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學道者應具備這三種心

2023/04/06  大字體  護眼色

學道者應具備這三種心

明末清初,處於衰落期的禪宗呈現出一派復興的跡象,僧尼人數繼續增加,士大夫也紛紛逃禪,在這樣一個時期出現了一些名僧高士,破山海明禪師便是其中之一。

破山海明禪師(1597—1666),本是名門之後,生逢亂世,立志出家,一生歷經磨難,先後參訪多人,最後在密雲圓悟處受法,後回蜀弘法,歷盡艱險,靈活傳教,創立了雙桂禪派。

這一禪繫在我國西南地區繁衍分化,三百多年來,延續不斷,名僧輩出,住持川、滇、黔地區各大寺廟,成為明以後西南地區最有影響的禪派,長期與江南禪宗分庭抗禮。

參學方法是禪僧達到開悟的途徑、採取的方法,可說是參禪的法門、要旨。在參學方法方面,破山海明禪師提出了不少主張,主要有:下功夫、三心、三善、參學行關係、以參生死為要、參話頭、疑悟關係、自參與拜師關係等。以下依次加以闡述。

下功夫

參學首先是要下功夫。破山將人之頑性喻為牛,而下功夫就是牧牛。「吾人之頑性,牛也,加以鞭繩,工夫也。如是牧之,久則頑而自化,為淳也。」(本文所用引文皆來自《破山禪師語錄》,後文不再標註)下功夫講究實在,下真功夫。只有堅持到底,才會成功。「做工夫,如急水灘頭撐篙相似,撐得一篙,退卻十篙。拚命舍死撐去,撐得無可用力處,撥轉船頭,處處皆岸也。勉之。」

破山強調功夫的漸修,「如磨鏡法相似,去了一層,又有一層,粗中有細,細中有微,微中有密,直待垢盡明現,到那無下手處一段光明,埋沒不得。此是真受用,真快活,亦不必著著問人者是也。」

下功夫是一步一步來,一步一個境界。「學道如登萬仞山,行一步是一步境界。畢竟要亡身舍命,一直到頂,萬萬不得至時,莫生恐怖退屈,自有到頂時也。」

三心、三善

破山認為學道者要有三種心:信心、精進心、遠大堅固志心。他說:

學道貴乎明心見性,則為究竟處也。然而做工夫,必須先發三種心,一者信心,信自心是佛故;二者精進心,遇境不退故;三者,發遠大堅固志心,畢竟克果故。如是具此三心,期生死不相干之地,了鬼神覷不破之機,必此而得也。就中素所信所疑,或念佛、或誦經,日有定課,此是漸入之門。及以念佛,至一心不亂,淨念相繼為則也。參誦有經義不明,語關未透處,是話頭,是巴鼻,不可終日因循,即在行住坐臥,茶裡飯裡,無容間斷,把作一件最要緊事做。以恆心為主,不出一動一靜,忽地裡觸發,如貧得寶,如暗得燈,如飢得食,始信佛祖不欺人也。

信心即信自心是佛,不假外求,這是最重要的。破山說:「信乃入道之漸,疑乃悟道之因,不疑則不悟;信乃道之本,不信不能入。」

精進心,即上面所講下功夫,光有信心不行,信心只是一種信仰,而要真正得道還要實修,精進心便是要人去實際修行,不斷地努力上進。

遠大堅固志心實際上就是堅定的意志力,學道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最後才能成功。

「三心」外又有「三善」。

「第一,才上蒲團,眼當平視,休去歇去,一條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則身安道隆也。即佛曰初善。

第二,行住坐臥,惟一話頭,頓在面前,如澄潭秋月,觸波瀾而不散,然後發大疑情也。即佛曰中善。

第三,從舉起處承當,言句下頓了,如擲劍揮空,勿論及之不及,貴承當不貴推託也。即佛曰後善。」

「三善」實際上是修行的三個階段,初善是開始,中善是高潮,後善是結束、開悟。

參學行關係

參即參悟;學即學習,這裡指對經典的研讀,向老師的請教;行即實踐、實行。參、學、行是參學過程的三個方面,怎麼處理好這三方面的關係,破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認為參和學各有用處,互相補充。他說:「出家志在參學,參不透則學,學不透則參,此兩者,亦不可偏廢。若獨學而不參,只益見聞;若獨參而不學,愈益我慢。」

又說「或學或參,執此兩事,學不圓參,參不透學,不可以志退屈,畢竟此事,為賢為聖,非虛語也。」「參學二門,志在恆遠。茶裡飯裡,一動一靜,參不透便學,學不圓便參,畢竟有個倒斷也。」

