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之三

云何苾芻留多壽行。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時薄伽梵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又欲分別毘奈耶義故。如毘奈耶說。大生主為首。五百苾芻尼留多命行捨多壽行。經毘奈耶雖有是說。而未分別留捨因緣。彼經及毘奈耶是此論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又諸造論皆為分別諸所有法自相共相。今此亦然。不應為問。

云何苾芻留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眾若別人所。以衣以缽。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問彼有何緣留多壽行。答留多壽行。略有二緣。謂為饒益他及住持佛法。為饒益他者。謂教弟子修諸觀行。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諸門人逮勝法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能善開示道非道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為住持佛法者。謂營佛像僧房等事。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所營事得成辦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善巧方便能成辦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又彼觀見當有國王大臣長者等欲毀滅佛法。便審觀察齊我壽住當有方便令不毀滅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善巧方便能住持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為留壽行。以衣缽等施僧別人。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若有施主能施他物名施五事。由此還當得五事果。一壽二色三力四樂五辯。彼審觀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是故於僧或別人所以衣以缽。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問理無富異熟果可成壽異熟果。何故乃說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佈施邊際定力。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招壽業決定與果。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壽異熟。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問所留壽行正由誰引。為由施力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有說由施。有說由定。如是說者。俱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壽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壽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云何苾芻捨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問彼有何緣捨多壽行。答自利利他俱究竟故。已得盡智故名自利究竟。於利他事。若有堪能此事成已便歸圓寂。若無堪能亦名究竟。有作是說。彼厭自身猶如毒器。故願棄捨。如有頌言。

 梵行妙成立  聖道已善修
 壽盡時歡喜  猶如捨毒器

為捨壽行以衣缽等施僧別人。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諸福業事略有三種。一施性福業事。二戒性福業事。三修性福業事。於施性事。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乃至廣說。彼審觀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故於僧眾或別人所。以衣以缽。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問理無壽異熟果可成富異熟果。何故乃說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佈施邊際定力。轉壽異熟業招富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富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富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富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招富業決定與果。復有說者。有業先招富異熟果麁而非妙。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感麁業轉招妙果。謂彼先引長時麁果。今由施定祈願力故。令彼轉招今時妙果。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富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富異熟。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問此富異熟正由誰引。為由施力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有說由施。有說由定。如是說者俱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富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富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問若諸有情壽果富果不決定者可有留捨。若俱決定如何留捨。答但作分限無留捨事。譬如良醫所記分限無能過者。此亦應然。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阿羅漢由起邊際。第四定力。引色界大種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有順壽行有違壽行。由此因緣或留或捨。有作是說。彼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有宿業所生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引取未曾定力所起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彼說不然。命根別有非根大種為自性故。

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若說諸佛捨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百二十歲。捨後四十但受八十。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若說諸佛捨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歲。捨後二十但受八十。問諸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由此經言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歲留命行者。謂留三月。問何故世尊留捨爾所命行壽行不增減耶。答諸佛事業善究竟故。齊爾所時諸佛事業得善究竟故不增減。有說。法爾諸佛世尊唯捨唯留爾所壽命。有說。欲顯諸佛世尊不貪壽命能早棄捨。諸餘有情貪壽命故不能棄捨。勤求圓寂勿有生疑。佛亦如是。故捨壽行。顯異有情化事未終復留三月。有說。欲顯諸佛世尊善住聖種故捨壽行。謂如世尊於有有具深生喜足於壽亦然。有說。世尊避衰老位故捨壽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復留三月。如鄔陀夷一時為佛按摩支體見異常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體舒緩諸根變異。容貌改常。今位尚然。況過八十。故避衰老舍多壽行。有說。欲顯得定自在故。佛世尊留捨壽命。如世尊說。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意能住。有說。欲顯諸佛世尊能伏眾魔留捨壽命。謂證無上妙菩提時已伏二魔。謂天煩惱。今將證入涅槃界時又伏二魔。謂蘊及死。伏蘊魔故捨多壽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問命行壽行有何差別。有說無別。如品類足說。云何命根。謂三界壽。有說。此二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為命行名壽行故。有說。由此故活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壽行有說。所留名命行。所捨名壽行。有說。可生法名命行。不可生法名壽行。有說。暫時住名命行。一期住名壽行。有說同分名命行。彼同分名壽行。有說。修果名命行。業果名壽行。有說。無漏業果名命行。有漏業果名壽行。有說。明果名命行。無明果名壽行。有說。新業果名命行。故業果名壽行。有說。與果業果名命行。不與果業果名壽行。有說。近業果名命行。遠業果名壽行。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順現受業果名命行。順次生受。順後次受。順不定受業果名壽行。命行壽行是謂差別問多行言有何義。答多言顯示所留所捨非一剎那。行言顯示所留所捨是無常法。問何處留捨命行壽行。答在欲界非餘界。在人趣非餘趣。在三洲非北洲。問誰能留捨命行壽行。答是聖者非異生。是無學非有學。是不時解脫非時解脫。亦男亦女。

