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夢中不證品第六十一之餘(卷七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般若波羅蜜相?」

佛告須菩提:「如虛空相,是般若波羅蜜相。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因緣,如般若波羅蜜相,諸法相亦如是耶?」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般若波羅蜜相,諸法相亦如是。何以故?須菩提!一切法離相、空相。以是因緣故,須菩提!如般若波羅蜜相,諸法相亦如是,所謂離相、空相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一切法離,一切法、一切法空,云何知眾生若垢、若淨?世尊!離相法無垢、無淨,空相法無垢、無淨,離相、空相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相、空相無法可得。世尊!離相中,空相中,無有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世尊!我云何當知佛所說義?」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眾生長夜行我、我所心不?」

「如是!世尊!眾生長夜行我、我所心。」

「於汝意云何?是我、我所心離相不?空相不?」

須菩提言:「世尊!我、我所心離相、空相。」

「於汝意云何?以此我、我所心,眾生往來生死中不?」

「如是!世尊!以此我、我所心,眾生往來生死中。」

「如是!須菩提!眾生往來生死中故,知有垢惱。

「須菩提!若眾生無我、我所心,無著心,是眾生不復往來生死中;若不往來生死中,則無垢惱。如是,須菩提!眾生有淨。」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識;為不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為不行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為不行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是法不可得,亦無行者,亦無行處,亦無行法。

「世尊!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一切世間諸天、人、阿修羅不能降伏。是菩薩摩訶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何以故?所住處無能及故,所謂菩薩位。世尊!是菩薩摩訶薩行應薩婆若心,無能及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疾近薩婆若。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閻浮提眾生盡得人身,得人身已,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持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於大眾中說是般若波羅蜜,出示、分別,照明、開演,亦應般若波羅蜜行正憶念,其福多。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亦如是。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閻浮提中眾生一時皆得人身,得人身已,若善男子、善女人教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令得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教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為眾生說,出示、分別,照明、開演,亦不離薩婆若,得福多。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如是。

「是菩薩摩訶薩不遠離應薩婆若心,則到一切福田邊。何以故?除諸佛,無有餘法如菩薩摩訶薩勢力。

「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於一切眾生中起大慈心;見諸眾生趣死地故,而起大悲;行是道時,歡悅而生大喜;不與想俱,便得大捨。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大智光明。大智明者,所謂六波羅蜜。

「須菩提!是諸善男子雖未作佛,能為一切眾生作大福田,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轉;所受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床敷、疾藥、資生所須,行應般若波羅蜜,念能畢報施主之恩,疾近薩婆若。

「以是故,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欲不虛食國中施,欲示眾生三乘道,欲為眾生作大明,欲拔出三界牢獄,欲與一切眾生眼,應常行般若波羅蜜。

「行般若波羅蜜時,若欲有說,但說般若波羅蜜;說般若波羅蜜已,常憶念般若波羅蜜;常憶念般若波羅蜜已,常行般若波羅蜜,不令餘念得生,晝夜勤行般若波羅蜜相應念,不息不休。

「須菩提!譬如士夫,未曾得摩尼珠,後時得,得已大歡喜踴躍;後復失之,便大憂愁,常憶念是摩尼珠,作是念:『我奈何忽亡失此大寶!』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常憶念般若波羅蜜,不離薩婆若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念性自離、一切念性自空,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離應薩婆若念?是遠離空法中無菩薩,亦無念,無應薩婆若。」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是知一切法性自離、一切法性自空,非聲聞、辟支佛作,亦非佛作;諸法相常住,法相、法住、法位、如、實際,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離薩婆若念。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性自離、性自空,不增不減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羅蜜性自離、性自空,云何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等,不增不減。何以故?如、法性、實際,不增不減故。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非一非異故。

「若菩薩聞如是般若波羅蜜相,不驚、不沒、不畏不怖、不疑。須菩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必住阿鞞跋致地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空無所有、不堅固,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離空更有法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離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色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受、想、行、識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六波羅蜜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色空相、虛誑不實、無所有、不堅固相,色如相、法相、法住、法位、實際,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空相、虛誑不實、無所有、不堅固相,如、法相、法住、法位、實際,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若是諸法皆不行般若波羅蜜,云何行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汝見有法行般若波羅蜜者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汝見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可行處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汝所不見法,是法可得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若法不可得,是法當生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菩薩摩訶薩成就是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須菩提!是名諸佛無所畏、無礙智。菩薩摩訶薩行是法忍,勤精進,若不得大智、一切種智——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故,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減不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無生相,此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諸法生相,此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諸法非生非不生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云何知諸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告須菩提:「汝見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不也!世尊!我不見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我亦不見法有得者、得處。」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得時,不作是念:『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是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諸憶想分別。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諸分別憶想故。」

【論】

問曰:

上已種種說般若相,今何以更問?

答曰:

般若波羅蜜第一微妙,聞者無厭足,無滿時,無一定相,故不應難。如十住大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猶未滿足,何況須菩提小乘人!

