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論曰。依第三明地差別有四分。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起厭行者。謂十種深念心。厭行者。觀一切行無常乃至未入禪。厭者四禪四空三摩跋提。厭果者。四無量等淨深心應知。

經曰。諸佛子。菩薩善清淨心行第二地已。欲得第三菩薩地。當起十種深念心。何等為十。一淨心。二不動心。三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菩薩以是十種深念心得入第三地。

論曰。是中十種深念心者。一依彼起淨深念心。如經淨心故。二依不捨自乘。如經不動心故。三志求勝法起善方便。此能厭患當來貪慾。四依現欲不貪。如經厭心故。離欲心故。五依不捨自乘進行。如經不退心故。六依自地煩惱不能破壞。如經堅心故。七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經明盛心故。八依禪定自在有力。雖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經淳厚心故。九依彼生煩惱不能染。如經快心故。十依利益眾生不斷諸有。如經大心故。已說起厭行分。次說厭行分。厭行有三種。一修行護煩惱行。二修行護小乘行。三修行方便攝行。修行護煩惱行者。觀一切行無常無有救者。此二十句示現云何觀一切行無常。

經曰。諸佛子。是菩薩住第三菩薩地已。正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苦不淨無常敗壞不久住。念念生滅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

論曰。是中命行不住故。總明無常觀。如經正觀有為法一切行無常故。云何此無常。何者是無常。如是正觀。云何此無常者。依身轉時力生三種苦。如經苦故。依飲食力形色增損等。如經不淨故。依不護諸惡力橫夭壽等。如經無常故。依世界成力滅壞故。如經敗壞故。資生依主無有定力一處不住。如經不久住故。何者是無常者。無常有二種。一者少時。如經念念生滅故。二者自性不成。實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中。不生不轉不住。如經不從前際來不去至後際現在不住。如是正觀一切諸行故。如是觀一切有為法。無常行中無有救者。

經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救者無所依止。共憂共悲共熱惱。憎愛所繫憂惱轉多。無有停積。常為貪瞋癡火所然。見身無量病苦增長。

論曰。是菩薩如是真實觀見一切行無有救者。第二十句說此無救有九種。一者於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如經無所依止故。二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以無常至故多共憂苦。如經共憂故。三者中間同悲。如經共悲故。四者同苦惱事中憂悲隨逐。其力虛弱轉增熱惱。如經共熱惱故。五者追求資生時。欲所愛事不欲不愛。如是妄想愛憎常縛。如經憎愛所繫故。六者受用時中樂少苦多。如經憂惱轉多故。七者於身老時中少壯盛色不可復集。如經無有停積故。八者於少壯時具三種受貪等常燒。如經常為貪瞋癡火所然故。九者於年衰時無量病苦增長。如經見身無量病苦增長故。後三句皆明身患事。何故不在初說。示身數數患事故。云何修行護小乘行。

經曰。是菩薩見如是已。於一切行轉復厭離。趣如來智慧。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能至無畏安隱大城不復轉還。見能救無量苦惱眾生。

論曰。修行護小乘者。於一切有為行生厭離已。趣向佛智慧。依如來智有二種大。一攝功德大。二清淨大。攝功德大者有五種。一者神力攝功德大。如經是菩薩見如來智慧不可思議故。二者無比攝功德大。無有敵對。如經無等故。三者大義攝功德大。廣能利益無量眾生。如經無量故。四者無譏嫌攝功德大。希有難得。如經難得故。五者不同攝功德大。諸外道不雜。如經無雜故。清淨大者。離煩惱使苦得涅槃故。離煩惱使者。離煩惱習無明不雜。如經無惱故。離苦者。苦根本盡憂悲隨盡。如經無憂故。得涅槃者。如經能至無畏安隱大城故。菩薩至涅槃城不復退還。而能利益眾生。得世間出世間涅槃勝事。如經不復轉還故。見能救無量苦惱眾生故。依無救眾生起十種殊勝心。

經曰。菩薩如是見如來智無量。見一切有為行無量苦惱。復於一切眾生轉生殊勝十心。何等為十。所謂眾生可愍孤獨無救生殊勝心。恆常貧窮生殊勝心。三毒之火熾然不息生殊勝心。閉在三有牢固之獄生殊勝心。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無正觀力生殊勝心。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心。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而常隨順世間水流生殊勝心。失涅槃方便生殊勝心。是名生殊勝十心。

