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透過無分別智遠離五種過失

淨界法師  2020/12/31  大字體  護眼色

透過無分別智遠離五種過失

哪五種過失是透過無分別智可以次第遠離的?

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處故。

這個地方是說明無分別智的修學次第,由淺而深的修學次第。

無分別智第一個所破的是我執相,是遠離凡夫、外道的我執的相貌。這個「我」,佛法講這個我的意思就是常、一、主宰,它是恆常住、不變異,而且有主宰作用的。這個「執」,是說這個「我」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我」的想法呢?是因為對五蘊相的執取而產生一個自我。

《楞嚴經》說,凡夫的我執是有兩種的因緣生起的:第一個是迷真起妄,第二個是執妄為真。就是說,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清淨本然,後來一念的妄動,迷真,迷失了清淨的本性,就生起妄念,就造業,就變現了你現在的果報,你現在是一個男人的五蘊或女人的五蘊,這迷真起妄。

然後你就就著你眼前的這個小波浪,執著有一個真實的自我,是這樣子來的。你先動念頭,創造業力,變現一個生命體出來,然後你再認為這個生命體有一個自我。

我們修無分別智,你經常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能夠把你經常在個體生命執取的這一念心,帶回到你的大海的清淨本性去,這個我執就會慢慢消滅掉。

第二個,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前面第一個是我執,這個是法執。一個未見真如的菩薩,當然指的勝解行地的菩薩,他在觀察空性的時候是帶相觀空,夾帶佛法的名相來觀察真如理。我們這個時候也要把這個相慢慢地捨離掉,這個是法執。

第三個,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菩薩不但是遠離心中的法相,還要遠離外在的相,外境的相。包括生死的相跟涅槃的相,也要遠離,安住在中道的實相。

第四個,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我們有我空觀,斷除了煩惱,這樣子不能夠生起滿足,應該要從空出假,廣學一切的善法來對治所知障。

第五個,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餘依涅槃界處故。這個地方是說,你修無分別智要圓滿,第五個是很重要。你不能夠只是有出離心,完全不顧有情的利益安樂而安住在自己受用的涅槃,你要依大悲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無分別智要如何修

我們來看窺基大師是怎麼說的。他說無分別智怎麼修呢?...

心住在外境的二個過失

古德有一句話說:【福德是安樂之本,智慧是解脫之門】...

大妄語的過失

大妄語跟小妄語的差別:同樣是妄語,但是小妄語只是一...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六祖壇經》有一句話說: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意...

分別與不分別,兩者應如何平衡

問: 師父!您說對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後的生死業...

【推薦】心中的對立越來越重,那你走錯方向了

在禪宗有一個公案,它說,有一個禪師在僧團中閉關,他...

鋤草斬蛇

有一個學僧到智常禪師的道場來參學。 智常禪師正在鋤...

打妄想就會把過去的業給牽動起來

當業力跟妄想結合的時候,人生無解,真的無解!其實人...

女人獲得幸福的十大定律

有些人說:佛陀兩千五百多年以前說的這個經,現在是不...

本煥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緣

首座和尚、班首師父、各位執事、各位護法居士: 你們...

導致疲勞的七種病

如果你感到渾身沒勁,不妨給自己23周時間,改變一下不...

生命中的五顆球

幾年前,在一所大學的開學典禮上,可口可樂的首席執行...

用歡喜心降伏你的自卑與嫉妒

當別人有成就的時候,我們往往不能正確對待。看到別人...

極樂世界萬修萬人去

一切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靠自己修行的力量,...

下品往生者六劫待在蓮華里做什麼呢

下品中生者乘著那個蓮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

【推薦】唯識學從第六意識下手

我們要了解唯識的概念是這樣,唯識學它不直接從第七意...

淨土諸祖師對「信」的闡述

淨土法門以仰仗彌陀願力往生安養為本質內涵,所以深信...

海神請法

佛陀時代,在舍衛國有五百位商人,為即將展開的航行尋...

說話的二十二戒

1、戒多言: 說話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2、戒輕言:...

雷陽公問地府官吏

族叔祖雷陽公說,從前有個人遇見陰曹地府的官吏,便乘...

人生的總預測

這個世間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它的吉凶禍福都是在做夢:...

百千萬劫難遭遇——人身難得

那麼有沒有的來的話,我們這裡再給大家點及一下。首先...

【佛教詞典】離作法

梵語 vyatireka。因明用語。「合作法」之對稱。又作離...

【佛教詞典】等流無記

何等等流無記?謂變化心俱生品...

【視頻】淨界法師《八種發心之真偽》

淨界法師《八種發心之真偽》

【視頻】慧律法師《發了大菩提心,就會有金剛護法護持》

慧律法師《發了大菩提心,就會有金剛護法護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