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出生菩提心經一卷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眾百千人俱,復與無量阿僧祇不可說大菩薩眾,所謂十方來集。

爾時王舍大城有婆羅門姓大迦葉,於睡眠中夢見閻浮提內有大蓮華,其華千葉,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妙最勝七寶所成。於蓮華內見有月輪,彼月輪內又見丈夫,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此四天下所有眾生見斯光者,生大歡喜踴躍無量皆受快樂。

爾時迦葉婆羅門睡覺已,念所夢事心喜生疑:「此何因緣,竟有何事?於先現此未曾有相,昔所未聞,如我夢見?」作是念已生大歡喜未曾見有,復作如是念:「此有沙門瞿曇!我從他聞六年苦行,降伏魔眾證大菩提,轉妙法輪摧諸外道,為諸智人之所讚歎,聰明善巧知諸事相,我今應往詣彼沙門瞿曇問此夢相。」

爾時迦葉婆羅門,夜既過已,從王舍城往詣迦蘭陀竹園往到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卻住一面。住一面已,如夢所見而向佛說。

時婆羅門具說夢已,爾時世尊告迦葉婆羅門言:「汝善男子!有四種善夢得於勝法。何等為四?所謂:於睡眠中夢見蓮華,或見繖蓋,或見月輪,及見佛形。如是見已,應自慶幸我遇勝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睡夢見蓮華,  及以夢見於繖蓋;
 或復夢裡見月輪,  應當獲得大利益。
 若有夢見佛形像,  諸相具足莊嚴身;
 眾生見者應歡喜,  念當必作調御人。」

爾時迦葉婆羅門聞此偈已,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大利,諸眾生等若為能得此利益求菩提道?」

爾時佛告迦葉婆羅門言:「大利者所謂一切智者是其利也。」

時迦葉婆羅門復白佛言:「世尊!所言一切智利者,有何因緣而可得也?」

爾時世尊為迦葉婆羅門而說偈言:

「我今說大利,  婆羅門善聽。
 若有利和合,  當作兩足尊。
 若作轉輪王,  自在四天下;
 眾生欲作者,  鬚髮菩提心。
 若作梵天王,  於眾得自在;
 眾生欲作者,  鬚髮菩提心。
 欲界及色界、  無色及上界;
 眾生欲作者,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若欲作商主,
 為商主導師,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作大光明,
 破滅諸黑暗,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諸顛倒,
 及以三有等,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諸蓋障,
 及諸惡法者,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於無明,
 及斷貪愛網,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有及愛,
 及滅垢無垢,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於我慢,
 及色使我慢,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離於貢高,
 無病命我慢,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老我慢,
 無常常住慢,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多聞慢,
 及以持戒慢,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蘭若慢,
 乞食等諸慢,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知識慢,
 愛糞掃衣慢,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神通慢,
 一食以為淨,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一切慢,
 所有有為慢,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當欲供養佛,
 於先滅度者,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當欲供養佛,
 所有諸如來,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得轉法輪,
 世間無能轉,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滅應當滅,
 當思所多思,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當欲行梵行,
 初中後最上,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攝諸精進,
 往來諸有中,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說諸行苦,
 見眾生受苦,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諸法無有我,
 欲為眾生說,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轉於法輪,
 欲觸上菩提,  鬚髮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欲說寂涅槃,
 當證勝菩提,  鬚髮菩提心。
 如是等功德,  發心者能得;
 梵志當聞已,  應行菩提道。」

爾時迦葉婆羅門聞此偈已,復白佛言:「世尊!發菩提心者應攝幾許福聚?」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向迦葉婆羅門說如是言:

「若此佛剎諸眾生,  令住信心及持戒;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此佛剎諸眾生,  令住信心於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佛剎恆河沙,  皆悉造寺求福故,
 復造諸塔如須彌,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有佛剎如恆沙,  皆悉遍施諸七寶;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鐵圍山高廣大,  造塔無量為諸佛;
 如是求福眾生等,  不及道心十六分。
 若諸眾生具滿劫,  若頭若髆常擔戴;
 如彼最勝福德聚,  不及道心十六分。
 如是人等得勝法,  若求菩提利眾生;
 彼等眾生最勝者,  此無比類況有上。
 是故得聞此諸法,  智者常生樂法心;
 當得無邊大福聚,  速得證於無上道。」