論曰。是中無救者以孤獨故。孤獨無救有九種。一恆常貧窮孤獨無救。二三毒之火熾然不息孤獨無救。三閉在三有牢固之獄孤獨無救。四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孤獨無救。五無正觀力孤獨無救。六遠離善法心無喜樂孤獨無救。七失諸佛妙法孤獨無救。八而常隨順世間水流孤獨無救。九失涅槃方便孤獨無救。是中依欲求眾生心無厭足。於他資財求無休息。此二應知。如經恆常貧窮生殊勝心故。三毒之火熾然不息生殊勝心故。依有求眾生六道世間輪轉故。彼因煩惱所覆故。常生難處故。如是三句次第應知。如經閉在三有牢固之獄生殊勝心故。常為煩惱諸惡稠林所覆生殊勝心故。無正觀力生殊勝心故。依梵行求眾生不起勝念者。懷增上慢者。無入涅槃心者。妄行外道者。如是四句次第應知。如經遠離善法心無喜樂生殊勝心故。失諸佛妙法生殊勝心故。而常隨順世間水流生殊勝心故。失涅槃方便生殊勝心故。次說救度眾生精進行發此十心。

經曰。是菩薩見諸眾生界如是具受種種苦惱。已發大精進行。是諸眾生我應救我應解。應令清淨應令得脫。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知所宜。應令得度。應令涅槃。

論曰。何處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此分別救度眾生差別。何處救度者。於業妄想中煩惱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經我應解故。應令清淨故。應令得脫故。如是次第我應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三學攝取故。勸置持戒處故。勸住定慧處故。如經應著善處故。應令安住故。如是次第三昧地故。定慧合說。復勸置持戒處有二種。一除疑網令信戒故。如經應令歡喜故。二已入戒者令心樂住安固不動。如經應知所宜故。復勸住定慧處滅除掉沒隨煩惱使。如經應令得度故。云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種涅槃界。如經應令涅槃故。是名修行護小乘行。云何修行方便攝行。

經曰。菩薩如是善厭離一切有為行已。深念一切眾生界。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即時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

論曰。是中厭離深念利益。示現三種因。一者遠離妄想因。善厭離一切有為行故。二者不捨世間因。深念一切眾生故。三者發精進因。趣一切智智無量利益故。於中趣利益處者。能修行彼道故。深念者能善化眾生故。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此言示現發起方便攝行。如經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大苦煩惱業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濟之令住涅槃畢竟之樂故。墮在大苦煩惱業中者。苦者生妄想。煩惱者煩惱妄想。業者業妄想。涅槃畢竟樂者。無上涅槃故。是中方便攝行有三種。一證畢竟盡。二起上上證畢竟盡。三彼起依止行。

經曰。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

論曰。證畢竟盡者。住無障礙解脫智中。如經是菩薩作如是念。不離無障礙解脫智處故。彼盡以如來所說一切法隨順如實覺起。以此如實覺起彼無障礙解脫智。如經彼無障礙解脫智處不離一切法如實覺故。此自相同相無分別行慧。如經彼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故。如是智慧光明不離禪方便決定智慧觀者。彼慧此中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彼菩薩於禪定中方便決定智慧觀。如經彼禪方便決定智慧觀不離聞慧方便故。彼禪方便者。得勝進禪故。決定者。於他決定故。智慧觀者。自智慧觀故。是名起上上證畢竟盡。彼如是智慧觀依聞慧方便得。此是彼起依止行。聞慧方便是起所依。是故修行是名彼起依止行。是中行者。日夜求法聞法。如是次第依教依義。

經曰。菩薩如是正觀知已。轉復勤修求正法行。日夜常求。聞法憙法樂法依法隨法益法思法究竟法歸依法隨順行法。

論曰。是中求正法行者。依經教依義如前說。日夜常求聞法憙法樂法者。無慢心無妬心無折伏他心問義故。依法者。依大乘教法自見正取不忘失故。隨法益法思法者。依讀誦依為他說依靜處思義故。究竟法者。依定修行故。歸依法者。依出世間智故。隨順行法者依解脫。於諸佛解脫法隨順彼行故。是中求正法行常求聞法。此初二句示現常勤行故。喜法等九句示現正修行故。彼常勤行以何為因。示現恭敬重法畢竟盡故。彼菩薩以財為首。於財寶中及王位處。或生天處。世間淨中及以己身以法為重。

