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

功德施菩薩造 唐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等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

功德施菩薩造

唐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等奉 詔譯

 稽首能悟真實法  離諸分別及戲論
 欲令世間出淤泥  無言說中言說者
 一切異道之所作  不能壞於諸想見
 彼難壞見金剛斷  故我歸心此法門
 諸句義中秘密義  世間智慧莫能測
 開喻我等及群生  彼菩薩眾今敬禮

佛所說法咸歸二諦。一者俗諦。二者真諦。俗諦者。謂諸凡夫聲聞獨覺菩薩如來。乃至名義智境業果相屬。真諦者。謂即於此都無所得。如說第一義。非智之所行。何況文字。乃至無業無業果。是諸聖種性。是故此般若波羅蜜中說不住佈施。一切法無相。不可取不可說。生法無我無所得。無能證無成就。無來無去等。此釋真諦。又說內外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相及諸功德。此建立俗諦。如是應知。

如是我聞者。顯示此經是世尊現覺而演。非自所作。一時者。說此經時。餘時復說無量經故。在舍衛城等說處也。辯處何義利益眾生。云何利益。令知此地佛曾游止。心淨尊崇種福因故。一切經首列眾者。何示現。如來大威德故。又結集者證已所傳無異說故。諸大乘經中廣說。世尊菩薩功德。須菩提於彼已生淨信。是故言希有等。此中世尊者。謂何能永蠲夷四魔畏故。善逝者。於第一義一切法皆無所得。自證知故。如來者。三無數劫福智圓滿。如是而來成正覺故。應者。諸煩惱怨已永害故。正者。不顛倒義。等者遍及滿義。故名正等覺。護念有二種。如來攝受令悟真實護念也。又令轉化無量眾生。第一護念也。已知護念。何故付囑。為有未能見真實者。此亦有二。彼諸菩薩普於世間當成如來獨尊體相。如是讚美付善知識俾其瞻護。令已生佛法住及增長付囑也。為未生勝法付之令生。第一付囑也。復以何因。舍見真者讚於未見。哀彼未得勝智善品。誘勸其心令勇進故。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乘等者。謂所護念付囑菩薩趣向佛乘。應云何住等。云何住者。於何相果心住願求。云何修行者。當修何行而得其果。云何降伏其心者。降何等心使因清淨。諸法先因而後果。何故先說果先讚果德。令彼欣求而修因故。諦聽者。心專一境。善者於如理義生信無疑。思念者。敬持不忘。應如是住等者。如其次第於如是果而住其心。修如是行克證彼果。降如是心即因清淨。

此中顯示菩薩果四種利益相應之心。何者為四。一無邊。二最上。三愛攝。四正智。云何無邊心。經曰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如是等言眾生類。謂稟息風含情覺者。此復云何。所謂卵生諸鳥等。胎生諸人等。濕生諸蟲等。化生諸天等。如是四種各多族類。此諸眾生住於何處以何為體。經曰若有色若無色。有色者。謂有形。無色者。無有形。三界眾生此皆攝盡。有形者。謂欲界二十依止處。色界十七依止處。無形者。謂無色界。此復幾種。經曰。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有想者。謂空無邊處識無邊處。起空想識想故。無想者。謂無所有處離少想故。名為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者。謂有頂所攝。眾生之聚。如是一切我皆攝受。云何最上心。經曰。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無餘涅槃者何義。謂了諸法無生性空。永息一切有患諸蘊。資用無邊希有功德。清淨色相圓滿莊嚴。廣利群生妙業無盡。云何愛攝心。經曰。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此義云何。菩薩慈愛一切眾生同於己故。眾生滅度即我非他。是名愛攝。若第一義入初地等。諸菩薩無眾生想。以眾生不可得。如預流人不起身見。非彼菩薩見一眾生是我所度。云何正智心。經曰。若有眾生想即不名菩薩等。名何等耶。所謂凡夫。何以故。以必迷於第一義。起我想眾生想命想取者想故。若證真實第一義者。眾生等想決定不生。此中以般若力證第一義。一切眾生皆不可得。大悲心故恆逐眾生。處於生死隨宜誘度。如是四種利眾生果。應以俗諦而住其心。此四種心圓滿果因。次應顯示。是故經言。復次須菩提。菩薩不住於事行於佈施如是等。此佈施名中具六波羅蜜。施有三種攝於六故。何等為三。一者資生施。二者無畏施。三者法施。此中資生施。攝檀那波羅蜜。無畏施攝尸羅羼提二波羅蜜。於未作已作惡不生怖畏故。法施攝餘三波羅蜜。精勤不倦引諸神通。如無所得為人說故。或彼一切諸波羅蜜為他開演。皆成法施。事等是何。云何不住事者。自身此身常有苦樂等無邊事故。不住者謂於是中心無愛著。無所住者不望報恩。不住色等者心不悕求可意諸境。復以何義不住彼耶。心存於己不能惠施故。若有悕求退失菩提故。復次不住於事者。依資生施說。謂惠施者於所施財不應愛著。愛而行施心必生苦。或復施已還追悔故。無所住者。依無畏施說。謂諸菩薩修戒忍時。不應生心求彼果報。不住色等者。依法施說。法施有二果。謂現生他生。於此二中不應貪著。現生果者。謂所資用色等五境。此復云何。說法之人眾所瞻敬。以妙色等妓樂香花飲食衣服而供養故。他生果者。依法境說。云何此中而亦不住。若諸菩薩證真實時。乃至法身亦無得故。云何修行六波羅蜜因得清淨。經曰。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想如是等。此義云何。謂諸菩薩第一義中。施者受者及以施物。名義智境諸想不生。是即伏心因以清淨。或曰有施者等可生福聚。三事並妄福於何有禍哉斯言第一義故不住於想。俗諦故行施。如是福聚難可度量。如十方虛空廣遍無盡。前因行處應讚其福。此說者何降伏於心。想不生故。不生於想施方淨故。由清淨因福無邊故。