爾時迦葉婆羅門復白佛言:「世尊!如是發菩提心者有退轉不?」

是時佛告迦葉婆羅門言:「如是發菩提心者,於解脫中無有退也。但就事別,有三種菩提。何等為三?所謂:聲聞菩提、辟支佛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婆羅門。

「何者是聲聞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教他發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為說如是經典,不自受持亦不為人廣說其義,亦有親近是富伽羅,而不承事供養所須;若有來者及不來者亦不恭敬,而於彼所不生隨喜,以此因緣心得解脫。婆羅門!是則名為聲聞菩提。

「復次何者是辟支佛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而不教他發菩提心、不令他住,亦不為說如是經典,不自受持亦不廣為他人解說,亦不親近如是富伽羅,而不承事供養所須;若有來者及不來者,亦不恭敬亦不隨喜,以此因緣心證辟支菩提,是故名為辟支佛道。

「復次何者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亦復教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既令彼住,復為人說如是經典悉令受持,親近如是富伽羅等,承事供養;若有來者及不來者,亦悉恭敬亦生隨喜,如此解脫自利利他,為多人利益故、為多人安樂故、憐愍世間利益安樂諸天人等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以何義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上更無有勝可求,是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以偈頌曰:

「自發菩提心,  不教他受持;
 因自心力故,  於後般涅槃。
 為自利勤劬,  不教他受持;
 是故名沙門,  佛子最勝師。
 彼發菩提心,  教化生歡喜;
 是故自得道,  果報如是知。
 自成不成他,  諸仙中福田;
 得名為緣覺,  婆羅門當知。
 自發菩提心,  復脫多眾生;
 為世作利益,  故名佛導師。
 成就自利益,  復令他解脫;
 此彼無差別,  故名不思議。」

爾時迦葉婆羅門白佛言:「世尊!解脫解脫有差別不?」

佛言:「婆羅門!解脫於解脫無有差別;道於道無有差別;乘於乘而有差別。譬如王路,有象輿者、有馬輿者、有驢輿者,彼等次第行於彼路同至一城。婆羅門!於汝意云何?如是等乘有差別不?」

婆羅門言:「大德世尊!然彼諸乘實有差別。」

佛言:「如是如是。婆羅門!聲聞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乘有差別,道與解脫無有差別。婆羅門!譬如恆河,有三種人,有從此岸至於彼岸。其初人者,以草為筏倚之而度;第二人者若以皮囊、若以皮船倚之而度;第三人者,造作大船乘之入河,於此船中載百千人。其第三人,復勅長子安置守護如此船舫:『所有眾生來者,汝從此岸度至彼岸,為多人等作利益故。』婆羅門!於意云何?夫彼岸者有差別不?」

婆羅門言:「不也。世尊!」

佛復問言:「婆羅門!於汝意云何?彼乘之乘有差別不?」

婆羅門言:「所乘之乘實有差別。」

佛言:「如是如是。婆羅門!然聲聞乘、辟支佛乘、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乘實有差別。婆羅門!如第一人,依倚草筏從於此岸至於彼岸,獨一無二,聲聞菩提應如是知;第二人者,若倚皮囊及以皮船,從於此岸度至彼岸,辟支佛菩提應如是知;婆羅門!如第三人,成就大船共多人眾,從於此岸至於彼岸,如來菩提應如是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路及解脫無有上,  諸乘皆悉有差別;
 智者如是應挍量,  當取最勝最上乘。
 諸法教如是,  正覺說此言;
 簡擇諸法已,  勝者應當學。」

爾時迦葉婆羅門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當云何行,云何念住,得至摩訶衍?」

爾時佛告迦葉婆羅門作如是言:「婆羅門!汝聽是義:若諸菩薩摩訶薩如念修行,至摩訶衍。婆羅門!若善男子善女人自發菩提心,亦教他人發菩提心;自樂修行,勸他令修亦令他住,復為解釋如是修多羅義。如是等富伽羅人,不來親近承受接事,當以四攝而攝取之。何等為四?所謂:佈施、愛語、利益、同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種種大佈施,  一切所有物;
 欲攝受他故,  菩薩無畏者。
 示現引接道,  眾生不依來;
 能以妙善語,  數數當安慰。
 為自他安樂,  彼所生善處;
 晝夜常隨順,  如是眾生等。
 不信教令信,  破戒令住戒;
 慳悋令佈施,  一切巧利益。
 教人行菩提,  牢固常精進;
 同於利益事,  智者如教行。
 如此智慧者,  菩薩之導師;
 智慧所行者,  常樂大乘法。
 勇勐是最勝,  智者應當學;
 以彼勝法故,  最勝到彼岸。」

