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四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四
(六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摩竭提國阿闍世王將領四兵來,共波斯匿王交陣大戰。時,阿闍世王,韋提希子,破波斯匿王所將軍眾。波斯匿王單乘一車,獨得入城。時,諸比丘入城乞食,見是事已,乞食訖,洗足,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入城乞食,見阿闍世王及波斯匿王各嚴四兵,極大鬪戰。波斯匿王所將四兵為彼所破,唯王一身,單乘一車,獨得入城。」
爾時,世尊聞斯事已,即說偈言:
「勝則多怨疾, 負則惱不眠。
若無勝負者, 寂滅安睡眠。」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摩竭提阿闍世王及波斯匿王各嚴四兵,交兵大戰。波斯匿王大破阿闍世王所將兵眾,並復擒得阿闍世王身。波斯匿王既得勝已,與阿闍世王同載一車,來詣佛所,頂禮佛足。時,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此摩竭提阿闍世王,韋提希子,我於彼所,初無怨嫌。彼於我所,恆懷憎嫉。然其是我親友之子,以是之故,我今欲放,令得還國。」
佛言:「大王!可放令去。若能放彼王,於長夜有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力能破他軍, 還為他所壞;
力能侵掠人, 還為他所掠。
愚謂為無報, 必受於大苦;
若當命終時, 乃知實有報。」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極有義利,能得現報,無有熱惱,不待時節,能將於人到於善處。語諸人言:『汝等來!善示汝妙法。夫為智者,自身取證,深得解達。須善友,須善同伴,恆應親友如是善友,不向惡友並惡知識,遠離惡伴。』」思惟是已,從坐處起,往詣佛所,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閑處,作是思惟:『佛所教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無諸熱惱,不待時節,乃至不與惡友交遊。』」
佛告王曰:「實爾,實爾。佛所教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伴交遊。我於往時,在王舍城耆梨跋提林。爾時,阿難比丘獨在靜處,作是思惟:『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阿難起已,來至我所,頂禮我已,而作是言:『善知識者,梵行半體,非惡知識、惡伴、惡友。』我告阿難:『止!止!莫作是語。所以者何?夫善知識、善友、善伴,乃是梵行全體。又善友伴者,不與惡知識、惡友、惡伴而為徒黨。何以故?我以善知識故,脫於生死。是故當知,善知識者,梵行全體。如是之事,應分別知。』佛所說法,有大義利,能招現報,乃至不與惡友惡伴惡知識等而為伴黨。」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於諸善法中, 不放逸最勝。
若當放逸者, 賢聖所譏嫌。
若不放逸者, 獲於天帝位,
於諸天中勝。 於作無作中,
不放逸最勝。 若不放逸者,
坐禪盡諸漏, 逮得於勝果。」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及後世利?」作是念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頗有一法能得現利、後世利不?」
佛告王曰:「我有一法,修行增廣,現在未來多所饒益。所謂修行不放逸法,現得利益,來世亦利。譬如大地,能生百穀。一切草木一切善法,亦因不放逸生。不放逸增長,不放逸廣大。大王!猶如大地,一切種子,因地而生,因地增廣。一切眾生,因不放逸,亦復如是。一切根香中,黑堅實香最為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堅實香中,赤栴檀為第一,此事亦爾,一切善法,因不放逸為本。不放逸者,是實法因。不放逸者,善法生處。一切華鬘中,乾陀婆梨琴華鬘最為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水生華中,青蓮華第一。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畜生跡中,象跡最大。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如與賊戰,能先出鬪,名為第一。