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天樂鳴空集

天鼓居士鮑宗肇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天樂鳴空集序

予讀《易傳》,至「天地閉、賢人隱」,未嘗不掩卷長嘆息也。自金神現夢,正法東傳,大善知識乘時利見者,不可悉數。降自宋元,則冒竊名位者多,而得正知見者寡。故云棲大師每嘆:「支那國裡,覓一須陀洹人不可得。」

予竊謂求果人於眾所知識,則誠不易;苟求之於隱跡韜光,或亦不無,恨未能遍歷寰區訪之。

邇來禪門僭濫,不忍見聞,無論果證絕響,雖路頭端正者,亦不易得。每每中夜痛哭流涕,故獨於袁石公之《西方合論》深生隨喜,謂之空谷足音。

客冬過檇李,王止庵居士以鮑性泉所著《天樂鳴空集》見示。性泉山陰人,鬻楮於檇李,不過一市賈耳。初禮紫柏大師,師勖以背讀《楞嚴》《法華》,遂乞名筆,書細楷方冊,鏤板流通。嗣復肆志於《華嚴合論》《大乘止觀》《傳燈》《宗鏡》諸錄,並與湛然禪師往還,後乃歸依雲棲大師,坐脫超登蓮土。噫!其人可謂甚稀有矣!

是《集》為陶石樑居士閱,本付於老友錢永明手。永明臨化,以授止庵。時逾十年,隨身往還,途將萬里,屢謀剞劂於張菊存、汪爾陶、徐節之、高念祖諸道友,而緣尚有待。

予得展閱原稿,其立論,大約以行解合一為宗,以悟後修行為正,蓋深得《合論》之旨,兼悟《宗鏡》之門,堪與末世狂禪為頂門針。無怪乎狂禪惡其害己,反謗為別一路頭耳。

嗟乎!洙泗不得中行,思狂狷,乃最惡鄉願;不得見聖人君子,思善人有恆,乃最惡亡為有、虛為盈。餘即不得與性泉周旋,而讀其遺書,殊深潛德不耀之思,昔友今亡之嘆,爰標揭其尤粹精者,並系之數語,想見性泉之泉,無時無日不活潑當前,或者是書兆足以行耶。

癸巳春仲 佛日

蒲益道人智旭 書於營泉丈室

自序

《華嚴經》云:「若有眾生曾一念信入毗盧法界者,縱以惡業墮阿鼻獄,毗盧放光,光觸其身,應念命殞,即生兜率陀天、受無量樂。正樂之頃,忽有天鼓,自空而鳴,告曰:‘此樂虛妄,不久壞滅,慎勿貪著,當念無常。又諸業報,不從東方來,不從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來,但從顛倒生,以因緣有。’諸天聞已,頓悟諸法無生,即證十地果位。」

蓋毗盧之光,熾然常放,無間歇、無分別,而地獄眾生未必盡出。其出者,乃往昔曾與毗盧有緣,一念信入法界者耳;若無緣種,雖有常光,正如生盲曝杲日之下。

由是觀之,則此光不屬毗盧,當在我也。設若在我,則地獄之中何不齊成解脫?是知此光,不住毗盧、不住於我,非我非渠,了無處所,我即毗盧、毗盧即我,是為不可思議,故得應念脫苦,超升兜率。

若謂此光有住有著,即地獄漫漫,何由出哉?即離地獄,復耽天樂;樂久生迷,無常忽至;衰相現前,復沉苦海,勢所必然。乃聞天鼓,如是激揚:業體本空,罪性無主;即獲無生,頓超十地。而此天鼓,亦無所從;但有音聲,了無形質;雖無形質,常自空鳴。是故號之為無依智印法門,妙矣哉!無依智印也!

吾越有山,名曰鵝鼻,又號大岩,古寶掌千歲和尚嘗居於此。登其巔者,每聞空中樂聲嘹喨,皆謂天帝作樂,故其鄉號為「天樂」。

噫!天樂即天鼓也,天鼓即無依智印法門,即毗盧法界之光。此光不離日用現前,日用而見此光,由此光而入無依智印法門,則天鼓轟轟、天樂鏗鏗,不捨晝夜,遍界全聞。

若將耳聽,何異聾盲?予復撾之,欲警昏蒙。雖形言跡,出處無從;若欲覓者,捕影捉風。

以故假號「天鼓居士」,而名此集為《天樂鳴空》。

時萬曆庚戌  上元前二日春

天鼓居士鮑宗肇 自序於無礙閣中

《佛》

佛者,覺也;覺者,靈知之心也,故曰「即心是佛」。七佛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又曰:「‘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是知靈妙心,孰不具足?誰不是佛?陽明子「致良知」,亦由是耳。

眾生迷此靈知,隨逐塵境,以故顛倒流浪。今之求佛者,捨此「靈知」而向外尋覓,是乃以佛覓佛,何有了日?

若見靈知本佛,則盡法界不出此「知」;除「知」之外,復有何物?是謂「單傳直指」也。永嘉曰:「勿以‘知'知知,勿以‘知'知寂。」但「知」而已,性自神解,不同木石;「知」外無物,物外無「知」,此即「真知」。若「知"外有毫髮為「所知」,此即「妄知」,又為「所知」之障矣。

切須體認,此靈知以為本佛,從此相續不休,運運騰騰,心心念念,無一念而非佛。故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何須苦死要三祇?縱有莊嚴福報等事,以大悲大願而熏之,自然成就。

如阿難於楞嚴會上聞佛開示,了知一切萬法,悉是自心,故曰:「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是亦頓悟本心,方起行願,以滿佛果也。

是故欲入佛門,以作佛事者,先須達此,則釋迦、彌勒、阿闋、彌陀,一切諸佛,總具此中。

《信心》

菩提路以十信為始,若無信位,何為基本?從何起行、歷諸地位乎?故曰:「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能必到如來地,信能增長智功德。」此三世諸佛成道之始,十方賢聖必由之門也。

夫信者,信何物?信自心也。自心者何?即今現前不假安排,觸目煥然者是。

蓋為無始不覺,號為無明;執成人我,妄現六塵;長夜遷流,無有停已。雖曰不覺,此心未嘗不顯露;雖曰遷流,此心未嘗不清淨。

於是覺皇示現,起大慈悲,種種指示;若當下了達,則盡法界都是。故曰:「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唯見此心,不見別法;唯信此心,不信別法。

若信別法,則不信自心矣;若見別法,則不見自心矣。佛即此心也,法即此心也,除此無別佛,無別法故。文殊暫起佛見法見,被佛貶向二鐵圍山,即此意也。

趙州曰:「‘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為是故也。見得諦當、信得真實,乃可興慈運悲入廛垂手,自利利他。智悲純熟,十地功終,圓滿妙覺,總不出最初一念信心也。

永明曰:「若入信門,便登祖位;才有信處,皆可為人。」若不具此信,不見自心,徒興虛行之何益?若信有佛有法、有淨有穢,我今修行,終必作佛,是但增人我取捨;情見愈深,執障益厚,都向無明馳逐,謂之信心,得乎?