自下一切修多羅問答遣疑。持正法福德威力。此威力成就一切法修行。修行任運果因清淨相。一切眾生如來藏性佛境界。見佛法身法界相。無住涅槃觀察有為。世尊說已。

聖者須菩提疑曰。若菩薩施時法亦不住。云何以相好故行於施耶。百福相等功德法聚名為世尊。若不住法云何得成諸佛體相。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不也世尊如是等。相成就者是無常故。如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相非相即非虛妄。非虛妄者所謂真實。以真實故名曰如來。諸相若存是虛誑矣。如經應以諸相非相而見如來。即相徵求無所得故。若能遠離眾果悕望。乃至法身亦無所得。然恆如是行不住施。即於佛身速致成滿。

須菩提復疑曰。若三種施皆無所得為清淨因。了相空性為真實果。於後世中誰其信樂。將無空說同乎石女。是故問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後五十歲。法欲滅時聞此等經生實想不。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莫作是說。如是等後五十歲者。人壽百齡開為二分。初分五十教力增強。後漸衰減。佛涅槃已名未來世。此中正法將滅之時教力漸微。是故說為後五十歲。菩薩摩訶薩其義云何。於菩提處有決定心菩薩也。於一切眾生誓興利益摩訶薩也。云何復名有尸羅者。過去生中見無量佛咸供養故。供養有三種。一者給侍左右。二者嚴辦所須。三者詢承法要。能守護故名曰尸羅。謂能善守六情根故。彼復有三。一能離尸羅。離於十不善業故。二能作尸羅。作於菩提分業故。三能趣尸羅。趣於第一義諦故云何復名有功德者。種無貪等三善根故。質直柔和及智悲等。是名功德。云何復名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無我故。如是了知離於八想生法。各有四種想故。離生想者。經曰是諸菩薩無我想無眾生想無命想無取者想。此義云何。有主宰用名之為我。諦觀諸蘊無彼體相故。無我想安住常性名曰眾生。諸蘊無常相續流轉。無有一法是安住性故。無眾生想。如有經說。汝今剎那亦生亦老亦死故無命想。諸蘊循環受諸異趣名為取者。是中無人能取諸趣。舍於現蘊而受後蘊。如去故衣而著新衣。然依俗諦。譬如因質而現於像。質不至像而有像現。由前蘊故後蘊續生。前不至後而後相續。是故菩薩無取者想。此謂了知生無我性離法想者。經曰無法想亦無非法想。無想亦無非想。此復云何。第一義法本不生故無法想。以不生故亦無有滅故。無非法想。法非法分別離故無想。此言無想但顯想無。非謂有法而名非想。復次雖第一義離一切想。而隨世間言語想說。是故菩薩亦無非想。此謂了知法無我性。云何但說有尸羅等持戒種善。能起深信智慧見真生於實想。一切功德此俱攝故。復以何義言知見。彼令諸菩薩心勇勵故。彼作是言。我今信解如來知見。應更專勤修諸善法。何故知見二俱說耶。為欲開顯一切智故。此復云何。一切智者於諸境界朗然現覺。非如比智見煙知火。不能照了諸相差別。亦非如肉眼見麁近物。細障遠處則不能知。但隨說一或如彼故。若諸菩薩起我等想及法等想。有何過失。因此生於我等執故。云何我等想生我等執。若生此執有其想故。云何法等想生我等執。我我所蘊中起法非法想。非於無我土木等故。經曰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此何義耶。舍二邊故。法有性相尚不應取。何況非法本無性相。復次無分別者。善如法尚不取。況不善非法。或念言不善不應取。何故不取善。若善法亦不取者。佛何故三無數劫積集資糧。是故經言。以是義故如來常說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義云何。如欲濟川先應取筏。至彼岸已舍而去之。世尊亦爾。欲度苦流假資糧筏。超一切果登涅槃岸。樂因尚離何況苦因。如像脅經說。若出生死證涅槃界。愛非愛果法非法因一切皆舍。

復次疑曰。若證時法非法皆舍。何故世尊以一念相應正智。現覺諸法有所說耶。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如是等此明何義。顯示世尊證於真實無法可取。言諸法者。順俗名言非第一義。若法非法皆無所取。即依俗諦說名菩提非有實物。如說大梵諸佛如來證菩提者。謂無所得。若無所得。云何世尊有諸能事。如來本願普利群生。我成正覺離諸分別不由作意。乃至眾生生死未盡。隨其種類欲樂不同。形相言音差別應現。於諸法性皆無所得。是得菩提亦名法身。菩提法身無所得故。雖無動念仍先誓力。無邊色像以嚴其身。十方國土周行不礙。凡有見聞靡不蒙益。聖者須菩提。以菩提無生故。密意答言。無有少法如來所得。非於無生而不現證。如經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此義云何。無生者。非是法亦非非法。法非法分別境故。不可取不可說者。無能取說故。證無所得故。如經以無為相說名聖人。無為者。無所得義。無為相者。無所得自性義。聖人者。見真實義。

須菩提復念言。有尸羅等於經深信其福幾何。是故廣明持法威力。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乃至為他人說。如是等為他說者。謂於二諦有所得無所得。理善能開演不顛倒故。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者。非心所量無量也。六十位數所不能及阿僧祇也。福德聚即非福德聚者。財施雖多比持經福即為少故。持經福多二門成立。謂教及理。云何為教如有經言。施中最者所謂法施。今此寶施是財施攝。云何為理。財施雖獲富饒之果。住於生死無常敗壞。法施能成究竟功德。永斷一切生死苦因。如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經出。諸佛如來從此經生。云何出生。依此法門心無所得。證無生理妙菩提故。又說諸法無生等義。是語律儀。從此生於眾德身故。由身律儀相圓滿業生化身故。復以何義。則施唯得大財位果。非諸佛因。經曰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其義云何。諸法體性空無所有。此若開顯是佛法身。見有性者於法未悟。依此密意說非佛法。若知法無性覺故名佛。此法佛有餘人無。是名佛法。由持正法了法無性行於財施。不能如是法施福多。以斯義故。

