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淨界法師  2022/10/22  大字體  護眼色

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不一樣

前面講到橋陳那比丘知道:原來三界這個地方是住旅館的,我們是客人。他覺悟到三界是一個苦惱的處所,從這個地方他產生了出離心。有了出離心當然還要有智慧。前面說客人是約果報,這裡是約著我們三界的因地,發明我們的攀緣心。所有的生死的業力,「從什麼地方來」?就是我們的攀緣心。

這時橋陳那比丘就說,就像雨後天晴,清澈的太陽緩慢的升天,這個時候陽光透過門窗隙縫照入到房間當中,透過陽光的照射,我們就能夠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塵,這個灰塵上下左右搖擺不定,但是虛空卻是寂然不動的。這個時候他思惟:澄清寂靜的叫做虛空,搖動變化的是灰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前面的橋陳那比丘是看到整個廣大的三界果報是生滅的,這個時候他是向內觀察他的心也是生滅的。你內心生滅,所以你招感生滅的果報。這裡蕅益大師說:我們一般人都看不到灰塵,你看我們現在看不到灰塵,但是你要有陽光照進來,你才看得到灰塵。也就是說,你一個人要不迴光返照,誒,我沒妄想。你不是沒有妄想,你跟妄想打成一片,你就當然感覺不出有妄想。

你看打佛七,打佛七第一天你充滿了自信:誒,我這個人從來不打妄想。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你就知道怕,哇!妄想這麼多。因為你打佛七,你開始迴光返照,心於佛號專一安住,心於佛號相續安住,這個時候慢慢脫離妄想,你就看到你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得了,剎那、剎那的生滅,有無量無邊的感受、妄想現前。

所以我們是透過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虛空中很多的灰塵。當然這個灰塵就是指我們的攀緣心,而我們一般人就是住在這灰塵裡。楞嚴經說:我們的心像一個鏡子「本來無一物」,但是你有所住,你就產生一個灰塵。住久了,你整個心就被灰塵全部蓋住了,現在要透過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把鏡子的灰塵全部掃乾淨「破妄顯真」,才能達到真實的安住。所以佛陀說:「如是、如是」。佛陀對於橋陳那比丘三界果報的描述,對於我們內心生滅心的描述,佛陀是認同的,說:這個橋陳那比丘說的是正確的。

不過蕅益大師他提出一個觀念說:其實在微細處來說,這個灰塵跟虛空的比喻,大小乘的認知還是有所不同的。小乘佛法對灰塵,是完全消滅,他認為虛空不允許有灰塵,他的思想是「滅色取空」,當然這個思想會有問題的。大乘佛法它的思考是認為:灰塵是不會障礙虛空的。灰塵有什麼關係呢?你不要管它就好了,問題不在灰塵,問題是你不要住在灰塵,你有選擇性!大乘佛法是認為產生灰塵的原因不能怪我們。

所謂不能怪我們,是不能怪今生的我,要怪就怪前生啊,你前生把灰塵創造出來,它今生就要釋放出灰塵。但是你今生有選擇性,你可以選擇不住灰塵。不產生灰塵這一部分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安住在我們的生滅心,我們可以不隨我們的感受妄想而轉的,所以這個是大小乘最大思考不同。

以天台教觀的判定,小乘佛法「滅色取空」,把生滅心消滅掉,這個是會有後遺症的,會「錯損菩提」。所以有些人對於自己的感受跟想法,是用激烈的手段加以斷滅,那你就沒辦法發菩提心了。像阿羅漢,阿羅漢對外境:於一切法不受。他沒感受,阿羅漢他的身心世界,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

他的內心世界是:如鳥飛虛空,蹤跡不可得。鳥從虛空飛過去,它完全沒有感受。沒有感受好不好?當然也有好,也有不好。好的是這個人不會起煩惱了,不好是這個人沒有感覺。沒有感覺的人,他看到眾生的苦,他完全沒有感覺,這就糟糕了,就沒有辦法發大悲心。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一開始就要走對方向,小乘佛法叫斷煩惱,大乘佛法叫轉煩惱。一個轉,一個斷,這個不同。大乘佛法是煩惱你要去昇華,你要跟自己溝通,你要用智慧來告訴自己,不要住在煩惱。因為大乘佛法認為煩惱本來就是真如的一部份,它迷了變成煩惱,它悟了就是真如,你不能斷它的。所以大乘佛法是無住,小乘佛法叫斷滅。所以面對煩惱,大小乘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當然結果也不一樣,這一點大家要清楚的,用小乘的方法斷煩惱的確很快,但是有很嚴重的後遺症,你到最後菩提心發不出來。

