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三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三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根蘊第六中根納息第一之二

問已知根云何。答已見諦者已現觀者。諸學慧慧根。及所有根。信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已現觀重現觀。是謂已知根。此中於四聖諦已見故。名已見諦者。已現觀故名已現觀者。諸學慧慧根者。此說慧根及所有根。信解見至身證。於四聖諦已現觀。重現觀者。說餘八根。總此九根名已知根。問諸無學者於四聖諦亦重現觀。如從退法轉至思法。乃至從堪達法轉至不動。何故但說學重現觀非無學耶。答亦應說無學。而不說者。當知有餘。有說。此中舉初顯後。若說學重現觀。當知已說無學亦重現觀。如舉初顯後。舉始入顯已度。舉加行顯究竟。當知亦爾。有說。若斷未曾斷煩惱。得未曾得沙門果者。說重現觀。無學爾時非斷未曾斷煩惱。亦非得未曾得沙門果。是故不說。有說。若斷未曾斷系得。得未曾得離系得者。說重現觀。無學爾時雖得未曾得離系得而不斷未曾斷系得。是故不說。如斷系得。得離系得。除過患修功德。舍下劣證上妙。去無義取有義。盡渴愛苦受無熱樂。應知亦爾。有說。舍未曾舍無智。得未曾得智者。說重現觀。無學爾時雖得未曾得智。而非舍未曾舍無智。是故不說。應知此依染無智說。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學說重現觀非無學。

問具知根云何。答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慧慧根。及所有根。慧解脫俱解脫能得現法樂住。此中漏盡阿羅漢諸無學慧慧根者。此說慧根及所有根。慧解脫俱解脫能得現法樂住者。說餘八根。總此九根名具知根。問學者亦有現法樂住。何故但說無學耶。答亦應說學。而不說者。當知有餘。有說。此中舉終顯始。若說無學得現法樂住。當知已說學亦得現法樂住。如舉終顯始。舉已度顯初入。舉究竟顯加行。當知亦爾。復次此說名義勝者。以法言之。則無學法勝。以補特伽羅言之。則無學補特伽羅勝。有說。此中說得輕安樂非煩惱熱所損者。學雖得輕安樂。而猶為煩惱熱所損。是故不說。復次此中說受輕安樂自在廣大者。學於所作有所作故。雖受輕安樂。而不自在。亦不廣大。如王未除一切怨敵。雖受王樂而不自在。亦不廣大。彼亦如是。是故不說。有說。此中說已息煩惱意言已滿牟尼相者。學則不然。是故不說。有說。此中說有現法樂住。無後世樂住者。學於二世皆有樂住。是故不說。由如是等諸因緣故。無學說樂住非學。

