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信力入印法門經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三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佈施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佈施故,起安慰心。』有言佈施者,謂如所聞法如是說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愛語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愛語故,起安慰心。』有言愛語者,謂心不為飲食說法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利益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利益故,起安慰心。』有言利益者,所謂教他一切眾生,為令眾生受持讀誦不疲惓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同事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同事故,起安慰心。』有言同事者,謂佈施令諸眾生住大乘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菩提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菩提心者,謂令諸法恆常住故,為不滅故,生於欲心、發精進心、攝取之心、正修行心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義無礙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義無礙故,起安慰心。』有言義無礙者,謂入如實法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無礙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法無礙故,起安慰心。』有言法無礙者,謂入一切佛法智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辭無礙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辭無礙故,起安慰心。』有言辭無礙者,謂入一切諸字名聲智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樂說無礙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樂說無礙故,起安慰心。』有言樂說無礙者,謂入一切法文句差別方便智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障礙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障礙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無障礙智者,所謂說一切佛法不休息智故,取一句法於無邊劫住持演說而不起心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教化一切諸眾生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教化一切諸眾生故,起安慰心。』有言教化一切諸眾生者,謂能忍受一切眾生煩惱染故;煩惱染者,所謂身心俱逼惱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諸失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諸失故,起安慰心。』有言無諸失者,所謂不失諸善根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不相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心不相觸故,起安慰心。』有言心不相觸者,所謂不失諸善根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進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精進故,起安慰心。』有言精進者,所謂滿足諸善法故,遠離一切不善法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慈心觀察諸眾生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慈心觀察諸眾生故,起安慰心。』有言慈心觀察諸眾生者,謂於一切諸眾生中平等心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害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害心故,起安慰心。』有言不害心者,謂護一切諸眾生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遠離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遠離心故,起安慰心。』有言遠離心者,謂入三世一切諸法悉平等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念慈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法念慈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法念慈心者,所謂不見一切法故,而不執著不見法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初功德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初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初功德者,所謂不捨菩提心故,隨順一切菩薩行故。有隨順一切菩薩行者,謂大慈心平等攝受一切眾生故,降伏一切嫉妬心故,遠離一切諸破戒故,遠離一切瞋恨心故,遠離一切懈怠心故,不行一切散亂心故,遠離一切愚癡心故,有四攝法攝取教化諸眾生故,於諸眾生心皆平等如大地故,不念小乘狹劣心故,隨順一切眾生所作諸善行故,大悲、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滿足故;攝受諸佛勝妙法故,學諸善業般若根本故,恆常修行功德智慧二莊嚴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希有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希有相故,起安慰心。』有言希有相者,謂一切法不二相故,於一切行生自行相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忍辱柔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忍辱柔和故,起安慰心。』有言忍辱柔和者,所謂為他惡口罵辱諸不善語譭謗說時不生瞋恨心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顏色怡悅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顏色怡悅故,起安慰心。』有言顏色怡悅者,謂不說他諸過失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無事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法無事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無事者,所謂唯是謂名字故。何以故?以無事體不異事體,事體不異無事體故,以即事體是無事故,依彼事體無事智一切法無事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住持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法住持故,起安慰心。』有言法住持者,謂一切法不動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法者,謂無差別不依住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非智慧斷煩惱非不智慧斷煩惱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入非智慧斷煩惱非不智慧斷煩惱故,起安慰心。』有言入非智慧斷煩惱非不智慧斷煩惱者,所謂智慧體即煩惱體。何以故?以智慧體不異煩惱體、煩惱體不異智慧體,即智慧體是煩惱體、即煩惱體是智慧體,以是義故,非即智慧能斷煩惱,譬如指端不能自觸,此亦如是,非即智慧能斷煩惱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如來非常非不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入如來非常非不常故,起安慰心。』