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玄奘法師傳

2023/07/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十五卷

奘師追上同伴以後,繼續向東南山行去,約五百餘里,至健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夏瓦),這是在北印度境內的國家,東臨信度河,都城叫做布路沙布羅城。這個地方多出賢聖之輩,古來作論諸師,如那羅延天論師、無著和世親兩菩薩、法救論師、如意論師、脅尊者等,都是這裡出生的人。

在王城的東北,有一座置放佛缽的寶台,後來佛缽被流動性地移放各國供養,奘師到時,正放在波刺拏斯國(西印度),不在此台。在此城外東南八、九里處,有一棵畢缽羅樹(即菩提樹),高一百多尺,過去四佛,均坐在此樹下成佛,現在塑有四尊如來像。樹的旁邊又有一座塔,是迦膩色迦王所建造,高四百尺,塔基周圍有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塔頂起金剛相輪二十五層,其中藏有如來舍利一斛。塔的西南百餘步處,又有白石佛像一座,高一丈八尺,向北面立,靈感事蹟很多,往往有人見到佛像,夜繞大塔經行。向塔東北行百餘里,渡過大河,至布色羯羅伐底城(今斯瓦特河與喀布爾河交接處附近)。城東亦有寶塔,為無憂王所建,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城北四五里寺院內,還有一塔,高二百多尺,也是無憂王所建,這是為了紀念釋迦佛過去行菩薩道時,在這個國家千生為王,千生捨眼的地方。這裡聖跡實在太多了,奘師一路參觀禮拜,將高昌王所施金銀綾絹衣服等物,分別一一供養所經過的大塔大寺。

接著又到了烏鐸迦漢荼城(今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點的東北),由城北涉履山川,行六百多里,便至烏仗那國(今斯瓦特河流域)夾蘇婆薩堵河,這裡過去曾有一千四百所寺院,一萬八千餘僧徒,可是奘師去的時候,佛教已經衰落,寺宇大半荒蕪,僧徒也大大地減少。其所傳律法主要有五部:法密部、化地部、飲光部、說一切有部、大眾部。這國國王多住在瞢揭釐城,城里人物豐盛。城東四五里處有一大塔,多有奇異瑞相,這是釋迦世尊在過去作忍辱仙人時,被羯利王(舊譯歌利王)割截身體處。往城東北行二百五十里,經大山來到阿波邏羅龍泉,此即蘇婆河(今印度河)之上源。向西南流時,其地寒冷,春夏常凍,入晚即飄五色雪花,霏霏亂舞,如落雜花。龍泉西南三十里處北岸,有一盤石,上有佛的足跡,是釋迦世尊以前降伏阿波邏羅龍時所留下的足跡。再順流而下約三十里,有一塊佛陀濯衣石,釋迦世尊曾在此洗濯袈裟,石上還留有條紋痕跡。

瞢揭釐往南行四百多里便是醯山,這是釋迦世尊過去為求聞半偈,報藥叉之恩,捨身棄命的地方。由瞢揭釐城往西行五十里,渡過大河,到了廬醯呾迦,有一座無憂王所造的寶塔,高十餘丈,是無憂王為紀念釋迦世尊前世為慈力王時,用刀刺身流血,佈施給五藥叉的地方。出城東北三十多里至遏部多,有石塔高三十尺,昔日世尊曾在此為人天說法,離去後忽然出現的此塔。塔西渡大河三四里有一精舍,供奉阿縛廬枳多伊濕伐羅菩薩(觀自在菩薩,舊譯觀世音)像,非常威靈。

從城東北,登越山谷,逆河而上,一路非常危險,不是棧道,就是繩索,大約行千餘里,至達麗羅川,這裡是烏杖那(今斯瓦特河流域)的舊都。其川中有一座大寺,供有一座木刻的彌勒菩薩像,金色莊嚴,高百餘尺。據說是末田底迦阿羅漢所造,他以神通力將雕匠帶到睹史多天(舊譯兜率陀天),親睹聖容,往返三次才告完成。

