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93頁)   更多詞典列表

諦察法忍

三種忍辱波羅蜜之一。又作察法忍、法思惟解忍、法思勝...

諦緣度

合併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而稱諦緣度。天台宗以此三者...

諦聽

梵語 ?ravana。受持經典之十種法行之一。即從...

諦觀

(一)朝鮮高麗僧。生卒年不詳。精通天台教觀,道譽極...

諦觀全集

凡二十八冊。演培著。為作者歷年之著述,及其弘法之講...

諺文

(An-mun)李朝世宗時代所製定之朝鮮文字。正式...

諫王經

梵名 Rājāvavādaka。全一卷。劉宋沮渠京...

諮嗟

為感嘆稱讚之語。又作諮嗟。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

諾矩羅

梵名 Nakula。又作諾矩那。為十六羅漢之第五。...

諾健那

梵名 Mahā-nagna。全稱摩訶諾健那。又作荼...

諾瞿陀樹

梵語 nyagrodha,巴利語 nigrodha...

諷誦

諷詠諳誦之意。又作誦經、諷經、諷讀、讀經。即出聲讀...

諷誦文

法會時用以讚歎三寶或追悼死者之文。多系古德所作之法...

賴吒和羅

梵名 Rāstrapāla,巴利名 Ratthap...

賴吒和羅經

(一)全一卷。吳·支謙譯。又稱羅漢賴吒和羅經。收於...

賴耶三位

由「因位」到「果位」,將第八阿賴耶識之變化分為三段...

賴耶三相

即第八阿賴耶識所具之三種相。唯識宗以阿賴耶識之自體...

賴耶三藏

第八阿賴耶識具能藏、所藏、執藏三義。(一)能藏,就...

賴耶四分

據翻譯名義集卷十五所舉,第八阿賴耶識能含藏一切善惡...

賴耶緣起

為四種緣起之一。法相宗之唯識說,主張一切萬法皆由阿...

踴身七樹

據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載,釋尊曾躍身空中,身放光明,...

輸羅印

輸羅,梵語 ?ūla。即兵器中之戟。輸羅印,即戟形...

辨主問

為「偏僻問」之別稱。汾陽十八問之一。主,指師家。學...

辨長

(1162~1238)日本僧。字辨阿,號聖光房。又...

辨體

即辨明一經之指歸。為天台智顗大師所立五重玄義之一。...

辦事

禪寺中從事雜務者之總稱。如寮元、寮主、副寮、延壽堂...

辦事明王

又作辨事明王。於密教中,為如來執作諸務之明王,稱為...

辦事真言

又作辨事真言、成辦諸事真言。密教於成辦事業,如築壇...

辦道

意指修行、成辦道業、精進佛道等。又作辨道。唐代初期...

遵式

(964~1032)宋代僧。台州臨海(浙江寧海)人...

選友

為婆羅門種,乃悉達太子之師。佛祖統紀卷二載,太子七...

選佛

原指選出可成佛成祖之師,後引申為坐禪修行之意。碧岩...

選佛圖

又作十法界圖、佛法雙六、名目雙六、淨土雙六。借佛教...

選擇

分辨事物之好壞、優劣,而汰劣存優之意。據日僧源空之...

選擇本願

廣義指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或特指第十八願。當阿彌陀...

遼道宗

(1032~1101)遼第八代皇帝。姓耶律,名洪基...

遺形

指佛入滅後之遺骨。即佛舍利。長阿含卷四遊行經(大一...

遺教

指佛、祖師等遺留予後世之教法;或特指佛臨終時所說之...

遺教經

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又稱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遺教經論

全一卷。印度天親菩薩造,南朝陳代真諦譯。收於大正藏...

錢弘俶

(929~988)五代杭州臨安人,字文德。為吳越國...

錢謙益

(1582~1664)清代江蘇常熟人,字受之,號牧...

錫克教

(Sikhism)梵名 Sikha。印度教改革派...

錫杖

梵語 khakkhara,或 khakharak...

錫拉圖召

位於綏遠歸綏城內之喇嘛寺。寺,蒙古語稱作「召」或「...

錫金佛教

錫金,古稱哲孟雄。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北界西藏,東...

錫蘭佛教

錫蘭系位於印度半島東南海外約三十二公里之島國,梵名...

錫蘭僧伽派

巴利名 Sinhala-savghanikāya。...

錄外經典

即指登載於一般經錄以外之經典。依其內容,約可分為四...

錦包特石

禪林用語。謂錦中包有大石,比喻外柔內堅;即指師家指...

錦江禪燈

凡二十卷,另有目錄一卷。清代臨濟宗僧丈雪通醉(16...

閻牟那河

閻牟那,梵名 Yamunā。意譯作縛河。乃印度恆河...