有言入如來非常非不常者,謂不取體相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不思議如來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入不思議如來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入不思議如來智者,謂隨可化諸眾生心如是說法不過彼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無色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入無色相故,起安慰心。』何以故?無色相體不異色相體、色相體不異無色相體,即色相體無色相故,依彼色相體無色相智一切法無色相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方便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方便者,所謂攝取一切法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盡功德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盡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無盡功德者,所謂迴諸善根向菩提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功德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智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智功德者,謂信一切諸法空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業根本般若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善業根本般若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善業根本般若法者,所謂自身住白法故,有善業根本般若法者,謂令他住般若法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昧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三昧故,起安慰心。』有言三昧者,謂寂滅定三昧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滿足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滿足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滿足心者,謂入一切諸事作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中道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中道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中道智者,所謂究竟清淨智故。何以故?以中道體不異邊體、邊體不異中道體故,以即邊體是中道體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無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法無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無常者,所謂諸法有中有邊,是故諸法有中有邊。何以故?以有為體無異體故,有中有邊體不異有為體,有為體不異有中有邊體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法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常者,所謂諸法無中無邊,是故諸法無中無邊。何以故?以無為體無異體故,無中無邊體不異無為體,無為體不異無中無邊體故,無中無邊者所謂常恆淨不變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勝供養佛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勝供養佛故,起安慰心。』有言勝供養佛者,所謂供養現在佛故,謂信大乘諸菩薩善供養恭敬諮請聞法飲食臥具等,奉施給與如分如力令住大乘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無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法無為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無為者,謂有為句故。何以故?以無為體不異有為體、有為體不異無為體,即有為體是無為故,依彼有為體無為智一切法無為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難見一切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難見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難見一切法者,謂一切法因緣體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難知一切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難知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難知一切法者,謂觀心念無實體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難覺一切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難覺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難覺一切法者,謂一切法覺所覺平等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濁一切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濁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濁一切法者,謂常清淨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不盡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法不盡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不盡者,謂無譬喻體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不壞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法不壞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不壞者,謂入三世諸法平等故,以一切法不離法故,不差別法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四聖諦無差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四聖諦無差別故,起安慰心。』有言四聖諦無差別者,謂四聖諦無差別故,有言四聖諦無差別者,常清淨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明緣行無差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明緣行無差別故,起安慰心。』有言無明緣行無差別者,所謂無明即是緣行。何以故?不異無明因有緣行故,若異無明因有緣行者,則應無因而有諸行;以是義故,不異無明因而有諸行果,如是因果義成,以本來清淨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法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常者,所謂無常體即是常體故。何以故?常體不異無常體、無常體不異常體,即無常體是常體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如來不生不滅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如來不生不滅故,起安慰心。』有言如來不生不滅者,所謂以無對治法故,譬如虛空不生不滅,以虛空無邊無中際故,而依因觀察見下中上,此是針孔虛空,此是瓶孔虛空,此是無量孔虛空,而虛空無下中上,以不生不滅故,而虛空不分別無分別,而虛空自然無分別,如是等事現前見,以不共法相應故。

