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菩薩若聞菩提心,  乃能貫穿一切法;
 即此所有貫穿智,  於諸法中無所著。
 雖復了知甚深法,  菩薩於中不生怖;
 而亦不起恐怯心,  彼能獲得最勝道。
 諸法若因、若所緣,  如實覺了緣生法;
 有慧隨順諸法生,  而實不執於邊見。
 諸法若斷、若常中,  智者不生於著礙;
 覺了中際亦復然,  是故實際不思議。
 若法自性本無我,  是中我亦無自性;
 諸法無性亦復然,  本來不生皆空寂。
 諸法無生亦無起,  空無所取常清淨;
 遠離戲論無相門,  一切皆與虛空等。
 無心亦復無求願,  遠離一切諸欲貪;
 現觀諸色自性中,  其猶聚沫知無實。
 受如浮泡暫起滅,  想如陽焰妄相生;
 行如芭蕉中不堅,  識如幻法非久固。
 所有四界性無動,  與彼虛空界同等;
 內、外諸入亦復然,  境互相生而冥默。
 應知心法不在內,  亦非於外有所得;
 意法無我亦復然,  是中諸識皆無住。
 彼一切法無作意,  而亦遠離於我相;
 於一切法平等中,  如實覺了於正性。
 法本一味無異性,  一道一乘皆同等;
 道智如實若了知,  此義顯示於勝義。
 智者於義能悟入,  觀聲、非聲能覺了;
 世間所有一切聲,  前際後際二俱斷。
 若文、若義雖善解,  於中了知無二法;
 解此不可說義門,  即能現證真實性。
 諸法不生是苦智,  諸法平等是集智,
 諸法盡義是滅智,  諸法無為是道智。
 於彼身受心法中,  如理隨觀一一法;
 無念復無作意行,  此說是為四念處。
 若觀法界非界性,  平等正盡而平等;
 無斷之斷正法門,  此說是為四正斷。
 於心若得大自在,  此說是為四神足。
 超越一切有著心,  此即是名為信根;
 若於一切法寂靜,  此說名為精進根;
 無念之念正法門,  此說是名為念根;
 若了諸法無作意,  此說是名為定根;
 超越諸法戲論門,  此說是名為慧根;
 若法不起於他信,  即能獲得真實智。
 於心亦無所覺知,  此名信力、精進力;
 若了無生、無滅智,  此即是名為念力;
 寂定於心無所行,  此即定力得成就;
 非有、非離於分別,  此即是名為慧力。
 諸法義中實覺知,  此說是為七覺分。
 於法平等無差別,  此說是名為正見;
 無二法中如實觀,  無生是觀諸正道。
 無生是為無常義,  無起是名為苦義;
 無行是名無我義,  止息句是寂靜義。
 調伏心即是佈施,  寂靜心即是持戒,
 盡法隨向是忍門,  正慧伺察名精進,
 畢竟寂止是禪定,  如實了知是為慧。
 眾生本來清淨心,  了知此說名為慈,
 與虛空等名為悲,  清淨適悅是為喜,
 一切所緣無住心,  此說是名為捨行。
 若復三輪得清淨,  即能了知一切法;
 如是貫穿諸法門,  而復永斷諸見執。
 此中所有定及慧,  即此二法能貫穿;
 遍入無量境界門,  此說是名正法智。」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若菩薩得如是淨遍淨已,於一切眾生所起無虛假意。若為眾生之所摧壓,不生逼惱及諸障礙,得善覺了智,得決定慧;而彼菩薩,即能於此自說淨印三摩地根本,無住中住。云何是為安住三摩地根本?謂於一切眾生無障礙故,起大悲故;若得一切眾生常所恭敬,心亦不高,若不恭敬,心亦不下;由是之故,即法無所起,亦不生慢心,是故乃能隨住諸法,不住癡法,能生法智,普遍皆得。智為先導身業具足,智為先導語業具足,智為先導意業具足,若身、語、意諸所作業,一切皆以智為先導,菩薩即能隨智而轉。云何是菩薩智為先導身業具足?謂若眾生應見色身而可化度及調伏者,菩薩即當現威儀相,令彼眾生心得調伏。菩薩雖復如是現相,然無發悟,亦無分別。若或菩薩身起過失,愛著於身,身起異相,身行屈曲,身有動亂,身生計度。若如是者,而彼菩薩諸有過失集現其前,如斷多羅樹心,而於諸法後不復生。又若菩薩身得清淨,一切勝相莊嚴其身,手足柔輭殊妙可愛,成福生身,諸根無劣身份圓滿。菩薩雖具如是莊嚴之身,然於色相亦不驕恃,身雖嚴好而不生於和合之想。菩薩若見一切眾生種種色相有缺壞者,菩薩爾時不起慢心,為求法故謙下恭敬。所以者何?若自身法性與一切眾生身之法性,皆悉平等依止於智。菩薩於身及身法性,悉了知已,即得法身,不受分叚身。何名法身?謂以禪悅而為飲食,非分叚食。菩薩為欲順世間故,愍眾生故,示現受彼世間之食,不為身支治瘦劣故。菩薩但於法身,以其法命而為資養,非假世間叚食所資。何名法命?謂所資養,不從因緣所造作故,不越聖行。何名聖行?所謂無貪、無瞋、無癡,離諸煩惱,隨所施設密護於戒,是名聖行。菩薩由此智為先導身業具足,故獲諸智通,神力成就。以無發悟心,於一切佛剎中普為現身,隨諸佛剎一一眾生,應見菩薩色相光明莊嚴身者,菩薩即住無所發悟無分別中,具足光明莊嚴身相;於其身中放大光明,是光普照無量無數諸佛剎土。一切地獄、惡趣眾生,蒙光照觸悉得快樂。由快樂故樂觸現前,得樂觸故,一切眾生煩惱燒然,皆悉止息,咸得清涼身心調暢,彼諸眾生得調暢故善作佛事。海意!如是等法,名為菩薩智為先導身業具足。

