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

「棄樂棄苦者。」

問曰:「何謂棄樂棄苦?」

答曰:「於四禪定中棄樂心苦心。又言:『棄名樂名苦也。』」

問曰:「樂心苦心於第四禪言,何時得棄?」

答曰:「於第四禪定門中棄也。」

問曰:「何處身苦滅盡?」

答曰:「如經所說,佛語諸比丘:『離欲清淨已,即入第一禪,苦於此滅。』」

問曰:「苦心樂心於何處滅無餘?」

答曰:「於修滿中。佛語諸比丘:『於第四禪定滅盡無餘,苦樂喜悉於禪定門滅無餘也。』何以故?初禪定,念、思未離故心苦,念、思滅者苦亦滅,亦如第二第三第四禪定,念為初,次第而滅。喜者,於第四禪定門滅盡,樂到第四禪定,入樂住舍,起不過樂也,是故苦於第四禪中滅盡無餘,是謂不苦不樂。此法極細,不可以意取也。何以故?譬如惡牛,牧者捉之不得,乃立作欄,驅群內欄,一一牽出次第而至,至惡牛已,此即是,然後捉得。佛亦如是,先取樂故入一切法,入已次第而出,此是不苦不樂,不苦心不樂心,此是不苦不樂受。」

問曰:「此不苦不樂可得捉不?」

答曰:「不可得捉。」

又問曰:「上句何以雲得捉?」

答曰:「以名知其相故,猶如捉得,語相如此,自當知之。如經文所說:『有四緣,長老以不苦不樂,以名解脫,以三昧故棄除苦樂,即入第四禪定。長老,此是四緣不苦不樂,以名解脫,以三昧故,如第三道邪見,為諸法初滅。』此讚歎第三道,此中亦復如是。」

問曰:「何謂為諸法?」

答曰:「瞋恚、愚癡為初,如是自當知。亦如第四禪定,苦樂心為初,因樂起生欲,因苦起故生瞋恚,瞋恚起故滅樂心,是故於第四禪定極遠,是名不苦不樂。」

問曰:「不苦不樂,其相云何?」

答曰:「舍樂舍不樂。」

問曰:「其味云何?」

答曰:「舍苦舍樂味,亦言不償味。舍識淨者。」

問曰:「何謂舍識識淨?」

答曰:「舍者令識得淨潔,此是第四禪定識淨潔;識淨潔已即生三識,悉是舍所作,非餘法作。是故律本說,舍識淨潔,譬如月光,有云覆之其光不明,雲除去已月即光明淨潔。此中思樂亦如是,思樂離者識即淨潔。」

問曰:「前三禪定有無。」

答曰:「有。」

問曰:「何不出識?」

答曰:「為思為初覆,是故不出。又第四禪定舍,即是夜識即是月滿,理合者然後顯月光明。如第一禪有五支,亦如第四禪有三支舍識一心,廣說有三,略說有二,如經中所說。」

「何時起二支?」

「是第四禪定中起二支。禪定第四品竟。

「此是四禪定者。有欲作觀地,有欲一心,又欲作通地,有欲滅諦地,有欲入生,愛盡人者求一心也。何以入禪定得一心?我住樂一日,即作迦私那已,起八三昧學,凡人從三昧起已一心諦諦,我觀是名觀地也。復有人成八三昧已,入通禪地已,從三昧起已,而作神通,或一身作千萬身,如是次第自當知,是故以禪為通地。又有作八三昧已,入滅諦三昧已,七日入滅盡定,此世間涅槃。我念取七日樂,此是滅諦地。有人入八三昧,從禪定不樂,我欲生梵天,此是入生地。佛入第四禪定,於菩提樹下從三昧起,如來觀地禪亦言通地,亦入滅諦地,二入一切法:世間法、聖利法。」

法師曰:「今略說取如是,第四禪定次第自當知。以此法故,入第四禪定,以三昧一心諦,是故言淨,如律本所說已舍識淨。」

問曰:「何謂為淨?」

答曰:「白而不黑;亦言光明。因樂故離欲,離諸煩惱已,離竟,心即清白隨用能堪。何以故?已教授令柔故至極處。如經文所說,若心已柔隨用所堪,譬如生金,次第鍛成柔已,隨用所堪,若欲作種種瓔珞,打之不碎,心亦如是,所遣而隨。如經文所說,佛語諸比丘:『我不見一法如心者,調伏非一過柔辱,堪可施用極淨而住,已住故名為不動,為精進故非懈怠,不可動一心;攝已非掉心,可動智慧,攝已非無明可蔽,為識所攝,非妄可辱,光明所攝,非煩惱闇所障,此六法所攝,非可動轉,如是心入八支已,隨所堪任分別諸法。以第四禪定三昧故,而得一心。已一心故,諸蓋遠離,心無垢濁念思已過,心得清淨、得智慧故,一切諸蓋不得覆蔽,以無念故即至不動,去煩惱已名亦不動。』此句是修多羅中說,自當知之。

「宿命智者,從通地生。宿者,過去世陰。住者,生此家生彼家,此家死彼家死,更墮彼家此家,離此家往生彼家,自用智慧一一悉分別知,如是自識宿命過去。如律本所說,識宿命智,以識故,知前身所住處、受生皆悉識,或一生二生,如是展轉,心知而識之。如佛到波羅蜜,已不復有調伏,心心下而識。初學之人作已然後識。我今略說,於淨道毘婆沙自當知之。此中隨律本說。一生者。」

