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智度論釋夢中不證品第六十一之餘(卷七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般若波羅蜜相?」

佛告須菩提:「如虛空相,是般若波羅蜜相。須菩提!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相。」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因緣,如般若波羅蜜相,諸法相亦如是耶?」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如般若波羅蜜相,諸法相亦如是。何以故?須菩提!一切法離相、空相。以是因緣故,須菩提!如般若波羅蜜相,諸法相亦如是,所謂離相、空相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一切法離,一切法、一切法空,云何知眾生若垢、若淨?世尊!離相法無垢、無淨,空相法無垢、無淨,離相、空相法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離相、空相無法可得。世尊!離相中,空相中,無有菩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世尊!我云何當知佛所說義?」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眾生長夜行我、我所心不?」

「如是!世尊!眾生長夜行我、我所心。」

「於汝意云何?是我、我所心離相不?空相不?」

須菩提言:「世尊!我、我所心離相、空相。」

「於汝意云何?以此我、我所心,眾生往來生死中不?」

「如是!世尊!以此我、我所心,眾生往來生死中。」

「如是!須菩提!眾生往來生死中故,知有垢惱。

「須菩提!若眾生無我、我所心,無著心,是眾生不復往來生死中;若不往來生死中,則無垢惱。如是,須菩提!眾生有淨。」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為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識;為不行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為不行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為不行佛十力,乃至一切種智。何以故?是法不可得,亦無行者,亦無行處,亦無行法。

「世尊!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一切世間諸天、人、阿修羅不能降伏。是菩薩摩訶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何以故?所住處無能及故,所謂菩薩位。世尊!是菩薩摩訶薩行應薩婆若心,無能及者!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疾近薩婆若。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閻浮提眾生盡得人身,得人身已,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形壽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持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於大眾中說是般若波羅蜜,出示、分別,照明、開演,亦應般若波羅蜜行正憶念,其福多。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亦如是。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閻浮提中眾生一時皆得人身,得人身已,若善男子、善女人教行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教令得須陀洹道,乃至阿羅漢、辟支佛道,教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持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甚深般若波羅蜜為眾生說,出示、分別,照明、開演,亦不離薩婆若,得福多。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如是。

「是菩薩摩訶薩不遠離應薩婆若心,則到一切福田邊。何以故?除諸佛,無有餘法如菩薩摩訶薩勢力。

「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於一切眾生中起大慈心;見諸眾生趣死地故,而起大悲;行是道時,歡悅而生大喜;不與想俱,便得大舍。須菩提!是為菩薩摩訶薩大智光明。大智明者,所謂六波羅蜜。

「須菩提!是諸善男子雖未作佛,能為一切眾生作大福田,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轉;所受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床敷、疾藥、資生所須,行應般若波羅蜜,念能畢報施主之恩,疾近薩婆若。

「以是故,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欲不虛食國中施,欲示眾生三乘道,欲為眾生作大明,欲拔出三界牢獄,欲與一切眾生眼,應常行般若波羅蜜。

「行般若波羅蜜時,若欲有說,但說般若波羅蜜;說般若波羅蜜已,常憶念般若波羅蜜;常憶念般若波羅蜜已,常行般若波羅蜜,不令餘念得生,晝夜勤行般若波羅蜜相應念,不息不休。

「須菩提!譬如士夫,未曾得摩尼珠,後時得,得已大歡喜踴躍;後復失之,便大憂愁,常憶念是摩尼珠,作是念:『我奈何忽亡失此大寶!』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如是,常憶念般若波羅蜜,不離薩婆若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念性自離、一切念性自空,云何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離應薩婆若念?是遠離空法中無菩薩,亦無念,無應薩婆若。」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如是知一切法性自離、一切法性自空,非聲聞、辟支佛作,亦非佛作;諸法相常住,法相、法住、法位、如、實際,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不離薩婆若念。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性自離、性自空,不增不減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羅蜜性自離、性自空,云何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與般若波羅蜜等,不增不減。何以故?如、法性、實際,不增不減故。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非一非異故。

「若菩薩聞如是般若波羅蜜相,不驚、不沒、不畏不怖、不疑。須菩提!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當知是菩薩摩訶薩必住阿鞞跋致地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空無所有、不堅固,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離空更有法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離般若波羅蜜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色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受、想、行、識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六波羅蜜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色空相、虛誑不實、無所有、不堅固相,色如相、法相、法住、法位、實際,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空相、虛誑不實、無所有、不堅固相,如、法相、法住、法位、實際,是行般若波羅蜜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若是諸法皆不行般若波羅蜜,云何行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汝見有法行般若波羅蜜者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汝見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可行處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汝所不見法,是法可得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若法不可得,是法當生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菩薩摩訶薩成就是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須菩提!是名諸佛無所畏、無礙智。菩薩摩訶薩行是法忍,勤精進,若不得大智、一切種智——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故,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減不退。」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諸法無生相,此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諸法生相,此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諸法非生非不生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不也!須菩提!」

「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云何知諸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告須菩提:「汝見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不?」

「不也!世尊!我不見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我亦不見法有得者、得處。」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無所得時,不作是念:『我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用是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處。』何以故?諸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諸憶想分別。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無諸分別憶想故。」

【論】

問曰:

上已種種說般若相,今何以更問?

