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眾苦煎迫的「娑婆世界」

廣行法師  2018/08/27  大字體  護眼色

眾苦煎迫的「娑婆世界」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名叫「娑婆世界」。「娑婆」意為堪忍,意思是這個世界充滿了諸種苦和煩惱,生活於這個世界裡的眾生必須安住十惡、忍受三毒及諸苦的煩惱才可生存下去。

三界眾生所受無非是苦,但因習以為常不被察覺,有時反以苦為樂生趣盎然。苦的種類很多,《大智度論》上說:「四百四病為身苦,憂愁嫉妒為心苦,合此二者,謂之內苦。外苦亦有二種,一為惡賊虎狼之害,二為風雨寒熱之災,合此二者,謂之外苦」。

說人生之苦,說得最具體的是《涅槃經》裡說的「八苦」,乃「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及五陰熾盛」。

痛苦的由來

煩惱即迷惑,人類因迷惑而造諸惡業,受種種的痛苦。這痛苦的來源,乃由六種根本煩惱而起的。

1 貪即貪愛、貪戀、貪著

對於五欲過分追求,或不義的竊取,或對於自我的財物與所學的理法,慳吝不捨,不肯惠施於人。只為私慾,損害他人,貪之為害,罪業深重,經云:「死墮餓鬼,受飢渴報。」

2 嗔即瞋恚

對違逆不順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橫起暴惡,損害他人,或飢渴寒熱到來,無涵養心,而生嗔恨。《華嚴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之惱害,死墮地獄,受身相丑陋報。

3 癡即愚癡迷昧

智慧閉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謗無因果,起諸邪見,名為愚癡。因愚癡而妄生貪求,求之不得,則成瞋恚,故愚癡為三毒(貪、嗔、癡)總根,能造傷天害理之事,死墮畜生中,受人宰割。

4 慢即我慢貢高

驕傲自大,看不起人,對於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過自己的,乃至與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現輕慢態度,造成不能與人和睦共處的苦惱。

5 疑即懷疑不信

對佛教真理,善惡業力,以及世間一切實事實理,都不能誠信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造出是非惡業。「貪、嗔、癡、慢、疑」五煩惱,是心著垢染,係縛不脫,謂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其性質遲鈍,難以制服,尤其無明惑不易斷滅,故稱為五鈍使。

6 不正見,由思惟不正,產生錯誤的知見

有五不正見,即薩迦耶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分述如下:

(1)薩迦耶見,即身見或我見。因執此身以為有「我」,其實此身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名五蘊)、四大(地、水、火、風名四大)和合而成,本來是無常敗壞之物,而無知卻執著之為「一」,為「常」,為「遍」,為「主宰」的實我存在,即是薩迦耶見。

(2)邊見,又名邊執見。邊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謂所得的知見鄙陋,有所偏蔽,執常執斷,各落一邊。執常的知見,以「常」為恆常不變,人死仍舊為人,牛死仍舊為牛,貧窮永遠是貧窮,富貴永遠是富貴。執斷的知見,以人死一滅永滅,無有生死輪迴升沉之事,則作惡何畏?無善惡因果可論。

(3)邪見即不正的知見,不信正法,撥無因果,譭謗聖賢,壞諸善事。

(4)見取見,「見」即指前說的「我見、邊見、邪見」;「取」是取著不捨,乃對前說三不正見,執以為實。又這見亦名「非果計果」,即是自己還沒有親證聖果,而妄執已得到聖果的錯覺。

(5)戒禁取見。戒是戒止殺盜淫妄之類,禁是禁絕飲酒、賭博、吸鴉片煙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來是好的,為什麼反說不正見?這因為過患在一個「取」字。取是執著,即妄自執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為最殊勝。如印度,有一種外道,他們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糞,或作投岩、投水、赴火、臥荊等種種苦行,本非出世正因,卻執著修此類苦行之因能獲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計因」。

以上五種不正見,是知見上的迷惑,稱為見惑。是因為邪師、邪見、邪思維等而生起不正見。如聞正法,於見道中,即能頓斷惡見,因為易斷惡見之故,稱為五利使。佛經裡說,舍利弗本為外道弟子,因遇馬勝比丘,聽到佛教因緣法門,即棄邪歸正。親聞佛陀說法之後,七日遍通佛法,證三果羅漢,再經十五日的修持,斷十惑證阿羅漢果。十惑即貪、嗔、癡、慢、疑及五不正見,也稱十使,謂能使令眾生迷妄沉淪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見思二惑,故為煩惱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轉的苦因。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推薦】皆是識心分別計度,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

把心放開,不比較不計較

一年輕女孩前來哭訴說:種種事情都不如意,感情、金錢...

如何對治出離心時有時無

學佛要有智慧的觀照。首先對於我們心理的狀態,凡夫眾...

吃葡萄的哲學

在一個果實飄香的秋季,一隻老狐狸無意間經過一個四週...

世間的快樂為什麼是痛苦呢

我們應該對輪迴要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

聖嚴法師:不要讓人生空虛無奈

現在大部分人的生活,幾乎就是日復一日地上班、下班,...

對父母做了少許不善,定得大苦報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告誡諸位比丘說:供養父母哪怕僅僅一...

證嚴法師:發揮自己的功能才是人生

人要能發揮功能,才是人生;人若沒有發揮功能就是眾生...

常律法師:修持藥師法門的感應實例

藥師經云: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

一句彌陀賅盡三藏教義

關於佛法的修證,由於眾生同俱和佛一樣的無陋智性,本...

果中皇后:草莓的超強功效

草莓又叫紅莓、楊莓、地莓等,是薔薇科草莓屬植物的泛...

【推薦】「心霾」比「霧霾」更可怕

我們都知道,世間一切經濟的發展,實離不開能源,然在...

大慧宗杲禪師《禮觀音文》

一、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

學道惟貴痛切,一刻不可放過

學道惟貴痛切,一刻不可放過。蓋從無始劫以來,迷而不...

消費與惜福

消費這個詞裡的消有滅的意思,費有福的意思。人們每時...

只要好好念佛,在哪都一樣

那年春天,我與幾位師兄到東林寺拜見大安法師,法師正...

是否有人比佛陀更強

一次,佛陀遇到四位孔武有力、正試著搬動一塊巨石的壯...

善男子善女人的含義

善男子(梵kula-putra;巴kula-putta;藏rigs-kyi b...

一聲阿彌陀佛,唯佛與佛能究盡

【原文】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

思惟十二光如來的功德

阿彌陀佛這十二光如來的這種功德我們要常常思惟。當我...

禪並不一定要靜坐,但是要有靜坐的基礎

靜坐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它能促進身體的健康及心理...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生命不過是靈魂隨業流轉而不斷生生...

【佛教詞典】愛敬法

(修法)又曰敬愛法。為愛敬神佛之修法也。又使人起愛...

【佛教詞典】座忘

(術語)坐禪時忘失自家現前之世界也。...

【視頻】夢參老和尚《六親眷屬為何變仇人》

夢參老和尚《六親眷屬為何變仇人》

【視頻】天台尋宗

天台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