經曰。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故。無有諸財錢穀倉庫寶藏等事而不能捨。於此物中不生難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是菩薩為求佛法故。無有所用外財而不能捨無有內財而不能捨。無有所作供給尊事而不能行。無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捨。質直柔軟故。無有身苦而不能受。是菩薩得成就勝財心。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復得勝財心。若得未曾聞法能淨菩薩行。勝得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能淨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熾然火坑受大苦者。當以相與。是菩薩作如是念。我受一句佛所說法能淨菩薩行故。尚於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從梵天投下。何況入小火坑。我等法應盡受一切諸地獄苦猶應求法。何況人中諸小苦惱。菩薩如是發精進行。修諸正法。隨所聞法。於寂靜處悉能正觀。

論曰。彼菩薩為重法故。能捨一切財物。如經菩薩如是方便求佛法。乃至但於說法者生難遭想故。彼財所得處田宅等外財彼亦能捨。如經是菩薩為求佛法故。無有所用外財而不能捨故。及彼財所為內法此亦能捨。如經無有內財而不能捨故。及彼所為是亦能捨。身行恭敬奉給等。如經無有所作供給尊事而不能行故。誰於此物能得能捨。彼高大意此亦能捨。如經無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捨質直柔軟故。所應護者彼亦能捨。種種身苦而無不受。如經無有身苦而不能受故。於得眾多勝妙財寶然不愛樂。重法心成故。如經是菩薩得成就勝財心。乃至勝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珍寶故。是名於財中勝。云何王位等中勝。是菩薩得法轉生喜心成就。勝得轉輪王位釋梵天王等。如經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乃至勝得釋提桓因梵天王處無量劫住故。為求法故投身滿三千大千世界熾然火中。及地獄中久受苦惱。如經是菩薩若有人來作如是言。我與汝佛所說法一句。乃至何況人中諸小苦惱故。是中聞一句法者。謂聞字句法。得聞一偈法者。謂聞偈法故。能淨菩薩行者。謂聞義故。此正修行以何為因。示現依寂靜處思惟正觀故。如經菩薩如是發精進行。乃至悉能正觀故。云何厭分。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修行乃得佛法。入禪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於中不染必定應作故。

經曰。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於空閑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是菩薩住此明地因如說行故。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是菩薩滅覺觀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行。是菩薩離喜行捨憶念安慧身受樂諸賢聖能說能捨念受樂入三禪行。是菩薩斷苦斷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四禪行。是菩薩過一切色想。滅一切有對想。不念一切別異想。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虛空想。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邊識想。知無所有即入無所有處行。是菩薩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但隨順法行故而不樂著。

論曰。以何義故。入禪無色無量神通。為五種眾生故。一為禪樂憍慢眾生故入諸禪。二為無色解脫憍慢眾生故入無色定。三為苦惱眾生令安善處永與樂故。應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無量。四為得解脫眾生故。入喜捨無量。五為邪歸依眾生故。入勝神通力。令正信義故。此地得不退禪故。名為三昧地。前地非無三昧此地勝故。是中禪無色差別有四種。一離障。二修行對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是初禪中離諸欲惡不善法是名離障。如經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故。有覺有觀是名修行對治。如經有覺有觀故。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離生喜樂故。入初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初禪行故。第二禪中滅覺觀是名離障。如經滅覺觀故。內淨是名修行對治滅覺觀障。如經內清淨心一處無覺無觀故。心一處者。修無漏不斷三昧行一境故。定生喜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定生喜樂故。入二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二禪行故。第三禪中離喜是名離障。如經離喜故。行捨憶念安慧是名修行對治。如經行捨憶念安慧故。身受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身受樂故。入三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三禪行故。第四禪中斷苦斷樂先滅憂喜是名離障。如經斷苦斷樂先滅憂喜故。捨念清淨是名修行對治。如經捨念清淨故。不苦不樂是名修行利益。如經不苦不樂故。入四禪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經入四禪行故。無色三摩跋提亦有四種。一離障。二修行對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色想者。過眼識想故。滅一切有對想者。耳鼻舌身識和合想滅故。不念一切別異想者。不念意識和合想故。意識分別一切法故。說別異想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色等境界想。不分別色等境界見無我故。是名修行對治。知無邊虛空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邊虛空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邊虛空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邊虛空見外念麁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無邊識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邊識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邊識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邊識見麁事念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無所有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無所有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過一切無所有想者。是名離障。如是對治過彼無所有見麁念分別過患。是名修行對治。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已說厭分。

