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道行般若經卷第七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道行般若經卷第七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守空品第十七

須菩提白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何等為入空?何等為守空三昧?」

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痛癢思想生死識空觀,當作是觀,一心作是觀不見法,如是不見法,於法中不作證。」

須菩提言:「佛所說不於空中作證,云何菩薩於三昧中住,於空中不得證?」

佛言:「菩薩悉具足念空不得證,作是觀不取證,作是觀觀入處,甫欲向是時不取證,不入三昧,心無所著,是時不失菩薩法本,不中道得證。何以故?本願悉護薩和薩故,為極慈哀故。自念言:『我悉具足於功德,是時不取證。』菩薩得般若波羅蜜,獲得極大功德,悉得智慧力。譬若人能勇悍卻敵,為人極端正勐健,無所不能,能曉兵法,六十四變皆知習之,為眾人所敬。若有所至處,無不得其力者。有所得者轉分布與人,其心歡欣。若有他事,與父母妻子俱去,過大劇道厄難之中,安隱父母,語其妻子言:『莫有恐懼,當俱出是難中。』既出,得送父母妻子歸鄉裡,不逢邪惡到家,莫不歡欣者。何以故?用是人勇悍多智慧黠健故。是菩薩行極大慈,心念十方薩和薩,是時持慈心悉施人上,是菩薩過阿羅漢地,出辟支佛地。於三昧中住,悉愍傷薩和薩無所見,於是中不取證,入空中深不作阿羅漢。菩薩作是行時,為行空三昧,向泥洹門不有想,不入空取證。譬若飛鳥飛行空中無所觸礙,菩薩行甫欲向空,至空向無想,不墮空中,不墮無想,悉欲具佛諸法。譬若工射人射空中,其箭住於空中,後箭中前箭,各各復射,後箭各各中前箭,其人射欲令前箭墮,爾乃墮。菩薩行般若波羅蜜,為漚惒拘捨羅所護,自於其地不中道取證,墮阿羅漢、辟支佛地,持是功德逮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功德盛滿便得佛。為菩薩於經本中觀,不中道取證。」

須菩提白佛言:「菩薩謙苦作是學,不中道取證。」

佛言:「是菩薩悉為護薩和薩,守空三昧向泥洹門,心念分別。何等為分別?守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是為分別漚惒拘捨羅,使是菩薩不中道取證。何以故?漚惒拘捨羅護之故,故心念一切薩和薩。持是所念故,得漚惒拘捨羅,不中道取證。若菩薩深入觀,守空三昧向泥洹門,無想三昧向泥洹門,無願三昧向泥洹門,用是故分別久遠已來人所因緣想中,求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為說經,當使遠是因緣,守空三昧、守無想三昧、守無願三昧,向泥洹門,皆不中道取證。菩薩如是念久遠人,呼常有想,常有安想,常有我想,常有好想,各各本。我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時,用人故為說經,使斷有想、有安想、有我想、有好想,悉斷求。云何斷?是常無常,是樂皆苦,是身非身,是好皆丑。菩薩自心念:『為得漚惒拘捨羅,守空、守無想、守無願三昧,向泥洹門,不中道取證。』若有菩薩心念:『人發遠已來,求因緣,求想,求欲,求聚想,求空想,求是想,皆現在。』菩薩言:『我一切欲使世間無有是,用是念人故得漚惒拘捨羅,是法觀空、想、願、識,無所從生齊限,是菩薩不中道取證,法當作是知。』云何菩薩求般若波羅蜜,當曉習於法中,心當何緣求,心當云何入,守空三昧、守無相三昧、守無願三昧,向泥洹門,皆不中道取證。守無識三昧,守無所從生三昧,是菩薩不得決故,守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無識三昧、無所從生三昧。念是三昧竟,有來問者,不即持不可計心為解者,知是非阿惟越致菩薩。何以故?阿惟越致心無央數悉知,用是比行不具足,知是菩薩未得阿惟越致。」

須菩提白佛言:「若有菩薩能解是者,便為阿惟越致。」

佛言:「聞深般若波羅蜜,若不聞能解者,即是阿惟越致。」

須菩提言:「不可計人求菩薩道,少有能解者。」

佛言:「能解者以受決,以於是功德中,極姝所知法者,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諸天、阿須倫、龍、鬼神所不及,是為阿惟越致相。」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遠離品第十八

