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淨界法師  2022/10/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前面講到橋陳那比丘知道:原來三界這個地方是住旅館的,我們是客人。他覺悟到三界是一個苦惱的處所,從這個地方他產生了出離心。有了出離心當然還要有智慧。前面說客人是約果報,這裡是約著我們三界的因地,發明我們的攀緣心。所有的生死的業力,「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我們的攀緣心。

這時橋陳那比丘就說,就像雨後天晴,清澈的太陽緩慢的升天,這個時候陽光透過門窗隙縫照入到房間當中,透過陽光的照射,我們就能夠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塵,這個灰塵上下左右搖擺不定,但是虛空卻是寂然不動的。這個時候他思惟:澄清寂靜的叫做虛空,搖動變化的是灰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前面的橋陳那比丘是看到整個廣大的三界果報是生滅的,這個時候他是向內觀察他的心也是生滅的。你內心生滅,所以你招感生滅的果報。這裡蕅益大師說:我們一般人都看不到灰塵,你看我們現在看不到灰塵,但是你要有陽光照進來,你才看得到灰塵。也就是說,你一個人要不迴光返照,誒,我沒妄想。你不是沒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你就當然感覺不出有妄想。

你看打佛七,打佛七第一天你充滿了自信:誒,我這個人從來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哇!妄想這麼多。因為你打佛七,你開始迴光返照,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這個時候慢慢脫離妄想,你就看到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得了,剎那、剎那的生滅,有無量無邊的感受、妄想現前。

所以我們是透過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虛空中很多的灰塵。當然這個灰塵就是指我們的攀緣心,而我們一般人就是住在這灰塵裡。楞嚴經說:我們的心像一個鏡子「本來無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產生一個灰塵。住久了,你整個心就被灰塵全部蓋住了,現在要透過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鏡子的灰塵全部掃乾淨「破妄顯真」,才能達到真實的安住。所以佛陀說:「如是、如是」。佛陀對於橋陳那比丘三界果報的描述,對於我們內心生滅心的描述,佛陀是認同的,說:這個橋陳那比丘說的是正確的。

不過蕅益大師他提出一個觀念說:其實在微細處來說,這個灰塵跟虛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認知還是有所不同的。小乘佛法對灰塵,是完全消滅,他認為虛空不允許有灰塵,他的思想是「滅色取空」,當然這個思想會有問題的。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認為:灰塵是不會障礙虛空的。灰塵有什麼關係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問題不在灰塵,問題是你不要住在灰塵,你有選擇性!大乘佛法是認為產生灰塵的原因不能怪我們。

所謂不能怪我們,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就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塵創造出來,它今生就要釋放出灰塵。但是你今生有選擇性,你可以選擇不住灰塵。不產生灰塵這一部分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安住在我們的生滅心,我們可以不隨我們的感受妄想而轉的,所以這個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觀的判定,小乘佛法「滅色取空」,把生滅心消滅掉,這個是會有後遺症的,會「錯損菩提」。所以有些人對於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斷滅,那你就沒辦法發菩提心了。像阿羅漢,阿羅漢對外境:於一切法不受。他沒感受,阿羅漢他的身心世界,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

他的內心世界是: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鳥從虛空飛過去,它完全沒有感受。沒有感受好不好?當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這個人不會起煩惱了,不好是這個人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人,他看到眾生的苦,他完全沒有感覺,這就糟糕了,就沒有辦法發大悲心。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一開始就要走對方向,小乘佛法叫斷煩惱,大乘佛法叫轉煩惱。一個轉,一個斷,這個不同。大乘佛法是煩惱你要去昇華,你要跟自己溝通,你要用智慧來告訴自己,不要住在煩惱。因為大乘佛法認為煩惱本來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變成煩惱,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斷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無住,小乘佛法叫斷滅。所以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當然結果也不一樣,這一點大家要清楚的,用小乘的方法斷煩惱的確很快,但是有很嚴重的後遺症,你到最後菩提心發不出來。