《色空》

嘗觀《七佛偈》,每以身心罪福如幻如化,如泡如沫,悉皆無實,則知佛佛相傳,唯傳空法。世尊出現,前後演唱,盡談空耳。故曰:「破有法王,出現世間。」又曰:「終歸於空。」蓋眾生生死輪轉,唯執有也。

空者,非是「撥有而空」,亦非「排遣分析而空」,乃「即有之空」。故《法界觀》曰:「色即是空者,謂色舉體不異空,全是盡色之空,故色盡而空現。」

菩薩看色,即是見空;觀空莫非見色,為一味法。未達者,乃欲棄有著空,永嘉所謂「避溺投火」也。妄見外法縱然,遂將心意捺伏,以佛語妄自和會:「心生法生、心滅法滅」等;殊不知佛意乃指「萬法無體,悉是心耳」。

如是種種錯解,用力除遣,直至有頂八萬大劫。功力盡日,細念復生,向來妄自謂出三界、破生死,豈知三界生死儼在。乃至謗佛法、墮阿鼻,此係不達真空。極力修行,終成外道,故從上佛祖痛為呵斥。

夫佛祖正意,色空原非二致。如金與器,如水與冰,唯是一法。迷時唯見幻色,不見真空。如金作器,器顯金隱;如水為冰,冰成水奪。悟時徹底唯空,本無外色。如見釵釧,渾身是金;如日銷融,全體是水,則知釵釧與冰,但有虛相虛名,當體唯是水與金也。

真如隨緣,成立萬法,萬法但有虛相虛名,當體唯是真如一心也。達摩大師曰:「迷則色攝識,悟則識攝色。」若能如是,則可空可色,即俗即真;遮照同時,理事無礙,一生可以成辦大事。

若昧斯旨,觸途壅滯,故教中稱為色陰。陰者,覆蓋之義。不達自心,妄現外法;根境既立,此心頓隱;生死輪迴,從茲而始。故曰:「照見陰空,度盡苦厄。」見陰空者,無明頓破,萬法銷亡;妙淨明心,廓然披露,是名達空,是名般若。本無三界可出,本無生死可亡,故曰:「一念得心,頓超三界。」

是故見空者,非是冥寂無知,乃真心顯現時也。真心何由顯現?正萬法空盡時也。見空即是見心,見心即是見空,非異法也,非異時也。

若謂空則空矣,心則未見,此係心外見空,非真空,乃斷空也。若謂心則見矣,法尚未空,此係法外見心,非真心,乃識心也。故曰:「是則龍女頓成佛,非則善星生陷墜。」龍女達真空,則頓同古佛;善星妄撥空,而生身陷地獄也。

常觀梵剎之外,先建三門。夫三者,乃空、無相、無作三法,謂之「三解脫門」,令其一入此門,即當達此三法。今之入是門者,果能達否?慎毋終日談空行有,故曰:「君子以空進其德,小人以空肆其欲。」入空門者請諦審焉。

《種種邪空》

夢中所見種種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悟追尋,何曾是有?故曰:「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諸佛號覺皇,眾生為大夢,長夜生死,流浪無窮。

世尊出現,談空蕩有,破執除疑,說十種深喻曰:如夢、如幻,如響、如化,如影、如像,如陽焰、如空華,如水中月,如乾達婆城。乃至四十九年,種種別說,無出於此。

臨後涅槃,應盡還源之際,三返告眾曰:「遍觀三界六道,一切所有,根本性離,畢竟寂滅;本來無有,本不可得。」則知自始至終,更無他法;只欲令人了達,即今日用一切現前境界,本來空寂也。

其未達佛旨,見目前差排不去,撥置不開,遂妄生穿鑿,種種說空。

或曰:「萬法是有,心體本空。」

或曰:「現在則有,過去則空。」

或曰:「生起則有,凋謝是空。」

或曰:「我存則有,我死則空。」

或曰:「取著則有,不取則空。」

或曰:「緣生則有,緣滅則空,指外法從眾緣而有故也。」

或曰:「萬緣放下,一塵不立則空。」

或曰:「須觀空入定,親證聖果則空,凡夫現在豈可言空?」

或日:「體雖空寂,為無始業報所障;直待修行幾劫,業報盡日,自然成空。」

或日:「分析為極微塵,乃至鄰虛則空。」

更有一種,以無言無示,無得無失,凡有現前一切不拘,自謂得教外別傳,向上一竅者為真空。

更有一種,認著識神,能見能聞,能動能轉,虛虛寂寂,覺覺靈靈,去來無礙,無相無形者為真空。

如是種種,不可勝計,總是夢中說夢,見有外法,硬欲使空。噫!以此見解,欲達真空,出生死,不亦難乎?

《執見難除》

無始見病,難以卒除。若聞萬法本空,不生怖畏,便起疑謗,故如來種種告諭,《楞嚴經》中,以同別二種妄見反覆詳辨,外法本無。

一人獨見,此名「別業」,如青眼見燈上重光,熱病見目前有鬼,若眼清無病,何嘗有耶?

眾人同見山河國土,同得受用,此名「同分」。如彗孛飛流,雖此國見,他國不見也。

如來以此二種同別妄見,破盡外法,令達本無。唯是無始見病所成,而凡夫未嘗少醒,猶謂即今現見,何得言無?

嗟乎!若使外法實有,如水一法,何故四種所見不同?天見琉璃,餓鬼見火,人見波流,魚見窟宅,則確非外法,唯是業報所感、如來藏中循業發現耳。若果是水,餓鬼見時,孰輟其水、移猛火於前哉?天等例爾。

故大乘菩薩純見華藏;小乘劣器,則見穢土;亦如諸天,共器同食,飯色各異;亦如世間寶藏,有福視為金銀,無福見為瓦礫,信外法之本無也。

《法華經》曰:「聞諸法空,心大歡喜,放無數光,度諸眾生,是名大樹。」大乘菩薩也。若聞空法,驚疑怖畏,此必小根劣器,解脫無日。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遠公於廬山蓮社三睹聖相,夫遠公未嘗往彼,豈彼境移至此乎?彼既不來,我亦不往,而聖境昭著,即此可破疑網、徹淵源,絕同異、一去來矣。

世尊明示曰:「即今山河大地,根身器界,全是當人第八識。」夫八識何以成根身器界?蓋此識名如來藏,無體無性,但隨緣受熏,成諸萬法。是以十界俱即平等真如,但熏習不同,致受報各別。

遠公聖相豈從外來?乃藏識受熏,前境頓改,不期然而然也。故西方淨土在彼而恆在此,在此而恆在彼。

修雅法師曰:「白牛之步疾如風,不在西,不在東,只在浮生日用中;日用不知抑何苦,何異聾?何異瞽?」

故知自己如來藏者,念念熏習,性境化為勝境;昧之而執為外法,念念熏習,則性境化為惡境矣。豈離是有淨穢兩土哉?

