。欲加行故。二無退減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如先所受若等若增。發勤精進隨長養故。三無下劣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勇勐熾然。長時無間精勤策勵。心無怯弱無退屈故。四無顛倒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引義利。方便善巧所攝持故。五勤勇加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達進趣故。

云何菩薩一切種精進。謂此精進六種七種。總十三種。云何菩薩六種精進。一無間精進。謂一切時修加行故。二殷重精進。謂能周備修加行故。三等流精進。謂先因力所任持故。四加行精進。數數思擇種種善品正加行故。五無動精進。一切苦觸不能動故。亦不轉成餘性分故。六無喜足精進。少分下劣差別證中不喜足故。菩薩成就如是六種。一切種精進發勤精進故。所以說言有勢有勤有勇堅勐。於諸善法不舍其軛。云何菩薩七種精進。一與欲俱行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數於無上正等菩提。勐利慾願隨長養故。二平等相應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能令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不染污心亦不纏心由此精進。能令菩薩於諸善法等習而住。三勝進精進。謂諸菩薩若為隨一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染心纏心。為斷如是諸煩惱故。精進勇勐如滅頭然。四勤求精進。謂諸菩薩勇勐勤求一切明處無厭倦故。五修學精進。謂諸菩薩於所學法如應如宜。普於一切法隨法行能成辦故。六利他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於如前說十一種相。應知其相。七善護精進。謂諸菩薩所有精進。起正加行善自防守。若有所犯如法悔除。如是菩薩十三種精進名一切種精進。

菩薩所有遂求精進。此世他世樂精進。如忍應知。其差別者。彼說堪忍。此說菩薩精進勇悍。

云何菩薩清淨精進。謂此精進略有十種。一相稱精進。二串習精進。三無緩精進。四善攝精進。五應時修習精進。六通達眾相精進。七不退弱精進。八不舍軛精進。九平等精進。十迴向大菩提精進。若諸菩薩或為彼彼諸隨煩惱極所逼切。為斷彼彼隨煩惱故。修習種種相稱對治。謂為對治諸貪慾故修習不淨。為欲對治諸瞋恚故修習慈愍。為欲對治諸愚癡故修習觀察緣性緣起。為欲對治諸尋思故修習息念。為欲對治諸憍慢故修界差別。如是等類。是名菩薩相稱精進。若諸菩薩非唯成就始業。初業所有精進。謂為住心教授教誡。非不亦由串習加行積習加行。是名菩薩串習精進。若諸菩薩亦非唯有串習加行積習加行。為住其心教授教誡。然此始業初業菩薩。於此加行不緩加行無間加行殷重加行。是名菩薩無緩精進。若諸菩薩從師長所。或自多聞力所持故無倒而取。為住其心發勤精進。是名菩薩善攝精進。若諸菩薩無倒取已。於應止時能正修止。於應舉時能策其心。於應舍時能正修舍。是名菩薩應時修習相應精進。若諸菩薩於其種種止舉舍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無忘失。能善通達無間修作殷重修作。是名菩薩通達眾相相應精進。若諸菩薩聞說種種最極廣大最極甚深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菩薩精進。不自輕蔑心不怯弱。不於所有少分下劣差別證中而生喜足不求上進。是名菩薩不退弱精進。若諸菩薩於時時間。密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於如是類等持資糧。能攝受轉。即於其中熾然修習。於能引攝無倒義利。於一切時勤加功用。是名菩薩不舍軛精進。若諸菩薩發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運。普於一切應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薩平等精進。若諸菩薩一切精進有所為作。無不皆為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迴向大菩提精進。

如是最初自性精進。乃至最後清淨精進。皆得菩薩大菩提果。菩薩依此所有精進。圓滿精進波羅蜜多。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已證當證今證。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二

 

上篇:瑜伽師地論(100卷)

下篇:瑜伽師地論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瑜伽部目錄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乘五蘊論

大乘五蘊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一卷(一名如來藏論) 堅慧菩薩造 大唐...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序 夫至道弘曠。無思不洽。大悲平等。誘進靡...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華嚴五十要問答

鍥華嚴五十要問答序 五十要問答二冊者。華嚴第二祖雲...

大哀經

大哀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諸菩薩所生莊嚴大...

佛說無上處經

佛說無上處經 失譯人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 一時,...

佛說舊城喻經

佛說舊城喻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註音版】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不空罥索毗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智舍...

佛說聖法印經

佛說聖法印經(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

佛說普門品經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安樂集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安樂集》,一部之內總有十二...

【佛教詞典】黃檗山

(地名)在福建福清縣西二十餘里。其山多產黃檗,故名...

【佛教詞典】四優檀那

(名數)Mudrā,地持論所說。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

如何救度疾病的眾生

問: 如何救度疾病的眾生? 慧律法師答: 有兩種角度...

摩尼寶珠其實就在你內心當中

這個直下承當在禪宗裡面是很強調的。因為我們習慣跟妄...

這個就是斷除淫機的方法

妄心它沒有自體,那怎麼攝呢?妄本無體,云何可攝?他...

獵人與老和尚

戒就是規矩,要預防非份的念頭,不該有的觀念不要產生...

成就九法得道果

昔日,佛陀與五百位比丘於迦毗羅國的闇婆梨果園弘法度...

王子舍身飼虎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小國家,國王有三個王子。有一天,國王和皇...

只要能至心念佛,病沒有不痊癒的

原文: 身乃招苦之本,厭乃得樂之基。宿因厚而現善濃,...

不計較與肯吃虧

受人羞辱、親人離世、三餐不濟,因而煩惱,這是合理的...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行人每天都在與自己的...

聖嚴法師《辦公室哲學》

通常,一個辦公室裡總是有不同部門的人在一起工作,每...

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

問: 解悟跟證悟的差別何在?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

戒律中對僧人從事占卜算命的觀點

佛教的基本義理是反對占卜算命的。那麼,這個線索從哪...

【視頻】《佛說轉有經》聆志居士念誦

《佛說轉有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出家緣經》聆志居士讀誦

《佛說出家緣經》聆志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