奘師自烏鐸迦漢荼城(今印度河與喀布爾河會合點的東北)南渡信度河,河寬三四里,水流清澈,可是異常湍急。據說河中有毒龍惡獸,假若有人拿著印度的奇寶名花,或帶著佛教舍利子渡河的,船隻往往便會覆沒。奘師渡過此河,到了北印度之呾叉始羅國(今塔克西拉)。城北十二三里處又有無憂王建的塔,常放神光,這是釋迦世尊昔時行菩薩道時,號為戰達羅缽剌婆(月光)的大國王,志求菩提舍千頭處。塔的旁邊有一寺院,過去經部師拘摩邏多(童壽)曾在此製造眾論。

從此東南行七百餘里,有僧訶補羅國(今傑魯河姆河北岸)。又從呾叉始羅(今白沙瓦東南附近)北界渡信度河,往東南行二百餘里,便到了大石門,這是從前摩訶薩埵王子捨身飼餓虎的地方。其地因為王子血漬所染,至今還作斑斑的殷紅色,血漬灑在草上,連草木也都是紅色的。

第十六卷

奘師再往前行,又向東南走進山道,走了五百多里,到烏剌尸國(今白沙瓦以東附近)。

又向東南攀登高山,渡過了一座鐵橋,沿著崎嶇棧道,走了千餘里,到了迦濕彌羅國(今斯利那加)。其都城西臨大河,有寺百所,僧伽五千餘人。有四座大塔,崇高壯麗,也是無憂王所建,塔內各藏有如來舍利斗餘。奘師初入其境,至石門,即彼國的西門,國王派遣國舅率車馬來迎。

進了石門,遍歷諸寺一一禮拜後,奘師到一寺院住下,寺名護瑟迦羅,這一夜寺內眾僧,皆夢神人告曰:「此客僧從摩訶支那國(大中國)來,欲在印度求法學經,觀禮聖跡。此人因為求法而來,所以有無量護法善神跟隨,現在也隨師進駐本寺。諸師等由於宿生福德因緣得以出家,為人所羨慕,如今應該精勤誦習,令諸護法善神讚仰,怎麼可以懈怠昏睡?」眾僧個個從夢中驚醒,經行禪誦直至天亮,不敢再眠。第二天眾僧把夢中因緣告訴眾人,大家對法師就更加恭敬了。

奘師隨國舅參訪了一百多所寺院後已接近王城,國王率領臣吏及城內的僧侶前往達摩捨羅(唐言福舍,王教所立,使招延行旅,給瞻貧乏也)迎接,沿途都是幢幡寶蓋,香煙繚繞。國王見到奘師後,先虔誠禮讚,親自散花供養,再請奘師乘坐大象入城,送到闍耶因陀羅寺(此寺為國舅所建)安歇。

第二天,國王迎請奘師入宮應供,並請大德僧稱法師等數十人作陪。用餐完畢後,國王請奘師開講,並請僧侶們向他問難。只見奘師酬答自如,國王在一邊聽後,非常高興。國王知道奘師此次前來,就是為了取經,於是便派了二十個人,為法師抄寫經論,另外又派了五個人侍候他的生活起居,供法師使喚。

僧稱法師是一位知名的高僧,他看重奘師德行,把法師當作上賓看待。奘師也虛心請教,請他講授各種佛經。但這僧稱法師年逾七十,氣力已衰,猶自勉力傳授,立下課程表:每天上午,講《俱舍論》;下午講《順正理論》;初夜後講《因明論》、《聲明論》,諄諄講授,誨人不倦。這時境內學者,聽說王城大開道場,都來參加法會。奘師格外用心聽講,聚精會神,細細加以領會。僧稱法師非常歡喜,嘆賞不已,對眾人說道:「這位中國法師年紀雖輕,聰明絕頂,學力很深,你們大家,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照他這樣聰明,道德又高尚,一定可以大揚佛法,可繼承無著世親菩薩兄弟二人遺風,可惜他生在遠國,不能早一點親近聖賢遺芳。」

此時,大眾中有大乘學僧毗戍陀僧訶(淨師子)、辰那飯荼(最勝親);薩婆多學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僧祇部學僧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呾邏多(最勝教)等多人,都是來這裡留學已久、道業堅貞、多才善解的優秀僧徒,聽到僧稱長老對奘師的這般稱揚,心裡很不服氣,紛紛向奘師詰難。只見奘師氣定神閑,舌戰群僧,酬對應答無一不恰到好處,使得諸僧全部心悅誠服。