《楞嚴》以陰入處界、地水火風「悉如來藏,循業發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故阿難豁然大悟,頓獲法身。法身者,如來藏之異名,以能為萬法之身也。

假如百千人,同處異習,乃至同時報謝,其修淨土者,則不離此處,現彌陀如來、觀音勢至;金台寶網,蓮華化生。

其修法界觀者,則不離此處,現遮那如來,文殊普賢;香水大海,坐大蓮華;華藏世界,重重無盡。

其修唯識,願生兜率者,則不離此處,現慈氏如來、天親無著;無量天子,前後圍繞。

其修十善者,則不離此處,現忉利天主,無量天人;七寶姝女,娛樂其中。

其五逆十惡,謗大般若者,則不離此處,現焰魔法王,牛頭獄卒;刀山劍樹,粉骨碎身。

其命未終者,則依舊見此山河國土,不見諸人所現境界。

《華嚴經》云:「不離覺樹而升天上。」即此意也。設善惡境界果系實有,則此處只可容納一境,豈百千人境同一處耶?諸佛菩薩與牛頭獄卒不相見耶?金台寶網與刀山劍樹不相礙耶?同時別業,同處各報,不相混耶?

設一切境界,皆無所有者,則十法界,又何以受用不同若是耶?推窮究竟,則知原無外法,都是當人八識心王,隨業受熏,以致如光如影,如幻如化;悉無實體,悉由心變。

是故,十方剎土,重重交徹,光光相映;各各圓滿,各各週遍;無雜無壞,亦無違礙。此係法爾如然,非關造作。眾生分中,各各如是,只為不知,甘受塗炭。香水海變為煩惱海,法性山化為塵勞山;功德林為刀林,菩提樹為劍樹。

若能了知,都是心王之體,性境現量,則應念解脫;大地黃金,長河酥酪矣。此係根本之說,諸佛共宣第一之詮。群賢共述,背此他求,徒歷艱辛,終無一得。

故曰:「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同集善根》

華嚴海會,無量天神;乃至山河林樹,地水火風,一切諸神;修羅鬼畜,外道人仙,一切等眾,共入毗盧海會。其小乘果位,緣覺聲聞,雖居會中,如聾如啞、不覺不知,反不若鬼神龍畜等得聞大法,何也?

《華嚴經》曰:「此諸眾等,往昔與毗盧遮那同集善根,故得同入。」所謂同集善根者。非必與毗盧佛往昔同一處所、同時修習之謂也。乃是毗盧性海、法界普光,一切眾生平等共有,但不知耳。

當下了知,頓證此體,即便與毗盧同集善根。此體無始已來,本自具足,故稱往昔。達此體者,頓同海會;不達此者,縱經塵劫,證入果位,而似啞如聾,不聞大法。可見不論內道外道、人畜龍仙,一切異類,當自強耳。

達則觸處華藏,不易凡身,便同佛體。小乘果位,非不同也,自生見障,故不同耳。灌溪和尚曰:「五陰山中古佛堂,毗盧晝夜放圓光;個中若了非同異,便是華嚴遍十方。」

《週遍含容》

十方諸佛與大地含生,同一如來藏,同一大圓鏡;而諸佛眾生,乃大圓鏡中之影像耳。其影像不妨各各差別,而鏡光未嘗有異。

是故,常同常別,常彼常此;非一非多,非成非壞,法爾如是也。

蓋別者,非別有別,乃同之別也;同者,非別有同,乃別之同也。彼此一多,例皆如是。故華嚴法界明主伴交參,重重攝入。

若我為主時,則攝彼東方藥師如來,乃至過恆河沙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世界一切如來,悉為我伴;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悉皆如是。我為能攝,彼為所攝;我為所入,彼為能入。

若東方世界藥師如來為主時,則我為彼伴。彼為能攝,我為所攝;彼為所入,我為能入。乃至過彼恆河沙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世界一切如來為主時,則我亦同時,同為彼伴;彼一切為能攝,我為一切所攝,彼為一切所入,我為一切能入;乃至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切世界一切如來,悉亦如是。

是故,同時緣起,同為主伴;彼彼互攝,重重重重,無盡無盡,不屬思議,法本如是也。故曰:「十方諸佛在一小眾生身中成道度生,而小眾生不覺不知也。」

是故,即今舉一毛頭,便是重重無盡,何則?此一毛頭,即是一切諸佛法身、一切眾生法身。佛與眾生,各各遍滿;我今遍在十方佛剎,十方佛剎悉有我身。

東方滿月世界,現有我身;若無我身,則彼世界不能圓滿,不能主伴交參、攝此入彼;不能重重無盡,即成障礙、即有邊量,外有剩法。

是故彼土定有我身,若不爾者,不稱佛土;乃至西方極樂世界,現有我身;南方北方、四維上下,悉有我身,悉亦如是。若一佛無我身者,即非佛土。

佛土既爾,則一切天堂地獄,悉皆遍滿。

但眾生迷昧,不自覺知。如鏡有塵,其像不現;垢除明現,忽爾現前。法既如是,則日用中,舉足下足,無非道場;謦效彈指,無非佛事。禮一拜,則盡法界佛一時禮;燒一香,則盡法界佛一時熏,方為大人境界,方為普賢萬行。故曰: 「恆河國土,皎在目前。」又日:「不動本位,而身遍十方。」

若不爾者,何以會通得受用耶?

《道理功夫》

末世大病,都將道理功夫截作兩橛,更不知道理者何物,功夫者何法。妄計道理外,別有功夫,又於功夫外別立道理。道理功夫,兩相對敵,更添一個能講道理、能做功夫者,乃成三法;又有一個能說道理的古佛,乃成四法。

然而日用現前境界,不知配在何法,還將作為道理耶?功夫耶?道理功夫之外耶?若即是道理功夫,何必又講又做?若與道理功夫各異,則如何撥置日用現前境界而別立道理、別起功夫耶?

於此檢點不出,即講道理者,瓶瀉河傾;做功夫者,壁立萬仞。俱是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耳。多見世人滔滔地能講說者,若教渠直下擔荷,則拂之曰:「講道理則如此,做功夫則不如此,須得做功夫來,合著道理,豈可現前即是?」

又有一種急急地做功夫者,若證以圓頓之旨,則拂之曰:「此講道理也,吾做真實功夫,功夫從此做去,自然合著道理。」如是種種邪解,以致正法日淪,外道日熾。

殊不知,諸佛所指道理,即是眾生日用現前。離卻日用現前,則佛法道理更在何處?若是古佛的道理,古佛已成就了,何勞我又講究?若是他人的道理,他人與我何預?

如是東推不去,西推不去,必當消歸自己矣。若果系自己道理,則過去的耶?未來的耶?過去已去,何必理會?未來不來,何必預度?

