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三藏法師達摩岌多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亦名金剛能斷般若)

無著菩薩造

隋南天竺三藏法師達摩岌多譯

 出生佛法無與等,  顯了法界最第一;
 金剛難壞句義聚,  一切聖人不能入。
 此小金剛波羅蜜,  以如是名顯勢力;
 智者所說教及義,  聞已轉為我等說。
 歸命彼類及此輩,  皆以正心而頂禮;
 我應精勤立彼義,  解釋相續為自他。

論曰:

成立七種義句已,此般若波羅蜜即得成立。七義句者,一種性不斷,二發起行相,三行所住處,四對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義,於般若波羅蜜經中成立,故名義句。於中,前六義句顯示菩薩所作究竟,第七義句顯示成立此法門故,應如是知。

此般若波羅蜜,為佛種不斷故,流行於世。為顯此當得佛種不斷義故,上座須菩提最初經云:「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是等。

二發起行相者,如經「云何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等。

三行所住處者,謂彼發起行相所住處也。此復有十八種應知:

一、發心。經言「諸菩薩生如是心,所有一切眾生」如是等。二、波羅蜜相應行。經言「不住於事,行於布施」如是等。三、欲得色身。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如是等。四、欲得法身。經言「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如是等。五、於修道得勝中無慢。經言「須陀洹能作是念」如是等。六、不離佛出時。經言「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如是等。七、願淨佛土。經言「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如是等。八、成熟眾生。經言「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如是等。九、遠離隨順外論散亂。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等。十、色及眾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行。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如是等。十一、供養給侍如來。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見如來不」如是等。十二、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等。經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如是等。十三、忍苦。經言「如來說忍波羅蜜」如是等。十四、離寂靜味。經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法門受持、讀誦、修行」如是等。十五、於證道時遠離喜動。經言「世尊!云何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等。十六、求教授。經言「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十七、證道。經言「譬如有人,其身妙大」如是等。十八、上求佛地。經言「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莊嚴佛國土。』是不名菩薩」如是等。

彼住處等,略為八種亦得滿足:一、攝住處,二、波羅蜜淨住處,三、欲住處,四、離障礙住處,五、淨心住處,六、究竟住處,七、廣大住處,八、甚深住處。於中,攝住處者,謂發心。波羅蜜淨住處者,謂波羅蜜相應行。欲住處者,謂欲得色身、法身。離障礙住處者,謂餘十二種。淨心住處者,謂證道。究竟住處者,謂上求佛地。廣大及甚深住處者,通一切住處。於初住處中,若說「菩薩應生如是心:『所有眾生』」如是等,此為廣大。又復說言「若菩薩有眾生相」如是等,此為甚深。於第二住處中,若說「菩薩不住於事,行於布施」如是等,此為甚深。若復說言「彼所有福聚,不可思量」如是等,此為廣大。如是於餘住處中,廣大、甚深等隨所相應應知。已說住處。

四、對治者,彼如是相應行相行諸住處時,有二種對治應知:一、邪行,二、共見正行。此中,見者,謂分別也。於初住處中,若說「菩薩應生如是心:『所有眾生』」等,此是邪行對治——生如是心,是菩薩邪行。若復說言「若菩薩有眾生想」等,此為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我應滅度眾生」故。於第二住處中,若說「應行布施」,此為邪行對治,非於布施是菩薩邪行。若復說言「住於事」等,此是共見正行對治。此分別執,菩薩亦應斷,謂「應行布施」故。

五、不失者,謂離二邊。云何二邊?謂增益邊、損減邊。若於如言辭法中,分別執有自性,是增益邊;若於法無我事中而執為無,是損減邊。於中,若說言「世尊!若福聚,非聚」,此遮增益邊,以無彼福聚分別自性故。若復說言「是故如來說福聚」,此遮損減邊,彼不如言辭有自性,而有可說事,以如來說福聚故,此得顯示如是。「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如來說非佛法」者,此遮增益邊。「是名佛法」者,此遮損減邊。於中,「如來說非佛法」者,顯示不失義。「是名佛法」者,顯示相應義。何者是相應?若佛法如說有自性者,則如來不說佛法,以雖不說亦自知故,是故無有自性;為世諦故,如來說名佛法。如是,於一切處顯示不共及相應義應知。復次,佛法者,攝波羅蜜事及念處等菩提分應知。菩薩離此二邊故,於彼對治不復更失,故名不失。

