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佛說阿彌陀經》有諸多的註疏,這些註解裡面有三部我們要加以注意。第一是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第二部是幽溪傳燈大師《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第三是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被稱為「廣大精微」。「廣大」就是:蓮池大師主要是以《華嚴》的十玄門——華嚴的境界,統攝宗教,來加以註解。有它廣大的一面。然後再回歸到心性方面,有它「精微」的特點。這是一部重要的註疏。
幽溪傳燈大師的《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是用天台圓教的中道了義來對大佑法師的《阿彌陀經略解》作的一個鈔。這鈔是「高深洪博」,以一心三觀的道理來闡釋一境三諦的境界。這兩部註疏都像日月升在空中,有目皆睹。有見識的人看到這兩部註疏,都能得到甚深的法益。
這兩部註解文字都很詳盡,義理展示繁多,法義「邊涯莫測」,有它好的一面;但是或許對於剛剛學淨土法門的初機,看到義理這樣地高深、奧妙,不一定能夠理解。 理解不了呢,這個信心和願力就很難生髮出來。
再來看蕅益大師的《佛說阿彌陀佛要解》,用蕅益大師自己的話來說,他作這個註解,就是為「初機淺識」者來作的。蕅益大師謙虛地說,忘記了自己的平庸和愚鈍,再次對這部《阿彌陀經》述要解,不敢與蓮池大師和幽溪大師表明不同的觀點,也不必與二位大師勉強相同。因為他所利益的是不同的人群。
所以這三部註解對《佛說阿彌陀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好像蘇東坡對廬山的一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縱然廬山山峰的連綿起伏,橫看和側看不一樣,但都是廬山的面目在不同角度上的展示,沒有離開廬山真正的境界。同理,從不同的角度看《佛說阿彌陀經》,也是相得益彰,都是對此經很好地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