據說迦濕彌羅國原是龍潭,佛涅槃後五十年,阿難弟子末田底迦阿羅漢,教化龍王棄捨此潭,改建為五百所寺院,召請各方賢聖來住,受龍王的供養。其後至健陀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迦膩色迦王時(約在如來滅後第四百年),脅尊者召集諸聖賢眾四百九十九人,都是內通三藏,外達五明的人,連同脅尊者在內共五百名賢聖,在此結集三藏。先造十萬頌鄔波第鑠論、釋素呾纜藏(經藏);次造十萬頌阿毗達磨毗婆沙論,釋阿毗達磨藏(論藏)。

總共三十萬頌,九十六萬言。迦膩色迦王以赤銅為鍱,鏤寫論文,以石函土緘,建塔珍藏,命藥叉神守護,不許往外流傳。奘師在此停留二年,學諸經論,朝禮聖跡完畢時,才告辭離開此國。

奘師向西南行,攀山涉水,走了七百里,到了半笯嗟國(今旁赤)。從這裡向東行四百多里,到了遏邏闍補羅國(今拉瓦爾品第以東附近),在那裡觀光了一二日。從這裡再往東南,下山涉水,走了七百多里,到了磔迦國(今旁遮普平原)。這裡屬印度的邊荒地區,言語、風俗、服飾多不相同,民風輕薄粗俗。

又走二天,到闍耶補羅城,借宿外道寺過了一夜。這座外道寺在城西門外,有信徒二十多人,都信奉婆羅門教。第二天到奢羯羅城,城裡有一座寺院,僧徒一百多人,從前世親菩薩曾經在這裡譔寫《勝義諦論》,旁邊有一座塔,高二百多尺,是過去四佛說法的地方,留有佛陀經行的遺跡。

第十七卷

奘師等一行人出了那羅僧訶城,向東行至波羅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盜賊,有五十幾人,把奘師及隨行的人衣服財物全部奪走,並揮刀押到路旁一個乾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殺害。幸好池中多荊棘雜草,跟隨奘師的一位沙彌,發現南岸有一條水道,勉強可以容納一個人走,於是機警地暗示奘師一起從暗道中逃走。

師徒兩人飛也似地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個耕田的婆羅門,便把遇盜賊的經過告訴他。婆羅門聽後大驚,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大家拿著兵器,一窩蜂地往林中跑去。盜賊看到來的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

奘師親自到池中,解開被捆綁的人員,又把剩下的衣服,分給眾人,大家便向村中投宿。經過此次盜賊的驚嚇,同行的人無不悲泣,只有奘師含笑無憂。同行的人覺得奇怪,便問道:「出門行路,全靠盤纏,現在衣服被搶光,盤纏俱盡,只剩下性命一條,前途茫茫,如何是好?法師為何不生憂愁還笑得出來?」奘師答道:「人生之所貴者,只此性命,性命既在,其它還有什麼可憂的呢?所以我的家鄉有句俗話說‘天地之大寶曰生’,生命在,說明大寶不失;那些小小衣資,又何必憂愁哉?」

第二天,奘師一行來到磔迦國東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庵羅林(芒果林),林中有一位據說已七百歲的婆羅門,可是看起來卻好像三十多歲,身材魁梧,學問淵博,精通《中》、《百》諸論以及《吠陀》等書。兩名侍者,也都是一百多歲的老人,他們很歡迎奘師,知道他被洗劫後,就派遺一位侍者到城中請護法居士為他們準備齋供。

城中雖有數千戶人家,但信佛的極少,事外道的很多。可是奘師在迦濕彌羅國說法一事,已傳遍遠近,印度各地都已經知道這事。這位侍者進城,到處傳告說:「大唐高僧西來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盜賊洗劫,衣物盡失,此是種福田的大好機會,大家應該量力佈施。」由於奘師功德招感,有三百多人聽說後,各持氈布飲食,恭敬前來供養。奘師為他們解說因果報應的道理,很多人因此棄邪歸正,歡喜而回。