復次,上聞種種讚般若是父是母等,是故更問。

佛因須菩提問,為餘眾生故,廣說般若波羅蜜相。

「須菩提!所謂虛空相是般若波羅蜜相;如虛空無色相、無非色相,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無所有相。」

須菩提更問:「頗有因緣,諸法相如般若相不?」

佛答:「有。一切法究竟空、究竟離相故,說如般若波羅蜜相,一切法亦如是。」

須菩提難:「若一切法離相、空相,云何知有垢、淨?云何菩薩得無上道?」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眾生長夜行我、我所」等,是佛所說義:如我、我所畢竟無,眾生狂顛倒因緣故,生諸煩惱;煩惱因緣故有業;業因緣故,於生死中往來——是事本末空。何以故?我無故,我所心虛誑;我所心虛誑故,諸餘因果展轉法皆是虛誑。

若因般若波羅蜜實智慧,觀五眾無常、苦、空、無我,離自相,自相空,從本來畢竟不生。爾時,我、我所心則滅;如日出,眾冥皆除。我、我所心滅故,餘煩惱滅;餘煩惱滅故,業因緣亦滅,業因緣滅故,往來生死中斷,是名為淨。

雖一切法相皆空,亦以如是因緣故,有淨、有垢。

爾時,須菩提思惟籌量佛語已,白佛言:「世尊!菩薩如是行,實不行色等一切法。何以故?是菩薩不得是法、若行、行處、行者。」

「世尊!若菩薩能如是行,一切人、天世間無能降伏」者,世間人皆著假名,是行者行實法,是故不能伏。世間人著一切虛誑顛倒及虛誑果報,是菩薩於畢竟空中尚不著,何況餘法!如是,云何可降伏?

「天、人、阿修羅世間」者,是三種善道中有智慧人,故說不能降伏。

「又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者,上三善道,據未得道人;此中說得道者不能及。

此中說不能及因緣,所謂「菩薩入法位,一切魔、魔所使無能惱者,是菩薩常行應薩婆若心,則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著一切法,常集一切助道法故。

佛可其言而讚。

佛欲以如是智慧為他人說故,先讚菩薩自利益;今為利益他,分別福德果報故,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閻浮提眾生盡得人身」,如經廣說,乃至「應薩婆若心,出一切福田之上。」

是中說因緣:「若菩薩能自行般若波羅蜜,亦能教化,是人於一切福田,能到其邊。」

「福田」者,從須陀洹乃至佛。是菩薩能如所說般若波羅蜜履行,則得作佛;餘福德善法,離般若波羅蜜故皆盡,般若波羅蜜不可盡故。

言「無有餘福德如菩薩摩訶薩力勢」者,是中自說因緣:菩薩行般若時,得諸法平等忍;得平等忍故,雖行空、亦能生四無量心。四無量心中,大悲是大乘之本,見眾生就於死法,如囚受戮。諸菩薩能生六波羅蜜等,乃至一切種智,是故諸菩薩能生大悲。

是故是人雖未得無上道,已是一切眾生之福田。

是故言「菩薩摩訶薩若欲不空食國中施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不空食」名能報施主,能生道,能令施主之福無盡,乃至入涅槃。

若示眾生三乘道,為眾生示一切智大明,亦欲拔出三界獄中四縛,欲令眾生得五眼,應常行般若波羅蜜相應念——「相應念」者,即是般若心。

若行般若波羅蜜心,若有所說,但說般若波羅蜜。

佛勅弟子,若和合共住,常行二事:一者、賢聖默然;二者、說法。

「賢聖默然」者,是般若心;「說法」者,說般若波羅蜜。

是人從般若心出,說般若波羅蜜;說般若波羅蜜已,還入般若中,不令餘心、餘語得入,晝夜常行;是不休不息,如是得先所說功德。

佛欲令是事明瞭,故說譬喻:「如貧人失大價寶,常念不離。」菩薩亦如是不離薩婆若心,常行般若波羅蜜,不休不息。

爾時,須菩提聞是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諸念空,云何菩薩不離薩婆若念?空中,菩薩不可得,薩婆若亦不可得。」

佛答:「若菩薩知一切法離自性,非聲聞、辟支佛所作,亦非佛所作,自從因緣出;諸法法相、如、實際常住世間,即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佛自說因緣:「般若波羅蜜空故、離故、不增不減。」

須菩提聞是,復問佛:「若般若波羅蜜性空,云何菩薩與般若合,得無上道?」

佛隨須菩提語:「若菩薩與般若波羅蜜合,則不增不減;諸法如、法性、實際不增不減故,般若波羅蜜不增不減。」

般若波羅蜜,即是諸法如、法性、實際;如、法性、實際,即是般若波羅蜜。

此中佛自說因緣:「如:如等三法,非一非異,般若亦如是。」世間法非一即是二,不異即是一,般若波羅蜜則不爾,是故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空、無相、無作故,不增不減;若菩薩得是不增不減,則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菩薩聞是事通達無礙,入佛智慧,雖未作佛,信力故於佛法中亦無疑,不怖、不畏。所以者何?凡夫著我心故有畏,是菩薩我相斷故無所畏。當知是菩薩即住阿鞞跋致地,亦能正行般若。

須菩提聞是菩薩正行般若波羅蜜,是故問佛:「世尊!般若波羅蜜觀一切空,不牢固,是空相為行般若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若空無有法,云何行般若?

