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聖嚴法師《讓智慧和慈悲永不止息》

聖嚴法師  2010/06/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自我成長固然重要,也是無止盡的,但自我成長是否就是我們人生的目標及最終目的呢?在凡夫的階段,我們不斷地自我成長,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讓自己的人生境界更開闊。可是到了大菩薩的位置,就沒有什麼成長不成長的問題了。

在《維摩經》、《般若經》等經典中,我們看到的菩薩,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漸次修證的,當修證到「無生法忍」的層次時,煩惱從此不生,從此不需要再為自己做什麼、改善什麼,只有智慧和慈悲自然地運作,因此就無所謂成長不成長的問題了。所謂自然運作,就是物理學上「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的定律。菩薩的煩惱心再也不生,永遠不動,所以是恆靜;但智慧和慈悲的兩種力量,卻永遠不會靜止下來,所以是恆動的。

煩惱既已恆靜,就沒有必要再去壓制,或是化解、轉移;智慧和慈悲既已恆動,也就不需要再以發願、決心、目標來提振自己的心力。此時,菩薩隨時隨地都沒有事做,但卻又隨時隨地在做幫助他人的事,但是他沒有特定的對像,沒有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範圍,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事,他只是隨緣而做。

這裡說的「緣」指的是眾生與佛的緣,眾生的緣一旦與菩薩的慈悲遇合,就會自然而然產生互動,菩薩的慈悲動了,智慧也就產生了。其實,佛菩薩與每位眾生都有緣,只要眾生相信佛菩薩,誠心祈求佛菩薩的救濟,那麼,佛菩薩自然會隨緣來救濟你,因為佛菩薩接引的手,隨時隨地都伸向眾生。

我們一般的凡夫,要促成一件事,必須先發願,然後用意志力朝目標、方向持續努力,才能有所成就,過程還必須有諸多因緣來協助。但是大菩薩不需要刻意製造什麼緣,所謂「無緣大慈」,他隨時隨地開放慈悲心,只要眾生接觸到他,眾生就得度,接觸不到他,菩薩還是在度眾生。他根本不用發願,因為他無處不在度眾生,無時不在度眾生,所以說菩薩有廣大無邊的慈悲與智慧。

此外,佛菩薩也沒有「自我消融」的問題,因為他根本沒有自我,也就沒有自我中心、自我要求,不會有「我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我要救什麼,不要救什麼」或「我要到哪裡,不要到哪裡」的念頭,這就是無我。

但是「無我」並不等於什麼都沒有,而是沒有煩惱的我,也沒有在乎自我價值、自我存在,或自我意義的我。因為沒有這些「我的」念頭,智能和慈悲的功能才能完完全全、非常徹底、非常圓滿而普遍地運作,這就是「自我消融」,也才是自我真正的完成,也就是「真我」。

可是有人認為,如果到最後一切都無我了,不是很空虛嗎?其實,成佛以後,乃至於涅槃以後,智慧和慈悲永遠都在世間運作,而他的淨土也永遠都在十方世界推動,並且與他的本願本誓同在,也就是「動者恆動,靜者恆靜」;到了這樣的狀態,那是最徹底的「自我消融」,才能真正稱為「無我」,也才是自我成長的最終目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我們為什麼不能虐待動物

一,惻隱之心,是道德的底線,人性的天良 最近,反對...

人生百空歌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

靜波法師:入不二法門品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承蒙慧雄大和尚的盛情邀請,來...

以對待小昆蟲的心態檢討自己的慈悲心

譬如說我們持不殺生戒,有時候一些小動物我們看到了實...

佛教護生與動物保護

編者按: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短短兩句話...

曾國藩的七副對聯,說盡人生大智慧

世事多因忙裡錯, 好人半自苦中來。 這是一副自誡自勉...

愛是沒有分別的

佛教徒多數會念佛,但卻不一定都能了解南無阿彌陀佛這...

四十八大願——(第25願)菩薩演一切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我...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大藏經】楞嚴咒註音版

楞嚴咒註音版...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註音版】八大人覺經

八大人覺經...

聖嚴法師《人,為何而活》

問:如何在生命的逆境中,將受傷、瞋恨的心轉為感恩心...

聖嚴法師:愛情為什麼會變的這樣恐怖?

問: 有的人和情人分手,會帶著刀子去談判,想要殺人...

聖嚴法師:是夢?是醒?

佛陀說,人生如夢幻。尤其當生命充滿著歡喜和快樂的時...

聖嚴法師《安住於現在》

我常說心要向內看,不要向外看。心老是向外看,就不會...

《阿彌陀經》的三部重要註疏

古往今來《佛說阿彌陀經》有諸多的註疏,這些註解裡面...

念觀音菩薩聖號為何便能離欲

問:《普門品》中云: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

這樣算是厭離娑婆的表現嗎

問: 弟子今年三十歲,因患有心理疾病,經濟條件可以...

為善不欲人知,布施不求回報

有僧人問石霜慶諸:「如何是和尚本份事?」石霜答:「...

如何才能活得坦蕩

假如說,一個人過於放縱自己的慾望,以至於沒有約束自...

生老病死時如何放下心身

問: 生老病死有很多痛苦,我們應如何放下心身。 答:...

誦持楞嚴神咒的功德、方法與注意事項

有云:咒心即佛心。持誦咒心即誦佛心,與佛心相接,受...

淨業行人為何要讀誦大乘經典

《觀經》中佛為何提出淨業行人要讀誦大乘經典?因為念...

暴露的服飾對女性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

盛夏季節,街頭巷尾不時會有穿著吊帶裙、露臍裝、露背...

西蘭花和胡蘿蔔比豬肝更護眼

很多人為了明目而經常攝入豬肝,還有不少幼兒園規定每...

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法不孤起,起必有由。世間諸事,尚有因像,況無上佛法...

把厭離婆娑,欣求極樂的心發起來

今天我們討論願門《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上次我們談...

【佛教詞典】迴向發願心

又作迴向發願心。為三心之一。指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

【佛教詞典】五處定所應作

【五處定所應作】 p0280 瑜伽四十六卷十二頁云:又諸菩...

【視頻】淨土法門所依的經論

淨土法門所依的經論

【視頻】《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旃檀居士念誦

《大乘入楞伽經斷食肉品》旃檀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