復次疑曰。若所證法無有性者四聖果云何得成。不見世間無物有果。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何故名為須陀洹。以預於無得流故。云何無得。於色等境皆無得故。十有五念為見道。乘此向果名彼果向。第十六念說為住果。人天二別極七返生。何故七生餘七結故。七結者何。謂欲貪及瞋色無色愛掉慢無明。從此復斷欲界中修所斷惑。乃至五品名斯陀含向。是中復說二種家家。謂天及人。天家家者謂於天趣或於一天。或二三天。諸家流轉而般涅槃。人家家者。謂於人趣或於此洲。或餘洲中。諸家流轉而般涅槃。盡第六品名住此果。更一來生此世間故。如是次第復斷二品一生為間。當般涅槃。是即名阿那含向。九品永離名住此果。更不還生於欲界故。如是復斷初禪地欲。乃至有頂第九品無間道時。一切說名阿羅漢向。此無間道亦名金剛喻定。以能永壞諸惑隨眠。至解脫道名盡智。與漏盡得同時生故。如是名住阿羅漢果。應作自他利益事故。應為一切有貪著者所供養故。如是四人皆不作念我能得果。何以故。在證時無所得故。如經實無有法名須陀洹。乃至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何故不欲得果念耶。若是念生有我等取。離身見者無彼取故。是故先說以無為相說名聖人。無為相者。空性相義。須菩提述己所得證無是念。曰如來說我無諍行第一我是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如是等。此義云何。若須菩提行於無諍不悟即空。何故如來讚言第一。言第一者悟即空故。如經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諍者是何。所謂煩惱。離彼煩惱名無諍定。須菩提住於此定。障及諍皆不與俱故。隨俗言無諍行無諍行也。復次疑曰。若預流等不得自果。云何世尊遇然燈佛獲無生忍。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取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此明何義。顯示昔遇然燈佛時。以悟無生無法可取。言獲忍者。以俗諦故。如說得菩提者謂無所得。復有經說。文殊師利我坐道場。無得而起金剛場。經又作是說。我所有法皆不可得。若聲聞獨覺及以如來。或曰。言語不能取於證法。非智不取。此說違經。經說第一義非智之所行。何況文字故。復次智所知境名所詮境。是二差別智之所證。名初不行。何義須說語不能取。斯或太簡應具說。牙齒手足諸身份等不能取故。復次有餘經中世尊自釋。然燈佛所得無生智不取於法。如彼經言海慧當知。菩薩有四。所謂初發心菩薩。修行菩薩。不退轉菩薩。一生補處菩薩。此中初發心菩薩見色相如來。修行菩薩見功德成就如來。不退轉菩薩見法身如來。海慧一生補處菩薩。非色相見。非功德成就見。非法身見。何以故。彼菩薩以淨慧眼而觀察故。依淨慧住依淨慧行。淨慧者無所行非戲論不復是見。何以故。見非見是二邊遠離二邊。是即見佛。若見於佛即見自身。見身清淨見佛清淨。見佛清淨者。見一切法。皆悉清淨。是中見清淨智亦復清淨。是名見佛。海慧我如是見然燈如來。得無生忍。證無得無所得理。即於此時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一切智智明瞭現前。斷眾見品超諸分別。異分別遍分別。不住一切識之境界。得六萬三昧。然燈如來即授我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授記聲不至於耳。亦非餘智之所能知。亦非我惛蒙都無所覺。然無所得亦無佛想。無我想無授記說授記想。乃至廣說。言無想者。顯是智證而無所取。想者心法非是語故。當知此中說智之境。是故言以淨慧眼而觀察故。復次無生忍者是心法。非語法故。復次證於無得無所得者。以法無性無能取得。此無得理有可得耶。都無所得豈智能取。復次斷眾見品。超諸分別見品分別智法非語。復次不住一切識之境界。不言不住一切語境故。無所取是智境界。云何餘師固謂遮語。

復次疑曰。若智亦不能取諸佛法。何故菩薩以智取佛土功德而興誓願。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成就莊嚴佛國土。是人不實語如是等。眾妙珍綺悅可於心名為莊嚴。彼有體相色等性故。第一義中斯不可得。說非莊嚴也。而依俗諦以智成就是名莊嚴也。菩薩應如是不生。有住心者我作我成就。如是住心不應生故。不應住色等生心者。於色等果不應求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者。以智成就而不住。彼如是心應生故。復次疑曰。若不取一切法。云何諸佛取遍滿自在身耶。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如是等。此喻顯示彼相似法自在之身。其義云何。如須彌山由共業力。雖無分別而生大體。如來亦爾。於無量劫修諸福行。雖獲大身不由分別。如來何故。同須彌山無分別耶。第一義中山及色身無體性故。是形相者。皆有為故。如經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為身。非謂有身名為大身。

復次顯示受持正法。其福甚多。是故此中重說譬喻。經曰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如是等此之勝喻何不先舉。以諸凡夫未見真實。先為廣說不生信解。漸次聞之乃生信故。