「離是空,更有法行般若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若一切法空、無相、無作,云何離空更有法?是故說「不」。

須菩提聞空非行般若,離空非行般若,一切法皆攝在般若中,今但問:「般若行般若不?」

法不自行,應以異法行,是故言「不」。

復問:「離般若,更有法行般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一切法攝在般若中,更無法行般若。

先來略問行般若者,今問名字因緣:「五眾行般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是五眾從虛誑和合因緣,不自在故,無住相,云何能行?

須菩提更問:「若菩薩假名字空不實故,不行般若,今六波羅蜜等諸助道法行般若波羅蜜不?」

佛言:「不。」何以故?如五眾和合有故不能行,是諸法亦如是。

「色等法空相,不牢固,如、法相、法位、法住、實際,是法行般若不?」

佛答:「是法無為法,不生不滅,常住自性故不行。」

須菩提問佛:「世尊!假名字故,人不行;諸法亦和合因緣生,無自性,故亦不行,誰當行般若?若不行,云何得無上道?」

今佛以反問答:「於汝意云何?」須菩提從佛急求行般若者,是故佛問:「汝以慧眼見,定有一法行般若不?」

須菩提因三解脫門,入諸法實相中,法相不可得,何況行者!是故答言:「世尊!不見有行般若者。」

復問:「汝見是般若波羅蜜菩薩行處不?」

須菩提答:「不見。」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一切諸觀滅:若常、若無常,若生、滅等,無一法定相是般若,云何當說是般若波羅蜜?

復問:「若汝以智慧眼不見法,是不見法為有為無?」

答言:「無。」何以故?佛說智慧眼實,肉眼、天眼虛誑,須菩提以慧眼觀,不見故言「無」。

復問:「若法無、不可得,是法有生不?」

答言:「不生。」是法本自無,畢竟空、無所有,是法有、無等戲論已滅,云何有生?

佛語須菩提:「若菩薩於是法中通達無疑,信力、智慧力故,能住是法中,是名無生忍。」五眾中假名菩薩,得如是法,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世俗法故說,非第一義;第一義中,諸戲論語言即是無生;「得是無生忍,便受無上道記。」

佛言:「若菩薩一心勤精進,不休不息,隨無生忍行,不得是大智慧、無上智慧、一切智,無有是處!」

何以故?如《經》說:「若無因無緣則無果報,邪因緣亦無果報,因緣少亦無果報。」

如是菩薩得是無生法忍,捨是生死肉身,得法性生身,住菩薩果報神通中,一時能作無量變化身,淨佛世界,度脫眾生。

是人末後身具足佛法坐道場。具足正因緣,若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是人得無生忍法,一心直進,無有廢退故。」

菩薩未得無生法忍,深著世間法,諸煩惱厚,雖有福德善心,軟薄不進故,為煩惱所遮;得無生忍法,無復是事。

未得無生忍法,用力艱難,譬如陸行;得無生法忍已,用力甚易,譬如乘船。是故無生法忍,諸菩薩所貴。

以是貴故,須菩提問:「世尊!得無生法故受記?」

佛言:「不也!」何以故?無生法不生不滅,無得相,云何因是受記?

復問:「生法得記耶?」

佛言:「不得。」何以故?生法虛誑妄語、作法,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實法?

復問:「生不生得受記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此二俱有過故。

復問:「世尊!若爾者,云何當授記?」

佛反問:「汝以慧眼觀,見有法與菩薩授記不?」

答言:「不見。」何以故?是法從本已來寂滅相,是中無「見、不見,授記、不授記」,亦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得法,亦無得者。此中自說因緣:「般若波羅蜜無是憶想分別。」

問曰:

須菩提上問「菩薩得無生忍故受記」,佛言「不」,佛何以還以無生理答,所謂「菩薩行般若時,無一切憶想分別」?

答曰:

行者實以無生忍故受記,而須菩提為菩薩故,以著心、得心問,以是故言「不」。

如一切法實無我,婆蹉梵志問佛:「有我不?」佛默然不答。「無我不?」佛亦不答。一切雖實無我,以梵志著心問,欲戲弄無我,故不答。

須菩提問意:「知定有受記事,但不知觀何法得記」,故問。

是故佛以須菩提所得法問:「汝以慧眼見定有法受記不?」

須菩提住三解脫門中,觀法性,不見定有受記者,諸法法性無相無量故;若不見受記法,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聞是受記者空,難情則息,自解無疑。

佛可其意:「如是!如是!汝不見不得法是實。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相,無所分別故。」

◎大智度論釋同學品第六十二

【經】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無諸憶想分別,畢竟離故。世尊!是眾生聞是般若波羅蜜能受持、讀、誦、說、正憶念、親近、如說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雜餘心心數法者,不從小功德來。」