一切善法,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獸中,師子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樓觀,高波那寫最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閻浮提樹,閻浮提界上樹最為第一。善法之中,不放逸為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詹婆羅樹中,鳩羅苦婆羅最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波吒羅樹中,錦文芭吒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樹中,波利質多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山中,須彌山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金中,閻浮檀金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妙衣,迦尸衣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色中,白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鳥中,金翅為第一。諸善法中,不放逸第一。餘如上說。
「一切明中,日光為第一。不放逸法,亦復如是。餘如上說。
「如上說諸修行善行,不放逸者是其根本,是其生因。是故大王,汝今應修不放逸法,亦應依止不放逸法。王若如是,王之夫人,及以妃後,亦不放逸;王子大臣,及諸官屬亦復如是。若不放逸,即是守護中宮內外。以不放逸故,倉庫盈滿。王不放逸,則為自護,並護一切。」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放逸最勝, 放逸多譏嫌;
今世不放逸, 後世得大利。
現利他世利, 解知二俱利,
是名為健夫, 明哲之所行。」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於閑靜處,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不可愛,三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詣佛所,頂禮佛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作是思惟:『世有三法:一者可憎,二者不可愛,三者不可追念。何謂可憎?所謂老也。何謂不可愛?所謂病也。何謂不可追念?所謂死也。』」
佛告王曰:「如是!如是!此三種法實如王言。」佛言:「大王!世間若無此三,佛不出世,亦不說法。以有此三故,佛出世為眾說法。」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車嚴飾盛, 莊挍甚奇妙,
久故色毀敗, 如身必歸老,
實法無衰老, 展轉相付故。
咄哉老賊惡, 端正殊妙色,
汝能壞敗也。 設壽滿百年,
必入於死徑。 病來奪其力,
老將付與死。 是故常樂禪,
撿心勤精進, 了知生邊際,
勝彼魔軍眾, 度有生死岸。」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佈施之時,應與何處?」佛答王曰:「修佈施者,隨意所樂,佈施於彼。」
王復問佛:「佈施何處,得大果報?」
佛答王曰:「汝問異前。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出軍陣,欲鬪戰時,如東方有剎利,盛壯有力,然其不能善解兵法,亦復不知善調其身,及以射術,畏憚前敵,生於驚懼,每常先退,不能住其所止之處;射箭不遠,設復射箭,終無所中,不堪處彼大陣之中。大王若鬪戰時,有如此人,王當安慰,汝親近我,當重賞賜。王能爾不?」
王言:「世尊!我實不用如是之人。何以故?鬪戰之時,所不須故。」
「南方有婆羅門,西方有毘舍,北方有首陀,亦復如是。如此人等,王當用不?」
王言:「若鬪戰時,皆所不用。」
佛言:「若鬪戰時,東方有剎利來,年在盛壯,身體丁大,驍勇有力,善解兵法,兼知射術,種種諸術,多諸手伎,善能調身,勇於向敵,大膽不懼,心無驚畏,見敵不退,住所住處;彎弓遠射,能中於物,箭不虛發,勇捍直進,能壞大陣。大王若鬪戰時,當用何者?」
王答佛言:「用勇健者。何以故?鬪戰之法,須勇健故。南西北方,亦復如是。」
佛告大王:「如是。大王!若有沙門、婆羅門,五支不具,不任福田。復有五支滿足,堪任福田,施得大果,得大利益,極為熾盛,果報增廣。云何名為具於五支?斷除五蓋。云何斷除五蓋?斷除欲蓋、瞋恚、睡眠、調悔及疑。自知除五欲,名斷除五蓋。云何滿足五支?滿足無學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若能滿足如是五支,沙門、婆羅門,施得大果,名大熾然,果報深廣。」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有一人, 驍勇有大力,