奘師把眾人供養的氈布分施同伴,各置了衣服數套,還用不完,又拿出五端布奉施年長者。奘師在磔迦國停留了一月,向龍猛(又譯龍樹)菩薩的弟子請教學習《百論》、《廣百論》,得到了龍猛菩薩的清淨傳承。

奘師離開磔迦國後向東行走了五百多里,到了至那僕底國(今北印度阿姆利沙爾附近的),住在突捨薩那寺。寺裡有位大德毗膩多缽臘婆(此雲調伏光),他本是北印度一位王子,生得體格魁梧,相貌非凡,好學佛法,著有《五蘊論釋》、《唯識三十論釋》。奘師於是就在這裡住了十四個月,向毗膩多缽臘婆大德細細學習《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出了至那僕底王城,往東南行五十多里至答抹蘇伐那寺。寺裡有僧徒三百多人,修學有部思想。釋迦世尊涅槃後第三百年中,有迦多衍那論師,在這裡完成《發智論》。

從這裡再向東北行一百四五十里,就到了闍爛達那國(今加蘭德)。住在那伽羅馱那寺,寺裡有大德旃達羅伐摩法師(此雲月胄),善究三藏,於是在此停留了四個月,向旃達羅伐摩法師學習《眾事分毗婆沙》。

再向東北行,登履危險,行七百多里,至屈露多國(今庫魯)。然後往南行七百多里,越山渡河,至設多圖廬國(今沙爾亨德)。從此西南行八百多里,到達中印度境的波理夜呾羅國(今拜拉特)。再從此東行五百多里,到達秣菟羅國(今馬朱拉)。

中印度,是釋迦世尊誕生和成道的地方,幾乎到處都有聖跡。奘師一路禮拜,心中十分虔誠。在秣兔羅國,禮拜了釋迦世尊諸弟子的舍利塔,這裡有舍利子(舊譯舍利弗)、沒特伽羅子(舊譯目犍連)、咀麗衍尼弗呾羅(滿慈子即富樓那舊譯彌多羅尼子)、優婆釐、阿難陀、羅怙羅(舊譯羅睺羅)以及曼殊室利菩薩的舍利塔等,這些佛教聖地,當時都還保存完好。

每年舉辦修福法會之日,四眾弟子隨著自己所修學的宗派而各修供養。學論者供養舍利子,修習禪定者供養沒特伽羅子,誦持經者供養滿慈子;學律者供養優波釐,諸比丘尼供養阿難,未受具戒者供養羅怙羅,學大乘者供養諸菩薩。

距離城東五六里山上有一座寺院。是當年尊者烏波鞠多(唐言近護)之所建。其中供奉著釋迦世尊的指甲和頭髮舍利。在寺院的北岩有一間石室。高二十餘尺。廣三十餘尺四寸。其中堆滿著細小的籌(籌:古時數數用的小木棍)。烏波鞠多尊者說法,聽法悟道證得阿羅漢果的弟子中,如果是夫妻的,才可以放下一籌。如果不是夫妻的,雖然也證得阿羅漢果,但是不放籌。可想當年證果聖者之多。

第十八卷

奘師又向東北行五百多里,到薩他泥濕伐羅國(今塔內薩爾)。又東行四百多里,到了祿勒那國(今卡爾西附近)。此國東臨恆河,北靠大山,閻牟那河,流經此國中境,沿著閻牟那河東行八百多里,到了恆河的源頭,源頭廣三四里,東南入海處,廣十餘里。恆河水味甘美,沙細如粉,印度稱之為福水。

印度風俗傳說在恆河中沐浴,可以滌除罪障;喝了河水可以消滅災殃,死在河裡還可以升天,因此許多愚夫愚婦常集合在河邊飲水沐浴。這些傳說都是外道邪說,不符事實。後來經過提婆菩薩開示正法,這些愚見愚行才開始停止。奘師一行至此,亦紛紛取水飲來解渴。果然名不虛傳,水味甘美異常。祿勒那國也有一位高僧,名叫闍耶鞠多,精通三藏,奘師便在這裡住了一冬半春,聽他講完經部的《毗婆沙》。

