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在三界火宅中化熱惱得清涼

寬運法師  2016/07/17  大字體  護眼色

在三界火宅中化熱惱得清涼

由於受到吹襲台灣超強熱帶氣旋的影響,這兩天香港氣溫上升至入夏以來最高點,14區空氣污濁爆表,昨天35度,今天37度(7月9日);盛夏毒暑,熱惱難耐,感覺就好像進入了一間著火的房子——「火宅」裡一樣;試問誰人不想快快地逃離?

這不禁令人想起了佛經中的一首偈:「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法華經卷二。譬喻品》)意思就是說,我們所處的、所賴以生存的環境,就像住在被烈火吞噬的火它中,充滿各種難以忍受的苦楚,情狀十分恐怖,令人畏懼。其中常有生、老、病、死等種種憂患,像燒得熾熱、旺盛的火焰一般,沒有片刻止息的時候。實在非常恐怖可怕。但是由於眾生沒有智慧,所以毫無警覺,每天生活在其中,醉生夢死,以苦為樂。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何謂「三界」?「三界」,是迷妄的有情眾生,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體驗、感受和認識所分的三個階級或範疇,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五欲或俗語所謂七情六慾的層次;色界是禪定的層次,無色界則是只有自我執著,而沒有意識活動的深定層次。欲界耽戀於官能的享受和追求;色界執著於生命的貪戀及對自我價值的追求;無色界已沒有對於身心的貪戀和愛惜,心理活動已止息,但仍有潛在的自我中心意識,維繫著對於「我」的執著。

以佛法來說,三界都是水深火熱的環境。三界的果報雖然各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是都屬於「迷界」,難脫生死輪迴之苦,因此為聖者所厭棄。若以一般人的認知,所謂眼不見為淨,耳不聞為淨;若到了色界、無色界的程度,已經是安樂的境界了,為什麼還說是火宅?因為住在「定」中的人,人間的種種煩惱、社會的困擾,自然的災害等等,都不會影響到他,好像已得到了解脫。但事實上,如果「我」執仍在,出定之後,仍在欲界,仍然還會受到人間種種惡劣環境的干擾,仍然有著水深火熱似的煩惱。故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火宅」就是失火的房子,充滿了危險恐怖,但有幼兒、愚人及盲人,身陷火宅中,不知自己很快即將有喪失寶貴生命的危險。

《法華經》卷二〈譬喻品〉中所說的「火宅喻」裡面說到:

從前有一個大長者,財富無量,一日,他的宅舍起了大火,長者忙著救火,但兒子們卻在火宅內玩耍嬉戲,既不知也不覺;長者為救諸子出離火宅,於是便用種種的方便,在火宅外大聲疾呼,叫喚孩子們速離險地。可是他們依舊充耳不聞、視若無睹,毫無警覺之心。為了勸誘這些無知的孩子們,出離火宅,就告訴他們說屋外有他們最歡喜坐的車子,有羊車、鹿車及牛車;等他們奔離火宅之後,長者會各賜一輛大白牛車。貪玩的孩子聽說有更新鮮、有趣的玩意,這才衝出火宅,免於被大火吞沒。

此譬喻中,「火」,比喻五濁、八苦等;「宅」,比喻三界;指出三界的眾生為五濁、八苦所逼迫而不自知,不得安穩,猶如大宅被火所燒,而不能安居。羊車、鹿車、牛車,是藉以譬喻聲聞乘、緣覺乘、佛乘這三乘解脫之法。兒子比喻眾生,長者比喻佛。

出離五濁 勤求解脫

因此,三界即是「五濁惡世」;「五濁」又稱「五滓」。據《悲華經》卷五、《法苑珠林》卷九十八的說法,五濁即指:

(一)劫濁,減劫中,人壽減至三十歲時饑饉災起,減至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減至十歲時刀兵災起,世界眾生無不被害。因此,世界即是成住、壞、空,裡面並不究竟,人在其中也不究竟。

(二)見濁,正法已滅,像法漸起,邪法轉生,邪見增盛,使人不修善道。

(三)煩惱濁,眾生多諸愛慾,慳貪斗諍,諂曲虛誑,攝受邪法而惱亂心神,心不能安定。

(四)眾生濁,又作有情濁。眾生多諸弊惡,有非常多的煩惱、慾望,不孝敬父母尊長,不畏惡業果報,不作功德,不修慧施、齋法,不持禁戒等。如是帶來諸多的煩惱。

(五)命濁,又作壽濁。往古之世,人壽八萬歲,今時以惡業增加,人壽轉減,故壽命短促,百歲者稀。人的壽命減短,煩惱增多,所以世界稱為「五濁惡世」;五濁之中,以劫濁為總,以其餘四濁為別。四濁中又以見濁、煩惱濁二者為濁之自體,而成眾生濁與命濁二者。