六、地者,此地有三種,謂信行地、淨心地、如來地。於中,前十六處顯示信行地,證道住處是淨心地,後上求佛地。

七、立名,名「金剛能斷」者,此名有二義相應知,如說入正見行、入邪見行故。金剛者,細、牢故。細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壞故。能斷者,般若波羅蜜中,聞思修所斷,如金剛斷處而斷故,是名金剛能斷。又如畫金剛形,初、後闊,中則狹。如是,般若波羅蜜中,狹者謂淨心地,初、後闊者謂信行地、如來地。此顯示不共義也。

彼五種義句,上上依止應知,彼等皆依止地故說。

經曰: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捨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婆提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如常敷坐,結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動。

爾時,諸比丘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退坐一面。爾時,慧命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論曰:

修多羅身相續,此義句今當說。世尊何故以寂靜者威儀而坐也?顯示唯寂靜者於法能覺、能說故。

經言「善攝第一菩薩摩訶薩」者,謂已熟菩薩於佛證正覺轉法輪時,以五種義中菩薩法而建立故。諸菩薩有七種大故,此大眾生名摩訶薩埵。何者七種大?一、法大,二、心大,三、信解大,四、淨心大,五、資糧大,六、時大,七、果報大,如《菩薩地持》中說。

於諸菩薩所,何者善攝?何者第一也?利樂相應為善攝第一,有六種應知:一、時,二、差別,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六、異相。何者時?現見法及未來故,彼菩薩善攝中,樂者是現見法,利者是未來世。何者差別?於世間三摩缽帝及出世聖者聲聞、獨覺等善攝中差別故。何者高大?此善攝無有上故。何者牢固?謂畢竟故。何者普遍?自然於自他身善攝。何者異相?於未淨菩薩善攝中勝上故。

經言「第一付囑」者,彼已得善攝菩薩等,於佛般涅槃時,亦以彼五義如是建立故。何者第一付囑?有六種因緣:一、入處,二、法爾得,三、轉教,四、不失,五、悲,六、尊重。何者入處?於善友所,善付囑故。何者法爾?彼已得善攝菩薩,於他所法爾善攝。何者轉教?「汝等於餘菩薩應當善攝」,是名轉教。此等三種,如其次第,即是不失及悲、尊重等應知。此善攝、付囑二種,顯示種性不斷。

經曰:

「世尊!云何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

爾時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如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願樂欲聞。」

論曰:

此下第二發起行相。

何故上座須菩提問也?有六因緣:一、為斷疑故,二、為起信解故,三、為入甚深義故,四、為不退轉故,五、為生喜故,六、為正法久住故。亦即是般若波羅蜜令佛種不斷。云何以此令佛種不斷也?若有疑者,得斷故;有樂福德而心未成熟諸菩薩等,聞多福德,於般若波羅蜜起信解故;已成熟心者,入甚深義故;已得不輕賤者,由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復退轉故;已得順攝及淨心者,於法自入及見生歡喜故;能令未來世大乘教久住故者。若略說:疑者令見故,樂福德及已成熟諸菩薩等攝受故,已得不輕賤者令精勤心故,已得淨心者令歡喜故。

經言「應云何住」者,謂欲願故;「應修行」者,謂相應三摩缽帝故;「應降伏心」者,謂折伏散亂故。於中,欲者,正求也;願者,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相應三摩缽帝者,無分別三摩提也。折伏散亂者,若彼三摩缽帝心散,制令還住也。第一者顯示攝道,第二者顯示成就道,第三者顯示不失道。

何故唯問發行菩薩乘?為三種菩提差別故。以善問故,於上座須菩提所應稱:「善哉!」

經曰: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生如是心:『所有一切眾生,眾生所攝,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眾生相,即非菩薩。何以故非?須菩提!若菩薩起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

論曰:

自下第三行所住處,訖盡經末,有十八門,具如前說。此中第一初明發心。

經言「所有眾生、眾生所攝」者,總相說也,卵生等者,差別說也。又,受生、依止、境界所攝差別應知:卵生乃至化生者,受生別也;若有色、若無色者,依止別也;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者,境界所攝別故。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者,謂上種種想住眾生界,佛施設說也。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者,何故願此不可得義?生所攝故無過,以皆是生故。如所說,卵生等生併入願數故,彼卵生、濕生、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等則不能。

云何能令一切眾生入涅槃也?有三因緣故:一、難處生者得時故,二、非難處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三、已成熟者解脫之故。

