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淨界法師  2021/11/1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2講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頁,甲二、隨文釋義。

我們前面簡單的介紹《念佛圓通章》的修學,是分成兩大部分: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這個理觀,簡單的說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這一念心怎麼觀呢?要按照《楞嚴經》的開示,大方向是兩個根本:一個是攀緣心,一個是常住真心。所以在《楞嚴經》當中,剛開始先引導我們修理觀,你要知道:你這個念頭一動,這個念頭是攀緣的、是常住的、是不生滅的,或者是隨境生滅的,你要先清楚。

從攀緣心、真心當中,我們開始慢慢的理解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就知道這個妄想是自性空的,常住真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開始念念的隨順,這樣子就達到所謂的云何應住,讓菩薩在剛開始修行之前,你要安住在真實的體性,你沒有真實的因,不可能達到真實的果。三卷半講完以後,阿難尊者非常歡喜,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偈頌: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這段偈頌,古德形容它是讚美人法。剛開始先讚美能說法的人,說這《首楞嚴王經》是誰說的呢?是妙湛總持不動尊的佛陀說的。佛陀怎麼能夠說呢?因為他具足妙湛、具足總持、具足不動尊,他有三種功德,所以他有資格說。那他講什麼法呢?首楞嚴王世希有,這個法門太稀有了。他有什麼效果呢?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它能夠對我產生很大的破妄、顯真的效果,使令我真實的找到內心的根本。但是找到根本,並不表示能夠遠離虛妄,因為這個習氣是無始劫熏習而成。所以阿難尊者聽完三卷半以後,看這個偈頌,他是真實明白了。但是他明白了真妄的差別,他下一步開始要說明怎麼樣離開妄,所謂的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他開始要願今得果成寶王,開始要趨向真實的佛道,這當中必須要有方便,這個講到事修了。這個時候因為《楞嚴經》是強調根本,你只要根本對了,那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那什麼方法都好,所以佛陀這個時候並沒有直接回答,反而說:你們在座的諸位法身菩薩,你們都是過來人,你們講講你們自己怎麼返妄歸真的。這當中,二十五位菩薩次第的說明,其中第二十四位菩薩,就是第二十四個圓通,就是《本經》說的念佛圓通,他剛開始起立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相貌?我們看第一段白佛歸敬之儀:

甲二、隨文釋義(分三:乙一白佛歸敬之儀;乙二正述所修法門;乙三結答圓通方便)

乙一、白佛歸敬之儀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這個時候,前面有二十三位菩薩,就講到自己返妄歸真的過程,講完以後,大勢至法王子,我們看消文的地方: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我們前面說過,大勢至菩薩的特色,他的光明特別殊勝,他的身相也特別光明,他內心也有智慧的光明,來引導這些三惡道眾生離苦得樂,所以他的威德之所以廣大,因為他有光明。身為一個光明的菩薩,他是什麼樣的功德呢?他是法王子,《法華經》說佛為法王,於法自在,法身菩薩將來繼承佛位,所以叫法王子。也就是說他這種光明的功德,是隨順於佛道的,他是法的王子,他不是魔的王子。身為一個法的王子,這個時候他起來的時候,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他起來的時候不是一個人起來,跟他同倫──同倫就是同參道友。

這個同倫在古德的註解上說:什麼叫同倫呢?在因地上共同修學念佛三昧,這些菩薩剛開始在凡夫的時候,都是靠著憶佛、念佛而成功的,因地上共修念佛三昧。在果地上,同以念佛三昧來教化眾生。他現在成就法身菩薩了,就以過來人的身份,說明過去是凡夫怎麼成佛的呢?就是憶佛、念佛,當然要先安住在真實的根本,果地上以念佛三昧來教化眾生,所以叫作同倫。

有多少呢?有五十二個階位,不是五十二個菩薩,是五十二個階位,這個時候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以大勢至法王子為代表,就從座位站起來,頂禮佛足來白告佛陀,他自己的修學過程。我們來看這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菩薩的階位,每一部經典所說有一些差異,《楞嚴經》把凡夫到成佛,分成五十二個階位,這五十二個階位事實上在經典上是判做七個階位、七個差別:

幹慧地——雖有事觀,未得理水。

十    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

十    住——住在三昧,觀佛實相。

十    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

十迴向——迴念佛心,向佛心住。

十    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

等    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

─糅合《李炳南居士講表》─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以下我們根據李老居士的分判,李老居士是站在念佛的角度,就是完全配合《念佛圓通章》的角度,來分判五十二階位的內涵。我們看第一個幹慧地:幹慧地修學的特色是雖有事觀,未得理水。這個幹就是乾燥,沒有智慧之水。也就是說這個菩薩,他在憶佛、念佛的時候,雖然有事相的觀照,他身業也禮拜、口業也讚歎、意業也觀想,但是他對清淨本性觀照的智慧是薄弱的。

