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地經論現前地第六卷之八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地經論現前地第六卷之八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如五地中三分差別勝慢對治不住道行勝及彼果勝。第六地亦如是。應知轉勝故。云何勝。第四地中已說眾生我慢解法慢對治。第五地中已說身淨分別慢對治。今第六地中說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以十平等法故。

經曰。爾時金剛藏菩薩言。諸佛子。若菩薩已善具足第五地道。欲入第六菩薩地。當以十平等法得入第六地。何等為十。一者一切法無相平等故。二者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三者一切法無生平等故。四一切法無成平等故。五一切法寂靜平等故。六一切法本淨平等故。七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八一切法無取捨平等故。九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十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除垢故。隨順故。無分別故。得入第六菩薩現前地。得明利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論曰。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者。謂十平等法。是中一切法無相乃至一切有無不二平等者。是十二入一切法自性無相平等故。復次相分別對治有九種。一十二入自相想。如經一切法無想平等故。二念展轉行相。如經一切法無生平等故。三生展轉行相。如經一切法無成平等故。四染相。如經一切法寂靜平等故。五淨相。如經一切法本淨平等故。六分別相。如經一切法無戲論平等故。七出沒相。如經一切法無取捨平等故。八我非有相。如經一切法如幻夢影響水中月鏡中像焰化平等故。九成壞相。如經一切法有無不二平等故。除垢者遠離障垢故。隨順者隨順平等真如法故。無分別者。不生分別相故。明利者。微細慢對治故。前二地中麁中慢對治故。得軟中忍順者。隨順無生法忍故。未得無生法忍者。此忍順無生法忍非即無生忍故。是名取染淨法分別慢對治。云何不住道行勝。

經曰。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隨順得至。復以勝大悲為首故。大悲增上故。令大悲滿足故。觀世間生滅故。

論曰。是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相隨順得至者。得至不住道行勝故。不住道行勝者。不捨眾生過去現在未來大悲攝勝故。一切所知法中智淨故。一切種微細因緣集觀故。不住世間涅槃故。如經復以大悲為首。乃至觀世間生滅故。

經曰。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所盲貪著於我。無智闇障常求有無。恆隨邪念妄行邪道。集起妄行罪行福行不動行。以是行故起心種子。有漏有取想故。起未來生老死身復生後有。業為地無明覆蔽。愛水為潤我心溉灌。種種見網令得增長。生名色牙生已增長。名色增長已成諸根。諸根成已迭互相對生觸。觸相對生受。受後所悕生愛。以有愛故生取。取增長已生有。有成已生五陰身。五陰身增長已。於五道中漸漸衰變名為老。衰老變滅名為死。死後生諸熱惱。因熱惱故生一切憂悲苦惱聚。是因緣集。無有集者自然而集。無有滅者自然而滅。是菩薩如是隨順觀因緣集。

論曰。是中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者。五道中所有生死差別是名世間所有差別。此因緣集有三種觀門應知。一成答相差別。二第一義諦差別。三世諦差別。云何成差別。初明唯因緣集釋無我義。成一切世間所有受身生處。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即無我義成。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著我之心即是第一義智。不應在世間受身生處生。又復若第一義中實有我相者。若離著我則應常生世間。顯示此義。如經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云何答差別。若實無我云何著我。此中應有是難。即自答言。愚癡所盲貪著於我。此示現如經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所盲貪著於我故。如是實無有我有。何次第貪著於我。得有生間受身生處。成此示現。如經無智闇障常求有無故。如是答難差別。是中無智有無者悕求常斷。此示無明有愛是二有支根本故。恆隨邪念妄行邪道集起妄行罪行福行不動行。恆隨邪念者。示無明因故。妄行邪道者。示於解脫處不正行故。集起妄行者。示菩薩勝義故。菩薩雖行於有不名妄行。以是行故起心種子。有漏有取想乃至隨順觀因緣集。是中起心種子者。示生老死體性。復生後有者。隨順攝取成就罪福等行業為地故。前說無智闇障無明覆蔽故。常求有無愛水為潤故。如是往如是生心我是我所我我想是慢我生不生如是等種種見網。自然而滅者性自滅故。非智緣滅。如是答難因緣集釋無我義成已。云何相差別。若因緣無我以何相住因緣集行。