答曰:

般若波羅蜜第一微妙,聞者無厭足,無滿時,無一定相,故不應難。如十住大菩薩於般若波羅蜜猶未滿足,何況須菩提小乘人!

復次,上聞種種讚般若是父是母等,是故更問。

佛因須菩提問,為餘眾生故,廣說般若波羅蜜相。

「須菩提!所謂虛空相是般若波羅蜜相;如虛空無色相、無非色相,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無所有相。」

須菩提更問:「頗有因緣,諸法相如般若相不?」

佛答:「有。一切法究竟空、究竟離相故,說如般若波羅蜜相,一切法亦如是。」

須菩提難:「若一切法離相、空相,云何知有垢、淨?云何菩薩得無上道?」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眾生長夜行我、我所」等,是佛所說義:如我、我所畢竟無,眾生狂顛倒因緣故,生諸煩惱;煩惱因緣故有業;業因緣故,於生死中往來——是事本末空。何以故?我無故,我所心虛誑;我所心虛誑故,諸餘因果展轉法皆是虛誑。

若因般若波羅蜜實智慧,觀五眾無常、苦、空、無我,離自相,自相空,從本來畢竟不生。爾時,我、我所心則滅;如日出,眾冥皆除。我、我所心滅故,餘煩惱滅;餘煩惱滅故,業因緣亦滅,業因緣滅故,往來生死中斷,是名為淨。

雖一切法相皆空,亦以如是因緣故,有淨、有垢。

爾時,須菩提思惟籌量佛語已,白佛言:「世尊!菩薩如是行,實不行色等一切法。何以故?是菩薩不得是法、若行、行處、行者。」

「世尊!若菩薩能如是行,一切人、天世間無能降伏」者,世間人皆著假名,是行者行實法,是故不能伏。世間人著一切虛誑顛倒及虛誑果報,是菩薩於畢竟空中尚不著,何況餘法!如是,云何可降伏?

「天、人、阿修羅世間」者,是三種善道中有智慧人,故說不能降伏。

「又復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者,上三善道,據未得道人;此中說得道者不能及。

此中說不能及因緣,所謂「菩薩入法位,一切魔、魔所使無能惱者,是菩薩常行應薩婆若心,則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不著一切法,常集一切助道法故。

佛可其言而讚。

佛欲以如是智慧為他人說故,先讚菩薩自利益;今為利益他,分別福德果報故,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閻浮提眾生盡得人身」,如經廣說,乃至「應薩婆若心,出一切福田之上。」

是中說因緣:「若菩薩能自行般若波羅蜜,亦能教化,是人於一切福田,能到其邊。」

「福田」者,從須陀洹乃至佛。是菩薩能如所說般若波羅蜜履行,則得作佛;餘福德善法,離般若波羅蜜故皆盡,般若波羅蜜不可盡故。

言「無有餘福德如菩薩摩訶薩力勢」者,是中自說因緣:菩薩行般若時,得諸法平等忍;得平等忍故,雖行空、亦能生四無量心。四無量心中,大悲是大乘之本,見眾生就於死法,如囚受戮。諸菩薩能生六波羅蜜等,乃至一切種智,是故諸菩薩能生大悲。

是故是人雖未得無上道,已是一切眾生之福田。

是故言「菩薩摩訶薩若欲不空食國中施者,當學般若波羅蜜」。

「不空食」名能報施主,能生道,能令施主之福無盡,乃至入涅槃。

若示眾生三乘道,為眾生示一切智大明,亦欲拔出三界獄中四縛,欲令眾生得五眼,應常行般若波羅蜜相應念——「相應念」者,即是般若心。

若行般若波羅蜜心,若有所說,但說般若波羅蜜。

佛勅弟子,若和合共住,常行二事:一者、賢聖默然;二者、說法。

「賢聖默然」者,是般若心;「說法」者,說般若波羅蜜。

是人從般若心出,說般若波羅蜜;說般若波羅蜜已,還入般若中,不令餘心、餘語得入,晝夜常行;是不休不息,如是得先所說功德。

佛欲令是事明瞭,故說譬喻:「如貧人失大價寶,常念不離。」菩薩亦如是不離薩婆若心,常行般若波羅蜜,不休不息。

爾時,須菩提聞是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諸念空,云何菩薩不離薩婆若念?空中,菩薩不可得,薩婆若亦不可得。」

佛答:「若菩薩知一切法離自性,非聲聞、辟支佛所作,亦非佛所作,自從因緣出;諸法法相、如、實際常住世間,即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佛自說因緣:「般若波羅蜜空故、離故、不增不減。」

須菩提聞是,復問佛:「若般若波羅蜜性空,云何菩薩與般若合,得無上道?」

佛隨須菩提語:「若菩薩與般若波羅蜜合,則不增不減;諸法如、法性、實際不增不減故,般若波羅蜜不增不減。」

般若波羅蜜,即是諸法如、法性、實際;如、法性、實際,即是般若波羅蜜。

此中佛自說因緣:「如:如等三法,非一非異,般若亦如是。」世間法非一即是二,不異即是一,般若波羅蜜則不爾,是故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空、無相、無作故,不增不減;若菩薩得是不增不減,則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菩薩聞是事通達無礙,入佛智慧,雖未作佛,信力故於佛法中亦無疑,不怖、不畏。所以者何?凡夫著我心故有畏,是菩薩我相斷故無所畏。當知是菩薩即住阿鞞跋致地,亦能正行般若。

須菩提聞是菩薩正行般若波羅蜜,是故問佛:「世尊!般若波羅蜜觀一切空,不牢固,是空相為行般若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若空無有法,云何行般若?