問為有三明阿羅漢不。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若無者。恣舉經云何通。如說。尊者舍利子恭敬合掌白佛言世尊。此五百苾芻。幾是三明。幾是俱解脫。幾是慧解脫。此中因論生論。尊者舍利子知是事不。若知者何故問。若不知者。云何得名波羅蜜多聲聞。應作是說。彼尊者知。若爾何故問。亦有知而問者。如毘柰耶說。爾時世尊知而故問。由此不應以知故遮其問。有說。尊者欲饒益他故。謂舍利子雖自了知。而知眾中有不知者。無無畏故不能問佛。舍利子無是過故。為饒益他所以發問。有說。尊者欲於總中顯差別故。謂佛為五百苾芻如應說法。彼聞皆得阿羅漢果。永斷後有稱可佛心。一切有情真實稱可佛心者。謂得阿羅漢果永斷後有。尊者舍利子作是念彼諸苾芻。雖皆得阿羅漢果永斷後有。而未知彼誰先來勤修加行誰不爾。欲於總中顯有差別。故發斯問。有說。世尊先為五百苾芻說法令等住果。尊者舍利子欲顯彼道有差別故。是以發問。有說。世尊先為五百苾芻說法。令住平等無為解脫。尊者舍利子。欲顯彼有為解脫非無異故。而發斯問。有說。尊者欲顯發功德伏藏令世共知故。如世伏藏土所覆故世人不見。若因開發乃得見之生希有想。如是功德寶藏以少欲土覆世無知者。由舍利子所顯發故。世人共知生希有想。有說。尊者欲發施主增上思故。有諸施主雨四月中。以衣服等供給僧眾。彼或生念。我所施田為良美不。為欲令彼生決定知我等已於良田植福快哉所作功不唐捐。是故尊者發如是問。有說。尊者欲顯師徒儀式法應爾故。謂弟子法應問師。師法應教弟子。有說。尊者顯己求法無厭離諸懈慢。令他亦然。是以故問。有說。尊者欲斷世人少有所知。便生傲足不問他故。彼尊者念言世人智慧。於我所有十六分中不能及一。我猶問他。何況汝等少知少見而不問耶。有說。尊者欲顯離法慳垢故。謂法慳者見他問時尚不生喜。何況自問。有說。尊者欲止外道誹謗故。謂諸外道恆謗佛言。沙門喬答摩攝受鄔波底沙俱履多故。夜從受法晝為他說。若舍利子於大眾前。合掌恭敬而請問者。此謗便止。有說。尊者欲顯世尊弟子所有善說皆須佛印印之。故發斯問。如王所司所有符疏。若無王印人不承受。往關津等悉為障礙。若有王印人皆信用所往無礙。如是佛弟子所有善說。若無佛印他不信受。如來滅後所有四眾亦不敬受。若為佛印所印可者。聞則奉行。遺法四眾亦生敬重。由此等緣彼舍利子而作斯問。若無三明阿羅漢者。彼經所說云何通耶。答應說有三明阿羅漢。問若爾。彼經善通。此中何故不說。答此中應作是說。及所有根慧解脫俱解脫三明。能得現法樂住。而不說者。當知有餘。復次已說在先所說中。謂三明阿羅漢。或是慧解脫。或是俱解脫。若說慧解脫。當知已說慧解脫三明。若說俱解脫。當知已說俱解脫三明。故不別說。昔於此義有二論師。一名時毘羅。二名寠沙伐摩。尊者時毘羅偏稱讚慧。尊者寠沙伐摩偏稱讚滅定。時毘羅作如是說。慧勝非滅定。慧有所緣。滅定無所緣故。寠沙伐摩作如是說。滅定勝非慧滅定唯聖者有。慧通異生有故稱讚慧者作如是言。若具三明非八解脫者。是名三明。若具三明亦八解脫者。亦名三明。若具八解脫非三明者。是名俱解脫。若有一明二明。是名慧解脫。所以者何。以慧勝滅定故。稱讚滅定者作如是言。若俱八解脫非三明者。是名俱解脫。若具八解脫亦三明者。亦名俱解脫。若具三明非八解脫者。是名三明。若有一明二明。名慧解脫。所以者何。以滅定勝慧故。此二所說俱唐捐其功。於文無益於義無益。然具三明者有得滅定。有不得滅定。若得者名俱解脫三明。若不得者名慧解脫三明。

今當重說三無漏根一一立名差別所以。問何故名未知當知根。答未已知而知。未已現觀而現觀。斷無智故名未知當知根。問若如是者。苦法智忍生。於欲界五蘊苦得現觀。苦法智生於彼復得現觀。則是現觀已復現觀。何故猶名未知當知根。不名已知根耶。答苦法智忍於欲界五蘊苦名現觀。非已現觀。苦法智生乃名已現觀。然非已現觀而現觀故。不名已知根。有說。苦法智忍於欲界五蘊苦。雖名現觀而不名知。非智性故。苦法智生乃得名知。爾時雖名已現觀。而現觀而非已知而知。故不名已知根。又此中依智現觀而作論。非忍故。亦不名已現觀而現觀。如何名已知根。有說苦法智後復有未已現觀道生。此智為未已現觀。覺所倰所覆以下著上。彼增上力故此不自在。由此苦法智不名已知根。餘忍智亦爾。