兼善解射術, 眾技悉備知。
鬪戰須此人, 當厚賜財寶,
並與其爵賞, 不擇其種姓,
但錄其功勳, 大王應如是。
若能行善者, 柔和修忍辱,
能見四真諦, 得入於聖位。
供養黠慧者, 不應擇種姓,
住處悉應有, 飲食併臥具,
如此之供養, 應有具戒者。
於大洪流中, 應作浮囊栰,
並造作橋船, 自渡亦濟他。
安直多聞者, 譬如有密雲,
遍覆於世界, 電光甚赫曜,
雷音聲遠震, 降注於大雨,
土地普沾洽, 眾卉木叢林,
無不蒙潤者。 禾稼既滋茂,
農夫生悅慶, 如是信施主,
多聞能惠施, 無有慳嫉者。
潤澤喻飲食, 勸讓益進與,
如雷音遠震, 譬如降注雨,
大獲於子實。 能修佈施者,
大獲於功德, 後得涅槃樂。」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婆羅門種常生婆羅門家,剎利種常生剎利家不?」
佛告王曰:「汝今不應作如是語。何以故?有四種人:一者從明入明,二者從明入冥,三者從冥入明,四者從冥入冥。何謂從冥入冥?若有眾生生於下賤、貧窮之者,或生魁膾技巧之家,或身羸瘦,其形極黑,聾盲瘖瘂,諸根不具,為他作使,不得自在。如此之人,或身行惡業,或口作惡業,或心念不善,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是名從冥入冥。如從廁出,復入一廁,我說此人從冥入冥。
「若如此人,生於下賤及魁膾技巧,或身羸瘦,其形極黑,聾盲瘖瘂,諸根不具,為他走使,不得自在,是名為冥。若如此人,能身行善,能口行善,能意行善,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此人從地而起,得昇於床。從床而起,得乘於車。從車而起,得乘於馬。從馬而起,得乘於象。從象而起,得昇宮殿。以是緣故,我說從冥入明。
「何謂從明入冥?若有人生於剎利家,或復生於婆羅門家,或生大長者家,多饒財寶,巨富無量,庫藏盈溢,多諸僕從,輔相大臣,親友眷屬,亦甚眾多,身形端正,有大威力,如是之人,是名為明。若此之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惡業,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如人從宮殿下墮於象上,從象上下而乘於馬,從馬上下而乘於車,從車上下而坐於床,從床而下墮落於地,從地而墮墜於糞坑,我說此人從明入冥。
「何謂從明入明?若有人生於剎利大婆羅門家,或生長者,多饒財寶,巨富無量,庫藏盈溢,多諸僕從,輔相大臣,親友眷屬,亦甚眾多,身形端正,有大威力,此名為明。如此之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身壞命終,得生天上。如似從一宮殿至於宮殿,從象至象,從馬至馬,從車至車,從床至床。如此之人,我說從明入明。」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大王汝當知, 貧窮不信者,
瞋恚懷嫉妬, 恆起惡覺觀。
邪見無恭敬, 沙門婆羅門,
持戒及多聞, 見則加罵辱。
設有少財物, 無有奉施心,
毀罵施與者。 如此之業緣,
必墮於地獄, 是業墮地獄,
名從闇入闇。 大王今當知,
貧窮好施者, 有信無瞋恚,
慚愧而好施, 沙門婆羅門,
持戒及多聞, 起敬禮問訊,
常行正善行, 自施讚施者,
受者亦讚嘆。 如是至後世,
生三十三天, 此名從此闇,
將入於明處。 大王又當知,
大富而不信, 心常懷瞋恚,
常起貪嫉妬, 邪見不恭敬,
沙門婆羅門, 持戒及多聞,
見則加罵辱, 無有奉施心。
從此而命終, 墮於惡地獄,
名從明入闇。 大王又當知,
大富信無瞋, 慚愧得具足,
能捨大慳心, 沙門婆羅門,
持戒及多聞, 起敬而問訊,
常行於正善, 自施讚施者,
受者所歎譽。 捨此身命已,
以是果報故, 生三十三天,
此名從於明, 而入於明處。」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波斯匿王於日中時,乘駕輦輿,往詣佛所,身體塵坌。爾時,世尊而問王言:「大王!何故以日中來至於此,身體塵坌?」
王白佛言:「世尊!國事廣大,眾務猥多,斷理庶訖,來詣佛所,以是之故,身體坌塵。」
佛言:「大王!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大王!譬如有人從東方來,稟性正直,未曾虛欺,為眾所信。設語王言:『今者東方有大石山,上連於天,下連於地。從東方來,其所歷處所,有林卉有生之類,悉皆摧碎。』南西北方,亦復如是,皆為眾人,深生信心,亦相謂言:『今者四方有大石山,一時俱至,又無孔穴可逃避處,天龍人鬼,有生之類,咸皆碎滅,甚可怖畏。』」佛告王曰:「當於爾時,設何方計而得免難?」