也就是說,他雖然已經知道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但是他平常當中,跟攀緣心還是打成一片,雖然偶爾會起觀照,但是時間是比較少的。也就是說他事修的成分多,理觀的成分少,因為這個攀緣心,它在我們的心中,實在是太久太久了,這剛開始都是這樣。就是說事修多,迴光返照的少,這叫幹慧地。但是他雖然沒有理觀,他也開始調伏攀緣心、對治攀緣心了。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到了十信位的時候,他的理觀慢慢的生起了。其實佛法的信跟願是在一起的,一個人的內心開始觀照,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他產生跟三世諸佛同樣體性的觀照,他就產生一個成佛的願望。依止這個信心跟願望,他的力量就更大了,幹慧地其實對未來成佛的目標還是猶豫不決的。他在信願當中,到底是產生什麼相貌呢?信佛是心,信心作佛。當他生起理觀的時候,他相信他跟佛的體性是沒有差別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知道他這一念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能念所念是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他相信感應道交是完全可能做到的。

從體性上信佛是心,佛的功德跟你這一念心是沒有差別的;但是在作用上,他也不忽略信心作佛。理觀雖然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是當我們作因緣觀的時候,我們看到我們一念清淨心光明的鏡子上面,有很多的陰影,有很多如夢如幻殺盜淫妄的罪業在那個地方存在,所以在事修上:他不斷的禮拜、懺悔,從身業的拜佛,來滅除自己過去因為身業造的殺盜淫的罪業。口業不斷的稱嘆彌陀的名號,來滅除他過去口業所造的兩舌、綺語、妄言、惡口的罪業;靠著心中對阿彌陀佛的皈依觀想,來滅除過去這個意業的貪瞋癡。

所以他在理觀當中,雖然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但在事修上,他也是很誠懇的身業禮拜、口業稱嘆、意業觀想,使令這一念心,慢慢的仰仗佛力,來滅惡生善。所以這個十信位的菩薩,是理觀、事修都具足了:在理觀上產生強烈的信願,他相信感應道交的可能性;在事修上,他開始很勇敢的面對過去如夢如幻的罪業,仰仗佛力來消滅它。所以這個十信位的菩薩,比幹慧地就更加進一步了,因為他理觀慢慢的生起。

當然,幹慧地跟十信位,大部分來說都是外凡資糧位,理觀的時間少,事修的時間多,這個是外凡的特色。所以說外凡位的菩薩,其實主要的是念他佛,還是仰仗佛力加被的多。但是到了十住就不同了,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個是內凡加行位,自他兼念。

我們看十住,住在三昧,觀佛實相。這個住簡單的講,就是對實相理如實安住,也可以說他對阿彌陀佛的功德也如實的安住。他安住的主要理由,是因為他成就了禪定。一個人在散散亂亂的時候,他有時候跟理性相應,有時候跟妄想相應,他是進進退退的。這個加行位菩薩的住,主要就是住在三昧,因為他有禪定的力量,他的修行已經不是在散亂心修止觀了,他在禪定當中是觀察兩件事情:第一個是觀佛,第二個是觀實相。

他入根本理觀的時候,他開始觀照他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體性是空寂的,所以我這念心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也就是說,三世諸佛的功德,我是有可能成就的;無量無邊的罪業,我是有可能消滅的。為什麼?因為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觀察實相,在他整個成佛之道,給他一個很大的大乘信心。雖然有這個信心,他也知道他有些如夢如幻的罪業要消滅,怎麼辦呢?這個時候觀佛,開始觀察佛的依正莊嚴,來消滅他的罪障,對於對佛菩薩的皈依,仰仗佛力來破除罪障,所以我們說多障眾生念佛觀,就是這樣。就是這個人障礙太多,直接觀佛是最簡單。這個地方就是說,這個菩薩在禪定當中,一方面修真如觀,一方面修佛菩薩的莊嚴觀,這個人的修行就安住下來了。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這個行主要的是利他的妙行。前面的安住,他大部分的修行,是偏重在自利的功德。經過十住以後,這個菩薩的大悲心慢慢的生起來,因為他的身心世界得到安定了,他開始去關懷這些週遭的如母有情。他怎麼做呢?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他以念佛來滅除自己的罪障、增長自己的福報;他也廣設方便,來引導眾生念佛,在這個地方蓋個念佛堂、到那個地方蓋個講堂等等,來幫助眾生這個苦惱的心、沒有資糧的心,慢慢引導他的心,跟佛的功德接觸,他開始有一些度眾生的方便,這個行就是指利他的妙行開始活動。

