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四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四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王論品第五之二

王言:「大師!於何時中,諸小王等行王論法?」

答言:「大王!於末世時,轉輪聖王隱沒不現,正法不行,邪法競興,眾生心惡起三種過:一者、樂於非法貪心;二者、起於顛倒貪心;三者、邪法羅網纏心。彼諸小王自無智慧,退失明解,是故聖人說諸小王治國論法,為行正法護世眾生。」

王言:「大師!云何名為樂於非法貪心?」

答言:「大王!於十不善惡業道中生於樂心,是名樂於非法貪心。」

「云何名為顛倒貪心?」

「自己手力得諸資生,依時節得、依正法得、依如法得,不生足心,更求他財,如是名為顛倒貪心。」

王言:「大師!云何名為邪法羅網之所纏心?」

答言:「大王!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論想;於無益論生利益想;於非法中生是法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論中以為正論,生於信心,熏修邪見,以為福德,是名邪法羅網纏心。」

王言:「大師!以何等法名為王論,令諸小王依彼論法治國理民,是名如法能護眾生?」

答言:「大王!離諸顛倒貪慾之心;離諸顛倒瞋恚之心;離諸顛倒愚癡之心,依對治、依實體、依差別、依利益。依對治、依實體者,對所治法,所謂名為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癡善根。云何能起所治法、能治法?所治法者,謂:放逸心及無慈心;能治法者,謂:行法行王,不放逸心、大慈悲心,知身無常、資生無常,善自觀身,見諸過失,能如實知,如是遠離受用資生,行法行王,雖得自在不行非法,如是名為不放逸心。

「大王當知!依王論法,不應得物,得不應取;所應得者,非時不敢取。若依時節應得之物,於貧窮人不逼惱取。至於儉難、賊難、返逆難、相害難——如此難時,當起慈心不避危害,護諸眾生。於貧窮者施與衣食、於惡行者教以善法,是名慈心。大王當知!依此二法,是則名為行法行王,正護眾生,不放逸心、大慈悲心。」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有慈悲心,云何而能治彼惡行諸眾生等?」

答言:「大王!彼法行王若欲治彼惡行眾生,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惟五法,然後當治。何等為五?一者、依實非不實;二者、依時非不時;三者、依義非無義;四者、依柔軟語非麁獷語;五者、依慈心非瞋心。」

王言:「大師!云何依實非不實?」

答言:「大王!如法詰問,取其自言,依實過治,不依不實,是名依實非不實。」

王言:「大師!云何依時非不時?」

答言:「大王!王有力時,彼違王命,應治其罪;若王無力,應止不治,是名依時非不時。」

王言:「大師!云何依義非無義?」

答言:「大王!當問前人,何心起罪?若從恶心,應如法治;若非恶心,不應治罪,是名依義非無義。」

王言:「大師!云何柔軟非麁獷語?」

答言:「大王!知此眾生所犯王法,但應呵責不合餘治,應如其過正說不隱,善說苦言。如是呵責、非不呵責,是名軟語、非麁獷語。」

王言:「大師!云何慈心非瞋心?」

答言:「大王!智者知此非但呵責,斷此罪過,除卻斷命,不得割截手、腳、眼、耳、鼻、舌,依於大慈大悲之心,聽系閉牢獄,枷鎖打縛,種種呵責,奪取資生,驅擯他方,為令改悔,非常恶心捨此眾生,是名慈心,非瞋心。」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如是苦他眾生,係閉打縛,驅擯他方,而復說言有慈悲心?二法相違。云何名為行法行王?」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告言:「大王!如此之義,我今為汝說於譬喻。大王當知!譬如父母於惡行子,為念子故,欲令改悔,方便苦治,除不斷命、不壞諸根,餘打罵等隨心苦治,不名捨心、不名恶心、不名惱心,以念子重,為令改悔更不作故;而彼父母不名非法,名為念子,不失慈心。大王當知!行法行王,治諸一切惡行眾生,亦復如是,慈心重故,為令改悔,除卻斷命,不壞諸根,生大慈心,起大悲心,係閉、打縛、惡口、呵罵,奪其資生,驅擯他方,為令改悔,捨惡從善,亦令其餘念惡眾生不作非法,非常恶心捨此眾生,亦不故心為惱眾生而行苦切,如是名為行法行王,以慈悲心行惡口等治罪眾生,不名非法、不失慈心。是故二行名雖有返,而不相違。」