云何心狂亂。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釋契經毘奈耶故。如契經說。婆私瑟搋婆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心。毘奈耶說。室利筏蹉心狂亂故。行無量種非沙門法不順法行。毘奈耶中又作是說。苦受所逼若心狂亂。及初業位皆無有犯。契經毘奈耶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今為廣辯故作斯論。

云何心狂亂。答謂由四緣勢力所逼令心狂亂。一由非人現惡色像。遇已驚恐令心狂亂。謂有非人變作象馬駝牛羊等可畏色相。來現其前心便狂亂。問彼曾不見象馬等耶。何故今時見便驚恐。答彼雖曾見而今非時非處非道忽然見故。言非時者。謂於夜分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故今時有象馬等來至我所。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言非處者。謂於堂閣房閣等處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緣此處有象馬等。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言非道者。謂於塚間非像馬等甞所行路。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緣於此有象馬等。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二由非人忿打支節。苦受所逼令心狂亂。謂於大眾游止處所。以輕慢心棄諸便穢。或於諸佛獨覺聲聞精舍等中。行不淨行善神忿恚打觸支節。人有支節如芥子許。若打觸時心便狂亂。三由大種乖違令心狂亂。謂有多食胡桃麻子苣藤等時。發熱風等大種乖反心便狂亂。四由先業異熟令心狂亂。謂有先時歡喜踴躍。傳驚怖事令他憂惱。或作坑穽陷墜眾生。或縱勐火焚燒山澤。或以強力逼他飲酒。或以倒想解釋契經。如是等業令心狂亂。然此狂亂非異熟果。但從惡業異熟所生。以惡業不招意地異熟故。有說。狂亂由五種緣。前四如前。愁憂第五。謂因喪失所愛子等。愁毒纏心遂發狂亂。

問此心狂亂於何處有。答於欲界有。非色無色界。然地獄無。心常亂故。心狂亂者。謂時非恆鬼及傍生有心狂亂。人天亦有。除北俱盧。彼無罪業增上果故。問此心狂亂誰有誰無。答聖者異生俱容得有。聖通眾聖唯除諸佛。佛無心亂無壞音聲。無斷末磨。無漸捨命。異生心亂具由五緣。聖者但由大種乖適。聖無驚恐。超五畏故。無非人打。無穢事故。亦無先世惡業異熟。以決定業必先受已方入聖故。不決定業。由聖道力已轉滅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有說。聖者亂由二緣。謂大種乖違。及非人所打。問聖者已得不作律儀。定無穢事非人何忿。答信佛法者敬重眾聖終不惱觸。有不信者憎嫉眾聖。伺便惱觸。故聖亦為非人所打。

問住何等心得有狂亂。答住有漏非無漏。住意識非五識。問若爾。何緣見二月等。答此等皆是意識分別非五識中有斯亂解。問為未狂心說有狂亂。為已狂心說有狂亂。答非未狂心說有狂亂。亦非已狂心說有狂亂。然有狂亂心。無狂亂心。住未來世。若遇狂亂緣則無狂心滅。有狂心起。若遇不狂亂緣。則有狂心滅。無狂心起。

問若心狂亂亦散亂耶。答應作四句。有心狂亂非散亂。謂狂者無染心。有心散亂非狂亂。謂不狂者有染心。有心狂亂亦散亂。謂狂者有染心。有心非狂亂亦非散亂。謂不狂者無染心現前。

何纏相應法皆是不善耶。答謂無慚無愧。問纏有十種。何故唯說無慚無愧。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此二唯是不善。亦與一切不善心俱。忿覆慳嫉雖但不善而非一切不善心俱。惛沉掉舉雖與一切不善心俱。非唯不善。以通不善無記性故。睡眠惡作非唯不善。亦非一切不善心俱。睡眠通三性。惡作通二性故。覺無悔恶心。此二不行故。諸不善心中皆有無慚無愧。諸無慚無愧皆不善心俱互不相離。是故偏說。此中亦應問何善相應法皆是善耶。答謂慚愧。以慚愧與善心更互相隨不相離故。而不說者。非獨此二唯善性攝。遍善心故。