參、學相結合,並能一直堅持下去,才能最終得到開悟。對於學與行,破山批評了當時的參禪者學、行不應的毛病,認為要學以致用,邊學邊行才行,他說:「古之學者,行解相應,行事實,出言吐語,無不實也。今之學者,行說不一,行在一邊,說在一邊,故於此道,隔絕如山,與水不相交涉,水勝山崩,山勝水泄。」

以參生死為要

破山認為參生死為參學的關鍵。「相宇曾居士索法語,老僧信筆書數語,以佳其志。盡謂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大,謂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況無人代得;此速,謂入息雖存,出息難保,尚莫能知。」

生死是人生的大事。「發足操方,遠塵離俗,所圖何事?惟要痛念生死,看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若識生之來處,死處亦會,則不枉千山萬水,草鞋行腳。步步踏實地,不疑佛,不疑祖,自已亦不疑」,看透生死才可參禪。

「晚參,示眾云:‘參禪無秘訣,只要生死切,生死苟切,頭頭自是平貼。如聞報賊來相似,各各胸次中,忽起驚疑怖懼,使之於逃,動之於竄。畢竟到那千里萬里無殃之地,不自平貼,而自平貼矣。是以參禪之法,與此不別,急於生死關頭,討個活路。自然出言吐氣,定國安邦。’」

生死是參禪的一道關口,過得了這一關才可得道。「學道人志須遠大,一切時中,只將個怖生死底心,刻刻在念,看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不拘歲月,以徹為度。然所徹者,不是別有個物在。不疑生,不疑死,如此則法法頭頭,無不是子放身舍命處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讓女人氣質改變,態度優美,一切如意的辦法

佛陀住世的時候,有少女名叫寶女,特到佛陀之處,請問...

人生五難

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是最早追隨佛陀出家的弟子。佛陀成...

修行要「遠離粗言,修習善語」

修行要遠離粗言,粗言就是粗惡的語言,包括妄語、綺語...

文珠法師《人應有的責任》

各位法師,居士,今天是全世界最吉祥而又最喜慶的日子...

只要多說一句話,就能種下很多善果

經常會看到一些感人的文章,就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正所...

親見虛老真功夫,方知機辯不是禪

光緒二十七年秋,法忍老人有赴終南之舉。先命月霞法師...

參禪為什麼開不了悟

我們參禪為什麼開不了悟?就是偷心不死啊。其實話頭無...

念阿彌陀佛後,還念八十八佛,這是雜修嗎

問: 感恩師父遠道而來為我們講經開示。我的問題是:善...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瑜伽焰口》十二召請文

焰口是佛教傳統的佛事儀式之一。瑜伽為印度語,意為相...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訣是把死字頂在頭上! 近年...

橘子皮的17種神奇用途

導語: 橘子好吃且營養豐富這你肯定知道,但是橘子皮...

念佛求往生不應怕死

有些念佛同修,平時也發願求往生。一旦檢查是癌症,便...

控制情緒是成功和快樂的要訣

人一旦受情緒控制,就會戴上有色眼鏡,看不到真實的世...

佛陀度化毒龍的故事

昔日,佛在羅閱祇城比留畔迦蘭陀尼波僧伽藍弘化。在優...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吃素的原因來自兩個最起碼的認知

我們不要以為這些飛禽走獸、海里生物、家養牲畜就理所...

怪獸的傳說

在無邊無際的森林裡,有一棵樹冠簇密的老樹。也不知從...

降伏內心淫念慾望的方法

有一次,尊者賓陀羅婆羅陀闍在婆磋國游化,住在首府拘...

聰明的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好的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如何為病人臨終之人造福迴向

【 復次,普廣! 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

痛苦不是我們的全部

生命中充滿痛苦,但它同時也充滿了很多奇跡,像藍天、...

《法華經》開示面對事情的三個態度

《法華經》說: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

淡然面對一切

關於清政府任命劉銘傳為台灣總督,有一段小故事: 當時...

【推薦】施食只會有功德,不會有任何風險,有佛經為據

施食只會有功德,不會有任何風險,有佛經為據: 1、有...

【佛教詞典】依草附木

禪林用語。又作依草附葉。本指人死後生緣未定之際,精...

【佛教詞典】色光

(雜語)諸佛之光明有色光智慧光之二種。...

【視頻】佛教動畫:大富大貴的秘訣

佛教動畫:大富大貴的秘訣

【視頻】妙境法師《捉猴的啟示》

妙境法師《捉猴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