從祿勒那國渡河向東,到了秣底補羅國(今馬達瓦爾)。國王是戍陀羅種(即首陀羅種),不信佛法,敬事天神。國中共有佛寺十多所,僧徒八百多人,都學小乘《一切有部》。王城南四五里有一座小寺,寺裡僧徒五十多人。過去瞿拏缽刺婆(德光)論師在這裡作《辯真》等論,一共一百多部。

德光論師是缽伐多國人,本來學習大乘,未窮玄奧,後來退而修學小乘。德光論師希望見到彌勒菩薩請益佛法疑難,當時提婆犀那(天軍)阿羅漢往來睹史多天(舊譯兜率天宮),天軍尊者利用神通把他接上天宮,可是德光論師見到彌勒菩薩後只作長揖卻不肯頂禮。

天軍尊者對他說:「彌勒菩薩是補處菩薩,你既求法於人卻不肯頂禮,何以如此傲慢無禮?」德光論師回答:「多謝尊者教誨,我是比丘已受具足戒,彌勒菩薩住兜率天,享受天福,乃在家眾,要我頂禮他,這不適合。」(佛法中出家人不禮在家人)。像這樣往返三次都不頂禮,因為貢高我慢,所以疑難最終未能得到解決。

德光寺南三四里,又有一寺,僧徒二百多人,並學小乘法教,是眾賢論師壽終之處。論師是迦濕彌羅國人,博學高才,精通一切有部毗婆沙。當時,世親菩薩睿智多聞,先作《阿毗達磨俱舍論》,破毗婆沙師所執。辭義善巧,理致精高,西域學徒,莫不讚仰。眾賢論師看後卻不以為然,於是他苦心鑽研,歷經十二年的努力,終於寫成了二萬五千頌、八十萬言的《俱舍雹論》。

寫完,他想親自與世親菩薩見面論定是非,世親菩薩不想與之作無謂的爭辯,就離開了佛寺。世親菩薩離開後一天,眾賢論師一行就來到佛寺,他們剛進門,眾賢論師忽然全身癱瘓,不支倒地。於是眾賢論師心有所悟,便寫了一封信向世親菩薩懺悔道:「如來涅槃以後,佛弟子分成許多宗派,各有門戶之見,排斥其它部派,我在此深表懺悔。」世親菩薩看過他寫的《俱舍雹論》後,覺得其思力不減《毗婆沙》之眾,於是為它改名為《順正理論》。

眾賢論師死後,焚尸收骨,於寺院西北二百餘步庵沒羅林(即芒果林)中,建一寶塔紀念,至今猶在。林側又有一塔,是毗末羅蜜多羅(無垢友)論師遺身處。論師是迦濕彌羅國人,於說一切有部出家。他博覽群經,研究各部理論,遊歷印度各國。

在他回本國的途中經過眾賢之塔,悲嘆眾賢論師著述未及顯揚就死歿,於是發誓更造諸論,破大乘義,滅世親名,使眾賢論師之旨永傳後代。無垢友論師剛發完誓,突然心智狂亂,五舌重出,遍體血流。他知道這是因為邪見,誹謗大乘而招此苦果,於是趕緊懺悔並留下書信,告誡眾僧,切勿譭謗大乘,說罷便氣絕身亡,在他死歿之處,地上凹陷成一個大坑洞。

秣底補羅國還有一位大德,叫蜜多斯那,已九十高齡,是德光論師的弟子,精通三藏。奘師在此停留了半春一夏,向他學習薩婆多部《怛埵三弟鑠論》(即《辯真論》,德光所造也)、《發智論》等。

第十九卷

從這裡向北行三百多里,至婆羅吸摩補羅國(今加瓦爾)。再向東南行四百多里,至醯掣呾羅國(今藍納加)。又向南行二百多里,渡過恆河,向西南行至毗羅那拏國(今亞格拉東方處)。又東行二百多里至劫比那國(今僧伽耶)。此國的城東二十多里處有一大寺,院內有三寶階,南北列,面東西下。是佛陀昔日上升忉利天為母摩耶夫人說法後,回降地面時,所降落的地方。當時先從天上降下一條扶梯,中階是黃金,左階是水晶,右階為白銀。佛陀從善法堂起身,帶著諸天眾躡黃金階而下;大梵天王執著白拂,從白銀階而下;天帝釋持著寶蓋,從水晶階而下。這時,百千天人及諸大菩薩陪隨著佛陀,亦從天而降。