問曰:「何謂為一生?」

答曰:「一過入胎乃至死,是名一生。如是次第乃至無數生,三拔劫者,漢言劫滅。」

問曰:「何謂為無數三拔劫?」

答曰:「次第而滅,是為三拔劫,毘拔夷劫者,漢言劫成。」

問曰:「何謂為毘拔吒夷劫?」

答曰:「次第而生,是名毘拔吒夷劫。取三拔劫者,含入三拔扠夷劫,是扠夷根;若取毘拔劫者,即入毘拔扠夷,是劫心下而識。如經文所說,佛語諸比丘:『有四阿僧祇劫。何謂為四?三拔吒、三拔扠夷、毘拔吒、毘拔扠夷。何謂三拔吒?有三三拔吒。何謂為三?火三拔吒、水三拔吒、風三拔吒。有三三拔吒處:阿婆沙羅天、修婆緊那天、卑脅破羅天。若火三拔吒起時,從阿婆沙羅天下火燒盡;若水三拔吒起時,從修婆緊那天下洪水沒盡;若風三拔吒起時,從卑脅破羅天下飄盡,廣一佛境界。』」

法師問曰:「佛境界云何?」

答曰:「生境界、滅境界、知境界。」問曰:「何謂為生境界?」答曰:「十千世界,若佛生者,十千世界皆悉震動。佛威德百億世界,若佛說寶咒、聚咒、他闍咒、阿吒咒、無羅咒,聞不從者,即出風飄落百億世界外。知境界者,不可度量。佛三境界,滅境界與生境界,皆悉崩壞,若興盛者亦俱成立,我今略說,於淨道毘婆沙自當知。如是佛於菩提樹下得一切智,非一劫二劫,如是三拔吒劫皆悉知之。若處生者。」

問曰:「何謂若處生者?」

「若處壞劫時,或生天上或入人間,或化生、胎生或濕生,如是次第悉知,此是我姓,此是我父母名,我名或迦葉,姓或婆羅門,種或剎利種;苦樂色如是,或白或黑;飲食如是,粳米麥粟,樹木甘果美香之味,身口意業作如是行,壽命長短如是,從世間上至第一天乃至梵天受生,如是展轉,後生兜率天一生補處,於兜率與天人同姓,名斯多揩多(漢名白旗天人),身黃金色,飲食甘露,受天之樂,壽命五十七億六萬世間歲。從天宮下託生白淨飯王家,於摩耶夫人受胎,知過去世一切生處種姓、受形好丑、貧富貴賤、相貌,如是皆悉知之。」

法師問曰:「佛一人知?餘人亦知?」

答曰:「餘人亦知,辟支佛、聲聞、外道梵志各為分別。外道梵志知四十劫,此外不知。智慧狹劣故,不得遠知,正知受生而已,餘一切悉不能知。何以故?為狹劣故。大阿羅漢有八十人,知十千劫;有二上阿羅漢,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劫;辟支佛亦知一阿僧祇劫又十千餘劫,此是隨所行而得知;佛所知非可窮盡。外道梵志次第得知,若欲懸略知者不能自辨。譬如盲人行,須次第而得,若不次第無有是處。聲聞知者兩頭合得,辟支佛亦如是,諸佛知者隨意而得,從無數劫中上下反覆悉得知,此是我知婆羅門。佛語婆羅門:『我於菩提樹下得無上智慧,即知過去無央數劫,我今無明闇滅,得慧光明。從何而得?皆從精勤不惜身命得之,譬如雞子以嘴破[穀-禾+卵]。』佛語婆羅門:『我宿命智為嘴,無明覆前身宿命為[穀-禾+卵],我今以嘴破[穀-禾+卵],於[穀-禾+卵]前出,是故我名無上智也。』宿命智品他生隨知,以慧知眾生墮生,是故名生墮知。以天眼觀看眾生,如來已滿波羅蜜故,始觀即知,餘人皆須修行而知,今我略說,淨道毘婆沙自當知之。聖者。」

問曰:「何為聖?」

答曰:「以肉眼如聖眼無異,天人所行諸善得成此眼,離諸肉眼、離諸塵垢,能遠照故。是故律本所說,以聖眼觀慧眼者,以精勤而得,亦如聖眼無異。何以故?已住於聖然後而得,是故名慧眼為聖眼。何以故?以身依止聖故,得聖光明,心攝光故,而得遠觀,徹通石壁如真明無異,是故以清淨慧眼,觀眾生生墮落受生。是故外道梵志,見墮不見生,故生斷見,又有外道,見生不見墮,故生常見。九眾生居,佛常見亦觀、斷見亦觀。是故律本所說,以慧眼見眾生墮生。

「極淨者。如來離十一煩惱,是故名極淨。如經文所說,佛語阿[少/兔]樓陀:『狐疑是心煩惱,智已而棄之。』不攝心者,是煩惱,睡心眠心亦是煩惱;驚喜施心、大心、過精勤心、極柔心、極多言心、不分別心、極觀色心,如是諸煩惱心。阿[少/兔]樓陀,此十一煩惱,如來極精勤故,離此煩惱,若我見色不見光,見光不見色,如是為初,如來已過十一煩惱,亦過人眼。是故律本所說,以聖眼淨過世間肉眼觀者,眾生如肉眼無異,眾生墮落受生亦見。」

法師曰:「佛見眾生初生墮不?」

答曰:「初生墮落見,於中間不見。是故律本所說亦如是。賤者。」

問曰:「何謂為賤?」

答曰:「以愚癡行行惡法,是名為賤。又生貧窮亦是賤,人所惡賤。貴者。」

問曰:「何謂為貴?」

答曰:「以慧心受生,是故名貴。好色者從不瞋中來,惡色從瞋恚中來,善道者生至善道。或言:『多金銀珍寶亦名善道。惡道者,從慳貪而生貧窮下賤,亦名惡道。下賤者,飲食難得朝暮不供。』隨業所行,如來悉知。復觀看眾生,於地獄中受諸楚毒。如來見已而作是念:『此諸眾生種何罪根,而受是苦日夜不休?』如來觀已,此諸眾生當作惡業故乃受此報。復觀天上見諸天人,於離陀園林、眉沙園林,於波留沙迦園林,諸天人觀看遊戲。如來見已而作念言:『此諸眾生種何福業,來生此處受天福位?』種諸善業得如是報。此是行業所知,當來知亦如是,如來以聖眼知得大神通。身作惡業者。」