所以說,「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因為三界迷苦的領域有如大海的無邊無際,因此三界又稱苦界、苦海。一般常說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便是勸人出離三界,勤求解脫涅槃之樂。是故同經〈化城喻品〉中又說:「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意思是勸導三界的有情眾生,切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早日出離。

文殊菩薩的故事——本來清涼

那麼,我們要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與清涼?

唐朝有一位相國裴休,字公美,是河東人氏。他的學問極為淵博,通諸子百家之學,曾參學於黃檗禪師,復飽經圭峰禪師的教化,退隱以後,遂專志禪學,默契無生之理。

據傳,裴相國於孩提時,曾遇到一位奇異的僧人,對他說道:

「到清涼寺來,我會送你三顆舍利子,並有一封簡書要留給你。」

那封信是用天竺文字寫的,沒有人懂得其中的意思,裴休就把它隨手放在竹筐子裡面。

後來他長大成人了並做了官,參學於黃檗、圭峰兩位禪門大德,乃志心於佛道,對於世上的功名利碌看得很淡,而且時時想要脫離塵緣俗網。有一天,他在整理舊信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當年這封舊書簡,於是就呈遞給了圭峰禪師。

圭峰禪師令寺中的印度僧人翻譯為漢文,成一首偈。

偈曰:「大士涉俗,小士真居,欲求佛道,豈離紅塵?」

裴休看了偈文,心中暗喜,原來志求佛道並不一定要絕棄塵累啊!於是他打消了拋棄功名的念頭,向道之心反而較從前更為熱切。

他曾為圓覺經作序,提及:「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

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從文字中,可知他的卓越見解與睿智。

廣德年間,河東節度使李詵奉旨進謁五台山請觀國師入京,

李詵回到京城以後,裴休問他:「節度使!您奉了聖旨作清涼山之遊,此行快樂嗎?」

「到處都是風沙,有什麼快樂可言的呢?我實在是受到禪家的虛誕不實拖累了啊!我聽說清涼山是聖者文殊大士駐錫之處,風火不侵,到了那兒,熱惱痛苦都會消除的。可是我五月間到達清涼山以後,猛烈的風沙飛揚著,暑熱撲身,使得我從僕的兒子患熱症死了,而山裡面的僧人們,又常常毆打諍訟,像這樣的過咎,真是數也數不清!哪裡像傳言中所說的那麼清涼無惱呢?」李詵答道。

裴休馬上對他說:「錯了!您這番話錯了!您懷著熱惱的心,想入清涼之境,就好比披上了麻袋想要越過火堆一樣,怎會不燃火上身呢?須知所謂清涼的境界,不在外有,不離當下所處的地方,也不是任何外在之物所能遮擋得住的,非冷非熱,無形無礙,風吹不入,雨淋不濕,不是用眼可見、用耳可聽聞的。所以說,真正的清涼,劫火不能燒,毘嵐之風也不能壞,無熱復無災,就是清涼的境界。這實在不是分別思量所能契入的啊!而您持著『有』的心來到了清涼山,

就好像蚊子去叮鐵牛,蒼蠅投入火堆,這不是很可悲的事嗎?」

聽了裴休用心良苦的一番說話以後,李詵問道:

「那麼我還能在清涼山見到文殊菩薩嗎?」

「文殊就是大智,智慧廣大,能從生死煩惱此岸到達清涼涅槃彼岸,證得離心念的妙智,也只有離開一切妄念的智慧,才可契入文殊大士的境界。所謂大智光明,即是清涼不變,清涼不變,也是大智光明,並不是有兩樣不同的東西。您想文殊進入您的心:當離心意識,絕修證之路,不要以眼入,乃至不要以意入,要以無生入(有生即有滅、生滅是分別),無相入,無我入,無人入,無一人,無多人,無間入,無人入。這樣子契入,即使銀山鐵壁,都可穿透無礙,到了妄心去盡,求個人的人,也了不可得(已無個人的我執),到了這個地步,才知清涼本具,不是今天才契入的啊!」