復次受持福多。以十三種因而得成就。所謂處可恭敬故。人可尊崇故。一切勝因故。彼義無上故。越外內多故。勝佛色因故。超內施福故。同佛出現故。希能信解故。難有修行故。信修果大故。信解成就故。威力無上故。世尊何故。慇勤說此諸因相耶。以諸眾生行資生施求財位果。不持正法斷諸苦因。此中處可恭敬者。經曰復次須菩提。隨所有處說是法門。乃至一四句頌。當知此處即是支提如是等。人可尊崇者。經曰當知是人成就最上希有之法如是等。一切勝因者。經曰當何名此法門。乃至名為般若波羅蜜如是等。此義云何。諸佛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於世出世最勝了知。今此法門如是教故。云何知然。如經即非波羅蜜故。此復云何。智功德岸無能量者。復次非彼岸者。謂三界法智能稱量知不堅固第一義本性無生。是故說言非波羅蜜。彼義無上者。即如是義無有上故。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如是等。此義云何。以般若波羅蜜中無法可得。是故如來亦不能以文字而說。唯此份量說名菩提。如有經言空中鳥跡不可得。菩提性亦復如是。言菩薩者。於無得中能覺了故。越外多者。經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如是等。此中舉大千界微塵數多。為欲對顯受持之福。云何顯耶。比持經福即非多故。如經是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非微塵者顯非多義。若以非多名非微塵者。云何復說是名微塵。依自分限。是一大千微塵數故。越內多者。經曰所有世界如來說非世界等。此中世界者。謂眾生界。大千界中一一眾生。出息入息微塵剎那皆亦多故。非世界等如微塵說勝佛色因者。經曰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如是等。此明何義。顯示法身無相為體。如經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者。非法身相是名相者。是佛色身丈夫之相。受持等福是法身因。非諸相因。是故此福最為殊勝。超內施福者。經曰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乃至其福勝彼無量阿僧祇。此何所因是財施故。舍身尚爾況外物耶。云何名為同佛出現。佛興於世薄福難逢。此經亦然。預聞者少。如經爾時須菩提。聞此法門深生信解。悲泣雨淚捫淚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是等。須菩提阿羅漢人。隨佛覺悟於此正法。昔尚不聞。是故希有同於佛現。希能信解者。經曰若復有人。得聞此經生於實想。當知成就最上希有如是等。實想者。謂聞此法門是無邊福因。以為實故。復次謂聞難得同於佛興。以為實故。復次謂聞此說一切法無生無所得等。以為實故。若一切法無生。何故言當生實想。雖生實想不壞無生。如經實想者。即是非想。是故當知生實想者。依俗諦說第一義。即非實想。復次俗諦名實想者。俗諦之想。是人雖信諸法無生。而不舍俗諦法故。以是當得最上希有。難有修行者。經曰我今得聞如是法門信解受持不足為難如是等。信修果大者。經曰是諸眾生無復我想眾生想命想取者想如是等。此義云何。以於此經信及行故。了生無我性。不生我等想。何以故。有所取我是中乃生能取想故。彼能取想。隨俗言說第一義即是非想。何以故。諸佛世尊證法無我。遠離一切分別想故。諸佛體相名為大果。信解成就者。經曰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如是等。此中不驚者。謂於諸法無生之理。心不驚愕趣生道故。不怖者。謂於諸法無和合相心不怖懼。而於世俗和合相中。相續分別執為實故。不畏者。心不如是永決定故。復次不驚等者。如其次第。謂聞法時思惟時修習時心安不動。眾生等想已遠離故。威力無上者。經曰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須菩提此第一波羅蜜。如來說彼無量諸佛亦如是說如是等。云何名第一。無與等者故。云何無與等一切佛法中威力最勝故。一切諸佛同演說故。以如是等十三種因。持經之福多於寶施。復次疑曰。若一切佛法中般若波羅蜜最為上者何用勤苦行餘度耶。為遣此疑。示現般若攝持餘度。經曰須菩提如來忍辱波羅蜜即非波羅蜜如是等。非波羅蜜者。遠離此分別心故。云何無分別。經曰。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支體我於爾時無我想無眾生想無命想無取者想。如是等此義云何。若有我等想。即見有自他。他來犯己必生瞋恨。若謂無分別想是愚癡心。癡心作因瞋念還起。於彼王所孰能不校。以不校故證知無想。亦非無想。無想者所謂無我等想。無自他想及瞋恨想。非無想者。謂非愚癡。何故愚癡名為無想。不能觀察是應作是不應作故。復次無想亦非無想者。離於想無想染著分別故。此已說被虐害時攝持忍辱。復欲顯示餘時攝持。經曰。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如是等。此顯往昔未遇惡王。已於多生斷我等想。皆由般若攝持力故。復欲顯示攝持菩提。經曰。菩薩應離一切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離諸想得菩提故。如說坐於菩提座永斷一切想。云何離想耶。經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生無所住心者。云何住菩提而發心耶。以住菩提故無所住。如經何以故如是住者。即為非住。此義云何。如是住者俗諦故。非住者第一義故。復次言住菩提即是非住。如有經說。菩提無住處是故非住。是住菩提之異名也。已說般若攝持忍辱。攝持餘度其相云何經曰。是故佛說菩薩心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三施攝六如前說故。五波羅蜜離於施物施者受者。三種分別。即是般若波羅蜜相故。持餘度其義得成。如說五波羅蜜。若離般若如闕目者而無導師。為顯示彼方便故。經曰。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佈施。或念言若不住法而行施者。云何為利益眾生。是故經言。一切眾生想即是非想為利益者。俗諦言說第一義即是非想。何以故。以眾生想取諸眾生。計與蘊異或不異等。第一義中皆不可得。如經是諸眾生即非眾生。此顯遠離智及所知二種分別。言非想者顯智無性。非眾生者。所知無性彼二無性。如來證了諸想永除。證無性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下