問曰:「何謂身作惡?」

答曰:「惡者雜穢不淨,以身作惡業如是。如來悉知口作惡業意作惡業,悉如前句說無異。譭謗善人者。」

問曰:「何謂為善人?」

答曰:「佛、辟支佛、聲聞,乃至白衣須陀洹道,亦名善人。」

問曰:「何謂譭謗?」

答曰:「滅諸善法罵詈,此是譭謗言。復有餘言:『佛、辟支佛、聲聞悉是惡法非正法,無有禪定法、無涅槃法、無道果法。』如是謗、作如是謗;或知者譭謗,或不知亦譭謗,悉入譭謗善人。如此人等造作重業,以重業故,天上門閉、開地獄門。」

法師曰:「我今說證。有一聚落有二比丘,一老一少,二人入聚落。初至一家得熱糜一稀,老比丘得糜已而作是念:『我腹中有風,此糜復熱,若服此糜當除腹裡風。』是時有人持木一段欲作門限,擲置一邊,於是老比丘即坐木上歠糜。年少比丘見老比丘歠糜已,而薄摩呵羅作我羞恥也。老比丘歠糜竟,而還到寺已,老比丘問年少比丘:『長老!於佛法中有所得無?』答言:『有,得須陀洹道。』老比丘言:『若如是者,不須更進求餘道。何以故?為汝誹謗愛盡比丘。』於是年少比丘聞已即作悔過:『大德!我於大德作不善法,願得悔過。』即受歡喜而去。」法師曰:「若人罵詈聖人、若大比丘,作如是言:『長老!我今於長老懺悔,願長老受。』若少者頭面禮足叉手,作如是言:『大德!此是我過,於大德中我今懺悔,大德受。』若不受者,即去餘方若至餘寺。來至比丘所,若老者頭面禮足叉手而言:『大德!此是我過,願大德受。』若少者而言:『長老,此是我過,我今懺悔,願長老受。』若入涅槃者,於涅槃處作懺悔,作懺悔已,如是天道涅槃道門不閉,即如前無異。邪見者。」

問曰:「何謂為邪見?」

答曰:「顛倒見,此是邪見。已受邪見形,更教餘人,以口惡故,誹謗聖人,意惡業亦如是,已取邪見,一切諸惡業含入邪見。邪見者,是大罪業,作之逆罪。如經文所說,佛語舍利弗:『比丘持戒具足,三昧智慧具足,自身正見,轉教餘人如是。舍利弗!邪見亦如是,不離身口意,如人以土丸擲不離於土,邪見惡業不離地獄。何以故?為大罪故。』如經文所說,佛語諸比丘:『我見惡業,無過邪見,極最大罪。』若身死者。」

問曰:「何謂為死?」

答曰:「死者罪墮地獄無脫時。又言:『四大壞散,亦言更受生。』」

法師曰:「若取地獄者,即塞天道解脫門。又言:『若取惡道者,餓鬼、畜生、阿修羅悉含入。』又言:『地獄者,阿鼻為初,白黑自知。』又言:『善道者,人間亦是善道。』」

問曰:「天何義耶?」

答曰:「色聲香味最勝,是名天。知者是眼知,餘者自當知,我今略說聖眼品竟。如無明覆過去宿命,宿命嘴啄故,無明覆[穀-禾+卵],亦如現在墮落知。漏盡智者,於阿羅漢道漏滅盡智,是名漏盡智。過下置心者,是觀心也;觀心能知苦,於此滅不過一切苦諦相貌味,皆悉洞達知;又觀苦諦,從何而起,從集起,此即集諦;又觀苦滅,此是滅諦,將至滅諦者,即是道。觀四諦已,相貌如是,正實無異,洞達悉知。是故佛言:『我知四諦,如是見、如是知。』欲漏者,從欲漏出,此是指示果,於果中說我今脫已,又有覆知心,觀已而知,我不復更生。是故律本所說,佛語婆羅門:『我不更生。』」

法師問曰:「為是過去不生、現在不生、當來不生?若言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言現在生,現在生已生;若言當來生,當來生未至,有何更生?」

答曰:「斷因故,是名不生。住者,於梵行而住;梵行者,凡善人與七學等共住,此是佛指示出家人。所作已作者,於四諦四道所作已竟。是故佛語婆羅門:『我所作已竟,不復還。』」

問曰:「何謂不還?」

答曰:「諸煩惱漏不還至我所,是故不還,更無精勤。如來已觀知如此,是名漏盡智。何以故?如來欲開示婆羅門,佛已得三達智過去現在當來智。」

法師曰:「如此語者不應自稱,何故如來而自譽耶?」

答曰:「佛為欲哀愍世間及婆羅門等故,作是語:『我聖人,我最長、無上尊、一切知,我不為人作禮。』婆羅門聞佛種種說,發心歡喜,即於佛前悔過言:『瞿曇沙門有如是聖利滿足,我實不知,瞿曇沙門即是前生功德具足。』婆羅門便自剋責,剋責已聞說法,即讚言:『善哉!善哉!瞿曇沙門,為指示法味。』」

法師問曰:「何故二讚善哉?」

復以偈頌曰:

「瞋滅急讚歎,  慇勤極驚笑,
 信心愁足美,  句句當重說。」

「此中讚歎。何以故?」

「婆羅門聞佛說法心歡喜,無以謝答,為自歌詠。」

法師曰:「婆羅門心當有是思惟:『佛所說法,其義深遠、其語美味,善入人心生大慈悲,甚為悅樂。』婆羅門向佛說言:『我如覆缽,佛今說法令我得聞,如缽已仰得受甘露。如人以草木覆藏珍寶,有人指示令知,如人迷路,有人捉手指示善道,如在大闇處,有人施與燈燭令得見道,我亦如是。』」

