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一

爾時嚴熾王聞薩遮尼乾子所說,得歡喜已,更問所疑,作如是言:「大師!今此眾生界中、眾生聚中,頗更有人聰明大智、利根黠慧、知法非法無過失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無諸過失。」

王言:「大師!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沙門瞿曇釋家子。生釋王家,出家為道。大王當知!如我有四圍陀經中說,彼釋種沙門瞿曇無有過失。所謂生在大家不可譏嫌。何以故?以是轉輪王家生故。種姓豪貴不可譏嫌。何以故?以甘蔗姓種家生故。福德莊嚴不可譏嫌。何以故?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故。具足實事不可譏嫌。何以故?以具持戒、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畢竟成就故。是故知彼沙門瞿曇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彼釋種子沙門瞿曇,若不捨家出家為道者,當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下,當行法行而為法王。具足七寶——輪寶、象寶、馬寶、如意寶、夫人寶、大臣寶、主藏寶,千子具足——勇勐雄傑有丈夫相,身諸威德無可嫌毀,力能降伏他諸軍眾,具足成就轉輪王相,於四天下而得自在,無與等者。於此大地無諸怨刺、無諸惱害、無有刀杖,依法降伏,行於平等自在而住。而彼王子沙門瞿曇不樂如是世間之樂,捨家出家,勇勐精進行大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心不懈怠六年苦行,成等正覺,坐於道場菩提樹下,降諸魔力,一心念於相應智慧,所有應知、所有應得、所有應見、所有應覺、所有應證,彼諸一切所應得法,不從師學,自智即能如實覺知,是故知彼沙門瞿曇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無與等者,何況有勝彼沙門瞿曇無等等、無勝等,是故彼無一切過失。何以故?以彼沙門瞿曇家姓無等、形色無等、智慧無等,是故無過失。」重說偈言:

「家色生姓勝,  諸相百福勝,
 八十種妙好,  莊嚴佛自身。
 六年修苦行,  坐於菩提樹,
 降伏諸魔眾,  逮得一切智。
 是諸天人師,  常念利世間,
 慈悲心平等,  救苦無怨親。
 波羅[木*柰]城說,  四諦相應法,
 無我命眾生,  是故無過失。」

爾時嚴熾王語大薩遮尼乾子言:「大師!應說何者是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以是三十二相莊嚴身故,得大丈夫師子王名?」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告嚴熾王言:「大王!今當一心諦聽,當為汝說!」

王言:「大師!願樂欲聞。」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三十二相者:一者、沙門瞿曇足下平滿,蹈地善住;二者、沙門瞿曇足下具足千輻輪相;三者、沙門瞿曇手腳柔軟,如天劫貝;四者、沙門瞿曇諸指纖長;五者、沙門瞿曇指皆網縵;六者、沙門瞿曇足跟圓滿;七者、沙門瞿曇足趺上隆;八者、沙門瞿曇鹿王踹相;九者、沙門瞿曇身相端嚴;十者、沙門瞿曇馬王陰藏;十一者、沙門瞿曇一孔一毛不相雜亂;十二者、沙門瞿曇發如青妙淨琉璃色;十三者、沙門瞿曇身毛上靡;十四者、沙門瞿曇皮如金色;十五者、沙門瞿曇皮膚細軟;十六者、沙門瞿曇七處平滿;十七者、沙門瞿曇兩肩圓厚;十八者、沙門瞿曇兩肩高峻圓如金山;十九者、沙門瞿曇身體廣長;二十者、沙門瞿曇身圓正直如尼拘樹王;二十一者、沙門瞿曇頰如師子;二十二者、沙門瞿曇四十齒滿;二十三者、沙門瞿曇齒間明密;二十四者、沙門瞿曇齒方齊平;二十五者、沙門瞿曇齒白如雪;二十六者、沙門瞿曇舌得上味;二十七者、沙門瞿曇舌能覆面;二十八者、沙門瞿曇聲如梵聲;二十九者、沙門瞿曇眼如牛王上下俱瞬;三十者、沙門瞿曇目相鮮明如青蓮華葉;三十一者、沙門瞿曇額上毫相功德滿足;三十二者、沙門瞿曇頭相高顯無見頂者。大王當知!此沙門瞿曇三十二相,沙門瞿曇以此三十二相莊嚴身故,說名大丈夫師子王。」而說偈言:

「頂高相微妙,  最勝莊嚴身,
 發如青琉璃,  色淨輪右旋,
 眼瞬如牛王,  青蓮華葉形,
 是故瞿曇身,  皆嘆不可嫌。
 瞿曇微妙聲,  過諸梵世音,
 如彼迦陵伽,  眾鳥悉非倫。
 舌能覆面門,  淨如蓮花葉,
 妙相過群生,  是故世無及。
 舌根得上味,  諸味無差別,
 速成妙相人,  故佛無過失。
 瞿曇齒功德,  一切無與等,
 明淨如珂雪,  齊平無差跌。
 頰相稱上廣,  方如師子王,
 脣色眾嘆美,  喻如頻婆果。
 兩肩相高顯,  前後俱團圓,
 神光曜眾目,  峻美如金山。
 瞿曇身諸相,  三十二莊嚴,
 上下體圓滿,  如尼拘樹王。
 瞿曇身廣長,  善住不可嫌,
 智者常渴仰,  樂觀無厭心。
 瞿曇功德體,  七處俱滿足,
 皮色常暉鮮,  如閻浮檀金。
 身毛細柔軟,  塵垢無能染,
 生則輪右旋,  相著俱上靡。
 發淨色青美,  厚滿不偏布,
 是故瞿曇相,  過諸世間姿。
 瞿曇身正直,  坐立無委曲,
 馬王陰藏相,  亦如大龍王。
 脛如鹿王踹,  麁細上下均,
 是故智者觀,  無有疲厭心。
 手足指網縵,  內外常鮮明,
 甲如赤銅葉,  指如銅擆形。
 足趺上豐高,  體滿如珂圓,
 腳跟相端嚴,  圓滿無高下。
 諸指皆纖長,  屈申相柔軟,
 足下平善住,  蹈地常安隱。
 此是瞿曇福,  功德諸相山,
 依此功德聚,  顯成瞿曇身。
 如是功德身,  過天人世間,
 如彼淨滿月,  顯於眾星中。
 瞿曇丈夫相,  功德莊嚴身,
 大悲自在現,  能利諸世間。
 法身淨無垢,  無量諸功德,
 如是諸妙相,  唯瞿曇境界。」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八十種好?百福功德以是相好莊嚴身故,名為如來百福莊嚴功德相身。」

答言:「大王!我今為成此事說喻。大王當知!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攝四生眾生,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此等眾生假使一時得於人身,得人身已,彼一一眾生皆修十善,成就轉輪聖王福德。彼諸眾生所修成就轉輪聖王福德之聚,彼一一福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一毛孔中下相功德;如是一毛孔中功德,餘一一毛孔所有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如是一切毛孔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身中所有一好功德;如是一好功德,餘一一好功德亦復如是。

「大王當知!如是一切諸好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身中所有大丈夫相一相功德;如是一相功德,餘一一相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如是三十二相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眉間白毫一相功德。如是眉間白毫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丈夫相中一頂相功德。大王當知!如是頂相功德,更增百千萬億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丈夫相中一法蠡聲功德,沙門瞿曇以此法蠡聲功德故,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彼一一眾生言音不同,一時各各作百千種種種異問,彼一一眾生所問之事,餘不重問,能以一念相應智慧,以一音答爾所眾生,能令一時各得其解。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以此功德莊嚴身故,名為成就大丈夫相,是故瞿曇成就百福功德身相,是故瞿曇成就梵王法蠡妙聲。」而說偈言:

「瞿曇功德身,  百福相住持,
 導濟諸群生,  故號天人師。
 見聞及受物,  其福不可量,
 瞿曇出世間,  饒益諸眾生。
 眾生界差別,  隨類各異問,
 瞿曇一念智,  一音答令解。
 瞿曇現世間,  能以梵音聲,
 轉最上法輪,  令天人苦盡。」

爾時嚴熾王問薩遮尼乾子而說偈言:

「大師向說名,  如來諸小相,
 願為諸眾生,  及我分別說。」

爾時薩遮尼乾子答嚴熾王言:「大王!汝能為諸眾生顯發如來功德小相多有利益,汝今諦聽,我當一一分別顯說沙門瞿曇八十種好。依彼諸好,廣宣瞿曇諸功德相,如秋滿月現眾星中。何等八十?一者、沙門瞿曇頭相端嚴上下相稱;二者、沙門瞿曇頭相滿美如摩陀羅樹果;三者、沙門瞿曇發長弱美如委黑絲;四者、沙門瞿曇發縷條理不相雜亂;五者、沙門瞿曇發毛婉轉蠡文右旋;六者、沙門瞿曇髮色光澤如青瑠璃;七者、沙門瞿曇眉長皎潔如月初生;八者、沙門瞿曇眼相長廣如青蓮華葉;九者、沙門瞿曇耳埵輪成如似垂露;十者、沙門瞿曇鼻脩高直孔相不現;十一者、沙門瞿曇口氣香潔嗅者無厭;十二者、沙門瞿曇舌色光赤如赤銅鍱;十三者、沙門瞿曇舌相細滑薄利柔軟;十四者、沙門瞿曇脣色紅赤如頻婆果;十五者、沙門瞿曇牙白纖利光曜面門;十六者、沙門瞿曇面色華艷光如明鏡;十七者、沙門瞿曇面貌上下廣狹相稱;十八者、沙門瞿曇面貌豐美如似滿月;十九者、沙門瞿曇面貌端正,殊特可美;二十者、沙門瞿曇身體常淨,塵垢不染;二十一者、沙門瞿曇身體淨軟如練春華;二十二者、沙門瞿曇洪身正直如帝釋幢;二十三者、沙門瞿曇身諸文相福德超絕;二十四者、沙門瞿曇身體柔潤如塗膏澤;二十五者、沙門瞿曇身相麁細如尼拘樹王佣圓得所;二十六者、沙門瞿曇身諸相好無能嫌者;二十七者、沙門瞿曇身力無敵如那羅延;二十八者、沙門瞿曇威儀容止進退有法;二十九者、沙門瞿曇身諸相好,一切眾生樂觀無厭;三十者、沙門瞿曇身諸形相,惡眾生見生歡喜心;三十一者、沙門瞿曇行步容儀,眾生見者觀無厭足;三十二者、沙門瞿曇迴身顧視如大象王;三十三者、沙門瞿曇身動威相如師子王;三十四者、沙門瞿曇身相凝重無輕舉相;三十五者、沙門瞿曇身相廣大不可度量;三十六者、沙門瞿曇身相廣長無短小相;三十七者、沙門瞿曇光輪遍身周匝一丈;三十八者、沙門瞿曇身諸光相照曜十方;三十九者、沙門瞿曇身相尊重見者歸伏;四十者、沙門瞿曇皮膚細密常有光澤;四十一者、沙門瞿曇皮膚平滿無老皺相;四十二者、沙門瞿曇身色光明曜,眾生目不能正觀;四十三者、沙門瞿曇身色光明晝夜無異;四十四者、沙門瞿曇身諸毛孔常出妙香;四十五者、沙門瞿曇形貌威德過諸世間;四十六者、沙門瞿曇身諸筋脈深隱不現;四十七者、沙門瞿曇骨節相連如似鉤鎖;四十八者、沙門瞿曇身毛細軟一一右旋;四十九者、沙門瞿曇毛色光曜如閻浮檀金;五十者、沙門瞿曇手足赤白如蔙花色;五十一者、沙門瞿曇手足鮮淨常有潤澤;五十二者、沙門瞿曇十指纖長佣圓可美;五十三者、沙門瞿曇踝相不現平無高下;五十四者、沙門瞿曇踹骨堅長上下滿好;五十五者、沙門瞿曇手足圓滿無有高下;五十六者、沙門瞿曇手指柔軟內外受握;五十七者、沙門瞿曇手所有文細現深隱;五十八者、沙門瞿曇手所有文正直分明;五十九者、沙門瞿曇手所有文文不中斷;六十者、沙門瞿曇指甲薄潤如赤銅色;六十一者、沙門瞿曇立不傾斜平正得所;六十二者、沙門瞿曇住立安隱無能動者;六十三者、沙門瞿曇身動威勢如師子王;六十四者、沙門瞿曇迴身顧視如大象王;六十五者、沙門瞿曇行步平正無有傾曲;六十六者、沙門瞿曇行步安詳如似象王;六十七者、沙門瞿曇動足去步如白鵝王;六十八者、沙門瞿曇行不履地輪相炳著;六十九者、沙門瞿曇九孔門滿相皆具足;七十者、沙門瞿曇腹小不現;七十一者、沙門瞿曇臍孔深圓;七十二者、沙門瞿曇聲響調和麁細俱美;七十三者、沙門瞿曇妙聲遠徹隨聞無障;七十四者、沙門瞿曇所有言音隨眾生意,聞皆和悅;七十五者、沙門瞿曇語隨方音不增不減;七十六者、沙門瞿曇說法應機無有差謬;七十七者、沙門瞿曇語能隨俗方音為說;七十八者、沙門瞿曇一音說法,令諸異類一時俱解;七十九者、沙門瞿曇隨有因緣次第說法;八十者、沙門瞿曇胸有萬字示功德相。大王當知!是名沙門瞿曇八十種好莊嚴成就功德相身,一切聲聞、辟支佛,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莫能有者,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地主聽我說,  如來八十好,
 以是諸相好,  莊嚴瞿曇身。
 瞿曇甲圓好,  形如半竹筒,
 美艷赤銅色,  光澤如油塗。
 指間肉平滿,  次第均無差,
 手文齊正直,  深細相分明。
 脈深無異相,  脣色如頻婆,
 腳善住無差,  是故常安隱。
 踝骨隱不現,  高下難分別,
 手中相明顯,  示現諸功德。
 舌相妙柔軟,  如天新華綿,
 薄如赤銅葉,  光色常暉鮮。
 諸節皆深隱,  妙相甚難見,
 兩手過雙膝,  天人皆讚歎。
 妙聲甚深遠,  猶如大龍王,
 如天中雨雷,  聲微妙最勝。
 瞿曇滿月身,  實相淨相應,
 妙形善端美,  上下俱佣圓。
 永盡惡身相,  滿足諸功德,
 膺滿如師子,  一一好差別。
 手足善光澤,  皮如金色鮮,
 如是諸功德,  一一不可嫌。
 身相次第好,  離諸麁澁觸,
 臍輪相圓正,  孔深無窪曲。
 一切諸身份,  功德所集成,
 諸行皆清淨,  光明離闇濁。
 如是功德身,  善備不可嫌,
 以是諸世間,  樂觀無厭足。
 起如大龍王,  奮迅動重淵,
 步如牛王相,  威如師子轉。
 身相甚柔軟,  骨節不相違,
 趨進如鵝王,  不疾亦不遲。
 腹相小不現,  脇柔軟肋平,
 毛右旋熠燿,  光色如流電。
 行步及去來,  諸相甚端妍,
 離隨瞋恚愛,  成就諸好因。
 瞿曇無諸惡,  萬相表吉祥,
 離於黃黑等,  不好諸黶相。
 眉如月初生,  色如金精黑,
 淨眼無妬眼,  廣眼曜如星。