在奘師抵達此前數百年,還留有三寶階,後來逐漸淪沒。現在雖有三排階級,這是後來有國王憶念世尊,仿照從前格式疊石重砌的,階上飾以各色寶石,高有七十多尺。上面蓋著一所精舍,正中供石佛像,左供帝釋之像,右供梵王之像;三像後面,各有佛光,雕塑得極為生動。旁邊有一根大石柱,高達七丈,是無憂王所建。石柱旁邊有一石基,長五十多步,高有七尺左右,是釋迦世尊從前經行的地方。

從這裡起身,往西北行二百里,到了羯若鞠闍國(今卡瑙季)。這是中印度的一個大國,周圍四千里。都城西面臨著恆河,長二十多里,廣五六里。寺院一百多所,僧徒一萬多人,大小乘都學。這國國王是吠舍階級人,字曷利沙伐彈那(喜增),父字波羅羯邏伐彈那(作增),兄字遏邏闍伐彈那(王增)。喜增在位時,仁慈愛民,國人稱頌。

印度門

這時東印度有一個羯羅拿蘇伐剌那國(今孟加拉國恆河西岸附近),國王叫做賞伽(同上王),忌妒喜增王英明果斷,又怕他國勢強盛,設下一計,誘請他到國內,把他殺害。消息傳來,舉國悲悼,大臣等互相商議,共立其弟尸羅阿迭多(戒日)繼承王位。這時戒日王(《大唐西域記》中作尸羅阿迭多王)還很年輕,可是英明有為,他首先勉勵國人,厲兵秣馬,親自操練,舉兵東征,報了國仇家恨;接著躬親國政,勵精圖治,把國內治理得井井有條,並統一了五印度。戒日王信奉佛法,通令境內,不許殺生,並且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每年三七日遍供眾僧,每五年開一次無遮大會,廣事佈施,凡是府軍所積財寶,都拿來施給眾生。

城西北有座寶塔,高二百多尺。東南六七里,恆河南面也有座寶塔,高二百多尺。都是無憂王所建,是佛陀昔日說法的地方。奘師在金耳國的跋達毗訶羅寺住了三個月,跟隨毗離耶犀那三藏,讀完《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從這裡往東南行六百多里,渡過恆河,向南便到了阿逾陀國(中印度)。這裡有寺百餘所,僧徒數千人,大小乘兼學。在城內有一所古寺,是世親菩薩在此制大小乘論以及為大眾說法的地方。城西北四五里,在恆河岸,有一所大寺院,院中有座塔,高二百多尺,無憂王所建,昔日世尊曾在此說法三個月,在它旁邊還有過去四佛經行的地方。城西南五六里,又有一所古寺,是無著菩薩說法的地方。無著菩薩在深夜上升兜率內院,向彌勒菩薩受學《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論》、《中邊分別論》,到了白天,則又下凡為大眾說法。

無著菩薩,是健陀邏國人。佛涅槃後一千年,出現於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後來轉信大乘。弟弟世親菩薩,於說一切有部出家,後來經過兄長度化也轉信大乘。兄弟二人廣造諸論、解釋大乘,成為大乘佛法一代法匠。比如《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唯識論》、《俱舍論》等,都是他們所造。

奘師在阿逾陀國禮聖跡後,順著恆河,與八十餘人同船東下,欲向阿耶穆佉國(今阿拉哈巴德西北方的地方)去。這恆河是印度第一大河,兩岸多是亞熱帶叢林,異常繁茂,尤其在這一段河的兩岸,都是阿輸迦林,鬱鬱蔥蔥,非常幽深。奘師坐的船順流而下,行了大約一百多里,忽然一聲鑼響,兩岸樹林裡面,各有十來條賊船,迎流鼓棹,飛駛而來。奘師所坐的船上,大家慌做一團,有幾個客商膽小,急得投河。眾賊把他們的坐船包圍,強行拖至岸邊,並逼全船客人上岸脫光衣服,交出財物。

