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業蘊第四中自業納息第五之三

云何苾芻留多壽行。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說。時薄伽梵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又欲分別毘奈耶義故。如毘奈耶說。大生主為首。五百苾芻尼留多命行捨多壽行。經毘奈耶雖有是說。而未分別留捨因緣。彼經及毘奈耶是此論根本。彼未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又諸造論皆為分別諸所有法自相共相。今此亦然。不應為問。

云何苾芻留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於僧眾若別人所。以衣以缽。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問彼有何緣留多壽行。答留多壽行。略有二緣。謂為饒益他及住持佛法。為饒益他者。謂教弟子修諸觀行。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諸門人逮勝法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能善開示道非道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為住持佛法者。謂營佛像僧房等事。彼審觀察齊我壽住。此所營事得成辦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善巧方便能成辦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又彼觀見當有國王大臣長者等欲毀滅佛法。便審觀察齊我壽住當有方便令不毀滅不。設我壽盡為更有餘善巧方便能住持不。若見無能便留壽行為留壽行。以衣缽等施僧別人。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若有施主能施他物名施五事。由此還當得五事果。一壽二色三力四樂五辯。彼審觀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是故於僧或別人所以衣以缽。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富異熟業。願此轉招壽異熟果。時彼能招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

問理無富異熟果可成壽異熟果。何故乃說富異熟業。則轉能招壽異熟果。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佈施邊際定力。轉富異熟業招壽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壽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壽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富果。祈壽果故。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壽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招壽業決定與果。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壽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壽異熟。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問所留壽行正由誰引。為由施力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有說由施。有說由定。如是說者。俱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壽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壽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云何苾芻捨多壽行。答謂阿羅漢成就神通得心自在。如前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問彼有何緣捨多壽行。答自利利他俱究竟故。已得盡智故名自利究竟。於利他事。若有堪能此事成已便歸圓寂。若無堪能亦名究竟。有作是說。彼厭自身猶如毒器。故願棄捨。如有頌言。

 梵行妙成立  聖道已善修
 壽盡時歡喜  猶如捨毒器

為捨壽行以衣缽等施僧別人。依契經說。謂世尊說諸福業事略有三種。一施性福業事。二戒性福業事。三修性福業事。於施性事。若習若修。若多所作。感大富果。乃至廣說。彼審觀察為施僧眾當獲大果為施別人。若見施僧當獲大果便施與僧。若施別人當獲大果便施別人。故於僧眾或別人所。以衣以缽。或以隨一沙門命緣眾具佈施。施已發願即入邊際第四靜慮。從定起已心念口言。諸我能感壽異熟業。願此轉招富異熟果。時彼能招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問理無壽異熟果可成富異熟果。何故乃說壽異熟業。則轉能招富異熟果。答無轉果體。有轉業力。謂由佈施邊際定力。轉壽異熟業招富異熟果。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有餘師說。有業先感富異熟果。然有災障。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彼災障滅富異熟起。雖俱可轉而彼今時不顧壽果。祈富果故。有作是說。有業先招富異熟果。然不決定。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招富業決定與果。復有說者。有業先招富異熟果麁而非妙。由今佈施邊際定力。令感麁業轉招妙果。謂彼先引長時麁果。今由施定祈願力故。令彼轉招今時妙果。復有欲令由施定故引取宿世殘富異熟。謂阿羅漢有餘生中殘富異熟。由今佈施邊際定力引令現前。定力不思議令久斷還續。

問此富異熟正由誰引。為由施力為定力耶。若由施力不應入定。若由定力不應行施。有說由施。有說由定。如是說者俱由二種。雖多行施若不入定彼終不能引富果故。雖數入定若不行施。彼終不能引富果故。然施力能引定力令決定。由此故言俱由二種。問若諸有情壽果富果不決定者可有留捨。若俱決定如何留捨。答但作分限無留捨事。譬如良醫所記分限無能過者。此亦應然。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阿羅漢由起邊際。第四定力。引色界大種令身中現前。而彼大種有順壽行有違壽行。由此因緣或留或捨。有作是說。彼阿羅漢由此自在三摩地力。轉去曾有宿業所生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引取未曾定力所起諸根大種住時勢分。彼說不然。命根別有非根大種為自性故。