法師曰:「婆羅門何以作是言者,我今更演此義。婆羅門心如覆缽不得受甘露味,佛今開示令受甘露。何以故?如草木覆藏,自迦葉佛後邪見為草木,覆藏正法無人指示,今佛指示令知。迷路者,外道邪見為路,於妙道中迷惑不見善道,佛以法為手,指道令得度脫。如愚癡闇不見三界,佛以法為燈燭,施與令得光明。毘蘭若婆羅門,作讚歎已,心極清淨,白世尊言:『我今歸依瞿曇沙門。』歸依者,言隨從,又言依止,知佛殺煩惱,次歸依法、歸依僧。歸依法者,如來積行得此法,不更墮落,若人隨法,法即受,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法者義受,又言聖道涅槃,道者是法。如經所說,佛語諸比丘:『法不作,有八支道,眾法之上。』」

法師曰:「我今略說。復有婆羅門,名車多摩那婆,歌詠讚佛,而作頌曰:

「『欲離欲不動,  愁憂法不作,
  不逆流美味,  極好分別知。
  於眾法最上,  應當受歸依,
  佈施四向人,  若分別有八。
  於僧中最上,  獲得大果報,
  於此自歸依,  名真優婆塞。』

「如是婆羅門言:『願佛知我已受三歸。』」

法師曰:「若於此解三歸者,即成紛多。若欲知者,可於阿毘曇毘婆沙自當知。『願瞿曇沙門,知我已作優婆塞,願佛名我是佛優婆塞。』」

問曰:「何謂為優婆塞?誰為優婆塞?誰不為優婆塞?云何有戒為優婆塞?有心為優婆塞?云何名為優婆塞?云何不名為優婆塞?」

法師曰:「此義甚多,此中不可說。於修陀尼毘婆沙,自當知之。『從今以去者,從今至命終不受餘師,願佛知之。若有人以刀斫斷我頭,使我言非佛、非法、非比丘僧,我頭寧當落地,不作是言。』婆羅門以身命奉託如來欲自供養,作如是言:『願世尊當受我請,於毘蘭若國,前夏三月與比丘僧。』婆羅門言:『我今已作優婆塞,願如來憐愍我,當受我請,於毘蘭若國。』如來默然受請。」

法師問曰:「佛何不答婆羅門請?」

答曰:「已應。世間人以身口答,世尊用忍心而答。為憐愍婆羅門。知佛受請者。」

問曰:「何謂為受請?」

答曰:「若不受請者,當以口身而答。世尊默然顏色怡悅,是故知佛受請。婆羅門即從坐起,遶佛三匝,四方作禮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放頂上卻行,絕不見如來,更復作禮迴前而去。是時毘蘭若國極大饑儉。是時者,佛受毘蘭若婆羅門前夏三月。饑儉者,飲食難得,若人不清淨至心,正有飲食不與,亦名饑儉。毘蘭若國不爾,以五穀不結實故。二疑者。」

問曰:「何謂為二疑?」

答曰:「二者二種心疑。」

「何謂二種心疑?」

答曰:「心疑於此夏三月乞食,或疑得、或疑不得,或疑可得生活、或疑不可得生活,是為二種心疑。白骨者,貧窮下賤人乞食不得,餓死棄尸骨,曠野狼藉,是名白骨。又言:『五穀不秀實白如骨,亦名白骨。』如籌者,禾始結秀而遭大旱,根株直竪如籌,是名如籌。又言:『不爾,饑儉時以籌市井,是名如籌。何以故?臨市時,強者得入、羸者不得,於外大叫,糶米人見諸羸人,生憐愍發平等心,開門令入次第坐,先受取直然後與米,隨其多少用籌計數。』

「諸比丘自念言:『此間饑儉,皆悉用籌計挍,時諸比丘入經七八聚落,或得少許或不得者。』爾時估客從北方,驅馬五百匹,向南販貨,或得二三倍利,以求利故,遍歷諸國次第至毘蘭若國,住夏四月。」

問曰:「販馬人何故不去而住四月?」

答曰:「雨水多故,不通馬行,即於城外立馬廄,並自立屋舍籬障都圍。於是諸比丘往到估客處乞食,人得馬麥各五升。」

問曰:「為信故、為不信故,而以麥與諸比丘?」

答曰:「信。販馬人入聚落,日日見諸比丘乞食,空缽而歸。見已,估客還向諸同侶說如上事,各作是念:『諸比丘乞食極大疲苦,都無所得,宜共計挍,我等估客若日日供,其朝中恐不周立,我等當減取馬分,各五升與諸比丘。比丘得此馬麥便不疲倦,於我等馬不甚為損。』作是籌量已,諸估客往到諸比丘所作禮而白言:『諸大德!可受我等麥,日日人各五升及雜食隨意所作飲食。』是故律本所說,日施比丘麥,著衣服已朝行乞食。」

問曰:「何謂為朝?」

答曰:「從旦至中是名朝。著衣服者,以袈裟裹身。分衛者,毘蘭若聚落乞食不得,遍歷聚落都無一人出應對者。持麥還寺者,行乞處處得麥而還。取麥擣舂而食者,老比丘無淨人,復無為作者,躬自作糜作飯,或八或十共作竟,當分而食。賢者阿難取如來分手自磨,阿難智慧具足,作食極美味,諸天復內甘露作竟,佛受而食即入三昧,從此以後不復乞食。」