佛言:「復次,須菩提!夢中菩薩摩訶薩不入阿羅漢地,不入辟支佛地,不樂索其中,亦不教他人入其中,心亦不念般若中諸法,夢中視,不般若中為證,心悉常在佛。如是,須菩提!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當知是阿惟越致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夢中與若干百弟子共會,在中央坐;不可數千弟子,不可數百千弟子共會,在中央坐說經;與比丘僧相隨,最在前頭。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說經悉見。亦復是,須菩提!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當知是阿惟越致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夢中在極高虛空中坐,為比丘僧說經,還自見七尺光,自在所變化,於餘處所作,為如佛說經,菩薩摩訶薩於夢中作是。亦復是,須菩提!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當知是阿惟越致相。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夢中不恐不怖不難不畏,夢中若見郡縣,其中兵起展轉相攻,若火起,若見虎狼師子及餘獸,若見斷人頭者,如是餘變化大勤苦者,多困窮者,饑者渴者,都以厄難,悉作是見,其心不恐不怖不驚不搖。於夢中見,以覺即起坐,作是念:『如夢中所見,都是三處,我作佛時悉為說經遍教。』亦復是,須菩提!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當知是阿惟越致相。

「復次,須菩提!何從知是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成作佛時,其境內一切無有恶心?是時,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夢中若見畜生相噉、人民疾疫時,其心稍稍生,逮得是願,作是念:『我會當作佛,如我作佛時,使我境界中一切無有惡。』用是故知。亦復是,須菩提!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當知是阿惟越致相。諸惡悉除賜,亦復是,須菩提!阿惟越致相。

「復次,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於夢中覺已,若見城郭火起時,便作是念:『我於夢中所見,用是比、用是相見不怖,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菩薩摩訶薩如是,是為阿惟越致相。『持是比、持是相行具足,是為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今我審應審至審,是所向者,當無異今是城郭火起,用我故,悉當滅,悉當消,悉當去,不復現。』」

佛言:「假令火賜滅已、賜消已、賜去已,知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受決已,過去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授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知是阿惟越致相。假令火不滅、不消、不去,知是菩薩摩訶薩未受決。設火神燒一捨置一捨,復越燒一里置一里,知是,須菩提!其家人前世時斷經故所致,是輩之人所作宿命悉自見,宿命所作惡於是悉除賜,從是以來斷經餘殃悉盡,是宿命惡悉消。如是,須菩提!知是菩薩摩訶薩未得阿惟越致、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復次,須菩提!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菩薩摩訶薩當作是視,持是比、持是相,當為說令知之。或時,須菩提!若男子、女人為鬼神所下,若為所持,是彼菩薩作是念:『或我受決,如過去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授我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所念悉淨潔故。設我當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所念皆淨潔,是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卻阿羅漢心,卻辟支佛心。設卻阿羅漢心以,設卻辟支佛心以,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會當作佛,不得不作佛。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當作佛者,十方阿僧祇剎現在諸佛,無不知者、無不見者、無不證者。今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悉知我所識念,我審當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審如我所語,審如我所為,審如我所言,是鬼神當用我故去。』便告言:『是男子、女人,何等鬼神所取持乎?』鬼神即為去。設是不去者,是菩薩摩訶薩說是時,當知,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未受決,過去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不授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語須菩提:「其人審至誠者,弊魔往到是菩薩摩訶薩前住,作是語言:『若本作是住,若本字某,若以受決。』欲以亂之。是菩薩當說是語:『時我是真者,鬼神當隨我語,我審受決,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審如我至誠者,是鬼神即當去。』是弊魔便作是念:『我當使鬼神去。』何以故?弊魔極尊有威神,鬼神不敢當。魔作是念,鬼神用魔威神故便捨去。如是菩薩作是念:『用我威神故,鬼神即去耳。』」