經說世尊留多命行。捨多壽行其義云何。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三分壽。有作是說。諸佛世尊捨第五分壽。若說諸佛捨第三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壽量應住百二十歲。捨後四十但受八十。問佛出世時此洲人壽不過百歲。何故世尊釋迦牟尼壽百二十。答如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壽量亦應過眾人故若說諸佛捨第五分壽者。彼說世尊釋迦牟尼所感壽量應住百歲。捨後二十但受八十。問諸佛色力種姓富貴徒眾智見勝餘有情。何故壽量與眾人等。答生在爾所壽量時故。由此經言捨壽行者。謂捨四十或二十歲留命行者。謂留三月。問何故世尊留捨爾所命行壽行不增減耶。答諸佛事業善究竟故。齊爾所時諸佛事業得善究竟故不增減。有說。法爾諸佛世尊唯捨唯留爾所壽命。有說。欲顯諸佛世尊不貪壽命能早棄捨。諸餘有情貪壽命故不能棄捨。勤求圓寂勿有生疑。佛亦如是。故捨壽行。顯異有情化事未終復留三月。有說。欲顯諸佛世尊善住聖種故捨壽行。謂如世尊於有有具深生喜足於壽亦然。有說。世尊避衰老位故捨壽行。所化有情事未究竟復留三月。如鄔陀夷一時為佛按摩支體見異常相。而白佛言。今者世尊。支體舒緩諸根變異。容貌改常。今位尚然。況過八十。故避衰老舍多壽行。有說。欲顯得定自在故。佛世尊留捨壽命。如世尊說。我善修行四神足故欲住一劫或一劫餘。如意能住。有說。欲顯諸佛世尊能伏眾魔留捨壽命。謂證無上妙菩提時已伏二魔。謂天煩惱。今將證入涅槃界時又伏二魔。謂蘊及死。伏蘊魔故捨多壽行。伏死魔故留多命行。問命行壽行有何差別。有說無別。如品類足說。云何命根。謂三界壽。有說。此二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為命行名壽行故。有說。由此故活名命行。由此故死名壽行有說。所留名命行。所捨名壽行。有說。可生法名命行。不可生法名壽行。有說。暫時住名命行。一期住名壽行。有說同分名命行。彼同分名壽行。有說。修果名命行。業果名壽行。有說。無漏業果名命行。有漏業果名壽行。有說。明果名命行。無明果名壽行。有說。新業果名命行。故業果名壽行。有說。與果業果名命行。不與果業果名壽行。有說。近業果名命行。遠業果名壽行。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順現受業果名命行。順次生受。順後次受。順不定受業果名壽行。命行壽行是謂差別問多行言有何義。答多言顯示所留所捨非一剎那。行言顯示所留所捨是無常法。問何處留捨命行壽行。答在欲界非餘界。在人趣非餘趣。在三洲非北洲。問誰能留捨命行壽行。答是聖者非異生。是無學非有學。是不時解脫非時解脫。亦男亦女。

云何心狂亂。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釋契經毘奈耶故。如契經說。婆私瑟搋婆羅門女喪六子故。心發狂亂露形馳走。見世尊已還得本心。毘奈耶說。室利筏蹉心狂亂故。行無量種非沙門法不順法行。毘奈耶中又作是說。苦受所逼若心狂亂。及初業位皆無有犯。契經毘奈耶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今為廣辯故作斯論。