「離是空,更有法行般若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若一切法空、無相、無作,云何離空更有法?是故說「不」。

須菩提聞空非行般若,離空非行般若,一切法皆攝在般若中,今但問:「般若行般若不?」

法不自行,應以異法行,是故言「不」。

復問:「離般若,更有法行般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一切法攝在般若中,更無法行般若。

先來略問行般若者,今問名字因緣:「五眾行般若不?」

佛言:「不。」何以故?是五眾從虛誑和合因緣,不自在故,無住相,云何能行?

須菩提更問:「若菩薩假名字空不實故,不行般若,今六波羅蜜等諸助道法行般若波羅蜜不?」

佛言:「不。」何以故?如五眾和合有故不能行,是諸法亦如是。

「色等法空相,不牢固,如、法相、法位、法住、實際,是法行般若不?」

佛答:「是法無為法,不生不滅,常住自性故不行。」

須菩提問佛:「世尊!假名字故,人不行;諸法亦和合因緣生,無自性,故亦不行,誰當行般若?若不行,云何得無上道?」

今佛以反問答:「於汝意云何?」須菩提從佛急求行般若者,是故佛問:「汝以慧眼見,定有一法行般若不?」

須菩提因三解脫門,入諸法實相中,法相不可得,何況行者!是故答言:「世尊!不見有行般若者。」

復問:「汝見是般若波羅蜜菩薩行處不?」

須菩提答:「不見。」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一切諸觀滅:若常、若無常,若生、滅等,無一法定相是般若,云何當說是般若波羅蜜?

復問:「若汝以智慧眼不見法,是不見法為有為無?」

答言:「無。」何以故?佛說智慧眼實,肉眼、天眼虛誑,須菩提以慧眼觀,不見故言「無」。

復問:「若法無、不可得,是法有生不?」

答言:「不生。」是法本自無,畢竟空、無所有,是法有、無等戲論已滅,云何有生?

佛語須菩提:「若菩薩於是法中通達無疑,信力、智慧力故,能住是法中,是名無生忍。」五眾中假名菩薩,得如是法,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世俗法故說,非第一義;第一義中,諸戲論語言即是無生;「得是無生忍,便受無上道記。」

佛言:「若菩薩一心勤精進,不休不息,隨無生忍行,不得是大智慧、無上智慧、一切智,無有是處!」

何以故?如《經》說:「若無因無緣則無果報,邪因緣亦無果報,因緣少亦無果報。」

如是菩薩得是無生法忍,舍是生死肉身,得法性生身,住菩薩果報神通中,一時能作無量變化身,淨佛世界,度脫眾生。

是人末後身具足佛法坐道場。具足正因緣,若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是人得無生忍法,一心直進,無有廢退故。」

菩薩未得無生法忍,深著世間法,諸煩惱厚,雖有福德善心,軟薄不進故,為煩惱所遮;得無生忍法,無復是事。

未得無生忍法,用力艱難,譬如陸行;得無生法忍已,用力甚易,譬如乘船。是故無生法忍,諸菩薩所貴。

以是貴故,須菩提問:「世尊!得無生法故受記?」

佛言:「不也!」何以故?無生法不生不滅,無得相,云何因是受記?

復問:「生法得記耶?」

佛言:「不得。」何以故?生法虛誑妄語、作法,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實法?

復問:「生不生得受記不?」

佛言:「不也!」何以故?此二俱有過故。

復問:「世尊!若爾者,云何當授記?」

佛反問:「汝以慧眼觀,見有法與菩薩授記不?」

答言:「不見。」何以故?是法從本已來寂滅相,是中無「見、不見,授記、不授記」,亦不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得法,亦無得者。此中自說因緣:「般若波羅蜜無是憶想分別。」

問曰:

須菩提上問「菩薩得無生忍故受記」,佛言「不」,佛何以還以無生理答,所謂「菩薩行般若時,無一切憶想分別」?

答曰:

行者實以無生忍故受記,而須菩提為菩薩故,以著心、得心問,以是故言「不」。

如一切法實無我,婆蹉梵志問佛:「有我不?」佛默然不答。「無我不?」佛亦不答。一切雖實無我,以梵志著心問,欲戲弄無我,故不答。

須菩提問意:「知定有受記事,但不知觀何法得記」,故問。

是故佛以須菩提所得法問:「汝以慧眼見定有法受記不?」

須菩提住三解脫門中,觀法性,不見定有受記者,諸法法性無相無量故;若不見受記法,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須菩提聞是受記者空,難情則息,自解無疑。

佛可其意:「如是!如是!汝不見不得法是實。何以故?般若波羅蜜相,無所分別故。」

◎大智度論釋同學品第六十二

【經】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無諸憶想分別,畢竟離故。世尊!是眾生聞是般若波羅蜜能受持、讀、誦、說、正憶念、親近、如說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雜餘心心數法者,不從小功德來。」

佛言:「如是!如是!聞是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不雜餘心心數法者,不從小功德來。

「憍尸迦!於汝意云何?若閻浮提眾生成就十善道、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深般若波羅蜜,讀、誦、親近、正憶念、如說行,勝於閻浮提眾生成就十善道乃至四無色定,百倍、千倍、千萬億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爾時,有一比丘語釋提桓因:「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功德,勝於仁者!」