閻浮提

梵名 Jambu-dvīpa,巴利名 Jambu-...

閻浮樹

閻浮,梵語 jambu,巴利語同。又作譫浮樹、贍部...

閻浮檀金

梵語 jambūnada-suvarna。意謂流經...

閻曼德迦明王

閻曼德迦,梵名 Yamāntaka。此尊能降服閻魔...

閻曼德迦儀軌

記載佛說大威德明王念誦法之儀軌。計有四本:(一)聖...

閻婆度鳥

為地獄中令罪人受苦之鳥。又作閻婆鳥。居於十六眷屬地...

閻羅人

指在地獄中呵責罪人之獄卒。正法念處經卷六(大一七·...

閻羅十殿

又作十殿閻羅。閻羅,即閻羅(魔)王,原為印度吠陀時...

閻羅王五天使經

全一卷。劉宋慧簡譯。全稱佛說閻羅王五天使經。略稱焰...

閻魔王

閻魔,梵名 Yama,巴利名同,又作夜摩、焰摩、琰...

閻魔界

梵名 Yama-loka。指閻魔王之世界,即諸鬼本...

隨一

謂多數中之一。順正理論卷五十(大二九·六二二中):...

隨一不成過

因明用語。隨一不成,梵語 anyatarāsidd...

隨三智轉智

指隨三種智觀照轉境相之智。為唯識宗所立菩薩所觀唯識...

隨分

謂隨能力、資質之限度而行。八十華嚴經卷三十四(大一...

隨分覺

(一)謂除去一分之無明,即證得一分之真如。 (二)...

隨心供佛樂

指念佛行者由極樂淨土之依正二報所得十樂之一。為日僧...

隨心咒

(一)又作心中心真言。於諸尊秘法中多有心中心真言、...

隨心金剛

梵名 Vajra-kelikilah。為密教金剛...

隨心院

為日本真言宗善通寺派之大本山。位於京都市東山區。通...

隨心轉

為「不隨心轉」之對稱。三種律儀中,別解脫律儀稱為不...

隨文釋

乃解釋經典時,依本文逐章逐句註釋其所含攝之意義,並...

隨方毗尼

謂隨風俗民情之需,對戒律可斟酌取舍。即戒律中佛陀未...

隨他權教

權教,謂權假方便未了義之教。佛陀順應眾生之根機而方...

隨犯隨制

指隨所犯罪過而製定之戒律。為「一時頓制」之對稱。又...

隨犯隨懺

謂隨犯錯而隨即懺悔。又作隨犯隨悔。指依隨犯戒律所禁...

隨名釋義

為三論宗四種釋名之一。又作依名釋義。謂就世俗之字義...

隨年錢

依其人之年數而施予錢財。與「隨年嚫」同義;嚫,係達...

隨自意三昧

為天台宗四種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異稱。謂隨意之...

隨自意隨他意

隨自意與隨他意之併稱。略作隨自隨他。又作隨智隨情。...

隨自實教

為「隨他權教」之對稱。實教,謂真實究竟了義之教。佛...

隨至施

謂對隨近自己來者行佈施。乃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

隨色摩尼珠

謂摩尼寶珠無有自色,乃隨所對物之色而現其色相。乃比...

隨坐

十二頭陀行之一,十六資具之一。謂於無人處即坐,不必...

隨形好

梵語 anuvyajana,巴利語同。又作隨好、小...

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神咒經

全一卷。唐代寶思惟譯。又稱隨求經、隨求得大自在咒。...

隨求即得天子

又稱隨求天子。唐代寶思惟所譯之隨求經載,昔有破戒比...

隨宜

即隨順眾生根器之所宜。又順應人、時、處所宣說之法,...

隨念分別

梵語 anusmarana-vikalpa。即憶念...

隨念智

即能憶持而不忘失過去諸事之智慧。為菩薩後得無分別智...

隨法行

梵語 dharmānusārin。十八有學之一,二...

隨舍利

梵名 Licchavi,巴利名同。古代中印度吠舍釐...

隨門

天台宗六妙門之一。又作隨息門。謂細心依隨息(呼吸)...

隨信行

梵語 ?raddhānusārin。十八有學之一,...

隨染本覺

大乘起信論就隨染、性淨二義說明本覺之相。所謂隨染,...

隨相

又作小相。與「本相」(大相)相對稱。顯示諸法生滅變...

隨相十地

為華嚴宗所稱十地之因分。與果分之「就實十地」相對。...

隨相戒

指事相之戒法。又作事戒。為「離相戒」之對稱。謂受持...

隨相法執宗

為唐代華嚴宗三祖法藏所判四宗之一。又稱有相宗。法藏...

隨相門

為華嚴四門(隨相門、唯識門、歸性門、無礙門)出體之...