問曰:「是時大德阿難侍佛不?」

答曰:「侍。如來從菩提樹下起,二十年中侍佛者皆不專一,或時大德那伽,或大德那耆多,或大德彌耆耶,或大德優伽婆,或大德沙伽多,或大德須那訶多,如是諸大德隨意樂侍而來、不樂而去或悉去,時大德阿難來侍。」

問曰:「國中饑儉,云何無一人作功德分割少飯供諸眾僧?又有婆羅門請世尊前夏三月,復不供養,何以故?」

「為天魔波旬蔽一由旬內,悉令一切人民心志都無供養者,蔽已而去。」

問曰:「如來心寧不知?」

「善哉!因欲制戒說法故。佛語阿難:『汝輩善人已勝,未來比丘當覓稻禾肉。』」

法師曰:「我未解此義,如來當作如是語:『阿難!汝等輩善人,於饑儉時乞食難得,已知足故護持正法,是故為勝;於饑儉時能伏貪心,是故為勝。餘聚落中禾米豐饒,甘果異味甚多,而無往者,於眾中都無一人思者、瞋者、怨言者:「何以住此?世尊!何不往到彼豐饒聚落,飲食易得。」都無此言,亦不怨恨:「毘蘭若婆羅門何以請我等來此夏坐而不供養!」復無異心思欲行求利養者,亦無更相讚歎:「是人得道。」令人得知,希望供養如是之言,各緘口默然,但一心依止如來住耳,是故為勝。』」

問曰:「知魔蔽耶?」

答曰:「知。」

又問:「如來何不往舍衛王舍城及餘國結安居,而來此國耶?」

答曰:「若置舍衛王舍城國,政使往到欝單越,或上忉利天,魔王亦當來蔽,不可得隱避。何以故?此年魔王大忿,如來已自遍觀,唯有毘蘭若國販馬人可依安居。」

問曰:「魔王既能蔽餘人,何意不蔽販馬人,使佛及眾僧不得食?」

答曰:「亦能蔽,何以故?魔王已去後,販馬人後至,是以不得蔽。」

問曰:「魔王何不更為蔽販馬人?」

答曰:「不得都蔽。」

法師曰:「有四種,魔不能蔽。何謂為四?一者、朝中供養,二者、湯藥不乏,三者、如來壽命,四者、如來光明。日月梵王至如來所,光明隱蔽不現,是故魔王種種方便而不能蔽。」

「一時佛聞舂臼聲者。諸比丘得馬麥還舂擣,是故有聲。知而故問、知而不問、知故問者,佛知有因緣利益眾生,是故問。知而不問者,無利益是故不問。時而問者,若問正時而問,是故時而問。不問者,如來知非時而不問。有義而問,無義不問。有二因緣問:一者、為欲說法,二者、為聲聞弟子制戒因緣或輕或重。是故問阿難:『此聲,何物聲耶?』阿難答言:『此是諸比丘舂麥聲。』佛言:『善哉,善哉!阿難。』何以佛嘆言?未來比丘住在寺中飲食易得,而生憍心,言飯麁穀、或言大熟、或言大強、或言粒碎、或言酢醎,如是之言,即是覓禾稻肉義。

「佛語阿難:『汝等善人,當為後世比丘作善法因緣,以汝等法,未來比丘若得飲食,於好於惡不生增減。往昔法王在世,諸大羅漢猶食馬麥,況我等輩於此飲食而有嫌薄。』」

摩訶目揵連品

「爾時大目揵連。大者,於聲聞,神力智慧最大,是故名大。目揵連者,姓。白佛言者,向世尊言。」

問曰:「何以向世尊言?」

答曰:「大德目揵連出家七日即得聲聞波羅蜜,如來復讚歎神通第一目揵連,所以目揵連有神通力,而作是念:『毘蘭若國大儉,諸比丘僧乞食難得,極為疲勞,我今當反地取地肥供與眾僧。』復自思惟:『若我反地,不白世尊者,便是與如來並神力,則乖我法。』作是思已而白佛言:『世尊!地初成時地肥,譬如生酥亦如蜜味。善哉,世尊!我欲反地,取地下肥供諸眾僧。』反者,取下還上。『何以故?為眾僧故。』

「佛不欲許,令目揵連作師子吼,佛而問目揵連:『一切眾生城邑聚落悉依止,此地復不得懸置虛空,汝云何作?』目揵連答曰:『世尊!我今以一手化作地,受取城邑聚落一切眾生與地無異,以一手度眾生等依止地。』佛答:『止!目揵連!』」

問曰:「何以世尊不聽目揵連反地?」

答曰:「為哀愍眾生顛倒住故,或言是或言非,我住處若城邑聚落更相驚怪,此非我城邑聚落田園池林。」

法師曰:「唯有神力人能作,非無神力者。非一時儉,未來亦儉,若遭儉時誰得如目揵連?當來聲聞弟子少有神力,若入聚落乞食,諸人見已而作是言:『世尊在世,聲聞弟子持戒具足故,得神通力,即於儉時迴反大地而取地味以供眾僧。今者眾僧持戒不具,若具足者如前無異;復無少少分施。』餘人以倒見故,輕慢聖人,以輕慢故,死墮地獄。是故世尊語目揵連,勿樂反地。」

