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十一種善心所

宣化上人  2014/08/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十一種善心所

五十一種心所分成六位,第三位是「善十一」。善都是好的,所以謂之善。善是幫助我們的,幫助我們修行,幫助我們成功。那麼,這十一種善心所,是什麼呢?

(一)信。無論做什麼事情,必須要有信心。第一要信自己,信自己什麼呢?要信自己決定可以成佛,要信自己和佛是沒有什麼分別的。沒有分別是在佛性上說沒有分別,但是還要修行,修行就可以成佛,我們一定要信這個道理。不單信自己可以成佛,也要信其他的人都可以成佛;不單信其他的人可以成佛,也要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有了這種信心,自己就要守規矩,守規矩就是守戒律,守戒律才能成佛。自己這樣,也教其他人這樣,也教一切眾生這樣。這個信心要堅固,像石頭那麼堅固,那麼硬,不要像灰堆那樣的信心,用手一碰就沒有了。

(二)精進。有了信心,就要去做去,這就是精進。精進什麼呢?精進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都要精進。不要往後退,要往前進,精進又精進。

(三)慚。是對自己說的,自己應該生一種慚心:「唉!我自己做的事情很不對,應該改過自新。」

(四)愧。是指對人而說,對人要生一種愧心,覺得自己總不如人,不要總覺自己比人好,心裡想:「啊!這個人真比我好,他總是這麼和顏悅色,不憂愁煩惱,為什麼我會這麼多憂愁?」要有這種愧不如人的心。

(五)無貪。不要生出一種貪心,這個貪,沒有得到的時候想得到,已經得到了又怕失掉,這就是貪心。希望人人都不要有貪心,不要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我叫你們不要有貪心,但是我自己要有貪心,我這貪心是替你們生出來的,是為美國一切人生出來的。貪什麼呢?貪想要造一個廟,建立一個道場,好給美國地區的人去修行。大家共同有一個道場才可以修行,連道場都沒有,修道就難了。要有道也要有場,

所以要貪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就要現出來了,為什麼要現出來了呢?就因為我生出這個貪心,就把它貪出來。本來我不想生這個貪心,但是,如果我不生這個貪心,你們成佛的機會也就會很慢,所以我生出這個貪心,貪你們大家快點成佛,你們大家都要幫忙我生這個貪心。為什麼說不要貪,現在又要貪呢?這是為人貪,為眾生貪,不是為自己貪,所以這個貪心不妨大一點。

貪瞋癡就是三毒,無貪、無嗔、無癡即是三善根。上星期我說叫人不要貪而我要貪,這個貪不是為「我」就不算貪,要是為自己而貪那就是貪,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其他的眾生,這不是貪。可是這樣就容易出毛病,容易令人認識不清楚,也很容易令人假借這個題目來貪,說不是為自己貪而是為他人貪,但實際上還是為自己。為自己就是貪,要怎樣才不是為自己呢?不為自己的名,不為自己的利,那就是不為自己。為什麼貪是不好呢?因為它是一種染污法,染著就是不乾淨,有貪就不乾淨,有所染污,有所執著。這個貪能招苦果,我們受苦報受苦果,就是因為有貪而造成的。

(六)無嗔。嗔是瞋恚,心裡有一種恨。我們也不要有嗔心。

(七)無癡。癡就是昏暗,以暗為相,昏暗便是無明。如果能夠無貪、無嗔、無癡,那就是三善根成就了。

(八)輕安。輕安就是禪定的一種前方便。在禪定未得到以前,有一種輕安的境界。這種輕安境界從什麼地方來的呢?它是從精進而來的。精進於善法,而止住一切的惡法,再加上三善根(無貪、無嗔、無癡) 所得的功德,就會產生一種輕安的感覺─覺得身心舒暢,身自在,心也自在。到了那種境界就會感覺非常快樂,這就是參禪時有的無上快樂境界。

(九)不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規矩,不守規矩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守規矩,依法修行,時時刻刻都不隨隨便便。什麼叫放逸,好像有人初來在暑期班的時候,有時把腿伸直擱在前面的凳子上,就是放逸的表現;現在呢?他就沒有這種情形了,所以就叫不放逸。