佛言:「不知用魔威神故去也,是彼菩薩摩訶薩以自謂審然,便自貢高,輕易人形,笑人無所錄,語人言:『我於過去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所受決以,其餘人悉未受決。』用是故自可、自貢高,反瞋恚起,恚怒稍稍增多,則離薩芸若大遠,失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智。是輩菩薩無有漚惒拘捨羅,瞋怒更生,起是兩地,當墮阿羅漢地,若墮辟支佛道地。是輩,須菩提!持不成,是菩薩摩訶薩當覺知魔為。捨善知識去,亦不與善知識語,亦不與善知識從事,亦不錄善知識,用是故知為魔所固。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當知魔為。何以故?當覺是事,知魔來在菩薩前,魔時時變服,往作是語言:『過去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授,若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若本字某,若母字某,若父字某,若兄字某,若姊字某,若弟字某,若親厚字某,若知識字某,若父母兄字某,若七世祖父母字某,若母外家字某,若父外家字某,若在某城生,若在某國生,若在某郡生,若在某縣生,若在某鄉生,若常軟語,若今作是語,若乃前世時亦復作是軟語,或時高才。』便復隨形,言:『若前世時亦復高明,或見自字,或見乞食,或時一處飯,或時就飯者,或時先噉果菜卻食飯,或時在丘墓間,或時路靖,或時在樹間止,或時有受請者,或時不受請,或時少多取足,或時麻油不塗身,或時語聲好,或時巧談語。』魔見如是,因底詭言:『若前世時亦復巧談語如是,若前世時施行法亦復如是。何以故?若前世時淨潔行今還得,若前世時行淨潔故,功德所致,今若還是功德耳。若前世時某家子,若種姓亦復字某,前世有是行,若今世亦復淨潔得是。』彼菩薩心便作是念想:『我得無爾乎?』是弊魔便復作是語言:『若以受決阿惟越致,過去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若授決已,用是故若得淨潔。』」

佛語須菩提:「我所說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持是比、持是相、持是行用佔之,我所說者不具足,得反自用是,當知是菩薩輩終不成就,當知為魔所壞。何以故?用是比、用是相,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知是了不得用,魔說其功德故,說其字故,是輩菩薩摩訶薩聞魔所語,心歡欣,自謂審然,便行形調人,輕易同學人,自貢高。彼菩薩用受是字故,便失其本行,墮魔羅網。

「復次,須菩提!用受是字故,菩薩摩訶薩不覺魔為,反自呼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魔復作是語言:『若當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若作佛時當字某。』是菩薩聞是字,心中作是念:『我得無然乎?我亦先時念如是,我本作是生意,以我本作是念已。』」

佛言:「是菩薩如是於智中少,是菩薩無有漚惒拘捨羅,反作是念:『是所言我字當作佛時,亦如我先時所念,我定當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字如是。』」

佛言:「如魔所教,若魔天共作,是比丘為魔所迷。」

佛語須菩提:「我所署菩薩,用是比、用是相,我不教令作是為,我所教了不得,亡是比、失是相,反用是字,故自意念:『我是阿惟越致。』便輕餘菩薩,用是輕易故離佛,遠離薩芸若,遠離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智,遠是漚惒拘捨羅,亡以般若波羅蜜,亡以善知識,以更得惡知識,是菩薩會墮阿羅漢、辟支佛道中。若後大久遠勤苦能復求佛者,用般若波羅蜜恩故,當復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自致作佛。」

佛言:「爾時發意受是字時,不即覺,不即改,不即悔,如是當墮阿羅漢、辟支佛道。」

佛言:「若有比丘教重禁四事法,若復他事,所犯毀是禁,不復成沙門,不復為佛子,是壞菩薩輩,罪過於比丘四事法。是菩薩言:『我於某國某郡某縣某鄉生。』作是意生念時,其罪最重,當作是知。置是四事重法,是為五逆惡,當意生是念時,其罪重。是菩薩用受其字故,意信,生是念故,其罪大,當作是知。如是,須菩提!用是字故,為魔入深罪。

「復次,須菩提!遠離之德菩薩摩訶薩,弊魔復往作是語言:『遠離法正當爾,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所稱譽。』」

佛語須菩提:「我不作是說遠離,教菩薩摩訶薩於獨處止、於樹間止、於閑處止。」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天中天!菩薩摩訶薩遠離何所?復有異遠離乎?亦不於獨處止,亦不於樹間止,亦不於閑處止,何等為異遠離?」