如是反覆推窮,則知諸佛所說無量深妙道理,總不出即今現在一念心也。即今一念,道理亦在此,功夫亦在此;乃至十方三世,聖凡依正,善惡因果,一切千差萬別,都盧在此,決不離此別有一切千差萬別也。

若果如是,則不見有道理可得,不見有功夫可得,乃至不見有千差萬別可得。此即方為真正道理、真實功夫,然後好去講道理,終日說而無所說;然後好去做功夫,終日行而無所行。橫衝直撞,左之右之,無不是說道理,無不是做功夫也。

《信解相兼》

永明曰:「信不兼解,則日夜長無明;解不兼信,則日夜長邢見;信解相兼,乃可剋期取辦。」

夫信者,真實信得自心,則萬法銷殞,法界朗然;無量法門,徹頭徹尾。如舉綱而目正,得本而末從,此所謂信則解矣,解則信矣。

若瞞旰儱侗,彷彿依稀,信得個萬法是心,實未明瞭,便乃強作主宰,大慧所呵。以眼見耳聞,和會在三果唯心、萬法唯識上,為禪者將一切差別教意,祖師機緣,一概混判為總是這個道理。

或遇明眼者撥之,則謂強移換人,或謂爾不及我,不曾到我田地,便乃生起我慢,貢高執見。無明障起,一切解路機智,全不開通。此所謂信不兼解、長無明也。

又有不達「自心本來具足」,執萬法是實有、是妄想境界,不可起心取著,著即心外有法。佛是聖人,我是凡夫,一切圓頓之旨,是佛菩薩境界,是到家語,是現成話,我輩只可講究。明白了路頭,依他這般做去,自然不錯,漸入佳境。哪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豈可當下便是?縱或有之,亦是多生修來,亦古聖示現。

以此一種見識立定了,如釘樁搖櫓;然後將一大藏教,翻來覆去,皓首窮年。《華嚴》又如何,《法華》又如何,天台又如何,賢首又如何,教外別傳又如何,一生用盡精神,滿腔佛法,於自己了無干涉。唯信是佛法,不信是自法;唯見紙墨文字,不見自己真心。終日研窮,都無著落: 終日解說,都是望空,此所謂解不兼信、長邪見也。

嗟乎!佛祖矚後人,若寶鏡照肝膽,不墮於此,則墮於彼,焉得信解相兼之士、與之共進此道哉?

《根器不定》

眾生根器平等,本無大小,故曰:「一切眾生皆證圓覺,依師修習,故有差別。若遇如來無上善提,悉皆成佛。」又曰:「邪師過謬,非眾生咎。」則知眾生根器無定,皆引導者之故耳。今人謂末法無大乘種,豈不謬哉?

若果無種子,則吾當及時為種,縱彼不信受,其八識田中已留種矣,他日自然發生。若今生蹉過,則此輩永無種子,不知何日得種?更待何人來種耶?若以為無種,而姑被以小乘,則小種益,固與大乘轉懸絕矣,可不悲乎?

故但以大乘開導,則一切眾生均得其利。未種者令種,已種者令發生,已發生者令增長,已增長者令暢茂,已暢茂者令成熟證果。一法之中,有如是廣大利益,大小兼收,遠近囊括,方為報佛深恩,代佛揚化大善知識也。

若執定小乘而弘小法,則一切眾生歷劫畏聞大乘,其害非淺。或曰:「佛在時,尚開三乘引導,奚況今日?」曰:「此不得已,非佛本意也。權說三乘,其實正為一乘耳。」故曰:「言偏意圓,於權說中,未嘗不密示一乘也。其上根者,即時頓領;中下之輩,漸引入之。」

則知如來無時不以大乘為誘,豈似今人堅執小法,終身弘小,非但不誘之向大,仍戒勿令慕大而絕之乎。

夫牛乳驢乳,其色同白。牛乳發之,則成酥酪;驢乳發之,裂為滓穢。今之說小者,驢乳也;佛之現權者,牛乳也,較之自然相遠。

故如來嘆曰:「若以小乘法,濟度於眾生,我則墮慳貪,是事為不可。」又曰:「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則知佛祖出世,但欲破其妄想執著,使自證得耳。豈有大小可分、權實可說也哉?

《自宗通方可說法》

永明大師曰:「佛祖正宗,真唯識性;凡有信處,皆可為人。」

若見未透,信未真者,豈可胡亂妄說、以誤學人?我佛有戒,若大乘人而為說小乘法,謂毋以穢食置於淨器;彼自無瘡,勿傷之也。若小乘人而為說大乘法,謂毋以大海納於牛跡也。若為小乘人說小乘法,為大乘人說大乘法,為闡提人說闡提法,是說法人歷劫當墮阿鼻地獄。何以故?斷佛種性故,以限量心而測度彼之無限量者故。

然則一總無說,可乎?將何以說方可離過?香山居士曾問此意,寂音尊者嘗酬之曰:「若欲解疑,不出方便智三言耳。」我謂此三言為妙,而尚未盡意,何則?佛祖之法,本無有定,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但隨時隨器,解執除疑,破相顯真,令其明達本心而後已。初無大小之別、頓漸之殊,出一言,門門皆透;施一句,路路盡通。如摩尼珠,處處皆圓;如駭雞犀,面面悉正。即此一言半句,大根者直達源底,小根者小得利益。該大攝小,如三獸渡河,淺深在獸,河則無異;如一雨無私,三根普潤。豈為根大者雨大、根小者雨小?故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不先自悟,而徒恃方便智,則此智亦為識心推度矣。今人未悟而出世說法,乃曰「末法根器劣弱,不堪承受大法」。嗚呼!定人根器若此,竟不畏佛炯戒,難矣哉!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萬法浩然,宗一無相;無相者,真如妙心也。永明曰:「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岩頭曰: 「但明取綱宗,本無實法。」寂音曰:「從上古人,能遇緣即宗,隨處作主。」

由是觀之,法法是心宗,頭頭顯實相;離是之外,更無奇特玄妙矣。其不會者,妄自穿鑿: 此是達摩宗、天台宗、賢首宗、唯識宗、五家宗、某宗某宗······弄得千零百碎,於自己心宗,毫無千涉。所謂服藥愈多,病患益深。故石頭大師曰: 「承言須會宗,勿自立規矩。」

大哉言乎!佛祖所設方便,凡有言句,無非直指現在心體,令人當下了達。故得意者,即亡言;會宗者,即合道。故下文云:「觸目不會道,運足焉知路;進步非近遠,迷隔山河固。」其會得者,觸目俱是;迷失者,如隔山河。

今世談宗教者,對著冊子,用意記持;講得天花亂墜,瓶瀉壺傾;妄生道理、妄立規矩,以為玄妙。殊不知,俱是意識所緣法塵,本無實體。攀望不著,把捉不住,如猿捉月,如鹿逐焰,便自認為極深極妙道理。學人未具眼目,視為真實,遂生渴仰。噫!可哀也哉!

