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道者應具備這三種心

2023/04/06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學道者應具備這三種心

明末清初,處於衰落期的禪宗呈現出一派復興的跡象,僧尼人數繼續增加,士大夫也紛紛逃禪,在這樣一個時期出現了一些名僧高士,破山海明禪師便是其中之一。

破山海明禪師(1597—1666),本是名門之後,生逢亂世,立志出家,一生歷經磨難,先後參訪多人,最後在密雲圓悟處受法,後回蜀弘法,歷盡艱險,靈活傳教,創立了雙桂禪派。

這一禪繫在我國西南地區繁衍分化,三百多年來,延續不斷,名僧輩出,住持川、滇、黔地區各大寺廟,成為明以後西南地區最有影響的禪派,長期與江南禪宗分庭抗禮。

參學方法是禪僧達到開悟的途徑、採取的方法,可說是參禪的法門、要旨。在參學方法方面,破山海明禪師提出了不少主張,主要有:下功夫、三心、三善、參學行關係、以參生死為要、參話頭、疑悟關係、自參與拜師關係等。以下依次加以闡述。

下功夫

參學首先是要下功夫。破山將人之頑性喻為牛,而下功夫就是牧牛。「吾人之頑性,牛也,加以鞭繩,工夫也。如是牧之,久則頑而自化,為淳也。」(本文所用引文皆來自《破山禪師語錄》,後文不再標註)下功夫講究實在,下真功夫。只有堅持到底,才會成功。「做工夫,如急水灘頭撐篙相似,撐得一篙,退卻十篙。拚命捨死撐去,撐得無可用力處,撥轉船頭,處處皆岸也。勉之。」

破山強調功夫的漸修,「如磨鏡法相似,去了一層,又有一層,粗中有細,細中有微,微中有密,直待垢盡明現,到那無下手處一段光明,埋沒不得。此是真受用,真快活,亦不必著著問人者是也。」

下功夫是一步一步來,一步一個境界。「學道如登萬仞山,行一步是一步境界。畢竟要亡身捨命,一直到頂,萬萬不得至時,莫生恐怖退屈,自有到頂時也。」

三心、三善

破山認為學道者要有三種心:信心、精進心、遠大堅固志心。他說:

學道貴乎明心見性,則為究竟處也。然而做工夫,必須先發三種心,一者信心,信自心是佛故;二者精進心,遇境不退故;三者,發遠大堅固志心,畢竟克果故。如是具此三心,期生死不相干之地,了鬼神覷不破之機,必此而得也。就中素所信所疑,或念佛、或誦經,日有定課,此是漸入之門。及以念佛,至一心不亂,淨念相繼為則也。參誦有經義不明,語關未透處,是話頭,是巴鼻,不可終日因循,即在行住坐臥,茶裡飯裡,無容間斷,把作一件最要緊事做。以恆心為主,不出一動一靜,忽地裡觸發,如貧得寶,如暗得燈,如飢得食,始信佛祖不欺人也。

信心即信自心是佛,不假外求,這是最重要的。破山說:「信乃入道之漸,疑乃悟道之因,不疑則不悟;信乃道之本,不信不能入。」

精進心,即上面所講下功夫,光有信心不行,信心只是一種信仰,而要真正得道還要實修,精進心便是要人去實際修行,不斷地努力上進。

遠大堅固志心實際上就是堅定的意志力,學道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最後才能成功。

「三心」外又有「三善」。

「第一,才上蒲團,眼當平視,休去歇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則身安道隆也。即佛曰初善。

第二,行住坐臥,惟一話頭,頓在面前,如澄潭秋月,觸波瀾而不散,然後發大疑情也。即佛曰中善。

第三,從舉起處承當,言句下頓了,如擲劍揮空,勿論及之不及,貴承當不貴推託也。即佛曰後善。」

「三善」實際上是修行的三個階段,初善是開始,中善是高潮,後善是結束、開悟。

參學行關係

參即參悟;學即學習,這裡指對經典的研讀,向老師的請教;行即實踐、實行。參、學、行是參學過程的三個方面,怎麼處理好這三方面的關係,破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參和學各有用處,互相補充。他說:「出家志在參學,參不透則學,學不透則參,此兩者,亦不可偏廢。若獨學而不參,只益見聞;若獨參而不學,愈益我慢。」