佛語須菩提:「正使各各有阿羅漢隨是行念,各各有辟支佛隨是行念,各各有菩薩摩訶薩城外行遠離,各各行菩薩摩訶薩,一切惡不得犯,各各行菩薩摩訶薩,若當於獨處止,若於樹間止,若於閑處止,了了行菩薩摩訶薩是遠離法。我樂使作是行,不使遠行絕無人處於中也。菩薩摩訶薩持是遠離,當晝夜行,當了了行,是故菩薩摩訶薩遠離於城傍行。持是比菩薩摩訶薩當各各行,若於獨處止,若於樹間止,若於閑處止,各各行菩薩摩訶薩,我所說遠離法如是。爾時弊魔,當往教行遠離法語言:『若當於獨處止,若於樹間止,若於閑處止,當作是行。』是菩薩隨魔教,便亡遠離法。魔語言道:『等取阿羅漢法,作是念無有異,當隨是行,辟支佛道作是念無有異,亦當隨是行,菩薩道作是念無有異,亦當隨是行,般若波羅蜜難了知入中,若當作是行捨般若波羅蜜。』」

佛言:「是菩薩所願未得,反隨其行,於法中未了知,是菩薩摩訶薩反自用是,當輕易餘菩薩,自念:『誰能過我者。』輕易城傍行菩薩。城傍行菩薩,了了淨潔,心無所念,不入阿羅漢法中住,不入辟支佛法中住,所有恶心不受,禪悅棄定,於三昧中悉逮得,所願悉具足度。」

佛言:「是無有漚惒拘捨羅菩薩,正使於百千由旬空澤中,在其中行,禽獸所不至處,賊所不至處,羅剎所不至處,在彼間止,若百歲、若百千歲、若百千萬歲,正使復過是,不知是遠離法,會無所益。是遠離菩薩不具足,自念自用悉得,以了不自知為亡也。自用在遠離中立,是為兩舌耳,不得遠離也。我不喜是菩薩心爾也,我所道遠離菩薩摩訶薩不爾也。是所遠離不具足知,於是遠離中了不得,如是為三遠離耳。如是弊魔便往飛在虛空中立,作是語:『善哉,善男子!是真遠離法,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所說,正當隨是遠離行,如是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菩薩聞是語喜,便從遠離起去,往到城傍遠離菩薩所,是菩薩比丘成就有德人也,反往輕言:『若所行法,非也。』」

佛言:「如是諸仁者中,有了了隨行菩薩摩訶薩,反呼非,中有反行反呼是,不當敬者而敬之,當所敬者反瞋向,語是菩薩言:『我行遠離,有飛人來語我言:「善哉,善哉!若審是遠離法,正當隨是行。」用是故我來相語耳。今若當隨我所行,如我所行無有比,若有城傍行,誰當來語若,誰當來告若善哉?』」

佛言:「是菩薩有德之人,而反輕如是。須菩提!菩薩當作是知,如擔死人種,無所復中直反呼,是菩薩有短,是為菩薩怨家,是為厭菩薩,以是為天上天下之大賊也;正使如沙門被服,亦復是賊無異也;於菩薩有德人中,亦復是賊也。是曹輩,須菩提!不當與共從事也,不當與共語言也,亦不當恭敬視也。何以故?多瞋怒起,敗人好心。是輩人也,當作是知。何所,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不捨薩芸若?不置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所菩薩摩訶薩不捨薩芸若故,是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為一切護薩和薩。是彼壞菩薩輩,不當與從事,不當敬,不當與會。所當護法,一當自堅持,常當急持淨潔心立,心所狎習,常當諦持,常當正心,常當怖畏勤苦處,無得入其中,無得入三處,是彼壞菩薩輩,所在彼處,常當持慈心向,常當哀之令安隱,愍傷之、慈念之,常當自護自念:『使我無得生是恶心,一切使我心無瑕穢,我設有是不善,疾使我棄。』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有行極上,當作是知。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行經善知識品第十九

「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在事,欲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彼當與善知識從事,恭敬承事。」

須菩提問佛:「菩薩摩訶薩善知識,當何以知之?」

佛語須菩提:「佛天中天,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若有說般若波羅蜜者,教人入是經中,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善知識。當作是知。六波羅蜜是捨怛羅,六波羅蜜是道,六波羅蜜是護,六波羅蜜是一,六波羅蜜是將,過去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從六波羅蜜出;甫當來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皆從六波羅蜜出;今現在十方阿僧祇剎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亦皆從六波羅蜜出,成薩芸若。皆於四事中取道,用四事護薩和薩。何等四事?一者、布施於人,二者、歡樂於人,三者、饒益於人,四者、等與。是為四。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是故為捨怛羅,是故為母,是故為父,是故為捨,是故為台,是故為度,是故為自歸,是故為導,是故為六波羅蜜,是故為薩和薩之度。何因菩薩摩訶薩學六波羅蜜?用無有極處人民故,悉欲斷其根,是菩薩摩訶薩皆於般若波羅蜜中學。」