釋提桓因言:「是善男子、善女人一發心勝於我,何況聞是般若波羅蜜,書、持、讀、誦、正憶念、如說行!是善男子、善女人行般若波羅蜜,非但勝我,亦勝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非但勝一切世間天及人、阿修羅,亦勝諸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非但勝是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亦勝菩薩行五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者;非但勝菩薩行五波羅蜜、遠離般若波羅蜜者,亦勝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者。

「是菩薩摩訶薩如說行般若波羅蜜,不斷佛種,常見諸佛,疾近道場。菩薩如是行,為欲拔出眾生沉沒長流者。是菩薩如是學,為不學聲聞、辟支佛學。

「菩薩如是學,四天王天來至菩薩所,如是言:『善男子!當勤疾學,坐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如過去諸佛所受四缽,亦當應受,我當持來奉上菩薩,及諸餘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首陀會天,亦當供養。』十方諸佛亦常念是菩薩摩訶薩——如說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者。是菩薩諸所有世間厄難勤苦之事永無復有;一切世間有四百四病,是菩薩身中無是諸病。以行深般若波羅蜜故,得是現世功德。」

爾時,阿難作是念:「釋提桓因自以力說耶?以佛神力說乎?」

釋提桓因知阿難意所念,語阿難言:「我之所說,皆佛威神!」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釋提桓因所說,皆佛威神。」

「阿難!是菩薩摩訶薩習學是深般若波羅蜜時,三千大千世界中諸惡魔,皆生狐疑:『今是菩薩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中道於實際作證,墮聲聞、辟支佛地?』

「復次,阿難!若菩薩摩訶薩不離般若波羅蜜時,魔大愁毒,如箭入心。是時,魔復放大火風,四方俱起,欲令菩薩心沒、恐怖、懈怠,於薩婆若中乃至起一亂念。」

阿難白佛言:「世尊!魔為都嬈亂諸菩薩?有不嬈亂者?」

佛告阿難:「有嬈者,有不嬈者。」

阿難白佛言:「世尊!何等菩薩為惡魔所嬈?」

佛言:「有菩薩摩訶薩先世聞是深般若波羅蜜,心不信解,如是菩薩,魔得其便。

「復次,阿難!菩薩聞說是深般若波羅蜜時,意疑:『是般若波羅蜜,為實有?為實無?』如是菩薩魔得其便。

「復次,阿難!有菩薩遠離善知識,為惡知識所攝故,不聞深般若波羅蜜,不聞故不知、不見,不問:『云何應行般若波羅蜜?云何應修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惡魔得其便。

「復次,阿難!若菩薩遠離般若波羅蜜,受惡法,是菩薩為惡魔得其便。魔作是念:『是輩當有伴黨,當滿我願。』是菩薩自墮二地,亦使他人墮於二地。

「復次,阿難!若菩薩聞說深般若波羅蜜時,語他人言:『是般若波羅蜜甚深,我尚不能得其底,汝複用聞、用學是般若波羅蜜為?』如是菩薩魔得其便。

「復次,阿難!若菩薩輕餘菩薩言:『我行般若波羅蜜,行遠離空;汝無是功德。』是時,惡魔大歡喜踴躍。

「若有菩薩自恃名姓多人知識故,輕餘行善菩薩,是人無實阿鞞跋致行、類、相貌功德;無是功德故,生諸煩惱;但著虛名故,輕賤餘人,言:『汝不在如我所得法中。』爾時,惡魔作是念:今我境界宮殿不空,增益三惡道。惡魔助其威力,令餘人信受其語;信受其語故,受行其經,如說修學;如說修學時,增益諸結使。是諸人心顛倒故,身、口、意業所作皆受惡報。以是因緣,增益三惡道,魔之眷屬宮殿益多。阿難!魔見是利故,大歡喜踴躍。

「阿難!若行菩薩道者與求聲聞道家共諍鬪。魔作是念:『是遠離薩婆若。』

「阿難!若菩薩、菩薩共諍鬪,瞋恚罵詈;是時惡魔便大歡喜踴躍言:『兩離薩婆若遠。』

「復次,阿難!若未受記菩薩向得記菩薩生噁心,諍鬪罵詈,隨起念多少劫,若干劫數,若不舍一切種智,然後乃補爾所劫大莊嚴。」

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噁心乃經爾所劫數,於其中間,寧得出除不?」

佛告阿難:「我雖說求菩薩道及聲聞人得出罪,阿難!若求菩薩道人共鬪諍,瞋恚罵詈,懷恨、不悔、不舍者,我不說有出,必當更爾所劫數,若不舍一切種智,然後乃大莊嚴。

「阿難!若是菩薩鬪諍,瞋恚罵詈,便自改悔,作是念:『我為大失!我當為一切眾生下屈,今世、後世皆使和解,我當忍受一切眾生履踐,如橋樑、如聾、如瘂,云何以惡語報人?我不應壞是甚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應當度是一切苦惱眾生,云何當起瞋恚?』」

阿難白佛言:「世尊!菩薩、菩薩共住云何?」

佛告阿難:「菩薩、菩薩共住,相視當如世尊。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是我真伴,共乘一船,彼學我學,所謂檀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若是菩薩雜行、離薩婆若心,我不應如是學;若是菩薩不雜行、不離薩婆若心,我亦應如是學。』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者,是為同學。」