十迴向,迴念佛心,向佛心住。這個菩薩經過住行,包括自身的安住、包括利他的妙行,這個時候他產生一個廣大的福德跟智慧的資糧。這兩種資糧應該怎麼辦呢?迴向中道實相,他開始向佛道迴向,迴念佛心,向佛心住。他不斷身業的禮拜、口業的稱嘆、意業的觀想,這個時候在念念的念佛當中,累積了廣大的資糧力。這個時候,這個資糧力不能跑到人天福報去,他把它回轉過來,向佛的功德安住、向中道的實相安住。所以古德說,十住叫做從假入空,十住位的菩薩偏重自利的;十行叫從空出假,這個行開始走出佛堂,開始走入人群,開始度化眾生;十迴向就是屬於迴向中道了,向中道的法界開始進步了。所以這個十住、十行、十迴向,基本上可說是一方面念自性佛,一方面念他方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這是自他兼念。

我們看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這個地是形容菩薩內心的狀態。菩薩的內心為什麼叫大地呢?因為他有三種功德:第一個、這個菩薩安住不動:不為煩惱所動,他斷惡的力量特別強,他這個攀緣心到十地的時候,都還有微細的攀緣,但是這個攀緣心跟我們凡夫不同。我們凡夫被攀緣心一刺激,我們就只好心隨妄轉,跟它妥協;但是十地菩薩的攀緣心,他不為所動,就像大地,人在上面走來走去,大地是不動的。第二個、生長萬物:它不但是消極的不動,它能夠滋生種種的草木,表示他能夠生起種種波羅蜜的善法。

第三個、荷負一切:前面講斷惡、修善,這個地方講大悲,他能夠平等的幫助種種的眾生趨向佛道。這個十地的菩薩,如果落實在念佛三昧是怎麼樣呢?叫心地觀佛,地如佛地。他以他的清淨心來觀察佛陀,他這個時候以清淨心跟佛陀的清淨心心心相印,也就是古德說的:他這個時候跟三世諸佛是同一個鼻孔出氣。他能念的心跟所念的心,真實達到性空寂。所以他每一次的觀佛,每一次都成就佛的功德,都真實的出現,地如佛地,他每一次的觀佛,都能夠轉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真正做到即眾生心,投大覺海。

到等覺的時候,憶佛念佛,去佛不遠。這個等就是他望於佛陀,猶差一等。他雖然不斷的憶佛念佛,雖然還差一等,但是跟佛的萬德莊嚴,已經相去不遠了。

這五十二個階位,一般的五十二階位,理觀是相同、根本是相同,根本都是回歸到清淨的本性,這個是不能有差錯的,這個一差錯,這五十二個階位就差錯了,理觀根本是相同,但是事修,一般我們的事修是依止六波羅蜜,而這個地方的事修是依止念佛三昧,有所不同。只是在剛開始的幹慧地跟十信,這個念佛三昧偏重在信願的成分多,理觀的成分少;到了十住、十行、十迴向的時候,他不但是信願,他真實的觀察到──其實他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不二的;到十地等覺的時候,這個理觀的力量更大。

這個念佛三昧是這樣子的,我們在斷惡修善的時候,其實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看小乘人在修行的時候,他觀察五蘊的過失相、雜染相──不淨、苦、無常、無我,而產生厭離。就是說我們在返妄歸真的時候,第一個、你選擇雜染法當你的所觀境,然後產生厭離,這是一個方法。第二個、我們不觀雜染法,我們直接觀清淨法,看佛陀是怎麼樣。你的心經常憶佛、念佛,你自然遠離雜染法、自然生起清淨法,這是比較用鼓勵的方式。一種是你喜歡雜染法,我就讓你知道什麼叫做雜染法,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你自然遠離了;第二個、你很苦惱,喜歡雜染,就把佛的清淨相給你看,看久了,你自然就遠離雜染,成就功德莊嚴。

我們過去講一個實際的例子,在法國有一個百貨公司的店員,因為經濟不景氣被裁員而失業,失業以後變成乞丐,變成乞丐以後,他太太跟他離婚,小孩也離開他。他一無所有,非常的灰心,就想要自殺。這個時候,他的朋友帶他去算命,算命先生說:哎呀,你這個八字,你是拿破侖的轉世,你怎麼可以自殺呢?他想我是拿破侖轉世,他剛開始也不知道拿破侖是誰,但是他想我前世是拿破侖,這個時候他到圖書館,把所有拿破侖的事情找出來,開始研究拿破侖的、憶念拿破侖、觀想拿破侖(哈──)。