「復次,海意!何名菩薩智為先導語業具足?謂若菩薩凡出語言,而常遠離語中一切麁惡過失。海意!何名語中麁惡過失?所謂菩薩常當遠離六十四種語之過失。何等六十四?一者、菩薩無麁澁語;二者、無濁亂語;三者、無壞器聲語;四者、無衰弱聲語;五者、無極高聲語;六者、無極下聲語;七者、無勐惡聲語;八者、無堅硬語;九者、無謇吃語;十者、無逼惱語;十一者、無離散語;十二者、無燒然語;十三者、無迷惑語;十四者、無怨恨語;十五者、無密切語;十六者、無染著語;十七者、無呻吟語;十八者、無童稚語;十九者、無震吼聲語;二十者、無熾盛語;二十一者、無掁觸語;二十二者、無不知時語;二十三者、無貪隨卑語;二十四者、無瞋障礙語;二十五者、無癡狂亂語;二十六者、無驚怖語;二十七者、無慢執語;二十八者、無作破壞語;二十九者、無諂曲語;三十者、無高慢語;三十一者、無離慢卑下語;三十二者、無隨愛覆藏語;三十三者、無非愛訐露語;三十四者、無不實說語;三十五者、無缺失語;三十六者、無虛妄語;三十七者、無鬪亂語;三十八者、無兩舌語;三十九者、無惡口語;四十者、無綺語;四十一者、無破朋友語;四十二者、無極利語;四十三者、無極柔軟語;四十四者、無凡俗語;四十五者、無不藏護語;四十六者、無繁多語;四十七者、無瞋害語;四十八者、無鬪諍語;四十九者、無賤劣語;五十者、無動亂語;五十一者、無輕浮語;五十二者、無面譏語;五十三者、無戲劇語;五十四者、無歌音語;五十五者、無非法語;五十六者、無離間語;五十七者、無自讚語;五十八者、無毀他語;五十九者、無侮翫語;六十者、無激動語;六十一者、無違背佛、法、僧語;六十二者、無譭謗賢聖語;六十三者、無非理作證語;六十四者、無一切麁惡過失等語。海意!如是六十四種語中過失,菩薩凡所發言皆悉遠離,即得語業清淨。凡所發言皆說無間斷語,說如實語,說正真語,說誠諦分位語,說隨諦轉語。隨入一切眾生語言,知一切眾生意樂,令諸眾生皆生歡喜,照明一切眾生根性,息諸煩惱。住佛威神,任持正法,所發語言,分明顯了,美妙可愛離諸過失,皆由福行之所成故。不生於貪攝功德語,不生於瞋深無源底,不生於癡十方世界施設語言。非無義利,隨往一切處皆無作相。海意!此為菩薩智為先導語業具足。

