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寬嚴法師:六度與生死輪迴

寬嚴法師  2011/04/15  大字體  護眼色

戒、定、慧三學是佛門修持者的途徑,而大乘菩薩復於戒、定、慧之外加佈施、忍辱、精進,合稱為六度,亦稱六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是梵語(Parmita),義為到彼岸。過渡的人須乘舟筏橫越中流以抵彼岸;學佛的人,在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六波羅蜜多就是舟筏,行六波羅蜜多,就可渡過生死輪迴的苦海,到達涅槃(Nirvana)——解脫的彼岸。

一、佈施度(Dana——Paramita)。就是施舍,施舍是多方面的,並不專指錢鈔財物而言。根據《本生經》(Jataka Story)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曾經以頭目腦髓、肢節手足佈施,舍身飼虎,割肉餵鷹等,都是高度佈施的一種,時稱為內施;而以國城妻子、田園財物作佈施的,稱為外施。

佈施可分為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以己資財隨分施與的,叫做財施。以佛法教導眾生,使其因而得度者,叫做法施。一切世出世間法,如四諦、十二因緣、五戒、十善,人天因果,皆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經中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法施可以長養眾生慧命,令永不再感受三界輪迴的苦果。救護眾生苦難,予以精神慰藉,使其遠離恐怖者,叫做無畏施。

佈施不難,但要達到三輪體空的境界確不容易。三輪體空者,即無佈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也無所施的物,正是《金剛經》上所稱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也就是「行慈悲而不執有我,知無我而不斷慈悲」,只求慈悲發揚光大,不特沒有望報之心,也絕無能施之念,這是佈施的最高境界。

二、持戒度(Sila—Paramita)。有止惡修善的意義。修行大乘菩薩道,不但要消極地止惡,更應積極地為善,以淨化身、口、意諸業;因為持戒能使真如佛性逐漸顯露,而不為妄想執著所纏縛。

持戒有在家與出家之分,在家者受持三皈五戒,出家沙彌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唯菩薩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不分在家出家。以其身份的不同,所持戒相亦有受持六重二十八輕戒的。

三、忍辱度(Ksanti—Paramita)。忍是能忍的心,辱是所忍的境;也就是內心能忍受外來的侮辱及惱害而不生嗔恨。當知辱字,包括對於身心一切寒熱、飢渴、水火、刀兵、老病、死苦、蛇蠍、蚊虻,以及嗔罵、譏侮、訶毀、打罵等等苦惱。凡情最難忍受的莫如侮辱,辱若能忍,則其他諸忍亦較易做到。

忍辱不但是忍別人給予的辱,同時更要忍自己所遭遇的境。要於窮困病苦的逆境中,忍令頹喪卑鄙之念不生;於富貴順遂的順境中,忍令驕矜沉迷之念不生;於不順不逆、萬法生滅的常境中,忍令遷流移易之心不生。

忍辱不但是忍心理上的侮辱戕害順逆諸境,且要忍生理上的飢渴寒熱創痛諸苦。忍辱是與內心的煩惱賊作戰,煩惱時時在我人心頭伺機蠢動,我人若一念不忍,煩惱即在我人心上佔據一個位置了。

忍辱也有三種:

(1)耐怨害忍。凡無理受人侮辱,也要忍耐不報,凡事不能忍則一無所成,學佛的人應以忍辱為第一行門。

(2)安受苦忍。安心忍受眾苦所迫,決不中途動搖,能安受所有苦楚,則有苦盡甘來的日子,一切皆有成就。

(3)諦察法忍。心生邪念,意欲妄為,當此心身動搖之時,應該諦觀諸法,以及世界萬物一切是空,於此無自性空,能夠有所悟入,深信忍可,是為諦察法忍。

四、精進度(Viraya—Paramita)。純一無雜為精,鼓勇直前為進。精進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長;未生之惡念令不生,已生之惡念令速斷。修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妄念,去執著,顯發真如妙心,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精進也有三種:莊嚴精進、攝善精進和利生精進。

(1)莊嚴精進。精即專一,進即進步,凡是創造事業或學佛的人都要勤勉,進行所業,立志堅強,遠離薄弱,則沒有不成功之理。

(2)攝善精進。無論佈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用心持久修習,不可一曝十寒,不敢放逸,否則前功盡棄。

(3)利生精進。利益眾生,不生疲倦,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

五、禪定度(Dhyna-Paramita)。其義為靜慮,在於度散亂。禪定可分為事理兩種:事定者,依境攝心;理定者,如《大乘起信論》所說:「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於正念。」略言之,禪定是在於心力集中,而後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修禪定,須自守護六根下功夫,儒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之語。老子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亦此之意。