王言:「大師!何等是惡行眾生?」

答言:「大王!惡行眾生略說有五,如是應知。何等為五?一者、於王無利益眾生;二者、迭共作無利益眾生;三者、起逆眾生;四者、邪行眾生;五者、邪命眾生。

「大王當知!於王無利益眾生有十一種。何等為十一?一者、返逆眾生;二者、教他返眾生;三者、與王毒藥眾生;四者、奪王資生眾生;五者、破王所應作事眾生;六者、侵奪王妻宮女眾生;七者、違王命眾生;八者、出王密語眾生;九者、覘伺國土眾生;十者、罵王眾生;十一者、毀呰王眾生,如是等。大王當知!是名於王無利益眾生。

「大王當知!迭共作無利益眾生者,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迭共相殺眾生;二者、迭相劫奪眾生;三者、迭相侵妻眾生;四者、虛妄證他眾生;五者、虛妄誑他眾生;六者、壞他親友眾生;七者、惡口罵他眾生,八者、惡業斗秤欺誑損他眾生;九者、迭相毀呰眾生;十者、迭相焚燒眾生。大王當知!如是等名迭共作無利益眾生。

「大王當知!返逆眾生者,謂諸邊地、城邑、小王、聚落主等,不臣根本大王教命,如是名為返逆眾生。」

「大王當知!邪行眾生者,謂無戒眾生。何等無戒?所謂:具足諸惡律儀,屠兒、獵師,畜養豬、羊、雞、犬、鵝、鴨、貓、狸、鷹、鷂,釣射魚鼈,造諸羅網、火坑、毒箭,劫奪蟲獸,斷害他命,自恣作惡,如是名為邪行眾生。

「大王當知!邪命眾生者,所謂出家剃除鬚髮,斷諸資生修無著行,著諸種種異相衣服,不護禁戒起種種見,行諸異行種種方便,求諸利養非法活命,各各不能自法中住,如是名為邪命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五種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治彼罪人不斷其命,不行割截眼、耳、鼻、舌、手、足身根,有三種治法。何等三法?一者、呵責以為治罪;二者、奪其所有資生以為治罪;三者、牢獄、系閉、枷鎖、打縛、呵罵、驅擯以為治罪。隨彼五種作惡眾生,上中下罪三種法治,是名行法行王治彼五種作惡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於王作無利益眾生?」

答言:「大王!如是罪人除不斷命、不壞諸根,得系閉、牢獄、枷鎖、打縛,奪其資生、驅擯他處以為治罪。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於王作無利益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迭共作無利益眾生?」

答言:「大王!除不斷命、不壞諸根,得系閉牢獄、枷鎖、打縛,不得全奪所有資生,六分之中奪其一分,驅擯他處。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迭共作無利益眾生之罪。」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起逆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先以善言如法開示,若聞王命即捨逆心,請罪王所者,王放大恩恕其重罪,依其國土王領之處,不減、不奪亦不驅出。何以故?為令知王有三種事故。何等三事?一者、有信;二者、有恩;三者、大力。未降伏者為令降伏,已降伏者令不更作,欲返逆者令不敢起。大王當知!彼有罪人得免其罪,還伏王位,人民安隱,彼如法王,得福無量,善名流佈。若彼罪人聞大王命不肯伏罪,當加重治,不得斷命,不壞諸根,盡奪資生、國土、人民,驅擯他處。何以故?為餘眾生不起逆故。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起逆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邪行眾生?」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不得斷命,不壞諸根,不得驅擯,不得奪其資生之物,惟呵責治罪,而作是言:『若汝更作如是如是事者,與汝重罪。』是名行法行王治彼邪行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邪命眾生?」

答言:「大王!應當隨順如法僧眾。大王當知!若彼比丘破戒邪見,不依正法如實修行,邪命自活者,僧當和合,喚令現前,取其自言。彼若自引所作是罪,隨犯輕重當如法治。若彼比丘拒違僧命,不從師友善知識語,惱亂眾僧不得修道者,若彼國主是法王者,僧當往語令王教勅,順從僧命。爾時行法行王先應喚彼破戒比丘,善言勸喻,令順僧命,若其不從,當集二眾現前對實。若得其罪,助如法眾,治彼比丘,不得斷命,不得割壞一切諸根,不得囚閉,不得枷鎖,不得撾打,不得脫袈裟,不得奪其資生之物,得呵責,得驅擯。

