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寬嚴法師:六度與生死輪迴

寬嚴法師  2011/04/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戒、定、慧三學是佛門修持者的途徑,而大乘菩薩復於戒、定、慧之外加佈施、忍辱、精進,合稱為六度,亦稱六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是梵語(Parmita),義為到彼岸。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抵彼岸;學佛的人,在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六波羅蜜多就是舟筏,行六波羅蜜多,就可渡過生死輪迴的苦海,到達涅槃(Nirvana)——解脫的彼岸。

一、佈施度(Dana——Paramita)。就是施捨,施捨是多方面的,並不專指錢鈔財物而言。根據《本生經》(Jataka Story)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以頭目腦髓、肢節手足佈施,捨身飼虎,割肉餵鷹等,都是高度佈施的一種,時稱為內施;而以國城妻子、田園財物作佈施的,稱為外施。

佈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以己資財隨分施與的,叫做財施。以佛法教導眾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一切世出世間法,如四諦、十二因緣、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經中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施可以長養眾生慧命,令永不再感受三界輪迴的苦果。救護眾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佈施不難,但要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確不容易。三輪體空者,即無佈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正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也就是「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佈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Sila—Paramita)。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修行大乘菩薩道,不但要消極地止惡,更應積極地為善,以淨化身、口、意諸業;因為持戒能使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為妄想執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出家沙彌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唯菩薩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受持六重二十八輕戒的。

三、忍辱度(Ksanti—Paramita)。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也就是內心能忍受外來的侮辱及惱害而不生嗔恨。當知辱字,包括對於身心一切寒熱、飢渴、水火、刀兵、老病、死苦、蛇蠍、蚊虻,以及嗔罵、譏侮、訶毀、打罵等等苦惱。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能忍,則其他諸忍亦較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於窮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頹喪卑鄙之念不生;於富貴順遂的順境中,忍令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令遷流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飢渴寒熱創痛諸苦。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上佔據一個位置了。

忍辱也有三種:

(1)耐怨害忍。凡無理受人侮辱,也要忍耐不報,凡事不能忍則一無所成,學佛的人應以忍辱為第一行門。

(2)安受苦忍。安心忍受眾苦所迫,決不中途動搖,能安受所有苦楚,則有苦盡甘來的日子,一切皆有成就。

(3)諦察法忍。心生邪念,意欲妄為,當此心身動搖之時,應該諦觀諸法,以及世界萬物一切是空,於此無自性空,能夠有所悟入,深信忍可,是為諦察法忍。

四、精進度(Viraya—Paramita)。純一無雜為精,鼓勇直前為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顯發真如妙心,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精進也有三種:莊嚴精進、攝善精進和利生精進。

(1)莊嚴精進。精即專一,進即進步,凡是創造事業或學佛的人都要勤勉,進行所業,立志堅強,遠離薄弱,則沒有不成功之理。

(2)攝善精進。無論佈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用心持久修習,不可一曝十寒,不敢放逸,否則前功盡棄。

(3)利生精進。利益眾生,不生疲倦,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

五、禪定度(Dhyna-Paramita)。其義為靜慮,在於度散亂。禪定可分為事理兩種:事定者,依境攝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略言之,禪定是在於心力集中,而後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禪定,須自守護六根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老子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亦此之意。

禪定亦有三種: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

(1)世間禪。端坐不思,既無用心,亦未到定,不能為聖,亦不能為賢;但是坐禪既久,自能清淨感覺到四禪天,亦能感覺到偏空、頑空不是真空的境界。

(2)出世間禪。單指向上,不可向下層壞處著想,應專心向善處看齊,凝神玄門,脫盡污漬,內心自然光華。

(3)出世間上上禪。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時,門下弟子八萬四千眾盡皆傾聽。當世尊講畢,手拈蓮花,一切歸於沉寂;獨迦葉尊者悟出其中妙理,破顏微笑,所謂正法眼藏,密契妙心,名上上禪。

六、智慧度(Prajna-Paramita)。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於斷煩惱,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了。

智慧也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

(1)一切智。即所謂通達諸法皆空的智慧,能得這個智慧就可斷煩惱而得解脫,但僅自覺,不能覺他,是屬聲聞人所有的智慧。

(2)道種智。是可知萬有諸法的智慧,得此智慧,就可從空出假,運用佛法度化眾生,使諸所有人類一心向善,追求真理。這是菩薩所有的智慧,要為利益眾生的。

(3)一切種智。是最究竟的大智大慧,能圓滿地通達世出世間萬有諸法的事理,為所具有的一切種智,最圓滿、最究竟、最真實的智慧。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為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於積習;三學具足而不佈施,便不能攝化眾生;佈施而不修三學,只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瞋恚之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渡過生死輪迴的苦海。

吾人學佛,應抱著佛陀慈悲救苦救難的精神,心存利他,不為個人利慾薰心,處處向善看齊,如能照上述六度進行,不但自己一生受用不淺,而且深入人群,普度眾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生死熾燃,苦惱無量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一別成永訣

一直不願意承認這樣的事實,身邊的人是會走的,就在所...

人為何受輪迴?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

人為何受輪迴?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

主導我們生命輪迴就是行蘊

那麼正念真如這一塊,什麼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呢?...

【推薦】我從前生的妄想而來

清朝有一個居士叫王鼎實居士,這個居士從小就很聰明,...

真的有前世嗎

昨天,一名網友不斷追問我:你相信前世嗎?前世真的存...

學佛不為了生死,那是糊塗蛋

學佛,末法時期很亂,大家要用心簡別邪正。學佛是為了...

學佛就是要出離苦惱

現在常有很多人來找師父開示,我問開示什麼?他說他要...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七字經

天下要數忠孝賢,人間能有幾個賢。 只要記得賢人語,...

普勸為人必修淨土

天如《淨土或問》云:今禪者見修淨土,鄙之為愚夫愚婦...

腳底養生功效多

人的腳底有70多個穴位,6條經絡起止於腳上,與人體各髒...

【推薦】念佛的確是一劑無上的良藥

作為一名醫生,我遇到過罹患各種各樣疾病的患者,從醫...

【推薦】能往生的人的資格是什麼

問日:天親菩薩迴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如何使人相信三世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通...

學佛的三大綱目

今天我講的內容是《學佛的三大綱目》。這個題目沒有什...

聖嚴法師:四眾佛子共勉語

這二十句共勉語,並沒有前後一定的連貫關係與次第,不...

大安法師:如何克服貢高我慢之心

貪、嗔、癡、慢、疑是眾生的根本煩惱。慢,就是貢高我...

念《藥師經》專門對治九種橫死

我們剛才講到一個橫死,不該死死了、意外發生的,這裡...

讓內心健康的七戒

一、戒疑 疑心病者,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一言一行...

怎樣知道有觀音菩薩

一、有無的判斷 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世出世間一切法...

為什麼會有十二類眾生

這一大科叫作約因標名。這個因指的是眾生的五陰,叫作...

靜坐的利益與方法

靜坐的利益 靜坐是佛法修行的一法,對於身心健康,確為...

佛陀勸誡比丘勿以神通度眾

昔日,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難陀城的波婆利...

拜佛有三層意義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

【佛教詞典】上品貪行

【上品貪行】 p0232 瑜伽九十二卷一頁云:三因緣故,補...

【佛教詞典】九顯一密

(術語)真言宗判十住心中前九住心為顯教,後一住心為...

【視頻】佛頂尊勝陀羅尼

佛頂尊勝陀羅尼

【視頻】妙境法師《金師子與浣衣子》

妙境法師《金師子與浣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