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希有,世尊!多所饒益修大乘者。一切眾生,謂諸天人雖受天人中樂,乃能親近無上涅槃最勝妙樂。世尊!有幾種法而能隨轉攝受大乘?復有幾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復有幾法於大乘中而極難作?復有幾法增長大乘?復有幾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世尊!復以何緣說名大乘?」

佛告海意菩薩言:「汝當諦聽!我今為說。海意當知!有一種法攝受大乘。何等為一?謂不忘失大菩提心,復不放逸。海意!復有一法攝受大乘,謂信所作悉墮業報。復有一法謂起正見,於緣生法不相違背。復有一法離愛、非愛,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復有一法,隨住大慈而自救度。復有一法,起大悲心不著己樂。復有一法,希求佛身隨念於佛。復有一法,依法真修隨念於法。復有一法,住不退轉眾中隨念於眾。復有一法,蠲除一切煩惱隨念於捨。復有一法,常不忘失菩提心故隨念於戒。復有一法,住清淨法隨念於天。復有一法,隨住利樂令他歡喜。復有一法,住堅固意極善樂欲。復有一法,起歡喜心為一切眾生施作解脫。復有一法,從甚深法如理出生勤求正法。復有一法,不以財利之心而行法施。復有一法,於聽法者作病人想。復有一法,於所說法如良藥想。復有一法,己說法者如醫王想。復有一法,常行衛護令法久住。復有一法,令三寶種不斷不絕。復有一法,無貪相續常生喜足。復有一法,捨諸所有不起愛著。復有一法,雖自守戒而常將護諸破戒者。復有一法,諸惡作者不觀彼過而住於忍。復有一法,諸善作者現起饒益而住於忍。復有一法,於背恩者起悲愍慧。復有一法,於知恩者起恭敬悲。復有一法,於無智者不起慢心。復有一法,於有智者隨彼受學。復有一法,深固善根心無厭捨。復有一法,於諸善法心常隨轉。復有一法,無諂曲故三戒清淨。復有一法,於說法者愛敬承事如師尊想。復有一法,捨諸外道文籍善聽正法。復有一法,修諸善根,雖復艱苦於生死中亦不疲懈。復有一法,於現住世及已涅槃諸佛如來,承事供養而無厭足。復有一法,與諸眾生為不請友。復有一法,以無依、無取、無著之心修四攝法。復有一法,了知在家諸過失已常樂出家。復有一法,於正士之業常自開發。復有一法,所作決定住菩提道增修勝行。復有一法,於同住大乘者不生惱恚。復有一法,教授菩提心法不生疲懈。復有一法,善護秘密法使不流散。復有一法,常當勤求法工巧智。復有一法,以真實語建立法幢。復有一法,所發誓願當令畢竟。復有一法,以無變悔心鈞行佈施。復有一法,常當覺了諸魔事業。復有一法,常應發起離慢智業。復有一法,遠於知識樂居寂靜。復有一法,離增上慢及貢高心不起他謗。復有一法,雖復了知諸煩惱已,而亦隨順世間行相。復有一法,淨命自資離諸貪染。復有一法,深固相應而常宴坐。復有一法,雖復多聞而常寂定。復有一法,如理正修瑜伽行地。復有一法,如實伺察空境界法。復有一法,於其利、衰心無高下。復有一法,怖畏憒閙獨處園林。復有一法,若得法利與他同分。復有一法,善解四聖諦智。復有一法,於諸智法而無秘惜。復有一法,為未學者成辦學故心無高勝。復有一法,若得、若失,信業報故不生熱惱。復有一法,恭敬聽法之者善為說法。復有一法,於親友中離諸貪愛,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復有一法,於說法師所不起諂心而常讚歎。復有一法,以調順心故荷擔一切眾生。復有一法,於諸波羅蜜多相應勤求。復有一法,精進長養菩提道行。復有一法,建立信根令無動轉。復有一法,於國城中不空受食。復有一法,積集七種聖財而不匱乏。復有一法,內意真實安固命根。復有一法,以方便善巧成熟眾生。復有一法,行法施故而善攝法。復有一法,離諸諍論說最上法。復有一法,以無所得心聽受正法。復有一法,離沙門垢故而成沙門。復有一法,以無染愛心入王城聚落。復有一法,常當伺察過失善護一切眾生。復有一法,棄捨世間諸雜藝者。復有一法,於善知識所常當誠實。復有一法,自心清淨已起智復令一切眾生心得清淨。復有一法,無虛假故內意清淨。復有一法,趣向最勝道故深心清淨,而此一法善作勝業方便清淨。復有一法,福清淨已諸相清淨。復有一法,智清淨已煩惱清淨。復有一法,眾生清淨已剎土清淨。復有一法,雖觀無相而善迴向。復有一法,修隨順忍。復有一法,於三解脫門常當伺察修習出離。復有一法,住無所住。復有一法,證漏盡智神通遊戲。復有一法,住於止觀所作成辦得明解脫。復有一法,勤修方便所攝之慧。復有一法,住三界輪得菩提場莊嚴。復有一法,謂一切法平等現成正覺。復有一法,攝受大乘,謂一切法自性無性、無生、無起,如是知已即得無生法忍。海意!此之一法而能攝受大乘,如是等一法攝受大乘已,餘諸攝受依止而悉捨離。