「目揵連就佛乞求反地不得,復作餘乞。『善哉!』世尊言:『且止。』」

法師曰:「從善哉文句,如前所說,汝自當知。」

法師曰:「有小異。何者?目揵連復欲牽欝單越地還令連閻浮利地。」

問曰:「海云何?」

答曰:「海如牛跡一步而度,令諸比丘食如諸聚落。」

舍利弗品

「優波離欲證律藏根本,於是舍利弗從靜處起,而作是念。」

問曰:「何謂為靜?」

答曰:「寂靜無聲,亦言一心寂靜。」

「云何佛法久住?」

「從毘婆尸佛而答,餘者義自當知。」

問曰:「舍利弗何不自以神力觀看可知,而來白佛?」

答曰:「不得。舍利弗若以神力觀看,正可知諸佛久住不久住,若分別諸佛因緣不能通了。大德大蓮華言:『能。何以故?所以上羅漢十六種智,如此之理不足為難,依止如來欲顯世尊為上,是故來白佛而問。』佛答舍利弗,餘者律句次第自當知。云何因緣者?此義易知。佛語舍利弗毘婆尸佛者,語為初,諸佛非是懈怠,或為一人二三人如是增上,乃至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說法有生異心,此眾少應略說,此眾大應廣說,亦不作高下說法,悉皆平等一種說法。譬如師子王七日一起覓食,臨捉眾生無大小,先吼而捉。何以故?若師子捉眾生時,不先大吼,用輕心故,或得脫者,是故皆吼,令眾生怖伏而捉。佛亦如是,於一切眾生無大小,皆以慇勤說之。若有略說,眾生或不勤心修習。何以故?如來為尊重法故。今我世尊說法,譬如大海水同一味,過去諸佛亦復如是,然眾生心易教授,今說一偈義令入四諦,是故過去諸佛,不廣說法修登偈耶。」

法師曰:「前句已說,故不重說。不為聲聞結戒者。」

問曰:「過去諸佛何不為聲聞弟子結戒?」

答曰:「諸聲聞弟子不犯非故,亦不結威德波羅提木叉,亦不半月半月說戒乃至六年,六年止說教授波羅提木叉。此說如來自說,不令聲聞說。爾時閻浮利地槃頭摩底王舍城翹摩鹿野苑,是毘婆尸佛所住處,一切比丘僧悉集,佛布薩、眾僧布薩,三人布薩、二人布薩、一人布薩。往昔閻浮利地有八萬四千寺,寺或有十萬、二十萬比丘,亦不喧鬧,皆寂靜而住。是時諸天人心,思欲聞佛說戒,恆計年歲,應到六年即集大眾,往佛所待佛說戒。是時諸比丘,若有神力者來,無神力者諸天來白:『時可去。』即取衣缽,諸比丘承天人神力,到布薩堂,往至頭頂禮足。時毘婆尸佛知眾集,即說教授波羅提木叉:

「『忍辱第一道,  涅槃佛勝最,
  出家惱他人,  不名為沙門。
  一切惡莫作,  當具足善法,
  自淨其志意,  是即諸佛教。
  不惱不說過,  不破壞他事,
  如戒所說行,  飯食知節量,
  一切知止足,  常樂在閑處,
  是名諸佛教。』

「以如是方便,一切過去諸佛以此偈教授波羅提木叉,此是諸佛壽命長短,是故如是說短壽。諸佛從菩提樹下,為聲聞弟子結戒,此是威德波羅提木叉,非如來說,諸聲聞弟子說,是故我等釋迦牟尼佛,從菩提樹下二十年中,皆說教授波羅提木叉。復一時於富婆僧伽藍,於眉伽羅母殿中,諸比丘坐已,佛語諸比丘:『我從今以後,我不作布薩,我不說教授波羅提木叉,汝輩自說。何以故?如來不得於不清淨眾布薩說波羅提木叉。』從此至今,聲聞弟子說威德波羅提木叉。是故律中說,佛語舍利弗:『過去諸佛不說威德波羅提木叉,說教授波羅提木叉。』毘婆尸三佛不說波羅提木叉,三佛已入涅槃,聲聞弟子復入涅槃,最後聲聞弟子,姓非一種,名非一種,或姓瞿曇,或姓目揵連,或名佛無德,或名曇無德;從非一種,或婆羅門種,或居士種,或剎利種;又非一種家,或富家,或貧窮家,或下賤家,從如此種種非一家、非一姓等出家,而作梵行,為非一種姓名入正法故,而各自用其志意處當,佛法不相承受,所以佛法不久住世,為此等故。」

問曰:「諸比丘何不勤修精進,而使正法速頹滅耶?」

答曰:「先諸大德猶為不善,況我等輩各不護法藏,故令佛正法而速滅耶。不用綖貫穿者,風吹即散,貫者言縛;譬如種種花不以綖貫之,風吹即散,佛法亦如是。為不結戒故,以心先觀,然後教授聲聞。」

問曰:「其義云何?」

答曰:「過去諸佛先觀聲聞心然後教授,緣諸聲聞易悟理故,佛亦不為廣說。怖畏林者,此林若有入者即生怖畏。如是汝等思惟者,有三思惟:出家為初,汝等當勤心思惟。汝等莫作是思惟者,有三惡法,思欲為初,汝等慎莫思。如是汝等當憶持在心,觀無常、苦、空、無我,心恆憶持。莫如是,汝等莫思憶者,無常莫思常理,不淨莫思言淨,汝等勿作是思。此是汝等應棄者,諸惡法應棄;此應起而住者,善法汝等應起,若已得者令增長。

「從不起煩惱心得脫者,心不取煩惱故而脫,亦言以滅不起滅而滅。是故律本所說,從不起煩惱心得脫,一切皆是阿羅漢,譬如蓮華日光始出即便開敷。舍利弗往昔恐怖林中者,若人未離欲入此林,林有威相故,皆悉毛竪。舍利弗,此是因緣者。」

法師曰:「次第句義易,自當知。不久住者,毘婆尸佛壽命八萬歲,諸聲聞眾亦復如是,從佛在世乃至最後聲聞,佛法住世百千六萬歲。尸棄佛壽命七萬歲,聲聞弟子壽命亦爾。惟衛佛壽命六萬歲,聲聞壽命亦如是。二佛壽命到最後,聲聞佛法住世,百千四十二十萬歲,次第而數,是故佛法不久住。