古人云:「擬將心意學玄宗,大似西行卻向東。」專為此也。

《看教》

雙林示滅,旨趣散於文字語言。若執文字語言為道,所謂「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若離文字語言,別立奇特,所謂「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故藉教而明宗,會旨而尋教,方無此過。但見旨趣,而不見有紙墨文字,則言言洞豁,終日研窮,如膏助火矣。

不然,尋行數墨,牽枝引蔓,曰:「此是道理,此是功夫,此圓頓,此漸次······。」妄謂一大藏教意,不過若是,此真三世佛冤也。獨不思諸佛命脈,全具大藏;睹聞禮拜,皆種深因。若止如此,何不可思議之有?

《金剛般若》謂:「一日三時分,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至窮劫,不若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蓋佈施者,有漏之因;四句偈者,開佛知見,破生死、出三界。無漏勝果,豈依文解說可得乎?故欲明自宗,須閱古教;若閱古教,須會自宗。

或疑祖師何不許人看教,曰:「正為如上依文解義者多也。眾生有無量病,佛祖有無量方,悉是對病施方。本無是病,而乃以藥為病乎?若概不許看,則大藏可焚矣,焉用流通付囑耶?」

有一類死用功夫,少發境界,認為得意,遂輕棄大藏,笑為文字語言。此正離經一字,即同魔說;波旬之流,非佛弟子也。故永明曰:「若親證實悟時,即不見有文字及絲毫發現,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何法是宗而可重?皆是識心橫生分別耳。」

吾謂諸人若厭離文字語言,則目前萬象亦當厭離。萬象不生厭離,何獨文字生厭離哉?畢竟文字與萬像一耶?異耶?一則不合厭離,異則萬象之外別有文字耶?

再請自察,日用得力處,還與萬像有礙耶?無礙耶?即萬象非萬象耶?於此未大通透,不得鄙薄看教。

《活意》

百工技藝之精妙者,必得天然活法;施為巧妙,變化無窮,不屬思議,方能超出群類。此巧父不能傳子,唯自證自悟,方默默相契,所謂無師智、自然智也。不然,動便有礙,用盡心思,不得自在;縱鞭撲教訓,但得死法耳。

佛祖垂訓,乃至機緣棒喝,若得其意,則殺活與奪,奮迅激揚。凡聖莫知,鬼神不測,所謂「活句」也。故古人曰:「要得他活祖意。」若不悟此,則句句死語。縱千佛出世,無量法門,到此人分上,盡成死法。故三藏十二部,孰不可講?一千七百,則孰不能知?

然則宗教皆通,佛祖之技窮矣,何不解脫?何不自在?尚欲做功夫,從漸次、待後世乎?殆未從死中得活意耳。故曰:「服甘露一也,或早天,或長生,醍醐上味亦能活人,亦能殺人。」古人謂大死幾翻,蓋指處處悟得活意耳。

錯解者,謂「必如槁木死灰,一念不生,坐得骨底生臀,然後豁然大悟」,所謂「大死幾翻者」,可笑也!

先輩不廢毫力,忽然打發者,不可勝數,何嘗見其死去復活哉?岩頭謂雪峰曰:「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自己胸襟流出,方能蓋天蓋地。」口傳耳受,盡是死語,豈能活人乎?

是故真正宗師方可為人者,渠盡是活法,不存規則,故能死人偷心,活人眼目。如其不然,所謂亂統,只增人生死根株,豈非「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乎?

《藥方說》

本草具藥性,溫涼甘辛;有毒無毒,出產諸處。治某病,解某毒,或一味而兼治,或諸味而同治。良醫對症應候,不執方、不拘病,應手而愈,其藥不出於本草諸味。但識病源、知藥性故,神妙不測耳。庸醫亦以古方治人,不療病而增他症者,藥亦不出本草諸味,則執死方無變通耳。

如來一大藏教,即本草也;眾生流轉六道,即病人也;善知識者,良醫也。其所說法,不離文字,不即文字,能消諸病於未萌,起膏肓於必死,故稱善知識也。

謬稱知識者,庸醫也。說法亦不離大藏,終日言說,非惟不能解粘去縛,開豁襟懷,反增束縛,轉不自在。如庸醫殺人,或呵之,即忿然曰: 「我豈有謬藥,盡按本草方,盡出古人。」是以終身不肯認錯,不知誤殺多少人矣!

假稱知識,終以大藏有明證。古宿有定規,自誤誤人,終身不悟,豈不深可痛哉!

《無時法》

凡夫二乘,執謂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方成佛道,故從上佛祖屢呵斥之而終不悟也。臨濟曰: 「道流不達三祇劫空。」棗柏曰:「三世無有時,妄計三世法;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又曰: 「自體無時,自將見隔;云何界外,懸指僧祇?此見不離,定乖永劫;迴心見謝,方始舊居。」

是故當人分中,本自無時,而自將見隔,妄立三世。乃以現在之心而希望未來之果,此真所謂妄想耳。

佛祖證入自體無時之法,故能以短為長,從長為短,無不由心回轉,隨心自在。誠無時可得,故能如是;若確執有時,何能爾也?

故世尊於法華會上,經五十小劫,以佛神力,令大眾謂如食頃。且世尊出世直至今日,不過數千年,而在法華會上,已經五十小劫,以此證之,無時可得明矣。

如王質入山,觀仙人弈棋,一局未終,斧柯已爛;劉阮二人入山採藥,遇仙姬數日,出山忽經千載,如是等者,不可勝計。是故不論聖凡,不屬迷悟,悉無時日可得。故曰「大夢千秋,覺即隨滅」。

原夫時劫之本,在於一念;從此一念,則有剎那。積剎那而為一時,積時為日,積日為月,積月為年,積年為劫,遂至無始無量。

故知時劫之本,乃在一念;一念之本,在於妄計有外法耳。當下了達,外法本無,則一念何有?一念無有,則前後際斷,頓證自心,唯有普光大智而已,此外復何有哉?此所謂「了達無時法,一念成正覺」也。

若有妄想,即有外法;才有外法,則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則自然昨日今朝、明晨後日,寒暑往來、明暗代謝,而積時劫矣。

故世尊自謂:「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又曰:「我觀久遠,猶如今日。」

永明曰:「不動本位之地而身遍十方,不離一念之中而還經塵劫。」又曰:「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

學人不勝當念,乃先立外面山河國土、此土他方,方去盡力修行:「今世用功,決定來生受用不虛也。」豈不謬哉?