 面門方圓好,  妙聲吐和音,
 諸相過群生,  離諸煩惱纏。
 眉相甚妍美,  鼻高如懸筒,
 雙目相廣長,  如青蓮花葉。
 眉齊不相離,  相滿圓如規,
 齒高次第利,  二牙光面門。
 身毛無參差,  咽頸離高下,
 是故瞿曇相,  天人無等者。
 頭圓如傘蓋,  缺骨頂夷平,
 皮額俱不皺,  如珂體圓實。
 瞿曇毛細滑,  不亂亦不散,
 宛轉輪右旋,  常出諸妙音。
 瞿曇毛鮮潔,  塵垢不能染,
 如彼淨琉璃,  不為淤泥點。
 瞿曇毛滿足,  一一次第住,
 如多楞祇草,  齊細不相繞。
 瞿曇毛細軟,  如蜂王腹毛,
 離病衰老相,  發甲不變白。
 瞿曇胸相滿,  亦如師子坐,
 如魚如高幢,  亦如金剛鉤。
 如似立金甕,  如畫還復旋,
 如缽頭摩花,  如珂功德天。
 如結加趺坐,  一一諸節中,
 力如那羅延,  是故過世間。
 瞿曇胸萬字,  具足千輻輪,
 手腳相不異,  千輻輪無差。
 人主此正是,  瞿曇諸小相,
 二乘及外道,  天人皆無等。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諸相好身,一切眾生無如此者,是故我言沙門瞿曇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究竟成就大慈心力,能大饒益一切眾生,無有害心,彼大慈心無礙故、無障故、常行故、自然照故,遍至一切世間境界,入諸眾生煩惱使故。大王當知!譬如淨水摩尼寶珠,自體淨故,而能清淨一切濁水。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大慈心水亦復如是,自身清淨,復能清淨一切眾生煩惱淤泥、諸見濁水。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大慈,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大慈悲,  遍觀十方界,
 一切眾生心,  無時能捨離,
 故名佛世尊,  成就大慈心,
 是故一切智,  無有諸過失。
 如彼能淨水,  如意摩尼珠,
 以體明淨故,  能清諸濁水。
 瞿曇亦如是,  自性離諸垢,
 能以慈心水,  淨眾生濁心。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於諸眾生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何等三十二?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癡闇大黑處故,起大悲心;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無明所纏窟故,起大悲心;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世間大險處故,起大悲心;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離寂靜處、墮世間故,起大悲心;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大瀑水,隨漂流故,起大悲心;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在顛倒險難大苦處故,起大悲心;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在惡道、離聖道故,起大悲心;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大煩惱能縛所縛,常為種種煩惱羅網所纏裹故,起大悲心;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於諸境界常不可足、不可滿故,起大悲心;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屬諸愛主不自在故,起大悲心;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老死大苦劫害、不生厭故,起大悲心;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不離諸疹,為諸一切種種病苦所逼惱故,起大悲心;十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三火常然、晝夜常燒常不滅故,起大悲心;十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下業所纏,增長世間諸苦惱故,起大悲心;十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懷驚怖、無安隱心故,起大悲心;十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少利所纏忘大過故,起大悲心;十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諸種種放逸所醉,無始睡蛇常睡在心,在曠野道常為五陰怨家逐故,起大悲心;十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