這個時候,他內心產生一個廣大的功德,不屈不撓,愈挫愈勇,他開始恢復信心,他說:破產算什麼、沒有錢算什麼,這個都是小事情。他恢復信心以後,開始重新出發,又找到一個卑微的工作,然後慢慢慢慢做,最後成為法國最大連鎖百貨公司的老闆。後來商業週刊訪問他說:有人說你是拿破侖轉世?他說:其實我不是拿破侖轉世,但是在我失敗的時候,我不斷的觀想拿破侖,對我產生很大的幫助。

所以諸位要知道,你心中不斷的想什麼,這件事情對你的生命是有影響的。當然我們的想最好是憶佛念佛,因為它會產生一個感應的力量、產生一個引導的力量。這個地方就是說,他從凡夫到成佛,除了觀照他清淨的本性,產生了廣大的菩提心以外,他整個自利、利他都是念佛三昧。這麼多的菩薩就站起來,講他過去的修學經驗。好,我們看下一段:

乙二、正述所所修法門(分二:丙一陳白古佛授法;丙二詳喻感應道交;丙三法合顯示深益;丙四述己自利利他)丙一、陳白古佛授法

前面是講階位,這個地方講法門,先看第一段陳白古佛授法。這個念佛三昧是怎麼傳承的呢?是誰傳給你的呢?先講過去的傳承,我們看經文: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個地方我憶,因為這是發生在過去,這二十五個圓通,都是過來人的陳述。這個時候大勢至菩薩說:我回憶在過去的時間當中,有多久呢?像恆河沙劫。這個劫是一個時間相,就是說人壽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增加一歲,從十歲一直增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叫增劫;然後再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再減少一歲,一直減到十歲,這叫減劫,一個增劫、一個減劫加起來叫一劫。這樣恆河沙的劫,這個時間很長,這個是講他發生的時間相。

這個時間相有什麼內容呢?有三個內容值得我們說: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大勢至菩薩在因地的時候,他在凡夫的時候,他第一個親近的佛叫無量光佛,在這一劫的時間當中,十二如來,相繼一劫,他過去跟佛有緣,所以他前前後後總共親近了十二尊佛陀,在一劫的時間。在他親近的十二尊佛陀當中,最重要回憶的一尊佛,其最後佛,這尊佛對他太重要了,這尊佛叫做超日月光。他雖然親近了十二尊佛,為什麼他特別把最後一尊佛提出來呢?因為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大勢至法王子就說:他過去剛開始親近的是無量光佛,蕅益大師講這十二如來:

第一個是無量光佛;第二個是無邊光佛,;第三個是無礙光佛,光明沒有障礙的;第四個是無對光佛;第五個是焰王光佛;第六是清淨光佛;第七是歡喜光佛;第八是智慧光明佛;第九是不斷光佛,他的光是不斷絕的;第十是難思光佛,這個光明是很難思惟的;第十一是無稱光佛;第十二是超日月光佛。

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說,大勢至菩薩他站起來跟佛陀白告過去的修學經驗說:我過去在凡夫的時候,我第一個親近的是無量光佛,這當中相續親近了十二尊佛,而值得我一提的是超日月光佛,這尊佛對我整個菩提道的影響太大了。為什麼呢?因為彼佛教我念佛三昧,他正式的傳授給我念佛三昧的修學方法,對我一生產生很大的變化。

我們看批註,這個批註有三個地方值得我們去探討,第一個是佛光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前面大勢至菩薩所親近的佛,從他的名號來看,因為名以召德,我們可以確定這十二尊佛都跟光明有關係,光明都很殊勝。佛陀的光明代表什麼意思?這個值得我們探討。

佛光:

智光──性德圓彰,佛佛道同。

身光──依本願力,示現有異。

佛陀的光明有兩種:一個是智光,性德圓彰,佛佛道同。這個是約內心來說的。我們習慣性把愚癡當做黑暗,把智慧當做光明,如果是這樣子的話,那是清淨本性的彰顯,從這樣子來說,每一尊佛是沒有差別的。如果這個光明是就著身相,我們看佛陀,他不但是形狀美好,還有光明,那這個就著他過去本願的不同,那每一尊佛就有差別。你看釋迦牟尼佛的光明一由旬,阿彌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國,這就有所不同。