云何厭果。謂四無量五神通等。云何四無量。

經曰。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瞋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如是菩薩悲心隨順喜心。隨順捨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無瞋恨無對無障無惱害。遍至一切世間處法界世間最究竟虛空界。遍覆一切世間行。

論曰。無量有三種。一眾生念。二法念。三無念。眾生念者。有四種相差別。一與樂。二障對治。三清淨。四攝果。云何與樂。與三種樂。一與欲界樂。二與色界同喜樂。三與不同喜樂。彼離苦離喜故。不二者。亦是廣大無量。如經是菩薩慈心隨順廣大無量不二故。云何障對治。與不愛者與愛此障對治。如經無瞋恨無對故。云何清淨。正斷身心不調睡眠掉悔諸蓋等。如經無障故。云何攝果。欲色界中受正果習果無苦事故。如經無惱害故。云何法念。遍一切處所有欲色無色界凡夫。有學無學眾生等法。及眾生所有分別作者皆能念知。如經遍至一切世間處故。無念者有二種。一自相無念。觀法無我世間中最。如經法界世間最故。二遍至無盡觀。如經究竟虛空界故。一切世間者。一切世界普行故。如經遍覆一切世間行故。諸神通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見。初一神通身業清淨。天耳他心智二通口業清淨。宿命生死智二通意業清淨。一身通能到眾生所。天耳他心二通能知說法音聲義故。以知他心故。隨種種言音皆能盡知。依於此義種種異名說隨眾生用故。去來二通盡知眾生過去未來所應受化故。云何身通。

經曰。是菩薩現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石壁山障皆能徹過如行虛空。於虛空中加趺而去猶如飛鳥。入出於地如水無異。履水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猶如大雲。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是菩薩以天耳界清淨過人。悉聞人天二種音聲若近若遠乃至蚊虻蠅等悉聞其聲。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離貪心如實知離貪心。如實知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如實知有染心離染心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攝心不攝心住定心不住定心解脫心不解脫心求心不求心。上心如實知上心。非上心如實知非上心。如是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是菩薩如實念知無量宿命諸所生處。亦能念知一生二三四五乃至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亦能念知百生。念知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念知成劫壞劫及成壞劫無量成壞劫。乃至念知百劫千劫百千劫億劫百億劫千億劫百千億劫。乃至念知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我本在某處。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生如是色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如是久住。如是受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此間。於此間死生於彼間。如是過去世種種相貌。說姓相等皆能念知。是菩薩天眼界清淨過人。見諸眾生若生若死形色好丑善行不善行貧賤富貴。是諸眾生隨所造業皆如實知。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成就口惡業。成就意惡業。謗諸賢聖成就邪見。及邪見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必墮惡道生地獄中。是諸眾生成就身善業。成就口善業。成就意善業。不謗賢聖成就正見。及正見善業因緣故。身壞命終必生善道及諸天中。如是菩薩天眼界清淨過人。相貌姓名。見諸眾生若生若死形色好丑善行不善行貧賤富貴。是諸眾生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是菩薩於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能入能出。而不隨禪解脫力生。隨見能滿菩提分法處。以願力故而生其中。