須菩提問佛:「何所是般若波羅蜜相?」

佛語須菩提:「無所罣礙是般若波羅蜜相。」

須菩提言:「是所相得般若波羅蜜,如是相得諸法。」

佛言:「如是,須菩提!無所有相得般若波羅蜜,是所相得諸法。何以故?須菩提!諸法各各異,諸法各各虛空。如是,須菩提!是所相各各虛空,是為般若波羅蜜相,諸法各各虛空。如是,須菩提!是所相般若波羅蜜各各虛空,隨是相諸法各各虛空。」

須菩提問佛:「正使,天中天!諸法各各虛空,何緣人民欲生無有盡時,各各無有減時,各各無有盡處時,虛空無有增時,虛空無有息時,各各虛空無有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不從是中各各虛空,是法不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云何,天中天!是法當何以知決?」

佛語須菩提:「爾須菩提!晝夜人民欲得是因致是,作是求。」

須菩提言:「如是,天中天!晝夜人民欲得是因致是,作是求。」

佛言:「云何,須菩提!若見我欲得是空不?」

須菩提言:「不也,天中天!」

佛言:「如是不?須菩提!自作是得是空不?」

須菩提言:「如是,天中天!空。」

佛言:「云何,須菩提!但用是故,欲得是因致是,人民用是故勤苦,無有解已時。」

須菩提言:「如天中天極安隱人民,欲得是因致是,勤苦無有休息時。」

佛言:「如是,須菩提!人民所欲故便著,當作是知。人民所生本從是生,從是中無可取,無可取者不作是得,是了無所有。如是,須菩提!無有減盡時,從是中了無有生增益者。作是曉知,是為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作是曉知者,菩薩摩訶薩為不求色,不求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曉知,行般若波羅蜜菩薩摩訶薩,為悉等行,諸阿羅漢、諸辟支佛所不能及,有德之人所行道,是彼極過上,是所得愛無有能逮者。是菩薩摩訶薩當作是念:『得般若波羅蜜已,當作是行。』菩薩摩訶薩晝夜行,疾近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

佛言:「云何,須菩提!閻浮利人民及四面,蜎飛蠕動悉令作人,各各得人道已,皆令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以發意索佛道,各各盡壽作布施,持是布施施與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於須菩提意云何,是菩薩摩訶薩作是布施,其福寧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是菩薩摩訶薩得般若波羅蜜已守一日,正使最後守一日,如般若波羅蜜中教,作是念行,其福過彼上。或時菩薩摩訶薩得般若波羅蜜已,如是法作是念行,是都盧於眾中極尊。何以故?其餘人無有能及是慈者,捨諸佛,是菩薩摩訶薩無有與等者。是善男子深入知中,曉了是智悉具足,悉見世間勤苦者,爾時極大愍傷,念眼徹視見不可計人民,悉具足無有懈時,用不懈故得是行。當爾時極大感念,悉念薩和薩,不用是相住,亦不用餘住是所。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其智極大明,雖未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明如是。隨是行,一切剎土皆共尊舉,正上阿耨多羅三耶三菩,終不逮,若受人衣被、飲食、床臥具、醫藥悉具足。是般若波羅蜜者,心在其中立,所受施悉除去,近薩芸若。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所噉無有罪益,於薩和薩悉示道徑,無有邊,無有極處,悉明照;諸在牢獄中者,悉欲度脫;薩和薩悉欲示眼。是般若波羅蜜中法,當念行,當隨是教,用是念行,是般若波羅蜜有入中者,不動行,不搖行。何以故?隨是不動搖行,莫念想,莫得作異念持短入般若波羅蜜中,當作是行,晝夜入般若波羅蜜中莫懈止。譬若,須菩提!男子得摩尼珠,前時未得,卻後得是摩尼珠,歡欣踴躍。得是摩尼珠已,卻後覆亡之,用是故大愁毒,坐起憂念想,如亡七寶,作是念:『云何我直亡是珍寶?』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索珍寶者,常當堅持心無得失薩芸若,常當入是中念。」