「復次,海意!何名菩薩智為先導意業具足?所謂菩薩剎那於一心中,遍入一切眾生心行,皆悉明瞭。住三摩呬多中,現諸威儀事,然亦不起彼三摩地。一切魔眾,悉不能知菩薩心業。遍入一切聲聞、緣覺之心,彼亦不知。而是菩薩,終不生心自害害他,亦不俱害。非心意所表,無少法中而生障礙。於一切法中,起智了知。由彼心意無表了故,即無所了知。不受而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為取證。海意!此名菩薩智為先導意業具足。

「海意!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安住自說淨印三摩地根本。此根本者,謂即菩薩身、語、意業,皆以智為先導。由其三業智先導故,即能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法。海意當知!有十種法,此三摩地名為自說。何等為十?一者、初發起行,名為自說深心清淨故;二者、菩薩之行,名為自說六波羅蜜多清淨故;三者、顯示潔白之行,名為自說一切善法清淨故;四者、相好圓滿之行,名為自說無礙福行清淨故;五者、得辯才行,名為自說隨聞法行善令他得清淨故;六者、念定不散亂智,名為自說遠離一切麁重蓋障,現起煩惱清淨故;七者、菩提分法智,名為自說不放逸清淨故;八者、表示奢摩他、毘缽舍那智,名為自說心意識清淨故;九者、十地次第之智,名為自說,一切對治建立法中,超越障礙悉清淨故;十者、大菩提場莊嚴之智,名為自說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清淨故。海意!具是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為自說。

「海意當知!復有二十種法,此三摩地名為淨印。何等二十?一者、內淨名為淨印,我清淨故;二者、外淨名為淨印,我所清淨故;三者、身淨名為淨印,一切見中悉清淨故;四者、一切法無我清淨,名為淨印,本來清淨故;五者、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清淨,名為淨印,一味清淨故;六者、空無相無願清淨,名為淨印,一切解脫清淨故;七者、虛空清淨,名為淨印,畢竟清淨故;八者、眾生界、法界清淨,名為淨印,離諸所作故;九者、現所見清淨,名為淨印,自智通清淨故;十者、日輪光明清淨,名為淨印,常照曜清淨故;十一者、三世無礙知見清淨,名為淨印,離諸障礙清淨故;十二者、表了門清淨,名為淨印,識智無住清淨故;十三者、無為清淨,名為淨印,有為自性清淨故;十四者、了知緣生清淨,名為淨印,善觀緣法故;十五者、隨證力無所畏佛法清淨,名為淨印,無能敵實智清淨故;十六者、了知佛法相清淨,名為淨印,先業清淨故;十七者、大慈、大悲清淨,名為淨印,不捨眾生清淨故;十八者、降伏諸魔外道清淨,名為淨印,一切所行清淨故;十九者、破一切煩惱種習清淨,名為淨印,諸法自性清淨故;二十者、於一剎那心中,普盡一切佛法之門,隨知清淨,名為淨印,積集圓滿清淨故。海意!具足二十種法故,此三摩地名為淨印。