「於是舍利弗,聞三佛佛法不久,聞已意欲更問佛久住,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佛法久住?』『諸佛壽命,拘那衛佛壽命四萬歲,拘那含牟尼佛壽命三萬歲,迦葉佛壽命二萬歲,釋迦牟尼佛壽命百歲,諸聲聞弟子壽命亦如是,是故佛法久住。我今世尊,應取迦葉半壽一萬歲,是時應出世,觀看眾生根無熟者;五千歲應出,次第五百歲應出,又復無根熟眾生;乃至百歲,然後有眾生可度,是故佛出世短壽,聲聞弟子亦如是。佛法久住如前,三佛法與壽命俱滅,是故名不久住,後三佛者,佛雖滅度,佛法猶在世,是名久住。』於是舍利弗聞佛說已,欲令佛法久住,而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聲聞弟子結戒。』如律本所說,舍利弗從三昧起,餘者後句次第自當知。

「佛告舍利弗:『止!止!時未至矣。』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諸弟子結戒。』佛告舍利弗:『止!止!此法非聲聞、緣覺所知,唯佛與佛乃能知耳,未垢起故。』」

問曰:「何謂為垢?」

答曰:「垢處者,於今世後世過如來法,是名為垢。未為聲聞結戒者。」

問曰:「何以不為聲聞結戒?」

答曰:「未有漏者,如來結戒,眾生生誹謗想:『云何瞿曇沙門,如諸聲聞弟子,悉是貴姓,或是王位,舍其財物、宮殿、妻子、眷屬,不惜身命,皆是知足,於世間無所希求。云何瞿曇,反以波羅提木叉而系之?是瞿曇未善別世人。』故言如此:『若我結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醫師未善治病,見人始欲生癰,雖有癰性未大成就,輒為破之,破已血出狼藉,受大苦痛,以藥塗之瘡即還復。醫師謂曰:「我為汝治病,當與我直。」病人答曰:「此癡醫師,若是我病,可為我治,我本無病,強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責我直,詎非狂耶?」聲聞弟子亦復如是,若先結戒而生誹謗:「我自無罪,強為結戒。」是故如來不先結戒。』若漏起者。」

問曰:「何謂為漏起?」

答曰:「若漏於僧中已起者,是時如來當為諸弟子結戒,指示波羅提木叉。譬如良醫應病設藥令得除愈,大獲賞賜又被讚歎:『此好醫王善治我患。』如來亦復如是,隨犯而制,歡喜受持無有怨言。是以律本云:『止!止!舍利弗!若有漏法生,然後世尊當為結戒。』」

法師曰:「餘句自當知之。於佛法中誰先出家?崩揵多兒,名憂波斯那。因憂波斯那制戒,未滿十臘而與弟子授具足戒,憂波斯那二臘,弟子一臘,如是次第從此已,佛為制戒,告諸比丘:『自今以後,若未滿十臘,而與弟子授具足戒者,犯突吉羅罪。』佛已結戒竟,復有比丘,雖滿十臘、若過十臘,癡無智慧,而與弟子授具足戒。佛又制戒,告諸比丘:『若人無智慧,與人授具足者,得突吉羅罪。』佛聽有智慧人者,十臘、若過十臘,善能教授,聽與弟子授具足戒。

「未多者,眾僧中老少未多,房舍亦未大,若眾僧多者,當有犯漏法者,是時如來然後結戒。若比丘與未受具足戒共宿,過二三宿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丘年年度弟子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若比丘尼年年度弟子,是比丘尼得波夜提罪。已說如是,汝自當知。大利養者,若眾僧得大供養者,便生有漏法,是時如來當結戒。若比丘受裸形外道,若男若女,自手與飲食等,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未多聞者,若眾僧中未有多聞,若比丘僧中多聞,便生漏法,若一阿含若五阿含讀誦通利,以不正心而說顛倒義,非律言是律,非法言是法,是故佛結戒,若比丘作是語:『佛所說法我已知。』作是言者,是比丘得波夜提罪。次如沙彌語無異。所以如來因有漏法,我云何為諸弟子結戒。

「云何漏者?」

答曰:「劫賊。」

「云何為劫賊?」

答曰:「於佛法犯戒即是劫賊。」

「云何名為劫賊?」

答曰:「非沙門者,自言:『我是沙門。』劫四輩物。是故律中所說,未有漏法、未有劫人,亦言未有犯戒人。無罪者,言無煩惱亦言無患。無犯戒不染黑法者,黑法言破戒,亦言眾僧不破。極淨者,言極光明。住真實地者,戒三昧智慧解脫,是真實地而住。」

法師曰:「我當說次第。於毘蘭若國前夏三月,五百比丘最小得須陀洹道。」

問曰:「何謂為須陀洹道?」

答曰:「須陀洹言流。」

問曰:「云何為流?」

答曰:「道若人入此流道,名須陀洹道。如經文所說,佛問舍利弗:『須陀洹云何名須陀洹?』舍利弗答:『此是世尊善貫八道。何謂為八?一者、正見,二者、正思,三者、正口,四者、正行,五者、正生,六者、正勤,七者、正識,八者、正三昧。』」

復問:「何謂為須陀洹?」

答曰:「若人以八貫故,來至善道,是名須陀洹,如是名、如是姓,因道而名果,是故名須陀洹。汝自當知。不墮落法者,不言無。須陀洹人無墮落於地獄、餓鬼、畜生。何以故?斷煩惱故,以道故。便迴向菩提者,迴向前三道必當至。何以故?為道故。如是大智舍利弗答如來已,於毘蘭若夏三月大自恣竟。爾時佛告阿難者,告者,語。又言覺。佛法久有此法,過去諸佛告:『受人別請竟,得去。』聲聞弟子,別與不別隨意而去。佛憐愍眾生,欲遍行諸國。佛行諸國者,佛行有三境界,一者、大境界,二者、中境界,三者、小境界,三境界隨意而行。」

