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淨界法師  2022/10/2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前面講到橋陳那比丘知道:原來三界這個地方是住旅館的,我們是客人。他覺悟到三界是一個苦惱的處所,從這個地方他產生了出離心。有了出離心當然還要有智慧。前面說客人是約果報,這裡是約著我們三界的因地,發明我們的攀緣心。所有的生死的業力,「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我們的攀緣心。

這時橋陳那比丘就說,就像雨後天晴,清澈的太陽緩慢的升天,這個時候陽光透過門窗隙縫照入到房間當中,透過陽光的照射,我們就能夠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塵,這個灰塵上下左右搖擺不定,但是虛空卻是寂然不動的。這個時候他思惟:澄清寂靜的叫做虛空,搖動變化的是灰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前面的橋陳那比丘是看到整個廣大的三界果報是生滅的,這個時候他是向內觀察他的心也是生滅的。你內心生滅,所以你招感生滅的果報。這裡蕅益大師說:我們一般人都看不到灰塵,你看我們現在看不到灰塵,但是你要有陽光照進來,你才看得到灰塵。也就是說,你一個人要不迴光返照,誒,我沒妄想。你不是沒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你就當然感覺不出有妄想。

你看打佛七,打佛七第一天你充滿了自信:誒,我這個人從來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哇!妄想這麼多。因為你打佛七,你開始迴光返照,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這個時候慢慢脫離妄想,你就看到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得了,剎那、剎那的生滅,有無量無邊的感受、妄想現前。

所以我們是透過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虛空中很多的灰塵。當然這個灰塵就是指我們的攀緣心,而我們一般人就是住在這灰塵裡。楞嚴經說:我們的心像一個鏡子「本來無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產生一個灰塵。住久了,你整個心就被灰塵全部蓋住了,現在要透過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鏡子的灰塵全部掃乾淨「破妄顯真」,才能達到真實的安住。所以佛陀說:「如是、如是」。佛陀對於橋陳那比丘三界果報的描述,對於我們內心生滅心的描述,佛陀是認同的,說:這個橋陳那比丘說的是正確的。

不過蕅益大師他提出一個觀念說:其實在微細處來說,這個灰塵跟虛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認知還是有所不同的。小乘佛法對灰塵,是完全消滅,他認為虛空不允許有灰塵,他的思想是「滅色取空」,當然這個思想會有問題的。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認為:灰塵是不會障礙虛空的。灰塵有什麼關係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問題不在灰塵,問題是你不要住在灰塵,你有選擇性!大乘佛法是認為產生灰塵的原因不能怪我們。

所謂不能怪我們,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就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塵創造出來,它今生就要釋放出灰塵。但是你今生有選擇性,你可以選擇不住灰塵。不產生灰塵這一部分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安住在我們的生滅心,我們可以不隨我們的感受妄想而轉的,所以這個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觀的判定,小乘佛法「滅色取空」,把生滅心消滅掉,這個是會有後遺症的,會「錯損菩提」。所以有些人對於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斷滅,那你就沒辦法發菩提心了。像阿羅漢,阿羅漢對外境:於一切法不受。他沒感受,阿羅漢他的身心世界,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

他的內心世界是: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鳥從虛空飛過去,它完全沒有感受。沒有感受好不好?當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這個人不會起煩惱了,不好是這個人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人,他看到眾生的苦,他完全沒有感覺,這就糟糕了,就沒有辦法發大悲心。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一開始就要走對方向,小乘佛法叫斷煩惱,大乘佛法叫轉煩惱。一個轉,一個斷,這個不同。大乘佛法是煩惱你要去昇華,你要跟自己溝通,你要用智慧來告訴自己,不要住在煩惱。因為大乘佛法認為煩惱本來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變成煩惱,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斷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無住,小乘佛法叫斷滅。所以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當然結果也不一樣,這一點大家要清楚的,用小乘的方法斷煩惱的確很快,但是有很嚴重的後遺症,你到最後菩提心發不出來。