佛言:「如是!如是!聞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不雜餘心心數法者,不從小功德來。

「憍尸迦!於汝意云何?若閻浮提眾生成就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親近、正憶念、如說行,勝於閻浮提眾生成就十善道乃至四無色定,百倍、千倍、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有一比丘語釋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功德,勝於仁者!」

釋提桓因言:「是善男子、善女人一發心勝於我,何況聞是般若波羅蜜,書、持、讀、誦、正憶念、如說行!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非但勝我,亦勝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非但勝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亦勝諸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非但勝是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亦勝菩薩行五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者;非但勝菩薩行五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者,亦勝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者。

「是菩薩摩訶薩如說行般若波羅蜜,不斷佛種,常見諸佛,疾近道場。菩薩如是行,為欲拔出眾生沉沒長流者。是菩薩如是學,為不學聲聞、辟支佛學。

「菩薩如是學,四天王天來至菩薩所,如是言:『善男子!當勤疾學,坐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如過去諸佛所受四缽,亦當應受,我當持來奉上菩薩,及諸餘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首陀會天,亦當供養。』十方諸佛亦常念是菩薩摩訶薩——如說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者。是菩薩諸所有世間厄難勤苦之事永無復有;一切世間有四百四病,是菩薩身中無是諸病。以行深般若波羅蜜故,得是現世功德。」

爾時,阿難作是念:「釋提桓因自以力說耶?以佛神力說乎?」

釋提桓因知阿難意所念,語阿難言:「我之所說,皆佛威神!」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釋提桓因所說,皆佛威神。」

「阿難!是菩薩摩訶薩習學是深般若波羅蜜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惡魔,皆生狐疑:『今是菩薩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中道於實際作證,墮聲聞、辟支佛地?』

「復次,阿難!若菩薩摩訶薩不離般若波羅蜜時,魔大愁毒,如箭入心。是時,魔復放大火風,四方俱起,欲令菩薩心沒、恐怖、懈怠,於薩婆若中乃至起一亂念。」

阿難白佛言:「世尊!魔為都嬈亂諸菩薩?有不嬈亂者?」

佛告阿難:「有嬈者,有不嬈者。」

阿難白佛言:「世尊!何等菩薩為惡魔所嬈?」

佛言:「有菩薩摩訶薩先世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心不信解,如是菩薩,魔得其便。

「復次,阿難!菩薩聞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時,意疑:『是般若波羅蜜,為實有?為實無?』如是菩薩魔得其便。

「復次,阿難!有菩薩遠離善知識,為惡知識所攝故,不聞深般若波羅蜜,不聞故不知、不見,不問:『云何應行般若波羅蜜?云何應修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惡魔得其便。

「復次,阿難!若菩薩遠離般若波羅蜜,受惡法,是菩薩為惡魔得其便。魔作是念:『是輩當有伴黨,當滿我願。』是菩薩自墮二地,亦使他人墮於二地。

「復次,阿難!若菩薩聞說深般若波羅蜜時,語他人言:『是般若波羅蜜甚深,我尚不能得其底,汝複用聞、用學是般若波羅蜜為?』如是菩薩魔得其便。

「復次,阿難!若菩薩輕餘菩薩言:『我行般若波羅蜜,行遠離空;汝無是功德。』是時,惡魔大歡喜踴躍。

「若有菩薩自恃名姓多人知識故,輕餘行善菩薩,是人無實阿鞞跋致行、類、相貌功德;無是功德故,生諸煩惱;但著虛名故,輕賤餘人,言:『汝不在如我所得法中。』爾時,惡魔作是念:今我境界宮殿不空,增益三惡道。惡魔助其威力,令餘人信受其語;信受其語故,受行其經,如說修學;如說修學時,增益諸結使。是諸人心顛倒故,身、口、意業所作皆受惡報。以是因緣,增益三惡道,魔之眷屬宮殿益多。阿難!魔見是利故,大歡喜踴躍。

「阿難!若行菩薩道者與求聲聞道家共諍鬪。魔作是念:『是遠離薩婆若。』

「阿難!若菩薩、菩薩共諍鬪,瞋恚罵詈;是時惡魔便大歡喜踴躍言:『兩離薩婆若遠。』

「復次,阿難!若未受記菩薩向得記菩薩生恶心,諍鬪罵詈,隨起念多少劫,若干劫數,若不捨一切種智,然後乃補爾所劫大莊嚴。」

阿難白佛言:「世尊!是恶心乃經爾所劫數,於其中間,寧得出除不?」

佛告阿難:「我雖說求菩薩道及聲聞人得出罪,阿難!若求菩薩道人共鬪諍,瞋恚罵詈,懷恨、不悔、不捨者,我不說有出,必當更爾所劫數,若不捨一切種智,然後乃大莊嚴。

「阿難!若是菩薩鬪諍,瞋恚罵詈,便自改悔,作是念:『我為大失!我當為一切眾生下屈,今世、後世皆使和解,我當忍受一切眾生履踐,如橋樑、如聾、如瘂,云何以惡語報人?我不應壞是甚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應當度是一切苦惱眾生,云何當起瞋恚?』」