「復次,海意!有二種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何等為二?一者、於佛法中生淨信解;二者、不樂聲聞、緣覺乘法。有二種法,於大乘中而極難作。何等為二?一者、自解脫已善護未解脫者;二者、隨為彼說解脫之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不壞滅大菩提心;二者、伺察眾生善為建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法;二者、觀一切眾生皆悉無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心無厭離;二者、所修方便而不虛假。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內心清淨而為根本;二者、無作、無不作故修諸福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勤修善根方便;二者、所修方便而令畢竟。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無戲論故而修方便;二者、所修方便住畢竟故其心寂靜。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深心趣向勝道;二者、於最勝法中作最勝所緣。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說悔自罪;二者、出離他罪。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捨諸所有;二者、不求果報。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起平等心而行施捨;二者、善能迴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護戒無缺;二者、不求生天。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於毀戒者起悲愍心;二者、自具戒德不作貢高。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善樂於忍;二者、迴向菩提。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捨離高心;二者、尊敬忍者。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發起精進求諸善法;二者、於諸善根生歡喜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身心寂靜;二者、心離依著。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積集禪支;二者、心業調暢。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著禪味;二者、不厭欲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勤求正法;二者、常生法欲。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於法;二者、於法寂定。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於師長所增加尊重。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專勤承事;二者、善言隨順。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於時、非時而常請問;二者、隨所得義領納於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義智;二者、修法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聞財無厭;二者、聞慧無厭。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深固之法;二者、遠離不深固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如理為他說法;二者、於聽法者起悲愍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於法不吝;二者、不以財利之心為他說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止息外聽;二者、攝受諸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息除五蓋;二者、修七覺分。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獲得歡喜;二者、喜受相應。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知法、知量;二者、知自境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信於業報;二者、善修勝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解了諸非業報;二者、增長一切善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出誠實言;二者、不誑聖人。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如說能行;二者、不壞佛眼。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身業清淨;二者、離三不善。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身猶如影像;二者、觀如草、木、瓦礫。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語業清淨;二者、離語四過。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解悟不可說法;二者、智了諸聲猶如對響。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心業清淨;二者、遠離貪、瞋、邪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內心寂止;二者、外無所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修慈心觀;二者、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心如虛空清淨無垢;二者、自度度他而善迴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不厭離大悲之心;二者、勤修善根而無懈倦。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無生;二者、善護出離。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遊戲法園;二者、除厭離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圓滿寂默之法;二者、未具法者而令修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捨離愛染;二者、斷諸損害。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於捨行;二者、觀察眾生而無艱苦。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修念佛觀;二者、住於無念而起念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於法身;二者、成辦諸相好身。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修念法觀;二者、成辦諸眾生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離貪;二者、於其貪行眾生起大悲心。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諸菩薩眾;二者、歸向不退轉眾。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察無為;二者、護得果者。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於戒;二者、常不忘失大菩提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無加行戒;二者、攝受將護破戒眾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於捨;二者、捨己不生變悔。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蠲除己之煩惱;二者、為眾生說斷煩惱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念於天;二者、不求生天。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住正念慧;二者、散亂心者令住念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增修福行;二者:增修智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善修無加行智;二者、於諸福行不生厭離。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超越諸著;二者、於諸愛著悉能解脫。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極善樂欲;二者、不生諂誑。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知恩;二者、報恩。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斷除欲貪;二者、於善法欲而無厭棄。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說悔諸罪;二者、不作諸罪。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起惡作;二者、不起隨眠。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喜他福;二者、自福無厭。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於一切罪起盡滅智;二者、於一切福起長養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勸請諸佛;二者、護持正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知法界本無分別;二者、智善分別說諸句義。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善解迴向;二者、隨所迴向與一切眾生共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抉擇無相;二者、修諸有相。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雖觀於空;二者、觀照眾生。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慧起悉無所樂;二者、方便而有所樂。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希求善根;二者、為諸眾生成辦善根。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習無願;二者、積集所生之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無著;二者、無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無慢;二者、愛樂。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樂居寂靜;二者、領納寂靜功德。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寂靜行;二者、自度復度一切眾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少欲;二者、知足。復有二法難作;一者、省察己之煩惱;二者、審觀斷除一切眾生煩惱。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安定;二者、伺察。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常省己過;二者、不觀他過。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離貢高;二者、不起他謗。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觀我無我;二者、觀眾生無眾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常行施;二者、容受他施。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出離輪迴;二者、度輪迴中一切眾生。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勤求波羅蜜多;二者、隨諸所求波羅蜜多如所說住。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得現量智;二者、成辦他智。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不求世間名聞利養;二者、勤求正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饒益者為作饒益;二者、已饒益者而令增極。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所作大慈而無邊際;二者、所行大悲而無間斷。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已得度者而令證悟;二者、未得度者而為濟度。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為諸眾生成就功德;二者、無德眾生起大悲心。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饒益者作饒益行;二者、已作饒益而無異想。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身念處觀;二者、身住清淨。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身中身隨念觀;二者、不與身俱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受念處觀;二者、於苦樂等受而無領納。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受中受隨念觀;二者、不與受俱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心念處觀;二者、心住清淨。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心中心隨念觀;二者、不與心俱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作法念處觀;二者、常起抉擇法智。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作法中法念處觀;二者、不與法俱起於尋伺及尋伺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已生諸不善法悉令除斷;二者、已生一切善法而能守護。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未生諸不善法防令不生;二者、未生一切善法當令生起。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常修欲、勤、心、慧四種神足;二者、應以神足得度眾生而善度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雖獲無加行神變;二者、不動法界能於一切佛剎之中顯諸神應。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自所得信而無動轉;二者、諸未信者令具於信。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自心而無雜染;二者、染心眾生令得清淨。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發起諸精進根;二者、安住念根不生散亂。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抉擇善觀諸精進根;二者、不著空相而起於念。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於定慧根勤修諸行;二者、所修諸行不生疲懈。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智無所行;二者、成熟眾生而有所行。復有二法多作:一者、於諸煩惱觀離煩惱;二者、已生煩惱勤求出離。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一切法不和合本離煩惱故;二者、於三界和合,為斷一切眾生諸煩惱故。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海意!復有二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一者、精進修七覺支;二者、深心說覺支法。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不住盡智;二者、無生智忍。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善行正道;二者、善知非道不行。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修向道智;二者、安立正道。復有二法多作:一者、隨順緣生之法;二者、離二邊見。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善知一切眾生染因、染緣;二者、善知一切眾生淨因、淨緣。復有二法多作:一者、覺知魔事;二者、遠離魔業。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出離諸魔;二者、令魔隱伏。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已盡之法復無所盡;二者、無盡之法而不可盡。復有二法難作:一者、本來無盡;二者、諦觀諸法剎那破壞。復有二法多作:一者、從初發心而即伺察大菩提場;二者、伺察菩提場故不樂餘乘。復有二法難作:一者、初發心時,是即出生菩提場因;二者、雖復起諸善心而無取著。復有二法多作:一者、生死相續之者為斷諸結;二者、善根相續之者,令其發心不生厭離。復有二法難作:一者、若有方分、若無方分,一切善根悉用迴向無上菩提;二者、雖復迴向菩提,起心諦觀皆如幻法。復有二法多作:一者、令諸眾生普觀菩提;二者、已觀菩提眾生令觀解脫。復有二法難作:一者、伺察菩提平等故眾生亦平等;二者、成熟眾生精進無倦。復有二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一者、發心如理抉擇一切善法;二者、發起大悲之心,以諸眾生置涅槃道。海意!此之二法於大乘中而能多作。復有二法,於大乘中而極難作:一者、無生而生;二者、無起而起。海意!此之二法於大乘中而極難作。