「海意當知!菩薩當坐菩提場時,乃能獲得是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後,當獲八種不共大神通相。何等為八?一者、忽然此三千大千世界,悉變金剛所成之地;二者、一切樹林花果枝葉,皆悉開敷俱向菩提樹,低垂曲折作恭敬相;三者、一切眾生於剎那間,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惱害;四者、一切地獄惡趣眾生,悉見菩薩坐菩提場,見已皆獲快樂具足;五者、一切世界,空中悉現金色光明廣大照曜;六者、大地皆悉震動,然於其中亦無少分眾生而生嬈害;七者、所有十方現住說法教化諸佛世尊,以無畏法施其安慰,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最勝最勝,是大導師。』八者、於一剎那心中,一切佛法集現其前。海意!而是菩薩得彼淨印三摩地已,後獲如是八種不共大神通相,而能出生無量功德之事,一切悉同此三摩地神通威力。」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四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此法善淨復明亮,  本無和合與空等;
 無住、無滅、無起生,  是印隨攝於佛印。
 住彼根本得總持,  長時修習慈悲行;
 若敬若慢世所行,  平等慧中無喜恚。
 等智隨住於法性,  不住癡暗及癡法;
 雖住智中無得心,  安止等智常清淨。
 智常覺了身所作,  以諸智行利世間;
 眾生若見清淨身,  皆得離塵勝佛智。
 威儀善戒無散亂,  有無分別中隨行;
 身諸過失雖無邊,  本來不生無所斷。
 彼獲莊嚴妙相身,  手足柔軟福嚴具;
 清淨圓滿諸根身,  不恃色相智所作。
 若見貧賤苦眾生,  謙下尊敬而不慢;
 尊奉知法持戒人,  從彼聞法得聖道。
 實知自他身法性,  知諸眾生實性身;
 獲得淨勝妙法身,  不受分叚身離染。
 常受定中禪悅食,  不以叚食益威光;
 順世受食非力資,  法命滋養成甘露。
 常獲聖行善寂靜,  解脫貪、瞋、癡染聚;
 密護戒學無順違,  寧捨己身不造罪。
 神力能往俱胝剎,  隨應現身而說法;
 世間瞻覩妙相身,  彼皆獲得身高勝。
 身放光明妙清淨,  廣照無邊諸剎土;
 光照福勝軟觸生,  眾生悉除煩惱害。
 地獄眾生常受苦,  蒙光照觸得快樂;
 身意調暢酸楚停,  由斯得離地獄苦。
 如是及餘諸身業,  隨智無邊善殊妙;
 能開佛事調伏門,  菩薩身業此清淨。
 語言妙音淨悅意,  天、人世間聞皆喜;
 凡所說法果不虛,  此法能成甘露滅。
 語言隨墮語過失,  清淨福智善能斷;
 眾生語業及音聲,  普令同等皆歡喜。
 相續平等真實說,  言無濁亂皆如實;
 凡所說言誠實行,  智隨諦轉善清淨。
 語言甘美貪止息,  攝功德語瞋解脫;
 甚深無底斷除癡,  於千剎中作善利。
 此所說言無分別,  不假勤力隨解脫;
 應眾生根歡喜生,  此智所作語清淨。
 善修意業常無障,  一剎那心世悉知;
 不起滅定現威儀,  魔不能知菩薩意。
 聲聞、緣覺不能測,  菩薩甚深心意道;
 不生自他損害心,  無高、無礙智平等。
 菩薩隨世善覺知,  無受、無思無伺察;
 不入滅定證樂門,  無邊辯才總持具。
 聞法所行智常住,  念、定無亂住等引;
 清淨諸障煩惱除,  極微瑕穢悉不見。
 菩提分法無邊量,  悉能普攝離放逸;
 智常隨住止觀中,  十地次第今成證。
 乃至道樹成智果,  若具十種法清淨;
 菩薩得定名自說,  現修諸行淨圓滿。
 一切善道淨勝上,  隨諸地位淨諸度;
 一切善法超勝高,  相好殊妙圓福果。
 坐菩提場善畢竟,  染法勝怨悉能斷;
 積諸善法等須彌,  不思議光淨成就。
 得是三摩地獲福,  具二十法名淨印;
 如日光明照世間,  證大菩提佛勝智。
 菩薩當坐道樹已,  得八不共神通相;
 能於百佛剎土中,  廣作利樂世間事。
 諸佛皆來施無畏,  讚言勇勐汝最勝;
 悉能已伏諸魔軍,  證佛菩提勝無上。
 獲此身心勝功德,  決定能成此佛印;
 此功德門若欲修,  當於菩提心堅勇。」