阿難白佛言:「世尊!菩薩、菩薩共住云何?」

佛告阿難:「菩薩、菩薩共住,相視當如世尊。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是我真伴,共乘一船,彼學我學,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若是菩薩雜行、離薩婆若心,我不應如是學;若是菩薩不雜行、不離薩婆若心,我亦應如是學。』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者,是為同學。」

【論】

釋曰:

釋提桓因上說善男子書、受持般若,乃至正憶念,得無量功德;今說其義。

是人讀誦般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令餘心、心數雜者,得如上所說功德。但從聞說,而不能行餘心不入者,雖得功德,不名為無上。

「餘心、心數法雜」者,有人言:慳貪等,及破六波羅蜜恶心是。

有人言:但不令恶心增長,成其勢力,來則滅除。

有人言:不令聲聞、辟支佛心得入。

有人言:無記散亂心雖非惡,以遮善道故,亦不令得入。

「是故是人不從小功德來。」

佛可其言:「如是!」

欲分別清淨行勢力故,反問憍尸迦:「若閻浮提人一切成就十善道」等,如《經》說,是福德雖多,離諸法實相故,虛妄、不牢固,無常盡滅,不足為多;如草芥雖多,不如一小金剛。

問曰:

是比丘何以語帝釋:「善男子福德勝仁者」?

答曰:

帝釋已作福德果報中,人天之主,威德尊重。是比丘重是善法,欲顯此功德故,言「勝於仁者」。

復次,是比丘聞帝釋得聲聞道,是故言「汝雖有福德,是菩薩勝汝」。

帝釋得道,深念佛法故,不生高心,受其語言:「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發心便勝我,何況如所說行!」

何以故?帝釋福報微薄,是菩薩功德淳厚。

又以帝釋福德著天樂,自為其身;菩薩功德,為一切眾生迴向佛道樂故。

時會聽者聞比丘說勝於仁者,帝釋受其語,咸生輕帝釋心。

是故帝釋言:「不但勝我,乃至勝菩薩行般若無方便力者。」

如所說行般若波羅蜜時不雜餘心心數法故。

是中帝釋自說勝因緣,所謂「是菩薩如說行般若,不斷佛種」,乃至「以行般若波羅蜜故,得是現世功德。」

問曰:

阿難何以作是念言:「帝釋自以力說,用佛力說」?

答曰:

阿難知帝釋是聲聞,而所說甚深,過聲聞、辟支佛智,是故生疑而問。

問曰:

帝釋自有智,能問能答,何以言「佛力」?

答曰:

般若甚深甚難,無量無邊,若在異處說尚難,何況於佛前大眾中說!是故言「佛力」。如《持心經》說:「佛以光明威神入其身故,能於佛前難問有所說。」

佛告阿難,可帝釋所語;更嘆行深般若菩薩有大威德,所謂「阿難!是菩薩習學深般若時,惡魔生疑。」

惡魔是菩薩怨賊,常求菩薩便,如〈魔品〉中說。

以菩薩深行般若波羅蜜故,魔大作方便,壞菩薩心。

若菩薩懈怠者,魔大歡喜,是人自當墮落。

有人言:一切菩薩應有魔怨,是故阿難問:「為盡有魔?亦有無者?」

佛分別答,所謂「深清淨心,行菩薩道,則無魔擾」;「不清淨為魔所壞」者,如《經》廣說。

問曰:

如佛所說「一切有為法,皆可轉可捨」,阿難何以疑而問佛:「是罪可悔不?」

答曰:

阿難知般若波羅蜜是無盡因緣,若供養福無邊,乃至得佛,福猶不盡;若訶瞋,罪亦如是無邊,是故問佛。

佛答:「我法雖有出罪,若菩薩共鬪結恨,不即捨,則不可出。」

何以故?是菩薩深心輕慢、瞋餘菩薩故。以瞋、憍慢故,不能下意共悔,欲更行餘功德求滅此罪。

佛言:「此罪不可出,以懷恨故,雖作餘福德,皆不清淨;不清淨故無力;無力故不能滅罪。此人若欲作佛,不捨一切智,下意懺悔者,補爾所劫乃得發大莊嚴。」

問曰:

心中懷恨,云何可滅?

答曰:

破瞋因緣,如《經》說。

阿難知一切眾生屬業因緣,不得自在,無能救者,心懷怖畏,問佛:「菩薩共住云何?云何用心恭敬?」

佛答:「供養恭敬,當如視佛。」是未來佛故。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共住,應作是念:『是我真伴,俱到佛道,共乘一船。』」

「船」者,六波羅蜜;三界、三漏為「水」;「彼岸」是佛道。

「彼所學者,我亦應學,學」者,所謂六波羅蜜等,同戒、同見、同道。

如白衣兄弟,不應共鬪;我是同法兄弟,亦不應共諍。

「若是菩薩雜行、離薩婆若心,我不應如是學。」何以故?勝事應從他學,惡事應捨。

菩薩若作是學,輕慢、瞋恨事皆滅,是則名「菩薩同學」。

大智度論釋等學品第六十三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等法,菩薩所應學?」

「須菩提!內空是菩薩等法,外空乃至自相空,是菩薩等法。

「須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等法。住是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色盡故學,為學薩婆若;為色離故學,為色滅故學,為學薩婆若;為色不生故學,為學薩婆若;受、想、行、識,亦如是。修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盡、離、滅、不生故學,為學薩婆若?」