「◎復次,海意!有三種法增長大乘。何等為三?一者、發菩提心增修善根;二者、為善知識之所攝受不生疲懈;三者、建立大悲而無退轉。此之三法增長大乘。復有三法增長大乘。何等為三?一者、勤修勝行;二者、伺察諸行;三者、於勝行中為諸眾生而善成辦。復有三法:一者、攝止慳心;二者、廣行施捨;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自集淨戒;二者、將護破戒之人;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心無障礙;二者、忿恚眾生令得清淨;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精進無倦;二者、懈怠眾生而能將護;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從禪定生;二者、不著禪定;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勤求多聞;二者、如聞伺察;三者、迴向菩提。復有三法:一者、起於緣眾生慈;二者、起於緣法之慈;三者、起於無緣之慈。復有三法:一者、自所作故起於悲心;二者、為他作故起於悲心;三者、離二邊故起大悲心。復有三法:一者、勤求自利之智;二者、勤求利他之智;三者、發勤精進二利圓滿。復有三法:一者、過去已盡之智;二者、未來未至之智;三者、現在住法界智。復有三法:一者、於其正定眾生起方便慈;二者、於其不定眾生起解脫慈;三者、於其邪定眾生起大救度慈。復有三法:一者、得樂受故身業調暢;二者、善護他故語言甘美;三者、行正直故心業堪任。復有三法:一者、雖修不淨之觀,而於貪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二者、雖修慈心之觀,而於瞋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三者、雖修緣生之觀,而於癡行眾生類中不生厭離。復有三法:一者、利益修勝行故;二者、歡喜常知足故;三者、清涼永無熱惱故。復有三法:一者、任持所聞;二者、總持文句;三者、入於智聲前後際斷故。復有三法:一者、攝集七聖財故而不匱乏;二者、法施無障礙故能行大捨;三者、所有財利鈞眾分故常得大富。復有三法:一者、誠諦入勝義諦故;二者、真實無虛誑故;三者、如常無變異故。復有三法:一者、自知今我云何?二者、知諸眾生當何施作?三者、知時、解時、非時諸分位故。復有三法:一者、蘊、法蘊平等;二者、界、法界平等;三者、處觀如空聚。復有三法:一者、不壞因果;二者、能善長養諸緣;三者、和合互相涉入。復有三法:一者、不違背佛;二者、不譭謗法;三者、不輕慢眾而常尊重恭敬承事。復有三法:一者、止息於貪;二者、遠離於瞋;三者、開曉於癡。復有三法:一者、入世俗諦;二者、真實說相;三者、勝義諦無住。復有三法:一者、於諸眾生不起輕慢;二者、於阿羅漢常生尊敬;三者、不為煩惱之所制伏。復有三法:一者、不染欲界;二者、不樂色界;三者、不著無色界。復有三法:一者、於衰、譏、毀、苦其心不下;二者、於利、稱、譽、樂其心不高;三者、不染世之八法,猶如山王安固無動。復有三法:一者、隱密諸根;二者、善解諸結;三者、善調其心。復有三法:一者、建立地位功德;二者、能離地位過失;三者、於地地中善能勝進。復有三法:一者、內心起勝上智;二者、深心起差別智;三者、方便起安立智。復有三法:一者、定清淨已得增上戒學;二者、慧圓滿已得增上心學;三者、解脫圓滿已得增上慧學。復有三法:一者、樂受斷除貪愛;二者、苦受斷除瞋恚;三者、不苦不樂受斷除無明。復有三法:一者、雖轉於因而無加行;二者、雖轉煩惱而無分別;三者、雖轉三界而無願求。復有三法:一者、抉擇於空遠離諸見;二者、抉擇無相止息尋伺;三者、抉擇無願三界寂滅。復有三法:一者、眼空;二者、色境離性;三者、眼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耳空;二者、聲境離性;三者、耳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鼻空;二者、香境離性;三者、鼻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舌空;二者、味境離性;三者、舌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身空;二者、觸境離性;三者、身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意空;二者、法境離性;三者、意識無住。復有三法:一者、密修於戒;二者、善護於定;三者、抉擇於慧。復有三法:一者、修念任持正法;二者、修慧深固伺察;三者、修行覺了行義。復有三法:一者、隨住聲聞聖諦聲中說解脫法;二者、隨住緣覺緣生法中說解脫法;三者、隨住菩薩六波羅蜜諸勝行中說解脫法。復有三法:一者、捨,謂捨一切珍寶;二者、大捨,謂捨妻子、奴婢、眷屬;三者、極捨,謂捨身份、頭目、手足。復有三法:一者、護持正法;二者、護持諸說法師;三者、護持大乘之法。復有三法:一者、不令生死相續;二者、覺悟生死過失;三者、遠離生死罪業。復有三法:一者、無蓋障心聽受正法;二者、無隨眠心而常宴坐;三者、以出離心能正修行。復有三法:一者、所聞依義;二者、觀察依智;三者、解脫依法。復有三法:一者、多聞樂居寂靜;二者、住寂靜已深固作意;三者、深固作意相應而能覺了諸法平等。復有三法:一者、恭敬智者;二者、請問多聞;三者、護修定者。復有三法:一者、不以得利之心而行法施;二者、於聽法者慈心攝受;三者、起一切智心現前所作。復有三法:一者、心平等故眾生平等;二者、無種種性故諸法平等;三者、智平等故諸佛平等。復有三法:一者、智,知三世平等;二者、慧,解三解脫平等;三者、了,悟三界平等。復有三法:一者、善觀諸行無常亦復是苦;二者、善觀諸法無我;三者、善觀涅槃寂靜。復有三法:一者、誓願真實住畢竟故;二者、所聞真實如理修行;三者、三摩地真實發生勝慧。復有三法:一者、已作之罪而不覆藏;二者、未作之罪防令不起;三者、現所有罪悉令悔滅。復有三法:一者、遠離惡作;二者、遠離隨眠;三者、遠離疑惑。復有三法:一者、樂居寂靜;二者、離於貪愛;三者、起善法欲。復有三法:一者、住深法忍;二者、說種種法;三者、得一切處通達辯才。復有三法:一者、所聞決定總持;二者、得佛加持辯才;三者、諸所說法賢聖攝護。復有三法:一者、從初發心坦平如地;二者、諸行畢竟諸行相續;三者、雖轉諸想而住不退轉地。復有三法:一者、圓滿聞所成忍;二者、思所成忍而不流散;三者、獲得無生法忍。復有三法增長大乘:一者、方便與慧和合修諸道行;二者、大慈大悲和合成熟眾生;三者、精進不放逸和合護持正法。海意!此之三法而能增長大乘。