經曰。是菩薩復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名為無明。無明所作業果是名為行。依行有初心識。與識共生有四受陰名為名色。名色增長有六入。根塵識三事和合生有漏觸。觸共生故有受。受染著故名愛。愛增長故名取。從取起有漏業名有。有業有果報名生。生陰增長衰變名為老。老已陰壞名為死。死別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為憂發聲啼哭名為悲。五根相對名為苦。意根相對名為憂。憂苦轉多名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有作者。菩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則無作事。第一義中無有作者無有作事。

論曰。是中無明所作業果者。所謂名色於中識者彼依止故。名色與識共生故。識名色迭互相依故。若無作者於中分別作事亦無。此說因緣集有分。自體無作事故。是名有分次第因緣集觀。應知云何第一義諦差別。如是證第一義諦則得解脫彼觀故。

經曰。是菩薩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

論曰。但是一心作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云何世諦差別。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此觀有六種。一何者是染染依止觀。二因觀。三攝過觀。四護過觀。五不厭厭觀。六深觀。是中染依止觀者。因緣有分依止一心故。

經曰。如來所說十二因緣分皆依一心。所以者何隨事貪慾共心生。即是識事即是行。行誑心故名無明。無明共心生名名色。名色增長名六入。六入分名觸。觸共生名受。受已無厭足名愛。愛攝不捨名取。此有分和合生有。有所起名生。生變熟名老。老壞名死。

論曰。此是二諦差別。一心雜染和合因緣集觀。因觀者有二種。一他因觀。二自因觀。云何他因觀。

經曰。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行亦有二種作。一者生未來世果報。二者與識作因。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名色亦有二種作。一者互相助成。二者與六入作因。六入亦有二種作。一者能緣六塵。二者與觸作因。觸亦有二種作。一者能觸所緣。二者與受作因。受亦有二種作。一者覺憎愛等事。二者與愛作因。愛亦有二種作。一者於可染中生貪心。二者與取作因。取亦有二種作。一者增長煩惱染縛。二者與有作因。有亦有二種作。一者能於餘道中生。二者與生作因。生亦有二種作。一者增長五陰。二者與老作因。老亦有二種作。一者令諸根熟。二者與死作因。死亦有二種作。一者壞五陰身。二者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絕。

論曰。是中壞五陰身以不見知而令相續不絕者。壞五陰能作後生因。以不見知故能作後生因。是名他因觀。云何自因觀。無明等自生因觀緣事故。何者是無明等因緣行不斷助成故。

經曰。是中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行緣識者。行因緣令識不斷助成識故。識緣名色者。識因緣令名色不斷助成名色故。名色緣六入者。名色因緣令六入不斷助成六入故。六入緣觸者。六入因緣令觸不斷助成觸故。觸緣受者。觸因緣令受不斷助成受故。受緣愛者。受因緣令愛不斷助成愛故。愛緣取者。愛因緣令取不斷助成取故。取緣有者。取因緣令有不斷助成有故。有緣生者。有因緣令生不斷助成生故。生緣老死者。生因緣令老死不斷助成老死故無明滅故則行滅。無明因緣無行滅不助成故。行滅故則識滅。行因緣無識滅不助成故。識滅故則名色滅。識因緣無名色滅不助成故。名色滅故則六入滅。名色因緣無六入滅不助成故。六入滅故則觸滅。六入因緣無觸滅不助成故。觸滅故則受滅。觸因緣無受滅不助成故。受滅故則愛滅。受因緣無愛滅不助成故。愛滅故則取滅。愛因緣無取滅不助成故。取滅故則有滅。取因緣無有滅不助成故。有滅故則生滅。有因緣無生滅不助成故。生滅故則老死滅。生因緣無老死滅不助成故。