論曰。身通者。得勝自在應知。自在有三種。一世界自在。能動世界大地。如經是菩薩現無量神通力能動大地故。二身自在。彼能散合隱顯。如經一身為多身多身為一身現沒還出故。三作業自在。作業有八種。一者傍行無礙。如經石壁山障皆能徹過如行虛空故。二者上行。如經於虛空中加趺而去猶如飛鳥故。三者上下行。如經入出於地如水無異故。四者涉水不沒。如經履水如地故。五者其身熾然。如經身出煙焰如大火聚故。六者身能注水。如經身中出水猶如大雲故。七者身能摩捫。如經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捫摸摩之故。八者自在。乃至梵世間器世間。隨意轉變得自在故。如經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故。天耳通者。隨能聞所聞如實示現清淨諦聞故。過人者。遠聞故過人。聲者下乃至阿鼻地獄等聲悉能聞故。如經是菩薩以天耳界清淨過人故。隨人天等所作音聲現聞明瞭。乃至蚊虻蠅等微細音聲亦能聞故。如經悉聞人天二種音聲若近若遠乃至蚊虻蠅等悉聞音聲故。他心通者。他心差別有八種。一隨煩惱。二使。三生。四學三昧行。五得三昧。六得解脫。七妄行正行。八餘凡夫增上慢。隨煩惱者。與貪瞋等和合。如經是菩薩以他心智如實知他眾生心及心數法有貪心如實知有貪心乃至離癡心故。使者。有煩惱離煩惱等。如經如實知有染心離染心故。生者。人中小欲天中廣色天中大。無色二解脫中無量。如經小心廣心大心無量心故。學三昧行者。散心不散心。如經攝心不攝心故。得三昧者。入定不入定時及在定起時。如經住定心不住定心故。得解脫者。有縛無縛。如經解脫心不解脫心故。妄行正行者。於名聞中現起悕望順不順故。如經求心不求心故。餘凡夫增上慢者。麁細習行故。如經上心如實知上心。非上心如實知非上心故。宿命智通者。誰能念智能念故。如經是菩薩如實念知無量宿命諸所生處故。念何等事。如經亦能念知一生乃至念知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云何念因名字差別。如經我本在某處如是名故。家差別。如經如是姓故。貴賤差別。如經如是生故。好丑差別。如經如是色故。供饍差別。如經如是飲食故。業行差別。如經如是壽命如是久住故。衰利成壞差別。如經如是受苦樂我於彼死生於此間於此間死生於彼間故。是中家差別者。謂父母差別。貴賤差別者。剎利婆羅門等差別。業行差別者。命差別時非時死故。是中種種相貌者。一切諸相差別。如經種種相貌故。說者名稱。如經說故。姓相者家姓等故。如經姓相等皆能念知故。復有異義亦能念知一生二生。如是等是名相貌。說者。名等故。相者。我於彼死生於此間。如是等皆能念知故。生死智通者。誰能見。以天眼見故。清淨者審見故。過人者遠見故。如經是菩薩以天眼界清淨過人故。見何等事。謂眾生生死等。如經見諸眾生若生若死乃至隨所造業皆如實知故。云何見。如經是諸眾生成就身惡業乃至隨業受報皆如實知故。餘者如前二地中說。善惡業報此亦如是應知。是中禪者四禪。解脫者四無色定。三昧者四無量。三摩跋提者五神通。能入能出者。即生心時隨心用現在前故。而不隨禪解脫力生者。彼淳厚深念心此成就示現。隨見能滿菩提分法處者。與諸佛大菩薩共生一處故。如經是菩薩於禪解脫乃至以願力故。而生其中故。

經曰。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多見諸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願力故。是菩薩見諸佛時。以上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諸菩薩上妙樂具供養眾僧。以此善根皆願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生上恭敬心專心聽法。聞已受持如說修行。是菩薩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

論曰。一切法不生不滅者。於清淨法中不見增。於煩惱妄想中不見減。因緣集生故。彼清淨中。無一法可增。彼煩惱妄想中無一法可減。然依對治因緣故。離煩惱妄想。轉勝清淨般若現前。如經觀一切法不生不滅因緣而有故。

經曰。是菩薩一切欲縛轉復微薄。一切色縛一切有縛一切無明縛皆悉微薄。諸見縛者先已除滅。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無量千劫無量百千劫無量百千那由他劫無量億劫無量百億劫無量千億劫無量百千億劫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復現集斷於妄貪。不復現集斷於妄瞋。不復現集斷於妄癡。是菩薩彼諸善根轉增明淨。諸佛子。譬如本真金巧師鍊治秤兩等住轉更精好光明倍勝。諸佛子。菩薩亦復如是。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復現集斷於妄貪。不復現集斷於妄瞋。不復現集斷於妄癡。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同和心柔軟心不瞋心不動心不濁心不高下我心眾生所作不悕望心有所施作不望報心不諂曲心不稠林心轉復清淨。是菩薩四攝法中利益增上。十波羅蜜中忍辱波羅蜜增上。餘波羅蜜非不修習隨力隨分。諸佛子。是名略說菩薩第三菩薩明地。

