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佛學次第統編】(第2頁)
更多詞典列表
四緣
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是也...
十二支
前敘六因四緣,辨因緣生法。茲敘十二支,辨緣起次第。...
破惑
無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無我。無我又曰非我...
正觀
業感緣起 小乘觀世間一切法之緣起,皆由業感,是為業...
隨眠為有本
一切有為世相差別,皆由業生。業由隨眠,方得生長,離...
十事
何故隨眠能為有本?以此煩惱現起,能為十事故。所謂十...
六隨眠
隨眠義者,為煩惱之異名。謂貪嗔等之煩惱,隨逐有情而...
十隨眠
於六隨眠,復開為十,即於六中見分為五: 一、貪...
見思二惑
十種隨眠,總稱二惑,謂之見思二惑,亦名見所斷惑,修...
九十八使
由見思二惑,分別三界有九十八使。九十八使,即九十八...
九結
結者繫縛之義。謂一切眾生,因此妄惑,造作諸業,而為...
三縛
縛者,煩惱之異名。煩惱能繫縛於人,不得自在,故曰縛...
十六隨煩惱
此諸煩惱,亦名隨煩惱,以皆隨心為惱亂事故。復有此餘...
十纏
纏即纏縛,使人心身不自在,及纏縛有情,係於三界之欲...
五蓋
所說煩惱隨煩惱中,有依異門。佛說為蓋,蓋即蓋覆之義...
二見
二見者,一有見,二無見。 一、有見 固執實有物...
四見
四見有三種,單四見,復四見,具足四見也。 一、...
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或以斷常,或以有無為根本,成六十二見。但...
一百八見(二)
言百八見者。 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八萬四千塵勞
八萬四千塵勞者,八萬四千之煩惱也。塵勞為煩惱之異名...
空(二)
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實體,故謂之空。...
假
謂諸法各無體,借他故有,是名為假。說假有三: ...
成就
所謂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後之歸結也。小乘既明業...
寂滅
寂者寂靜,滅者滅無,擇滅無為,即體涅槃。涅槃者,生...
解脫(二)
解脫者,解、謂解釋,脫、謂脫離。解釋苦因,脫離苦果...
對治
小乘既求脫離世間而得解脫,故有對治世間繫縛,獲得解...
三解脫門
三解脫者,解脫自在之義。門者能通之義,謂由此三解脫...
斷與修
斷者斷除,修者修習,斷除一切煩惱,修習一切善法,然...
八萬四千法門
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對治之則成八萬四千法門。或曰教...
行
一切佛法,非解不明,非行不達,行繼解後,意在此也。...
慧學
慧者,分別事理,決定斷疑之作用,又通達事理之作用也...
聲聞慧
聞佛說法,知生死苦,欲斷其因。慕寂滅樂,勤修其道,...
緣覺慧
梵語辟支迦羅,此翻獨覺,亦翻緣覺。無佛世自能悟道,...
四諦
聲聞乘法,不出四諦。四諦又名四聖諦、四真諦,為聖者...
苦諦
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苦患之所逼惱,...
集諦
言集諦者,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
見惑
見惑前文已敘,茲再述其概要。謂見惑有八十八使,所謂...
思惑
思惑前文已敘,茲再總述概要。謂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謂...
滅諦
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
道諦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
四念處
四念處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謂...
四正勤
四正勤又名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一心精進,行此四...
四如意足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處中,修實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
五根
法界次第云:五根,謂修行之人,修四念處,觀雖善萌微...
五力
五力者謂信、進、念、定、慧之五根增長,有治五障之勢...
七覺支
七支覺者,又謂之七覺分、七菩提分。法界次第云:七覺...
八正道
八正道統云:八正道分,一名八聖道支。聖者,正也。其...
結說
已上七科,即是生滅道諦。四諦中前二為世間因果,謂苦...
三學攝三十七品
若以戒定慧三學,攝三十七品,則: 一、戒攝三 ...
苦諦(二)
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
集諦(二)
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
滅諦(二)
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
道諦(二)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
十六行
由四諦各有四行,則為十六行。法界次第云:次四諦而辯...