諸蓋劫善財故,起大悲心;十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無明覆眼,常曀不見善知識故,起大悲心;二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種種事亂其心,猶如亂絲無理者故,起大悲心;二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在憒閙、離寂靜故,起大悲心;二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在難處、離無難故,起大悲心;二十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云何云何邪見纏故,起大悲心;二十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隨逐貪餌依止種種邪見使故,起大悲心;二十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長夜執在想倒心倒,無常法中生於常想,於苦法中生於樂想,不淨法中生於淨想,無我法中生我想故,起大悲心;二十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無始世來,常負生死諸惡重擔,受大苦惱不疲厭故,起大悲心;二十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依止世間,羸薄少力非堅固中謂堅固故,起大悲心;二十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染所染,常在無量諸垢中故,起大悲心;二十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有貪縛、不厭捨故,起大悲心;三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諸供養恭敬降伏,常求資生諸供養故,起大悲心;三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種種境界纏心生憂惱故,起大悲心;三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憍慢我慢地故,起大悲心。大王當知!是名沙門瞿曇於諸眾生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見眾生,  閉在世間獄,
 輪迴遍諸趣,  常受一切苦,
 癡闇覆其心,  不知生厭離,
 是故無上尊,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樂著諸世間,
 四流河所漂,  隨順不得返,
 常沒生死海,  不知求出離,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墜墮大險中,
 入於非正道,  無有能救者,
 是故瞿曇觀,  起於大悲心,
 置於佛菩提,  最勝無畏處。
 瞿曇見眾生,  縛在牢獄中,
 與愛作僮僕,  策使諸境界,
 宛轉老死海,  不覺亦不知,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熾然三種火,
 常在諸惡趣,  種種苦所害,
 怖畏諸惡道,  無有依止處,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樂著於諸有,
 放逸心自在,  貪著諸境界,
 常被種種害,  而不生怖畏,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無明黑所覆,
 種種曀所障,  不離一切蓋,
 諸見亂如絲,  無有能解者,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墮在八邪見,
 為愛久住處,  以是常縛心,
 如是諸難中,  樂不生厭離,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起於顛倒心,
 於苦不淨中,  而生樂淨想,
 無常無我中,  而反我常實,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依止羸薄力,
 常為重擔押,  無心生厭離,
 起於堅固想,  染著不能捨,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在有貪海中,
 利養覆心故,  常求愛境界,
 貪心如野火,  熾然不知足,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具造諸苦業,
 常為諸憂悲,  苦惱之所逼,
 為拔彼眾生,  種種諸惱害,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恆觀彼,  一切眾生界,
 常起大悲心,  是故無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念處。」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三念處?」