爾時迦葉婆羅門復以偈頌而白佛言:

「大德示彼行,  菩薩諸導師;
 當學彼所行,  得至兩足尊。
 為我說彼行,  及行行所依;
 菩提深廣大,  慈愍願為說。」

爾時世尊告迦葉婆羅門言:「善哉婆羅門!諸菩薩有三種行。何等為三?所謂:天行、梵行、聖行。婆羅門!於中何者名為天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身業、以慈意業、以慈口業,遍滿東方無量世界慈行充滿。行此遍已,復能善入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皆以慈身業、慈意業、慈口業普遍充滿,是名天行。於中何者名為梵行?所謂:四無量。何等為四?慈、悲、喜、舍,是名梵行。婆羅門!於中何者名為聖行?所謂:三解脫門。何者為三?空、無相、無願,是名聖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勇勐行精進,  菩薩之導師;
 若有具天行,  是人樂菩提。
 聖行及梵行,  是行聖所說;
 若有修行者,  是人得不動。」

爾時迦葉婆羅門復以此偈而白佛言:

「我樂深菩提,  今問大導師;
 此等當來世,  如何集諸行?
 為後眾生等,  故我問世尊!
 於佛菩提中,  我意無分別;
 令我發道心,  利益眾生故。」

爾時世尊復以偈頌報彼迦葉婆羅門言:

「說此修多羅,  令發大菩提;
 梵志!佛菩提,  未曾有分別。
 說此修多羅,  令發大菩提;
 能斷一切疑,  隨順眾生問。
 說此修多羅,  令發大菩提;
 能斷一切疑,  稱彼眾生欲。
 得聞此經者,  彼於未來世;
 能行大佈施,  至於檀彼岸。
 得聞此經者,  彼於未來世;
 護持戒無缺,  至於戒彼岸。
 得聞此經者,  彼於未來世;
 行忍為眾生,  至於忍彼岸。
 得聞此經者,  彼於未來世;
 精進為眾生,  至於精進岸。
 得聞此經者,  彼於未來世;
 常入諸禪定,  至於禪彼岸。
 得聞此經者,  彼於未來世;
 為眾求勝智,  至於智彼岸。
 已曾作供養,  憐愍眾生者;
 得聞此經典,  後世到其手。
 比丘住蘭若,  意欲佛菩提;
 得聞此經者,  於後最先得。
 過去數億佛,  已持此經典;
 為利諸菩薩,  發起意欲故。
 若有婆羅門,  欲樂佛菩提;
 彼時得信已,  是經至其手。
 我見彼眾生,  悉知彼所行;
 亦知彼名字,  我見悉無礙。
 一切頗具說,  恐迷未來人;
 懼彼起諸過,  是故少分說。」

爾時迦葉婆羅門復以此偈而白佛言:

「大德此善持,  令生廣大意;
 此世大丈夫,  不久我當作。
 過去及未來,  導師之所說;
 為彼生善利,  故住於菩提。」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婆羅門言:

「彼等住此智,  為誰之所說?
 已知彼心行,  我今當記彼。
 所聞此經者,  今現在我前;
 彼等於後世,  此經當現前。
 若有諸女人,  抄寫此經典;
 此經當在手,  能生大菩提。
 我於先已說,  比丘樂蘭若;
 手得此經典,  於後當現前。
 比丘聞此經,  悲泣而雨淚;
 我先作何業,  今世得此利?
 我於如是經,  未曾善思惟;
 我已得受記,  何業獲此果?
 我昔婆羅門,  依於比丘活;
 時比丘放逸,  說此修多羅。
 梵志於彼聞,  時至而乞食;
 泣淚已行出,  是時心作願。
 我於修多羅,  鈔義及文字;
 後世作證明,  亦復作擁護。
 以彼善業果,  於後後末世;
 得此修多羅,  執持在其手。
 彼時有比丘,  悲泣淚滿目;
 當時作懺悔,  後得此經法。
 於先業滅盡,  彼時有相現;
 於其睡夢中,  得此修多羅。
 生死諸流轉,  欺誑大恐怖;
 斯由阿彌陀,  願力如是果。
 破戒諸比丘,  為他所輕賤;
 如是多諸過,  流轉大恐怖。
 如是多諸惡,  由得聞此經;
 當至彼邊際,  於後常顯曜。」