「大王當知!若有二眾朋黨諍訟,依破戒、依邪見、依顛倒邪行、依種種邪命,起種種異諍、種種異說、種種異語。行法行王若自知法、若自知義,應當如法斷彼諍事。若彼國王闇鈍無知,不自知法、不自知義、不知正法、不知邪法、不知如法眾、不知非法眾、不知如法語、不知非法語,爾時彼王應問國內大德沙門知法、知義、有大智慧、常行正法利益眾生、善知斷諍、能如法語者,問其正法知犯非犯。如是知已,然後如法為滅彼諍。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邪命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若彼國王闇鈍無智,國內多諸沙門、婆羅門,所行各異,互相是非,各各自言:『我是沙門修正道者,能利眾生,我是福田應受供者。』如是各各互相是非。云何得知是真沙門、非真沙門,是正道、是邪道,是如法語、非法語?」

「大王當知!有大沙門釋迦子出家為道,得神通證,有大名稱如來、應、正遍知,彼諸弟子比丘、比丘尼於彼瞿曇法中住者,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是福田者,能知正法,是如法語者。大王當知!除彼沙門瞿曇法外,餘諸一切婆羅門等,是名邪道,非實沙門,非法語者,不應取語。何以故?大王當知!彼無正法,云何能得如法之語?」

王言:「大師!若彼國王闇鈍無智,不知王論,不行正法,自在作惡,是國王罪誰應當治?」

答言:「大王!彼王自身自罪自治。」

王言:「大師!云何自身而自治罪?」

答言:「大王!彼王當依二法自治。何等二法?一者、依自力;二者、依外力。依自力者,彼王應當如是思惟:『我今所行為是放逸、為非放逸,為有慈心、為無慈心,為是應作、為不應作,為是善業、為是惡業。』若知所作是不應作、是惡業者,即止不作,生慚愧心,悔過自責,畏惡名稱,畏墮惡道,當依二法護惜自身。何等二法:一者、放逸;二者、無慈悲心。如是名為依自智力自罪自治。若王無智不能如是自思惟者,應於國內處處推求有大智慧、善知王論、常行正法、能如實語諸沙門等,王應自往彼沙門所,若不自往,當遣大臣、王子、貴人、人所重者,詣彼沙門宣王渴仰尊重之心,將至王所。若彼來者,王應迎送、禮拜、問訊,盡恭敬心、盡尊重心問沙門言:『何等善行?何等惡行?行何等法能有利益?行何等法無有利益?我心闇鈍,無有智慧,願為我說。』時彼沙門應當為王廣說過去行法行王所行之法、諸王論法,以柔軟語語彼王言:『如是如是法應當奉行,有大利益,謂十善法,不殺生等;如是如是法不應行,無有利益,謂十惡法,如殺生等;如是如是等是行法行王所行之法,王今不知,應捨十惡等惡行法,應行十善等善行法。』聞已受持,如法改悔,若能如是,名依外力自罪自治。」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護器世間?」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不焚燒、不破壞、不澆灌,是名護器世間行。何以故?一切皆是作不善業。是故行法行王不應焚燒、破壞、澆灌。城邑、聚落、山林、川澤、園觀、宮殿、莊嚴樓閣,一切行路及諸橋樑、自然窟宅,一切穀、豆、麻、麥、花果、草木、叢林,不應焚燒、不應破壞、不應澆灌、不應斫伐。何以故?以彼諸物皆共有命畜生等有,無不用者,而彼眾生無有罪過,不應損其所受用物,令生苦惱。又彼一切外樹林等,諸善淨天、一切鬼神皆悉共有,於中受用,屋舍、宮殿、莊嚴樓觀諸天共住;又彼園池、屋舍、宮殿、莊嚴樓觀,一切水陸有命諸蟲悉皆共用,所謂雀、鼠、雞、狗、鳩、鴿、鸚、鵡、象、馬、牛、羊、貓、狸、蛇、蠍、鵝、鴨、魚、鼈、乃至一切微細諸蟲所共受用。行法行王與諸眾生共依止此器世間活,不應破壞,如是名為行法行王護器世間安樂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無量諸天侍從護王,天力自在能護於人,云何而言人能護天?」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能與彼天正命淨食,所謂為說如來正教、甘露法門、禪定解脫、十善道等,令其得離諸惡道苦,以是為護;除諸不善殺生鬼等。何以故?攝在惡命自活眾生分故。是故行法行王即身能集無量功德,資益現在、未來,復能集諸善果。大王當知!行法行王不應焚燒、破壞、除滅如來塔廟,及諸沙門淨行人等房舍、窟宅、資生之物,園觀、樓閣、樹林、華果亦不應取,亦不應貸,除欲為利佛法僧者。」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所有臣佐、宰官、禁司,不憂國計但求利己,或從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貨財以抂治道,增長百姓迭相欺亂,以強陵弱、以貴輕賤,以富欺貧、以曲抂直,富者獲申、貧者受屈,諂侫宰政、忠賢隱退,或時在朝懼危自默,或行求財貨用安己,百姓貧苦不堪充濟,厭苦思亂不聞王命,斯由臣吏不行忠節,欺上亂下,冒受王祿,如是之人攝在何等眾生數中?」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以其受王名官重祿,捨公念私,不存公政,禍亂之生莫不由之,此是國之最大惡賊。王是法王,不得斷命,是故攝在劫奪數中,上品治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捨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醫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侍,於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噉,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噉。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語,信用無捨。或為妻子呵罵父母,或共親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於淫欲,無慚愧心。如是眾生,攝在何等眾生數中?」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捨、違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劫賊。」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有人放逸無慈,於其妻子、奴婢、眷屬能行不忍,非法驅使、非時驅使,不應作者強逼令作,至於打罵,無過能行,衣食不充,眠臥無所,喚不及應、走則嫌遲,出言常罵如似怨家。如是之人攝在何等眾生分中?」

