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星雲大師《生死煩惱》

星雲法師  2011/07/18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生死的過患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生死是修道人最大的魔障,因為有生,我們就必須為了生存,面對人生的諸多誘惑與困難;因為有死,不但中斷了修行,在生離死別的時刻,往往因為愛念深重,而干擾情識的思維,成為往生善道的絆腳石。

為了惕勵大家能夠精進修道,超越生死魔障,佛教經典以許多譬喻來形容生死:

1.生死如泥:指眾生踏入生死的沼泥中,如果不知自覺,就會沉溺其中,難以出離。《俱舍論》卷一說:「生死泥者,由彼生死是諸眾生沉溺處故,難可出故,所以譬泥。」

2.生死如長夜:指在漫長的黑夜裡,我們將夢幻視為真實,直到天亮醒來,方才覺知夢境的虛幻。無始劫來,眾生在生死輪迴中不知萬法皆空,因而起惑造業,好比久處長夜,不知覺悟。

3.生死如海:指眾生輪迴流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忽而上升天道,忽而墮落畜類,彷彿在無邊無際的生死苦海中載沉載浮一樣。

4.生死如云:生死魔障遮覆本性,好像浮雲覆蓋日月一樣。《無量壽經》卷下說:「慧日照世間,消除生死雲。」

5.生死如輪:指眾生以惑、業、苦三者展轉相因,有如輪子一樣,在生死中流轉不已。

6.生死如園:指生死界好像公園一樣,是凡夫喜好遊歷的處所,也是菩薩樂於游化的處所。

二、生死的種類

生死輪迴,對眾生而言,是一件非常無奈的事,有些人初學佛,便一天到晚將「了生脫死」掛在嘴邊,不知道廣結善緣,積福修慧,只求往生自了,結果不但自己無法獲得佛法的實益,也使他人誤以為佛教是消極避世的宗教。其實,這是一般人對於生死存有狹礙的觀念所造成的誤解,認為眾生只有肉體的生死,而不了解精神上生死的重要性。佛教將眾生的生死分為兩種:

1.分段生死:指三界眾生由於煩惱而輪迴六道的生死。眾生由於每世所招感的果報不同,而有形貌的差異、壽命的長短等區別,稱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後,必有一期生命的結束,所以稱為「分段生死」。

2.變易生死:指三乘聖者因悲心、願力而來此世間所受的生死。三乘的聖者,已跳出三界外,結束了分段生死,但是因為修道的結果,迷惑煩惱漸減,智慧、聖果漸增,這種迷悟的遷移,感得意境的昇華,每一期都不相同,由前期移入後期的變易,恰好一度生死,所以稱為「不思議變易生死」。

由這二種生死的意義可以得知,無論是分段生死或變易生死,唯有精神上的層層超越,才能使我們擺脫肉體上的生死,循序漸進,趣入聖道,乃至成佛證果。而要「了生脫死」豈是易事,若非累劫精進,積集深厚的福慧資糧,又何以成就!

三、煩惱是造成生死的主因

生死輪迴誠然是修道者的大患,而生死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造作無邊無際的煩惱。

煩惱,梵語klea,是一切能污染擾亂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由於能夠使眾生迷惑事理,妨害覺悟,所以又稱為「惑」。

《成唯識論》卷八說:「生死相續,由惑業苦。發業潤生煩惱名惑,能感後有諸業名業,業所引生眾苦名苦。惑業苦種皆名習氣。」煩惱之所以會造成生死過患,是由於它既能夠招感業力,又可以引發未來的生死果報,因此這二種作用稱為「發業潤生」。好比植物落下的種子,還需要水份的滋潤,才能長出嫩芽。眾生因為迷惑事理而造成惡因,所種下的業因種子,再經過煩惱水的滋潤,就會產生力量,招感苦澀的惡果,逼惱眾生的身心。如此一來,煩惱(惑)、業(行為)、苦(苦果)展轉相因,循環不息,就形成有情無量劫以來的生死輪迴。

佛陀為了使眾生認知斷除煩惱的重要性,於是從各種不同的立場來說明煩惱的種種害處,煩惱因此有許多異名:.