何故說無餘涅槃界,不直說涅槃?若如是,便與世尊所說初禪等方便涅槃不別故。彼自以丈夫力故,無佛亦得,但非究竟。何故不說有餘涅槃界?彼共果故,自以宿業,又值佛說,而得果故。又非一向身苦有餘故。如是涅槃及有餘涅槃等,丈夫力果故、共果故、非究竟果故、非一向果故,是故說無餘。「如是無量眾生入涅槃已」者,顯示卵生等生一一無量故。

「無有眾生得涅槃」者,此何義?如菩薩自得涅槃,無別眾生。何以故?若菩薩有眾生相,即非菩薩者。此何義?若菩薩於眾生所他想轉,非自體想,不名菩薩故。何以故?若菩薩起眾生想、人想、壽者想,則不名菩薩者。此何義?若以煩惱,取眾生、命、人想轉,彼則有我想,及於眾生中有眾生想轉。菩薩於彼不轉已,斷我見故,得自行(行者謂五陰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彼菩薩非眾生、命、人、取見者,此是其義。

復次,經言「諸菩薩生如是心」等者,顯示菩薩應如是住中欲願也。若菩薩有眾生想,即非菩薩者,顯示應如是修行中相應三摩缽帝時也。若菩薩起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者,顯示應如是降伏心中攝散時也。如菩薩相應三摩缽帝散時,眾生想亦不轉,如彼爾焰相住故。是故,無有眾生得涅槃者,此得成就彼欲願者攝諸住處為最勝,彼相應行相行餘住處時,依止欲願決定得故。此欲願義,不復重釋。

經曰:

「復次,須菩提!不住於事行於布施,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想。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聚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聚亦復如是不可思量。」佛復告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是行於布施。」

論曰:

此下第二波羅蜜相應行。自此後,餘住處中,有五種隨所相應而解釋應知:

一、依義,二、說相,三、攝持,四、安立,五、顯現。住處對治為依義;即彼住處為說相;欲願為攝持;住處第一義為安立;相應三摩提及攝散心為顯現。

於波羅蜜淨住處中,經言「菩薩不住於事,行於布施」,此為依義,顯示對治住著故。經言「應行施」者,此為說相,六波羅蜜,六攝一切檀那體性故。檀那有三種:一資生施者,謂檀那波羅蜜;二無畏施者,謂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三法施者,謂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等。若無精進,於受法人所為說法時,疲倦故不能說法。若無禪定,則貪於信敬供養,及不能忍寒熱逼惱故,染心說法。若無智慧,便顛倒說法,多有過故。不離此三得成法施。彼諸波羅蜜有二種果,謂未來、現在。未來果者,檀那波羅蜜得大福報;尸羅波羅蜜得自身具足,謂釋、梵等;羼提波羅蜜得大伴助、大眷屬;毘離耶波羅蜜得果報等不斷絕;禪那波羅蜜得生身不可損壞;般若波羅蜜得諸根勐利及多諸悅樂,於大人眾中得自在等。現在果者,得一切信敬供養及現法涅槃等。於中,若菩薩求未來果故行施,為住事行施,如所施物還得彼物果,是故經言「不住於事,行於布施」。若求未來尸羅等果故行施,為有所住行施,是故經言「無所住,應行布施」。尸羅等果有眾多,不可分別故,總名有所住。若求現在果信敬、供養故行施,為住色、聲、香、味、觸行施,故經言「不住色」等。若求現法涅槃故行施,為住法行施,故經言「不住於法,應行布施」。

又,經言「應行布施」者,即說攝持施之欲願故。經言「不住行施」者,即此不住,為安立第一義故。於中,以不住故,顯示如所有事第一義、不住物等是所有事。經言「菩薩應如是行施,不住於相想」者,此為顯示,謂相應三昧及攝散心,於此二時不住相想。如是建立不住已,或有菩薩貪福德故,於此不堪;為令堪故,世尊顯示不住行施福聚甚多猶如虛空,有三因緣:一遍一切處,謂於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寬廣高大殊勝故;三無盡究竟不窮故。

經曰: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相,即非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語。若見諸相非相,則非妄語,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論曰:

此下第三欲得色身住處。

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者,此為依義應知,顯示對治如來色身慢故。經言「相成就」者,此為說相,顯示如來色身故。上座須菩提言「不也」,為成滿此義故。世尊說「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語」,即顯欲願。於如是義中,應攝持故,及即是安立第一義。於第一義中,相成就為虛妄,非相成就不虛妄。經言「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者,此為顯現,謂相應三昧及攝亂心時,於彼相中非相見故。