「復次,海意!有四種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何等為四?一者、惡聞,所謂尋求外道文籍;二者、於其六波羅蜜菩薩藏正法不樂聽受;三者、增上慢心起諸魔業;四者、業障隨逐譭謗正法。海意!此之四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復有四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何等為四?一者、貪愛;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四者、煩惱增盈不求善法功德。復有四法:一者、嫉他得利;二者、諂曲親近諸說法師;三者、起黠,利慧誑行饒益;四者、以不實心而作欺誑。復有四法:一者、於善友所起惡友想;二者、於惡友所起善友想;三者、於非法中起正法想;四者、於正法中起非法想。復有四法:一者、常起慳染之心;二者、見乞丐人即起損害過失之心;三者、施已生變悔心;四者、起背一切智心。復有四法:一者、欲心行施;二者、過失心行施;三者、怖畏心施;四者、愚癡心施。復有四法:一者、為求名稱故施;二者、為求美譽故施;三者、為求善聲故施;四者、為求讚歎故施。復有四法:一者、以世俗情義故施;二者、有所為事故施;三者、不顯明施;四者、不自手施。復有四法:一者、以麁物施;二者、不貴重施;三者、不恭敬施;四者、增上慢施。復有四法:一者、以利刀施;二者、以毒藥施;三者、不軌法施;四者、損害心施。復有四法:一者、於持戒人生瞋恚心;二者、於破戒人起彼損害不將護心;三者、自所修戒而常雜亂;四者、於說戒人起殺害想。復有四法:一者、好求艱苦財利;二者、若得法利不鈞他分;三者、不欲他人所得利養;四者、於自得利不生知足。復有四法:一者、身曲非威儀道;二者、語曲所言不實;三者、心曲欲作諸罪;四者、一切處曲不以淨命而資養故。復有四法:一者、於其同住大乘之者起瞋恚心;二者、不能覺了諸魔事業增上慢故;三者、聞非所說而即喜行;四者、聞說諸善功德而生惱意。復有四法:一者、高慢正法不能親近;二者、於說法師不起尊重;三者、於其父母、師長及親教師不生歸敬;四者、身心堅獷諸所起行常生違背。復有四法:一者、舉揚自德;二者、隱覆他德;三者、我慢熾然;四者、堅勐瞋恚。復有四法:一者、懈怠;二者、惛沉;三者、不正順;四者、執著。復有四法:一者、不調伏;二者、不寂靜;三者、不隱密;四者、不柔善。復有四法:一者、少聞入於國城聚落;二者、不具戒蘊而求利養;三者、不護身儀入女人捨;四者、不住等引之心,解入一切眾生根性。復有四法:一者、不能勤修四攝之法;二者、棄捨成熟眾生;三者、譭謗正法不作護持;四者、於說法人而生嬈惱。復有四法:一者、愚癡常生多欲;二者、瞋恚樂作諸罪;三者、貪愛不生喜足;四者、求利心常無厭。復有四法:一者、不信而常掉舉;二者、親近惡友不厭捨罪;三者、懈怠減沒善法;四者、放逸所作善根而皆喪失。復有四法:一者、不能內觀察故而常無慚;二者、慧解不明曉故而常無愧;三者、與無間業等故而不知恩;四者、雖於他人少行善利,而自伐滅返生誣謗。復有四法:一者、瞋;二者、忿;三者、恨;四者、害。復有四法:一者、虛誑諸聖;二者、不護諸聖;三者、輕慢施主;四者、於阿羅漢起增上慢。復有四法:一者、身業不能清淨;二者、語業不能善護;三者、心業雜染;四者、於大乘中而生疲倦。復有四法:一者、於眾聚中而起兩舌;二者、於師長阿闍梨所而發惡語;三者、於諸來求者而興綺語;四者、虛誑人天。復有四法:一者、不護戒蘊;二者、不越他世;三者、散失善根;四者、破壞長養勝行。復有四法:一者、於大眾中起強勝心;二者、於集會所執高慢心;三者、常出惡言欲離於罪;四者、以雜亂語說世間典。復有四法:一者、以不勤行心居寂靜處;二者、多損害心居憒閙中;三者、不種善根起有福想;四者、竊菩薩名求利活命。復有四法:一者、心不柔順;二者、其心麁獷;三者、心不調伏;四者、於諸眾生起艱苦心。復有四法:一者、憍恃持戒;二者、憍恃多聞;三者、憍恃住阿蘭若;四者、憍恃頭陀功德。復有四法:一者、計我為勝;二者、計法為勝;三者、以少善根計為高勝,不迴向菩提;四者、先修大乘之行,中樂聲聞、緣覺乘法。復有四法:一者、執著於身;二者、執著於心;三者、執著於戒;四者、不向勝道。復有四法:一者、親友家乞於非家用;二者、追求利養自謂清淨,而復喜見破戒之者;三者、耽樂俗捨;四者、於具戒人而生瞋恚,艱苦所作起諸纏縛。復有四法:一者、多作事;二者、多求利;三者、多語言;四者、多知識。復有四法:一者、我見取著於我;二者、眾生見取著眾生;三者、斷見取著無作;四者、常見取著身命。復有四法:一者、雖於諸事有所發起;二者、既發起已不能攝持;三者、不攝持故而生疲懈;四者、以疲懈故乃起怖畏。復有四法:一者、不修昇進地地之智;二者、不能善修禪定;三者、棄捨眾生勝慧不行;四者、雖修願及方便,而起有得之想。復有四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一者、法障隨眠而根性鈍;二者、業障隨眠,於諸善根而不勤行;三者、煩惱障隨眠三蘊隨轉;四者、魔事隨逐忘失菩提心。海意!如是等四法於大乘中而為障難。」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一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世尊說是攝受大乘等諸法時,會中四萬四千眾生及千天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有大光明廣照十方,有千天人處於空中,言音互發喜躍迴旋。復雨殊妙天諸寶花,鼓吹歌音奏天妙樂,而為供養。以妙偈詞而讚歎曰:

「如是最上大法藏,  如來今日親開示;
 久已安住大悲心,  為諸眾生明顯了。」

說此偈已,又作是言:「世尊!若人於此如來所說大法寶藏,而能受持極少分者,是人速能解脫一切地獄恐怖,次第當轉無上法輪。世尊!譬如有人去彼州城聚落不遠,見地伏藏中有無盡珍寶充滿,是人以具利益心故,見已即時詣州城中語諸人言:『汝等善來,汝若欲求諸珍寶者,我知方處,當示於汝無盡伏藏。』世尊!彼州城中有一類人,雖聞其言而不信受。有一類人信其所說,即同其人詣伏藏所,隨自力能恣取其寶,如其智量得寶而還。然彼伏藏取而無盡,亦無分別此人我與、彼人不與,此人應取、彼不應取。何以故?而是伏藏無分別故。世尊!諸佛所說大法寶藏亦復如是,佛於阿僧祇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中,積集如是無上廣大妙法寶藏,既積集已,詣菩提場成正覺果,後於波羅奈國鹿野苑中轉大法輪。今日世尊又復轉此集會正法,開示無上大法寶藏。而佛世尊以無取心,於諸眾生起大悲行作利益事。諸不知者,以妙梵音普遍告諭諸天及人、阿修羅等,而表示言:『汝等來此受持無上廣大法寶,此法能盡生、老、病、死諸苦邊際,能施一切無盡妙樂。』世尊!或有一類不具於信愚癡之人,於此正法不生勝解,復不正順不能分別,故不生信。或有一類具信之者,於此正法能善分別,而生勝解復起正順,以能分別故深生淨信;是人乃能於佛如來大法寶藏,隨力堪任取其法寶。自取寶已,復令他人於彼諸乘解脫法中而生信解。或有樂住聲聞乘性,或有樂住緣覺乘性,或有樂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佛如來無上最勝大法寶藏而無窮盡,亦無分別。

「又復,世尊!今此無上大法寶藏,如是廣大開發顯示,而諸眾生於此法寶總略乃至極少分中,有不能取者。是人不得寶故,於長夜中行三惡趣無有窮盡。世尊!若復有人於此無上大法寶藏,少略乃至或能受持一四句偈者,是人具足七種聖財而不貧匱,何況有能於此廣大集會正法,少略一品信奉受持,或復二、三、四、五,若十、二十,逮七十品,乃至終畢能受持者,是人所獲功德不可稱計。何以故?今此法門不離菩提心故,為諸眾生起大悲心所逼切故。是故若人能起淨心,受持、讀誦、為他說者,應知彼人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當坐道場降伏諸魔,於大乘中得大神通。」

爾時,世尊讚諸天子言:「善哉,善哉!諸天子眾!汝等善說。當知善能於此正法受持、讀誦而生勝解、如理修行者,是人建立一切語言勝妙功德;是人得至一切智頂;復知是人廣為一切世間作智慧光普遍照曜,詣菩提場,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由能乘御此大乘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建立此最勝,  廣大諸佛乘;
 如虛空光明,  越諸世間故。
 出離三有已,  往詣菩提場;
 無彼有著心,  已離諸繫著。
 俱胝劫積集,  廣大清淨說;
 佈施調止門,  令內心深固。
 由戒止諸罪,  身心得清淨;
 離諸怖畏心,  往詣菩提場。
 平等心及意,  容受諸眾生;
 超勝於餘乘,  謂諸下乘等。
 趣此大乘法,  令眾生歡喜;
 高建大法幢,  神足御如馬。
 聞精進相續,  禪定為床坐,
 忍辱力隨得,  大智慧灌頂。
 摧伏諸外眾,  破諸魔軍已;
 詣淨菩提場,  趣向大乘法。
 慈心為甲冑,  怨惡不能壞;
 行堅固大悲,  趣向深法理。
 四禪、四神足,  乘四無量行,
 調御菩提心,  不捨諸正道。
 十方無邊際,  一切眾生界;
 悉於此大乘,  乘御而修進。
 無苦亦無樂,  非減亦非增;
 最上佛乘中,  具如是神力。
 修行四念處,  及彼四正斷,
 四神足亦然,  五根、五力等;
 如佛所讚說,  具七覺支寶,
 遊行八正道,  往詣菩提場。
 寂止諸煩惱,  圓具法光明;
 破一切暗塵,  顯出於三有。
 神力普能召,  帝釋、梵王等;
 汝等各善御,  此無比大乘。
 諸波羅蜜多,  謂施、戒及忍,
 精進、禪定門,  勝慧智神力。
 及彼方便行,  所攝真實願;
 縱百千魔軍,  此悉能摧伏。
 毀戒諸眾生,  勤造諸罪業;
 高勝諸菩薩,  集多種功德。
 若所起諸心,  菩提心廣大;
 能御大乘人,  彼悉能觀察。
 所有世間典,  種種義及行;
 乃至出世間,  真實諸善法。
 有學及無學,  緣覺諸聖人;
 住於佛乘者,  悉入彼彼門。
 若種種煩惱,  及種種心行;
 諸苦惱眾生,  輪轉有為界。
 住於佛乘者,  菩薩悉能觀;
 令彼等息苦,  趣向畢竟乘。
 又諸懈怠人,  劣弱無勢力;
 而不能運心,  盡眾生苦際。
 由聞大乘已,  彼心生恐怖;
 唯求自樂因,  不作利他行。
 若明解大力,  有大智菩薩;
 精進力具圓,  眾生常利益。
 行大悲方便,  內心性清淨;
 由乘最上乘,  故彼心歡喜。
 普盡諸世間,  無邊種種行,
 上、中、下等差,  根性及意樂,
 乘此最上乘,  具大智菩薩,
 剎那能遍知,  諸眾生心行。
 身得妙相好,  莊嚴諸身份;
 語出悅美音,  一切聞皆喜。
 心意得清淨,  具禪定、神通;
 由乘最上乘,  獲廣大功德。
 此最上佛乘,  三界遍聞故;
 乃至一切佛,  聖佛眼不斷。
 增長最上眼,  謂法眼熾然;
 超越三界眾,  即諸阿羅漢。
 此乘淨微妙,  不墮穢土中;
 菩薩御此乘,  剎那見諸佛。
 十方界往已,  無疲亦無減;
 觀此無比乘,  有如是神變。
 御佛乘大士,  遍行諸世間;
 超勝及比倫,  求之俱不得。
 世間一勇勐,  菩薩大威神;
 由乘最上乘,  能怖魔軍眾。
 獲色力威勢,  及得廣大富;
 或帝釋、梵王,  輪王、護世等;
 乃至天及人,  得是三界樂;
 由乘最上乘,  妙樂悉圓具。
 菩薩心無高,  而亦復無下;
 能施諸所愛,  施已不求報。
 以歡喜慈心,  亦施於頭目;
 由乘最上乘,  迴向菩提故。
 菩薩持淨戒,  或具於梵行;
 禁戒淨光明,  煥耀踰日月。
 色相及富盛,  悉無所希求;
 由乘最上乘,  為救度眾生。
 菩薩聞惡言,  不忿亦不恚;
 正使碎其身,  亦護諸群品。
 此身即易得,  法王值極難;
 由乘最上乘,  得此忍清淨。
 菩薩於無邊,  百千劫已來;
 循環惡趣中,  流轉生死界。
 發大精進力,  為救度眾生;
 由乘最上乘,  精進力成就。
 菩薩得寂靜,  柔軟勝妙樂;
 知定功德法,  慈眼視眾生。
 是中無少分,  味著禪定樂;
 唯思念希求,  得見於諸佛。
 菩薩知諸法,  因緣所生空;
 我法及眾生,  彼皆無所得。
 諸見善清淨,  勝慧調伏心;
 由乘最上乘,  此妙慧清淨。
 所有四聖諦,  四無量、四定,
 及五種智通,  四無礙解等;
 於四攝法中,  法施為最上;
 如是功德門,  皆從佛乘出。
 所有十力等,  無邊諸佛法;
 佛人中師子,  說法若其吼。
 眉間及口中,  無見頂放光;
 由乘最上乘,  菩薩不難得。
 諸佛有三種,  最勝大神通;
 調伏於世間,  照明諸心意。
 諸佛所說法,  其果利不虛;
 由乘最上乘,  疾速皆獲得。
 佛語義相應,  無染無過失;
 緊那羅梵音,  軟美復悅意。
 普攝諸世間,  眾生言音等;
 聞佛妙音聲,  一切皆歡喜。
 菩薩非久獲,  如是佛言音;
 等空佛剎中,  一切皆表示。
 普遍悉能聞,  法義相應語;
 眾生聞皆樂,  煩惱悉蠲除。
 假使以神力,  能至虛空邊;
 十方海水中,  亦能知其量。
 無邊眾生行,  剎那心尚知;
 唯佛最上乘,  功德說無盡。」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是故當知!若有菩薩欲於如是廣大正法,密作護持令法久住;自心潔白已,於他眾生及補特伽羅,所有一切上、中、下根能遍知者,應當受持如是句義。所謂門句、印句、及金剛句。得受持已,如義解了,以慧相應,最勝方便如理伺察。海意!何者名為門句?所謂諸施設門,表示一切法分別義。阿字門,表示一切法無生義;波字門,表示一切法勝義諦;那字門,表示一切法了知名、色義;捺字門,表示一切法調伏寂靜義;娑字門,表示一切法出過諸著義;多字門,表示一切法隨住真如義;迦字門,表示一切法了達業報義;又娑字門,表示一切法平等無差別義;摩字門,表示一切法大悲義;誐字門,表示一切法最極甚深難徹源底義;惹字門,表示一切法超越老死義;馱字門,表示一切法法界無分別義;設字門,表示一切法圓滿奢摩他義;佉字門,表示一切法虛空煥明義;叉字門,表示一切法普盡無生義;倪野字門,表示一切法智無著義;他字門,表示一切法善解處非處義;塞迦字門,表示一切法了知諸蘊義;奼字門,表示一切法畢竟無邊際義;身寂靜門,表示一切法無貪染義;心寂靜門,表示一切法調伏瞋、癡義;止息門,表示一切法歸趣無著義;深固門,表示一切法出離三際義;住實性門,表示一切法住法界義;無取門,表示一切法解脫相義;無執著門,表示一切法離諍論義;無雜染門,表示一切法清淨相義;法自性門,表示一切法本來明淨義;妙光明門,表示一切法煥明義;觀想門,表示一切法離散義;無攝藏門,表示一切法不和合義;菩提門,表示一切法平等一味義;涅槃門,表示一切法離諸煩惱義。海意!如是等門句,能受持者,得自心潔白已,於他眾生及補特伽羅上、中、下根,悉能了知。