須菩提白佛言:「設使所念用身亡乎?云何菩薩摩訶薩念薩芸若不亡?」

佛語須菩提:「設是菩薩摩訶薩作是知無為,不失般若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虛空,是般若波羅蜜亦不增亦不減。」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虛空,云何生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成就其行,近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言:「不也,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亦不增亦不減。正使,須菩提!是經中說時,菩薩摩訶薩聞是亦不恐亦不怖,當作是知,是善男子則為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如是般若波羅蜜為空行乎不?須菩提有離般若波羅蜜行得不?須菩提空行不?須菩提離空行不?須菩提敗色行不?須菩提敗痛癢思想生死識行不?須菩提離色頗所有行不?須菩提離痛癢思想生死識頗所有行不?」

須菩提言:「云何,天中天,行般若波羅蜜?」

佛言:「云何,須菩提!見是法不?何所法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不見也,天中天!」

佛言:「云何,須菩提!遍見不?見般若波羅蜜何所菩薩摩訶薩行?」

須菩提言:「不見也,天中天!」

佛言:「設使,須菩提!遍見不?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不見也,天中天!」

佛言:「設使,須菩提!不遍見,法有所生處不?」

須菩提言:「不見也,天中天!」

佛語須菩提:「是菩薩摩訶薩逮無所從生法樂,如是樂悉具足,無所從生受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所至處,無所復畏,悉作是護,菩薩摩訶薩作是求、作是行、作是力,為逮佛慧、極大慧、自在慧、薩芸若慧、怛薩阿竭慧。設見不得佛,佛語為有異。」

須菩提白佛言:「設使諸法無所從生,受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語須菩提:「不也。」

須菩提白佛言:「云何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語須菩提:「見不所當受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須菩提言:「我不見法當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

佛言:「如是,須菩提!如是諸法,無無從中得。菩薩不作是念:『持是法當受決不受決。』」

道行般若經卷第七

 

上篇:道行般若經

下篇:大明度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般若部目錄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悲咒註音版

1)南na 無mo 喝he 囉la 怛dan 那na 哆duo 囉la 夜ye...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序...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 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

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麼耶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慈悲法華寶懺

慈悲法華寶懺...

佛說月燈三昧經

佛說月燈三昧經 宋沙門釋先公譯 「童子!菩薩摩訶薩復...

【註音版】太子和休經

太子和休經...

大乘義章

大乘義章卷第一(草書惑人傷失之甚傳者必真慎勿草書)...

佛說鹿母經

佛說鹿母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佛言:「昔者,有鹿...

佛說受新歲經

佛說受新歲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入楞伽經

入楞伽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請佛品第一...

【註音版】莊嚴菩提心經

莊嚴菩提心經...

法界圖記叢髓錄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五十...

【佛教詞典】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

【佛教詞典】一向出生菩薩經

(經名)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一卷。隋闍那掘多譯,攝...

本煥長老長壽秘訣:心胸開朗,粗茶淡飯

出身新洲農村貧寒之家,年輕時吃過很多苦的本煥大師,...

鑒真大師東渡的故事

相隔一衣帶水的中日兩國人民,素來互相尊重,友好相處...

禮拜觀音菩薩,可以得到不思議加持力

明朝時有僧人如幻,他有個朋友懂得易理。跟如幻說,你...

煲湯不放肉,也能很好喝

中國人喜歡喝湯,尤其是廣東人,老火靚湯是必不可少的...

四十八大願——(第7願)皆得天耳徹聽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

一心念佛的「一心」是什麼含義

在無量劫的輪迴當中,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

秋季多吃6種素食抗感冒

蛋白質 蛋白質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關鍵物質,抗體的本質...

范仲淹孝心度母 觀世音慈悲顯聖

范仲淹,是中國歷史上的很有名人物,他原本四川成都人...

三世因果遲速有報

前面講因果的錯綜複雜關係,其中有一點讓一些人難以相...

樓上磨刀

人往上爬、水往下流。誰不願往上爬呢?沒有衣食住的時...

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

禪觀是把心帶回家;那麼淨土的人,是從家裡面再重新出...

昌臻法師《學佛先學做人》

今天講的題目是《學佛先學做人》,分兩部分來談: 第...

【視頻】華嚴字母(慧海法師唱誦)

華嚴字母(慧海法師唱誦)

【視頻】《地藏經》靈鷲山比丘尼念誦

《地藏經》靈鷲山比丘尼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