云何心狂亂。答謂由四緣勢力所逼令心狂亂。一由非人現惡色像。遇已驚恐令心狂亂。謂有非人變作象馬駝牛羊等可畏色相。來現其前心便狂亂。問彼曾不見象馬等耶。何故今時見便驚恐。答彼雖曾見而今非時非處非道忽然見故。言非時者。謂於夜分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故今時有象馬等來至我所。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言非處者。謂於堂閣房閣等處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緣此處有象馬等。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言非道者。謂於塚間非像馬等甞所行路。見象馬等便作是念。何緣於此有象馬等。定是非人來相逼害。由此驚恐心便狂亂。二由非人忿打支節。苦受所逼令心狂亂。謂於大眾游止處所。以輕慢心棄諸便穢。或於諸佛獨覺聲聞精舍等中。行不淨行善神忿恚打觸支節。人有支節如芥子許。若打觸時心便狂亂。三由大種乖違令心狂亂。謂有多食胡桃麻子苣藤等時。發熱風等大種乖反心便狂亂。四由先業異熟令心狂亂。謂有先時歡喜踴躍。傳驚怖事令他憂惱。或作坑穽陷墜眾生。或縱勐火焚燒山澤。或以強力逼他飲酒。或以倒想解釋契經。如是等業令心狂亂。然此狂亂非異熟果。但從惡業異熟所生。以惡業不招意地異熟故。有說。狂亂由五種緣。前四如前。愁憂第五。謂因喪失所愛子等。愁毒纏心遂發狂亂。

問此心狂亂於何處有。答於欲界有。非色無色界。然地獄無。心常亂故。心狂亂者。謂時非恆鬼及傍生有心狂亂。人天亦有。除北俱盧。彼無罪業增上果故。問此心狂亂誰有誰無。答聖者異生俱容得有。聖通眾聖唯除諸佛。佛無心亂無壞音聲。無斷末磨。無漸捨命。異生心亂具由五緣。聖者但由大種乖適。聖無驚恐。超五畏故。無非人打。無穢事故。亦無先世惡業異熟。以決定業必先受已方入聖故。不決定業。由聖道力已轉滅故。亦無愁憂。證法性故。有說。聖者亂由二緣。謂大種乖違。及非人所打。問聖者已得不作律儀。定無穢事非人何忿。答信佛法者敬重眾聖終不惱觸。有不信者憎嫉眾聖。伺便惱觸。故聖亦為非人所打。

問住何等心得有狂亂。答住有漏非無漏。住意識非五識。問若爾。何緣見二月等。答此等皆是意識分別非五識中有斯亂解。問為未狂心說有狂亂。為已狂心說有狂亂。答非未狂心說有狂亂。亦非已狂心說有狂亂。然有狂亂心。無狂亂心。住未來世。若遇狂亂緣則無狂心滅。有狂心起。若遇不狂亂緣。則有狂心滅。無狂心起。

問若心狂亂亦散亂耶。答應作四句。有心狂亂非散亂。謂狂者無染心。有心散亂非狂亂。謂不狂者有染心。有心狂亂亦散亂。謂狂者有染心。有心非狂亂亦非散亂。謂不狂者無染心現前。

何纏相應法皆是不善耶。答謂無慚無愧。問纏有十種。何故唯說無慚無愧。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有說。此二唯是不善。亦與一切不善心俱。忿覆慳嫉雖但不善而非一切不善心俱。惛沉掉舉雖與一切不善心俱。非唯不善。以通不善無記性故。睡眠惡作非唯不善。亦非一切不善心俱。睡眠通三性。惡作通二性故。覺無悔恶心。此二不行故。諸不善心中皆有無慚無愧。諸無慚無愧皆不善心俱互不相離。是故偏說。此中亦應問何善相應法皆是善耶。答謂慚愧。以慚愧與善心更互相隨不相離故。而不說者。非獨此二唯善性攝。遍善心故。

佛教云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為止於非佛教起佛教想故。如今有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彼於非佛教中起佛教想。為欲遮止如是想故。及為顯示佛所說者是真佛教。餘所說者非真佛教。故作斯論。問今時何故有作是言。我說佛教。我聞佛教。答彼依根本故作是說。謂今所說染淨縛解生死涅槃因果等法。根本皆是佛所說故。有說。彼依相似而說。謂佛先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次第名句文身而宣說故有說。彼依隨順而說。謂佛先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為他演說。今亦復依如是隨順名句文身而宣說故。有說。彼依辦事處同故作是說。謂如佛邊親聞法要。入聖得果離染盡漏。聞今所說亦辦斯事。

