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蓮池大師:僧訓日紀

蓮池大師  2023/05/2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蓮池大師:僧訓日紀

法師省己之訓

《法炬陀羅尼·法師品》云:「夫法師者,常應慈愍,愛語謙下。若懷嫉妒,心存勝負,獲大重罪。慈心說法,成大功德,能消世間種種供養。假以高大獅子寶座、無價名衣,奉上法師,未足報恩。而彼法師雖受斯事,應深慚愧,勿起貪著,不得我慢。」

為利養出家之訓

《大寶積經》云:彌樓揵馱佛滅後,諸大弟子皆亦隨佛入於涅槃。諸大弟子滅度之後,多有眾生皆作是念:「沙門法中安隱快樂,我等何不各共出家?」出家之後,唯行三事:一、常周旋往來白衣捨;二、唯貪著利養自活;三、長養肌肥,無有福慧。行是三事,不修餘業。頭陀細行妙法,多皆廢捨,復不讀誦。時國王子名陀摩尸利,聞天神指示,乃辭父母,剃除鬚髮。問諸比丘:「彌樓揵馱佛云何說法,教諸弟子?我得聞已,當如說修行。」諸比丘言:「我等不聞佛所說法,但隨和尚、諸師所行,汝今亦應行如是法。」爾時陀摩尸利比丘,答諸比丘言:「汝等必從貧賤出家,是故今者但貴衣食。所行如是,白衣無異。汝等今應與我共求佛深淨法。」時諸比丘以偈答言:「我等所為者,是事皆已得。衣食極豐足,免離王使役。安隱甚快樂,無敢輕慢者。白衣時苦惱,今皆無復有。是即名涅槃,第一快安樂。過是事以外,我皆不複用。」爾時陀摩尸利比丘聞此偈已,心則悲惱,涕零啼泣。即便捨離此諸比丘,獨入山林幽遠之處,精誠一心,欲求深法。先時彌樓揵馱佛有大弟子名為堅牢,修空閑行,獨住深山,少欲知足,心樂遠離,所作已辦,六通三明,大阿羅漢。所住深山石窟壁上,書此偈言:「生死不斷絕,貪慾嗜味故。養怨入丘冢,唐受諸辛苦。身臭如死尸,九孔流不淨。如廁蟲樂糞,愚貪身無異。憶想妄分別,則是五欲本。智者不分別,五欲則斷滅。邪念生貪著,貪著生煩惱。正念無貪著,餘煩惱亦盡。」陀摩尸利比丘,經歷深山,見此偈已,讀誦思惟其義。未久之間,得五神通。

慈心功德之訓

《般舟三昧經》云:「慈心比丘,終不中毒,終不中兵,火不能燒,入水不死,帝王不能得其便。」

為勿憂衣食之訓

《佛藏經》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但能一心行道,終亦不念衣食所須。如來白毫相中百千億分光明,其中一分,供諸弟子,假使一切世間人皆出家,隨順法行,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

檢心待女人之訓

《長阿含經》第四卷云: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檢心。」

八退八進之訓

《長阿含經》第九卷云:「云何八退法?懈怠比丘,乞食不得,便作是念:‘我於今日乞食不得,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即便臥息。得食既足,復作是念:‘我朝乞食,得食過足,身體沉重,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即便臥息。設或執事,便作是念:‘我今執事,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即便臥息。設欲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必有疲極,今日不得坐禪、經行。’即便臥息。設少行來,便作是念:‘我朝行來,身體疲極,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即便臥息。設欲少行,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必有疲極,今者不得坐禪、經行。’即便臥息。設遇小患,便作是念:‘我得重病,困篤羸瘦,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即便臥息。所患已瘥,復作是念:‘我瘥未久,身體羸瘦,不能堪任坐禪、經行。’即便臥息。