苦諦下四行
苦諦下四行者: 一、無常行 謂觀五受陰因緣生,...
集諦下四行
集諦下四行者: 一、集行 謂觀煩惱有漏累和合能...
滅諦下四行
滅諦下四行者: 一、盡行 謂觀涅槃種種苦盡,故...
道諦下四行
道諦下四行者: 一、道行 謂觀五不受陰三十七品...
十二因緣
緣覺之慧,即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支。舊譯...
正明十二因緣
法界次第云: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
明十二因緣因果
四教儀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緣者,過去二因,現在五果,...
明十二因緣之三道
憂悲苦聚,是為三世。合明十二因緣,是十二因緣,有三...
約二世明十二因緣
四教儀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緣者,出大集經,佛為求辟支...
約一念明十二因緣
四教儀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緣者,此但約現在隨一念心...
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十二因緣有生滅二種觀法: 一、生觀者 一...
定學
小乘禪定,有與世間共者,有不與世間共者,分為三種:...
六妙門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門名能通,修此六法,則能通至...
十六特勝
十六特勝,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來遣去。言特勝者,...
通明觀
通者從初修習,即通觀息、色、心三事。若觀息時,即通...
九想
禪波羅密門云:九想,謂佛為眾生貪著世間五欲,以為美...
八念
佛諸弟子,於閑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等觀。厭...
十想
十想者: 一、無常想 想即觀想,謂觀諸眾生及諸...
八背舍
三藏法數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脫。背謂違背,舍即棄舍...
八勝處
三藏法數云:八勝處者,謂修八背舍後,觀心純熟,轉變...
十一切處
大智度論云:背舍為初門,勝處為中行,一切處為成就也...
煉禪
九次第定 三藏法數云:九者,自初禪至滅受想定凡九種...
薰禪
師子奮迅三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
修禪
超越三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師子奮迅三昧,逆順出入超...
坐禪
坐而修禪,名曰坐禪。息慮凝心,究明真理,故須坐禪也...
戒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後慧。本編為文,獨敘慧於先而...
戒之各名義
由戒名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禁、戒律、律儀。 ...
四科
戒分四科: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也。 一、戒...
世出世二戒
戒由世出世二義上,分之為二: 一、出世間戒 沙...
性遮二戒
戒由性遮二義上,分之為二: 一、性戒 殺、盜、...
道定二戒
戒由道定二義上,分之為二: 一、道共戒 三乘之...
三律儀
以律儀差別,略為三種者: 一、別解脫律儀 謂欲...
四戒
以戒分之為四者: 一、解脫戒 由戒師以如法之作...
四級
以小乘戒之分相,略為四級者: 一、五戒 二...
在家二戒
五戒八戒,為在家二戒。佛為在家信佛者,制此二戒也:...
出家二戒
十戒、具足戒,為出家二戒。出家者,離在家之生活,修...
八種別解脫戒
謂八種別解脫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
七眾
戒非懸設,由受而彰。受持戒者,為戒之的。何等受者?...
出家戒
出家之戒,分總義別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
五篇
五篇,即分犯罪以為五等也。一、波羅夷,二、僧殘,三...
七聚
翻譯名義明七聚,聚即類聚,謂聚眾律以成其類,隨犯而...
八段
比丘之戒,總為八段,與前七聚相仿,開合稍異耳。 ...
具足戒
具足戒有二: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共稱為二部律...
二百五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稱二百五十戒,分為八段...
五百戒
五百戒者,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據律惟有三百四十八戒,...
十戒
十戒者,沙彌所持之十戒也。 一、不殺生 ...
式叉女六法
式叉女六法者: 一、染心相觸不得犯 四、...
八敬戒
八敬戒,又名八敬法、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
八戒(齋戒)
八戒者,又名八齋戒、八關齋戒、八支齋,亦單名八戒等...
三皈
三皈亦屬戒法,又作三皈依、三皈戒: 一、皈依佛...
三皈之二種
三皈戒有二稱: 一、翻邪三皈 翻從來之邪信,初...
持犯
持犯者,持,謂保持。犯,謂侵犯。既有戒生,即有持犯...