爾時迦葉婆羅門復以此偈而白佛言:

「此大修多羅,  令發大道心;
 為我及未來,  分別廣宣說。」

爾時世尊復以偈告迦葉種姓婆羅門言:

「未來諸音聲,  乃至我所說;
 此是廣經典,  是故汝當知。
 說此大經典,  此當作《阿含》;
 當作秘密藏,  聲聞所修學。
 此處之所說,  及餘得道者;
 此是諸經母,  梵志如此知。
 彼時諸比丘!  於我滅度後;
 《雜》及《長阿含》,  復名《中阿含》。
 彼時有《阿含》,  具數名《增一》;
 復說雜經典,  篋藏聲聞說。
 復當作毘尼,  亦作阿毘曇;
 或於三篋藏,  得名諸比丘!
 八萬有四千,  法聚我已說;
 一切從此出,  名為最勝經。
 於此說聲聞,  及說獨一覺;
 諸智之根本,  不思議經典。
 世間之所有,  三界未現者;
 諸福之根本,  由發菩提心。
 施、戒等功德,  忍辱、精進行;
 禪定勝功德,  此經中善說。
 智慧勝功德,  解脫忍寂滅;
 一切皆示現,  此經中善說。
 苦集及以道、  寂滅於此現;
 諸法皆佛法,  此經之所說。
 說諸苦無常,  亦說無我法;
 說寂靜涅槃,  在此修多羅。
 此處說聲聞,  所住諸因緣;
 大乘此經典,  攝受一切法。
 諸法甚廣大,  在於菩提心;
 此為最勝典,  普說修多羅。
 現前見諸佛,  及為彼說法;
 當時現前聞,  斯由此經典。
 三界諸眾生,  少有聞此經;
 聞已生愛樂,  為求佛乘故。」

爾時迦葉婆羅門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若諸眾生無有智慧,若聞如是無上無邊,乃至如是等眾生當無有智慧,若如是等無邊無上修多羅,聞已不能於此法中不生堅固樂欲。大德世尊!有何因緣既有如是妙法,然彼眾生而當虛過也?」

爾時佛告彼婆羅門言:「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俱致(凡言俱致者,隋數千萬)諸魔宮殿。彼一一魔有俱致數魔眾眷屬,圍繞彼諸魔輩,常勤方便欲滅此經,作種種因緣,因彼因緣隨所在處作諸障礙。所以者何?若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悉得於阿羅漢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修多羅已,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婆羅門!以是因緣,令俱致數諸魔勤求方便欲滅此經,所以者何?婆羅門!此修多羅是一切諸法種性根本,以是義故,俱致諸魔勤求方便欲滅此經。」

爾時佛告婆羅門:「今有修多羅,名曰『破魔眾會』。汝等受持讀誦,即得破彼魔天眾會。婆羅門!譬如日輪既出現時,能滅一切幽冥黑暗。如是如是。婆羅門!說破魔眾會修多羅時,一切諸魔隱沒不現。婆羅門!何者名為破魔眾會修多羅?」爾時世尊即說陀羅尼曰:

「多(上)緻他(一) 阿[少/兔]謩大那(上)(二) 菩提三摩陀波那多(三) 伏哆(四) 紆伏哆(五) 怛怛羅伏哆(六) 尼興(蜎蠅反)伽魔(七) 波羅破(八) 多羅破(九) 哆噓(十) 哆隆(洛中反)伽磨伽魔那(十一) 毘唎磨(十二) 磨素磨(十三) 系(上聲)履婆伽磨(十四) 毘達囉魔(十五) 大囉麴磨(十六) 阿邏彌邏(十七) 伊迦叉邏那喻(十八)