爾時,世尊復告海意菩薩摩訶薩言:「海意!以是緣故,若諸菩薩欲得如是自說淨印三摩地法門,及自說無垢慧者,當住二種之心:一者、無濁亂心;二者、無滓穢心。無濁亂心者,謂心自性清淨明亮,而不容受客塵煩惱;法性常住本自光明,一切作意無所積集,無塵故離貪,無分別故離瞋,無我故離癡;清淨遍淨,畢竟無垢。自在光明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真如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法界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實際平等故,如所解脫,一切法亦然;隨住空平等,隨住無相、無願、無造、無作、無生、無起諸平等故,如所解脫,有為法亦然;隨住無為法平等故,即此隨住平等之法,無集、無散,非智所知,此說名為無濁亂心。即以此法為他眾生,及餘補特伽羅,顯明開示。於自他法不起動亂之想,此即是為無滓穢心。海意!具是無濁亂心、無滓穢心者,即能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門。」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甚深。」

佛言:「不得涯底故。」

海意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見。」

佛言:「離二法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極難覺了。」

佛言:「無我、我所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難知。」

佛言:「識、智二法平等知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濁亂。」

佛言:「得無礙解脫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微妙。」

佛言:「離諸譬喻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精實。」

佛言:「得金剛喻智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不破壞。」

佛言:「先後不破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悉無所著。」

佛言:「一切有著隨超越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得大光明。」

佛言:「離諸癡瞑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極清淨。」

佛言:「畢竟無染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本性無垢。」

佛言:「離貪塵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所行。」

佛言:「三界無行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而無戲論。」

佛言:「超越戲論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無動。」

佛言:「畢竟寂靜故。」

又言:「世尊!此三摩地隨入一切處。」

佛言:「與虛空等故。」

爾時,海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如是者,何能發起勝行?云何當獲自說淨印三摩地門?」

佛言:「海意!譬如有人欲與虛空而共戰敵,時彼虛空乃被甲冑。菩薩亦復如是,欲得自說淨印三摩地者,應當被於諸法平等甲冑莊嚴。何以故?海意!隨有所滅即有所起。又復,海意!識種子是有為,無表種子是無為,此三摩地非眼識所知,非耳、鼻、舌、身、意識所知,此三摩地不可表了,應知無知亦非無知,此三摩地無表了相,於一切法平等覺了故,此名三藐三佛陀。又復,海意!我不見有法是染相故,成等正覺;亦不見有法是淨相故,成等正覺。若有相是染,即彼相是淨,所謂自性清淨相故。若彼自性清淨相者,即是無相。若其無相即無行相,若無行相,即無少法而可表了,由無表故即一切法無所了知。若法無能表及無所表故,是中即無文字集現。若無文字可集現者,即所說如。此復何名即所說如?謂後如於前,中亦復然,此即是名一切諸法三世皆空。復何名空?所謂無作,即此無作,亦復無作,亦非無作,是故此說名之為空。所言無作,義復云何?無作者,謂無現前諸行造作,以無少法可造作故,是故此說名為無作。復何名為無現前行?謂無身現前行、語現前行、心現前行故,此說名無現前行。若無現前行,彼即無為;若其無為,即無生無滅,亦無處所,即此無生、無滅、無處所法,亦復無處。何名無處?所謂現前諸行無處,是故此說名為無處。所以者何?所謂識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中。若識無所住即是正智,而彼正智即智無領納。若智無領納即無增上意樂,若無增上意樂即無諍論,若無諍論即無動亂,若無動亂即無逼惱,若無逼惱即無燒然,若無燒然即得止息,若得止息即住遍寂,若住遍寂即住近寂,若住近寂,此即名為得大寂默,是故前言智無領納,是佛所說。

「海意!此法甚深難見難解,若有得聞如是之法生信解者,是人所有一切顛倒、煩惱、執著、纏縛等法,悉得解脫,即能任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法藏;為大導師,開示一切眾生無量正道。為大醫王,善療眾生一切無相煩惱之病。是為能以廣大供養普供如來,不久當得自說淨印三摩地門。所作決定,於此大乘法中能善積集。為大法船,而能濟渡無量眾生出生死海。為大正士降伏諸魔,永不復隨魔境中語。」