所以你這個成佛之道,要長遠的布局,你不是說,誒,我先離開三界再說,那你後面的路怎麼走呢?你不能斷了你的後路,所以你一開始方法就要走對!這個乘,你要選擇一個,我從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我這樣走不會影響後面,所以最好的斷煩惱的方法是「無住」,你後面才能夠「生心」。

虛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塵,我們一念心性,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種選擇:第一個你選擇住在感受跟想法,是生死凡夫,那你未來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第二個你把灰塵全部弄乾淨,是小乘的學者。第三個你不要去管灰塵,你只要不隨妄轉,安住在虛空,這是大乘學者。三種選擇,有三種不同的結果。

楞嚴經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為它沒有自性。大乘佛法是用真實的心性來感化、來昇華煩惱;是用真實來改變虛妄,用改變的方式,不是用斷的方式。這一點我們要好好體會。如果你有志於成就佛道,你有志於行菩薩道,你對煩惱的態度是很重要,隨順不得,斷滅不得。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斷也不能隨順。那怎辦呢?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實來轉變虛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六祖壇經》慧能詩偈集

第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

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那菩提心怎麼發得出來呢?不是憑空就能發出來的。菩提...

什麼是緣修與真修

(三)十界差別: 圖片 釋義 這個觀念我們再把它強調一...

放下便是

我那天聽朋友說起他近來的一件事:他的鄰居不久前搬到...

留學的僧人回來後,不信大乘佛教了

你比如說現在,不少出家人興起留學熱,到斯里蘭卡去留...

正因為向外貪求,才把本來佛遺失掉

我們眾生向外貪著、妄想執著這一切事物,在這一切事物...

極樂淨土,人人不再設防的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第三十九願:受樂同於漏盡願 第三...

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善知識,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

【大藏經】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

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漢傳版): 那(na...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大藏經】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註

往生論註...

按壓明眼穴,舒緩眼睛疲勞

假如我們常常感到眼睛疲勞,但又不是睡眠的時間,這時...

最容易的超度法門是念佛

最容易的超度法門是念佛,不論時地,不揀根機,只要念...

匆忙中我們失去了什麼

生命本需要凝視與傾聽,凝視朝來暮去,看興亡多少事;...

念藥師佛聖號,滅無量劫生死重罪

藥師琉璃光如來,過去因地發了很多願,主要是十二大願...

不能得不義之財

過去我小的時候,我奶奶給我講一個故事。講什麼故事呢...

修持大悲咒的感應和心得報告

特別提示:大悲咒的感應真是太多了,但這篇小文章的修...

如何超出天道而得到究竟的解脫

引言 天在人們的心中具有特殊的含義,它是美好、自在、...

從第八識而起,又匯聚到第八識裡

【眾生者。色受想行識五陰。眾法相集而生也】。由色、...

【推薦】老鼠託夢昭示邪淫之報

2005年前還沒有對佛具備正信,直到2005五一期間,才體...

未成佛前,皆當修習淨土法門

禪宗唯明自性, 非吾輩鈍根所能得其實益者。淨土法門, ...

佛教法語

1.說柔軟語,作慈悲事;行忍辱法,修大乘道。 2.愛慾...

菩薩戒之說四眾過戒

丙六、說四眾過戒 這一條戒也是屬於菩薩的重戒。也就是...

潤肺止咳的12種食物

(1)梨 梨子性涼,味甘,能清熱化痰,熱咳者宜之。...

有禪心的人,不計人間毀譽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於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

印光大師答緣淨居士問

問: 念佛行人,首宜以嚴持五戒為急務,庶念佛易得心淨...

誦持《准提咒》的殊勝功德與利益

准提咒之殊勝,有三種,不同餘咒。 (1)准提咒,總含...

【佛教詞典】捉寶戒拾遺開自捉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四分雲,若在寺內寄宿處有寶,...

【佛教詞典】可得相以過類

(術語)因之十五過類第五。對於無過之正因,而強欲付...

【視頻】江西贛州青龍岩甘露寺

江西贛州青龍岩甘露寺

【視頻】通念法師《老人的生死與解脫》

通念法師《老人的生死與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