「文殊師利!如是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滅無中無邊,而依一切眾生見下中上,依無中無邊心見如是等事,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一切眾生能受能用,而如來無分別離分別,而自然無分別,如是等事作故,以不共法相應故。

「文殊師利!譬如日光依住處觀見種種影,而日光明不分別離分別,以不共法相應故。文殊師利!如是如來、應、正遍知依眾生心觀智差別種種見,而如來不分別離分別,而自然無分別,如是等諸事現見,以不共法相應故,而無諸乘及以大乘。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為一切眾生離諸煩惱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為一切眾生離諸煩惱故,起安慰心。』有言為一切眾生離諸煩惱者,謂遍身心法門明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門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般若門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門者,有四種法得名。何等為四?謂信、不放逸、直心、增上心,是名四種法。諸菩薩等得法明門般若成就,依法明門般若,諸菩薩摩訶薩離諸惡道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明門般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智明門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智明門般若者,有四種法得名。何等為四?謂功德、信空、解脫、令諸眾生住菩提心,是名四種法。諸菩薩等得智明門般若成就,依彼智明門般若,諸菩薩摩訶薩斷諸魔業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施心無盡修行般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施心無盡修行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施心無盡修行般若者,謂能教化慳嫉眾生令成就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戒心無盡修行般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戒心無盡修行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戒心無盡修行般若者,謂能教化破戒眾生令清淨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行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寂靜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寂靜故,起安慰心。』有言寂靜者,謂離身心故,發起一切善根不怯弱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為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有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有為法者,謂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顛倒非不顛倒,非增上非不增上,非事非不事,非有為非無為,非相非不相,非依非不依,非二非不二,非減非不減,非取非不取,如是入者,是則名為有為法體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為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無為法者,謂即此諸法無差別,不生心、非顛倒、不分別離分別,是則名為無為法體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正見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正見故,起安慰心。』有言正見者,謂入二不二相故。何以故?以不二體不異二體、二體不異不二體故,以即二體是不二故,若能如是入二不二,是名正見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瞋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瞋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無瞋心者,謂安隱事故,一切眾生得入業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波羅蜜道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入波羅蜜道故,起安慰心。』有言入波羅蜜道者,所謂方便攝取般若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生諸佛家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生諸佛家故,起安慰心。』有言生諸佛家者,謂功德莊嚴智慧莊嚴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發菩提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發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發菩提心者,謂住大慈大悲心故。何以故?以得入於一切法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者,所謂有為無為之法無差別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方便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方便者,所謂攝取一切法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障礙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有障礙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障礙行者,謂五波羅蜜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障礙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障礙行故,起安慰心。』有言無障礙行者,謂般若波羅蜜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漏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有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漏行者,謂見諸法行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漏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無漏行者,所謂不見諸法行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量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有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量行者,所謂有諸心相住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量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無量行者,所謂無諸心相行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量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有量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量智者,所謂觀察陰、界、入、因緣集是處非處觀察方便相智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量作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量作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無量作智者,謂無作心行處所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邊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有邊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邊者,謂五波羅蜜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邊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邊故,起安慰心。』有言無邊者,所謂般若波羅蜜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自身能寂靜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自身能寂靜故,起安慰心。』有言自身能寂靜者,所謂觀察無我法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心寂靜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身心寂靜故,起安慰心。』有言身心寂靜者,所謂教化一切眾生無疲惓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直心清淨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直心清淨故,起安慰心。』有言直心清淨者,所謂觀察一切眾生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觀察一切諸眾生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觀察一切諸眾生故,起安慰心。』有言觀察一切諸眾生者,所謂觀察一切眾生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眾生平等功德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眾生平等功德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眾生平等功德者,謂五功德波羅蜜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降伏慳嫉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降伏慳嫉心故,起安慰心。』有言降伏慳嫉心者,謂能捨一切內外物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諂曲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諂曲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諂曲者,謂於一切眾生得平等心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供養佛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供養佛故,起安慰心。』有言供養佛者,所謂依止供養住持,能生諸佛出世法故,復能成就說法法故,為供養彼佛菩薩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供養如來智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供養如來智行故,起安慰心。』有言供養如來智行者,謂為眾生一切令住不退法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口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心口行故,起安慰心。』有言心口行者,謂令眾生離口心過得清淨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見魔業住佛業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不見魔業住佛業故,起安慰心。』有言不見魔業住佛業者,謂不見魔業教化眾生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於諸佛如來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信於諸佛如來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於諸佛如來常者,謂諸佛常以無差別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於諸佛如來恆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信於諸佛如來恆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於諸佛如來恆者,謂信諸佛如來恆作一切佛行不休息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於諸佛如來淨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信於諸佛如來淨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於諸佛如來淨者,所謂不空見聞念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於諸佛如來我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信於諸佛如來我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於諸佛如來我者,謂諸如來身無邊故;身無邊者,謂說如來無邊身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安隱事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安隱事故,起安慰心。』有言安隱事者,所謂為令一切眾生護自身心逼惱事故,無有少法能生苦者而不受故,無有少法能生樂者而不捨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無相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一切法無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無相者,謂無相體。何以故?謂以不取無相體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歸依佛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歸依佛故,起安慰心。』有言歸依佛者,所謂不作一切惡行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歸依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歸依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歸依法者,謂歸依法因緣集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歸依僧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歸依僧故,起安慰心。』有言歸依僧者,所謂遠離愛憎心故。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菩提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菩提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菩提心者,謂起不可思議智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無差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身無差別故,起安慰心。』有言身無差別者,謂過一切諸法相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無差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信無差別故,起安慰心。』有言信無差別者,謂信諸業及果報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摩跋提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三摩跋提智故,起安慰心。』有言三摩跋提智者,所謂觀察入體智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無差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法無差別故,起安慰心。』有言法無差別者,謂法修行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知識無差別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善知識無差別故,起安慰心。』有言善知識無差別者,所謂不誑諸善知識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隨順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隨順法故,起安慰心。』有言隨順法者,謂於諸法如實修行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慚愧行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慚愧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慚愧行者,謂身口意業修善行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離愛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離愛心故,起安慰心。』有言離愛心者,所謂能生未生善法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離瞋心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離瞋心故,起安慰心。』有言離瞋心者,所謂不失已生善法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防護自身他身善根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防護自身他身善根故,起安慰心。』有言防護自身善根者,謂護令入業所作故;有言防護他身善根者,謂護令住大慈大悲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有五種法則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何等為五?一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無障礙解脫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無障礙解脫智故,起安慰心。』有言無障礙解脫智者,謂非二清淨故。