1.隨眠(anuaya):潛在的煩惱隨逐眾生,眠伏在深層的意識裡,以極微細的活動型態,在不知不覺中擾亂有情身心,所以稱為「隨眠」。

2.纏(paryavasthna):指煩惱在起現行時,纏縛清淨心性,能妨礙修善,所以又名「纏」。

3.蓋(varaa):因煩惱覆障遮蓋善心,所以稱為「蓋」。

4.縛(badhana):指煩惱束縛眾生身心,並且招感苦果,使眾生不得自在。

5.漏(srava):漏,有流注漏泄的意思。眾生因為煩惱,常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頭漏泄過患,又於生死中流轉於三界,所以稱為「漏」。

6.取(updna):因為欲貪等煩惱熾盛猛烈,使得六根不斷馳求執取外境,所以稱為「取」。

7.系(grantha):煩惱將眾生繫縛於迷惑的世界,使身心不得自由,所以稱為「系」。

8.使:指煩惱能驅使有情在生死中流轉不已,所以稱為「使」。全稱為「正使」,是現起煩惱的主體。

9.垢(mala):指煩惱能污穢眾生的心性,所以稱為「垢」。

10.軛(yoga):指煩惱能牽制眾生,使不能出離生死,所以稱為「軛」。

11.結(samyojana):又作結使。結,是繫縛的意思。指眾生被煩惱繫縛在迷境裡,而無法出離生死之苦,所以稱為「結」。

12.暴流(ogha):大水暴漲時,可漂流人畜、房屋等。煩惱來時,有如洪水一般,能流失眾生的善良品德,所以稱為暴流或暴河。

13.塵垢:塵埃能附著於他物,並予以染污。煩惱能附著於心上,垢染清淨心性,所以稱為「塵垢」。

14.客塵(akasmt-klesa):又作客塵煩惱。煩惱本非心性固有之物,而是因為迷於事理才生起的,所以稱為客;又因為煩惱能污染清淨心性,猶如塵埃能染污萬物,所以稱為塵。

15.稠林(gahana):指眾生的煩惱,交絡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稱為「稠林」。

16.塵勞:煩惱能染污心性,使身心勞頓,所以稱為「塵勞」。

四、煩惱的種類

佛教常以「八萬四千」的法數,形容煩惱種類之多,不勝枚舉。隨著時代的進步,煩惱更是有增無減,例如有了汽車代步,就有塞車、拋錨等煩惱;隨著電腦的發明,又有了「中毒」、「故障」等新的煩惱應運而生。盡管煩惱與日俱增,就煩惱的作用而言,眾生根本上的煩惱是不變的,佛教將這些根本煩惱歸納為六種:貪、嗔、癡、慢、疑、見,稱為「六根本煩惱」,也叫作「本惑」、「根本惑」,所有的煩惱都是從這六種煩惱衍生出來。貪、嗔、癡、疑在前面幾章中已作說明,此處不再贅述,僅就「慢」、「見」略述之。

慢,指與他人較量優劣,而生起輕蔑他人的心理。《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三將慢分為七種,稱為「七慢」:

1.慢(mna):對於不如己者,認為自己較為殊勝,或對於與自己同等者,認為不過與自己同等,而生起貢高我慢的心理。

2.過慢(ati-mna):對於與自己同等或勝過自己的人,硬說自己勝過對方。

3.慢過慢(mnti-mana):對於勝過自己的人,反認為自己勝過對方而妄生慢心。

4.我慢(atma-mana):是七慢的根本慢,即對於五蘊假合的色身,內執有我,認為所有人都不及自己;外執我所,認為凡我所有的,都比別人所有的高明。

5.增上慢(adhi-mna):對於尚未具有的殊勝德性,或尚未證得的果位,認為自己已經擁有或證得。

6.卑慢(na-mna):對於極優越的人,卻認為自己只有稍微不及;或雖然承認他人的高勝,卻不肯虛心向對方學習。

7.邪慢(mithy-mna):自己無德無能,卻認為自己有德有能。

見,是先從眼見,經過推想、決定後所產生的思想見解。又分為正見、不正見。正見,指能夠如實了知世間出世間因果、清淨染污法者,稱為正見。不正見,指昧於世間出世間因果的邪惡見解。不正見是煩惱的根源,分為五種,稱為「五見」:

1.身見(sat-kya-di):又稱為薩迦耶見、有身見、偽身見、壞身見等。指不知色身是五蘊和合假有,而執著實有我身,生起我、我所有的知見。

2.邊見(anta-graha-di):又稱為邊執見。指偏執一邊的極端見解,例如說世間是常、是斷、是有邊、是無邊;主張色身與心靈是同、是異;或認為如來圓寂後是有、是無等學說都屬於邊見。

3.邪見(mithy-di):指否定四諦因果道理的見解。抱持邪見者,不懼惡,不行善,在五見中最為邪惡。

4.見取見(drsti-parmarsa):執著錯誤的見解以為真實。

5.戒禁取見(sila-vrata-parmarsa):執著不正確的戒律,以為可以達到解脫或升天的果報,這種錯誤的執著見解稱為戒禁取見。

五見與六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惡見)的前五項合稱為「十根本煩惱」,又稱為「十使」。五見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稱為「五利使」,相對於五利使而言,貪、嗔、癡、慢、疑的推求則較為鈍拙,所以又稱為「五鈍使」。