佛教云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於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彼於非佛教中起佛教想。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為顯示佛所說者是真佛教。餘所說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論。問今時何故有作是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答彼依根本故作是說。謂今所說染淨縛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說故。有說。彼依相似而說。謂佛先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而宣說故有說。彼依隨順而說。謂佛先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而宣說故。有說。彼依辦事處同故作是說。謂如佛邊親聞法要。入聖得果離染盡漏。聞今所說亦辦斯事。

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問何故佛教唯是語。表非無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業非無表故。有說。佛教耳識所取非無表業可耳識取故非佛教。有說。佛教二識所取諸無表業唯一識取。故非佛教。有說。世尊三無數劫精勤苦行求佛語表。今得成滿。非無表故。謂佛世尊昔於無量正等覺所精勤苦行求無上智。為他說法。依蘊界處求蘊界處。展轉相續今得成佛。為諸有情演說法要。令捨生死得般涅槃。此事皆由佛語表業。是故佛教唯佛語表。

問如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等。若是語業。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欲為頌因文即是字。頌依名轉。造者為依。若是名等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答應作是說。語業為體。問若爾。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乃至廣說。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問伽他所說復云何通。答有於名轉。有於義轉。此中且說於名轉者。有說。佛教名等為體。問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廣說。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如是說者語業為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

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示佛教等起。今欲顯示故作斯論。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佛善心所教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問於佛教中何者善。何者無記。答阿毘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毘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關閉。衣缽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有說。佛教若為所化說應知是善。若為餘事說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天為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無記故。有說。佛教若用功說應知是善。若任運說是則無記。有說。佛教力無畏等所攝受者應知是善。力無畏等不攝受者是則無記。

聲聞獨覺善心發語。善無記心俱得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俱得究竟。佛善心發語善心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俱得究竟。定無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諸佛說法有增無減故。佛所作業定無萎退故。

佛教名何法。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示佛教作用。今為顯示故作斯論。

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此則總顯。佛教作用。契經。應頌。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是名佛教作用差別。契經云何。謂諸經中散說文句。如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問契經有何義。答此略說有二義。一結集義。二刊定義。結集義者。謂佛語言能攝持義。如花鬘縷。如結鬘者以縷結花冠眾生首久無遺散。如是佛教結集義門。冠有情心久無忘失。刊定義者。謂佛語言能裁斷義。如匠繩墨。如工巧者繩墨眾材。易了正邪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義門。易了是非去惡留善。應頌云何。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為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結集品等。如世尊告苾芻眾言。我說知見能盡諸漏。若無知見能盡漏者。無有是處。世尊散說。此文句已復結為頌。而諷誦言。

 有知見盡漏  無知見不然
 達蘊生滅時  心解脫煩惱

記說云何。謂諸經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說。或如來問弟子記說。或弟子問弟子記說。化諸天等問記亦然。若諸經中四種問記。若記所證所生處等。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驎頌等如伽他言。

 習近親愛與怨憎  便生貪慾及瞋恚
 故諸智者俱遠避  獨處經行如驎角

自說云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說。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

 象王居曠野  放暢心無憂
 智士處閑林  逍遙志恬寂

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

 少不修梵行  喪失聖財寶
 今如二老鶴  共守一枯池

因緣云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緣而有所說。如義品等種種因緣。如毘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芻僧制立學處。

譬喻云何。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去有佛。名毘缽尸。為諸弟子說如是法。過去有佛。名為式企毘濕縛浮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為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

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如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緣等。脇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希法云何。謂諸經中說三寶等甚希有事。有餘師說。諸弟子等讚歎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讚歎世尊無上功德。尊者慶喜讚歎世尊甚希有法。論議云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說大說等教。又如佛一時略說經已。便入靜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種異文句義。解釋佛說。

書名何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論中廣辯勝義自性差別勿有生疑。作此論者唯善勝義不閑世俗。為顯論者勝義世俗俱善了達故作斯論。

書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書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字法。此能成字故說為書。如理轉變身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書自性。

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意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百千等數。但是所有能數之法。此能數法故說為數。佛弟子中尊者慶喜善解數法餘所不過。曾於一時為乞食故。執持衣缽趣廣嚴城。時城門前有一外道。遙見慶喜竊作念言。承此沙門解數第一。吾今當試為實爾耶。時城門邊有一大樹。枝葉繁茂名諾瞿陀。外道趨前指樹而問。汝今知此葉數幾何。尊者仰顧尋答之曰。今此樹葉若干百千。言已入城。於後外道作是思惟。何理驗知彼言虛實。便取少葉而藏匿之。慶喜出城外道重問。仁向所數為定幾何。慶喜報言。吾前已說。外道復曰。請重陳之。尊者看樹尋復答曰。先有爾所今少若干。外道欣然謝而嘆曰。知數第一信唯其人。又如波羅衍拏。才見佛頷便言此決定有妙齒四十。如斯解數其類寔多。如理轉變意業者。顯所起果。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四蘊為數自性。