論曰。一切欲縛轉復微薄者。斷一切修道欲色無色界所有煩惱。及彼因同無明習氣。皆悉微薄遠離故。諸見縛者。於初地中見道時已斷。如經是菩薩一切欲縛轉復微薄。乃至諸見縛者先已除滅故。不復現集斷於妄貪等者。斷不善根使習氣行。非斷麁煩惱。麁煩惱前地已斷。如經是菩薩住菩薩明地已無量百劫乃至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故。真金喻者。示現不減秤兩等住故。菩薩住明地。厭離世間勝於前地自在不失故。如經諸佛子譬如本真金乃至彼諸善根轉增明淨故。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者。他人加恶心能忍受善護他心。如經是菩薩忍辱安樂心轉復明淨故。加惡不改善護他心。分別示現作惡懷疑。現同伴侶愛語誨誘。如經同和心故。柔軟心故。加惡不瞋聞罵不報不生憂惱。如經不瞋心故。不動心故。不濁心故。過去不憍慢自與善語。如經不高下我心故。心不悕望他人恭敬。如經眾生所作不悕望心故。於所作事心不求報。如經有所施作不望報心故。非不實心作利益行。及無偏心等作利益故。如經不諂曲心故。微細隱覆垢心皆悉遠離。如經不稠林心轉復清淨故。

經曰。菩薩住是地中。多作忉利天王得法自在。能除眾生貪慾等諸煩惱垢。以善方便力拔濟眾生諸欲淤泥。所作善業佈施愛語利益同事。是諸福德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薩念菩薩行念波羅蜜念十地念不壞力念無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大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為導為將為師為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復從是念發精進行。以精進力故。於一念間得百千三昧。得見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謂動百千佛世界。能入百千佛世界。能照百千佛世界。能教化百千佛世界眾生。能住壽百千劫。能知過去未來世各百千劫事。能善入百千法門。能變身為百千。於一一身能示百千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勝上菩薩願力過於此數。示種種神通力。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聲或行或莊嚴或加或信或業。是諸神通乃至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不可數知。

論曰。此地攝報果願智力果。如初地中釋。

十地經論明地第三卷之五

 

上篇:十地經論

下篇:大寶積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佛說緣本致經

佛說緣本致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八識規矩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序 八識頌凡八章。文略而義深。乃集施頌...

佛說見正經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序 御製 大朴既散,有為遂作。名...

大乘捨黎娑擔摩經

大乘捨黎娑擔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

【註音版】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qi)梵(fn)游化諸國,至廣嚴城,...

西方確指

西方確指序 丁未夏過雪山和尚方丈。和尚出一書授(餘...

【佛教詞典】十八大經

謂印度外道之十八種經書。或作十八種大經、十八種經書...

【佛教詞典】無種性

【無種性】 又作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人天乘種性,為唯識...

契理契機,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阿彌陀佛,各位大覺世間的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想給...

不是你想修行,就可以修行的

《陰騭文》,印光大師非常重視這篇文章,它講到文昌帝...

強軟魔頭來考驗

修行關鍵的時候,得大受用的時候,往往是要強烈的外境...

地藏菩薩的第一大願

地藏經的第一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品就是第一大...

土豆和蘿蔔的神奇療效

導語: 健康的飲食除了要悉心挑選食物,還要注意食物...

無常的含義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這是一般人對無常的感嘆。其...

虛雲老和尚的勤奮和嚴謹

虛雲老和尚的一生,可以說非常勤奮、非常節儉、非常慈...

心亂就不要念佛持咒了嗎

問: 師父,念佛時如何做到心定,靜心。心無雜念的境...

若當時不隨喜,何有今日之事

萬法一體,人我同源,經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隨...

救世大悲觀世音

在中國民間有句俗話: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 阿彌陀...

用觀想法來修供養,讓有限變無量

我們知道三寶是眾生的良福田,也就是是最好的福田。在...

福不可以享到盡頭

現在的物質文明很發達,很多人都沉迷在物質的享受裡,...

【視頻】《華嚴經淨行品》佛光山唱誦

《華嚴經淨行品》佛光山唱誦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文殊講堂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