佛教云何。答謂佛語言唱詞評論語音語路語業語表。是謂佛教。問何故佛教唯是語。表非無表耶。答生他正解故名佛教。他正解生但由表業非無表故。有說。佛教耳識所取非無表業可耳識取故非佛教。有說。佛教二識所取諸無表業唯一識取。故非佛教。有說。世尊三無數劫精勤苦行求佛語表。今得成滿。非無表故。謂佛世尊昔於無量正等覺所精勤苦行求無上智。為他說法。依蘊界處求蘊界處。展轉相續今得成佛。為諸有情演說法要。令捨生死得般涅槃。此事皆由佛語表業。是故佛教唯佛語表。

問如是佛教以何為體。為是語業。為是名等。若是語業。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伽他所說復云何通。如說欲為頌因文即是字。頌依名轉。造者為依。若是名等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語表。是謂佛教。答應作是說。語業為體。問若爾。次後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乃至廣說。答後文為顯佛教作用。不欲開示佛教自體。謂次第行列安布連合。名句文身是佛教用。問伽他所說復云何通。答有於名轉。有於義轉。此中且說於名轉者。有說。佛教名等為體。問若爾。此文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佛教云何。謂佛語言。乃至廣說。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世子孫展轉生法。謂語起名。名能顯義。如是說者語業為體。佛意所說他所聞故。

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示佛教等起。今欲顯示故作斯論。佛教當言善耶。無記耶。答或善。或無記。云何善。謂佛善心所教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記。謂佛無記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問於佛教中何者善。何者無記。答阿毘達磨。素怛纜藏。多分是善。毘奈耶藏多分無記。如世尊說。門應關閉。衣缽應置竹架龍牙。如是等言皆無記故。有說。佛教若為所化說應知是善。若為餘事說是則無記。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汝往觀天為雨不雨。園中何故高聲大聲。如是等言皆無記故。有說。佛教若用功說應知是善。若任運說是則無記。有說。佛教力無畏等所攝受者應知是善。力無畏等不攝受者是則無記。

聲聞獨覺善心發語。善無記心俱得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俱得究竟。佛善心發語善心究竟。無記心發語無記善心俱得究竟。定無善心發語無記心究竟。諸佛說法有增無減故。佛所作業定無萎退故。

佛教名何法。乃至廣說。問何故復作此論。答前雖顯示佛教自體。而未顯示佛教作用。今為顯示故作斯論。

佛教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此則總顯。佛教作用。契經。應頌。記說。伽他。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名何法。答謂名身句身文身。次第行列。次第安布。次第連合。是名佛教作用差別。契經云何。謂諸經中散說文句。如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問契經有何義。答此略說有二義。一結集義。二刊定義。結集義者。謂佛語言能攝持義。如花鬘縷。如結鬘者以縷結花冠眾生首久無遺散。如是佛教結集義門。冠有情心久無忘失。刊定義者。謂佛語言能裁斷義。如匠繩墨。如工巧者繩墨眾材。易了正邪去曲留直。如是佛教刊定義門。易了是非去惡留善。應頌云何。謂諸經中依前散說契經文句後結為頌。而諷誦之。即結集文結集品等。如世尊告苾芻眾言。我說知見能盡諸漏。若無知見能盡漏者。無有是處。世尊散說。此文句已復結為頌。而諷誦言。

 有知見盡漏  無知見不然
 達蘊生滅時  心解脫煩惱

記說云何。謂諸經中諸弟子問如來記說。或如來問弟子記說。或弟子問弟子記說。化諸天等問記亦然。若諸經中四種問記。若記所證所生處等。伽他云何。謂諸經中結句諷頌彼彼所說即驎頌等如伽他言。

 習近親愛與怨憎  便生貪慾及瞋恚
 故諸智者俱遠避  獨處經行如驎角

自說云何。謂諸經中因憂喜事世尊自說。因喜事者。如佛一時見野象王。便自頌曰。

 象王居曠野  放暢心無憂
 智士處閑林  逍遙志恬寂

因憂事者。如佛一時見老夫妻。便自頌曰。

 少不修梵行  喪失聖財寶
 今如二老鶴  共守一枯池

因緣云何。謂諸經中遇諸因緣而有所說。如義品等種種因緣。如毘奈耶作如是說。由善財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芻僧制立學處。