《正法末法》

時體本無,正末何有?眾生情執,心境迢然。故見歲月之遷流,遂分大法有正末。學道者能直下了知時劫本空而顯無時之體,即此便為正法;若強立時劫,執有古今,則但見寒暑往來,而不見常光本寂,即此便為末法。

夫世尊在日,為正法也;城東老母,與佛為鄰,不信不知,即為末法。世尊滅後,數千百載,無量得道賢聖,即為正法;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即為正法;四凶、桀紂、管蔡、少正卯,即為末法。是故正法末法,本無定屬,總在我也,於他人何預哉?有智者直取無上菩提,莫管法之正末。

若不務此,唯名時劫,則意識中先立障法;以障無時之體,甘自執為末法中人。卻後加之精進猛利、種種辛勤,大似釘樁搖櫓,窮年擺動,將謂千里萬里。殊不知寸步不移,徒費功力也。

《觀焰口》

此係平等光明,無論聖凡高下,得之者只在剎那,不離方寸;失之者,迷淪永劫,如隔山河。若辦自肯自信,何須論易論難?若無肯信之心,任自或難或易。

嘗觀焰口將畢,眾鬼既得飽滿;若令渠復受鬼身,何有法施之利?遂示之安身立命處,曰: 「一類孤魂等眾,向什麼處安身立命?咦!處處總成華藏界,堂堂誰個不毗盧?」

予每聞之竊笑,今之學佛者,可以人而不如鬼乎?才聞直指圓頓,如避仇敵;其於座上,戴毗盧冠,著千佛衣,口裡宣傳為法師者,自肯承當否也?自既不肯承當,乃欲教彼孤魂餓鬼承當也耶?六根具足,廣學多聞;巍巍儀表,堂堂丈夫,徒具此相,曾餓鬼孤魂之不若者多矣!

古德曰:「阿鼻依正,常處極聖之自心;諸佛法身,不離下凡之一念。」是故若辦肯心,決不相賺也。

《繫念》

中峰國師設三時繫念之法以薦新亡者,令一人登座,追攝亡魂;種種開導,唯心淨土之旨、自性彌陀之宗,令其開悟,直生安養。

己酉秋日,適有僧從檀越家依法行事而歸,予問之,具道其法若是之精妙直截,予告之曰: 「嗟!夫活禪師不如死俗漢矣!」其僧愕然,問故。

予曰:「彼且死矣,身在冥途,尚欲公,教以"唯心淨土,本性彌陀',達此可以即生安養。吾輩四大完全,六根無恙,不思取此,唯圖飽食橫眠,恣情放逸,何不及時了達?直待死後而仗他人開導,不亦疏遷而遲晚乎?」其僧首頷而去。

《不如三惡道》

昔人死入地獄,將至王所,遇地藏菩薩,教誦四句偈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聲所至處,俱出地獄。夫地獄極重罪也,吾輩喬為佛子,豈不勝渠萬倍?乃渠一聞偈聲,應念超出,吾輩反雲佛法不能受用,則佛子不如地獄矣。餓鬼聞法而生天,則佛子不如餓鬼矣。十千游魚聞法,化為十千天子,蛤蜊聞法即命殞為天王,則佛子不如旁生矣。

夫地獄、俄鬼、畜生,三惡道也,十法界中最下者也,聞一偈一言,盡皆超出。吾輩人道,世智多聞,反不能直下受益,而曰:「此是佛法,吾何敢當?」所謂靠米囤餓死是也。

要之,不自信耳。若諦信不疑,勇往直入,有何阻滯?必不自信,即名謗法,罪可逃乎?故永嘉曰:「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佛慧命》

《華嚴經》曰:「此經不付餘眾生手,付與大心凡夫;若無大心凡夫,此經則為散失。」權教菩薩累劫行六度位,登十地者,不名佛子,不付囑此經,不如大心凡夫。直下頓達根本,法界普光大智,乃為真佛子。生如來家,承紹佛種,領佛家業,堪付囑此經,即不散失。

是故道吾、石霜父子,有王種臣種、內紹外紹。夫王種內紹者,天然尊貴;臣種稱王,由功勳而至,謂之外紹,豈可同日而語?方今大法衰相,皆由不知王種,盡向功勳邊事,以至如來圓頓之旨、華嚴稱性之宗,自然湮沒,非不諷誦流通,卻謂散失也。如輪王千子,若無真命,則七寶散失;如國儲不生,則大寶散失。直饒極品侯王,何所取哉?

王種者,大心凡夫也。不假功力,頓達自心。即如王子初生,煉磨習氣;廣大智悲,即如灌頂長成,堪紹大寶也。

欲紹大法、繼真乘,必先達根本。寧作大心凡夫,勿墮權教菩薩。方今末法,或有自無宿種,用力數十年,不得了悟,乃翻然改悔,曰:「吾固知末世之中,決不可得。」遂甘向小乘,大弘權漸。後學向風,以為「此等老宿尚爾如是,奚況吾輩?」遂將天下後世之志向大乘者一罟而盡,可為痛哭流涕也!

臨濟曰:「大眾!你與古聖何別?六道神光,未曾間歇;若能如是見得,只是一生無事人。」由是觀之,當人日用,此道神光,阿誰無分?初無凡聖之分,亦非今昔之異。何故自生退屈,高推聖境、橫起邪見;以為古盛今衰、聖優凡劣。將自己天真靈妙之光,刊削屈曲,以為真正修行也?

臨濟又曰:「如今學人,本自清白,來參善知識,善知識拋出一副枷鎖在學人面前,學人歡喜,帶了就走,以為善知識所賜,終身披服,不敢脫卸。」

鳴呼!所稱善知識,當與人解粘去縛,令其解脫,作個赤灑道人、自在衲子,何乃枷上復枷、鎖上復鎖,自害害人耶?又謂「必須作麼作麼,修證方悟道;若不修行,何由得悟」。

夫修行者,乃係見道,方可修道;其未見之,先以何法而修?而所修者,乃何道也?譬之金師,必先得礦,然後數數入火;礦垢漸銷,光明漸熾,直至淨盡無餘,不離初得之礦。奈何未見金礦,而望空磨煉,豈不枉用功夫、虛延歲月?

蓋見道方可修道,此三世如來之式,十方賢聖之規。即如三十七品,皆云助道之法。若不悟道,則三十七品安所助哉?

古德謂:「吾之修行與汝異,汝則先修而後悟,我則先悟而後修。」又曰:「頓悟漸修,如日頓出,冰霜漸消。」

夫修行者,非是實有一物為可修,乃從緣一念。頓悟自心之後,其力量未充,習氣未斷;微細流注,不覺不知。故曰:「切須保護,莫教棖觸。」

馬祖曰:「得旨之後,方可於山間林下,長養聖胎。」三祖曰:「不識玄旨,徒勞念靜。」永明曰:「不悟自心,徒棲遠谷。」圭峰曰:「真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卒除。」

大慧曰:「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又曰:「如今利根之輩,不費多力,打發此事,便生容易之想,日久月深,依然流浪。」

《楞嚴經》曰:「理則頓悟,事須漸除。」如是種種,所謂「先悟後修」。若宿種深厚,一聞千悟、獲大總持,一得永得、永不忘失,此即「頓悟頓修」也。若宿種不深,習重境強,則誦經持咒等法,總之欲令習氣銷落、光明擴充,此外豈有他法哉?