問何故名已知根。答已知而知。已現觀而現觀。斷無智故名已知根。問若如是者。道類智忍生。除其自性相應俱有法。於餘一切類智品道皆得現觀。此後道類智生。於道類智忍自性相應俱有法。乃得現觀。爾時於彼忍自性等未已現觀而現觀。何故名已知根不名未知當知根。答外國師說十六心剎那皆是見道。問今不問彼。但問十五心剎那為見道者。何故爾耶。尊者僧伽筏蘇說曰。道類智忍現在前時。能修未來無量剎那道類智忍。彼所修者於現在忍等已得現觀。故無有過。此不應理。未來道無作用故。應作是答。從多分說名已現觀。謂已現觀者無量無邊。未已現觀者但有少許。已現觀而現觀者。猶如大地。未已現觀而現觀者。但如一塊。妙高一塵大海一渧。虛空蚊處喻亦如是。故從多分名已知根。問第十六心頃應如七智。何故獨說為已知根。非已知而知故。答此亦從多分說。謂初剎那雖與七智相似。後諸剎那皆與彼異。從多分說悉名已知根。一類性故。有說。此後更無未已知。道所倰所覆不以下著上。令不得自在。必當爾故。於知言已知。如去時名已去。彼亦如是。

問何故名具知根。答已知而知。已現觀而現觀。不斷無智先已斷故。名具知根問若如是者。三乘無學皆是具知。何故世尊獨名為佛。答能初覺故。能遍覺故。能別覺故。說名為佛聲聞獨覺不能初覺。不能遍覺。不能別覺。故不名佛。有說。若於爾焰自覺遍覺。無錯謬覺。說名為佛。獨覺雖能自覺。無餘二種。聲聞俱無。故不名佛。有說。若於諸緣能自然覺。一切種覺說名為佛。獨覺雖有自然覺。而無一切種覺。聲聞俱無。故不名佛。有說。若智於能覺所覺。行相所緣。根根義。有境境。爾焰中。能遍明覺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有聞而不舍。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相續中。永伏一切非理習氣。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有於甚深緣起河能盡源底。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故經喻以三獸渡河。謂兔馬象。兔於水上但浮而渡馬或履地或浮而渡。香象恆時蹈底而渡。聲聞獨覺及與如來。渡緣起河如次亦爾。有說。若斷二種無知。謂染不染。說名為佛。聲聞獨覺唯能斷染。不斷不染。故不名佛。有說。若斷二種疑惑。謂事隨眠。說名為佛。聲聞獨覺雖斷隨眠而不斷事。故不名佛。有說。若盡智時二障俱斷心得解脫謂煩惱障及解脫障。說名為佛。聲聞獨覺或先脫煩惱障。後解脫障。或先斷解脫障。後煩惱障。無俱脫者。故不名佛。有說。若具二圓滿者。說名為佛。謂所依能依諸餘有情。或所依圓滿非能依。如轉輪王。或能依圓滿非所依。謂聲聞獨覺。唯佛具二故得佛名。如所依能依器器中處處中明與行。應知亦爾。有說。若三事圓滿說名為佛。謂色族辯。二乘不爾。有說。若三事圓滿說名為佛。謂立誓果成恣間。二乘不爾。有說。若具三不護三不共念住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所言無二。辯才無竭。所記無謬。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具四智說名為佛。謂因智時智相智說智。二乘不爾。有說。若具四智說名為佛。謂無著智。無礙智。無謬智。不退智。二乘不爾。有說。若具種種因覺。種種果覺。種種相續覺。種種對治覺。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世八法所不能染。功德彼岸無能逮者。一切危厄堪能拔濟。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具十八不共佛法。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不共念住。說名為佛。二乘不爾。有說。若有深遠微細遍行。平等大悲心者。說名為佛。深遠者。三無數劫所積集故。微細者。覺三苦故。遍行者。緣三界故。平等者。於怨親中無異轉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於三具知唯一名佛。