答言:「大王!攝在邪行眾生分中,中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居家資生奴婢共報有其半分,自分衣食恣意著噉,奴婢之分護惜不與,設令給與不依時節,應多與少常令不足,是名世間最大邪行。」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有人於佛法僧作不利益,焚燒、破壞塔寺、形像及諸經書,惡言毀呰,言:『造作者,無有福利;其供養者,虛損現在,無益未來。』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處所,破壞、除滅,送置餘處。或破沙門淨行人等房舍窟宅,或取佛物、法物、僧物、園林、田宅、象馬、車牛、驢騾、駱駝、奴婢、僮僕、衣服、飲食、金銀、琉璃、車璩、馬瑙一切珍寶。或捉沙門策役、驅使,責其發調,罷令還俗。或時輕心,弄諸沙門;欲為戲笑,不備時供;虛誑請喚,不與飲食;設與飲食,不及時節,與非法食。或時輕賤、毀呰、罵詈、惡言、誹謗。或以杖木、土塊、瓦石及自手卷打諸沙門,或捉刀槊、弓箭、鉾戟斫射傷害,或推水中、或推火中、或推山澗、坑陷之中,或放象、馬、虎、狼、師子、惡狗毒獸傷害其身。如是惡人攝在何等眾生分中?」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罪。何以故?以作根本極重罪故。」

王言:「大師!何者根本罪?」

答言:「大王!有五種罪,名為根本。何等為五?一者、破壞塔寺,焚燒經像,或取佛物、法物、僧物,若教人作、見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隱蔽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門信心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係閉牢獄、枷鎖打縛,策役驅使、責諸發調,或脫袈裟逼令還俗,或斷其命,是名第三根本重罪。於五逆中若作一業,是名第四根本重罪。謗無一切善惡業報,長夜常行十不善業,不畏後世,自作教人堅住不捨,是名第五根本重罪。大王當知!若犯如是根本重罪而不自悔,決定燒滅一切善根,趣大地獄,受無間苦。大王當知!以王國內行此不善極重業故,梵行羅漢、諸仙聖人出國而去,諸天悲泣,一切善鬼、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相殺,輔相爭競,四方逆賊一時俱起,天王不下,龍王隱伏,水旱不調,風雨失時。諸龍皆去,泉流河池悉皆枯涸,草木焦然,五穀不熟;人民飢餓,劫賊縱橫;迭相食噉,白骨滿野;疫毒疫病,死亡無數。時諸人民不知自思所作是過,而怨諸天訴諸鬼神,是故行法行王為救此苦行治罪法。」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若無染心、無恶心者,何故不得慈心斷命、割截諸根?」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以無染心、無恶心故,不能得起如是心念:斷眾生命、割截諸根。何以故?彼法行王見彼眾生至於死時,依自業過生瞋恨心,死已命斷生惡道中,恶心隨逐,長夜不斷,是故行法行王不行斷命、不壞諸根。何以故?此事難故。若斷其命、割截諸根,一作已後不可收故,係閉、枷鎖、打縛、呵罵等非永棄捨,是故佛聽。行法行王為護眾生,若斷其命、割截諸根,不名滿足護眾生者。大王當知!斷眾生命、割截諸根最是世間大怖畏事故,佛不聽行法行王作如是事。」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人民所應輸王課調物者,為是王物、為是他物?」

答言:「大王!非王自物、亦非他物。何以故?他自手力能作能得,是故非王自己有物;非他物者,以王能護彼眾生故,是故非是一向他物。彼眾生等立如是法,是故輸王,王應得分,非是他物。」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若有人民應輸王物而不輸王,彼民為是偷盜王物、為非偷盜?」