王言:「世尊!當爾之時,更無方計,唯信佛法,修行真行,更無餘方。」
佛言:「大王!如王所說,乃至除信佛法,更無餘計。大王!何故作如是語?」
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設如灌頂受王位者,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各嚴戰具,如此大山,無可共鬪,刀箭弓矟,無可用處。若以呪術,錢財貢獻,如此之事,無如之何,亦復無有求名捔力諍勝之處。是故世尊!我言應修善法,遠離虛妄,除信佛法,更無餘計。」
佛言:「如是大王!如是大王!老山能壞壯年盛色,病山能壞一切強健,死山能壞一切壽命,衰耗之山能壞一切榮華富貴,妻子喪沒,眷屬分離,錢財亡失。大王!有如是四方碎壞世間,隨逐於人,實如汝言,唯有修行真法,除於佛法,更無餘計。」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譬如四方有大山, 廣大深厚無涯際,
從四面來一時至, 慞惶奔走無避處,
象車馬兵不能拒, 呪術財寶不能卻,
如是大王無常山, 老病死山衰滅山,
殘滅一切有生類, 剎利首陀婆羅門,
乃至下賤真陀羅, 在家出家修梵行,
及以全戒至毀禁, 悉皆殘滅無遺餘。
是以智人應修善, 尊崇三寶行眾福,
身口及意常清淨, 現得名譽後生天。」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在一面坐。時,祇洹中有長髮梵志七人,復有裸形尼乾七人,復有一衣外道七人,身皆長大。波斯匿王見諸外道在祇洹中,經行彷徉。時,波斯匿王從坐而起,合掌敬心,向諸外道,自說:「我是波斯匿王。」如是三說。佛告波斯匿王:「何故見此長髮裸形一衣之人如此恭敬?」
王言:「世尊!我國有此三人,阿羅漢中,名為最勝。」
佛告王言:「汝不善知他心所趣,云何知是羅漢非羅漢也?如共久處,用意觀察,爾乃可知。持戒破戒,雖復久處,聰智能知,愚者不知。若其父母,親裡眷屬,有死亡者,可分別知。若無此事,難可了知。若遭厄難,為人強逼,令行殺害。或為女人私處逼迫,而不犯戒。可知堅實。隨逐觀察,乃能可知,淨行不淨,欲試其智,聽其所說,唯有智者,善能分別。唯有智人,久處共住,爾乃可知。」
王即讚佛言:「善哉!世尊!如佛所說,久處共住,爾乃可知。持戒破戒,臨難別人,觀察其行,知淨不淨,講說議論,乃別其智凡,此上說有智能知,愚者不知。久處乃知,非可卒知。何以故?我所使人,亦使著如是形服,使遠至他國,察彼國中,或經八月,或至十月,作種種事已,還來歸國。五欲自恣,一切所作,如前無異。是以知佛所說實是善說。」王又白言:「世尊!我亦先知有如是事,但卒不觀察,便起恭敬。」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以見色貌, 而可觀察知,
若卒見人時, 不可即便信。
相貌似羅漢, 實不攝諸根,
形貌種種行, 都不可分別。
如似塗耳鐺, 亦復如塗錢,
愚者謂是金, 其內實是銅。
如是諸人等, 癡闇無所知,
外相似賢善, 內心實毒惡。
行時多將從, 表於賢勝者。」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五國王共集一處,各相謂言:「五欲之中,何者最妙?」一王說曰:「色為第一。」次王說言:「聲為第一。」次王說言:「味為第一。」第四王言:「香為第一。」第五王言:「細滑第一。」諸王心意,人各不同,各見第一,乃相謂言:「我等心意,所美不同,各競其理,可詣佛所,稟受分別。」波斯匿王而為上首,共詣佛所。五王爾時禮佛足已,在一面立。白佛言:「世尊!我等五王私共議論五欲之中,何者第一?一王說言,色為第一。如此五王,所說不同,各稱第一。所說不同故,來詣佛所,諮問斯義,何者第一?」
佛說:「若於色中,取其像貌,心意封著,稱適其意。當於爾時,設有妙色勝於此者,但以所著為勝,不顧色妙。聲香味觸,亦復如是,乃至於觸受,其相貌心意計著,以為最勝。」
爾時,有一婆羅門名曰卑嶷,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欲有所說,唯願聽許。」佛告卑嶷:「宜知是時。」
卑嶷即說偈言:
「央伽大王畜寶鎧, 摩竭提主得大利,
佛出其國最上寶, 名稱普聞如山王。
譬如蓮華新敷榮, 光映泉池香遍至,
佛亦如日處虛空, 光明周普照世界。
諦視如來智慧力, 猶如勐火炎熾盛,
開諸眼目作大明, 諸有疑惑來稟化,
一切悉得決所疑。」
五王皆讚美偈訖,各以上衣以用賞之。爾時,五王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從坐而去。王去已後,卑嶷合掌向佛,即以五衣奉上於佛,唯願納受,佛即納受。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身體肥大,喘息極麁,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佛告王言:「王今身體極為重大,至於動轉,出入息時,極為大難。」