功德施菩薩造

唐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等奉 詔譯

須菩提復念言。諸佛離一切想。證法無性。世間以何相故而信知耶。是故經言。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如語者。何故但以如是四句。顯示諸佛證實離想。以世間中求名利者。於上人法未證言證。佛異彼人故說真語。復有貪鄙情多矯妄。曾獲神通自知已失。有人來問。但云先得遠離是心說於實語。又有修得世間之定。心暫不生相同寂滅。而向人說我證涅槃。永除此謬故說如語。此言如取如是義。所隨如字應可比知。必同行故。如說義時相同行相違。乃至廣說。是中同行者。如母牛來子亦隨至。如與如是應知亦然。此顯如來斷一切障。如彼明證如是而說。不同學得世間禪者。言證涅槃尋復退失。何為復說不異如語。以諸凡夫於乾闥婆城夢幻響像熱時之焰旋火之輪。如其所對如是取著名為異如。諸佛不然。是故說不異如語。此復云何。諸凡夫人所取城等非城等。有名為異如。如來所證非虛妄。有不誑性故。名不異如。是故所言未甞虛妄。云何知然。佛已淨除一切障故。有證及教可辨明故。云何為證。譬如說色是無常等。色法現是無常等故。云何為教。如有經言。童子我一切知一切見也。復次真等四諦之名。如來證知此四深理。是以能說。說而不知。無是處故。此中真語者。說於苦諦色等諸蘊。真是苦故。實語者說於集諦愛實苦因。非自在等能為因故。如語者。說於滅諦無為涅槃。有為虛妄無為反是。如說無為之法。非虛妄性名之為如。不異如語者。說於道諦。離八支道言得涅槃虛誑不實。此道能得實非妄故。或念言。若諸佛離一切想。云何於法現證。而說言八支道是實。入水火等為妄。說實妄故有分別想。是故經言。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所說法無實無妄。此義云何。如來證第一義。一切法本性無生。無生故不曾是有。云何名實。既無生豈有滅。是故非妄。實妄二境皆不可得。於何而生彼分別想。所說之法是文字性。文字有為故非實依。而證實故非妄。

復次疑曰。若所證法無生無性非實非妄。是即諸佛第一義身。從此為因二身成滿。菩薩何故舍所證法。住於事等而行施耶。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住於事而行佈施如是等。此闇明二喻。示有住無住過失功德。其義云何。如人闇中舍平坦路行於非道。顛墜艱險受諸苦難。於所樂處近而不達若諸菩薩住事行施舍無得性平疾之道。行於有得險難之路。於生死中受諸困厄。涅槃之所何時可至。如人有目者。得無生忍也。夜分已盡者。舍於果愛也。日光明照者。決定了知諸法無性。見種種色者。悟一切法不滅不生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無所得等。菩薩如是行不住施。速成正覺得大涅槃。

此一切法修行中有自他二利。自利復有教義修行。教修行者。謂受持讀誦。義修行者。聽聞思惟。利他者。謂為人演說。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受持讀誦修習演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此中受者作心領納故。持者溫記不忘故。讀誦者披諷其文故。修習者謂聽聞及思惟故。無量福聚其相云何。經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佈施。乃至於此法門信心不謗如是等。此佈施福轉勝於前。以事與時二種大故。事大者。如經以恆河沙等身佈施故。時大者。如經百千億那由他劫故。

修行任運果今說云何名為任運果。謂修行者從初乃至未成正覺。此生餘生獲諸功德。本所期者是佛果故。功德是何。所謂魔及異道不能沮亂。功德大故。殊勝無等堅牢福果。最上法器圓滿資糧。能荷難勝深大信解福因之處。拔一切罪速疾證地。此中魔及異道不能沮亂者。經曰。此法門不可思議。其義云何。以法威力不思議故。斯人福慧超諸智境。是故邪徒莫能沮亂。功德大故。殊勝無等者。經曰。不可稱量以能受持。不可量法功德威力餘無與等。是故此人最為殊勝。堅牢福果者。經曰。無量果報邪莫能沮故。功德廣大故。於天人中受諸勝福無能逼奪令其不受。最上法器者。經曰。此法門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法豈虛行授之以器。圓滿資糧者。經曰。若有人受持讀誦修習演說如是等。此中受持讀誦為他說故。福德增長。聽聞思惟故。智慧增長。示何增長。如經皆成就不可思不可稱無有邊無量功德聚。言無量者。顯此功德非是一切心量之境。是故思所不能知不可取。而稱無邊際可得。能荷難勝者。經曰。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義云何。如佛成就難思妙法。慱濟群苦無復遺餘。持經之人當如是故。廣大甚深信解者。經曰。若樂小法者。即於此經不能受持讀誦如是等。此中廣大信解者。無小意樂故。甚深信解者。無我等見故。福因之處者。經曰。在在處處。若說此經如是等。集福舍罪故名支提。人能演法功與之等地。雖無思持說者。故拔一切罪者。經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輕賤如是等。受持此經方致成佛。反被輕賤。其故者何。經曰。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如來品說。若復有人受持此經。乃至演說。是人現世或作惡夢。或遭重疾。或被驅逼強使遠行。罵辱鞭打乃至殞命。所有惡業咸得消除。復有頌言。

 若人造惡業  作已生怖畏
 自悔若向人  永拔其根本

怖心悔過尚除根本。何況有人受持正法。此豈不與餘教相違。如說。

 業雖經百劫  而終無失壞
 眾緣會遇時  要必生於果

非有相違。此復云何。且十不善惡趣之業。由持正法及悔先罪。惡趣果雖永不生。然於現身受諸苦報。現受諸苦豈失壞耶。不生惡趣非拔根耶。若有無間決定業者。命終之後定生彼故。應住劫受須臾出故。如阿闍王等。是故無違。速疾證地者。經曰。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乃至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廣為人說。我所供養諸佛功德。於此百分不及一如是等。此義云何。無邊佛所供養之福。不證真實。持此法門速疾能證。是故受持功德威力。設為百分彼前福聚不及其一。如是千分百千分數分不及。取類應知。數者謂六十位。過斯已往數不能及歌羅。不及校計。不及者此依歌羅微細義說。謂受持福最微細性功德已多。非前所及。窮於校計終無與等。微細尚爾況一切耶。優波尼沙者因也。其義云何。此少分福於最勝果即成因性。總前福聚亦不成因。不能得真實果故。譬喻不及者。如有童女稱為月面。女面豈能全類於月。以有光潔少分相同。彼前福聚即不如是。無少相似可為譬喻。此復云何。謂但受持文字之福。前福於此無相似性匪薄福人。而能聽受此文字故。如經若我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迷惑而生輕賤。謂聞此功德威力思惟時不信時也。如經此法門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二俱難思威力勝故。