所以你這個成佛之道,要長遠的佈局,你不是說,誒,我先離開三界再說,那你後面的路怎麼走呢?你不能斷了你的後路,所以你一開始方法就要走對!這個乘,你要選擇一個,我從這個地方到這個地方,我這樣走不會影響後面,所以最好的斷煩惱的方法是「無住」,你後面才能夠「生心」。

虛空中果然有很多的灰塵,我們一念心性,有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法,但是你有三種選擇:第一個你選擇住在感受跟想法,是生死凡夫,那你未來有無量無邊的生死等著你。第二個你把灰塵全部弄乾淨,是小乘的學者。第三個你不要去管灰塵,你只要不隨妄轉,安住在虛空,這是大乘學者。三種選擇,有三種不同的結果。

楞嚴經的思考是,你不要去管妄想,你只要正念真如,妄想自然消失,因為它沒有自性。大乘佛法是用真實的心性來感化、來昇華煩惱;是用真實來改變虛妄,用改變的方式,不是用斷的方式。這一點我們要好好體會。如果你有志於成就佛道,你有志於行菩薩道,你對煩惱的態度是很重要,隨順不得,斷滅不得。這是大乘佛法的中道思想,不能斷也不能隨順。那怎辦呢?迴光返照,正念真如,以真實來轉變虛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本既無迷,悟亦不立

問:如何是修道? 師云: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

西方極樂世界在當下

《彌陀經》上釋迦佛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不要透支明天的煩惱

現在很多年輕人沉迷於網絡遊戲,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

心總是被煩惱圍繞怎麼辦

問: 每天茶飯不思就是不開心,總是被煩惱圍繞怎麼辦...

心佛眾生一體之圓頓法義

疏文: 心、佛、眾生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心律法師:不要自尋煩惱

週一,孩子賴著不願意上幼兒園,蕭蕭好不容易才哄著送...

煩惱與道用,全在一念之間

《淨土》2019年第1期 文/明光 人到中年,身體上的各種...

我們如何消滅心中的顛倒

前文我們講到智慧的觀照。生命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生...

【大藏經】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大藏經】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大藏經】佛說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羅尼經

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世尊思惟觀察。愍未...

【大藏經】唯識三十論頌

唯識三十論頌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 奉詔譯 護...

截流大師:念佛必須具備真實信心

一、要信得心、佛和眾生都沒有差別,我是沒有修成的佛...

把人身用在滿足貪慾、積聚財富上,實在是太不值

對現代人來說,貪慾貫穿著一生,大量的時間都花在滿足...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不...

婚外情的六種結局

如果能夠早一點智慧地想一想它的結局,也許人世間的許...

巨商靜心復得傘

有一位巨商,為躲避動盪,把所有的家財置換成金銀票,...

【推薦】為什麼富貴不能持久呢

現下總在分類什麼富二代,窮二代,吊絲,高富帥之間的...

癌症病患念觀音得救

在台灣有一個佛教堂,它的理事長叫曹剛,信佛很虔誠。...

要遠離這五種相,才是「無分別智」

丁二、廣釋 分六:戊一、釋名無分別智;戊二、釋成立相...

【推薦】佛陀生氣

凡人很容易生氣,佛陀是不是也會生氣呢?佛陀當然會生...

改變自己的九條建議

一、不沉湎於過去,只活當下 電影《功夫熊貓1》中一句...

兄弟二人俱出家緣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非常欣樂佛法,於是兩人都出...

無心的阿賴耶識「猶隔一重關」

修學佛法跟修學世間法這當中的差別,蕅益大師有一段的...

禪定對修福也是非常重要

禪定的功夫對修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自性具足著一...

修橋建廟的「大善人」為何會下地獄

我們到了道尹衙門裡,伍道尹把我們幾個人,和徐蔚如居...

往生的最低標準--第18願

經文往生正因當中,這個「十念必生」是為中下根機而發...

追求它是傷痕累累;逃避它卻也非常可惜

佛陀真正的智慧,叫作安住心性、歷事煉心。就是說人生...

【佛教詞典】法上部

梵名 Dharmottarīyāh,巴利名 Dhammuttariya 或 Dha...

【佛教詞典】舌舌

(術語)諷誦經偈,欲其句調之速,而省略文字音聲也。...

【視頻】五大菩薩-彌勒菩薩

五大菩薩-彌勒菩薩

【視頻】皈依三寶的功德

皈依三寶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