「二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於因緣諸法生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信於因緣諸法生故,起安慰心。』有言信於因緣諸法生者,謂見諸因緣法體不生故。

「三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諸法無住處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諸法無住處故,起安慰心。』有言諸法無住處者,謂一切法無十方界差別處故。

「四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諸佛如來如虛空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諸佛如來如虛空故,起安慰心。』有言諸佛如來如虛空者,謂佛無差別無依止故。

「五謂菩薩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諸佛如來離心意意識故,生安隱心;為令他住,諸佛如來離心意意識故,起安慰心。』有言諸佛如來離心意意識者,謂諸佛得至自然智,以得無障礙智故。

「文殊師利!是名五法,諸菩薩摩訶薩得此五法故,能清淨初歡喜地,得大無畏安隱之處。」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三


上篇: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下篇:大方廣佛花嚴經修慈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華嚴部目錄

【註音版】慈悲道場懺法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一 慈悲道場懺法卷第二 慈悲道場懺法...

【註音版】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觀自在菩薩章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

佛說十地經

佛說十地經卷第一 大唐國僧法界從中印度持此梵本請於...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

得無垢女經

得無垢女經(一名論義辯才法門)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法經

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勝義空經

佛說勝義空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一卷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佛為黃竹園老婆羅門說學經 失譯人名今附宋錄 聞如是:...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佛教詞典】法與法空俱離有無二種分別戲論

【法與法空俱離有無二種分別戲論】 p0767   顯揚十七...

【佛教詞典】生法二空觀

(術語)生空觀與法空觀也。大乘菩薩之觀道也。觀人為...

把戒持好,自然有護法神護你

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了,大家要好好發心用功,不是開玩笑...

諸佛菩薩對眾生平等,但感應為何有差別

諸佛菩薩他對眾生說法的時候,他是平等的。但是由於我...

在世間中得解脫,要按四個步驟來修行

如何在煩惱痛苦迷惑的惑業和一切的魔境中解脫,五欲六...

夢參老和尚在香港西方寺三壇大戒開示

2009年春(4月20日),夢參老和尚結束台灣弘法之行,...

如何才是真念佛

【原文】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佈施;真能念佛...

開始很猛的人,退下來也很快

修行人的通病就是他的發心很猛,恨不得一腳就踏到。但...

果卿居士:感謝輕賤辱罵你的人

《金剛經》中告訴我們,有的人現在雖然持戒念經,也已...

日常生活中的四念處觀

修五停心得成就便入定,然後出定而觀四念處,那是次第...

往世惡業,今生病因

我們如果生病了,我們要思惟,它不是無緣無故的。生病...

念佛的精進與調適

各人應盡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須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

痛苦是把雙刃劍

眾生的疾病都是來自於長久的、外在的和內在的不和諧。...

是什麼因緣觸動了十法界的門

我們時刻的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貌,從而反省自己的心態...

【視頻】《阿彌陀經》上官萍音樂唱誦

《阿彌陀經》上官萍音樂唱誦

【視頻】《佛說法受塵經》風柯月渚讀誦

《佛說法受塵經》風柯月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