諸位如果今生有志於修念佛三昧,你是以佛陀的功德來當做本尊相應的話,那你要知道念佛三昧的特色是什麼。諸位知道什麼是念佛三昧?為什麼我們經常說多障眾生念佛觀?你這個人障礙很重,你修數息觀也不行、修不淨觀也不行、修慈悲觀也不相應,我什麼觀都修不來,那這個是好,那你修念佛三昧,因為你多障。那麼念佛三昧的特色是什麼你知道嗎?身為念佛三昧有兩個特色,是別的三昧所沒有的:第一個、有佛陀本願的攝受,第二個有光明的攝受。

本願的攝受偏重在來生的安樂,這尊佛他有什麼本願,你念他的佛號,對你來生有幫助。有的佛說:你來生不求生到我的淨土,你只要憶念我的佛號,你來生會特別莊嚴。也就是說你憶念他的時候,你就會跟他的本願相應,那他的本願加持你,對你整個成佛之道,產生了加分的效果。當然每一尊佛的本願不同,所以你念每一尊佛,他對你的加持也有所不同。講本願的加持,當然是偏重在來生,來生的果報你才看得到,你今生念佛,你本願看不到,但第二個光明的攝受,你今生就感覺得到,它能夠消除罪障、增長福報。你看在念佛的人,跟你修習其他觀行的人,那是有所不同的,他的身上有一種無形的光明。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看《靈峰宗論·卷第六》,蕅益大師寫一個勸念佛序,他講了一個實際的公案,他說:在明末的時候,在桐城有兩個好朋友,這兩個好朋友從小在一起玩,在一起長大,長大以後籌了一點錢,到遠地去做買賣的生意。拿這個錢到這個地方買東西,到另外一個地方賣,然後把賺來的錢,再買東西賣掉。這兩個朋友到他方去,做完生意以後,賺了錢準備回來,結果其中一個朋友生病死掉了。這個時候,另外一個朋友很悲傷,就地把他埋葬以後,把另外一半的錢帶回去給他太太。

他太太起了疑心,就說:可能是賺了很多錢,你把我先生害死了,拿一部分錢給我而已。這個時候他的朋友覺得很冤枉:我怎麼可能做這種事呢?我們從小就是好朋友、好兄弟,怎麼可能做這種事呢?但是他朋友的太太一直不肯相信。這個時候,這個人愈想愈冤枉,就跑到他朋友的墳墓前面,晚上一直哭訴說:你看,你在這個地方死掉可好了,我現在被冤枉了,你要出來給我講幾句公道話。他的朋友果然就出來講公道話,他的朋友是以鬼神的相現出來,說:那沒關係啦,你把我帶回去,我直接跟我太太溝通。這個朋友說:好,你能夠直接跟你太太溝通,那當然最好不過,洗刷我的冤情。這個朋友就帶著這個鬼神,慢慢慢慢的坐船回去。

在坐船的時候,有時候這個船會碰到一點風浪,不是很順,看這意思,他朋友平常是念佛的,一起風浪的時候他就念佛,他是沒有說念什麼佛,總之就是念佛,他一念佛的時候,那不得了,放大光明,他那個鬼神朋友馬上彈出去。彈出去以後,那個鬼神就說:某某人,我不能夠再跟你回去了,你這一念佛,讓我心神昏眩,我跟在你旁邊,你一念佛的時候放大光明,我心神昏眩,我根本沒有辦法跟著你。這樣子好了,前面有一棵樹,我就在那個地方休息,你把我太太接過來,晚上在這個樹上我再跟他溝通。這個朋友就把他的太太接過來。後來這個朋友就得到一個啟示:哎呀,我是生死凡夫,我一念佛的時候就放大光明!後來這個朋友就出家了,蕅益大師說:後來這個人修行也很有成就。

就是說你今天憶佛念佛的時候,你除了在修行上返妄歸真,你還有兩種功德:第一個、得到佛陀本願的攝受,如果你是到淨土去最好,就算你不是到淨土去,你來生也會得到他本願的加持;第二個、你今生就得到他光明的加持。

我們過去也講過一個公案,這是在經典上的記載,說:以前有一個婆羅門廟,這個廟神的頭是黃金打造的,身體是泥土做的。後來這個廟神的頭晚上被盜賊砍掉了,被偷走了。第二天早上信徒來拜神:哎喲,這個神的頭不見了。大家就議論紛紛。這時候信徒就說:這個神很靈感的、威德很大的,盜賊怎麼可能把他的頭砍掉呢?我不相信,我過去有什麼事向他請求,都是馬上能夠消災的,可見得盜賊要砍神頭的時候,這個神外出剛好不在,要不然他沒有辦法砍斷的。大家就做出這樣的結論。