王白佛言:「如是,如是。如世尊教,今患此身,以為慚愧,用自譏呵。」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夫人常當自憶念, 若得飲食應知量,
身體輕便受苦少, 正得消化護命長。」
爾時,烏帶摩納在於眾中。王告摩納言:「汝能受持此偈,於我食時,常能為我誦此偈不?若能誦者,我當賞汝日百金錢,我之所食常當聽汝先我前食。」烏帶摩納爾時答言:「我能。」佛重為波斯匿王種種說法,示教利喜,默然而住。波斯匿王禮佛而退,烏帶摩納小在後住,受持此偈。佛告摩納:「王若食時,恆為王說如此上偈。」
爾時,波斯匿王日日減食,身體日日轉小,漸得輕便。波斯匿王后至佛所,身體輕便,轉得端正。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奉佛勅教,現身之中受無量樂。南無佛、婆伽婆、至真、等正覺!知我現報現前利益,由節食故。」
得勝、毀壞、從佛教 一法、福田、可厭患
明闇、石山、著一衣 諸王、喘息名跋瞿
(七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納名阿脩羅鹽,往詣佛所,不善口意,面於佛前,加諸罵辱。爾時,如來見聞是已,即說偈言:
「行善不瞋恚, 佈施常實語,
不瞋不害者, 勝於懷惡忿。
慳貪及妄語, 親近惡人者,
當知此眾生, 積瞋如丘山。
瞋恚如逸馬, 制之由轡勒,
控轡不名堅, 制心乃名堅。
是故我今者, 名為善調御。」
爾時,摩納即白佛言:「我實愚闇,所為不善,面於佛前,加諸罵辱。唯願世尊哀受我懺。」
佛言:「摩納!知汝至心,憐愍汝故,受汝懺悔,使汝從今善法增長,無有退轉。」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摩納名曰卑嶷,往詣佛所,面於佛前,不善口意,罵詈世尊,加諸誹謗種種觸惱。爾時,如來見聞是已,語卑嶷言:「譬如世間,於大節會,鋸無提日。當於其夜,汝於彼時,頗以衣服、瓔珞、種種餚饍,餉親戚不?」
卑嶷答言:「實爾!餉與。」
佛告卑嶷:「若彼不受汝之所餉,此餉屬誰?」
卑嶷答言:「若彼不受,我還自取。」
佛言:「如是,如是。卑嶷!汝於如來、至真、等正覺所,面加罵辱,作諸謗毀,種種觸惱。汝雖與我,我不受取。譬如世人,有所捨與,前者受取,是名捨與,亦名受取。有人雖施,前人不受,是名為捨,不名為受。若人罵詈、瞋打、毀呰,更還報者,是名為捨,是名為受。若人罵詈、瞋打、毀呰,忍不加報,是名為捨,不名為受。」
卑嶷言:「瞿曇!我聞先舊長老宿德咸作是言:『世若有佛、無上正真、等正覺,面前罵詈,終不生惱。』我今罵汝,汝便生惱。」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有瞋恚者, 於何而得瞋?
調順正命者, 無瞋汝當知。
若瞋不報瞋, 鬪戰難為勝;
若不加報者, 是則名為上。
不瞋勝於瞋, 行善勝不善;
佈施勝慳貪, 實言勝妄語;
不瞋不害者, 常與賢聖俱。
近諸惡人者, 積瞋如丘山。
瞋恚如狂馬, 制之由轡勒;
轡勒未為堅, 制心乃名堅。
是故我今者, 名為善調乘。」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六)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在祇洹外露地經行。時,婆羅突邏闍極為惡性,往詣佛所,面於佛前,惡口罵辱,生大瞋惱,加諸譭謗,望佛慚恥。爾時,世尊見聞是已,默然而住。時,婆羅突邏闍見佛默然,復作此言:「汝今默然,我已知汝墮於負處。」
爾時,如來即說偈言:
「除祛勝負者, 寂滅安隱眠。」
婆羅門言:「瞿曇!我實有過,嬰愚無智,所為不善,今我自知,唯願世尊聽我懺悔。」
佛告婆羅門:「汝於面前,毀罵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加諸誹謗,種種觸惱,汝實愚小,癡惑無智,所作不善,我隨汝故,受汝懺悔,使汝善法增長,履行不退。」受懺悔已,婆羅門甚大歡喜,頂禮而去。
(七七)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婆羅門突邏闍遙見如來,疾走往趣,到佛所已,覆於佛前,面加罵辱,譭謗世尊,種種觸惱。又復掬土欲以坌佛,然所掬土,風吹自坌,不能污佛。
爾時,如來見是事已,即說偈言:
「無瞋人所橫加瞋, 清淨人所生譭謗,
如似散土還自坌, 譬如農夫種田殖,
隨所種者獲其報, 是人亦爾必得報。」
婆羅門言:「我實有過,嬰愚無智,所為不善,唯願如來聽我懺悔。」
佛言:「汝於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所,面加譭謗,癡惑之甚,如汝所說。我愍汝故,受汝懺悔,使汝不退,善法增長。」婆羅門蒙佛聽許,歡喜而去。