「云何八精進?乞食不得,即作是念:‘我身體輕便,少欲睡眠,宜可精進坐禪、經行。’乞食得足,便作是念:‘我今食飽,氣力充足,宜勤精進。’設有執事,便作是念:‘我向執事,廢我行道,今宜精進。’設應執事,便作是念:‘明當執事,廢我行道,今宜精進。’設有行來,便作是念:‘我朝行來,廢我行道,今宜精進。’設欲行來,便作是念:‘我明當行,廢我行道,今宜精進。’設遇患時,便作是念:‘我得重病,或能命終,今宜精進。’患得小瘥,復作是念:‘我病初瘥,或更增動,廢我行道,今宜精進。’」

不捨頭陀苦行之訓

《增一阿含經》第九卷云:世尊告迦葉:「汝今年高朽弊,可捨乞食,乃至諸頭陀行。亦可受諸長者請,並受衣裳。」迦葉對曰:「我今不從如來教。」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饒益,度人無量。所以然者,此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亦當久在於世。是故諸比丘所學,皆當如迦葉所習。」

△十二頭陀行

一、阿蘭若。(今居蘭若,華言「寂靜」,宜顧名思義。)

二、常乞食。(今安坐,檀越送食,宜知慚愧。)

三、次第乞。(今送食,須貧富等觀。)

四、一食。(今三時粥飯,宜知慚愧。)

五、節量食。(今獨飽,宜分與禽獸。)

六、過中不飲漿。(今晚食,宜知慚愧,夜分加倍精進。)

七、糞掃衣。(今好衣,宜知慚愧。)

八、但三衣。(今多衣,宜知慚愧。)

九、塚間坐。(今住好屋,宜知慚愧。)

十、樹下坐。(今住好屋,宜知慚愧。)

十一、露地坐。(今住好屋,宜知慚愧。)

十二、但坐不臥。(今開夜放睡,宜知慚愧。)

不教弟子之訓

《菩薩善戒經》第四卷云:「旃陀羅等,及以屠兒,雖行惡業,不能破壞如來正法,不必定墮三惡道中。為師不能教呵弟子,則破佛法,必定當墮地獄之中。為名譽故,聚畜徒眾,是名邪見,名魔弟子。」

供養父母之訓

《彌沙塞部五分律》第二十卷云:畢陵伽婆蹉父母貧窮,欲以衣供養而不敢,以是白佛。佛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

互相輕毀之訓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第三卷云:「學事比丘,輕毀坐禪、佐事比丘。坐禪比丘,亦輕毀學問、佐事比丘。佐事比丘,亦輕毀坐禪、學問比丘。是故陀羅驃,以坐禪力,常現光明,兼知臥具,勸佐眾事,滅相輕毀勝負心故。」

攝養徒眾之訓

《毗尼母經》第六卷云:「養徒眾,一法事攝,二衣食攝。常應方便教授眷屬,莫令多求。攝令坐禪、誦經、修福,於此三業中應教。復應觀徒眾樂多言否?樂多眠否?樂在家否?樂聚集調戲否?復應觀誰行如法,誰行不如法。若如法者,應加衣食,乃至法味,數數教授。若不如法者,應語令去。後時改悔者,還聽在眾。從無臘乃至九臘,是名下座。從十臘至十九臘,是名中座。從二十臘至四十九臘,是名上座。五十臘以上,國王、長者、出家人所重,是名耆舊長宿。」

偷盜僧物之訓

《法苑珠林》第七十四卷云:「方等經云:菩薩言:五逆十惡,我所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多得利養之訓

《法苑珠林》第九十二卷云:「《雜寶藏經》云:阿闍世王為提婆達多日送五百釜飯,多得利養。諸比丘白佛。佛言:‘莫羨提婆得利養。’而說偈言:‘芭蕉生實枯,蘆葦亦復然。駏驢懷妊死,騾驢亦復然。愚貪利養苦,智者所嗤笑。’」