又說「或學或參,執此兩事,學不圓參,參不透學,不可以志退屈,畢竟此事,為賢為聖,非虛語也。」「參學二門,志在恆遠。茶裡飯裡,一動一靜,參不透便學,學不圓便參,畢竟有個倒斷也。」

參、學相結合,並能一直堅持下去,才能最終得到開悟。對於學與行,破山批評了當時的參禪者學、行不應的毛病,認為要學以致用,邊學邊行才行,他說:「古之學者,行解相應,行事實,出言吐語,無不實也。今之學者,行說不一,行在一邊,說在一邊,故於此道,隔絕如山,與水不相交涉,水勝山崩,山勝水泄。」

以參生死為要

破山認為參生死為參學的關鍵。「相宇曾居士索法語,老僧信筆書數語,以佳其志。盡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大,謂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況無人代得;此速,謂入息雖存,出息難保,尚莫能知。」

生死是人生的大事。「發足操方,遠塵離俗,所圖何事?惟要痛念生死,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若識生之來處,死處亦會,則不枉千山萬水,草鞋行腳。步步踏實地,不疑佛,不疑祖,自已亦不疑」,看透生死才可參禪。

「晚參,示眾云:‘參禪無秘訣,只要生死切,生死苟切,頭頭自是平貼。如聞報賊來相似,各各胸次中,忽起驚疑怖懼,使之於逃,動之於竄。畢竟到那千里萬里無殃之地,不自平貼,而自平貼矣。是以參禪之法,與此不別,急於生死關頭,討個活路。自然出言吐氣,定國安邦。’」

生死是參禪的一道關口,過得了這一關才可得道。「學道人志須遠大,一切時中,只將個怖生死底心,刻刻在念,看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不拘歲月,以徹為度。然所徹者,不是別有個物在。不疑生,不疑死,如此則法法頭頭,無不是子放身捨命處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對治修行中的昏沉散亂

作為我們用功夫的人,在這種環境中,應該怎麼樣來對治...

星雲大師《得失心》

得失之間,是歡喜?是悲傷?你有過這種經驗嗎? 日前...

成功的秘訣

一、禪悟成功 有一高僧,弟子問其成功原因,答曰:吃...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洞山禪師有一天在過河時,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

打坐的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

宣化上人:多退初心

人有時最初發心要學佛法,或者最初發心想要出家,但出...

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定境的淺深,有四種差別。所以古人說:禪中無慾,欲中...

聖嚴法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心中無事,不受干擾 默,是不要將一切現象,當成...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

《四十二章經》第四章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

往生到極樂後的正報身心相貌

我們看第十七,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

念佛蒙佛護念,所以不會著魔,有這麼回事嗎

有人問省庵大師:參禪全靠己力,所以多易著魔。念佛則...

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質

古人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今社會,雖不說物慾橫...

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受到什麼樣的熏習

你要想成道,想斷煩惱;你想精進,想多念念佛、多拜佛...

弘一法師的彌陀淨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師畢生鑽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處處...

慧律法師《增進快樂的三個要件》

釋迦牟尼佛說人造十惡。身體有三種惡業:殺,殺人、殺...

書房挨著衛生間,是不是對佛像及經書不恭敬

問: 至誠恭請法師慈悲開示,家裡有佛像,也有經書,但...

【推薦】家是修行的最佳道場

以感恩心還舊債 我們常聽人家講:夫妻是緣,兒女是債,...

我們最該多說的兩個字

一個週日的早晨,我剛行堂回來,看著同學在水池邊彎著...

「信」字,德之端也

信,德之端也。 人言為信,這是一個會意字,即只要是人...

「清珠投於濁水」與「喊破喉嚨也枉然」如何理解

問: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

【推薦】菩提心的十種譬喻

菩提心的十種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個。 【譬如大...

斌宗法師《涅槃是什麼》

前言 修學佛法最後的歸趣在求證涅槃,那麼學佛修行的...

如此誦經,可得大利益

誦經,有三個重點(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

【推薦】念佛還要持戒

一、念佛,體會佛的心願,就會照戒律去做 (一)以為受持...

【佛教詞典】除世貪憂

於諸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

【佛教詞典】無相方便地

即大乘起信論所立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遠行地。因此地之...

【視頻】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

昌義法師《2005年唐縣顯龍寺佛七開示》

【視頻】慧律法師《居士不能狂妄,看不起出家人》

慧律法師《居士不能狂妄,看不起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