問曰:「何謂大境界?」

答曰:「九百由旬。」

「何謂中境界?」

答曰:「六百由旬。」

「小境界云何?」

答曰:「一百由旬。若佛欲大境界行時,大安居竟,九月一日與比丘僧圍遶而去,次第到聚落教化說法,受諸飲食,應可度者即為度之,未得度者令獲福利。九月日遊行,於夏三月中,多諸比丘行三昧法未竟,如來不大自恣,待小自恣到,九月十五日竟而去。中境界行時,八月日遊行。小境界者,先觀眾生根熟而住,次根熟而去,到十一月一日,與比丘僧圍遶而去。七月日遊行,此三境界中處處眾生,令離煩惱得四道果,為教化故。譬如採華人遍行山中,見諸雜華有開榮者,便摘持去。如來亦復如是。又有佛法,於清旦時入禪定樂,從三昧起,以大慈悲觀看十方世界,應可度者如來即往度之。又有諸佛法,有新從餘國來者,如來便相勞問。說法因緣今欲發起,結禁戒故,此是諸佛無上道法。」

問曰:「何謂為聲聞法?」

「佛在世時二過集眾,何謂為二?一過初入夏坐欲取禪定,第二過夏坐竟現有所得,此是聲聞法故。如律本所說,佛語阿難:『宜可共往。』往者,別諸婆羅門。別者,白婆羅門言:『安居以竟,我今便欲遊行餘國。』爾時世尊即著袈裟整衣服晨朝而去。阿難侍從往到城門,到已而入,放大光明遍照城內巷陌舍宅,皆如金聚,玄黃五色猶如電光,即向毘蘭若婆羅門家。到門下立,使人忽見佛光明,入白婆羅門言:『瞿曇沙門今在門外。』婆羅門聞佛來聲,霍然而悟,即起取氍氀毾[登*毛]敷置床座,躬自出迎白世尊言:『可從此路而入。』於是佛入已而坐。時毘蘭若婆羅門,本心欲坐近世尊邊,無因得坐,故於座邊叉手而立。」

法師曰:「次第後句自當知之。婆羅門白言:『世尊!應與未與。』」

法師曰:「此是婆羅門欲發起先所許供養如來者。婆羅門言:『我先請如來三月夏坐,應日日齎飯食糜粥、甘果水漿供養世尊,而便癡忘,未有一毫;非為不與,未得奉設。緣我白衣多諸事務,瞋恚愚癡逼迫迷亂,我心而忘,是故不與。』」

法師曰:「何以婆羅門作此語?不知魔王所迷,而自剋責,為白衣業故,遂忘世尊。於是婆羅門自念:『我請佛三月供養,都未施設。我今以三月供限併一日施,唯願世尊哀愍納受明日者。』婆羅門供如來明日即辦,佛觀婆羅門心極大歡喜,佛為哀愍故自念:『若我不受請者,此婆羅門當生噁心作如是言:「瞿曇沙門於三月請未得供養,今者怨恨不受我請。」當復有言:「瞿曇沙門非一切智,不能暫忍。」或當作如是言,輕賤如來獲大罪報。是故我今應當受請。』

善見律毘婆沙卷第五

 

上篇:善見律毗婆沙

下篇:毗尼母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律部目錄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四分律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四分律序 夫戒之興,所以防...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

羯磨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羯磨一卷(出曇無德律) 曹魏...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以下僅限出家具戒者觀看) 十誦比丘波羅提木叉戒本 姚...

佛說五王經

佛說五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昔有五王,國界相近,...

【註音版】供燈儀軌

供燈儀軌...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佛說菩薩內習六波羅蜜經 後漢臨淮沙門嚴佛調譯 佛言:...

佛說幻士仁賢經

佛說幻士仁賢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語錄 徑山沙門語風圓信無地地主人郭...

佛說信佛功德經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

【註音版】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佛說妙色陀羅尼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

【佛教詞典】白色

為五色之一。於密教所說六大之中,白色為「水大」之色...

【佛教詞典】流佈

【流佈】 p0914   瑜伽三十七卷二頁云:流佈者:謂佛...

母親的一生為你做了什麼你知道嗎?

當你1歲的時候,她餵你吃奶並給你洗澡;而作為報答,...

佩帶誦持楞嚴咒有八大功德

在本經經文當中講到:不論佩帶楞嚴咒也好、誦持也好,...

懺悔的前提和方法

問: 懇請法師慈悲詳解慚愧心和懺悔心以及如何懺悔? ...

大船翻沉,靠念佛奇跡般生還

我叫陳兆啟,31歲,家住遼寧省莊河市興達街,在蔬菜批...

如果不懺悔,罪業會增長廣大

《龍舒淨土文》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

臥時即有,坐時即無

問: 有和尚問石霜慶諸禪師:聽說佛性像虛空,這對不...

炒股障礙修行

張居土學佛很精進,十幾年如一日,嚴持戒律,誦經拜懺...

佛教戒律為何教人「不歌舞倡伎」

歌舞倡伎,是娛樂,以世間法來說,人之對於娛樂,是不...

造善成就安樂的果報,造惡成就痛苦的果報

我們看古代聖賢的教誨,有很多道理是相同的── 比方說...

睡眠者,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不定四者:睡眠者,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常熬夜者應多吃胡蘿蔔

常熬夜會使身體的正常節律性發生紊亂,對視力、腸胃及...

陽間誤殺雞,陰間有記錄

【原文】 若事事皆一時即了,則便成無因無果之斷滅深坑...

【視頻】《佛說摩鄧女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摩鄧女經》風柯月渚讀誦

【視頻】《吉祥經》(女聲讀誦)

《吉祥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