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法師要建設的人間佛教極力排除後代佛教宗派法派的影響。他說:「吾不為一宗一派之徒裔」,主張力行菩薩道,直學佛陀,以佛陀為導師。「中國向來代表佛教的僧寺,應革除以前在帝制環境中所養成流傳下來的染習,建設原本釋迦佛遺教,且適合現時中國環境的新佛教」人類的思想文化史上,大凡處於文化變革時期,為了建構新的文化,往往要尋求原創性的思想家與思想資源。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的「文化軸心」的時代。在這一時代,古印度誕生了釋迦牟尼、中國誕生了孔子、老子等。這些人被稱為原創性的思想家,其著作被視為文化「元典」。釋迦牟尼就是佛教原創性的思想家,其教義是佛教文化的元典。太虛法師追尋原始佛教的本來面目,破除將佛陀神靈化的迷信而崇拜佛陀人格教化,體現了對佛教原創性思想家及其思想的蒙思潮一致的思想內涵。
與關注「人」、「人生」相應,人間佛教也關注現實生活,這是對「人」的關切的合乎邏輯的延伸。太虛法師指出:「向來之佛法,可分為‘死的佛教’與‘鬼的佛教’。向來學佛法的,以為只要死的時候死得好,同時也要死了之後好,這並非佛法的真義」。他說:「今後佛教應多注意現生的問題,不應專向死後的問題上探討。過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禍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後則應該用為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導世界人類向上發達而進步。」正是基於這一認識,他先倡導人生佛教,後來又明確提出建設人間佛教。太虛說,人間佛教不是教人離開人類去做神做鬼,或者都出家到寺院山林裡去做和尚的佛教。「人間佛教,並非人離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人間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來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虛指出,佛法並非教人隱遁現實社會,教人不做事,去享受清閑的生活,而是教人應該對於國家、社會知恩報恩,所以要每一個人都要謀正當職業,如農、工、商、學、政、法等。不應當謀不正當職業,「發生害命,敗壞社會風俗等」之類的事是不可以做的。顯然,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教人要對社會、國家有積極意義。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為現世界轉變中的光明大道,領導世間的人類改善向上進步。」
太虛法師還對「學佛」作了與前述思想相應的解釋。他在《人生的佛教》中說:「學佛,並不一定要住寺廟做和尚、敲木魚,果能在社會中時時以佛法為軌範,日進於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學佛。」後來,他在《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中又說:「學佛不但不妨礙正當職業,而且得著精神上的安慰,做起事來,便有系統而不昏亂,在平常人做不了的事,若學佛就能做了。明白這種道理,佛法不離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若能如此學佛,方稱為真正學佛。」太虛法師還發表《職業與志業》一文強調說,「一般廣泛的佛教徒」不要存學了佛不做事的念頭,「要一方面勤於職業,一方面研究佛法。」據說此文造成很大的反響,「當時有過一班職業青年組織了佛教利濟會,曾作過熱烈的運動。」不僅如此,太虛法師還主張僧人可以適當參加工作。他在《海潮音》上發表《人工與佛學》一文說:「僧眾對於資生事業,在不違背佛法原則上,都可以工作,不妨倣傚半工半讀的性質,並引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勞作精神,證明我們要以自己的勞力取得工資,把剩餘的時間來研究實行高深的佛學。」可見,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主張是試圖將出世的傳統佛教改造為積極人世的佛教,成為促使社會進步的一種助力。從事文化啟蒙運動的進步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都關注現實生活,參與現實生活。應該說,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中所表現的積極進取精神與近代新文化啟蒙所表現的積極進取精神是一致的
「人間淨土」是人間佛教思想中一種理想而美好的社會(或世界)藍圖。太虛法師批評那些為了逃避現實而修淨土者。他指出:「近之修淨土行者,多以此土非淨,必須脫離此惡濁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淨土。然此為一部份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淨土行。」他說,這與有些人認為中國的環境不好而「艷羨美國之豐樂」要求脫離中國國籍欲加入美國籍沒有什麼兩樣。太虛法師認為,造成這種想法的原因是因為這些人意誌薄弱,也可能與他們不明瞭佛教淨土的所以然之理有關。然而,一切事物無不從眾緣時時變化的,而推原事物的變化,其出發點都在人們「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既然「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為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為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齷齪之社會而另求一清淨之社會也。質言之,今此人間雖非良好莊嚴,然可憑各人一片清淨之心,去修集許多淨善的因緣,逐步進行,久之久之,此濁惡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為莊嚴之淨土;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為人間淨土。」應該說,太虛法師這一「人間淨土」社會思想的提出才真正使佛教貼近現實生活,貼近現實社會。佛教才真正有可能走出鬼教、神教迷霧的籠罩。更重要的是它解決了將佛教的終極關懷從彼岸搬回此岸的理論問題,使佛教在理論上實現了由傳統向(近)現代的創造性轉換,而這一轉換與中國近代歷史與文化發展的走向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