(十)行捨。行捨就是將五蘊中行蘊裡面所有一切染污法都捨去。捨什麼呢?捨去不合乎規矩的惡法。行蘊中的捨和受蘊中的捨是不同的,受蘊的捨是隨覺隨捨,而行蘊的捨在行蘊內念念遷流,不停薰化不合規則的念,而令它捨掉。捨一點就與道相應一點,所以念念捨就念念入,入就是入道。

(十一)不害。不惱害一切眾生。不害和嗔不同。嗔是由於他人不順著我的心意去做,而生嗔恨;不害是克制自己,不去損害他人。嗔是人違背我的意思時,我就生嗔恨心;不害就是我不去害人。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癡。四慢。五疑。六不正見。

「煩惱六者」應加上根本二字。煩惱就是無明,無明也就是癡,應該排在六煩惱中第三,所以用「根本」二字作為分別。根本煩惱就是十使。十使即五鈍使和五利使。五鈍使:貪、嗔、癡、慢、疑。五利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這就是五種不正見。為什麼叫鈍呢?因為它於事情上無所明瞭而不能決定,來的非常緩慢,所以叫鈍使。利呢?利是很快的,遇到事情很快就決定了,所以就叫五利使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宣化上人文章列表

如何面對人生毀譽得失而不動心

我們每天打開報章、雜誌,可見輿論紛紜,人生百態,大...

心物俱非,除之益患

道吾宗智圓寂前,對弟子說:我心中有一物,許久來一直...

解脫名利束縛,喚起心中陽光

有一則故事說:從前有一位酷愛音樂的國王,派人去請一...

為什麼人越到晚年越要收心安住

我們平常當然理觀不礙事修,理事圓融,你該拜懺還拜懺...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

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

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 心止念絕真富貴,私...

安心,就這麼簡單

當年,慧可請求達摩為之安心。達摩要慧可取心來,以便...

俱生我執及其伏斷方法

分別我執是由現生的串習而來的,這個俱生就是,不是現...

【大藏經】【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宣化上人:了生死才是最要緊的

持名念佛是末法時代最重要的一個法門,所以現在一般人...

宣化上人:修道要惜福求慧

我們佛教徒在沒有成佛之前,應當惜福求慧。惜福能增長...

宣化上人:佛弟子應誦持楞嚴經

《楞嚴經》這是佛教裡一部照妖鏡的經,所有天魔外道、...

宣化上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

般若是梵語,譯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又分為世間智和出...

想要做大事,既要任勞更要能任怨

最難的是勞而不怨。大家常說,做事要任怨,經驗告訴我...

修行是否進步的五個參考標準

一、智慧有沒有增長、煩惱有沒有減少? 果然有進步,...

修行,是從「修不行」開始的

修行,其實是從修不行開始的。各位在炎熱的夏天裡還來...

貧女供燈的故事

在佛陀時代,古印度捨衛國裡的國王、大臣和施主們常常...

佛陀是如何來統理大眾的

處眾能伏說,遠離二雜染,無護無忘失,攝御眾歸禮。 這...

失眠的食療法

失眠的人,睡不著覺是個好麻煩的事情。失眠往往是有幾...

折伏現行的煩惱,化解心中千千結

所謂把佛號念好,折伏現行煩惱。不只是說你在風平浪靜...

再也不會有比跌跤更糟的事了

日本京都大仙寺的住持尾關宗園,是當代著名的禪師,也...

印光大師:為在家弟子略說三皈五戒十善義

(本文摘自《印光大師文鈔》卷四) 悲哉眾生!從無始...

昌聖法師談人生的四種境界

人有四種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階段;二是...

令休法師五台山求見文殊大士

隋朝僧人釋令休,隸籍河南,平日裡很樂於四處尋訪勝跡...

憨山大師徹悟心性的故事

徹悟心性 一五七五年,憨山大師三十歲。這年新春正月同...

【佛教詞典】法門鋤宄

全一卷。清代曹洞宗僧白岩淨符撰。收於卍續藏第一四七...

【佛教詞典】相即

是說事理圓融,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相即無礙。...

【視頻】淨土法門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的探索

淨土法門的幾個重要理論問題的探索

【視頻】淨慧法師《「喫茶去」的禪機》

淨慧法師《「喫茶去」的禪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