佛告須菩提:「如須菩提所說,為色盡、離、滅、不生故學,為學薩婆若;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盡、離、滅、不生故學,為學薩婆若。」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如,受、想、行、識如,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佛如,是諸如盡、滅、斷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是如不作證,不滅不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學六波羅蜜,為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學薩婆若。須菩提!如是學,為盡諸學邊。

「如是學,魔、若魔天所不能壞;如是學,直到阿鞞跋致地;如是學,為學佛所行道;如是學,為得擁護,為學大慈大悲,為學淨佛世界、成就眾生。須菩提!如是學,為學三轉十二行法輪轉故;如是學,為學度眾生;如是學,為學不斷佛種;如是學,為學開甘露門;如是學,為學欲示無為性。

「須菩提!下劣之人不能作是學;如是學者,為欲拔出沉沒生死眾生。

「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終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中;終不生邊地;終不生栴陀羅家;終不聾盲、瘖瘂、拘癖,諸根不缺;眷屬成就,終不孤窮。

「菩薩如是學,終不殺生乃至終不邪見;如是學,不作邪命活;不攝惡人及破戒者。

「如是學,以方便力故,不生長壽天。何等是方便力?如般若波羅蜜品中所說。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入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不隨禪、無量、無色定生。

「須菩提!菩薩如是學,一切法中得清淨,所謂淨聲聞、辟支佛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法本性清淨,云何言菩薩一切法中得清淨?」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諸法本性清淨,若菩薩摩訶薩於是法中,心通達不沒,即是般若波羅蜜。如是諸法,一切凡夫不知不見。菩薩摩訶薩為是眾生故,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須菩提!菩薩如是學,於一切法中得智、力、無所畏;如是學,為了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

「譬如大地,少所處出金銀珍寶;須菩提!眾生亦如是,少所人能學般若波羅蜜,多墮聲聞、辟支佛地。

「須菩提!譬如少所人受行轉輪聖王業,多受行小王業:如是,須菩提!少所眾生行般若波羅蜜,求一切智,多行聲聞、辟支佛道。

「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少有如說行,多住聲聞、辟支佛地;多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故,少所人住阿鞞跋致地。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住阿鞞跋致地、欲在阿鞞跋致數中,應當學是深般若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般若波羅蜜時,不生慳貪心,不生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心,不生諸餘過失心;不生取色相、取受、想、行、識相心;不生取四念處相心,乃至不生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心。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是深般若波羅蜜,無有法可得;以不可得故,於諸法不生心取相。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深般若波羅蜜,總攝諸波羅蜜,令諸波羅蜜增長,諸波羅蜜悉隨從。何以故?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諸波羅蜜悉入中。

「須菩提!譬如我見中悉攝六十二見;如是,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悉攝諸波羅蜜。

「須菩提!譬如人死,命根滅故,餘根悉隨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諸波羅蜜悉隨從。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令諸波羅蜜度彼岸,應學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深般若波羅蜜者,出一切眾生之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多不?」

須菩提言:「一閻浮提中眾生尚多,何況三千大千世界!」

佛告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一時皆得人身,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盡形壽供養爾所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資生所須。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緣故,得福德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學般若波羅蜜如說行、正憶念,得福多。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有勢力,能令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出一切眾生之上,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為無救護眾生作救護,欲與無歸依眾生作歸依,欲與無究竟道眾生作究竟道,欲為盲者作目,欲得佛功德,欲作諸佛自在遊戲,欲作佛師子吼,欲撞擊佛鐘鼓,欲吹佛唄,欲昇佛高座說法,欲斷一切眾生疑,當學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學深般若波羅蜜,諸善功德無事不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寧復得聲聞、辟支佛功德不?」

佛言:「聲聞、辟支佛功德皆能得,但不於中住;以智觀已,直過,入菩薩位中。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近薩婆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作福田。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過諸聲聞、辟支佛福田之上,疾近薩婆若。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是名不捨不離般若波羅蜜,常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不退轉菩薩,疾近薩婆若,遠離聲聞、辟支佛,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我以是般若波羅蜜得一切種智。』若如是念,不名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若不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是人有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法,是人行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念:『無是般若波羅蜜,無人有是般若波羅蜜;無有行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如、法性、實際常住故。如是行,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論】

釋曰:

上阿難問「鬪諍」,佛答「同學清淨」;今須菩提問佛:「甚深同心等法,是菩薩所學處」,佛答:「內空乃至自相空,是名等法。」

有二種等忍:上品末說眾生等忍,此品說法等忍。

如稱兩頭停等;如是內空等諸空,於諸法中平等。如內法有種種差別,得內空則皆平等無法;乃至自相空,一切法相皆自空,是時心則平等。菩薩住是等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復問:「為色等盡故,為學薩婆若?」