問世尊何故於色蘊中。唯立眼處等為根。非色處等耶。答由色處等無根相故。有說。內處攝者立根。外處攝者不立。有說。若亦作所依者立根。唯作所緣者不立。有境境說亦爾。有說。若唯有情數攝者立根。若不定者不立。有說。若唯是有執受者立根。若非及不定者不立。有說。若唯相續攝者立根。不定者不立。有說。若唯自相續受用者立根。不定者不立。有說。不共者立根。共者不立。

問世尊何故於受蘊中。苦受樂受各立二根。不苦不樂受唯立一耶。答不苦不樂受亦應立二。而不立者。當知是有餘說。復次欲以種種文種種說莊嚴於義令易解故。復次欲現二門二略。乃至廣說。復次苦樂二受有明利。有不明利。有輕躁。有不輕躁。有安住。有不安住。諸明利輕躁不安住者。立憂喜受。諸不明利不輕躁安住者。立苦樂受。不苦不樂受。唯不明利不輕躁安住。故合立一。復次苦受樂受轉有異故。各分為二。謂樂根轉異喜根轉異。苦根轉異。憂根轉異。不苦不樂受無異轉。故合立為一。復次苦受樂受互相違故。各分為二。謂苦樂相違。憂喜相違。不苦不樂受無此相違。故但說一問何故想蘊不立為根。答非根法多。何獨問想。問如色蘊行蘊少分立根。受蘊識蘊皆立為根。唯想不立。所以故問。答以想無根相故。復次根者自力轉。想由他轉。如佣作人他教即作。不教不作。想於境轉。亦復如是。謂受思識領納造作了別境已。想方取相。復次根者自在不為他覆。想為慧覆。故不說根謂善想為善慧所覆。如於善事善取相者。世間說此名聰慧人。無記想為無記慧所覆。如於世務善取相者。世便說此名巧慧人。染污想為顛倒慧所覆。如說於無常起常想顛倒。乃至於非我起我想顛倒。尊者世友說曰。想何故不立根。答增上義是根義。想增上少故不立根。問想亦有增上。如說一切有為法展轉增上。諸無為法於有為增上。答我說少不說無也。又說根者能害煩惱。想不能害煩惱。問想亦能害煩惱。如說苾芻於無常想。若習若修若多修習。能除一切欲貪色無色貪。答此於慧說想名也。大德說曰。根是主義不隨於他。想則隨他。餘心心所分別境已方能取相。故不立根。尊者眾世說曰。根者沉實。想用浮虛。故勝解觀名為假想。世亦於彼不實解中言是汝想。尊者覺天說曰。根者決定難可搖動。想用隨緣轉易不定。如影像陽焰。故不立根。問何故煩惱不立為根。答彼無根相。是以不立。有餘師說。增上是根。煩惱下劣。問煩惱能令諸有相續。壞諸善品令沒生死。令遠涅槃難可調伏。云何下劣。答以諸煩惱鄙賤可訶。智者棄之故名下劣。非無勢用名為下劣。如旃荼羅補羯娑等。雖有勢用亦名下劣。以諸勝人所輕賤故。問若爾。染污受應不立根。答受於染品勢用增上故立為根。煩惱不爾。以依諸受生煩惱故。問若爾。想應立根。亦能生煩惱故。答想雖能生煩惱。而不及受勝。由此義故亦不說在緣起支中。有說。受雖隨順染品。而亦與善法交通。煩惱唯於染品隨順。而不順善。故不立根。猶如獄正所居雖下而與貴勝交往。非如守門獄卒。雖有威勐苦切於人。而極鄙惡可厭賤故。貴勝離之。尊者僧伽伐蘇說曰。若法有染無染。身中可得者立根。煩惱唯於有染身中可得。故不立根。若爾憂根及具知根皆不應立。憂根但於有染身中可得。具知根但於無染身中可得故。有說。根是主義。煩惱非主。是心所法故。若爾受等亦應不立。由此因緣前說為善。