「復次,海意!何名印句?所謂一切法解脫印所印。法本無二,二清淨故。一切法二邊無邊印所印,斷、常清淨故。一切法盡離貪印所印,盡門盡際中無盡無邊際故。一切法無高、無下印所印,平等性實際清淨故。一切法如虛空印所印,出過五眼道故。一切法住虛空印所印,法界即虛空界故。一切法無分別印所印,法界涉入故。一切法法界印所印,法無分別相故。一切法真如印所印,前後際如實故。一切法實際印所印,本來清淨故。一切法空印所印,有為同等故。一切法無相印所印,遠離差別諸所緣故。一切法無願印所印,離諸所求故。一切法無常印所印,自性無性無相故。一切法苦印所印,五蘊善積集相故。一切法無我印所印,自性無我故。一切法寂靜印所印,畢竟無動故。一切法誠諦印所印,普遍攝入勝義諦故。一切法無動印所印,種子無住故。一切法不壞印所印,畢竟決定故。一切法如如印所印,前、後際不斷故。一切法三世平等印所印,於一切處同一味故。一切法無生印所印,自性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滅印所印,自性無生故。一切法不相待印所印,離增上慢故。一切法無戲論印所印,一切尋伺無積集故。一切法明瞭無相印所印,無諸色相所表示故。一切法無染印所印,依止斷故。一切法無成辦印所印,對治不可得故。一切法非業報印所印,一切無造作故。一切法無為印所印,悉離生、滅諸分位故。一切法平等性印所印,諸法等虛空悉無差別故。海意!此等名為印句。是諸印句,乃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菩提之印。如是印句,所有八萬四千法蘊於中出生。如是印句,普攝諸佛及諸菩薩最上智印,速疾證得無生法忍。海意!如是等印句,所有不種善根諸眾生等而不得聞;又此法門善能降伏一切魔業。海意!所有無盡總持寶篋,而能藏攝彼一切法,是法皆從印句中出。又復八萬四千三摩地門,及遍入八萬四千眾生心行,及千波羅蜜門,悉從如是印句中出,而此印句亦復隨入彼彼法門。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二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三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海意!云何是金剛句?謂即自身。是金剛句自性無分別故,海意!此金剛句於諸見中抉擇而轉無明。是金剛句入諸明故,此金剛句於所緣事中遍知而轉五無間際。是金剛句無加行平等故,此金剛句於諸加行遍知而轉貪際。是金剛句離貪際平等故,此金剛句於貪離貪平等而轉瞋際。是金剛句慈際平等故,此金剛句破諸瞋恚、癡際。是金剛句慧光明平等故,此金剛句開顯明慧。一切眾生一眾生,是金剛句遍入眾生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眾生自性。一切眾生心一眾生心,是金剛句入無心故,此金剛句而隨了知心之自性本來明澈。一切佛一佛,是金剛句遍入真如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平等性智。一切剎土一剎土,是金剛句遍入無盡剎土故,此金剛句隨知虛空平等。一切法一法,是金剛句入一切法性平等故,此金剛句而隨了知無二法門。一切法佛法,是金剛句於一切處智隨入解故,此金剛句而隨覺了金剛喻定。諸魔事業諸佛事業,是金剛句入諸魔業隨警悟故,此金剛句出過一切魔之事業。一切語言如來語言,是金剛句遍入一切音聲隨解了故,此金剛句而隨了知不可說法。一切法無生,是金剛句入無滅故,此金剛句超越生、老、病、死之道。一切法無起,是金剛句入無止息故,此金剛句而能隨轉諸法寂滅。