第二十卷

這批盜賊,都是突伽天神的信徒,每年秋祭,必須找一容貌端正的人作為供品,殺取其血祭祀,以祈求天神賜福。他們見法師儀容端麗,身材偉岸,正合要求,心中高興,互相商量道:「現在秋祭時期快要過去,我們還不曾找到合適的人。這個和尚生得相貌端正,把他殺了祭神,豈不正好?」奘師說道:「你們要殺我這穢濁之身以祭祀天神,不是我要推辭。只是我這番所以不遠萬里,跋涉千山萬水,是為了朝禮聖跡,拜菩提樹,訪奢闍崛山(靈鷲山),問經求法,現在此願尚未實現,你們便要殺害於我,恐怕是不吉利。」船上同來的人,都同聲替奘師請求;也有人願意以身相代,求免奘師一死。可是盜賊都不答應。

於是賊人派人取水,就在樹林中一片空地上,用水和土,築起壇來,令兩人拔刀押法師上壇。二賊舉起刀來,便要動手,奘師神色鎮定,毫無懼色,群盜見了,都非常驚異。奘師眼見情況已不能免,就請求賊人稍待片刻,以便讓自己安心歡喜就死。此時奘師澄心淨意,觀想兜率陀天,一心專念彌勒菩薩,願得往生內院,親自恭敬供養受持《瑜伽師地論》,親聞妙法,成就神通智慧後,再來下生教化這些可憐的賊人,令修勝行,捨離諸惡,以及廣宣諸法,利益一切眾生。於是禮十方佛正念端坐,定心專注觀想彌勒菩薩,在觀想中好像在攀登須彌山。不久就上升兜率陀天,只見彌勒菩薩坐在妙寶台上,天眾圍繞左右,此時身心歡喜,早已忘記自己正在祭壇上,即將被賊人殺害的事。

說時遲,那時快!突然間,黑風四起,折樹飛沙,浪湧船覆,賊眾大驚,急忙問法師的同伴道:「這個和尚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他叫什麼名字?」同伴告訴賊人說:「他是遠從大唐來此求法的玄奘法師,如果殺他會獲無量罪,遭受惡報。現在風浪四起,天神已經震怒,你們還是趕快懺悔吧!」賊眾聽完大吃一驚,立刻列跪請罪懺悔,稽首歸依。

這時奘師還在定中觀想,壇下眾人的講話,他並不曾覺得,直到有一盜賊用手去推他時,這才睜開眼來,問道:「時候到了嗎?」群盜回答道:「不敢加害法師,特來懺悔。」奘師接受了他們的懺悔,對群盜說道:「凡人生為盜賊,必然多所殺傷,未來當受無間地獄種種眾苦。你們何苦以此電光朝露短暫之身,而種下阿僧祇劫(即無量劫)長時受罪的苦種?」群盜叩頭謝罪道:「我們因為邪見,妄想顛倒,作不應該作的事,走不應該走的路。今天有幸得遇法師,感動上天,得了這一番教誨。請從今日起,我們馬上放下屠刀,洗手歸正,願法師替我們作個見證。」

於是群盜互相勸告,把所有刀槍兵器,全部投入河中,把所搶衣服財物,全部還給本主,並立刻拜奘師為師,皈依三寶,並受了五戒。霎時間果然風平浪靜,天氣開朗如初。群盜歡喜,禮拜辭別而去。同行的人都敬嘆奘師修力殊勝,遠近聞者,也都非常驚嘆。若非法師求法之心殷重,戒定慧三學增上,又怎能得到這樣的感應呢!