問何故受善染無記皆立為根。慧念定唯善立根。非染無記。答受於順雜染品勢用增上。善染無記受皆有勢力。順雜染品故並立根。慧念定三順清淨品勢用增上。唯善慧念定順清淨品故立為根。染慧念定乃相資助斷清淨品。無記慧等亦於淨品不順。是故皆不立根。有餘師說。受於三品皆有勢用。故並立根。慧念定三唯於淨品有勢用故。唯善立根。所以者何。諸受力故令有情類於諸善染無記事轉。由受於淨品勝故。說在覺支靜慮支中。於染品勝故。說在十二緣起支中。於非二品勝者。謂由受故造作種種無記事業。慧等不爾。由此應知意根亦於三品勝故。善染無記皆立為根。於三勝者。以三品法皆依心故。問何故作意勝解觸欲不立為根。答無根相故。謂作意雖能發動於意趣所緣境。非一切時恆有勝用。故不立根。問此於淨品豈無勝用。諸修定者初修定時。無不皆由作意力故。答初修定時令心趣境雖暫有力。心住境已便無勝用。故不立根。勝解雖能令心於境印可決定。而於生長無別勝用。故不立根。問豈不勝解於善法中亦有勝用。於戒等五蘊。十無學支中。皆建立故。答於離染位離染相顯。立解脫蘊正解脫支。除此更無生長勝用。以無根相不立為根。觸雖令心觸對於境順生諸受。然於染淨無別勝用。故不立根。問豈不生受即是勝用。答受於染淨有勝功能可立為根。觸唯生受於染淨品無親勝用。又觸唯能隨順染品。非順淨品。故不立根。多順淨品立諸根故。即由此故欲不立根。亦於淨品無勝用故。問契經說諸法欲為根本。諸染淨品皆從欲生。如何於淨無有勝用。答雖染淨品無慾不生。契經說為諸法根本。然既生已便無勝用。又多順愛故不立根。順下賤法非增上故。問思能令心造作善惡。立為意業。能發身語。能感生死。有增上用。勝於餘法。何不立根。答唯順雜染。非清淨品。故不立根。有說。諸業從煩惱生。煩惱鄙賤非增上故。不立為根。業亦應爾。如鄙賤人所生男女。人皆厭棄不與交婚。諸業亦然。故無根義。

問何故善心所法中。唯二立根餘皆不立。答餘並無根相故。謂信能為諸善根本。無有善品離信而成。精進普能策發眾善。無有善品離精進成。故此二法增上義勝。可立為根。餘則不爾。問慚愧二種自性善攝。說為白法。何不立根。答此能對治遍不善心。一向黑品自性不善。故說名白及自性善。然於生長諸善法中。無別勝能。故無根義。問無貪無恚名為善根。此中何故不立為根。答彼建立根。與此義異。謂彼所治與六識俱。通五所斷。是隨眠性。能發麁重身語惡業。與斷善根作勝加行。具斯五義立不善根。無貪等三能對治彼。及起諸散善業故名善根。此中信等立根。通望生長一切善法。多依隨順出世善品。故無貪等於此非根。問輕安。不害。不放逸舍。何不立根。答無根相故。謂彼所治四隨煩惱。三唯遍染心。一為惡尋伴。惱亂菩薩障取菩提。故善法中立彼能治。然於生長清淨品法。無勝所作。故不立根。問諸善皆依不放逸起。云何說所作非勝耶。答此但能。除諸放逸法故。令諸善品依信等生。非彼親能有生長用。問欣厭何故不立根耶。答於散位中此用雖勝。於定善位用不分明。根用必於兩位中勝。而於定位明瞭增強。故彼二法無有根義。問若爾。何故立信為根。答澄淨用通一切位故。非唯散位。是故立根。問惡作睡眠。及與尋伺。何故非根。答無根相故。謂前二種唯在散心。後二不通一切界地。又皆無有生善勝能。故皆不說有其根義。問若爾。苦等四受應不立根。答總而言之。受遍諸位。依彼種類皆說為根。又受皆有生長增上。彼四不爾。問道支中立尋靜慮。支中立尋伺。豈非生長有增勝耶。答此於定慧有策持力故立為支。非於生長有增上用。是故非根。