爾時,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而能降伏一切魔怨?」

佛言:「海意!若菩薩以無所為心,能於一切普攝受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一切魔怨。又若菩薩以無所為心,於彼一切所緣相中能發起者,而彼菩薩即能降伏一切魔怨。海意當知!魔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蘊魔;二者、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若或伺察幻法即能降蘊魔;安住空法能降煩惱魔;伺察無生、無起之法能降死魔;俱時依止一切意法趣向滅道能降天魔。又復,知苦能降蘊魔;斷集能降煩惱之魔;證滅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又復,伺察諸行是苦能降蘊魔;伺察諸行無常能降煩惱魔;伺察諸法無我能降死魔;伺察涅槃寂靜能降天魔。又復,菩薩內斷煩惱垢而不忘失大菩提心,行於佈施,即能攝伏蘊魔;若菩薩不惜其身亦不繫著,行佈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煩惱之魔;若菩薩能念財富無常,我當與彼一切共用,真實施與,如是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即能攝伏死魔;若菩薩於一切眾生所,而不越失大悲之心,以解脫慧普攝眾生,行佈施已,而能迴向於一切智,如是即能攝伏天魔。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五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海意!若菩薩雖生諸趣,無所希望,善護戒行,即能降蘊魔;若我見無依止善護戒行,能降煩惱魔;若以淨戒,令諸眾生出離老死,自護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毀禁眾生皆悉安住聖淨戒中,自護戒行能降天魔。又復,菩薩於我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蘊魔;於眾生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煩惱魔;於生死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死魔;於涅槃無所得修行忍辱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身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蘊魔;心寂靜故發起精進,能越煩惱魔;了達無生、無起故發起精進,能越死魔;於生死中未甞懈倦,成熟眾生攝受正法發起精進,能越天魔。又復,菩薩蘊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蘊魔;界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煩惱魔;處無依止而修於定,能越死魔;於餘禪支,亦悉一一迴向菩提,能越天魔。又復,菩薩能以正慧善知諸蘊,能降蘊魔;善知諸界能降煩惱魔;善知諸入能降死魔;雖善知緣生,而於實際亦不取證,能降天魔。又復,菩薩解諸法空,即彼蘊魔伺不得便;意能信順諸法無相,即煩惱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求無願,即彼死魔伺不得便;知一切法無所造作,亦無疑惑,然於善行心不厭足,即彼天魔伺不得便。又復,菩薩隨觀身中身念處而修,亦不與身俱起於尋求,能破蘊魔;隨觀受中受念處而修,亦不與受俱起於尋求,能破煩惱魔;隨觀心中心念處而修,亦不與心俱起於尋求,能破死魔;隨觀法中法念處而修,亦不與法俱起於尋求,於菩提意亦無所動,能破天魔。

「復次,海意!汝今當知!此如是等諸有魔業,皆由我為根本。若或菩薩,於根本我而不起者,即於我無我。是中亦無少法可起,如是即以現量智知。又若菩薩,為彼無智諸眾生故,被大乘鎧者,菩薩應當不與自他俱時依止故被其鎧。菩薩乃自思惟:『我當云何而得此鎧堅固不壞?』又復惟忖:『我所被鎧不為壞我,亦不壞眾生,不壞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意生等類;若或依止我、人、眾生、壽者、補特伽羅等見,即有所著,是故我今諸所依止而悉棄捨。』何依止邪?謂於蘊、處、界中顛倒依止。何所顛倒?以諸眾生於無常中而生常想;苦生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菩薩若能正知彼想,即為如應說其法要。云何正知想邪?謂若無受、無取,即能正知。何以故?此若不受彼即不取,此若不取彼亦不受。若如是者,即無癡昧,能正知想。」

海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想云何知?或過去耶?未來邪?現在耶?」

佛言:「非過去、未來、現在。所以者何?過去想已盡,未來想未至,現在想無住。是故當知,於三世中想無所得。如是乃能正知於想,由正知想故,即能清淨菩薩一切所行之行;復能了知一切眾生種種之行。海意!若菩薩不能清淨菩薩之行,即不能知眾生之行。若復能知眾生諸行,乃能清淨菩薩之行。如是了知眾生行故,即為眾生如應說法,乃能隨諸眾生心轉,所應示現而悉能知。