五僧冥報之訓

《洛陽伽藍記》云:後魏崇真寺僧惠嶷,死七日活,雲與五比丘,次第於閻羅王所閱過。一是寶明寺僧智聰,云:「生來苦行,坐禪為業。」得升天堂。二是般若寺僧道品,云:「誦《涅槃經》。」亦升天堂。三是融覺寺僧曇最,云:「講《華嚴》、《涅槃》,領眾千人。」王言:「講經眾僧,我慢貢高,心懷彼我。比丘之中,第一粗行。」即言付司。青衣十人,送入黑門。四是禪林寺僧道弘,云:「教化四眾檀越,造一切經像。」王言:「沙門之體,必須攝心道場,志念禪誦,不預世事。教化求財,貪心即起。」亦送黑門。五是靈覺寺寶真,云:「原作太守,捨家資造寺,休官入道。雖不禪誦,禮拜不缺。」王言:「卿作太守,枉法取財。假作此寺,非卿之力,何勞說此?」亦送黑門。惠嶷以錯召放還,白胡太后。後遣黃門訪問五寺,並雲有此五僧,死來七日。生時業行,如嶷所論不差。

不修禪定之訓

《無諍三昧》云:「《勝定經》言:茲復有人,不修禪定,身不證法,散心讀誦十二部經,乃至恆河沙劫講說是經,不如一念思惟入定。但使發心願坐禪者,已勝十方一切論師,何況得禪定者。論師白佛言:‘我等多聞總持,講說無礙。十六大部,敬我如佛。世尊何故不讚我等,獨讚禪定?’佛告諸論師:‘汝等心亂,假使多聞,何所益也?汝欲與禪定角力,如盲眼人,欲睹眾色;如無手足,欲抱須彌;如折翅鳥,欲飛虛空;如蚊子翅,欲遮日月;如無船舫,欲渡大海,無有是處。汝等論師,亦復如是。’復次《毗婆沙》中說:‘若有比丘,不肯坐禪,身不證法。散心讀誦講說文字,辨說為能。不知詐言知,不能詐言能,高心輕坐禪人。如是論師,死入地獄,吞熱鐵丸。出為豬羊雞狗等身。’」

聲名無益之訓

《摩訶止觀》云:「昔鄴洛禪師,道播河海。住則四方雲仰,去則千百成群。隱隱轟轟,亦有何益?臨終皆悔。修行至此,審自斟酌。智力強盛,須廣利益。如其不然,且當安忍,深修三昧。行成力著,為化未晚。」

〖校注〗「須廣利益」,原本「廣」作「棄」,據《摩訶止觀》大正藏電子本改。

念思二字之訓

《善見毗婆沙律》第四卷云:「念想者何?於觀處初置心,是名念。以心置觀處,中心徘徊觀處,是名思。譬如鐘聲,初大後微。初大聲者如念,後微者如思。如鳥翔,初動如念,後定如思。如蜂採花,初至如念,後選擇如思。」

菩薩精進之訓

《大寶積經》云:「彼二菩薩行精進時,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欲臥,未曾起念欲坐,未曾一返屈身蹲踞,未曾再食,未曾起念稱量飲食咸淡甘苦辛酢美惡。每乞食時,未曾觀彼授食人面,為丈夫耶?為婦人耶?乃至童男童女,皆不瞻視。居止樹下,未曾仰面觀於樹相。所著衣服,未曾再易。未曾一念起於欲覺、恚覺、害覺。未曾起緣親裡,若父若母,兄弟姊妹,及諸眷屬。未曾起念仰觀虛空,日月星宿,雲霞等色。未曾起念從陰影處至光景處,從炎熱處至清涼處。於嚴寒時,未曾起念覆厚暖衣而取溫適。未曾起念論說世間無益之語。是二菩薩,行如是等堅固精進。」

評曰:「於千歲中,未曾起念欲臥」下,每事有「於千歲中」四字。此大菩薩事,非凡夫所及。特表而出之者,使人知菩薩千歲中無念。而我等一歲中、一月中、一日中,乃至一時中,尚不能行,寧不愧哉?更不勉力而行少分,亦難矣!