所以你這個成佛之道,要長遠的佈局,你不是說,誒,我先離開三界再說,那你後面的路怎麼走呢?你不能斷了你的後路,所以你一開始方法就要走對!這個乘,你要選擇一個,我從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我這樣走不會影響後面,所以最好的斷煩惱的方法是「無住」,你後面才能夠「生心」。

虛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塵,我們一念心性,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種選擇:第一個你選擇住在感受跟想法,是生死凡夫,那你未來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第二個你把灰塵全部弄乾淨,是小乘的學者。第三個你不要去管灰塵,你只要不隨妄轉,安住在虛空,這是大乘學者。三種選擇,有三種不同的結果。

楞嚴經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為它沒有自性。大乘佛法是用真實的心性來感化、來昇華煩惱;是用真實來改變虛妄,用改變的方式,不是用斷的方式。這一點我們要好好體會。如果你有志於成就佛道,你有志於行菩薩道,你對煩惱的態度是很重要,隨順不得,斷滅不得。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斷也不能隨順。那怎辦呢?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實來轉變虛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逆境煩惱,最怕你下定決心

一切法的逆境,最怕你下定決心,當你下定決心,這個時...

發起菩提心的兩個因緣

菩提心有本質上的差別跟作用上的差別,在本質上的差別...

菩提心是建立在責任感,而不是建立在情感

我們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我想要去...

隨順世緣不攀緣

前幾天寫了日記《隨順世緣減煩惱》,講了我們在和他人...

對治煩惱有兩種選擇

我們要對治煩惱時,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時時勤拂拭,...

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六祖慧能在接了五祖弘忍衣缽之後,一路南下被惡人追尋...

機深教淺,效果適得其反

疏文:增結者,《淨名經》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發露...

三界虛偽,唯此真實

大哉二句,讚辭。大者當體得名,具遍常二義。以橫滿十...

【大藏經】【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念佛能洗掉犯戒過失,是否就可以放心犯戒呢

有人認為:既然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把以前所錄的犯戒的影...

供燈之功德利益

《地藏十輪經》上說,世間一切令人感到舒適的用具、一...

沉迷手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新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離不開手機,並沉迷其...

淨土法門不可不修

【原文】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何...

是非只因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常人往往視逆境為外來因緣,總不知究竟的緣由為何?往...

地藏菩薩給我的恩澤

1946年夏天,我在上海楞嚴佛學院讀書,一夜由於晚睡而...

【推薦】造佛形象能獲得多大的功德?

優填王承佛威神之力五體投地頂禮完佛足,右繞佛三圈,...

印光大師:念佛百問

1、念佛時心多散亂,或說是年齡關係,如年老心散,不...

前世吝於法施,今生得愚昧無知之報

唐朝法雲法師,雁門趙氏之子,天性淳樸、老實善良,對...

寬運法師:佛教的愛情觀

近日有網友給我留言說,因遭受感情波折而情緒低落,希...

應該用什麼態度來佈施

我們再看正修。應該用什麼態度佈施才能夠構成波羅蜜。...

【推薦】本煥老和尚最後的開示與4個心願

2012年4月3日是本煥長老圓寂的第二天,本煥長老的衣缽...

你不快樂是因為活得不坦蕩

戒律當中,每一條戒都有其制戒的緣起。例如淫戒的製定...

何為「我執」

問: 請問師父,何為我執? 大安法師答: 這個我執是與...

一句話

鵑鵑原本在美國工作,公司給她的待遇很好,再加上單身...

念佛相應的秘訣

一念相應一念佛,體現了淨土法門的一個本質特點:以佛...

【佛教詞典】毗首羯磨化身鴿

(傳說)天帝釋欲試尸毗王之檀波羅蜜,使毗首羯磨變身...

【佛教詞典】入道

(術語)捨世法入佛道也。猶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

【視頻】妙境法師《發心修止觀,還要念阿彌陀經嗎》

妙境法師《發心修止觀,還要念阿彌陀經嗎》

【視頻】萬佛城《楞嚴咒心》108遍

萬佛城《楞嚴咒心》108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