(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游俱薩羅國,還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婆羅門名曰返戾,聞世尊游俱薩羅還舍衛祇樹給孤獨園。時,婆羅門而作是念:「我當往至沙門瞿曇所,彼有所說,我當返戾。」時,婆羅門作是念已,即詣佛所。爾時,世尊數千億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世尊於時遙見彼婆羅門來,默無所說。時,婆羅門來到佛所,語佛言:「何不說法?我欲聽之。」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求過短者, 意欲譏彼闕,
汝不清淨心, 瞋恚極懷忿,
諸佛所說法, 終不能解悟。
善順離諍訟, 並祛不信心,
遠離諸惱害, 及以嫉妬想,
若能如此者, 善聽為汝說。」
時,婆羅門而作是念:「瞿曇沙門已知我心。」即起禮佛,而作是言:「我實有過,所念不善,唯願世尊受我懺悔。」爾時,世尊以憐愍故,受其懺悔。返戾歡喜,頂禮而去。
(七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無害摩納往詣佛所,問訊安慰,情報備到,致問周訖,在一面坐。白佛言:「瞿曇!我名無害,因此名故,得無害不?」佛言:「汝身口意都不生害,故稱無害。」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身不毀害, 口意亦然, 是故號汝,
名為無害。」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其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次第乞食,次到婆羅突邏闍大婆羅門家。時,婆羅門清淨澡手,即取佛鉢,盛滿美飯,以奉世尊。於第二日及第三日,亦次乞食,至婆羅突邏闍。婆羅門作是念:「今此剃髮沙門數來乞食,似我知舊。」
佛於爾時知婆羅門心之所念,即說偈言:
「天雨數數降, 五穀數數熟,
道人數數乞, 檀越數數與。
數數生天上, 數數受果報,
婦女數懷妊, 數數生子息。
數數[(殼-一)/牛]牛乳, 數數得酥酪,
數數受於生, 數數消滅盡。
數數至於死, 數數悲苦惱,
亦複數數燒, 數數埋塚墓。
得斷後有道, 則止不數數,
若不數數生, 亦不數數死,
得不數數憂, 亦不數號哭。」
爾時婆羅門, 聞說是偈已,
心生最上信, 踴躍甚歡喜,
即取世尊鉢, 盛滿種種食,
欲以授與佛, 佛不為其受。
所以不受者, 為說法偈故。
時,婆羅門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所施之食,奉上如來,世尊不受,當以與誰?」佛言:「我不見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若食此食,有能如法得消化者。」佛復言:「此食宜應若置無蟲水中,無蟲草中。」
時,婆羅門承佛教勅,尋以此食置無蟲水中。即時熾然煙炎俱出,[淴-勿+(句-口+夕)][淴-勿+(句-口+夕)]振爆聲大叫裂。婆羅門作是言:「沙門瞿曇所為神足,實為希有!於少食中,尚作此變。」婆羅門見斯事已,即詣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唯願世尊聽我出家。」
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著身。」便成沙門,獲具足戒。此族姓子,信家非家,出家修道,晝夜精勤,正念覺意,在前志念堅固,所作已辦,梵行已立,自身取證,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得解脫。
(八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衛城中婆私吒婆羅門女,於佛法僧前,心信清淨,歸依三寶,心不生疑,苦習滅道,亦不生疑,得見四諦,逮第一果,見法同等。其夫婆羅門姓,婆羅突邏闍為夫所使,足趺倒地,從地起已,叉手合掌,向佛方所,而作是言:「南無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真金之色,圓光一尋,身體方整,如尼拘陀樹,說法第一,第七仙聖,解脫世雄,我之世尊。」
爾時,其夫婆羅門聞婦此語,極生瞋忿,而罵詈言:「汝是顛狂旃陀羅也。誰今為此癡旃陀羅,作蠱道也?更無如汝極下賤者,汝於三明大婆羅門所不能恭敬,方禮禿頭瘦黑之人,如此沙門,共耶那邏延斷人種者,極相讚嘆。汝若信樂極深厚者,咄我於今,請與汝師,共相講論。」
婦語夫言:「我都不見若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有能與佛共講論者。」其婦復言:「南無佛陀、如來、至真、等正覺,真金之色,身體方整,圓光一尋,如尼拘陀樹,說法第一,第七仙聖,解脫世雄,我之世尊,汝自知。」
時,婆羅門即詣佛所,問訊已訖,在一面坐,說偈問曰:
「摧壞何物得安眠? 除卻何法獲無憂?