這個時候,神就附在一個信徒身上說:不對,他砍我的時候我剛好在的。信徒說:那你為什麼被他砍掉呢?你老人家威德這麼大!他說:他本來砍兩下都沒有把我的頭砍掉,後來盜賊一緊張,就念了一聲南無佛(呵呵),結果我一害怕、心虛,他一下就把我的頭砍掉了。他要是不念南無佛,他是砍不掉的。這個時候這些信徒就說:哎呀,稱念佛名,天神驚怖。你看,這個時候信徒就開始學佛。

所以說,雖然有無量三昧,念佛三昧為什麼是三昧中王?因為它有兩種加持力是所有三昧不共的:一個是本願的攝受,每一尊佛在成佛的過程,他一定先經過菩薩,菩薩一定要先發願,那麼他所發的願,你只要念他的佛號,你就得到他願力的加持,你來生就會有不同的果報。第二個是光明的攝受,你能夠滅除很多不必要的業障跟鬼神障。所以這個地方特別把光明強調出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念佛: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念佛當中,這個觀想念佛、觀相念佛我們提過了。我們前面也說過,在念佛當中,善導大師認為觀想、觀相──境細心粗,觀難成就,所以他後來強調持名,所以李老居士就把這個持名開顯出來。持名有兩種:第一個事持:依能念心,念所念佛;一心繫念,不相捨離。剛開始念佛是怎麼念?就是依止你那個皈依的心,來憶念所念的佛號,這個時候念念相續,不相捨離,所以這個地方偏重在修止──奢摩他的止,他這個時候對佛號是無分別住的。

這個理持是一句彌陀,即念反觀;能所雙亡,心佛一如。這個時候他在念佛的時候,他偶爾也迴光返照念佛是誰,為什麼我能夠念佛?這個時候觀察能念的心是畢竟空寂的,所念的佛也畢竟空寂的,這個時候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這個是理持,這個就是在止當中修觀,就是理觀。所以他在因地當中,有事持跟理持:事持偏重在滅惡生善,理持偏重在返妄歸真,各有各的優點。這個地方講到念佛有事理的差別。這個念佛叫作因地,因地的法;三昧是果地的功德。我們先解釋三昧:

淨界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這個三昧又叫做三摩地、等持,平等持心,於一境轉。這個三昧又叫做三摩地,翻成中文叫正定、正受,簡單的說叫做等持,就是內心是平等的,以平等法來攝受這一念心,就是保持寂靜明瞭、明瞭寂靜叫平等,在單一的所緣境相續的安住。

也就是說三摩地的特色:第一個、你的心是明瞭寂靜的;第二個、你所緣境不能變來變去。這個念佛三昧的三昧有兩種:事一心跟理一心。看事相的三昧:以念制念,係心不亂,未見道故,祇能伏妄。這個地方也等於是禪定,沒有觀。就是你這個時候依止念佛三昧來調伏妄想,它是以念頭來對治念頭,這個時候把攀緣心暫時的伏住。但理一心不同,諦實觀察,心佛一如,親見自性,斷惑證真。他這個時候觀察到能念所念性空寂,這個時候見到清淨的本性,達到斷惑證真的效果,這是有止有觀。

這個念佛三昧,我們如果剛開始念佛的人,他是以一種對立的心念佛,一般你不學大乘經典直接念佛的人,他的思考是對立的。什麼叫對立?我是一個卑賤的凡夫、我是一個業障凡夫,能念的心是卑賤的,所念的佛是高貴的,佛陀是萬德莊嚴,這是兩個獨立的自體。沒關係,我是卑賤,你是高貴,那我怎麼樣?我靠著你可以吧!這是一個對立的思考。

但是從歷代祖師所有的開示當中,都知道這樣的念佛不是非常好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一句話說:念佛三昧這個本尊相應法,最重要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念佛三昧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成就廣大的功德、廣大的加持,你要知道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是不二的,這件事情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本尊相應很重視自他不二。

我聽慧天老法師講一個實際的例子,他說在埔裡有一個年青的比丘,這個比丘是住茅蓬的,跟師父住在一起。有一天他跟師父吵架吵得很厲害,後來火大就把三衣都燒了。這件事情以化教來說,這個罪是很重的,你瞋恨心燒掉法衣,那等於是以瞋恨心燒掉佛像,跟出佛身血也差不了太遠,這是重大的逆罪。這個人造了罪以後,他就覺得有罪障,修行就不得力,精神恍惚,障礙重重。