「海意當知!或有眾生貪意中行瞋,有瞋意中行貪;有癡意中行瞋,有癡意中行貪;有貪意中行癡,有瞋意中行癡;有瞋、癡意中行貪;有癡、貪意中行瞋。又有眾生,假現於貪而取於瞋,假現於瞋而取於貪;假現於瞋而取於癡,假現於癡而取於瞋;假現於癡而取於貪,假現於貪而取於癡;假現貪、瞋而取於癡,假現瞋、癡而取於貪;假現癡、貪而取於瞋。又有眾生先貪後瞋,先瞋後貪;先瞋後癡,先癡後瞋;先癡後貪,先貪後癡;先貪、瞋後癡,先瞋、癡後貪;先癡、貪後瞋,先癡、瞋後貪。又有眾生,於色起貪,於聲起瞋;於聲起貪,於色起瞋;於香起貪,於味起瞋;於味起貪,於香起瞋;於觸起貪,於法起瞋;於法起貪,於觸起瞋。又有眾生,因離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聲;有離聲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色;有離香故而得調伏,不因離味;有離味故而得調伏,不因離香;有離觸故而得調伏;不因離法;有離法故而得調伏,不因離觸。又有眾生,因身離故而得調伏,不因心離;因心離故而得調伏,不因身離;有亦因身離、亦因心離而得調伏;有不因身離、不因心離而得調伏。又有眾生,因無常聲而得調伏,不因苦、無我、寂靜等聲。有因苦聲,不因無常、無我、寂靜之聲;有因無我聲,不因無常、苦、寂靜聲;有因寂靜聲,不因無常、苦、無我之聲。又有眾生,有因說法神變而得調伏,不因教誡神變;有因教誡神變而得調伏,不因說法神變;有因神境神變而得調伏,不因說法、教誡神變。又有眾生,因說法神變故而生信解;有因教誡神變故而得遠塵;有因神境神變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利根勤行鈍根解脫;有鈍根勤行利根解脫;有鈍根勤行鈍根解脫;有利根勤行利根解脫。又有眾生,由因得解脫而不由緣;有由緣得解脫而不由因;有亦由因、亦由緣故而得解脫;有不由因、不由緣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因內觀過失故而得解脫,不因外觀;有因外觀過失而得解脫,不因內觀;有亦因內觀、亦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脫;有不因內觀、不因外觀諸過失故而得解脫。又有眾生,修行於樂成證解脫,不因於苦;有因於苦不因於樂;有亦因苦、亦因於樂;有不因樂亦不因苦。又有眾生,因警發相而得調伏;因安止相而得調伏;因降伏相而得調伏;因善攝相而得調伏;有因善相而得調伏;有因不善相而得調伏;有因瞋相而得調伏;有因三相而得調伏;有因容緩相而得調伏;有因緣生法而得調伏;有因隨順行而得調伏;有因默然行而得解脫;有因差別行而得解脫;有因念處法聲,有因正斷聲,有因神足聲,有因根聲,有因力聲,有因覺支聲,有因正道聲,有因奢摩他聲,有因毘缽舍那聲,有因四聖諦聲而得解脫。

「海意!此如是等,不可思議眾生所行,不可思議眾生心意,不可思議眾生境界。若菩薩入不思議智,入已即能遍入一切眾生不可思議境界。海意!譬如有人週遍四方以繩為網,是人忽以因緣入其網中,此人普欲解除其網。而以此人善咒力故,其網後時為咒力所加而悉斷壞,是人隨意得出無礙。菩薩亦復如是,由具善巧方便故,遍入一切眾生心意;入已即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明咒之力,普斷一切眾生煩惱纏縛。菩薩然亦不證佛智,普為一切眾生現起施作一切佛事。」

爾時,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所有無量眾生心行,乃至不思議佛智,又復甚奇。世尊!若新發意菩薩,或聞說此無量眾生心行、無量佛智,聞已豈非生驚怖邪?」

佛言:「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譬如新生師子之子,聞師子吼可驚怖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