是何一法能死滅? 瞿曇沙門為我說。」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摧壞瞋恚得安眠, 除滅瞋恚得無憂,
瞋恚詐親能死害, 摩納如是應當知,
滅除瞋恚聖所讚, 能害彼者得無憂。」
爾時,世尊為婆羅門如應說法,示教利喜,次第為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苦惱之本,出要為樂,廣示眾善白淨之法。時,婆羅門聞佛所說,心開意解,踴躍歡喜。佛知摩納心意調濡,踴躍歡喜,心無狐疑,堪任法器,為說一法,堪任解悟,如諸佛法,為說四諦,苦習盡道,廣為說已。時,婆羅突邏闍聞佛所說,如白淨[疊*毛]易受染色,即於坐上,見四真諦,了達諸法,得法真際,度疑彼岸,不隨於他,得無所畏,即從坐起,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已出離。今欲歸依佛法僧寶,盡我形壽為優婆塞,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即於佛所,得不壞信,禮佛歸家。
其婦見夫如上歎佛,「我師如是,汝共語耶?」夫答婦言:「我不見世間若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有能與佛共論議者。」復語婦言:「與我衣來。」婦即與之,既得衣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唯願聽我於佛法中出家學道。」佛即然許,命一比丘,度使出家。既出家已,稱出家法,獨已專精。餘如婆羅突邏闍經中廣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得好解脫。
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婆羅門名曰摩佉,往至佛所,問訊佛已,在一面坐。爾時,摩佉白佛言:「世尊!今我家中,若有一人來,及三人來,眾多人來,我盡施與。瞿曇!我行如是施,獲大福不也?」
佛時答:「有,實獲大福。若施一人,及眾多人,悉皆施與,獲得無量阿僧祇福。」
摩佉婆羅門即說偈言:
「我今樂設祠, 所以施復施,
為求福德故, 我今問牟尼,
願聞佛所說。 我今謂世尊,
與梵天齊等, 云何得解脫?
云何至諸趣? 云何階梵天?
云何作正禮, 及以為祠主,
得生於梵天, 壽命長無極?」
爾時,世尊說偈答曰:
「欲使設祠時, 歡喜而施與,
作已三時善, 緣善故心喜。
隨其安心施, 悉能離過患,
善除於貪慾, 正斷欲解脫。
若修慈無量, 是名具足祀,
便得心具足, 於善趣亦生。
如是祠祀者, 是名為正祀,
得生梵天上, 壽命極長久。」
時,摩佉婆羅門聞佛所說,作禮而去,歡喜奉行。
(八三)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剎利波羅毘空婆羅門往詣佛所,問訊世尊,在一面坐,即說偈言:
「剎利久修諸苦法, 終不能得名為淨。
婆羅門讀三圍陀, 如是得名為清淨。」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汝謂為清淨, 其實為不淨。」
婆羅門問佛:「汝說清淨道,亦說無上清淨。云何是淨道?云何是無上清淨?」
佛偈答言:
「乾竭欲淤泥, 亦竭於瞋癡,
是名無上淨。 正見正思惟、
正語及正業、 正命憑正志、
正念及正定, 如是婆羅門,
是名清淨道。 數數習正觀,
數數修正定, 增廣於正定,
得斷於貪慾, 亦斷瞋恚癡。」
婆羅門言:「汝說淨道已,亦說無上清淨。我今家事所纏,辭退還歸。」佛言:「婆羅門!宜知是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第一阿脩羅 卑嶷、二瞋罵
返戾及無害 羅闍、婆私吒
摩佉與剎利 是名為十種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四
上篇:別譯雜阿含經
下篇:吉祥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