奘師從這裡向東行三百多里,渡過恆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國。又向東南行了七百餘里,再渡恆河及南閻牟那河,北至缽羅耶伽國(今阿拉哈巴德)。在城西南瞻博迦花林中,有一座寶塔,也是無憂王所造,是釋迦世尊曾經降伏外道的地方。旁邊有寺院一所,是提婆菩薩作《廣百論》以挫小乘及外道的地方。大城的東面,在兩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廣場,土地平正,方圓十四五里,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君王豪族仁慈佈施的地方,沿傳迄今,因此號稱為大施場。奘師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佈施,將五年積財,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從三寶,下至貧苦無依者,無不施與。

奘師往西南前行,進入恐怖的原始森林,這裡多有惡獸野象等,走了五百多里,才到憍薩彌國(柯桑)。國中有寺院十餘所,僧徒三百餘人。王城的故宮有一座大精舍,高六十多尺,內有一尊檀木雕刻的佛像,上面懸著石蓋,是鄔陀衍那王(唐言出愛舊譯優填王)所造。往昔釋迦世尊住世時,為了報答母恩,上升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鄔陀衍那王由于思念佛陀,就請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把一名雕刻匠攝升天宮親睹聖容,再回到人間,用紫檀木雕刻了這尊佛像。當釋尊說法歸來,從天宮下降人間時,這尊佛像居然也像真的人一樣出來迎接。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從龍樹菩薩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在佛教的歷史上,從印度到中國,對弘揚大乘佛教貢獻最...

趙州禪師和趙州禪

今天給各位講講我們本寺的趙州和尚和趙州禪。趙州禪的...

淨土宗第七祖省常大師畫傳

一、生於亂世,七歲出家 省常大師,生於後周世宗顯德六...

鳩摩羅什在長安

北涼時期,姚萇仰慕鳩摩羅什而派使者前往涼州,迎請他...

為了念佛求生而示現在世間上的祖師們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前世今生

轉世因緣 據《五燈會元》等禪宗史籍記載,五祖前世原是...

一代高僧古月禪師成就記

本典故系根據帶古月禪師去出家的同參達本法師親自宣說...

窺基大師的故事

窺基的父親尉遲宗,是唐代左金吾將軍。母親裴氏夫人因...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大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金光明最勝王經

金光明最勝王經...

神通究竟何價

有二位師兄弟結伴同行,到各個名山去參學,希望得到名...

歷代普賢菩薩感應四則

李靖箭射文殊普賢 唐朝雁門關太守李靖,最初在京城的時...

龔老居士往生的殊勝事蹟

去年元旦時,東林寺助念了一位九江的龔老居士往生,非...

明海法師京華托缽記:一個人挎著瘦瘦的香袋,從住處走到大街上

(在北京街道托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是明海法師幾年...

積極而不緊張

通常我們認為一個積極的人,應該就是樂觀、開朗、進取...

專修淨業,一念精誠親見聖眾

清朝比丘尼清月,江蘇無錫人,居住南門慈雲庵,每天誦...

【推薦】佛教對飲酒吸毒的態度

20世紀80年代以來,毒品在全世界日趨氾濫,毒品走私日...

向外求安,自古學人之通病

學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見。殊不知知見立知,即...

牛奶背後的苦難

想像一個生命,打從出生起直到死的那天,被對待像一台...

先明白念佛的目的,你就知道如何念佛

怎麼念佛 以淨土念佛法門為歸,以持名為中心,持名念佛...

你們是最快樂的人

至於宇宙,則是每一個宗教都會談到的。釋迦牟尼佛在經...

如何消除業障與消業的徵兆

一切法由心想生。罪由心起,必將由心懺悔。只有心地清...

剛信佛時很靈,信久後為何就不靈了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覺信三寶很久了,卻沒有得到感應。...

身心五條繩,越執越緊縛

財色名食睡,身心五條繩,越貪越難解,越執越緊縛。 一...

古德參究機緣頗多,唯有「念佛是誰」最易得力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知隨...

借來的東西是要還的

在《楞嚴經》上說,你的發心不能有一個相狀。我們這樣...

【佛教詞典】不二不異

不二即不異。由性而言,稱為不二;由相而言,稱為不異...

【佛教詞典】論家

(術語)作論解釋佛經深義之人也。如龍樹天親等菩薩。...

【視頻】不偷盜的好處

不偷盜的好處

【視頻】兩個死後還陽的故事(夢參老和尚)

兩個死後還陽的故事(夢參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