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別我執是由現生的串習而來的,這個俱生就是,不是現生熏習的。是怎麼有的?虛妄熏習,內因力故。
《起信論》說,我們這個凡夫的心,這個真如本來是清淨本然,具足體大、相大、用大,具足無量無邊的恆河沙的性功德。這清淨本然、週遍法界的情況之下,一念不覺,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就是我們這個真如本性,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以後,那一念的動——動相,就是這個虛妄熏習內因力故。它不是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是外在別人的名言的分別,而是你這個真如在無我、無我所當中,不覺念起,突然間忘失正念了,忘失正念就生起念頭了,這個就是虛妄熏習、內因力故。這個不是外在環境的,這是自己的真如不守自性的。
這樣子以後有什麼事情?恆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所以這個俱生是很微細的,它生生世世跟著我們在一起,不必經過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所以叫俱生。這個俱生就是一種自性執,就不像前面那麼粗的常、一、主宰。
我們總認為生命是有自性的,有自性這句話我們的確要了解,什麼叫有自性你說你的生命有自性跟沒有自性,比如說,我們看到這一盆花——我們要以凡夫的心情,不要以佛法的觀——你不修觀的時候你看到它,你一定認為這個花的相貌、花的作用是它自己生起來的。就是說,花呢,它自己能夠生起它自己的性質,它自己可以,它有獨立的體性。但是我們要入觀以後,哦,知道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花不是它自己能夠生起的,它要因緣而有,它不能夠自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就是說,我們看到一盆花,哦,它有自己的性質,它自己能夠生起它的性質,它有獨立的體性。但是我們一入觀就知道,這個不是,它要有業力的因緣才能夠生起。我們對自己也是這樣,我們認為我們現在的色受想行識都是有自性的,我們這一念明瞭的心都是有獨立的體性,不必因緣就可以生起,這個就是自性執。這個是說明俱生我執就是它不需要邪教跟邪分別就能夠生起的。
種類:
一、常相續,在第七識,緣第八識,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這個俱生我執一種相續的情況是在第七意識,它恆常地去攀緣第八識的見分,生起一種自心的相狀,執著它是真實的自我。就是說,我們第七意識認為第八識的見分是有自性的,它離開了因緣所生法有一個獨立的體性的。
二、有間斷。在第六識,緣識所變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起自心相,執為實我。
這個俱生的我執其實多分來說是出現在第七意識,不像分別的我執,分別我執的出現在第六意識。它有時候也會出現在第六意識,但是第六意識其實還是在受第七意識的影響,因為第六意識以第七意識為根,第七意識的我執的氣氛也會傳染到第六意識,所以在第六意識也會緣識所變的五取蘊相,或者是五取蘊的和合,或者五取蘊的個別相,生起自心相執為實我。不過這個很微細了,很微細。
伏斷:
此二我執細故難斷,後修道中,數數修習勝生空觀方能除滅。
這個不是我們現在該斷的,這個是在修道位。從見道位以後,這個時候再生起殊勝的這種眾生皆空的空觀,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空觀,方能除滅。
這個分別我執它的相貌主要是根據這個五取蘊,或者離蘊計我,或者即蘊計我,它的一個相貌是就著五蘊;俱生我執多分來說都是出現在第八識的見分,就是第七意識去攀緣見分,執著那個是有自性的我,這兩個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