論曰。是中無明緣行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者。無明有二種。一子時二果時。是中子時者。令行不斷有二種義故。緣事示現。如是餘因緣分自生因二種義緣事應知。自因觀者。不相捨離觀故。離前支無後支觀故。不離無明則成行觀。若不離無明有行者。不應言無明緣行。若離無明有行成者異則不成。是故偈言。

 眾緣所生法  是則不即因
 亦復不異因  非斷亦非常

自生因緣觀如前說。無明有二種。一子時二果時。行乃至老死亦如是。先際後際滅中際亦無是故不說。云何攝過觀。所謂三道攝苦因苦果故。

經曰。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是業道。餘因緣分不斷是苦道。先際後際相續不斷故。是三道不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故猶如束竹。

論曰。云何護過觀。若言因緣生者。分別有三種過。一者一切身一時生過。何以故。無異因故。二者自業無受報過。何以故。無作者故。三者失業過。何以故。未受果業已滅故。此三種過以見過去世等異因答故。受生報等差別故。

經曰。無明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識名色六入觸受是見現在世事。愛取有生老死。是見未來世事。於是見有三世轉。無明滅故諸行滅。名為斷因緣相續說。

論曰。無明緣行即是見過去世事者。現在生是過去作故。現在果即是當來即是見過去世因義。識乃至受是見現在世事者。過去世中隨所有業彼業得現在識等果報。復能得未來果報。愛取有是見未來世事者。復有生一往定故。於是見有三世轉者。復有後世生轉故。此說何義。有三種義故。過去業不得報。或有未作或已作未得報。或得對治斷故。是中無明緣行是作示現。行緣識乃至觸受。此作已得報示現。愛取有不斷此不得對治示現。若斷愛取雖有作業則無明緣行不能生有。是故諸業有已作未作。有得果未得果。有已斷未斷。若如是則無一切身一時生過。若爾非一切業即當來受。亦非不受亦非一時。若自作業果報不失。非他身受故。若如是則無自業不受報過他不作故。離彼三事業。定得果不失。若如是則無失業過。是名護三種過示現。云何不厭厭觀。厭種種微苦分別。所有受皆是苦故。及厭種種麁苦故。

經曰。十二因緣分說名三苦。是中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名為行苦。觸受名為苦苦。餘因緣分名為壞苦。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老死滅。名為斷三苦相續說。

論曰。云何深觀。

經曰。無明因緣行生因緣能生行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行無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滅縛說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隨順有觀說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隨順無所有盡觀說餘亦如是。

論曰。深觀者有四種。一者有分非他作自因生故。二者非自作緣生故。如經無明因緣行生因緣能生行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行無餘亦如是故。三者非二作但隨順生故。無知者故。作時不住故。如經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滅縛說餘亦如是故。四者非無因作隨順有故。如經無明因緣行是隨順有觀說餘亦如是。無明滅行滅是隨順無所有盡觀說餘亦如是故。若無因生生應常生非不生以無定因故亦可恆不生。何以故。無因生故。此非佛法所樂。若爾隨順有觀有因非無因故。若無因不得言隨順有。是名十種因緣集觀相諦差別觀已說。

經曰。是菩薩如是十種逆順觀因緣集法。所謂因緣分次第故。一心所攝故。自業成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先後際故。三苦集故。因緣生故。因緣生滅縛故。隨順有盡觀故。