李詵聽了以後,恍然大悟地說道:「現在聽了您這一番話,我心裡面頓時覺得清涼無比了哩。」於是辭謝而退。

結語

由此可見,一切境界,出於心造,源於心受。心境煩惱,便處於火宅之中;心境清涼,便生於佛國淨土。境隨心轉,環境就沒有一定的安危;若是心隨境轉,則人心浮動,環境便會混亂,便成三界火宅;若是人心安定,環境自然太平,那麼處處都能見到世外桃源。

因此,佛法教我們要「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清淨心,即無垢無染、無貪無瞋、無癡無惱、無怨無憂的清涼自在、純淨喜悅的心。「擁有清淨心的人,失意事來能治之以忍,快心事來能視之以淡,榮寵事來能置之以讓,怨恨事來能安之以受,煩亂事來能處之以靜,憂悲事來能平之以穩。」以清淨心看世界,有大因緣時,就做點大事;有小因緣時,就做點小事;沒有因緣時,就做自己的事。生活中其實沒啥事,一輩子也就這回事。如此,定能隨遇而安,隨緣自在。

「以歡喜心過生活」,「歡喜心」就是懂得轉苦為樂;人生的境遇不可預料,心智卻可以轉化外在的環境;心有正念,自然一切歡喜;歡喜心是積極融入外境,保持對世界充滿希望的活潑心情,時時能發射和接受幸福的信號。因此,有了「清淨心」和「歡喜心」,自然能夠化除世間種種熱惱,平安自在,從而獲得清閑、清淨與清涼!

(轉載自寬運法師博客)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寬運法師文章列表

人生有些苦連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

有的人說我一輩子感到很快樂,我沒感到痛苦。其實,人...

你為什麼不快樂

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說過,幸福不...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杭州靈隱寺內,掛著這樣一幅對聯: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

常行堪忍者,於當來世無多怨敵有多喜樂

世人都知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可...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今天是母親節,是兒女孝敬母親的日子,令我想起了佛教...

讓我們輪轉不休受痛苦的就是五欲

無量劫以來我們在五欲六塵打滾,你說對五欲六塵能夠通...

把這些認識清楚,才會生厭離之心

《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

「有了富貴,失去歡樂」的故事

老子說過少則得,多則惑的名言。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末...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淨行品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註音版】暮時課誦--單日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八關齋經

聞如是:一時,婆伽婆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四十二章經

(龍藏本)...

信佛會讓你損失什麼

多年前,有個學者在某大會場向人們講佛祖絕對不可能存在...

從累到病只需5步

如果你屬於疲勞大軍中的一員,經常感到疲乏無力、頭昏...

父母的無盡深恩大德

因為父母有此無盡之深恩大德,所以我們必須盡此生中,...

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達本問:出聲念佛,每易發火,得默念否? 菩薩曰:汝一...

地藏菩薩的分身遍一切處

念誦地藏菩薩,絕不會墮入三途,不過輪轉要經過多一點...

勸君早辦修行路,莫為兒孫做馬牛

在明朝,有個人叫羅洪先,他特別有才華,二十多歲就高...

如何能得福最快,所願速成

問: 我們用什麼方法能使自身得福最快,什麼方法使我...

臨終正念不失,顯得尤為重要

末法時期的眾生,接觸的多是念佛法門,比較方便、穩妥...

溫馨漫畫:母愛千千變

母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情感...

只要你發願生極樂世界就一定能生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

【推薦】印光法師答念佛600問

卷一 淨土法門的緣起 第一章 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 1、南...

聶光堅的往生故事

聶光堅,乃湖南聶雲台居士之侄子。曾留學美國,天資聰...

淨界法師: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第...

聖嚴法師《放焰口做什麼》

焰口,是指鬼道之中的餓鬼。鬼道眾生分為三等: 1.在...

蟒蛇護金

有一個視財如命的錢員外,一生胼手胝足地攢聚了許多的...

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一個人如果整天帶著抱怨的心情工作,不但工作效率低,...

【佛教詞典】去來實有論

【去來實有論】 p0534 諸內外道,多起此計:謂有過去,...

【佛教詞典】觀想

略作想。即集中心念於某一對像,以對治貪慾等妄念。或...

【視頻】大安法師《印光文鈔-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大安法師《印光文鈔-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

【視頻】佛說越難經

佛說越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