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有這樣的描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平坦寬廣的土地,整齊的房舍,肥沃田地,美麗池沼,桑樹竹林,雞鳴狗叫,人們在田野裡耕種勞作,自給自足,老人與小孩安適愉快,自得其樂……陶淵明描述的「桃花源」已成為人們憧憬的人世間太平盛世的代名詞,令人神往。但佛教又是如何形容我們生活的世界呢?
五濁梵語pan~cakasa^ya^h,舊譯「五滓」。指人類壽命按次第減短時代所起的五種滓濁,也指我們人類所居住的這個娑婆世界,因為現實生活中種種的不如意,煩惱痛苦熾盛,所以也稱為「五濁惡世」。
《俱舍論》云:「言五濁者,一、命濁,二、劫濁,三、煩惱濁,四、見濁,五、眾生濁。劫減將末,壽等鄙下,如滓穢故,說名為濁。」
劫濁
劫是以人的壽命長短、增減來計算的。人壽本來是八萬四千歲,但隨著人心越來越兇惡,道德越來越澆薄,壽命亦隨每一百年就減少一歲,減至兩萬歲時,便步入劫濁時期。
《悲華經》云:「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不無被害。」從人壽兩萬歲減至十歲,再由十歲增至兩萬歲,都是劫濁時期。當直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受害。五濁中,以劫濁為總,其他四濁為別。
見濁
《悲華經》云:「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正法滅後,眾生的知見不正,邪見增盛,人越來越不知道修行善道,執著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顛倒邪見,使世間濁亂不淨,苦惱不堪。
煩惱濁
《悲華經》云:「眾生多諸愛慾,慳貪斗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眾生因五欲六塵,導致慳貪斗諍,諂曲虛誑。也指六根對六塵生起的貪、嗔、癡、慢、疑等煩惱而惱亂心神。
眾生濁
又名「有情濁」。《悲華經》云:「眾生多諸弊惡,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眾生因知見不正,煩惱覆心,因此不知孝順父母,不懂修善去惡,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最終導致福報漸衰,苦報增重,變為心暗鈍體弱,多逢災禍。
命濁
又名「壽濁」,命即眾生的壽命。《悲華經》云:「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業增加,人壽轉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眾生因惡業的增加,煩惱交集,身心交瘁,故而壽命漸減,從往古的人壽八萬四千歲,到現今人壽轉減,能活到一百歲者稀少。
五濁惡世雖是令眾生煩惱痛苦的地方,但也最利於修行。世尊就在此濁世成佛,並教化眾生。《阿彌陀經》中,世尊為大眾演說淨土功德,勸眾起信時就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不僅如此,凡夫如果能在娑婆世界受八關齋戒,清淨修行一日一夜,也勝過在極樂世界修行百年,如《無量壽經》云:「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過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總之,五濁惡世眾生苦多福少,不得自在,是眾生的共業所招感。佛陀讓眾生知道現實世界是污濁的,目的是為了警醒大眾,生命無常,要厭離娑婆,尋求解脫。因此,只要我們發大勇猛心,精進修行,污濁穢土也可以成為我們脫胎換骨的「福地」,得道之後,乘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