須菩提何故復言發菩薩乘。應云何住等。欲具顯因清淨相故。何者不具云何具顯。謂所修因非但離於三事相想即名清淨。要當遠離我住我修我降伏心。如是諸想方得淨故。如經應生如是心。乃至實無有法名為發菩薩乘者。此復云何。第一義無有眾生得般涅槃。亦無有法名為菩薩。發心住果修行降伏。於無有中而起有想。是顛倒行非清淨因。復次疑曰。若無菩薩發趣大乘。則無有因證於佛果成滿四種利益之業。云何世尊然燈佛所。而得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能成四種利眾生事。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頗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是等。此中意說。佛於往昔證真實義得授記時。不見少法而是無上菩提。因體以無所得得授尊記。此即證知一切法皆無所得。如經須菩提。言如來者以真如故。真如者無所得義。須菩提心念我於此說雖復無疑。然有人言。然燈佛所不見有法。能得菩提昇於覺座。豈亦如是。是故經言。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不實語。乃至如來所得法。是中無實無妄。此義云何。夫實妄者生於有得。有時言實壞時知妄。無所得中此二俱遣。復有念言。若如來但證無所得者。佛法即一非是無邊。是故經言。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謂何。即無所得。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是故一切無非佛法。云何一切皆無所得。經曰。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云何非耶。無生性故。若無生即無性。云何名一切法。於無性中假言說故。一切法無有性者。即是眾生如來藏性。是故世尊垂次開顯。經曰。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妙大如是等。妙大身者。謂空性身。云何妙大。隨於所在而不異故。一切眾生咸共有故。如說此一眾生空性。彼一切眾生空性。如來有之。眾生亦有。何故但說如來藏一切眾生有。不說眾生藏如來有耶。以諸眾生未證空理。如來證故。如有經說。眾生身內有如來藏具相莊嚴。豈不同於妄計神我。雖如是說。然了空性名為法身。法身為因乃生色相。非與外道所說我同。如楞伽經。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淨。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眾生身中常住不變。為貪瞋癡妄分別垢蘊界處衣之所纏裹。如無價寶垢衣所纏。世尊。此說云何。不同外道邪論。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體非求那週遍無盡。佛言。大慧。我所宣說如來藏義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如來藏者。即是空性實際涅槃。不生不滅無相無願。如是等義。如來為欲止息愚人無我怖畏。說無分別無虛妄境如來藏門。大慧。現在未來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計著生於我見。乃至廣說。須菩提為欲闡明妙身大身是空性義。經曰。如來說人身妙大即是非身。非身者。謂以色身依實義說。無生性故。說無生性為妙大身。非色身也。

上所說因清淨相義未圓滿。為滿足故。經曰。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非菩薩如是等。以要除能度所度一切分別。菩薩修因方得淨故。復為成就無分別心。經曰。頗有法名為菩薩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乃至佛說一切法無我無眾生等。第一義無菩薩無凡夫故。我當莊嚴佛國土不名菩薩者。染著因故。於色等聚所成佛土。如是取故。即非莊嚴者。實義無生故。是名莊嚴者。俗諦言說故。通達無我法說名菩薩者。離一切想因清淨故。

復次疑曰。若清淨因離諸想者。有境可得為無有耶。是故此中說佛境界。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乃至如來有佛眼不。須菩提言。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如是等。何故世尊說具五眼。示於境界無不了知。此中有眾生數境非眾生數境。如經所有眾生若干種心住等。顯示了知眾生數境。恆河沙數世界等。顯示了知非眾生數境。若干種心者。欲樂不同故。住者相續而轉故。或作是念。心若能住斯應有體。是故經言。如來說諸心住皆為非心住。非心住者第一義。無相續故。如經何以故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復云何。過去心已滅故。未來心未生故。現在心不住故。無形故。寶積經言。迦葉。一切佛不見過去心。不見未來心。不見現在心。乃至廣說。經曰。若福德聚有實如來即不說福德聚。此意云何。聚者蘊義。假名不實。實即非蘊。於何說聚。云何知假名不實。第一義無積聚故。俗諦中有言說故。如是五眼都無所得。是佛境界。以是應知。離想淨因無境可得。是故大般若波羅蜜中如是言。須菩提。如來五眼。於第一義都無所得。若言有得愚人謗我。

復次疑曰。若第一義佛境界是無所得。色相如來豈亦非有。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色身見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此顯示見佛法身。云何見耶。如經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等。此依實義。即於色相而見法身。非具足者。是法身故。如說無生性是常住如來乃至廣說。

復次疑曰。若第一義佛境界及色相身皆無有體。豈具足眾德。言說相身亦復非有。遣此疑故。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作是念。我有所說法耶如是等。欲使定除有說執故。經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乃至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此義云何。說無體故。不見內外漏無漏法少有真實而可說故。

須菩提復欲顯示於此所說信受者難。是故言。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乃至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等。云何非眾生。第一義即蘊異蘊。推求其體不可得故。如經說。非眾生云何非不眾生。以俗諦依於五蘊業果相應而施設故。如經是名眾生。復次疑曰。若第一義佛境界色身言說身皆不可得。法身體性豈亦然耶。為遣此疑。經曰。