論曰。復有二種異觀。一大悲隨順觀。二一切相智分別觀。大悲隨順觀者有四種。一愚癡顛倒。二餘處求解脫。三異道求解脫。四求異解脫。云何愚癡顛倒。隨所著處愚癡及顛倒此事觀故。以著我故。一切處受生遠離我故。則無有生。云何愚癡無明闇故。如經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愚癡所盲貪著於我。如是顛倒及有相支中疑惑顛倒。如經菩薩復作是念此諸凡夫愚癡所盲貪著於我無智闇障甞求有無如是等故。云何餘處求解脫。是凡夫如是愚癡顛倒常應於阿梨耶識及阿陀那識中求解脫。乃於餘處我我所中求解脫。此對治。如經是菩薩作是念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乃至老壞名死故。云何異道求解脫。於顛倒因中求解脫。顛倒因有三種。性因自在天因苦行因及無因。不應如是求。何以故。因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故。如經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如是等故。自生因故。如經是中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如是等故。煩惱業妄想因故。非樂因故。如經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如是等故。先中際因故。及中後際因故。中際前後二際故。如經是中無明因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如是等故。若無如是事則種種眾生亦無。云何求異解脫真解脫者有四種相。離一切苦相。無為相。遠離染相。出世間相。彼諸行苦事隨逐乃至無色有縛。如經十二因緣分說名三苦。無明行乃至六入名為行苦。如是等故。如是因緣生故。如經是中無明因緣行因緣能生行餘亦如是等故。如是復染生縛。如經是中無明緣行是生縛說餘亦如是等故。如是隨順有求無色有解脫。如經無明因緣行隨順有觀說餘亦如是等故。如是大悲隨順觀因緣集已說。一切相智分別觀者。是中有九種。一染淨分別觀。著我慢離我慢染淨故。如經是菩薩觀世間生滅已作是念世間所有受身生處差別皆以貪著我故若離著我則無世間生處故。二依止觀。此因緣集依何等法。如經是菩薩復作是念不如實知諸諦第一義故名為無明。如是等故。三方便觀。因緣有支二種業能起因緣事故。如經是中無明有二種作。一者緣中癡令眾生惑。二者與行作因如是等故。四因緣相觀。有支無作故。如經是中無明緣行無明因緣令行不斷助成行故。如是等故。五入諦觀。三道苦集諦故。如經是中無明愛取三分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是業道。餘因緣分不斷是苦道故。六力無力信入依觀。先中後際化勝故。如經無明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如是等故。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觀。不如實知微苦我慢故。如經是中無明行乃至六入名為行苦。如是等故。八無始觀。中際因緣生故。後際生隨順縛故。如經無明因緣行因緣能生行餘亦如是無明因緣行是生縛說餘亦如是故。九種種觀。隨順有觀故。欲色無色愛等。如經無明因緣行隨順有觀說餘亦如是故。如是不住道行勝已說。次說彼果勝有五種相。一得對治行勝及離障勝。二得修行勝。三得三昧勝。四得不壞心勝。五得自在力勝。云何得對治行勝。謂三解脫門。

經曰。是菩薩如是十種觀因緣集已。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自性空離作者受者。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觀彼有支自性滅故。常解脫現前。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如是不見少法相故。無相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如是入空入無相不生願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如是無願解脫門現前生。是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

論曰。是中空解脫門有三種相說。一見眾生無我。二見法無我。三彼二作無見無作者故。如經是菩薩如是十種觀因緣集已。無我無壽命無眾生自性空離作者受者。如是觀時空解脫門現前生故。見眾生無我者。無我無壽命無眾生。此句示現見法無我者自性空。此句示現彼二作無者。見眾生及法無作事等。以無作者作事亦無。不見作者故。離作者受者。此句示現無相解脫門。亦三種相說。一滅障。二得對治。三念相不行。如經是菩薩觀彼有支自性滅故。常解脫現前。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如是不見少法相故。無相解脫門現前生。是中滅障者。觀彼有支自性滅故。此句示現得對治者常解脫現前。此句示現念相不行者。見因緣處無少法相可生。此句示現無願解脫門亦三種相說。一依止二體三勝。如經是菩薩如是入空入無相不生願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如是無願解脫門現前生故。是中入空入無相是名依止。以依止入空入無相故。能成無願不生願樂不生願樂是名無願體。大悲為首教化眾生者是名為勝。聲聞亦有不生願樂。無願體遠離大悲不樂教化眾生故。滅障勝者離三種相故。如經是菩薩修行是三解脫門離彼我相離作者受者相。離有無相故如是次第於五地中遠離平等深淨心故四地中遠離出沒等相。此六地中遠離法平等故。云何得修行勝。

