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八位祖師以出家身孝養父母的故事

2021/09/05  大字體  護眼色

八位祖師以出家身孝養父母的故事

世人多有一種誤解,認為出家人剃髮染衣、辭親割愛,必定於親情十分淡漠,不僅無法像常人一樣光宗耀祖,甚至連最基本的生養死葬都做不到。當這種誤解與中國傳統中對孝道的尊崇與對家庭的重視相結合,就導致佛教傳入中國後始終面臨著「不孝」的指控。事實上,佛教的教義是否真的有失於孝道呢?出家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又是否真的不聞不問,等同拋棄呢?

從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的報恩事蹟,到世尊此番應化為父抬棺、為母說法的感人記載,從佛法中孝名為戒、孝養父母以為淨業正因的諄諄明訓,到家喻戶曉的「目連救母」典故及其相關的《盂蘭盆經》和盂蘭盆會,無不昭示著佛法孝親的理念。這些暫且不談,但說佛法傳入中國後歷代祖師的孝親事蹟,便已不勝枚舉。

一、道紀母必親供

南北朝時的北齊,在鄴下有一位道紀法師,他的修學以《成實論》為主,著有《金藏論》七卷,並在鄴城東郊講解此論。每次欲往東郊講經時,他總是將他的母親和經書佛像一起挑著,經書佛像在一邊,母親在另一邊。不僅如此,道紀法師考慮到無論是經典還是母親,為表恭敬,都不可以背面相對,因此以肩橫著擔荷,十分辛苦,當時人稱為「橫擔紀」。

紀法師常對人說:「根據佛經的記載,能親自照顧供養母親的人,所得的福德與登地菩薩一樣。」因此,凡他母親的衣服、飲食、大小便利,都是他親自為母料理,從不麻煩他人。有人要提供幫助,他就拒絕說:「這是我的母親,不是你的母親啊。母親形骸之累對我來說就如同我自己的身體一樣,有身體就有痛苦,何必連累別人受苦呢?」當時無論僧俗聽了道紀法師的話,無不感動於他的孝行。

二、法雲居喪不食

南北朝梁朝光宅寺法雲法師,陽羨(江蘇宜興縣)人,七歲出家,拜莊嚴寺寶亮法師為師,不僅相貌莊嚴,而且才華出眾。曾在妙音寺開講《法華經》和《維摩詰經》,很多學人從四方聚集來聽。雲法師性至孝,服侍父母很慇勤。母親逝世後,他悲哀過度,好幾天裡什麼東西都不肯吃,瘦得不成人形。

當時,另一位高僧旻法師勸他說:「儒家尚且有哀傷不得致命的規定(禮記有云「毀不滅性,不以死傷生也」),何況佛有至理名言,要報父母生養的大恩,淺近的就要竭力侍奉,博得父母的歡欣;長遠的更要啟發他們發菩提心,把他們引入正法。因此你須長遠著想,使她得以超度,怎能像一般世俗淺見之輩一樣,一味地悲哀絕食呢?」雲法師聽了這些話後,才開始吃了點稀飯。

三、智聚泣血哀毀

隋朝吳郡虎丘山智聚法師,住持蘇州虎丘山東山寺。陳後主至德三年,聚法師遭母喪,悲哀痛哭不已,幾乎慟傷致死。後來聚法師常住在東山精舍,善於講經說法,經常開講而不休息,一時佛法大盛。

四、敬脫荷擔聽學

隋朝東都內慧日道場敬脫法師,汲郡人,童年就已出家,因孝順父母,清素正直而聞名。他外出去聽講經,常挑了擔子,把母親放一頭,經書紙筆放一頭。吃飯時候,安置母親坐在樹下,自己進入村內乞食出來給母親吃。

五、慧斌鑿井報父

唐朝京師弘福寺慧斌法師,兗州人,父親名朗,在朝為官,年紀已經很大了。斌法師敬愛其父,卻深感答報無由,於是在汶水南面都城大通道交會處,鑿了一口井,供四方行人使用,用此功德迴向以報答父恩。同時,斌法師在井旁樹立一個碑來作紀念,碑銘中有「殷憂暮景,見子無期,百年幾日,對此長悲」這樣感人的文句。

六、鑒宗刲股出家

唐朝杭州徑山鑒宗禪師,湖州長城人,姓錢氏,是禮部侍郎錢徽之孫。因為出生官宦世家,出家不易。當父親錢晟生病時,宗禪師曾割自己的腿股肉煮給他吃,為免父親心疼,騙他說是其他畜生的肉。宗禪師父親的病因此好了,於是趁此機會,他要求父親讓他出家。出家後,宗禪師去拜謁鹽官悟宗禪師,隨大眾參學請示,頓悟本來面目。唐懿宗咸通年間,他住持在天目山東峰徑山,被後人尊為徑山第二祖。

七、睦州織蒲供母

唐朝睦州龍興寺陳尊宿(尊宿是指受比丘戒四十夏以上的大德),出家後行腳各處,曾在黃檗禪師處參學,了明心地,並獲得黃檗禪師的印證。後來,睦州禪師住持觀音禪院,住眾常有一百多人。卸任住持後,睦州禪師不再領眾,到開元寺一個房子裡做蒲草鞋,白天就擺在路旁賣,以賣鞋所得之財奉養母親,世人稱為「陳蒲鞋」。

