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于凌波居士:佛教的人生觀

于凌波居士  2011/08/02  大字體  護眼色

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執著而起的妄心;認識了生死流轉的根本──阿賴耶識,和支配此識的力量──業力;了解了十二因緣,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後,再來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及我人立身處世的態度,這樣就有了一個準則──那就是以佛性,以阿賴耶識,以業力,以因果諸立場,來衡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就是佛教的人生觀。

第一,我們自因果的立場來看人生;因果,具足應說是因緣果報。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這法則的特點,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所造之因,必有所結之果;所結之果,亦必有所造之因。諺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何因,得何果,這在因果法則上是絲毫不爽的。

人生的因果,有善惡兩面,種善因獲善果,種惡因獲惡報。因果通於三世,有因必將有果,所謂「欲問過去因,現在受者是;欲問未來果,現在作者是。」 我們現在的境遇美滿,固不必躊躇滿志;我們現在的境遇困苦,也無須怨天尤人。由於過去的善因使我們現在境遇美滿,現在若不續種善因,未來必然困苦;由於過去的惡因使我們現在境遇困苦,現在若能努力向善,未來的境遇也必將改善,所謂鑒因知果,明乎此,對於我們立身處世的態度,就可以思過半矣!

第二,自業力的立場來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樂,皆由眾生的業力所招致。前者是由於眾生的共業,後者是由於個人的別業。所謂業力,也就是過去行為的結果。 我人有身、口、意三業,這三業,可以為惡,亦可以為善。為惡者,意念上的貪慾、瞋恚、邪見;行為上的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善者,意念上的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行為上的放生、布施、淨行;語言上的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諍語。而這些善惡之業,也就在我人一念之間的差別。所以,如何淨化我們的意識,創造我們未來生命的環境,這是我們人生努力的目標。

第三,自阿賴耶識的立場來看人生:阿賴耶識是生命的根本,萬法的本源。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含有淨染兩面。在無始以來,它在六道中生滅相續,永無止境。它的本體,雖因污染而長在六道,但若淨化亦可超登聖域。由此觀之,使我們知道我們肉體的軀殼雖然短暫渺小,幻化不實,但我們生命的本體則是永恆存在。所以人生的價值,不在目前的肉體上感官上的享樂,而在永恆生命本體的淨化。淨化本體的方法,則是以佛法上的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淨除我們心識上的六弊 ── 慳貪、毀犯、瞋恚、放逸、散亂、愚癡。這六弊淨除了,我們生命的本體即可恢複本來的明朗,獲得永恆的解脫。

第四,自佛性的立場來看人生:我們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萬德萬能,與佛無異,祇因一念無明,為煩惱習氣所纏縛,才輪迴六道,沈淪苦海。雖然如此,但我們的佛性終無損減,人人皆可成佛。所以佛經上說:「眾生是未覺的佛,佛是已覺的眾生」。 我們具有佛性,未來終當成佛,則生命的價值是何等的崇高?我們豈可自暴自棄,輕視自己?孟子說:「堯亦人也,舜亦人也,有為者當如是」,佛經上說:「彼既丈夫我亦爾」。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幸得人身,幸聞佛法,是應如何的努力為善,以洗除本性上的無明煩惱,發揚本具的德能光輝,以期還我本來面目,達於覺者──佛──的境界。這是我們人生價值最高的目標。

佛教的人生觀,是積極的,樂觀的,創造的人生觀。它要我們鑒因知果,避惡趨善,淨化生命的本性,發揚人性的光輝。果能人人如此,則娑婆國土也就會轉化成極樂世界了。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人生之苦迫及其解脫

吾人因何而講究佛法耶?因吾人既已受得人身,常遇困苦...

世間苦事無量,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

要說佛法能使人離苦得樂,先來說明苦,迫惱身心,使人...

出家是對現實人生的逃避嗎

問: 出家是對現實人生的逃避嗎? 濟群法師答: 什麼...

人生沒有對錯,還債而已,不要墮入對立

我們必須用心力來引導業力。因為我們無始劫造了很多業...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必須去走一走

學佛人,有四個地方一定要去走一走,感受一下。那就是...

人往往不能善用其所長,變成反面就不妙了

【《韓詩外傳》曰:夫士有五反。】 這裡提到古書的《韓...

人一生所要讀的書

有人說,人生要讀三本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

把這四顆心融入生活工作中

一、 一顆感恩心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

超越輪迴導歸淨土的路

是以欲透塵勞,須知要徑。將施妙藥,先候病源。若細意...

因家庭不如意而想出家可以嗎

家,其實就是道場;家,也是真正好用功的地方。可是很...

淨界法師:禪淨雙修

第一講 第二講 第三講 第四講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一...

怎樣讓家人盡快斷掉肉食

問: 我從現實生活中、新聞中、書刊網絡文章中看到了...

隨時隨地防護心念

怎麼樣防護呢?佛告訴我們防護的方法很多,就是在我們...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進波羅蜜

好逸惡勞或懈怠,可以說是人的通病。由於貪圖安逸,往...

問號中的得失

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問號?,有的人說話喜歡用句號。,還...

觀世音聖號應何而得名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這句俗語千百年來的廣泛流傳,...

聖嚴法師《面對逆緣步步踏實》

記得我第一次講經時只有十三個人聽,都是福嚴精舍的學...

學劍道的年輕人

有一位父親,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兒子成為成功的劍道家...

阿彌陀佛和我們簽的合同

持名念佛,就是常常專持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 我...

太虛大師談夢的意義

夢的意義 佛學上說夢是什麼東西?佛學謂一切眾生有八種...

放下,究竟是要放下什麼

1、放下爭論對錯 有許多人不能認識到自己也是犯錯的,...

維摩詰之美:十八條在家居士的榜樣

維摩詰居士是大乘佛法中一位著名的在家菩薩,維摩詰,...

【佛教詞典】打給

禪林用語。給與、支給、供給之義。「打」字,為動詞,...

【佛教詞典】菩薩二心

指大慈心與大悲心,為菩薩所具有之二心,即:(一)大慈...

【視頻】慧律法師《楞伽入門》

慧律法師《楞伽入門》

【視頻】耶奢蜜多緣

耶奢蜜多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