經曰。是菩薩大悲轉增以重悲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分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行離和合故。不行眾緣具故。行不具故不行。唯我知有為法多過。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離自性不生不滅自性觀。是菩薩作如是觀已。起大悲故。不捨一切眾生故。即時得無障礙智門現前。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是菩薩成就如是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照已。為滿助菩提分法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法故。

論曰。得修行勝者有二種修行。一發勇勐修行。二起丈夫志修行。發勇勐修行者。知有為法多過。遠離生業煩惱同縛。作勝利益眾生。如經是菩薩大悲轉增以重悲故。勤行精進未滿助菩提分法欲令滿足。菩薩作是念。有為和合故。行離和合故。不行眾緣具故。行不具故不行。唯我知有為法多過。不應具和合因緣。亦不畢竟滅有為法。為教化眾生故。起丈夫志修行者。厭對觀見多過觀故。滅對故。自性同相無觀故。如經諸佛子菩薩如是知有為法多過離自性不生不滅自性觀故。修行勝者。智及大悲勝隨順故。依不住道行無障礙智門現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知有為法及涅槃平等證故。彼不共住故。彼助道行不滿故。如經是菩薩作如是觀已起大悲故。不捨一切眾生故。即時得無障礙智門現前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是菩薩成就如是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照已。為滿助菩提分法因緣而不與有為法共住。觀有為法性寂滅相亦不住其中。欲具足無上菩提分法故。無障礙智者。謂如來智。然此未成就名為光明現前。云何得三昧勝。有十空三昧門同為上首。及彼眷屬故。

經曰。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得信空三昧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空三昧得離不離空三昧。是菩薩得如是等十空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空三昧門現在前。如是十無相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無相三昧門現在前。如是十無願三昧門上首。百千萬無願三昧門現在前。

論曰。此空三昧有四種差別。一觀二不放逸三得增上四因事。除第四三昧有五三昧。是名為觀。一觀眾生無我。如經得信空三昧故。二觀法無我。如經性空三昧故。三取彼空觀。如經第一義空三昧故。四依彼阿黎耶識觀。如經大空三昧故。五觀轉識。如經合空三昧故。不放逸者。第四三昧分別善修行故。修行無厭足故。如經第一空三昧故。得增上者。第七三昧得增上功德。如經起空三昧故。因事者。餘三種三昧智障淨因事。如經如實不分別空三昧故。教化眾生因事。如經不捨空三昧故。願取有因事。如經得離不離空三昧故。如是願取有遠離煩惱染而隨順諸有故。名離不離。云何得不壞心勝。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復轉滿足不壞心決定心真心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淨心無邊心求智心滿足方便智行心。

論曰。不壞心者。堅固不退故。是不壞心有九種。一信觀不壞。如經決定心故。二堪受調柔不壞。如經真心故。三於密處不驚怖不壞。如經深心故。四自乘不動不壞。如經不退轉心故。五發精進不壞。如經不休息心故。六離嫉妬破戒垢不壞。如經淨心故。七廣利益眾生不壞。如經無邊心故。八求上勝解脫不壞。如經求智心故。九化眾生行不壞。如經滿足方便智行心故。云何得自在力勝。

經曰。是菩薩此諸菩薩心隨順成就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精進成一切外道異論不能動故。隨順成入諸智地故。遠離成轉聲聞辟支佛地故。一向成決定趣佛智故。不退成一切諸魔煩惱不能壞故。堅住成善住菩薩智慧明故。正住成善修空無相無願法行故。助正行成方便智觀故。不捨行成集助菩提分法故。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隨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故。