問何故於諸不相應行唯命立根。答唯命根有根義故。謂彼唯是有情數攝。唯是異熟。能遍任持故立為根。餘皆不爾。所以者何。四有為相三義皆無。無想異熟無遍持義。其眾同分非唯異熟。由彼亦通等流性故。二無心定。名句文身。得非得等。無後二義。故彼一切皆不立根。

問若最勝義是根義者。涅槃於一切法中最勝。何不立根。答彼是諸根盡滅處故。根盡滅處不名為根。如缾等壞處不名缾等。有說。若法行世取果與果。有諸作用了知所緣。可立為根。涅槃不爾。有說。若法生滅有因有果有有為相。可立為根。涅槃不爾。有說。根者屬因屬緣和合而生。涅槃不爾。有說。若法為生所生。為老所老。為滅所滅。可立為根。涅槃不爾。有說。根者墮蘊墮世。眾苦所隨。涅槃不爾。有說。根者有前後相上中下相。涅槃不爾。有說。最勝是根義者。謂於有為中勝而有作用。涅槃乃於一切法中最勝。而無作用。故不立根。虛空非擇滅不立根義。准此應知。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三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阿毗曇八犍度論

阿毘曇八犍度論序 釋道安撰 阿毘曇者。秦言大法也。眾...

阿毗曇甘露味論

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布...

阿毗達磨藏顯宗論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阿毗達磨品類足論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分別佈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註音版】佛說浴像功德經

佛說浴像功德經...

慈悲水懺法

御製水懺序 夫三昧水懺者。因唐悟達國師知玄。遇迦諾...

佛說十吉祥經

佛說十吉祥經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

禪林寶訓

禪林寶訓序 寶訓者。昔妙喜竹菴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註音版】菩薩五法懺悔經

菩薩五法懺悔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

【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教詞典】八千枚護摩供

乃指燒八千枚乳木之護摩修法。又作燒八千枚供。金剛手...

【佛教詞典】精進

(術語)又曰勤。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大乘百...

憨山大師與母親的故事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

淨土法門的臨終助念

死亡,對一般人來說,是一恐懼而痛苦的事情;而對淨業...

慧律法師-一行三昧論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法宣法師,諸位法師、...

想到清淨的國土,一定要淨化你的內心

從二諦圓融的角度,什麼叫做唯心淨土呢?說一個真實通...

楊絳的百歲感言

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

念佛生淨土的三大資糧

念佛求生淨土,則須具足根本,最關鍵的三大往生資糧:...

千萬不要犯下誹謗淨土的罪業

蓮池大師曾經有個比喻。如果有一個人,一天講一萬聲語...

與30個男人有染的女孩學佛後的泣血迴眸

記憶之中,總有些事是不願記起、不願迴首的。對這些過...

百八首詩勝楚歌,聞者厭離娑婆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1686~1734年),活動於清朝的...

心力跟地藏菩薩妙定相合,所求之願都能滿足

你得至心念地藏菩薩,把自己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轉成一...

耆域的感嘆

西晉末年曾有一位名叫耆域的天竺(印度)高僧來到中國...

念佛好還是參禪好,在於個人是否相應

有人說: 念佛比參禪較為穩當。其實念佛一法,又有事念...

【視頻】大悲懺懺悔文(源慧法師粵語唱誦)

大悲懺懺悔文(源慧法師粵語唱誦)

【視頻】《金剛經》佛光山唱誦

《金剛經》佛光山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