「海意!此如是等諸金剛句,是不破壞句,是精妙句,是平等句,是聖諦句,是堅固句,是無種種句,是愛樂句,是不斷句,是寂靜遍寂近寂之句,是無作用句,是不和合句,是入無趣之趣句,是無行句,是真性句,是如實句,是不背佛句,是不謗法句,是不破僧句,是如所說句,是三輪清淨句,是勇勐句,是梵行句,是空寂句,是虛空句,是覺支句,是無相句,是無願句,是法相句,是心意識無住句,是摧伏諸魔外道句,是清淨無垢明澈句,是觀照菩提句,是慧光明句,是無法顯示句,是畢竟不生不滅句,是自境界清淨句,是入佛境界句,是無思惟分別遍計句,是法界無差別句,是入無句之句句。海意!如是等金剛勝妙諸句,若有菩薩隨能領受抉擇其義者,我說是人決定當坐菩提道場,作師子吼。」

當佛世尊說是門句、印句、金剛句時,此會中有八千菩薩獲得入一切法門印陀羅尼,及得遍入一切眾生意樂三摩地。

爾時,十方世界所來集會一切菩薩摩訶薩眾聞是法已,踴躍歡喜,心意快然,各以神力,隨自所來諸佛剎土,彼彼剎中各各所有花鬘塗香,及抹香等而悉集來。於此會中廣雨眾妙花鬘香等,普用持奉供養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及此正法,願此正法久住世間。是諸菩薩作供養已,同發妙音,讚歎世尊,說伽陀曰:

「無相顯示於色相,  一相離相大聖尊;
 諸相平等相無相,  稽首安住真實相。
 遍入一切眾生語,  所入音聲智隨入;
 一切音聲解脫門,  稽首平等心解脫。
 世間差別諸心行,  心如幻故無所覺;
 無行、等行、無所行,  我禮虛空心明顯。
 有無平等邊無邊,  法法分別離分別;
 一切心意本寂然,  我今頂禮心寂靜。
 佛知因緣諸運用,  佛能宣說諸因行;
 因緣解脫本際中,  佛知實際真平等。
 今此遍入平等相,  我觀善逝身非身;
 不可分別有相身,  故現差別諸妙相。
 所有十方佛剎土,  皆同入此佛剎中;
 而此佛剎無所增,  彼剎無動亦無減。
 諸心平等心無心,  幻心無異無分別;
 了知平等菩提心,  世尊常行平等法。
 法界溷入平等界,  諸法無性而可入;
 性常平等染淨中,  我禮世間利益者。
 日、月尚可使墜地,  風無形相亦可系;
 須彌山可吹如塵,  唯佛世尊無妄說。
 真實語言本清淨,  淨心如空心明煥;
 世法貪愛不染心,  如蓮不染居三有。
 或聞稱讚不生喜,  或聞譏謗不生瞋;
 如須彌山不動搖,  我禮世間與樂者。」

爾時,彼諸菩薩摩訶薩眾說是伽陀讚歎佛已,俱白佛言:「世尊!由佛世尊出世間故,即是寶出。佛出世故,即是樂出;即念慧行智出;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出;即慈、悲、喜、捨出;即勝義出;即實諦出;即正法出;即作證法出;即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之法出;即奢摩他出;即毘缽舍那出;即六通、三明、八解脫出。以要言之,即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出。」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慧積,前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以有身見生故,佛出世;以無明有愛生故,佛出世;貪、瞋、癡生故,佛出世;四顛倒生,五蓋、六入、七識處、八邪法、九惱處,十不善業生故,佛出世。何以故?為斷一切眾生諸不善業故,佛出世。然佛世尊,亦無對治及增勝力,以無所對治故,佛出世。世尊!若諸菩薩欲知諸佛出世因者,應如是知、如是修學。」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如佛出世應如是知、如是修學。以佛出世如是因故,諸法出世亦如是知。」

爾時,海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彼初發心菩薩聞如是說佛出世因,彼不解了故,謂佛出世者,云何如是?」

佛言:「海意!佛出世因而諸菩薩隨其所應心得清淨。所以者何?海意當知!菩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菩薩;二者、修行位菩薩;三者、不退轉菩薩;四者、一生補處菩薩。海意!於此四種菩薩之中,若初發心菩薩,觀佛如來色相莊嚴,心得清淨;若修行位菩薩,觀佛如來成辦一切勝妙功德,心得清淨;若不退轉菩薩,觀佛法身,心得清淨;若一生補處菩薩者,彼不觀佛色相莊嚴,亦不觀佛種姓族氏,亦不觀佛成辦功德,是中而悉無法可觀。何以故?慧觀照故;慧眼力故;慧所攝故;慧無行故;離諸戲論。彼不如是觀亦非無觀。何以故?有見、無見斯為二種,此位菩薩於見、非見離彼二邊,如是觀佛。以如是觀佛故,觀身亦然。觀身清淨已,即觀佛清淨。觀佛清淨已,應知一切法亦如是清淨。如是觀中若清淨者,是為智觀。此即名為真實觀佛。