隨相論

全一卷,或二卷。印度德慧法師(梵 Gunamati...

隨眠

梵語 anu?aya,巴利語 anusaya。為煩...

隨眠無明

無明(梵 a-vidyā),即愚癡,乃於事理不了達...

隨逐眾生恩

為眾生蒙受如來十恩之一。如來憫念眾生愚癡,不思出離...

隨喜

梵語 anumodana,巴利語同。謂見他人行善,...

隨喜功德

(一)為普賢菩薩所發十大願之一。即見他人累積功德,...

隨喜功德品

為法華經卷六第十八品之名稱。內容闡揚佛陀滅度後,聞...

隨喜品

為法華經所說觀行五品位之第一品。即聞實相圓妙之法而...

隨喜回向

隨喜與回向之合稱。為天台宗所立五悔中之第三、第四。...

隨順

謂隨從他人之意而不拂逆。法華經卷一序品有供養諸佛、...

隨順巧方便

菩薩化導眾生之六種善巧方便之一。謂菩薩欲為眾生說法...

隨順被舉比丘戒

比丘尼八波羅夷戒之一。又作隨順被舉比丘違尼僧三諫戒...

隨意

梵語 pravāranā,巴利語 pavāranā...

隨意聞法願

即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四十六願。謂誓願令極樂佛土...

隨煩惱

梵語 upakle?ā,巴利語 upakkiles...

隨經律

指於經藏中隨附說明戒律之法。如涅槃經中列舉八穢(八...

隨義轉用

又作隨宜轉用。乃指某一法門,得隨其義之所宜,而方便...

隨聞經

梵名 ?rauta-sūtra。古印度吠陀祭儀綱要...

隨說因

梵語 anuvyavahāra-hetu。為十因之...

隨增

即隨順增長之意。煩惱於其所緣之境(即對境)中或於相...

隨墮

為唐代曹山本寂禪師(840~901)開示學人所用三...

隨緣

謂隨順因緣、順應機根之緣而定行止。華嚴經盧舍那品(...

隨緣不變

隨順因緣而有生滅變化,謂之隨緣;永遠不變而存續,謂...

隨緣化物

謂隨順因緣教化眾生。物,指眾生。即佛菩薩順應環境、...

隨緣行

為達磨四行觀之一。謂眾生本無我,皆由業所轉,苦樂兼...

隨緣真如

指具有隨緣作用之真如。理體不變之真如,非永久凝然止...

隨緣真如之波

以不變之真如本體比喻水,以隨緣之真如比喻波。此波有...

隨緣假

四假之一。三論宗主張諸法皆假,而應眾生之根性,隨緣...

隨緣雜善

乃對念佛而論自力定、散諸行之謂。雜善,指念佛以外之...

隨機

謂佛隨眾生之機根而方便設教,利益眾生。金光明最勝王...

隨機曼荼羅

為現圖曼荼羅之異稱。即不顧慮是否有違經軌之說,而隨...

隨應辯

菩薩七種辯之一。謂菩薩能斷法愛,以一切文字名義莊嚴...

隨藍風

謂迅速猛烈之風,即劫初及劫末時所起之大風。伅真陀羅...

隨轉心

梵語 anuvrtti。「轉心」之對稱。又作隨轉。...

隨轉理門

為法相宗所立二門之一。與「真實理門」對稱。又作隨轉...

隨難別解

謂解釋經論之際,取其中難解者各別析明其義。乃相對於...

隨類

佛菩薩隨順眾生之類別,示現不同形相而宣說教化。楞伽...

隨類不定

佛菩薩為濟度眾生脫離苦厄,隨應其機類而現諸種身,如...

隨類生

菩薩五受生之一。即隨一切眾生之類而生,以度化之。淨...

隨類應同

謂佛菩薩應眾生根機、能力之不同,隨類施以適切之教化...

隨護斷

梵語 anuraksanā-pradhāna,巴利...

靜力

即禪定之力。以此定力能斷諸煩惱。圓覺經(大一七·九...

靜安寺

位於上海靜安寺路,路以寺得名。寺建於三國吳赤烏十年...

靜志

(一)為沙門(梵 ?ramana)之意譯。指修淨行...

靜室

比喻禪定之境。據大智度論卷十七載,常樂涅槃乃從真實...

靜息

為閻魔王(梵 Yama)之意譯。謂能靜息諸罪。即依...

靜處薩婆訶

薩婆訶,梵語 svāhā,意譯吉祥、成就,多用於咒...

靜勝三昧

指無為寂靜之坐禪。謂沉浸於空寂之境。乃對默照坐禪之...

靜智

指澄明靜寂而斷絕煩亂之智慧。釋門歸敬儀卷上(大四五...