譬喻云何。謂諸經中所說種種眾多譬喻。如長譬喻大譬喻等。如大涅槃持律者說本事云何。謂諸經中宣說前際所見聞事。如說過去有大王都。名有香茅。王名善見。過去有佛。名毘缽尸。為諸弟子說如是法。過去有佛。名為式企毘濕縛浮羯洛迦孫馱羯諾迦牟尼迦葉波。為諸弟子說如是法。如是等。本生云何。謂諸經中宣說過去所經生事。如熊鹿等諸本生經。如佛因提婆達多說五百本生事等。

方廣云何。謂諸經中廣說種種甚深法義。如五三經梵網幻網五蘊六處大因緣等。脇尊者言。此中般若說名方廣。事用大故希法云何。謂諸經中說三寶等甚希有事。有餘師說。諸弟子等讚歎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讚歎世尊無上功德。尊者慶喜讚歎世尊甚希有法。論議云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說大說等教。又如佛一時略說經已。便入靜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種異文句義。解釋佛說。

書名何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此論中廣辯勝義自性差別勿有生疑。作此論者唯善勝義不閑世俗。為顯論者勝義世俗俱善了達故作斯論。

書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書者非所造字。但是所有能造字法。此能成字故說為書。如理轉變身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書自性。

數名何法。答如理轉變意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數者。非謂所數稻麻等物百千等數。但是所有能數之法。此能數法故說為數。佛弟子中尊者慶喜善解數法餘所不過。曾於一時為乞食故。執持衣缽趣廣嚴城。時城門前有一外道。遙見慶喜竊作念言。承此沙門解數第一。吾今當試為實爾耶。時城門邊有一大樹。枝葉繁茂名諾瞿陀。外道趨前指樹而問。汝今知此葉數幾何。尊者仰顧尋答之曰。今此樹葉若干百千。言已入城。於後外道作是思惟。何理驗知彼言虛實。便取少葉而藏匿之。慶喜出城外道重問。仁向所數為定幾何。慶喜報言。吾前已說。外道復曰。請重陳之。尊者看樹尋復答曰。先有爾所今少若干。外道欣然謝而嘆曰。知數第一信唯其人。又如波羅衍拏。才見佛頷便言此決定有妙齒四十。如斯解數其類寔多。如理轉變意業者。顯所起果。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四蘊為數自性。

算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算者。非謂所算一十百千萬億等法。但是所有能算之法。此能算法故說為算。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算自性。

印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身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印者非所造印。但是所有能造印法。此能成印故說為印如理轉變身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印自性詩名何法。答謂如理轉變語業。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詩者非所述詠。但是所有能成詠法。此能成詠故說為詩。如理轉變語業者。顯所起果即是色蘊。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即是四蘊。如是五蘊為詩自性。問於諸文頌何者是詩。何者非詩。有作是說。佛語非詩。餘語是詩。有餘師說。內教非詩。外教是詩。如是說者。文義相稱能引義利不名為詩。詩謂翻此世間文頌。

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乃至廣說。問何故作此論。答欲以略文攝多義故。謂若隨諸工巧業處而廣說者生多言論。欲以略言類攝彼故而作斯論。世間種種工巧業處名何法。答謂慧為先造作彼。彼工巧業處。及此所依諸巧便智。此中不辯所造作事。但為顯示能造作法。造作彼彼工巧業處者。顯所起果身語意業隨其所應。所依巧便智者。顯能起因。如是或以五蘊。或以四蘊為其自性。

處處說威儀路。及起威儀路。威儀路者。謂色香味觸四處為體。起威儀路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眼鼻舌身四識是威儀路加行。非起威儀路。意識是威儀加行。亦是起威儀路。又眼等四識能緣。威儀路。不能緣起威儀路。意識能緣威儀路。亦能緣起威儀路。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處處說工巧處。及起工巧處。工巧處者。謂色聲香味觸五處為體。起工巧處者。謂能起彼意法二處為體。眼等五識是工巧處加行。非起工巧處。意識是工巧處加行。亦起工巧處。又眼等五識能緣工巧處。不能緣起工巧處意識能緣工巧處。亦能緣起工巧處。有餘由此所引意識。具能緣十二處。

