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圓瑛大師  2021/01/17  大字體  護眼色

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

念佛何以能具定學?《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不亂即是定,此乃萬世持名念佛從出之大原,乃金口所親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學之實事。一心者,專一其心,純一無雜;不亂者,湛然寂靜而不動亂。既得一心,自然不亂;果能不亂,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亂,其定力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眾生之心多隨境轉。從朝至暮,從年竟歲,從生至死,都是對境生心,念念分別,起滅不停,紛亂無緒。例如眼根見色,無論是好是丑,則被色動;耳根聞聲,無論是讚是謗,則被聲動;鼻根嗅氣,無論是香是臭,則被氣動;舌根嘗味,無論是美是惡,則被味動;身根對觸,無論是違是順,則被觸動;意根緣法,無論合意不合意,則被法動。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為境動。如果專念於佛,心不攀外境之緣,淨念相繼,則六根都攝,如如不動,即入三摩地(譯正定)矣。

或問:念佛如何可以不為境動?

答曰:念佛之時,其心歸一。心念於佛,佛不離心。六根雖是對境,而不攀緣,自然不為境動,所謂百花叢裡過,葉葉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門。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戀慕於佛,一心專注不散,則雖六門洞開,門外所有種種境界,渾然不見不聞、不知不覺。念佛亦復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分別不生,如古德云:「鐵牛那怕獅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鳥。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自然不被境動矣。

又,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語,譯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經》云:「空閑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豈不是念佛具足定學之明證耶?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問: 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彌陀佛能帶他往生西方嗎...

至誠念佛可以轉業

原文: 又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

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無論做消災延壽還是薦亡的佛事,印祖別具慧眼,提倡:...

河潭和尚念佛成就的不凡事蹟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一位在韓國佛教界不太出名的老和尚...

淨土門中,以願為最

淨土門中,以願為最。凡有願者,終必能滿,如郁頭藍弗...

淨土法門的難信與仰信

淨土法門就由於這樣的至簡至易、至頓至圓,又是從佛的...

往生淨土的願,絕非世俗濁欲

佛教說這個慾望,比如具體談到五欲財、色、名、食、睡...

他的身業全都倒向了世間的事情

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言自...

永覺元賢禪師:示淨土社諸善友七首

一 琉璃寶地黃金相 不在西方不在東 妄想盡銷歸一佛 自...

荷花與污泥

出污泥而不染是荷花的四品質之一。也是荷花最動人的地...

持戒與作善,功德果報天壤之別

戒法跟善法的差別。這是論它的性質,要是討論它所成就...

人的執著從何而來呢

流水是微妙的,雖然有許多卵石圍堵著,水還是能夠繞過...

【推薦】往生淨土不能存僥倖心理

大家要注意,不能看到《觀經》中的下三品往生說,反正...

人生如棋,如何落子無悔

我們從祖師語錄裡能夠看到,禪心從來不會停留在對過去...

十種應當遠離

(一)與世事糾纏不清,一心眷戀世間八法的上師,應遠離...

控制情緒是成功和快樂的要訣

人一旦受情緒控制,就會戴上有色眼鏡,看不到真實的世...

精進破懈怠

懈怠一定墮落。懈怠就是人沒有自信,身體很懶,懶得不...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

聖一老和尚親見觀音菩薩現身說法

在亞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觀音是最為著名的大菩薩。遇...

由於不聽聞此法,有一億菩薩退轉菩提

【原文】 阿逸多①!如是等類大威德者,能生廣大佛法異...

怪獸的傳說

在無邊無際的森林裡,有一棵樹冠簇密的老樹。也不知從...

降伏內心淫念慾望的方法

有一次,尊者賓陀羅婆羅陀闍在婆磋國游化,住在首府拘...

【佛教詞典】十地品

華嚴經之品名。即舊譯六十華嚴之第二十二品(卷二十三...

【佛教詞典】乘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

【視頻】廬山東林寺《彼岸淨土行夏令營》

廬山東林寺《彼岸淨土行夏令營》

【視頻】老和尚與小沙彌

老和尚與小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