故黃龍南終身持楞嚴咒,洞山照持《金剛經》不輟,永明日課百入事;明教嵩書誦(《金剛》、夜詠觀音號滿十萬;晦堂老而披讀《宗鏡》,手不釋卷;趙州二時粥飯是雜用心,南泉十八上便解作活計;湧泉二十年尚有走作,香林遠四十年方打成一片;懶安牧牛······如是等諸大老,俱系禪門龍象,衲子典刑,尚乃悟後而修,故日「未悟而修,非真修也」。

今人聞個悟字,不笑為癡,則謗為魔。殊不知悟者,悟何物?乃悟自己即今常住真心也。此真心者,天地以之建立、萬法以之彰現。蓋為不知,認作他法,妄執四大為身相、六塵緣影為心相。從此遺山認培,棄海存漚;捨如許無外之大者,執如許極微之小者,流轉六道,號曰眾生。

其得悟者,或從善知識發心,或從經教發心,或有宿種發心,或有見善發心,或見萬法無常發心,或遇種種緣而發心,一念回光,當下見徹。如夢忽醒、如忘忽憶,方知大地無塵、萬緣本寂,輝輝晃晃,法界朗然。此非外來,不從人得,與三世佛一時成道,共十類生同日涅槃。不是強為,法本如是,此所謂悟也。

雲門曰:「汝等諸人有一段事,大用現前,更不煩汝一毫頭氣力,便與古佛不殊,信麼?」孔子曰:「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我未見力不足者。」如是便益,如是迅速,請問世人何故自生退屈,聞個悟字便生笑罵,乃欲呆呆地坐、急急地修,向數十年後懸望了悟哉?將心待悟尚自不可,更謂末世絕無是事,自障悟門,五千退席增上慢人,佛指此輩罪根深重,故如是耳。

蓋必待功夫而悟,即屬造作;非本有天真,必待數十年後而得,則屬時節,乃從外來。古人有臨上堂陞座,頃顧大眾曰:「我在此,等你立地搆取去。」亦有當下發明者,此豈有定規時節功夫耶?

又錯解古人「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等語,便道:「必須著實修行,自有一旦;築著磕著,謂之時節;時節若至,其理自彰。」

殊不知,古人善巧方便,欲人於日用中,觸境遇緣,隨處了達耳。且時節者,即今是恁麼時節也?寒時向火、熱時搖扇,饑時吃飯、困時打眠也;因緣者,眼見色、耳聞聲、身覺觸等,乃至動轉施為,無不是時節,無不是因緣也。故曰: 「欲知佛性義,當知時節因緣。」又曰:「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寂然昭著。」

南台曰:「妙哉三下板,知識盡來參;既善知時節,吾今不再三。」洞山曰:「佛法在日用處,穿衣吃飯處,屙屎放尿處,行住坐臥處,舉心動念,又卻不是也。」

佛祖種種指示,於日用天真自然處體認佛性,此所謂因緣時節耳。今執定正末法,今昔時、迷悟時,有因緣、無因緣,如蠶繭自纏,而望時節因緣到乃開悟耶?且權漸之法以大藏證,則圓頓獨不可以大藏證乎?

達摩不立文字,為教外別傳,亦必以《楞伽》為證;五祖會下,俱誦《金剛經》,六祖從茲悟入;永嘉閱《維摩》而發明心地,圭峰誦《圓覺》而涕泗橫流;玄沙與安公從《楞嚴》悟入,天台與南嶽從《法華》悟入;摩騰之後、達摩已前,無數高人從文字悟入,即以文字為證矣。

若必以面命耳提為證,則南嶽遙宗龍樹,圭峰遙禮清涼為非矣。必求丈六金身、四大幻質為證,乃係「色見聲求,行邪道」之行。善現觀法身、得最先禮佛為非矣。雪峰示眾曰:「望州亭、烏石嶺、僧堂前,都與汝相見了也。」

元曉禪師夜見髑髏為水,即大悟,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來豈欺我哉!」遂弘華嚴法界,為一代法施主,是亦以如來剩句為證。

夫既悟之後,心心相印,印印相契,自證光明受用。是時天上天下,唯吾獨尊;巍巍堂堂,三界獨步。盡十方世界,覓一人為伴不得,唯我一人紹隆祖位,何處覓佛覓祖以求印證耶?縱實有三十二相、丈六金身現前,亦我大圓鏡中之影像,豈得慮無證而先自暴棄也?

又謂「威音王已前,無師自悟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屬天然外道」。此亦錯解古人方便之意,執自己為威音已後,恐雖有悟而墮天然外道,故不求悟。

夫威音即聲色也,那畔空劫已前,即指當人聲色未形、先天寂滅之體。教人向聲色未形前,悟先天本寂之體,即名無師智、自然智,是為威音已前無師自悟也。

若起心動念,聲色繞橫,即落陰界。縱有悟處,亦是識心領略,此為威音已後天然外道也。乃以辭害意、死於語下乎。

老黃龍曰:「古之天地日月,即今之天地日月也;古之萬物性情,即今之萬物性情也。天地萬物無變易,豈諸佛慧命獨不相續而稱末法已絕乎?」夫毗盧寶冠非常帽也,千佛衣非常服也,寶華王座此何座也?今戴若冠、披若衣、登若座,必當宣傳慧命、提挈綱維,方為稱佛本懷、代佛揚化,弗致虛消信施,濫膺恭敬。乃牽枝引蔓,舉果談因,雖演大乘,而屢稱滅絕:「此是佛境,而我輩無預;但當念誦,力行持戒修福,以待他生後世往彼淨土,以仗佛力,自當開悟。」

鳴呼!若止如是,則釋迦何用出世?達摩何必西來?三家村裡,十字街頭,唱勸世文者足矣。故曰:「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斷佛種者,非若輩而誰歟?

夫世間法家國將亡,為人臣子,當竭力恢復,如勾踐報吳、包胥復楚;際大法將替,為佛弟子,不思繼續,反稱滅絕,忠臣孝子,口忍言之、耳忍聽之乎?

《勝心》

學道者不可有勝心,若用於本分,亦不可少,何則?我與過去諸佛苦薩、得道賢聖,同一體性,彼已超生死、證涅槃,而我尚沉苦海、囚五陰,豈不深恥?故世尊敕羅喉羅曰:「十方一切調御士,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

是故有志之士,當以佛菩薩為準則,孳孳不暇,日臻玄奧,此即善用勝心。若不善用者,則但忌勝己、傲不如己而已。

《華嚴論》曰:「十信位中,勝解未成,未得謂得,便生憍慢、不近善友,能成就大地獄業。若一信不退,常求勝友、諮所未聞,即無此失。」

故學道者能謙下一切,唯日不足,此真無上世出世間勝心,不可少也。

《緣事》

大法隆盛時,善知識務弘法利生,以續慧命。初無意於有為勝事,自然天龍擁護,道俗忘軀,不假思議,輻輳成辦。故天衣懷老五坐道場,盡翻瓦礫丘墟為釋梵宮殿,懷老豈加毫意於其間哉?