答言:「大王!非偷王物。彼民貪惜,欺王不輸,得無量罪。何以故?以應輸物不輸王故。」

王言:「大師!於王國內合輸物者而不肯輸,然王即行鞭杖打責,若取彼物,為是劫奪、為非劫奪?」

答言:「大王!非是劫奪。何以故?大王當知!以王有力能護其難,彼由王護得安自業,應輸王物,故非劫奪。」

王言:「大師!若貧窮人應輸王物,以無物故,強加鞭打而責其物,為是劫奪、為非劫奪?」

答言:「大王!有人邊是劫奪,有人邊非劫奪。有人邊非劫奪者,彼人若是窳墮懈怠,不勤家業,非法邪淫、樗蒱、棊博如是等戲,輸他財物致貧窮者,如是人邊,行法行王,鞭打徵責,乃至他邊貸物輸王,王非劫奪。何以故?王作是念:『為令彼人更不敢作非法之事,損失財物故。』如是王、民二俱有益。王得益者,庫藏滿足;民得益者,資生成就。又,得無罪故。」

王言:「大師!何等人邊,王是劫奪?」

「大王當知!王雖合得,若知彼人所有家業為賊劫奪,詐親人奪,非法王奪,失火焚燒,暴風、疾雨、飛沙、雹石壞其家業,或時住處不得安隱,人民走散失沒家生,或有蟲、螟、雀、鼠、鸚、鵡噉傷五穀,或時復值天旱不熟、水澇不收,如是等緣,家業不立資生壞盡,於此人邊應當默然不應徵責,若取此物名為劫奪。何以故?以不慈愍此貧窮人,不名具足護眾生故。大王當知!我為此事說一譬喻,智者於中以喻得解。譬如有人欲以飲食供養沙門淨行人等,備具種種一切美味,其家忽然失火焚燒、風吹水漂、賊所劫奪,飲食都盡,或為不淨惡物所污,不任食噉。諸沙門等食時既至,到施主家見其損失,反助憂苦乞食來與,何心敢責施主飲食。然彼施主,不與飲食亦無有罪。大王當知!行法行王亦復如是。王雖合得,彼人不與,不犯王法,不合打責,如是行法行王在世治化民常願樂。」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四

 

上篇: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下篇:金剛三昧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法華部目錄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註音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日誦式版本)...

六度集經

六度集經卷第一 佈施度無極章第一(此有一十章) 聞如是...

佛說百佛名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序...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薩曇分陀利經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

緣生初勝分法本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達磨笈多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舊雜譬喻經

舊雜譬喻經卷上 吳天竺三藏康僧會譯 (一) 昔無數世...

大乘四法經

大乘四法經 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奉 制譯  歸命大...

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曹山大師語錄序 本寂禪師之於洞山。蓋瀉瓶而已。自一...

佛說人本欲生經

佛說人本欲生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黑氏梵志經

佛說黑氏梵志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佛教詞典】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

子題:如來、至真、等正覺 羯磨疏·諸戒受法篇:「言 ...

【佛教詞典】白蓮華座

(物名)稱胎藏界曼荼羅第一院中胎法界蓮華之藏。...

附體的仙是造什麼業才得這種果報的

問: 仙是做什麼樣的業才得到這種果報呢? 成剛法師答...

出現不好的逆境,不要恐懼也不要瞋怒

在修行過程中都是凡夫,對一些事情一些人冷漠沒有熱情...

祖師訓誨出家三十要則

一 出家要真參禪,參透未生以前; 一日凡軀脫落,靈光...

佛陀開示美色

雨季安居結束前兩個星期,一個異常美麗的女人造訪佛陀...

沒有真正的慧根定根,談了生死都是空話

近幾十年,建了好多大廟。建廟的宗旨是什麼?有的是為...

馬云:在創業道路上永不放棄

和張朝陽、李彥宏、史玉柱、丁磊、馬化騰這些打小學習...

修善如愛己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波斯匿王不僅...

印光大師嘉言錄--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願,當修念佛正行。以信...

何謂三界

對於宇宙天體的構造,佛教認為是有情業力所感。佛陀說...

為什麼不應該買珍珠

珍珠、海珍珠事實上是一塊從蠔肉潰瘍而成!當一些寄生...

帶業往生是否包括五逆十惡

問: 帶業往生和所帶的業包括些什麼業?是否包括五逆...

讀誦哪一部佛經最好

下一篇叫至誠持經。就是志誠的讀誦經典,汝問何經最好...

【視頻】淨土五經日誦集要(傳印長老輯錄)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傳印長老輯錄)

【視頻】普賢菩薩行願品(印能法師念誦)

普賢菩薩行願品(印能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