經曰: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生實相不?』」

佛復告須菩提:「有未來世末世,有菩薩摩訶薩,法欲滅時,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於此修多羅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佛復告須菩提:「當知彼菩薩摩訶薩,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行供養,非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種善根。」

佛復告須菩提:「已於無量千萬諸佛所修行,供養無量百千萬諸佛所種諸善根,聞是修多羅,乃至一念能生淨信。須菩提!如來悉知是諸眾生,如來悉見是諸眾生。須菩提!是諸菩薩生如是無量福德聚,取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眾生相、人相、壽者相。須菩提!是諸菩薩無法相,亦非無法相,無相,亦非無相。何以故?須菩提!是諸菩薩若取法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若是菩薩有法相,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以故?須菩提!不應取法,非不取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栰喻法門,是法應捨,何況非法。」

論曰:

此下第四為欲得法身住處。於中二種:一言說法身,二證得法身。

為欲得此言說法身故,經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末世得聞如是修多羅章句」等。於中,修多羅章句者,謂所有義應知。何者為句?如上所說七種義句。於不顛倒義想,是謂實相應知;如言執義,彼非實相。上座須菩提作是念「於未來世,無有生實相」者,為遮此故,世尊言「有正法欲滅時」者,謂修行漸滅時應知。

次後,世尊為如是義,顯示五種:一、顯示修行,二、顯示集因,三、顯示善友攝受,四、顯示攝福德相應,五、顯示實相中當得實想。故經言「有持戒、修福德、智慧者」,此增上戒等三學,顯示修行功德。少欲等功德為初,乃至三摩提等。經言「已得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乃至一心淨信」等,此顯示集因。一心淨信尚得如是,何況生實想也。經言「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者,此顯示善友所攝。知者,知名身。見者,見色身。謂一切行、住所作中,知其心,見其依止故。經言「生取無量福聚」者,此顯示攝福德。生者,福正起時故。取者,即彼滅時攝持種子故。經言「是諸菩薩無復我相、眾生相」,乃至「若是菩薩有法想,即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者,此顯示實想,對治五種邪取故。何者五邪取?一、外道,二、內法凡夫及聲聞,三、增上慢菩薩,四、世間共想定,五、無想定。第一者,我等想轉。第二,法相轉。第三者,無淨想轉,此猶有法取。有法取者,謂取無法故。第四者,有想轉。第五者,無想轉。是諸菩薩於彼皆不轉也,此中顯了有戒乃至當生無量福聚等。

經言「何以故」者,此言是中邪取,但法及非法想轉,非我等想,以我想及依止不轉故。然於我想中隨眠不斷故,則為有我取,是故經言「是諸菩薩,若取法想,則為著我等取」、「若無法想轉,則為有我取」等。此我等想轉中,餘義猶未說。經言「若是菩薩有法相,即著我」等者,於中,取自體相續為我想,我所取為眾生想,謂我乃至壽住取為命想,展轉取餘趣取為人想應知。

於中,言當生實想者,此為依義應知,顯示對治不實想故。言於此修多羅章句說中者,此為說相,顯示言說法身故,即彼當生實想。中言當生者,是欲願攝持故。是諸菩薩無復我想轉等者,是安立第一義。「須菩提!不應取法,非不取法」者,是顯了,謂相應三摩缽帝及散心時,不應取法者,於法體及法無我竝不分別。

又,言說法身要義者,經言:「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栰喻法門,若解此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法尚應捨,實想生故。何況非法者,理不應故。略說顯示,菩薩欲得言說法身,不應作不實想故。

經曰:

復次,佛告慧命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何以故?一切聖人皆以無為法得名。」

論曰:

此下證得法身。復有二種:一智相法身,二福相法身。

為欲得智相至得法身住處故,經言「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此為依義,顯示翻於正覺菩提取故,說法者正覺所攝故。經言「有法可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為說相,顯示至得法身故。

「無有定法」者,上座須菩提道佛意故——世諦故,有菩提及得,是為欲願攝持,以方便故,二俱為有;若如世尊意說者,二俱無有。為顯此故,經言「如我解世尊所說義」等。

又,經言「何以故?如來所說法,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者,是安立第一義。由說法故、知得菩提故,於說法中安立第一義。於中,不可取者,謂正聞時。不可說者,謂演說時。非法者,分別性。非非法者,法無我故。