禪定亦有三種: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

(1)世間禪。端坐不思,既無用心,亦未到定,不能為聖,亦不能為賢;但是坐禪既久,自能清淨感覺到四禪天,亦能感覺到偏空、頑空不是真空的境界。

(2)出世間禪。單指向上,不可向下層壞處著想,應專心向善處看齊,凝神玄門,脫盡污漬,內心自然光華。

(3)出世間上上禪。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說法時,門下弟子八萬四千眾盡皆傾聽。當世尊講畢,手拈蓮花,一切歸於沉寂;獨迦葉尊者悟出其中妙理,破顏微笑,所謂正法眼藏,密契妙心,名上上禪。

六、智慧度(Prajna-Paramita)。是由禪定所證得的,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但這種智慧並不是世人博學多聞的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這種智能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因此,修六度即在於斷煩惱,得智慧。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就見到我們的本來面目了。

智慧也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

(1)一切智。即所謂通達諸法皆空的智慧,能得這個智慧就可斷煩惱而得解脫,但僅自覺,不能覺他,是屬聲聞人所有的智慧。

(2)道種智。是可知萬有諸法的智慧,得此智慧,就可從空出假,運用佛法度化眾生,使諸所有人類一心向善,追求真理。這是菩薩所有的智慧,要為利益眾生的。

(3)一切種智。是最究竟的大智大慧,能圓滿地通達世出世間萬有諸法的事理,為所具有的一切種智,最圓滿、最究竟、最真實的智慧。

修六度,必須相資相行,不可缺一。因為智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於積習;三學具足而不佈施,便不能攝化眾生;佈施而不修三學,只種下人天福報;持戒而不能忍辱,難調瞋恚之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則始勤終懈。所以一定要六度兼修,才能圓滿大乘菩薩的二利之行,渡過生死輪迴的苦海。

吾人學佛,應抱著佛陀慈悲救苦救難的精神,心存利他,不為個人利慾薰心,處處向善看齊,如能照上述六度進行,不但自己一生受用不淺,而且深入人群,普度眾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是我們花了太多的...

惑業未盡的高僧也難出輪迴

歷代開悟而沒有了生死的,他就必然要輪轉。有可靠的資...

體悟苦諦的小沙彌

在人間,父母、子女親情難以割舍,面臨生離死別之時更...

凡夫的六根就是輪迴的根源

人有六根,有六塵,有六識,這是我們身心的一種組合。...

【推薦】比「斷惡修善」更高檔次的教理

你可以去問問福報大的人快樂嗎?他會說很難講,有時候...

生命的顛倒與真實

厭離娑婆的心,和欣求淨土的心,可以是互動的,有時候...

今世修福慧,後世得富貴

命終之時,若想帶著自己所積蓄的錢財、寶物至後世去享...

【推薦】把快樂的果報迴向淨土

我們講到實相的義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大藏經】佛遺教經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遺教經)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

【大藏經】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大藏經】【註音版】准提咒持誦儀軌

准提咒持誦儀軌...

一句彌陀最方便

一句彌陀最方便 不費工夫不費錢 但求一念無間斷 何愁...

六道輪迴裡,每個人都在進行這種比賽

某居士世代篤信佛法,早年常親近虛雲老和尚,這次來台...

四條佛家妙語,每人受用終生

佛家妙語之一: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 此語雖人人皆知...

學佛的人一定要學忍辱

嗔心,就是瞋恚無忍的心,為三毒之一。人若生了嗔心,...

心開意解(法語短語)

親近善士 學佛依止考察善知識,要有證德像恵能大師這樣...

關於吃豆腐您所不知道的秘密

豆腐是咱們老百姓最熟悉不過的食品了,但是,豆腐究竟...

無事最可貴

朋友來喝茶聊天,問說:覺得什麼樣的生活最好? 我說:...

輪迴的世界真的美好嗎

當我談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少數年輕氣盛、富足高貴的人...

拿金斧頭的觀音菩薩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囉那囉」,這句的意思是觀世音...

聖嚴法師《悟的定義》

悟的意思,就是本來不知道的,突然間知道了;但是佛教...

改形易道,這個是生命的真相

這個「吾」和「身」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要認知到...

遠離塵勞定心禪修

佛法說人生有八苦,其中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

勿讓「慢心」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

長與幼

據《十誦律》記載,佛陀在講敬僧時,提到自己過去世的...

古大德持誦《阿彌陀經》的感應

天樂迎空 在宋代有一位唐世良居士,他以誦《阿彌陀經》...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

【佛教詞典】足食戒足相

亦名:足相 子題:前境足、境足、食飽足、飽足、食無飽...

【佛教詞典】提婆地提婆

(人名)Devātideva,譯曰天上天。佛未出家時之名。...

【視頻】觀經十六觀之日想觀

觀經十六觀之日想觀

【視頻】學佛人要先有正知正見(紹雲老和尚)

學佛人要先有正知正見(紹雲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