靜琬

(?~639)隋代僧。籍貫不詳。又作淨琬。冥報記卷...

靜慧

謂安靜之智慧。即空慧,能滌滅身心煩惱。圓覺經(大一...

靜慮生

又作生靜慮。舊稱四禪天。指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

靜慮波羅蜜

梵語 dhyāna-pāramitā。為菩薩到達大...

靜慮律儀

梵語 dhyāna-sajvara。指色纏戒,即色...

靜慮律儀無表色

指依入有漏定而發之無表色。即入定時,自身中自發而能...

醍醐經

為天台宗對法華、涅槃二經之稱謂。醍醐,係由牛乳精煉...

睿山學院

日本天台宗所立之學院。位於大津市阪本本町。以教授宗...

睿尊

(1201~1290)日本律宗中興之祖。大和(奈良...

廨院主

禪林中,主管寺院之會計、接待等事務之職稱。廨院,即...

憨山

(1546~1623)明代僧。安徽全椒人,俗姓蔡。...

憺怕

即恬靜寡慾。又作澹泊。說文解字解釋憺為安,憺然安樂...

燋炷十地

全稱菩薩燋炷十地。即指三乘共通之十地;此係藉燋炷之...

篠懸

日本「修驗道」行者所著用之短法衣。由九塊布裁製而成...

蕅益大師宗論

凡十卷。明代成時編。又稱靈峰宗論、靈峰蕅益大師宗論...

蕅益智旭

(1599~1655)明代僧。吳縣(江蘇)木瀆人,...

褰帷

指馬鳴菩薩降伏鬼辯婆羅門之事。據大唐西域記卷八載,...

謚號

感念死者之德,所追贈之稱號。上自帝王、公卿,下至有...

逾健達羅山

梵名 Yugajdhara。七金山之一。又作由乾陀...

繞佛

為佛教禮儀之一。即圍著佛右繞(即順時針方向行走)一...

繞塔

指由右旋繞佛塔。又作繞塔。與「繞佛」同義,皆表示恭...

醍醐

梵語 manda,巴利語同;或梵語 sarpir-...

醍醐寺

為日本真言宗醍醐派總本山。位於日本京都市伏見區山科...

醍醐殺人

天台宗智顗將釋尊一生說法之順序判為華嚴、鹿苑、方等...

醍醐喻

即以醍醐比作最上正法之譬喻。醍醐乃由牛乳煉製而成之...

睿山大師傳

全一卷。日僧仁忠撰。詳述日本天台宗開祖傳教大師最澄...

醍醐灌頂

醍醐,係由牛乳煉製成之酥酪,為世間之無上味。以「醍...

閼伽

梵語 argha,巴利語 aggha 之音譯。又作...

閼伽水加持

為密宗修法之一。即於三摩耶戒當日之後夜寅刻(早晨三...

閼伽花

指置於閼伽中之花。一般使用應時之鮮花或樒葉。後引申...

閼伽器

原指盛裝閼伽之器具,由此轉指供佛之一般器具。又作遏...

閼伽灌頂

密教作法儀式之一。即以閼伽香水灌於佛道修行者之頂,...

鐵眼道光

(1630~1682)日本黃檗宗僧。肥後(熊本縣)...

靜藹

(534~578)北周僧。滎陽人,俗姓鄭。十七歲,...

頰車如師子相

為佛及轉輪聖王所具足三十二相之一。即雙頰豐隆之相,...

頻伽瓶

瓶,與瓶同。以瓶之形狀似頻伽鳥而得名。佛陀以頻伽瓶...

頻婆娑羅王

頻婆娑羅,梵名 Bimbisāra,巴利名同。又作...

頻婆娑羅王經

梵名 Bimbisāra-pratyudgamma...

頻婆娑羅夢

指頻婆娑羅王之夢兆。據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頻婆娑...

頻婆帳

頻婆,梵語 bimba,身影之義;以此帳之上繡有各...

頻婆樹

頻婆,梵語 bimba 或 bimbajā,巴利...

頻婆羅

(一)梵語 vijvara。古代印度數量名。又作頻...

頻闍訶婆娑

梵名 Vindhyavāsin。印度數論派學者。V...

頻螺樹

頻螺,梵語 bilva,或 vilva,巴利語 b...

首領之意。禪林中司掌特定事務之職稱,其種類於敕修百...

頭上安頭

禪林用語。比喻事之重複多遍而無必要。與「雪上加霜」...

頭北面西

指頭向北,面朝西,右脅向下而雙足相疊之橫臥姿勢。釋...

頭末紅扇

日本禪林所用之金面「中啟扇子」。啟,開之意;即兩側...

頭光

指佛菩薩頭頂上所放之圓輪光相。為光背之一種。又稱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