後來他起了慚愧心,就拜訪很多的老和尚看怎麼辦?後來有人建議他說:你現在只有一個方法,一方面受持《楞嚴經》持楞嚴咒,一方面念佛。《楞嚴經》當然就是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開始返觀你的清淨本性作理觀;一方面念佛,仰仗佛力的加被──本願的攝受、光明的攝受,滅除罪障。他就是一方面觀察清淨本性,一方面憶佛念佛,修了六個月,半年,在夢中見到一個老和尚,這個老和尚的身體還放光,在夢中送給他三件袈裟。醒過來以後,他就覺得他的罪消除了,那種恍惚的狀態、粗重的狀態完全消滅了。

所以說,你念佛的時候,如果你是用一種自他對立的心來念佛,其實感應的力量,彌陀本願、光明對你的加持是有限的。所以理觀能夠幫助事修,事修也有助益理觀。所以我們在研究念佛圓通章的時候,你現在要了解首楞嚴王三昧,它是一個迴光返照自性的,它是無不還歸此法界,攝用歸體,念佛三昧是無不從此法界流,依體起用,它是兩個方向,一方面無不還歸此法界,再依止這個不生滅的本性,無不從此法界流,憶佛念佛,你要把這兩個方法掌控得很正確,肯定現生業障消除,來生往生淨土。所以我們這個地方,念佛圓通章的宗旨──理觀、事修,你要掌握好。

好,我們今天的淨土講到這裡。阿彌陀佛。我們回答一個問題:

問:大乘菩薩道要修六度四攝來成就菩提,但念佛人往生西方,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環境那麼好,是不是沒有因緣修習佈施?等到我們回入娑婆的時候,我們是化生還是胎生來度化?

答:如果從《本經》上來看,念佛三昧不一定求生淨土,他是追求佛陀的本願攝受、光明攝受。但是若從《阿彌陀經》來說,它是求生淨土的。求生淨土跟不求生淨土有什麼差別?我們做一個說明。求生淨土,在你的成佛之道,是偏重在上求佛道,因為你親近的都是諸上善人,你剛開始是遠離這些苦惱的凡夫,所以你的福德力跟眾生的緣會比較淡薄,但是你先成就上求佛道,它的特點在於不退轉。有些人不求生淨土,他在三界跟眾生流轉,他會跟眾生結一點善緣,但是他在付出大悲心的時候,也帶動了他的攀緣心,他的大悲裡面夾雜了愛見煩惱,所以他就會有退轉、墮落的危機,但是他的福報肯定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說,你到底要先成就聖道再來修福報?還是先修福報再來成就聖道?這是兩個不同的抉擇。

但是如果你先成就福報,你沒有到淨土去,因為福報現前有可能會引生我們的放逸,因為你這個攀緣心是隨境生滅的。你今生出家,你來生不一定出家,你來生做一個大國王,這個環境一刺激的時候,你的攀緣心在你內心深處,我們講種子在睡眠狀態,睡眠狀態就是──我現在修行很不錯啊,我也沒有什麼煩惱、沒什麼妄想。不對,煩惱在睡眠狀態。睡眠狀態就是說你沒有感覺它存在,但是它存在。你看,這個人在寮房睡覺,他也沒有聲音、也沒有行為,但是他存在,你要是把他吵醒了,他就起來了。

其實諸位要知道,我們現在修行,你現在持戒很莊嚴、念佛很清淨,其實你無量無邊的攀緣心的功能,是處在睡眠狀態,是這樣子的,所以來生就很難講。所以,沒有錯,在過程當中不可能十全十美,你到淨土去也有一些不足我承認,因為你到淨土去,你跟眾生結的緣就會比較淡薄了,比如說你看有些法師出來講經的時候,幾萬人聽,那不得了,他跟眾生結的緣很廣。如果今天你是剛剛從淨土回來的,你講經的時候聽的人不多,你要慢慢跟眾生結緣,但起碼你是一個聖人、聖道。所以這個就是抉擇的問題。往生淨土是先成就聖道,再跟眾生結緣,它的次第是這樣子的,不求生淨土是先跟眾生結緣,再成就聖道,這兩個是不一樣的。

問:請法師開示,何謂凡聖同居土?

答:這個凡聖同居土應該是講西方的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這個名字很清楚了,本來凡夫跟聖人是各有各的法界,你看這個聖人住的地方跟凡夫住的地方,這個業感不同嘛,但是這個土是凡夫跟聖人同居的。也就是說,只要他是初地以內的聖人,包括阿羅漢,都是跟凡夫在一起。凡聖同居土這個地方的範圍很廣,初地以下的土都是,初地以上的就實報莊嚴土了。

問:是否只有極樂淨土才有凡聖同居土?