答言:「大王!一者、無喜心;二者、無瞋心;三者、無瞋無喜心。」

王言:「大師!云何無喜心?」

答言:「大王!無喜心者,沙門瞿曇在眾說法,若有眾生,身正恭敬,攝耳不散,隨順受教,如說修行。沙門瞿曇,不以為喜,不生踴悅,不生踴躍。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

王言:「大師!云何無瞋心?」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在眾說法,若有眾生,身不恭敬,耳不專聽,違背聖教,不如說行。沙門瞿曇不生瞋心,亦復不起不忍之心,亦復不生非可信心,亦不生彼違我教心。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

王言:「大師!云何不喜不瞋心?」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在眾說法,於其眾中,身正恭敬,攝耳不散,隨順受教,如說修行;有不恭敬,失耳境界,違背聖教,不如說行。沙門瞿曇於此二人,不生喜心、踴悅心、踴躍心;不生瞋心,亦復不起不忍之心,亦復不生不可信心,亦不念彼違我教心。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依三念處不染心住,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說法中,  一心正受者,
 常住正念故,  不起歡喜心。
 瞿曇說法中,  不正心諦受,
 常住正念故,  亦不起瞋心。
 瞿曇說法中,  受不受二分,
 常住平等故,  不瞋亦不喜。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不護業。」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三不護業?」

答言:「大王!一者、身業不護;二者、口業不護;三者、意業不護。」

王言:「大師!云何身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身行清淨。沙門瞿曇無有諸行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身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身行不清淨故,是名第一身業不護。」

王言:「大師!云何口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口業清淨。沙門瞿曇無有口業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口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口業不清淨故,是名第二口業不護。」

王言:「大師!云何意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意業清淨。沙門瞿曇無有意業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意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意業不清淨故,是名第三意業不護。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不護業,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三種業,  離妄及無記,
 是故常清淨,  出諸護境界。
 為諸弟子眾,  平等心說法,
 有過者能除,  無過者便攝。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一切種智清淨,有四種:一者、身一切種智清淨;二者、觀一切種智清淨;三者、心一切種智清淨;四者、智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身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身一切種智清淨者,離諸煩惱一切習氣皆滅無餘,隨意所欲取捨生退,於一切處身得自在,是名身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觀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觀一切種智清淨者,於應化身離一切煩惱及煩惱習氣,皆滅無餘,迴轉現沒,一切觀中而得自在,是名觀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心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心一切種智清淨者,一切煩惱、煩惱習氣及心所染,皆悉遠離心得自在,聚集一切善根滿足,是名心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智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智一切種智清淨者,一切無明分及諸煩惱、煩惱習氣皆滅無餘,一切法中得無障礙自在,是名智一切種智清淨。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一切種智清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一切智,  依止四淨法,
 是故見無垢,  智慧身自在。
 瞿曇清淨慧,  具足四種智,
 煩惱習氣滅,  是故無過失。」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上篇: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下篇:金剛三昧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法華部目錄

【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

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退轉法...

正法華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添品妙法蓮華經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

淨土或問

淨土或問序 參禪餘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

佛說龍施女經

佛說龍施女經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游...

【註音版】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老女人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佛說一切流攝守因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註音版】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經...

佛說孛經抄

佛說孛經抄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大乘方廣總持經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多他

(雜語)Tathā,又作多咃,譯曰如,滅。智度論四十八...

【佛教詞典】妙觀

(一)相對別教「隔歷三觀」而言,天台宗以圓教之「圓融...

修行應發三種心

從上諸祖教人參禪,雖有超佛越祖之談,其實要人成佛作...

耀智大和尚自述與觀音菩薩的殊勝緣分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觀音菩薩,關鍵的時候都會祈禱...

人怎樣才能夠清除自己的慾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為地處偏僻,香火一直不旺。...

努力活出自己的生命

在法國一個偏僻的小鎮,據傳有一個特別靈驗的水泉,常...

歪打正著

人的一生,誰都難免會犯錯,不同的是面對錯誤的態度。...

淨土法門不談風險很大的轉世

通途佛法談到菩薩道慈悲心的問題,可能有人會發願要生...

禪修可以幫助大家提高學習效率

當我們學習一樣東西時,如果心力不能專一,注意力不能...

求生天國與往生淨土有什麼不同

生死大事是件不易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只在生死死生之...

肆意口業,墮畜難言

不誠實的人你就被人瞧不起,你就是再富貴,由於你不誠...

佛教療養之法

吾人鑄形父母,寄跡乾坤,隨業受身,依因感果,是身不...

楊梓茗居士《肉食之害》

很久以來,我們都以為要吃肉才能得到營養,動物都是生...

五種排毒食物

環境污染、電腦輻射、不良飲食習慣等都有可能導致人體...

【視頻】禮佛大懺悔文(平興寺)

禮佛大懺悔文(平興寺)

【視頻】晚課(2021平興寺戒期)

晚課(2021平興寺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