若成就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無色界。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欲色界。諸阿羅漢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若諸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非學非無學戒。一切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有成就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學者生欲色界。一切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非學非無學戒及學戒。未捨故。有非成就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及諸異生。生無色界。生彼阿羅漢定不成就學戒。已捨故。生彼異生定不成就學戒。未得故。彼二世俗戒俱不成就。越界地捨故。

若成就無學戒。彼成就非學非無學戒耶。答應作四句。有成就無學戒非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無色界。彼世俗戒越界地捨故。有成就非學非無學戒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欲色界。學者在欲色界。定成就世俗戒。異生在欲色界。或成就世俗戒。彼俱不成就無學戒。俱未得故。有成就無學戒亦非學非無學戒。謂阿羅漢生欲色界。有非成就無學戒亦非非學非無學戒。謂諸學者及諸異生。生無色界。彼無學戒。俱未得故。彼世俗戒俱已捨故。

問諸是戒彼業耶。答諸是戒彼即業。有是業非戒。謂意業等。問若處有戒。彼有業耶。答若處有戒彼有業。或處有業無戒。謂無色界等。問若成就戒。彼成就業耶。答若成就戒。彼成就業。有成就業非戒。謂異生生無色界等。問若有戒。彼有業耶。答若有戒彼有業。或有業無戒。謂諸異生生無色界等。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五事毗婆沙論

五事毘婆沙論卷上 尊者法救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第一 尊者眾賢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

眾事分阿毗曇論

眾事分阿毘曇論卷第一 尊者世友造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

鞞婆沙論

鞞婆沙論卷第一 阿羅漢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賓三藏僧伽跋...

【註音版】佛說腹中女聽經

佛說腹中女聽經...

華嚴關脈義記

華嚴關脈義記 無礙勢。四問答取文勢。 第一展轉無盡者...

觀虛空藏菩薩經

觀虛空藏菩薩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譯 如是我聞: 一...

戀西大師淨土必求(淨業痛策)

淨土必求自敘 大本彌陀經云。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

【註音版】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分別佈施經...

佛說義足經

佛說義足經卷上(八雙十六輩) 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 桀貪...

伽耶山頂經

伽耶山頂經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心銘

心性不生,何須知見。本無一法,誰論熏煉。 往返無端...

佛說馬有三相經

佛說馬有三相經(出雜阿含別譯) 後漢沙門支曜譯 聞如是...

【佛教詞典】出家勝益

子題:出家人雖破戒罪畢得解脫、一日一夜出家二十劫不...

【佛教詞典】法差別相違因

【法差別相違因】 p0764   因明入正理論云:法差別相...

心力跟地藏菩薩妙定相合,所求之願都能滿足

你得至心念地藏菩薩,把自己的心跟地藏菩薩的心轉成一...

誤會是這樣產生的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後生育...

初學佛應怎樣修行

阿彌陀佛!初入佛門者,往往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能...

念佛好還是參禪好,在於個人是否相應

有人說: 念佛比參禪較為穩當。其實念佛一法,又有事念...

淨土法門的起信之障--認知

起信之障,我們先談這是個難信法。佛在很多經典說,這...

認識釋迦牟尼佛(圖)

兜率說法 觀緣下生 聖善慧菩薩功行圓滿,住兜率天內...

用不正當的方法好像賺錢很快

如果你是以正當的方式取得財物,你用不正當的方法好像...

夢裡不知身是客

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臟的跳動,那其實就是你的生命之...

胸懷越大,擁有的幸福就多

虛懷禪師以話鋒犀利、談吐幽默而著稱。 他曾開導過一...

找到那個真的我

每個人都想認識自我,但要認識哪個我呢?昨天的我和今...

名利,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

【原文】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

常把慚愧放心頭,有三大好處

慚愧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並沒有慚...

【視頻】《大乘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

《大乘妙法蓮華經》慧平法師

【視頻】餓鬼報應經(楮訾念誦)

餓鬼報應經(楮訾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