論曰。是菩薩此諸菩薩心隨順成就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得般若波羅蜜行力勝能深入故。是中力勝有九種。一能降伏他力。如經不退轉精進成一切外道異論不能動故。二能斷疑力。如經隨順成入諸智地故。三自乘不動力。如經遠離成轉聲聞辟支佛地故。四密處決定信力。如經一向成決定趣佛智故。五不散壞力。如經不退成一切諸魔煩惱不能壞故。六依煩惱障淨對治堅固力。如經堅住成善住菩薩智慧明故。七廣對治力。如經正住成善修空無相無願法行故。八化眾生力。如經助正行成方便智觀故。九智障淨力。如經不捨行成集助菩提分法故。是菩薩住菩薩現前地中。般若波羅蜜行增上成就。得第三利順忍。隨順如實法無有違逆。是諸法者如上所說力勝所攝故。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專心聽法聞已受持。聞受持已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行已憶持。是菩薩智慧轉勝。復得諸佛法藏。是菩薩住此菩薩現前地中。於無量百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明淨。諸佛子菩薩如是。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彼諸善根方便智觀轉勝明淨。轉轉寂滅成就不壞。諸佛子。譬如月光明輪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吹所不能壞。諸佛子。菩薩如是住此菩薩現前地中。彼諸善根能滅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眾生煩惱之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是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六菩薩現前地。若菩薩住此地中。多作化樂天王。所作自在善巧滅除眾生我慢。善轉眾生我慢法心。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百千億三昧。見百千億佛。知百千億佛神力。能動百千億佛世界。能入百千億佛世界。能照百千億佛世界。能教化百千億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億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千億劫事。能善入百千億法門。能變身為百千億。於一一身能示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聞受持已。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者。得義陀羅尼。此句示現因彼事故說依勝三昧得奢摩他毘婆舍那光明勝行。行已憶持者。能持彼行故。是菩薩智慧轉勝。乃至彼諸善根轉勝明淨者。解脫彼障證彼義故。琉璃磨瑩真金喻者。此地中出世間智增上光明轉勝示現。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以琉璃磨瑩光色轉勝明淨。乃至以方便智觀轉勝明淨故。以無障礙智現前。般若波羅蜜行光明現前故。名為現前地。方便智觀者。不住道行所攝明智故。月光明輪喻者。勝前地智示現輪小光明大。如經諸佛子譬如月光明輪。乃至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故。魔道者。隨順魔事魔行故。餘如前釋。

十地經論現前地第六卷之八

 

上篇:十地經論

下篇:大寶積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優婆塞戒經

優婆塞戒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百喻經

百喻經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譯...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註音版】佛說諸行有為經

佛說諸行有為經...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佛說鴦掘摩經

佛說鴦掘摩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如是我...

菩薩生地經

菩薩生地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於...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後漢安息沙門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

佛說犢子經

佛說犢子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佛教詞典】卷數

(雜名)為祈禱及追薦,誦陀羅尼,讀經文時,為寫其所...

【佛教詞典】本性住種

【本性住種】 為二類種子之一。與『習所成種』對稱,又...

格言聯璧

學問類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

傻瓜與聰明人

在一個城市里,住著一個傻瓜,他很為大家都把他看成傻...

《阿彌陀經》的三部重要註疏

古往今來《佛說阿彌陀經》有諸多的註疏,這些註解裡面...

雷陽公問地府官吏

族叔祖雷陽公說,從前有個人遇見陰曹地府的官吏,便乘...

斷除對異性的貪愛與相思

如果說死亡是這個世間人們最恐懼的事,那麼最悅意不過...

才發一念,池內便生蓮花一朵

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 答:此亦二義:一約...

每個人都應要有惜福的心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管家境的貧富,也不管地位的高低,...

淨業行人為何要讀誦大乘經典

《觀經》中佛為何提出淨業行人要讀誦大乘經典?因為念...

不同答案回答相同的問題

某個清晨,當佛陀正與弟子齊聚一堂時,一名男子前來請...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世間諸事,尚有因像,況無上佛法...

如何知道自己信願是否具足

前面也講過,「願」就是生命的方向,我們怎麼知道自己...

一生的修持資糧換成了三惡道的蛇身

貪煩惱能引生痛苦,但不一定不安穩,但這個瞋煩惱是不...

【視頻】《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文殊菩薩十大願》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伏淫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