【論】

釋曰:

釋提桓因上說善男子書、受持般若,乃至正憶念,得無量功德;今說其義。

是人讀誦般若,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令餘心、心數雜者,得如上所說功德。但從聞說,而不能行餘心不入者,雖得功德,不名為無上。

「餘心、心數法雜」者,有人言:慳貪等,及破六波羅蜜噁心是。

有人言:但不令噁心增長,成其勢力,來則滅除。

有人言:不令聲聞、辟支佛心得入。

有人言:無記散亂心雖非惡,以遮善道故,亦不令得入。

「是故是人不從小功德來。」

佛可其言:「如是!」

欲分別清淨行勢力故,反問憍尸迦:「若閻浮提人一切成就十善道」等,如《經》說,是福德雖多,離諸法實相故,虛妄、不牢固,無常盡滅,不足為多;如草芥雖多,不如一小金剛。

問曰:

是比丘何以語帝釋:「善男子福德勝仁者」?

答曰:

帝釋已作福德果報中,人天之主,威德尊重。是比丘重是善法,欲顯此功德故,言「勝於仁者」。

復次,是比丘聞帝釋得聲聞道,是故言「汝雖有福德,是菩薩勝汝」。

帝釋得道,深念佛法故,不生高心,受其語言:「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發心便勝我,何況如所說行!」

何以故?帝釋福報微薄,是菩薩功德淳厚。

又以帝釋福德著天樂,自為其身;菩薩功德,為一切眾生迴向佛道樂故。

時會聽者聞比丘說勝於仁者,帝釋受其語,咸生輕帝釋心。

是故帝釋言:「不但勝我,乃至勝菩薩行般若無方便力者。」

如所說行般若波羅蜜時不雜餘心心數法故。

是中帝釋自說勝因緣,所謂「是菩薩如說行般若,不斷佛種」,乃至「以行般若波羅蜜故,得是現世功德。」

問曰:

阿難何以作是念言:「帝釋自以力說,用佛力說」?

答曰:

阿難知帝釋是聲聞,而所說甚深,過聲聞、辟支佛智,是故生疑而問。

問曰:

帝釋自有智,能問能答,何以言「佛力」?

答曰:

般若甚深甚難,無量無邊,若在異處說尚難,何況於佛前大眾中說!是故言「佛力」。如《持心經》說:「佛以光明威神入其身故,能於佛前難問有所說。」

佛告阿難,可帝釋所語;更嘆行深般若菩薩有大威德,所謂「阿難!是菩薩習學深般若時,惡魔生疑。」

惡魔是菩薩怨賊,常求菩薩便,如〈魔品〉中說。

以菩薩深行般若波羅蜜故,魔大作方便,壞菩薩心。

若菩薩懈怠者,魔大歡喜,是人自當墮落。

有人言:一切菩薩應有魔怨,是故阿難問:「為盡有魔?亦有無者?」

佛分別答,所謂「深清淨心,行菩薩道,則無魔擾」;「不清淨為魔所壞」者,如《經》廣說。

問曰:

如佛所說「一切有為法,皆可轉可舍」,阿難何以疑而問佛:「是罪可悔不?」

答曰:

阿難知般若波羅蜜是無盡因緣,若供養福無邊,乃至得佛,福猶不盡;若訶瞋,罪亦如是無邊,是故問佛。

佛答:「我法雖有出罪,若菩薩共鬪結恨,不即舍,則不可出。」

何以故?是菩薩深心輕慢、瞋餘菩薩故。以瞋、憍慢故,不能下意共悔,欲更行餘功德求滅此罪。

佛言:「此罪不可出,以懷恨故,雖作餘福德,皆不清淨;不清淨故無力;無力故不能滅罪。此人若欲作佛,不舍一切智,下意懺悔者,補爾所劫乃得發大莊嚴。」

問曰:

心中懷恨,云何可滅?

答曰:

破瞋因緣,如《經》說。

阿難知一切眾生屬業因緣,不得自在,無能救者,心懷怖畏,問佛:「菩薩共住云何?云何用心恭敬?」

佛答:「供養恭敬,當如視佛。」是未來佛故。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共住,應作是念:『是我真伴,俱到佛道,共乘一船。』」

「船」者,六波羅蜜;三界、三漏為「水」;「彼岸」是佛道。

「彼所學者,我亦應學,學」者,所謂六波羅蜜等,同戒、同見、同道。

如白衣兄弟,不應共鬪;我是同法兄弟,亦不應共諍。

「若是菩薩雜行、離薩婆若心,我不應如是學。」何以故?勝事應從他學,惡事應舍。

菩薩若作是學,輕慢、瞋恨事皆滅,是則名「菩薩同學」。

大智度論釋等學品第六十三

【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等法,菩薩所應學?」

「須菩提!內空是菩薩等法,外空乃至自相空,是菩薩等法。

「須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空。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等法。住是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為色盡故學,為學薩婆若;為色離故學,為色滅故學,為學薩婆若;為色不生故學,為學薩婆若;受、想、行、識,亦如是。修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盡、離、滅、不生故學,為學薩婆若?」