須菩提。於意云何。頗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須菩提言。不也世尊。如是等。此義云何。佛證真實不見少法是所得故。以無所得。是故說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故無所得。經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故平等。經曰。以無我無眾生無命無取者。如生無我中平等故。無所得法無我亦如是。此無得理以何因證。經曰。一切善法云何善法有體可得。而能證無所得理法不相似豈得成因。經曰。善法者。如來說為非法。云何非法。第一義無生性故。當知此因即無所得。善法者。俗諦言說非真實義。

何故復以須彌塵量寶施之福而校量耶。令修行者心勇進故。

復次疑曰。若如來說非眾生者。云何不與餘教相違。如有經言。無量眾生以得我為善知識故。生等諸苦竝皆解脫。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作是念我度眾生耶。乃至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如是等。無眾生者第一義故。復次以大悲心攝同己故。若實有眾生異於如來是所度者。如來即有我等四取。何以故。若見有己能度眾生。是我取故。何故不欲我等取耶。經曰。我取者。如來說為非取。非者何義。所謂不善。云何不善。縛諸眾生住生死故。復次非者。無體性義。此復云何。以無所取我亦無能取故。若我等取無體可得。何用遣我言非取耶。以諸凡夫顛倒妄取。言非取者令彼解故。如經但無智凡夫生之所妄取如是等。未得聖者各封於我差別而生名凡夫生。彼即非生不善生故。如不善人說為非人。復次法從緣起。無我造作故名非生。是故說名凡夫生者隨俗言故。

以諸眾生於佛色身多生取著。是故復說色身無性。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乃至轉輪聖王應是如來如是等。佛欲令於色等身見法身義。受持時易。故說頌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如來法為身  但應觀法性
 法性非所見  彼亦不能知

以色見我等。其義云何。謂有見光明相好。言見於佛及有聽受經等文字。言我隨逐而得如來。彼作是言。於相好身及言說身。攀緣修習當斷煩惱。為除此見。經曰。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義云何。色及文字性非真實。於中取著是邪道故。行於此道何能見佛。云何見耶。經曰。如來法為身但應觀法性。法性者。所謂空性無自性無生性等。此即諸佛第一義身。若見於此名為見佛。如有經說。不生不滅是如來故。十萬頌經復作是說。慈氏以見空性名見如來。薩遮經中又作是說。無取著見名為見佛。若無取著名見佛者。攀緣法性將非取著。以淨智心了知法性。法性豈是所了知耶。是故經言。法性非所見。彼亦不能知法性之處。無有一物可名所知。由是彼智亦不能知。如有經言。大王。一切法性猶如虛空。等與眾物為所依止。而其體性非是有物亦非無物。能於此中寂然無知名為了知。名為知者。隨俗言說。

復次疑曰。若智亦不能知法性者。云何諸佛具丈夫相而證菩提。以見具足丈夫相者。得菩提故。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諸相成就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此中顯示法界相。其義云何。若相成就是真實有。此相滅時即名為斷。無有菩薩見法斷故。何以故。以生故即有斷。一切法是無生性。所以遠離常斷二邊遠離二邊是法界相。是故於此說能信解無生之福多於寶施。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菩薩得無我無生法忍如是等。但於無生愛樂修習福多彼故。如有頌言。

 若人持正法  及發菩提心
 不如解於空  十六分之一

或念言。若一切法無生者。云何而有福德生耶。是故經言。須菩提菩薩不應取福德如是等。不應取福者。非第一義中有福可取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不取福德者。菩薩於福應圓滿故。佛言。須菩提菩薩應取者俗諦故。不應貪著者第一義諦故。

復次疑曰。若第一義無福可取。何故餘經作如是說。如來福智資糧圓滿。坐菩提座趣於涅槃。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去若來若住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如是等。涅槃無有真實處所。而至於彼。名之為去。生死亦無真實處所。而從彼出。名之為來。不去不來是如來義。此即顯示無住涅槃。雖生死涅槃無有一異。而於三界牢獄引喻眾生。盡未來際而為利益。

復次疑曰。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無去來者。如來豈如須彌山等積聚一合而安住耶。為遣此中是一是常無分有分一合見故。經曰。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是微塵眾寧為多不如是等。此中微塵眾多者。遣無分一合見。非微塵眾者。遣有分一合見。是名微塵眾者。非有分物說之為眾。復為遣積聚見故。經曰。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如是等。何故復說非世界耶。經曰。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見。何故不欲一合見耶。經曰。即為非見。云何非見。於非有中而妄見故。如經一合者即是不可說。但我見凡夫而取其事。此義云何。一合者。是俗諦相非真實有。何以故。第一義一切法本性無生。無生故不可得。不可得故離於言說。而我執凡夫於中妄取。若不欲我見與教相違。如有頌言。

 我以己為依  詎以他為依
 智者能調我  生天受安樂

為遣此疑。經曰。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說我見眾生見命見取者見為正語不如是等。佛何故說見我耶。為誘攝信樂者故。此於五蘊隨俗名言。非謂真實。是故諸佛所見我者是遠離性。如經即非我見等。世尊以離生死涅槃我等合見。而得菩提。復愍諸含識欲令同證。是故言。須菩提發菩薩乘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想知見者。謂證時。信解者。修學時。信解之人法想尚不生。況非法想。此雲法想非法想者。謂如法分別不如法分別法想。如法何故不生。經曰法想者。如來說為非想。此復云何。一切法無生性故。若無生即非有。於何知見。以俗諦故。如經曰。是名法想。何故復說受持之福。欲令眾生畢竟信故。經曰。如無演說是名為說。此何謂耶。第一義無世出世。若法若物少有可說。能如實義如是說者。乃名為說。此無住涅槃觀察有為然後方證。云何觀察。經曰。爾時世尊。而說頌言。