「海意!由如是故,我昔得見然燈如來,我時見已獲得無生法忍,及無所得相應忍。即時湧身虛空,高七多羅樹,處虛空中,得一切智智無差別力,永斷諸見,越諸思惟分別遍計,於諸境界意無所住。爾時,復得六萬三摩地門,是故然燈如來為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我當彼佛說記之時,我於耳根無所對礙,亦非餘識有所了知。我於和合有所得見中而無所住,我於爾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海意!是故菩薩三輪清淨,授成佛記。三輪清淨者,謂無佛及佛想,無我及我想,亦無授記及授記想。海意!復有三輪清淨。何等為三?謂無我執,無眾生執,無法執。復有三輪清淨:謂無名執,無色相執,無所緣執。復有三輪清淨:謂過去已盡智,未來未至智,現在住法界智。復有三輪清淨:謂身如影像智,語如響智,心如幻智。復有三輪清淨:謂五蘊與法蘊平等,十八界與法界平等,十二處觀如空聚。復有三輪清淨:謂解了於空,信順無相、無願、無求。海意!若此三輪清淨即一切法清淨,是故諸菩薩若三輪清淨者應修善巧之智。」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彼不退轉菩薩而能具足甚深法智。世尊!若諸菩薩能具如是法智之者,彼即善能成熟功德。」

佛告海意菩薩言:「海意!當知此位菩薩以本願力故善作勝業,而彼菩薩設在散位之中,以本願力,而亦不壞成熟功德。海意!世有一等無智之人,不能解我所說,今以喻言,當令聞者由譬喻得解。海意!譬如世間有甘蔗田,或復稻田,或復豆田,農作之人,於彼諸田作治事已,開其水道,隨彼畎澮,流注週遍,水悉盈滿。是農作人善安布已,憩於他所,彼諸田中,隨處所經水自然入,不假田人更施功力,所植諸田各得成熟。菩薩亦復如是,或時雖居散位,有善方便,於一切眾生相續善根之中而能成熟,隨其所說一切佛法中,諸有善根悉能圓滿。而彼菩薩心意清淨,善護戒蘊,或在定位之中,以本願力故,而能成熟一切善根,令諸眾生於佛法中,相續滋長一切善法。海意!以是緣故,當知諸菩薩隨其所應不假施力,而自圓滿一切善根,復善迴向於一切智。是故諸菩薩若定、若散,以本願力,於諸善根中身心調暢,念不散亂,不墮下乘趣向大乘。

「海意!譬如城中有一大樹,或有人來斷彼樹根,斷已即去。當斷樹時,樹漸低下,畢竟須隨斫處墮地。菩薩亦復如是,於長夜中修習善法,趣向一切智,漸入一切智,畢竟成熟一切善根。既成熟已,悉用迴向於一切智;迴向一切眾生共其功德;迴向願令三寶聖種不斷不絕;迴向圓滿身相莊嚴具諸相好;迴向圓滿語業莊嚴,廣為眾生說無誑法;迴向圓滿心業莊嚴,常念諸佛定願成就。而是菩薩不假功用,無所發悟,悉能成熟一切善根;普用迴向於一切智,不墮餘乘。若定若散,於菩提分法修習圓滿,皆由本願方便善巧迴向之力。

「海意!又如苾芻欲入滅定,先當要期聞犍椎聲然後出定。彼入定已,而犍稚聲亦不入於定中,而是苾芻後假犍椎之聲乃從定起。菩薩亦復如是,為欲解脫一切眾生,起大悲誓願:『我當救度一切眾生普令解脫,悉當成辦菩提事業,於諸眾生廣行慈心。於生死流中運心意識普為濟度,雖入定中以本度脫眾生大悲願故,終不墮於聲聞緣覺之地。』後從定起開發正慧,還復積集菩提分法,廣為眾生成熟化度。海意!汝且觀是諸菩薩者所作事業而悉最勝,雖入寂靜三摩地中,而能出過聲聞、緣覺解脫境界。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十三


上篇:寶女所問經

下篇:佛說無言童子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占察善惡業報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出六根聚經中) 天竺三藏菩提燈譯...

佛說阿彌陀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q)樹給(jǐ)孤獨園。與...

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分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佉羅帝耶山...

大方等大集經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 瓔珞...

寶星陀羅尼經

寶星經序 唐釋法琳撰 《寶星經》梵本三千餘偈。如來初...

佛說四十二章經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

【註音版】菩薩睒子經

菩薩睒子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佛說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 北涼高昌國沙門法盛譯...

佛說求欲經

佛說求欲經 西晉沙門法炬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在...

【註音版】佛說較量壽命經

佛說較量壽命經...

華嚴遊心法界記

剏鐫華嚴遊心法界記序 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而性...

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佛說虛空藏菩薩神咒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佉羅帝耶山...

淨土指歸集

淨土指歸集卷上 吳郡北禪寺沙門 大佑 集 ○原教門第...

【註音版】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佛教詞典】露遮

(人名)婆羅門名。無譯名。佛破此婆羅門之惡見,見長...

【佛教詞典】四天王

(天名)為帝釋之外將。須彌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

讓自己的存在,成為別人的祝福

一隻蜜蜂和一隻黃蜂正聊天,黃蜂氣惱地說:奇怪,我們...

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陰四大的分解過程嗎

問: 專修淨土信願持名的念佛人,需要了解中陰、四大...

真了生死的修行人,要仔細檢查自己的發心

修行用功辦道的人,你不論修持哪一個法門,首先就要講...

佛法滅盡時,我們該怎麼辦呢

釋迦佛是在第九減劫中人壽百歲時降世的,到現在差不多...

周利槃陀伽愚昧的業因

佛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生性愚昧、駑鈍,其他的弟子便...

離開塵欲,求生極樂

修行就是要離開塵欲,要發菩提心。覺明妙行菩薩進一步...

「專修」與「雜修」如何區分

嚴格地說,中國人是雜修的佛教。例如:為了求現生的健...

如本法師:出家修行的十點要求

出家是一件神聖莊嚴的偉業,是超凡入聖的轉捩點,是世...

不殺生,離殺生,進而放生

不殺生進而要放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護生,愛護一切有...

讀誦《法華經》的24個理由

1. 看看《妙法蓮華經》到底妙在哪裡?智者大師光講這個...

你有沒有黃忠昌這種往生的決心

深圳那個黃忠昌,三十六歲。淨某法師和他說:你只要拼...

絕症或陽壽將盡的人是否更易得到加持

問: 請師父開示,是否得了絕症或陽壽將盡的人更易得...

【視頻】《佛說法滅盡經、佛說清淨心經、佛說解憂經、佛說無常經》心印法師讀誦

《佛說法滅盡經、佛說清淨心經、佛說解憂經、佛說無常經》心印法師讀誦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靈岩山

《佛說阿彌陀經》靈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