觀色等無常,念念滅不住;若得是觀,心則離色;心離色故,諸煩惱滅;煩惱滅故,得不生法。

須菩提問:「如是學為學薩婆若?」

佛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等諸法如及如來如,是如為盡、滅、斷不?」

須菩提言:「不!」

是「如」從本已來,不集、不和合,云何有盡?本來不生,云何有滅?是法本來虛誑,無有定相,云何可斷?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

是「如」常、不可證、不可滅、不可斷;是盡、離、斷,除顛倒故行,非是究竟。

此中說究竟事,於是佛讚歎:「如是學,雖不定為一法故學而學薩婆若。」

若學薩婆若,即是學六波羅蜜等;若能學六波羅蜜等,是為盡諸學邊。

若盡諸學邊,是人無量福德、智慧具足故,魔、若魔民無能降伏。

如是正學故,直到阿鞞跋致地。

如是學,為學佛所行道。

如是學,皆為十方諸佛及大菩薩諸天善人所守護。

能如是學,是人無有邪見,心無所著,於一切眾生,能起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故,能教化眾生;眾生心清淨故,佛界清淨;佛界清淨已,得佛道,三轉十二行法輪,以三乘度無量眾生。

以大乘度眾生故,不斷佛種;不斷佛種故,於世間常開甘露法門,常示眾生無為性。

「無為性」者,所謂如、法性、實際、涅槃。

「甘露」者,無為性。

「門」者,三解脫門。

「下劣」者,名懈怠、放逸,不樂佛法,不一心行道,罪福雜行。如是等,不能學是法。何以故?是下劣者作是念:「我身及親屬是我所應護,諸餘眾生何豫我事,而以頭目髓腦施之,令其得樂?一切人皆方便求樂,我今何為捨樂求苦?」或生邪見,復作是念:「眾生無量無邊,度不可盡;若可度盡,即是有量有邊,一佛便可度盡。」或作是念:「佛說一切法空,不生不滅,我復何所度?求佛道,不求佛道,同如幻夢。」如是等下劣人,以種種邪見、貪慾因緣故,不能學此大法。

或時有大人出世,籌量思惟諸法實相,所謂非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有非無等。行如是道,破顛倒見,還捨此道,直入法性,常住是清淨法性中。以一切眾生不知是事故,生大悲心,然後修集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佛神通、智慧、無礙解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種種方便門,廣度眾生。如是人為希有。

問曰:

如先說「眾生無量無邊」,又言「眾生空,復何所度?」如是云何可有所度?

答曰:

此是下劣人所說,何足以之為證?

復次,先所說:以邪見、貪慾因緣故,下劣之人作是念言:「眾生有邊、無邊,一切法空無所有、一切法常實」——皆是六十二邪見所攝。

大人無慾,思惟籌量,離如是過罪,住於法性,生大悲心。譬如大人,但以施心,施與他財而不取價。

貪慾之人,求因緣而與;邪見之人,依有邊、無邊等,無有能無利事而有所作。譬如小人市易,求利乃與。

又復大人菩薩無所求欲,能以頭、目等施與眾生,所得果報,亦以施與;一切法心無所依,而能集諸功德。

是故佛說:「欲拔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者,能如是學。」

復次,菩薩如是學者,常有慈悲憐愍心,不惱眾生故,不墮地獄;常觀因緣諸法實相,不生愚癡故,不墮畜生;常行佈施,破慳貪心故,不生餓鬼中。

佛所說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聚,常不悋惜故,不生邊地。

常供養尊長善人,破憍慢故,不生旃陀羅等下賤人中。

深心愛眾生,具足行利益事故,受身完具。

以善法多化眾生故,眷屬成就,終不孤窮。

深愛樂尸羅波羅蜜故,不行十惡道及以邪命。

無有我心,但利益眾生,不自為身故,不攝惡人及破戒者。

「惡人」名心惡;「破戒」者名身、口惡。

復次,行三不善道名「惡人」;行七不善道名「破戒」。

復次,菩薩若在家攝惡人名「惡人」;出家攝惡人名「破戒」。

問曰:

菩薩為度惡人故,出現於世,譬如良醫療諸疾病,何以故不攝惡人?

答曰:

惡人、破戒者,有可化、有不可化,此中但說不可化者。

若攝取共住,則自壞其道,於彼無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浮,而欲濟彼,二俱不免,是故說「遠離惡人」。

以欲界多惡,生憐愍心故,生欲界中;雖行禪,心調柔軟,以方便力故,命終時不隨禪生,如《經》中廣說。

「須菩提!菩薩如是學,於一切法中得清淨,所謂淨聲聞、辟支佛心。」——「淨」名捨離、無所有、畢竟空。

須菩提白佛言:「若一切法從本已來空清淨,云何言『菩薩如是學,得一切法中清淨』?」

佛可須菩提言,為說因緣:

「若菩薩知一切法從本已來空清淨,於是中心不沒、不卻。」——「不沒」名不疑,不生邪見。

「通達」,不與空諍,「是名般若波羅蜜」。

「一切凡夫人不知不見如是清淨法,為是人故,行六波羅蜜等諸助道法。」

菩薩法,應教化是眾生,是名菩薩一切法中得清淨,所謂捨三界顛倒,過聲聞、辟支佛地,一切法中得清淨智慧力。得是功德故,三世十方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心所行起,種種業因緣,悉能遍知;知已,隨其所應,為說法開化。