經言「何以故?以無為故得名聖人」者,無為者,無分別義也,是故菩薩有學得名。無起無作中,如來轉依,名為清淨,是故如來無學得名。於中,初無為義者,三摩缽帝相應,及折伏散亂時顯了故。第二無為,唯第一義者,無上覺故。自此已後一切住處中,皆顯以無為故,得名聖人應知。前諸住處中未說無為得名,於此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無為已竟。

經曰: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須菩提!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甚多。何以故?世尊!是福德聚,即非福德聚,是故如來說福德聚。」

佛言:「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無量不可數。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一切諸佛如來,皆從此經生。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論曰:

此下福相法身。

為欲得福相至得法身住處故,經言「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等。云何顯示即彼所有言說法身,出生如來福相至得法身?於彼乃至說一四句偈,生福甚多,況復如來所有福相至得法身。以何因緣,於言說法身中如是說一四句偈能生多福?為成就此義故,經言「何以故?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此出」者。於中,普集十法、行阿含故,諸佛世尊從此生者,世諦故言佛出生。以有菩提故,即此二竝故,名為佛法。以菩提及佛故,經言:「須菩提!佛法者,即非佛法。」

復次,經言「其所生福,勝彼無量阿僧祇」者,此為依義,顯示對治福不生故。於中,其福者,此為說相,顯示福相法身故。勝彼者,顯示欲願攝持故。經言「世尊!是福聚,即非福聚,是故如來說福聚」,及言「須菩提!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者,以此福聚及佛法,為攝取如來福相法身中安立第一義。為隨順無為得名故,相應三摩缽帝及折伏散亂不復顯了。

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二語者,顯示攝心、持心。以攝自心,故言受持。為他說者,解釋句味故。無量者,過譬喻故。阿僧祇者,顯多故。已說欲住處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


上篇:金剛般若論

下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註音版】佛說無量壽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

轉法輪經憂波提舍翻譯之記 轉法輪經。如來初說。憂波...

四阿鋡暮抄解

四阿鋡暮抄序 阿鋡暮者,秦言趣無也。阿難既出十二部...

十住毗婆沙論

十住毘婆沙論卷第一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

大寶積經論

大寶積經論卷第一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世...

【註音版】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 新為失譯人名附三秦錄 如是我聞:...

佛說苦陰經

佛說苦陰經 失譯人名今附後漢錄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註音版】佛說法常住經

佛說法常住經...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金師子章雲間類解 晉水沙門淨源述 法非喻不顯。喻非法...

大方廣十輪經

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北涼錄 序品第一 如...

重訂西方公據

重訂西方公據卷上 知歸學人 彭際清 集 一起教大綱...

【註音版】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說八大菩薩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蓋阿耨達龍王...

【佛教詞典】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p0368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五...

【佛教詞典】應護

(術語)諸佛菩薩等應同眾生之所願,隱見而保護其眾生...

這麼多人用功辦道,怎麼沒有開悟的呢

我們這麼多人用功辦道,怎麼沒有開悟的呢? 第一,我們...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為什麼我們讀經典?就是借教觀心!一個修行人,什麼叫...

施比受更快樂

施比受更快樂!我們辦公室的龐老師說過不止一次,因為...

要選擇希望還是絕望

有兄弟倆,一起外出經商。然而,在半途遭遇了惡人,他...

承事禮佛能得五種功德

【經典介紹】 《增一阿含經》,東晉僧伽提婆譯,51卷。...

佛法的修行,要有這九種心

一、信心,要信三寶、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議。 二、因...

少欲知足,就少造了很多惡業

為什麼佛告訴人,包括自己修行,要少欲知足?少欲知足...

「如狼守齋」的故事

佛陀一開始用中道的實相,對我們一個煩惱粗重的人來說...

心靈的四個品級

人們通常會用官銜和才能來衡量男人的品級,用相貌和氣...

受持三戒

捨衛城中有一良家子弟聽了佛陀的說法,便皈依三寶,出...

虛雲老和尚除夕普茶開示

諸位上座,今天又是臘月三十日了,大眾都認為是過年。...

大安法師: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還容易嗎

問: 有人說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還容易,是否對? 大安...

【視頻】西方發願文(童聲念誦)

西方發願文(童聲念誦)

【視頻】華嚴字母(悟明)

華嚴字母(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