答:不對。娑婆世界也有凡聖同居土,你怎麼知道喜馬拉雅山沒有聖人呢?也是有的,喜馬拉雅山也是有聖人的,當然也可能是辟支佛、阿羅漢,也可能。但是他生長在娑婆世界,我也生長在娑婆世界,他的內心世界跟我不同,但是同樣是住在地球。但是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豎的,你要看到阿羅漢很難的,很難彼此見聞的;極樂世界是橫超的,彼此可以見聞。

問:法師說任何法門都要有傳承,學蒙山是否念二十一遍金剛陀羅尼,還是每次二十一遍?那麼每一個咒都要有傳承?

答:這個傳承是這樣子的,約密宗來說,它很重視口授傳承,他認為你所有自己看的書都不算,密宗是這個規矩,一定要有人口授、指導,當然這個也有它的道理。因為你自己看書,你是依止你的想法來看書,可能會誤解經義。所以密宗認為:聽是比看更重要。因為你依止攀緣心,你用你的攀緣心、我執我見來看經典,你的解讀對不對是一個問題。所以在藏系裡面的傳承,所有的法門都要上師口授,你要學什麼經,你第一次一定要經過上師的口授,你以後才可以自己看,它的道理就是怕你錯解經義。

你說你要學蒙山,你就自己到圖書館影印講義就自己放,這個過程當中,你這個滅定業真言心中要怎麼想?變食真言要怎麼想?它有它的想法。那這個文字的記載不可能很清楚,有時候你就自己想,那就變成錯誤了。所以這個傳承的意思就是說,最好要有人教你會比較好,這個教的人他聽過懺公師父教,懺公師父傳給A,A再傳給B,B再傳給C,那就對了。所以這個口授的傳承,它的價值比你自己看書來得高,是這樣子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大勢至菩薩與念佛法門

大勢至,梵語摩訶那缽,此雲大勢至。《思益經》言:我...

宏海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緣殊勝,又在我們《...

【推薦】投足震動魔宮殿的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音譯摩訶那缽,又名得大勢、大精進、無邊光...

都攝六根,下手在聽

現在修念佛法門,應當依照大勢至菩薩講的,用如子憶母...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與阿彌陀佛往昔的因緣甚深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那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宣化上人:六根互用念觀音

念觀世音菩薩,不但口念得清清楚楚,而心裡也記得清清...

大安法師: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記

前 言 諸位大德同修: 在結夏安居精進佛七期間,與大家...

文珠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中的一章。...

【大藏經】永嘉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深信切願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麼

問: 請問法師,深信切願定得往生,我相信佛無虛言。但...

中醫如何看素食

隨著素食日益普及,人們逐漸知道素食對健康的好處,不...

你的人生很多時候是浪費在閑扯淡上

有時候,我們可能心血來潮想要修行,不僅僅是閱讀而已...

【推薦】全國各地臨終助念團聯繫方式

全國各地臨終助念團聯繫方式...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六祖壇經》有一句話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意...

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定境的淺深,有四種差別。所以古人說:禪中無慾,欲中...

淨土一法乃諸佛普度眾生之要道

念佛求生淨土一法,乃十方諸佛普度眾生之要道,九界眾...

你不要去執著、去主宰這個妄想

佛陀的大智慧高明在哪裡呢?他沒有要你馬上處理妄想。...

只要戴上佛珠就會吉祥嗎

問: 法師,現在很多人喜歡戴佛珠,只要戴上就會吉祥嗎...

菩薩與羅漢的故事

第一篇 四大菩薩與阿羅漢 其一 中國四大菩薩 中國佛教...

自性是佛,為什麼還要拜佛

問: 自性是佛,為什麼還要拜佛? 大安法師答: 這裡...

西方佛聖,何以貪華麗?

【問。西方佛聖。何以貪華麗。尚美觀耶。此土土古聖賢...

學佛不為了生死,那是糊塗蛋

學佛,末法時期很亂,大家要用心簡別邪正。學佛是為了...

淨土宗的祖師們對戒律是非常重視的

念佛求生一法,雖然仰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但是中國淨土...

淨業正因,以慈心不殺為第一

原文: 淨業正因,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為第一。食肉之...

打坐的姿勢與方法

最理想的坐姿為七支坐法。所謂七支是指對身體要求的七...

【佛教詞典】破邪即顯正

(術語)破邪計邪執者,為直顯正道正見也。是為三論宗...

【佛教詞典】五念門

(名數)淨土論所說,念阿彌陀佛五種之門:一、禮拜門...

【視頻】大安法師《勸發菩提心文》2014

大安法師《勸發菩提心文》2014

【視頻】懺雲法師《過齋堂,羅漢菜,用齋觀法》

懺雲法師《過齋堂,羅漢菜,用齋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