隨著根本煩惱而起的從屬煩惱,則稱為「枝末煩惱」,或「隨惑」、「隨煩惱」,具有染污的作用。

就修道的階段而言,佛教各宗派對於煩惱有各種不同的劃分方法,然而其理如一,可觸類旁通。今舉下列四種煩惱以為代表,其他各宗派經論中所說的煩惱,大都是這四種煩惱的異名或衍生。

俱舍宗與法相宗將煩惱分為「見惑」與「思惑」兩種,稱為二惑。

1.見惑:指因迷於真理,而使意根對於法塵所起的邪見煩惱,在見道時能夠斷除,所以稱為「見惑」。例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利使,屬於見惑。

2.思惑:因為迷於現象而生起,是五根緣五塵六欲等事相,經思惟作用而留在心上的煩惱,所以稱為「思惑」。又因為是修道時所斷的煩惱,所以又稱為「修惑」。

例如:貪、嗔、癡、慢、疑等五鈍使,屬于思惑。

「見惑」與「思惑」能招感三界的分段生死,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所共斷的煩惱,所以又稱為「通惑」。天台宗將「見惑」與「思惑」合稱為「見思惑」,並且另立界外的「塵沙惑」與「無明惑」,三者合稱三惑。

3.塵沙惑:指障礙菩薩教化眾生的界內外習氣,比喻此惑障如塵沙之多,故稱塵沙惑。菩薩在斷見思惑以後,容易著於空觀,不能進一步了知眾生無邊的差別相,所以又稱「空惑」。

4.無明惑:指迷於中道第一義諦的煩惱,是煩惱的根本。聲聞、緣覺不知其名,唯有大乘菩薩定慧雙修,萬行俱足,才能夠斷此煩惱。

五、結語

生死誠可畏,煩惱禍更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品》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煩惱,就是迷惑自性的魔障;煩惱,就是生死流轉的根源。我們要解脫生死的束縛,就要依照佛法的指示,精進修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身口意不清淨,結果一定是煩惱痛苦

什麼是惡語?無論所說的是何種話,無論是好聽的還是難...

內心有障礙有煩惱該怎麼辦

我們有了障礙、煩惱怎麼辦?應該要用佛法來戰勝它。這...

大安法師:念佛如何解決當下的煩惱

問: 請問法師,念佛對解決當下的現實煩惱有什麼作用...

為什麼古來有些祖師能把腿一盤,要走就走要來就來

我們修行的人,首要目的是了生脫死。那麼何謂生死?生...

多撿一些

鼎州禪師與沙彌在庭院裡經行,突然刮起一陣風,從樹上...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極樂國土

《經》: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

愛著心是痛苦的根源

《唯識學》有一個名詞叫煩惱障,是說煩惱的活動能障礙...

不求生西方淨土,將何以堪

人生的苦境在當代表現得尤為顯著。現代人造惡的動機與...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星雲大師:聞思修

別人說你好,你會很歡喜嗎?你可有想一想,他讚美得對...

星雲大師:生命中的難遭難遇

生命中一切好壞榮衰,都因為我有了這個凡事作難遭難遇...

職務倫理的重要性

中國是一個重視倫理道德的國家。自古以來,即使十歲小...

生活中修行的四句偈

無論那一種宗教,都是講究自我的修行。好比衣服破了要...

娑婆世界的安樂夾雜著毒藥

娑婆安樂的果報,在經典上講一個譬喻:譬如美食,夾雜...

人與人之間要有一份和敬

天地宇宙之間,所有生命群居之處,必定要求得一個和字...

怎樣做才能夠功夫成片

問: 經常有人講,念佛或誦經,功夫成片才能有作用,請...

何為傲慢

唐朝有個赫赫有名的大將郭子儀,安祿山叛亂時,任朔方...

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能不能忍

古語說:觀德於忍,觀福於量。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

靜波法師:轉變觀念與臨終關懷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應該說在佛光寺舉辦的第三屆佛教常...

念佛與十大願王

念佛與迴向 念佛願生極樂世界,為的是常隨佛學,這與...

涅槃的四種差別

我們來看一看,那麼這個涅槃跟菩提,到底它會發生什麼...

吃水果也有大學問

入秋後,一批又一批秋季水果源源不絕地推上市面,而且...

時空與生命的超越

時間過得真快,記得我還在當小沙彌的時候,看到年紀上...

拓開心量 包容別人

能夠包容別人,別人就能包容我;能夠幫助別人,別人就...

大安法師:為何富貴學道難

問: 《四十二章經》中佛說二十難中有富貴學道難。佛...

【佛教詞典】行

行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於諸趣中種種差別,二與識作緣...

【佛教詞典】增加句

(術語)真言上下所增加之緊要語句也。隨於法,各有差...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月下念佛)

南無阿彌陀佛(月下念佛)

【視頻】妙境法師《遠離障道因緣,就容易得道》

妙境法師《遠離障道因緣,就容易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