算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算者。非謂所算一十百千萬億等法。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此能算法故說為算。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算自性。

印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說為印如理轉變身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印自性詩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詩者非所述詠。但是所有能成詠法。此能成詠故說為詩。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詩自性。問於諸文頌何者是詩。何者非詩。有作是說。佛語非詩。餘語是詩。有餘師說。內教非詩。外教是詩。如是說者。文義相稱能引義利不名為詩。詩謂翻此世間文頌。

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以略文攝多義故。謂若隨諸工巧業處而廣說者生多言論。欲以略言類攝彼故而作斯論。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答謂慧為先造作彼。彼工巧業處。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不辯所造作事。但為顯示能造作法。造作彼彼工巧業處者。顯所起果身語意業隨其所應。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或以五蘊。或以四蘊為其自性。

處處說威儀路。及起威儀路。威儀路者。謂色香味觸四處為體。起威儀路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眼鼻舌身四識是威儀路加行。非起威儀路。意識是威儀加行。亦是起威儀路。又眼等四識能緣。威儀路。不能緣起威儀路。意識能緣威儀路。亦能緣起威儀路。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處處說工巧處。及起工巧處。工巧處者。謂色聲香味觸五處為體。起工巧處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眼等五識是工巧處加行。非起工巧處。意識是工巧處加行。亦起工巧處。又眼等五識能緣工巧處。不能緣起工巧處意識能緣工巧處。亦能緣起工巧處。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

若成就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無色界。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欲色界。諸阿羅漢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若諸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非學非無學戒。一切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有成就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欲色界。一切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及學戒。未捨故。有非成就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生彼阿羅漢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生彼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彼二世俗戒俱不成就。越界地捨故。

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欲色界。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世俗戒。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世俗戒。彼俱不成就無學戒。俱未得故。有成就無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欲色界。有非成就無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無色界。彼無學戒。俱未得故。彼世俗戒俱已捨故。

問諸是戒彼業耶。答諸是戒彼即業。有是業非戒。謂意業等。問若處有戒。彼有業耶。答若處有戒彼有業。或處有業無戒。謂無色界等。問若成就戒。彼成就業耶。答若成就戒。彼成就業。有成就業非戒。謂異生生無色界等。問若有戒。彼有業耶。答若有戒彼有業。或有業無戒。謂諸異生生無色界等。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註音版】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

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序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

阿毗達磨俱舍論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一 尊者世親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曇心論經

阿毘曇心論經序 今欲解釋阿毘曇心利益弟子故。問曰。...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註音版】佛說造塔功德經

佛說造塔功德經...

淨土法語

夫修行法門,乃如來對病之良藥也。藥隨病廣,數逾恆沙...

得道梯橙錫杖經

得道梯橙錫杖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註音版】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戒賢論師祈禱觀音文...

略法華三昧補助儀

略法華三昧補助儀並序 (由此懺法隨事觀想。並指法華三...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如是我聞: 一...

【註音版】普賢菩薩聖誕祝儀

本祝儀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佛教詞典】引攝義利遍知

【引攝義利遍知】 p0378 瑜伽一百卷三頁云:云何引攝義...

【佛教詞典】口力外道

(流派)外道十一宗之一。以口譬太虛。謂萬物本為由一...

尊者降龍記

佛滅度後的七百年,在罽賓國,有一隻惡龍王,名叫阿利...

四種器官的降火食方

第一把火:胃火 表現症狀:胃腸道症狀表現為胃部灼熱疼...

一念熏修雖然短暫,但卻是真實的力量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

淨業行人如何迴向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麼呢

十行位言行者,進趣義。謂菩薩初心,雖具二利,然前信...

弘一大師晚晴集

1、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金剛...

人的相貌是怎麼來的

世上的人,長相千差萬別,全世界的人找不出長相一樣的...

學唱華嚴字母

華嚴字母很早就接觸過,因為非常好聽,所以自己特別喜...

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退失道心

問: 無法參與道場或團體修行的在家居士,如何才能不...

心常耽五欲,迷荒不能覺

一位國王,為了抵禦鄰國侵擾,而訓練一批精銳的良馬,...

海山長老談淨土法門的修行

2013年4月24日,海山長老安詳示寂,世壽86歲。長老以弘...

尊重對方,檢討自己

見到在一起共事的人,埋怨對方不能和自己溝通。是別人...

【視頻】《普門品》萬佛城唱誦

《普門品》萬佛城唱誦

【視頻】《普門品偈》黃慧音

《普門品偈》黃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