〖校注〗「而取溫適」,原本「取」作「最」,據《大寶積經》大正藏電子本改。

誡勉出家之訓

慈恩法師《出家箴》云:「捨家出家何所以,稽首空王求出離。三師七證定初機,剃髮染衣髮弘誓。去貪瞋,除鄙吝,十二時中常謹慎。煉磨真性若虛空,自然戰退魔軍陣。勤學習,尋師匠,說與同人堪倚仗。莫教心地亂如麻,百歲光陰等閑喪。踵前賢,學先聖,盡假聞思修得證。行住坐臥要精專,念念無差始相應。佛真經,十二部,縱橫指示菩提路。不習不聽不依行,問君何日心開悟?速須究,似頭燃,莫待明年與後年。一息不來即後世,誰人保得此身堅?不蠶衣,不田食,織女耕夫污血力。為成道業施將來,道業未成爭消得?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濕回幹養育成,要襲門風繼先祖。一旦辭親求剃落,八十九十無依托。若不超凡越聖流,向此因循全大錯。福田衣,降龍缽,受用一生求解脫。若因小利繫心懷,彼岸涅槃爭得達?善男子,汝須知,遭逢難得似今時。既遇出家披縷褐,猶如浮木值盲龜。大丈夫,須猛利,緊束身心莫容易。倘能行願力相扶,決定龍華親授記。」

垂戒實修之訓

永明壽禪師《垂誡》云:「學道之門,別無奇特,只要洗滌根塵下無量劫來業識種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斷絕妄緣,對世間一切愛慾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饒未明道眼,自然成就淨身。若逢真正導師,切須勤心親近。假使參而未徹,學而未成,歷在耳根,永為道種。世世不落惡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頭來,一聞千悟。須信道真善知識,為人中最大因緣,能化眾生得見佛性。深嗟末世誑說一禪,只學虛頭,全無實解。步步行有,口口談空。自不責業力所牽,更教人撥無因果。便說飲酒食肉,不礙菩提。行盜行淫,無妨般若。生遭王法,死陷阿鼻。受得地獄業消,又入畜生、餓鬼,百千萬劫,無有出期。除非一念回光,立即翻邪為正。若不自懺自悔、自度自修,諸佛出來也無救你處。若割心肝如木石相似,便可食肉。若吃酒如吃屎尿相似,便可飲酒。若見端正男女,如死尸相似,便可行淫。若見己財、他財,如糞土相似,便可侵盜。饒你煉得到此田地,亦未可順汝意在。直待證無量聖身,始可行世間逆順事。古聖施設,豈有他心?只為末法僧尼,少持禁戒,恐賺他向善俗子多退道心,所以廣行遮護。千經所說,萬論所陳。若不去淫,斷一切清淨種。若不去酒,斷一切智慧種。若不去盜,斷一切福德種。若不去肉,斷一切慈悲種。三世諸佛,同口敷宣。天下禪宗,一音演暢。如何後學,略不聽從,自毀正因,反行魔說?只為宿熏業種,生遇邪師。善力易消,惡根難拔。豈不見古聖道:‘見一魔事,如萬箭攢心。聞一魔聲,如千錐劄耳。’速須遠離,不可見聞。各自究心,慎莫容易!」

一心念道之訓

趙州云:「老僧除二時粥飯是雜用心處。」又云:「若一生不離叢林,不語十年五載,已後佛也不奈你何。」

仰山偉禪師,律身甚嚴,宴坐忘夜旦。居一室,謝絕交遊。有過偉者,虛己座以延之。躬起炷香,叉手而立。南公聞之,以為太絕物。對曰:「道業未辦,歲月如流。大根器如雲門、趙州,猶曰:‘我二時粥飯是雜用心。’又曰:‘我豈有工夫閑處用?’偉何敢囿世情,事清談乎?」

蔣山元禪師云:「岑樓之木,本於毫末。滔天之水,始於濫觴。清淨心中,無故動念,危乎岌哉!」

《正法念處經》云:「一切迷惑,由多言語。是故應當空閑曠野寂靜之處,獨無餘人,在一處坐,一心正念,壞煩惱魔。一切親舊知識、兄弟,來去相見,語言皆離。」

《佛本行集經》云:「若在少年,若在中年,或復老年。但須速求應所辦者,早令得辦。莫使淹遲,宜速疾作。」

《根本薩婆多部》云:「假令登定,暫得無憂,不能斷煩惱。若見諦理,煩惱斷除。」

《盤山語錄》:「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哪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粉身碎骨,唯心莫動。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幡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讚歎亦如此,譭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處。」