開遮
戒律有開有遮,開者開許之義,遮者遮止之義。明開遮所...
名義
戒壇 又曰戒場,授戒之戒場也。梵名曼陀羅,譯作壇,...
三師七證
比丘受具足戒時,要三師七證: 一、三師者 ...
三無漏學
上來戒定慧三學,總稱三無漏學。此三無漏學,為如來立...
一切行
除上正明三無漏學外,關於一切行門,雜敘明之。是為一...
三業清淨
三業清淨者: 一、身行清淨 謂身之所行,能防塞...
四威儀具足
威儀者,威謂容儀可觀,儀謂軌度格物。坐作進退,有威...
三千威儀
對於具足戒二百五十,而該稱其他細行,曰威儀三千。三...
八萬細行
西土之法,顯物之多者,常舉八萬四千之數,略雲八萬。...
分列
分列為身行、心行、理行、事行等。...
苦行
苦行常曰難行苦行,謂敢為身所難堪之諸種行,又謂艱難...
長坐不臥
四威儀中,坐為第一。食易消化,氣息調和,可以入道。...
三衣
比丘應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長條橫縫合...
乞食
比丘離諸貪求,常行乞食,以資色身,助成道業。...
釋義
經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
懺悔五法
比丘懺悔罪時,行五種之方式,著袈裟、袒右肩、右膝著...
發心
修行之要,最重發心,發心方有趣向,趣向方達道果。發...
觀照
懺悔垢行,發心趨道,固為要道,然尤須觀照諸行。...
觀照(二)
觀照者,以智慧照見事理,是曰觀照。...
觀念
觀察思念真理及佛體,是曰觀念。...
觀行
於心觀理,而如理身行之,是曰觀行,又觀心之行法也。...
三斷
阿毗達摩品類足論雲三斷: 一、見所斷 謂聲聞初...
四正斷
雜阿含經云四正斷: 一、斷斷 謂所起惡不善法,...
四對治
俱舍論雲四種對治,對即敵對,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
三慧
成實論雲三慧: 一、聞慧 聞慧者,由於聽聞而生...
大人八念
中阿含經云大人八念,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
七方便
聲聞修道之法,有七方便。天台四教儀集註雲七方便,方...
二十五方便
二十五方便,本台宗所立,然乃通於一切教乘者,故行者...
事行
十二頭陀行十二頭陀經云:十二頭陀行,梵語頭陀,華言...
不應行
不應行者,謂一切惡,是不應行,分為不應行及應離之二...
惡念
惡念者,謂惡之念慮也。惡念為一切惡所由起,修行之人...
惡見
惡見者,謂惡見解也。惡見為一切惡所由生,修行之人,...
惡說
惡說者,謂惡言說也。徒為無用之論義者,是為惡說,修...
惡語
惡語者,謂惡之言語。修行之人,凡有所說,當說善語,...
惡緣
惡緣者,謂誘我為惡事之外界事物,是謂惡緣。...
十二惡律儀
雜阿毗曇心論云:十二惡律儀。惡律儀者,謂法所不應作...
四德處
成實論雲四德處,論云:若近善人,則聞正法,聞正法已...
七財
十誦律雲七財,財者信等七種出世間之法財也。一切眾生...
洗浴五利
十誦律雲洗浴五利:佛在舍衛國時,有比丘癩病,求治於...
飲酒十過
四分律藏雲飲酒十過: 一、顏色惡 謂飲酒之人,...
食肉十過
食肉十過者: 一、眾生是己親 謂一切眾生輪轉五...
病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或...
明病發相
明病發相者,略出不過二種: 一、四大增損病相 ...
病之因起
行者若修禪時,脫有患生,應當善知因起。前述四大五藏...
三種病緣
得病有三種因緣不同。 一者、四大五藏增損得病,...
治病
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發,當作方法治之。治病之...
四魔
魔,梵語具雲魔羅,華言能奪命,又云殺者。謂能奪智慧...
三種鬼神魔
鬼神魔有三種: 一、精魅 十二時獸變化作種種形...