如是等利益,皆是學般若故得,是故言「盡諸學邊」。

少有能如是學,是人難得!佛欲令此義明瞭,故說譬喻,金銀及轉輪聖王業等。

復次,「菩薩學是般若時,不生慳等心」:

「不生慳等心」者,菩薩學般若波羅蜜故,抑制諸煩惱,煩惱雖未盡,無所能作,是故言「不生」。

菩薩行般若,知一切諸法相,皆虛誑不實故,是以不取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

何以故?不欲令墮有、無見中故;直行中道,集菩薩行。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行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得,無所得故,無有法可取相——若善、若不善等。」

菩薩若能如是學,總攝諸波羅蜜。檀等諸波羅蜜不離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力故,令餘波羅蜜離諸邪見、貪著,各得增長。

佛欲令此義明瞭故,說譬喻:「如我見」及「命根」等。

問曰:

我見、諸見各有別相,云何攝入我見中?

答曰:

雖有別相,我見是本。

人以無明因緣故,空五眾中生我見;生我見故,言「是身死,如去、不如去」。

若如去,則是常見;若不如去,則是斷見。

若謂斷滅,現今受樂,著五欲。以惡法為最,則生見取。

若謂常,出家學道,持戒、苦行,則生戒取。

或時見斷、常俱有過故,便言無因緣果報,則生邪見。

住是五見中,世間常無常、前際後際等,生五十七見。

是故說「身見攝六十二見」,無咎。

如是等種種因緣譬喻故,知般若波羅蜜諸法中最第一;般若波羅蜜諸法中最第一故,菩薩學是般若故,於眾生中第一。佛欲以是事善化眾生故,說譬喻:「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多不」如是等,乃至「菩薩如是學,當知是不退轉,遠離二乘,近佛乘。」

復次,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者,示般若波羅蜜相若有、若無等,見般若、得般若、著般若等。

「我以是般若波羅蜜得一切種智」者,五眾和合假名菩薩;菩薩隨逐假名字,計以為我,以是般若有所作。

般若是無著相,而是人說有相般若是第一義,是人隨假名而生我心。

般若是無作相,而是人欲用般若有所作,所謂「我用是般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佛言:「作如是念者,不名行般若。」

若不如是念,名為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作是念、不作是念,事已盡,何以復有第三說?

答曰:

初者是邪行相;第二遮邪行,未說正行相;是故第三說正行相。

復次,初是著心取相;第二破是著相,不說云何是諸法相;第三中破邪著,亦說實相。

菩薩作是念:「於一切處,不顯示般若波羅蜜相;亦不生我心、我用般若波羅蜜有所作;但知一切法常住如、法性、實際中,於如、法性、實際中不諍。」是故說第三,無咎。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七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天親菩薩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三具足經憂波提舍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翻譯之記一卷 施戒聞三備攝眾行。是...

【註音版】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印光大師《德育啟蒙》...

中陰經

中陰經卷上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佛說四諦經

佛說四諦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註音版】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出家緣經

佛說出家緣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如是我聞: 一...

梵語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梵飜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並序 [燉煌出 S. 700]...

佛說治意經

佛說治意經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佛言:「安般守意具行...

佛說五大施經

佛說五大施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佛教詞典】義心

謂猶豫不決之心。有迷事、迷理兩種,迷事之疑,於見道...

【佛教詞典】歌舞菩薩

(菩薩)奏天樂,歌舞而讚歎如來,賞揚往生人之菩薩。...

心中無「誠」,損失的是自己

僑薩羅國的國王有一種特別的興趣──喜歡玩劍。 因為...

金地藏與九華山的故事

佛陀住世時,有四大菩薩協助應化人間;他們分別是:大...

聖嚴法師《感動是化敵為友最好的方法》

在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中,「四感」是與人相處時...

何謂「無為法」

無為法,為是造作的意思,一切有生滅的法,均由眾緣造...

淨土宗修持的八大要領

徹悟禪師是淨土宗十二祖,大師早年參禪得悟,歸心淨土...

峨眉山鎮山之寶通永老和尚精進念佛開示

踏實修行 精進念佛 簡單介紹: 上通下永老和尚,是當今...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此存心厚薄之分...

真修行人要過的睡眠關

睡是五關中最後一關,只有前面幾關都通過了,才能通過...

淨土法門下手容易,成就的果位非常高

現在很多人沒有自知之明,他覺得他一修行就目空四海,...

法供養雖勝,仍不廢財施,諸物若能觀空不著,便屬法供養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 因諸佛皆尊重法的緣故。所謂諸佛從...

八歲的沙彌

很久以前,當時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統治。有一...

淨界法師:念阿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智者大師說: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什麼...

【視頻】早課(法鼓山第二版)

早課(法鼓山第二版)

【視頻】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

晚課拜願(圓光男眾佛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