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如影隨

如瑞法師  2022/01/10  大字體  護眼色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如影隨

有位喜歡收藏古玩的中年居士說:「以前喜歡古玩,碰到看好的,能力允許就得想辦法買回來。父親勸我:‘就你那點業餘水平,還是不要玩了。’聽了父親的話,雖然自己有所收斂,但也沒有全部放下。沒想到父親突然重病去世,再看看那些收藏的古玩,再值錢也換不回父親的叮嚀了。」

這位居士的話,讓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曾經有個人聽了別人的指點,發心去尋寶。雖說尋寶需要跋山涉水走很遠的路,但由於得寶心切,他還是出發了。一路風雨兼程,忍饑挨餓,他終於到達了埋藏寶物的地方。

這個人用盡全身力氣把埋在地下的金子挖了出來,可隨後他卻倒在了金子的旁邊。他看著黃燦燦的金子,心中不停地祈求老天爺,趕快把金子變成飲食供自己受用。結果,金子並沒有變成飲食,他守著黃金死去了。

錢財珍寶,本是身外之物。一位大德說:「魚在水裡躍,人在世上鬧,金銀堆成山,一死全都撂。」因此,學習佛法,要多修無常觀法,常思惟《無常經》裡的話:「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看不破的要練習看破,放不下的要練習放下,這樣調伏自我就容易了,活得也會自在。

我的尼和尚上通下願老法師在世時說:「相信因緣果報,常修生死無常,清淨持戒念佛。練習菩薩發心,難學能學、難行能行地持續修大悲心,一心上求佛道為利益眾生而活,和佛就能走得越來越近。」

可謂:

身外之財終舍離,

所造之業如影隨。

一句彌陀觀無常,

悲心利生終不悔。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如瑞法師文章列表

放下萬緣,今生決定天上人間自我選擇,做得了主

宗門下祖師立的規矩在修行中非常重要,值得我們尊敬。...

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

有些人厭離娑婆有困難,為什麼他對於厭離娑婆有困難?...

佛門裡的財神爺

人們求財富,大都會去拜財神爺。那麼,財神爺是何聖何...

貧窮佈施難?在乎一念之間

昨日說《四十二章經》中的二十難,會過來,難會變易。...

群牛喻人

佛陀在羅閱祇國的竹林精舍時,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請,...

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

諸位,我勸大家,你如果你空觀的智慧自我意識的這種雜...

聖嚴法師:把自我的立場放下

有一天,我在上課時說:「如果能放下自我中心,放下分...

【推薦】佛家怎樣看賭博

形形式式的賭博,在當今社會已大行其道。知道一點佛家...

【大藏經】阿閦佛國經

阿閦佛國經卷上 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羅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

【大藏經】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序 揚州僧智愷作 夫起信論者,乃是至極大乘...

僧俗關係要建立在道義上

為什麼要講今天的僧俗關係呢?因為我覺得,今天的僧俗...

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

如何與最親近的人相處,這或許是每一個人都應該靜下心...

業的四種對治力

如果我們造下定、不定業,是否只能被動地感受果報呢?...

見羲法師: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

人生在世為什麼要修忍辱呢?首先就要明白我這個字的意...

聖嚴法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心中無事,不受干擾 默,是不要將一切現象,當成...

明末高僧蓮池大師

諸位有緣,大家吉祥。今天呢想給大家說說眾所周知的蓮...

看清內心的種種煩惱

人有種種煩惱,煩就是煩悶、煩擾;惱是惱亂、熱惱。煩...

從僧衣看佛教三千威儀

前往寺院參加法會時,你看到的法師身著祖衣,威儀具足...

臨產念聖號,能讓產婦免除痛苦

怕痛,是准媽媽們臨產前,必然要面對的一個心理糾結。...

精神生活的富足來自獨處

假如我們生活在無明中,假如我們沉迷於過去或未來,假...

小沙彌與老和尚

老和尚帶著小沙彌出門行腳,無論行走在廣闊無邊的叢林...

淨土教起之十因

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

印光大師心要開示四則

修行應具堅定心 修行之人,須具決烈之心。任彼誚謗,...

運用「自性清淨」破除障礙

你在大乘經典當中,只要看到「自性清淨、離垢清淨、得...

六字大明咒持誦功德表

咒字功德 梵文咒字 藏文咒字 ...

水陸法會八天七夜在做什麼

每逢農曆七月,許多佛寺都會舉辦水陸法會。那麼什麼是...

【佛教詞典】詵遮

(術語)Abhi?ecana,毗詵遮之略,譯為灌頂。菩提心義...

【佛教詞典】攝僧自然界分齊

亦名:自然界四別、自然界六相 子題:聚落界、蘭若界、...

【視頻】昌臻法師《重溫印光祖師偈語的體會》

昌臻法師《重溫印光祖師偈語的體會》

【視頻】懺雲老和尚《無我,五蘊喻》

懺雲老和尚《無我,五蘊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