卻魔
二種卻魔法 二種卻魔者 一、修止 息心寂靜,...
五位修證
明聲聞修行之位有五:一、資糧位,二、加行位,三、通...
資糧位
資糧位者,資,資助,糧,糧食也。人遠行必假糧食而資...
加行位
加行者,準備入正位之時,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
通達位
通達者,已於道為通達,即初果位。從世第一後,心生苦...
修習位
修習者,已於道修習也。謂於欲界九品俱生(見後文)思...
無學位
無學者,言學道圓滿,更無修學也。無學位者,謂斷至第...
聲聞四果
前總說修行五位,茲單述四果,金剛經疏雲聲聞四果。 ...
九種羅漢
九種羅漢,又稱九無學。 一、退相 俱舍九無學之...
因緣二種緣覺
四教儀雲辟支迦羅,是天竺之言,此土翻為緣覺。此人宿...
小大二種緣覺
此二種辟支迦羅,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獨覺辟支迦羅,具...
二種涅槃(二)
二種涅槃者: 一、有餘涅槃 新譯曰有餘依,依者...
二解脫
二解脫者: 一、慧解脫 智慧能離一切之煩惱障,...
五分法身
以五種之功德法而成身,謂之五分法身。 一、戒 ...
三明
羅漢有三明,明者知智法顯了曰明。又名智明智證,明證...
六通
六通又名六神通。通者作用自在而無礙曰通,或曰通力,...
一切智
知一切法,名曰一切智。...
十智
小乘以十智,攝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
十八神變
十八神變者: 一、右脅出水 七、身下出水...
大乘
梵語摩訶衍,譯作大乘。大,簡小之稱。乘,運載之義。...
大乘之宗要
佛乘宗要論曰:大乘為超出世間,而又適應世間。則其宗...
就果位上明大乘之趨向
大乘之果位,是即大乘之究竟趨向也。大乘之究竟極果,...
大乘之四分
茲敘大乘之法,亦以信解行證四分說之,其義雖已見於小...
信分(二)
信者信受,一切佛法,起原於信。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
信心(二)
信心者,信受所聞所解之法無疑心也。能深信樂諸法實體...
信根(二)
信根者,由信而能增長也。信一切善法,使善萌增長而不...
信力(二)
信力者,謂由信而有勢力也。信根增長,破諸邪信,不為...
所信之事理因果
大乘之人,信世間種種差別之現相,其本體一如平等,無...
三諦
大乘之人,所信諦理有三,即是三諦。諦者諦審也,謂諦...
三大
大乘之人所信理上有三,所信事上亦有三,即是三大: ...
一心
種種事理,不出一心。故須諦信一心,乃為究竟。一心者...
佛性
次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
三無差別
究竟體性,一切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為大乘之...
就取行說
就取行上說,大乘之人應諦信者,即是大乘宗本三句。 ...
信所依止之根本及三寶
大乘起信論云: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 一者...
信己(二)
信己略說為三: 一、信己不異於佛。所謂一切眾生...
辨惑(二)
醫者治病,先明病相。佛法度生,先明惑相。茲述辨惑,...
無明
一切惑業,若逆溯之,其源無不歸納於無明。蓋一切惑業...
循本以折末
反之由無明而順推之,則無不是由無明演繹而成一切煩惱...
釋義
無明梵語阿尾儞也,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
本末二種無明
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又一切煩惱之...
獨頭相應二種無明
復次無明又有二種: 一、獨頭無明 又云不共無明...
五種無明
復次無明又有五種,百法問答鈔曰: 一、相應無明...
十五無明
髀婆沙論雲十五種無明: 一、根本無明 謂從無始...
計執我法
一切煩惱根本,起於我耳,計執於我,一切生死波瀾,於...
我及我所
凡夫計著於我,有我我所。我者謂自身,我所者謂身外之...
上一頁
下一頁
人生感悟
明海法師
普賢行願品
忍辱
宗性法師
佛法入門
文殊菩薩
皈依
釋迦牟尼佛
仁清法師
楞嚴經
靜波法師
善導大師
佛經咒語
戒邪淫
出家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隨機推薦
文庫首頁
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