佛告須菩提:「如須菩提所說,為色盡、離、滅、不生故學,為學薩婆若;受、想、行、識,乃至十八不共法,盡、離、滅、不生故學,為學薩婆若。」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如,受、想、行、識如,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佛如,是諸如盡、滅、斷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是如不作證,不滅不斷。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學六波羅蜜,為學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學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學薩婆若。須菩提!如是學,為盡諸學邊。

「如是學,魔、若魔天所不能壞;如是學,直到阿鞞跋致地;如是學,為學佛所行道;如是學,為得擁護,為學大慈大悲,為學淨佛世界、成就眾生。須菩提!如是學,為學三轉十二行法輪轉故;如是學,為學度眾生;如是學,為學不斷佛種;如是學,為學開甘露門;如是學,為學欲示無為性。

「須菩提!下劣之人不能作是學;如是學者,為欲拔出沉沒生死眾生。

「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終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中;終不生邊地;終不生栴陀羅家;終不聾盲、瘖瘂、拘癖,諸根不缺;眷屬成就,終不孤窮。

「菩薩如是學,終不殺生乃至終不邪見;如是學,不作邪命活;不攝惡人及破戒者。

「如是學,以方便力故,不生長壽天。何等是方便力?如般若波羅蜜品中所說。菩薩摩訶薩以方便力故,入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不隨禪、無量、無色定生。

「須菩提!菩薩如是學,一切法中得清淨,所謂淨聲聞、辟支佛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一切法本性清淨,云何言菩薩一切法中得清淨?」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一切諸法本性清淨,若菩薩摩訶薩於是法中,心通達不沒,即是般若波羅蜜。如是諸法,一切凡夫不知不見。菩薩摩訶薩為是眾生故,行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須菩提!菩薩如是學,於一切法中得智、力、無所畏;如是學,為了知一切眾生心所趣向。

「譬如大地,少所處出金銀珍寶;須菩提!眾生亦如是,少所人能學般若波羅蜜,多墮聲聞、辟支佛地。

「須菩提!譬如少所人受行轉輪聖王業,多受行小王業:如是,須菩提!少所眾生行般若波羅蜜,求一切智,多行聲聞、辟支佛道。

「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少有如說行,多住聲聞、辟支佛地;多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無方便力故,少所人住阿鞞跋致地。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住阿鞞跋致地、欲在阿鞞跋致數中,應當學是深般若波羅蜜。」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般若波羅蜜時,不生慳貪心,不生破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心,不生諸餘過失心;不生取色相、取受、想、行、識相心;不生取四念處相心,乃至不生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心。何以故?是菩薩摩訶薩行是深般若波羅蜜,無有法可得;以不可得故,於諸法不生心取相。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深般若波羅蜜,總攝諸波羅蜜,令諸波羅蜜增長,諸波羅蜜悉隨從。何以故?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諸波羅蜜悉入中。

「須菩提!譬如我見中悉攝六十二見;如是,須菩提!是深般若波羅蜜悉攝諸波羅蜜。

「須菩提!譬如人死,命根滅故,餘根悉隨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諸波羅蜜悉隨從。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令諸波羅蜜度彼岸,應學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是深般若波羅蜜者,出一切眾生之上。

「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多不?」

須菩提言:「一閻浮提中眾生尚多,何況三千大千世界!」

佛告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一時皆得人身,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盡形壽供養爾所佛,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資生所須。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是人以是因緣故,得福德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甚多!」

佛言:「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學般若波羅蜜如說行、正憶念,得福多。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有勢力,能令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以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出一切眾生之上,當學般若波羅蜜。

「欲為無救護眾生作救護,欲與無歸依眾生作歸依,欲與無究竟道眾生作究竟道,欲為盲者作目,欲得佛功德,欲作諸佛自在遊戲,欲作佛師子吼,欲撞擊佛鐘鼓,欲吹佛唄,欲昇佛高座說法,欲斷一切眾生疑,當學深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學深般若波羅蜜,諸善功德無事不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寧復得聲聞、辟支佛功德不?」

佛言:「聲聞、辟支佛功德皆能得,但不於中住;以智觀已,直過,入菩薩位中。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近薩婆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作福田。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過諸聲聞、辟支佛福田之上,疾近薩婆若。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是名不舍不離般若波羅蜜,常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深般若波羅蜜,當知是不退轉菩薩,疾近薩婆若,遠離聲聞、辟支佛,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若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我以是般若波羅蜜得一切種智。』若如是念,不名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若不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是人有般若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法,是人行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念:『無是般若波羅蜜,無人有是般若波羅蜜;無有行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如、法性、實際常住故。如是行,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論】

釋曰:

上阿難問「鬪諍」,佛答「同學清淨」;今須菩提問佛:「甚深同心等法,是菩薩所學處」,佛答:「內空乃至自相空,是名等法。」

有二種等忍:上品末說眾生等忍,此品說法等忍。

如稱兩頭停等;如是內空等諸空,於諸法中平等。如內法有種種差別,得內空則皆平等無法;乃至自相空,一切法相皆自空,是時心則平等。菩薩住是等中,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復問:「為色等盡故,為學薩婆若?」

觀色等無常,念念滅不住;若得是觀,心則離色;心離色故,諸煩惱滅;煩惱滅故,得不生法。

須菩提問:「如是學為學薩婆若?」

佛反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色等諸法如及如來如,是如為盡、滅、斷不?」

須菩提言:「不!」

是「如」從本已來,不集、不和合,云何有盡?本來不生,云何有滅?是法本來虛誑,無有定相,云何可斷?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學如,為學薩婆若。」