「婆羅門!此陀羅尼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同說此破魔眾會修多羅。婆羅門!說此破魔眾會修多羅時,一切魔宮皆悉震、動、大動、搖、大搖,一切諸魔各各從彼本座顛倒墮落不能語言。所以者何?彼等常為多人作不利益,常為多人作苦惱事令失利益,以是事故,現得如是恐怖果報。如佛世尊常與一切眾生樂故,乃至慈悲喜舍,是故令彼諸波旬等皆生恐怖。婆羅門!若復有人,當能轉此發菩提修多羅者,於彼人所無有障礙,若諸天、龍、夜叉,若人非人,若魔、魔子、若魔眷屬,若水火刀杖,若惡行者,若諸惡獸,若身所惱、若意所苦,而有受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彼善男子善女人,常為多人作利益事安樂故、常為多人作憐愍故、為諸天人等作覆護故,彼等諸善男子善女人慈行力故,應如是知。婆羅門!彼善男子善女人,不作身惡行、不作口惡行、不作意惡行故,彼等諸苦事不逼其身亦不逼心。婆羅門!此因緣故能滅一切苦。」

爾時世尊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魔勤於此經,  當欲壞滅之;
 是故此經典,  調御今為說。
 令魔悉迷亂,  叢聚坐戰慄;
 相視不能言,  此惡行果報。
 恐怖眾生故,  常懷作噁心;
 顛倒而墮落,  是故得現報。
 慈悲和合者,  喜心有所說;
 平等說法時,  噁心意悉散。
 降伏諸魔王,  及散魔軍眾,
 夜叉諸鬼等,  自然皆墮落。
 彼力杖不害,  水火不漂然;
 言說咒詛毒,  不能有傷害。
 逼身及逼心,  彼等不曾有;
 常當所作誓,  身口如是住。
 閉塞諸惡道,  遠離一切難;
 諸魔悉摧滅,  為說此經故。
 一切法巧智,  若欲度彼岸;
 須聞此經典,  聞已即能學。
 若能學此經,  無畏諸菩薩;
 最上覺菩提,  是向菩提句。」

佛說此經時,迦葉婆羅門及諸大會眾,乾闥婆、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出生菩提心經


上篇:大方廣師子吼經

下篇: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經

般舟三昧經卷上 問事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祇...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佛說十八泥犁經

佛說十八泥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人生...

佛說樹提伽經

佛說樹提伽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言: 昔有...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佛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

【註音版】佛藏經

佛藏經...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 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如萬行中說。...

說無垢稱經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供五百羅漢儀軌

【施主至。客堂應酬。即報方丈。次令照客。捧香儀點明...

增壹阿含經

增壹阿含經序 晉沙門釋道安撰 《四阿含》義同。《中阿...

佛說十八泥犁經

佛說十八泥犁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人生...

禪門鍛煉說

禪門鍛煉說 江西南康雲居山真如禪寺晦山戒顯著 堅誓忍...

佛說樹提伽經

佛說樹提伽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佛言: 昔有...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佛教詞典】差摩婆帝授記經

(經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譯。佛與彌勒共入城乞食,...

【佛教詞典】大悲

(術語)救他人苦之心謂之悲。佛菩薩之悲心廣大,故曰...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佛法教您改善人際關係

我們都知道,社會倫理乃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人...

病中有沒有忘了念佛(弘一大師患重病的故事)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西歸直指》中有一個精妙深遠的...

通過六個因素來理解煩惱的起源

通過六個因素來理解煩惱的起源:一、業的習氣,二、外...

吃素改變對生命和世界的態度

什麼才是人?人的心裡是仁義禮智信,那是人。人的心裡...

禪者悟道的境界和感受

有一學僧,非常恭敬地請問慧林慈受禪師道:禪者悟道時...

再問你一遍,到此作甚?

我們中國大乘佛教,說起來佛弟子有幾千萬甚至上億,可...

慧律法師《愛你所做的事》

「我愛」會讓自己失去理性,甚至面臨沒有選擇餘地的窘...

為什麼功課沒做完就有怪事

問: 這是我第一次聽法。在冥冥中我也得到了佛法的利...

只有「無住」,才跳得出三界

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賢人爭罪,愚人爭理

曾經以為每一件事件都需要說得清清楚楚,這樣才能稱得...

蓮池大師以十重法義別釋淨土教法興起所因

序文 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

得之不易的暇滿人生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思維暇滿人生》。如何來思維我們...

【視頻】《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聆志居士讀誦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聆志居士讀誦

【視頻】《大方廣三戒經》女聲讀誦

《大方廣三戒經》女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