八、道丕誠感父骨

五代時後周洛京福光寺道丕禪師,長安人,是唐朝皇族的宗親,七歲便已出家。十九歲時,因為舊都長安兵亂焚燬殆盡,皇帝遷都洛陽,丕禪師無家可歸,於是背著母親逃入華山,住在山洞裡。當時米價高漲,丕禪師自己不捨得吃米谷,乞食所得都用來供養母親。當母親問他:「你吃過了沒有?」他恐怕母親擔心,就答覆說「已吃過了。」有一天,母親對他說:「你父親在霍山戰死沙場,屍骨暴露在荒野,風霜侵蝕,能否想辦法收取回來埋葬呢?」

丕禪師於是到霍山,將所有的白骨收作一堆,對它們日夜誦經,併發願說:「古人精誠所感,滴血認骨,但願我的誠心也可以有所靈驗。群骨之中有轉動的,就是我父親的遺骨。」說罷,眼睛一直注視著骨骸。幾天後,有枯骨從骨堆中跳出來,搖曳良久,丕禪師萬分哀痛地抱住它,帶回來見母親。丕禪師回來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母親夢見丈夫回來,隔天早上丕禪師就帶著靈骨回來了。

這件事後來流傳開來,大家都認為是丕禪師至孝感動鬼神,才能如此。後來丕禪師應皇帝詔令去朝廷講經論道,常居首席法師之位,無論朝野,都對他十分敬重。

以上八個故事,都是漢傳佛教祖師以出家身孝養父母乃至歸葬骨骸、痛切追思的明證。世俗所推崇的孝子,如列入二十四孝中的曾子,在母喪之時七天不吃不喝,而像法雲法師為母守喪絕食,較之曾子誠為不遑多讓!更何況,像道丕法師這樣絕粒而餉母饑,誦經而獲父骨,真可稱得上是大孝兼乎存歿了,這甚至已經超過了世間孝行,還可以說佛教徒一經出家,便等同於捨棄自己的父母嗎?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重僧寶之名義,防世人之譏嫌

嘗聞:驪龍頷下有珠焉,雨一切財物,凡有求者,悉皆如...

助父母往生西方

一個念佛行人,要把念佛的利益為有緣的眾生,尤其是父...

佛法不在遠處

從前有個少年由於貧困,苦惱,迷上了求仙拜佛,可以解...

三位僧人的神奇事蹟,原來佛菩薩就在我們身邊

沒有慧眼,可不要亂說話。讀了下面的文章就會知道,奇...

崔沔的孝心

崔沔天性至孝,他的母親雙眼失明,他就傾家蕩產到處求...

聖嚴法師《知恩報恩為先》

一般凡夫,多多少少都會恩將仇報、過河拆橋。別人對我...

活觀音已經到你家去了

有一隻小青蛙,老是和媽媽唱反調,媽媽教他往東,他偏...

大安法師談出家

有一念出家的心,很了不起啊,對發心出家的人表示讚歎...

一念淫念的果報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印度應化的時候,龍王中有一位...

回頭阿彌陀佛像的故事

1082年2月15日晨,50歲的永觀法師在佛堂經行念佛,忽見...

東林高賢記——佛馱跋陀羅尊者

佛馱跋陀羅尊者,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其塔現存廬山東...

遇到逆境才有機會消業障

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佛陀這樣的聖者也有敵人。 活著...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學佛後怎麼處理與家人的關係

問: 師父您好,我學佛以後,與家人的關係搞得很糟糕...

不願面對的真相--一位白領居士的思考

剛出完差回來,好累,身體也累,心也累 為什麼我會這麼...

執著時再來對治,已經太晚了

這個顛倒妄想的形成,在《楞嚴經》它是有三個次第: 第...

四攝法在弘法中的運用

第一是布施 1、財布施 我們到一個地方弘揚佛法、建立...

星雲大師《為絕症患者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們有時候會聽到一種無助的聲音,...

佛號助念過程中,可以夾雜其他嗎

問: 常見一些出家師在薦亡助念往生過程中,以超度儀...

如何放下煩惱

問: 如何放下煩惱? 正如法師答: 人生在世,煩惱總是...

「息諸緣務,一心行道」這個非常重要

先看總說,師修淨土,久而彌篤。這是一個總說,印光大...

縱大禍臨頭,又有何畏懼

【原文】 當此危險世道,宜放開心胸眼界,努力修持淨業...

【佛教詞典】犯懺可否聞戒

行事鈔·說戒正儀篇:「若有犯重罪不預聞戒,縱在寺內...

【佛教詞典】波羅提提舍尼篇制意

亦名:提舍尼篇制意 戒本疏·四提舍尼法:「上雖威儀行...

【視頻】淨界法師《誦持楞嚴咒的功德與方法》

淨界法師《誦持楞嚴咒的功德與方法》

【視頻】大悲咒(佛光山)

大悲咒(佛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