 一切有為法  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  應作如是觀

今此頌中。觀察有為九種體相。何謂為九。所謂觀察自在。觀察境物觀察遷動。觀察體性觀察少盛。觀察壽觀察作者。觀察心觀察有無。此中觀察自在如星。譬如星等著象於空隨方運行。光色熾盛假令久住終隨劫盡。如是人天受諸福報。豐財重位眾所瞻仰。雖久自在會亦歸空。觀察境物如瞖。譬如瞖目於淨空中見有毛輪飛花二月。無明瞖識亦復如是。於真實理無物之處。而見內外世出世間種種諸法。觀察遷動如燈。譬如燈焰即生處滅不至餘處。然因此焰餘處焰生。念念相續如有遷動。眾生亦爾。前趣諸蘊即前趣滅不往餘趣。然因前蘊後趣蘊。生以相續故。狀如遷動。言諸凡夫數往餘趣。觀察體性如幻。如因幻力變作女人容貌可觀體性非有。不了之者取為真實。一切法亦復如是。從妄緣生初無實體。未了實者生有體見。觀察少盛如露。譬如朝露見日即晞。盛年容色亦復如是。一遇無常已從衰謝。觀察壽如泡。譬如水泡或有始生未成體相。或才生已或暫停住即歸散滅。壽亦如是。或始託生在於胎藏。正生生已從作嬰兒。少年中年乃至衰老歸於壞滅。觀察作者如夢。譬如夢中隨先見聞。憶念分別熏習住故。雖無作者種種境界分明現前。如是眾生無始時來。有諸煩惱善不善業熏習而住。雖無有我是能作者。而現無涯生死等事。觀察心如電。譬如電光生時即滅。心亦如是。剎那必謝。觀察有無如雲。如空中雲。先無後有須臾覆滅。有為諸法亦復如是。體性本空從妄緣有。有緣既散還復歸無。復次先依俗諦。以星等九喻安立有為。後依中論第一義。一切法不滅不生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及般若波羅蜜中一切法非積住性。解釋此頌其義云何。譬如星光自體常滅。有為亦爾。性恆遷謝。如人目瞖。雖無作者病緣故生。有為亦然但從緣起。譬如燈焰念念恆斷。有為如是剎那不住。如幻所作。不了之者取為實常。愚夫迷實取有為法亦復如是。譬如泫露在物雖繁體唯是一。所謂滋潤有為內蘊生生。有別本性亦同咸資愛故。如因積水雨渧成泡。各別而生各別而滅。眾生諸行亦復如是。八萬四千別生別滅。如夢中境來無所從。而彼夢心妄見來處。有為亦爾來不可得無明夢識妄見為來。譬如奔電性非遷動。前處前滅後處後生。以相相似說之為去。有為諸法去亦如是。譬如空雲非恆積住。有為之相類此應知。如是名為依俗諦故安立有為。如中論中成立真實不生等義。於有為法應如是知。此復云何。彼論中以自他共無因。觀察諸法本無生義。如是似瞖有為生法。應知不生。以不生故星光有滅違於道理。有為亦然應知不滅。復次不生故。彼燈自體。尚不可得。何有剎那而說為斷。有為不斷類此應知。復次不生故似幻所作。有為之法無有常義。應知不常。復次不生故似於朝露。有為諸法一義不成。愛能潤生不契理故。應知不一。復次不生故似泡。差別有為之法異性不成。應知不異。復次不生故似夢中境。有為之法本無來義。應知不來。復次不生故似於電光。生滅之法以相似故說為去者。理不相應。應知不去。復次不生故。如雲之法體尚非有。豈積住耶。如是應知頌曰。

 我今功德施  為破諸迷取
 開於中觀門  略述此經義
 願諸眾生類  見聞若受持
 照真不壞俗  明瞭心無礙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下


上篇: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

下篇: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雜譬喻經

(一)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

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

佛說慧印三昧經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

【註音版】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甘露經陀羅尼...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

佛說頂生王因緣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佛說鐵城泥犁經

佛說鐵城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佛在舍衛祇洹...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乘百福莊嚴相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佛說佛地經

佛說佛地經...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一 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

【佛教詞典】攝取圓滿

【攝取圓滿】 p1459 瑜伽九十八卷三頁云:攝取圓滿者:...

【佛教詞典】靈供

指供於亡者靈牌前之齋食。即人死後四十九日間,設中陰...

印光大師《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白話文

可悲呀眾生,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在六道裡面輪迴,一...

友誼、快樂、死亡

有三位年輕人在一個小鎮上看到一支送葬的隊伍。他們打...

讀誦《阿彌陀經》的功德

實際上這部經典卻是具足華嚴的十玄門,那些有眼光的這...

出家人用功辦道,越艱苦道心越堅固

當時,我們在雲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勞動量很大。每...

提前火化會障礙往生嗎

問: 葉老居士現年七十八歲,每天念佛萬聲以上,已十...

沒有一朵蓮花能否定淤泥

徒弟去見師父:我終於悟了!覺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幾...

佛教的價值觀

尊重生命的價值觀 佛教認為每一個生命都有神聖的使命,...

想過好日子,千萬別邪淫

邪淫的常見果報很多人都明白,此文揭示邪淫的隱形果報...

佛教對於愛情的看法是什麼

問: 佛教對於愛情的看法是什麼? 淨因法師答: 要想解...

別讓想像破壞美好的一切

太虛大師說我們所有的步驟,都是為了人生改善,後世增...

「認錯」是處世最珍貴的寶物

我現在講個笑話給諸位聽,其實這是真事實,也是教你們...

極樂的五塵境界,就是彌陀的三身四德

關於積集智慧的資糧,本經講到有二種因緣:第一個是有...

【視頻】普門頌(則旭法師、孫儷)

普門頌(則旭法師、孫儷)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善音居士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善音居士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