是「如」常、不可證、不可滅、不可斷;是盡、離、斷,除顛倒故行,非是究竟。

此中說究竟事,於是佛讚歎:「如是學,雖不定為一法故學而學薩婆若。」

若學薩婆若,即是學六波羅蜜等;若能學六波羅蜜等,是為盡諸學邊。

若盡諸學邊,是人無量福德、智慧具足故,魔、若魔民無能降伏。

如是正學故,直到阿鞞跋致地。

如是學,為學佛所行道。

如是學,皆為十方諸佛及大菩薩諸天善人所守護。

能如是學,是人無有邪見,心無所著,於一切眾生,能起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故,能教化眾生;眾生心清淨故,佛界清淨;佛界清淨已,得佛道,三轉十二行法輪,以三乘度無量眾生。

以大乘度眾生故,不斷佛種;不斷佛種故,於世間常開甘露法門,常示眾生無為性。

「無為性」者,所謂如、法性、實際、涅槃。

「甘露」者,無為性。

「門」者,三解脫門。

「下劣」者,名懈怠、放逸,不樂佛法,不一心行道,罪福雜行。如是等,不能學是法。何以故?是下劣者作是念:「我身及親屬是我所應護,諸餘眾生何豫我事,而以頭目髓腦施之,令其得樂?一切人皆方便求樂,我今何為舍樂求苦?」或生邪見,復作是念:「眾生無量無邊,度不可盡;若可度盡,即是有量有邊,一佛便可度盡。」或作是念:「佛說一切法空,不生不滅,我復何所度?求佛道,不求佛道,同如幻夢。」如是等下劣人,以種種邪見、貪慾因緣故,不能學此大法。

或時有大人出世,籌量思惟諸法實相,所謂非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有非無等。行如是道,破顛倒見,還舍此道,直入法性,常住是清淨法性中。以一切眾生不知是事故,生大悲心,然後修集六波羅蜜等諸功德,佛神通、智慧、無礙解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種種方便門,廣度眾生。如是人為希有。

問曰:

如先說「眾生無量無邊」,又言「眾生空,復何所度?」如是云何可有所度?

答曰:

此是下劣人所說,何足以之為證?

復次,先所說:以邪見、貪慾因緣故,下劣之人作是念言:「眾生有邊、無邊,一切法空無所有、一切法常實」——皆是六十二邪見所攝。

大人無慾,思惟籌量,離如是過罪,住於法性,生大悲心。譬如大人,但以施心,施與他財而不取價。

貪慾之人,求因緣而與;邪見之人,依有邊、無邊等,無有能無利事而有所作。譬如小人市易,求利乃與。

又復大人菩薩無所求欲,能以頭、目等施與眾生,所得果報,亦以施與;一切法心無所依,而能集諸功德。

是故佛說:「欲拔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者,能如是學。」

復次,菩薩如是學者,常有慈悲憐愍心,不惱眾生故,不墮地獄;常觀因緣諸法實相,不生愚癡故,不墮畜生;常行佈施,破慳貪心故,不生餓鬼中。

佛所說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聚,常不悋惜故,不生邊地。

常供養尊長善人,破憍慢故,不生旃陀羅等下賤人中。

深心愛眾生,具足行利益事故,受身完具。

以善法多化眾生故,眷屬成就,終不孤窮。

深愛樂尸羅波羅蜜故,不行十惡道及以邪命。

無有我心,但利益眾生,不自為身故,不攝惡人及破戒者。

「惡人」名心惡;「破戒」者名身、口惡。

復次,行三不善道名「惡人」;行七不善道名「破戒」。

復次,菩薩若在家攝惡人名「惡人」;出家攝惡人名「破戒」。

問曰:

菩薩為度惡人故,出現於世,譬如良醫療諸疾病,何以故不攝惡人?

答曰:

惡人、破戒者,有可化、有不可化,此中但說不可化者。

若攝取共住,則自壞其道,於彼無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浮,而欲濟彼,二俱不免,是故說「遠離惡人」。

以欲界多惡,生憐愍心故,生欲界中;雖行禪,心調柔軟,以方便力故,命終時不隨禪生,如《經》中廣說。

「須菩提!菩薩如是學,於一切法中得清淨,所謂淨聲聞、辟支佛心。」——「淨」名舍離、無所有、畢竟空。

須菩提白佛言:「若一切法從本已來空清淨,云何言『菩薩如是學,得一切法中清淨』?」

佛可須菩提言,為說因緣:

「若菩薩知一切法從本已來空清淨,於是中心不沒、不卻。」——「不沒」名不疑,不生邪見。

「通達」,不與空諍,「是名般若波羅蜜」。

「一切凡夫人不知不見如是清淨法,為是人故,行六波羅蜜等諸助道法。」

菩薩法,應教化是眾生,是名菩薩一切法中得清淨,所謂舍三界顛倒,過聲聞、辟支佛地,一切法中得清淨智慧力。得是功德故,三世十方一切眾生心心數法,心所行起,種種業因緣,悉能遍知;知已,隨其所應,為說法開化。

如是等利益,皆是學般若故得,是故言「盡諸學邊」。

少有能如是學,是人難得!佛欲令此義明瞭,故說譬喻,金銀及轉輪聖王業等。

復次,「菩薩學是般若時,不生慳等心」:

「不生慳等心」者,菩薩學般若波羅蜜故,抑制諸煩惱,煩惱雖未盡,無所能作,是故言「不生」。

菩薩行般若,知一切諸法相,皆虛誑不實故,是以不取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

何以故?不欲令墮有、無見中故;直行中道,集菩薩行。

此中佛自說因緣:「菩薩行般若,於一切法無所得,無所得故,無有法可取相——若善、若不善等。」

菩薩若能如是學,總攝諸波羅蜜。檀等諸波羅蜜不離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力故,令餘波羅蜜離諸邪見、貪著,各得增長。

佛欲令此義明瞭故,說譬喻:「如我見」及「命根」等。

問曰:

我見、諸見各有別相,云何攝入我見中?

答曰:

雖有別相,我見是本。

人以無明因緣故,空五眾中生我見;生我見故,言「是身死,如去、不如去」。

若如去,則是常見;若不如去,則是斷見。

若謂斷滅,現今受樂,著五欲。以惡法為最,則生見取。

若謂常,出家學道,持戒、苦行,則生戒取。

或時見斷、常俱有過故,便言無因緣果報,則生邪見。

住是五見中,世間常無常、前際後際等,生五十七見。

是故說「身見攝六十二見」,無咎。

如是等種種因緣譬喻故,知般若波羅蜜諸法中最第一;般若波羅蜜諸法中最第一故,菩薩學是般若故,於眾生中第一。佛欲以是事善化眾生故,說譬喻:「須菩提!於汝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中眾生多不」如是等,乃至「菩薩如是學,當知是不退轉,遠離二乘,近佛乘。」

復次,佛告須菩提:「若菩薩作是念:是般若波羅蜜」——

「是般若波羅蜜」者,示般若波羅蜜相若有、若無等,見般若、得般若、著般若等。

「我以是般若波羅蜜得一切種智」者,五眾和合假名菩薩;菩薩隨逐假名字,計以為我,以是般若有所作。

般若是無著相,而是人說有相般若是第一義,是人隨假名而生我心。

般若是無作相,而是人欲用般若有所作,所謂「我用是般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佛言:「作如是念者,不名行般若。」

若不如是念,名為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

作是念、不作是念,事已盡,何以復有第三說?

答曰:

初者是邪行相;第二遮邪行,未說正行相;是故第三說正行相。

復次,初是著心取相;第二破是著相,不說云何是諸法相;第三中破邪著,亦說實相。

菩薩作是念:「於一切處,不顯示般若波羅蜜相;亦不生我心、我用般若波羅蜜有所作;但知一切法常住如、法性、實際中,於如、法性、實際中不諍。」是故說第三,無咎。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七

 

上篇:大智度論

下篇:金剛般若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餓鬼報應經

尊者大目揵連,從佛在耆闍崛山中,遊行恆水邊,見諸餓...

【註音版】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曼殊室利菩薩十大願王...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乘四法經釋

大乘四法經釋 一言立所宗者。世間宗見惣有其二。一外...

分別功德論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

文殊師利菩薩問菩提經論卷上(一名伽耶山頂經論) 天親...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 婆藪般豆菩薩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

天台八教大意

天台八教大意 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前佛後佛。自行化他。...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五蓋品第一 聞...

二時臨齋儀

一、供養咒 (早午): 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圓滿...

佛說分別經

佛說分別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譯 如...

玉耶經

玉耶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

佛說諸法勇王經

佛說諸法勇王經 宋罽賓三藏曇摩密多譯 如是我聞: 一...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法觀經

法觀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佛言:「第一、何以故...

【佛教詞典】入法界

證入法界之理,稱為入法界。華嚴謂之法界,法華謂之實...

【佛教詞典】邪行苦中復有五苦

【邪行苦中復有五苦】 p0674   瑜伽四十四卷十二頁雲...

供佛齋僧的緣由及功德

供佛齋僧是佛教的一種傳統,也是為了讓僧俗二眾有培養...

禪宗牧牛圖

禪宗牧牛圖,又名普明禪師牧牛圖、禪宗十牛圖。是祖師...

珍惜自己的人生與福報

做回人不容易。因為在六道輪迴當中,我們看到,豬馬牛...

紅棗最補血的吃法

紅棗、桂圓、花生、紅豆、紅糖、白果、枸杞子都是人們...

聖嚴法師《學佛群疑》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是的,信仰佛教和鬼神...

為耳聾昏迷癡呆者助念,有功效嗎

問: 若有耳聾或重聽之人,或昏迷,或患老年癡呆症者,...

求神應先求己

過去,有一位貧窮的人起了一個念頭:我應當到天神廟去...

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

大悲心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淨土宗是大乘法門,當然也應...

念佛之前的心態準備

在《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事,他說有一個年輕人,這...

多培福多修慧,成佛就快了

我這一次到台灣去,見到台灣那邊的佛教事業辦得很好。...

臨終神識昏迷,給此人念佛能不墮落三惡道嗎

問: 《地藏經》中雲,臨終人能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

地藏菩薩的淨土在哪裡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

【視頻】《普門品偈頌、拜願》心定法師

《普門品偈頌、拜願》心定法師

【視頻】《大悲懺》法照法師領唱

《大悲懺》法照法師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