佛言:「舍利子!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聞佛如來師子吼已,不生驚怖;聞說無量眾生心行,亦無恐畏。舍利子!又如小火光明,於彼一切草木不生驚怖。火亦不作是念:『我無力能燒諸草木。』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智慧光明雖復甚少,而於一切眾生所有煩惱,不生驚怖。菩薩亦不作是念:『我不能息眾生煩惱。』何以故?菩薩若起深固作意,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諸眾生煩惱。舍利子!又如有火,與彼大地一切草木、樹林、花果,要期盡劫而共鬪戰,至第七日當起戰事。時彼大地草木,並餘一切草木等眾而共集會,乃相謂言:『汝有力能,與我援助。』時諸草木積聚既廣量等須彌,時或有人來謂火言:『草木眾多,汝唯單己。汝今何不多求援助?汝力何能敵草木眾?』彼火答言:『我今不須求其助力。何以故?而諸草木雖復眾多,隨彼一切我力能敵,令彼草木悉滅無餘。』菩薩亦復如是,隨彼無量眾生一切煩惱,菩薩即放無量慧火,其力敵勝。又復菩薩起深固意,於一切眾生煩惱聚中,以所成慧如實觀察,即能息諸眾生煩惱。若或菩薩取證離煩惱法,捨煩惱者,彼即速墮聲聞、緣覺之地。舍利子!以是緣故,汝應當知!若菩薩隨於一切煩惱聚中,能深固作意如實伺察者,即於彼彼一切煩惱力能勝伏。舍利子!若有得聞如是說已不驚怖者,當知是為善巧方便菩薩。

「舍利子!又如蛇毒,凡所傷[口*赦]而無助伴。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修集菩提分法時,亦復單己而無助伴,但自修集菩提分法。又如螢火,不能勝彼百千日輪廣大光明。一切煩惱亦復如是,不能勝敵菩薩慧光。又如除毒之藥,狀雖至小,而能解除廣大之毒。菩薩亦復如是,智慧之藥雖復至小,而能息除諸煩惱毒。又如天降一味之雨,隨所墮處,器有差別成種種味。菩薩亦復如是,修集一味解脫之智,隨諸眾生種種根性,種種說法而各有異。又如閻浮檀金出現世間,映蔽一切餘諸珍寶。菩薩大寶出現世間亦復如是,映蔽一切聲聞、緣覺。又如轉輪聖王出現世間,一切小王皆悉歸向。菩薩法王之子亦復如是,若發大菩提心,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各各頂奉而悉歸向。又如薄福眾生,雖遇寶雨而無所獲;不種善根諸眾生等亦復如是,雖發菩提心而無所成。又如世間若無甘蔗種子,即不能生於甜味。菩薩亦復如是,若無大菩提心種子,即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卷第六


上篇:寶女所問經

下篇:佛說無言童子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大集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後漢月...

虛空孕菩薩經

虛空孕菩薩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奮迅王問經

奮迅王問經翻譯之記 一初菩薩功行普修,依德立名,字...

佛說大乘智印經

佛說大乘智印經卷第一 西天三藏寶法大師賜紫沙門智吉...

【註音版】讚觀世音菩薩頌

讚觀世音菩薩頌...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佛教詞典】法華懺法

(修法)天台大師依法華經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之意,而...

【佛教詞典】見結

見結者,即三見,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結所繫故,...

三位百歲高僧的念佛開示

自古以來,世上的百歲高僧很多。其中有三位老和尚,兩...

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墮妄語矣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益...

特蕾莎修女:活著就是為了愛

她的組織有4億多資產,10萬名義工,崇拜她的國王、總統...

精勤修善得梵天之福

佛陀住世時,曾經在古印度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弘法度...

普賢菩薩和《妙法蓮華經》的因緣

中國的菩薩,觀音菩薩和眾生緣分最足。普賢菩薩的感應...

不同雜糧的滋補作用

我們都知道健康飲食不能長期只吃精糧,要適當搭配雜糧...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

都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

前六識這是屬於心法,根、塵是屬於色法。那麼前六識主...

聞鐘聲,苦痛止

【疏】《阿含經》云:聞聲止苦者,凡業有定與不定,故...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四種攝受

在經典上說,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

把用在「低頭」中的時間找回來

時下,微信在大眾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其強大的朋友圈...

療心的藥方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 溫柔半兩、道理三分、 信行...

【視頻】《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

《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

【視頻】早課(印能法師唱誦)

早課(印能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