古德云:「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又云:「暫時不在,猶如死人。」

中峰《警策歌》云:「行也做,坐也做,尺寸光陰休放過。」

趙清獻公藥欄壞不修,人問之,曰:「安可以此事動吾一念乎?」

雜記解惑之訓

經云:「禪有極妙內樂,眾生捨之而求外。不得內心之離欲,而於色慾中求樂。」

「諸天有七寶自娛,後墮沸屎地獄。人中多聞,世智辨聰,後墮豬羊禽獸之類,無所別知。」

「眾生無恩於菩薩,而菩薩常欲利益眾生。眾生奪菩薩命,割截身體。而菩薩以第一佛樂慧命,與諸眾生。」

「諸欲難可解,何以能釋之?觀身得實相,則不為所轉。」《智論》云:「實相者,所謂畢竟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蓮池大師文章列表

在家如大夢,出家猶如遇險得脫

一 在家猶如大夢 在這茫茫生死苦海中的人生,本是同做...

出家人要好好辦道,不要往錢多的地方跑

現在,我們講二祖寺這個道場。《楞嚴經》第九卷講:曠...

念佛為主,持咒為輔

至於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為兼帶,以持咒...

蓮池大師論出家利益

【原文】 古德云:最勝兒,出家好。俗有恆言曰:一子出...

【推薦】六個方法可以懺除過去和現在所造的罪業

無始以來我們造了無數的業,逐一受報,什麼時候才能成...

早晚課要怎麼做才能更有效果

在家做定課的你,也許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堅持。在家如...

功夫用到純熟程度,那種境界是不思議的享受

今天,我們能在這個道場用功辦道,首先要想想慧可祖師...

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沒有區別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侵犯中華大地,民不聊生。南華寺主...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盂蘭盆經

佛說盂蘭盆經...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楞嚴經共10卷)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

學會用感恩心對待人和事

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處於生滅成壞中...

念頭像一條流動的河

我們常常覺得念頭是一段一段的,實際上不是。心像一條...

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

從佛法的角度,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最後...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

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

恭敬的剃頭師

過去有位沙門,請一位在家的剃頭師為其剃頭。剃完頭,...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

憨山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

攝取大量蔬果,能增強記憶力

最近一項研究調查了2533名45至60歲的健康男性及女性,...

尊重師長為何如此重要

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

世間有四種事不可能獲得

佛告訴諸比丘說:世間有四種事不可能獲得。哪四種呢?...

學佛人既要修福也要修慧

佛陀住世時,經常開示弟子修行要福慧雙修,才可有成就...

慈心不殺 世世無患

過去,在羅閱只國外五百里處有一座山,山中住著一戶人...

慧律法師《佛教與人生》

【我(們)擁有什麼?】 今天,來到新加坡這個地方,看...

修淨業的人,要對五欲深生厭離

第十疑,往生行業疑。 問題的提出,就是由於前面九個疑...

捐獻血小板的德超法師:有什麼事比挽救生命更重要呢

有這麼一位佛教僧人:從2009年7月起,他在廣州、佛山、...

一句戲言墮獼猴身

佛在世時,有一群婆羅門教徒行於樹林、溪邊(婆羅門教...

常念佛及觀音聖號,決無產難之苦

女人能從小常念佛及觀音聖號,後來決無產難之苦。或一...

【佛教詞典】無有勝利

【無有勝利】 p1065 大毗婆沙論十六卷六頁云:無勝利者...

【佛教詞典】金剛鎖菩薩

金剛鎖,又作金剛鎖。(一)金剛鎖,梵名 Vajra-sphota...

【視頻】宏海法師《宗教不宜混濫論》

宏海法師《宗教不宜混濫論》

【視頻】妙境法師《怎樣拜懺才能滅罪除障》

妙境法師《怎樣拜懺才能滅罪除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