蓋務本而末自隨矣,今欲造某殿、起某事,則講經坐禪,以聚錢谷;且有才幹則結之,有勢力則諂之,但欲成就勝事,便將佛法作人情,不知勝事雖多,而根本隳盡矣。故延安禪師曰:「萬事隨緣,是安樂法。」

昔蔣山元公,舒王請為募緣,新其室廬,元公曰:「眾生捨財如割身肉,以勢強之,非出本意,反造業耳。莫若隘陋為安。」舒王益敬仰之。

故為佛事者,稍存私意,則粒米寸薪,難消難受,俱紅焰鐵丸果也。有道之士可妄營求、令彼此造業也哉?

《開知見有二種》

根器廣大、心志猛利,踏著關竅,如洞啟重門、玲瓏光透,即始而見終,憤憤悱悱、生機勃發矣。故曰:「觀於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若真到海上,親入聖門,自見心思不可限量、言語不能形容,欲罷不能、日昇堂奧。

故善財初見文殊,即獲妙心,自然不已;欲學菩薩道,行菩苦薩行,不自滿足;遍參諸友,乃得一生成辦,圓滿菩提,此則開真正知見之榜樣也。

其有狹劣之器,死用功夫,少發境界,或露知解,渾身滿足。如不能容,傲慢古今,下視一切,障蔽無量法門,更不知有堂奧之事。如乞兒飽滿一食,頓生極樂,更不知有珍饈餚膳也。若明眼者裁抑之,便起嗔恨,以為不放出頭,障我道光。大似螢火,自逞少光,照不及寸;若以日月臨之,反憎其隱奪自己光明也。

又如進城者,走入甕城,便道已進。問渠城中華美,毫無所見。若言未入,則道「我已入矣」。不進不退,死在甕城裡也,此一種乃開邪知解之樣子。

學道者須當審擇,幸毋墮焉。

《慚愧》

等覺鄰於妙覺,猶有一分無明,如十四夜月。須慚愧懺悔,然後去無明,圓本覺而稱極聖,況其下乎?

夫文殊普賢俱等覺也,若生滿足,何得入於妙覺哉?亦如十四夜月,光亦大矣,其體亦幾滿而圓矣。若曰:「吾亦足矣,何必慚愧懺悔?」則終難去此一分暗相,不能得圓滿光輝矣。

故知三界六道,久沉苦海,不能出頭,皆由不能痛生慚愧懺悔,梢有毫釐便自滿足故也。

原夫法身,本無涯量,何有滿足?如大海納眾流,可以溝澮之盈自限哉?十一善必首信慚愧,學道者時刻省心,方有相應行耳。

《詐現大心》

《華嚴》以十地聖人說法如雲、神通如雨者,不名真佛子。不如大心凡夫,頓證法界,此名真佛子。

夫心何以稱大哉?蓋為盡空遍剎,無非此心含裹,此心彰現,法本如是,不待擴而後大也。眾生分中,各各廣大,不知而妄自執小;從執小而又欲修之,縱經塵劫,位登十地,亦非本大之體,故諸佛呵之不如大心凡夫耳。若真實悟心,則自然超越廣大,無量無邊、莫測涯際。故曰: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此所謂大心凡夫也。

今有談圓頓而弁髦小乘,呵有為而棄滅因果,似大心矣;稍涉逆順如絲發,即渾身聳動,向之大心安在?豈大心在逆順外耶?正我佛所謂「詐現大心者」耳,十地聖人豈反不如之乎?莫大妄語。

《虛妄受用》

真偽是非,毫忽千里,自菩薩以至二乘,禪天外道、魔種神仙,各有受用妙趣;更有同業相招、同類印證,於是恬然自信、了不回顧。

世尊曰:「各各自謂成無上道。」若無神通福報、殊勝受用,亦或知非生悔,豈甘魔外乎?今有不看教參禪,與世浮沉、隨緣放縱者,自稱得真受用;詆教則曰「紙上語耳」,談宗則曰「直下便是」,只要受用言及差別,則拈拳奮臂,滿口如狂。

予曉之曰:「此事大非輕易,如來稱為大事因緣,三世諸佛、十方聖賢,千言萬語,夫豈苟然?只因真偽難分、黑白難別,朱紫相類、苗莠依稀,誠慮後學混同,是以苦口詳悉也。若世諦小事,差謬不過一生,極重不過身命;此係千生萬劫、永無出期,一錯永錯,是故大須仔細。」

古云:「天魔外道,本無其種。」只為見解小差,執而不返;恥於下問,不覺不知,遂乃流入其趣。今自許得力受用者,較天魔外道,必不及也。

摩醯首羅為大千界主,能化身百億,非非想天入八萬劫禪定,尚不出生死輪迴;汝乃耽迷五欲,根塵識內,全不知非,便自稱得力受用,不亦謬乎?正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耳。

古人具大力量,如趙州八十猶行腳,雪峰三到投子、九上洞山;汾陽前後參七十一員善知識,天台韶國師參五十四員善知識;大慧則諸方盡皆印可,而自己決不放捨。故曰:「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若漫然不疑,頓得受用,則趙州、雪峰諸老當拜下風矣。

果真為生死,欲發明大事,急請放下,遍訪群賢方可。倘只圖目前受用,不管他生,則任從放縱,而曰「我自有得力受用」,成大我慢魔伴侶,洵可哀也。


上篇: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下篇:【註音版】善生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諸宗部目錄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卷上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三...

菩薩戒本宗要

大賢法師義記序 大薦福寺僧道峯撰 吾觀。悠悠群動。營...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止觀輔行傳弘決

止觀輔行傳弘決序 宗虛無者名教之道廢。遺文字者述作...

信心銘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毫...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仰惟釋迦啟運。弘...

金剛三昧經

金剛三昧經序品第一 北涼失譯人名 如是我聞: 一時佛...

【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弟子死復生經

弟子死復生經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祇...

【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甚希有經

甚希有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佛教詞典】守護經

(一)為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之略稱。為闡說虛空性、心性...

【佛教詞典】除蓋障菩薩

(菩薩)除一切蓋障之略名。除蓋障院之中尊也。大日經...

淨慧法師《三皈五戒開示》

按照這次活動的安排,今天下午是傳授三皈依和五戒。這...

佛說鹿母經

佛說:過去,有一個鹿群,有數百隻鹿,因尋逐水草而接...

日常生活的發心與行道

我們一般人學佛,目的是什麼?圖現前的利益,怎麼樣能...

清淨乞食住

昔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眾。一日清晨,捨...

人生的願望和最快樂的事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五位國王,雖國界相近,但不相互...

飛來佛

南京棲霞山的棲霞山寺,被譽為是六朝聖地,千佛名藍的...

同樣一個東西,每個人產生的想法不同

這個妄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念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

這樣的「陷阱」反而成為我們的「加持力」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說自己身邊總是小人很多,常常被人...

在病患中發明心地

念頭未起,靈然清淨,本無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

從愚癡造業到持戒念佛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

「無念」是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問: 佛是無念,此無念是完全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南懷瑾先生談八字與改變命運

這個八字啊,有沒有?有。這是依通,推理,推你前生種...

【視頻】《心經》張玉霞演唱

《心經》張玉霞演唱

【視頻】禮拜法華經序

禮拜法華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