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煩惱二十: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慽為業。言憂慽義者,嫉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慽,不安隱故。亦嗔分為體。
嫉心所同前面的慢心所和憍心所一樣也是希望自己好,希望自己方方面面都比別人強,看不得別人強過自己,當別人強的時候就生起嫉妒心,整日裡憂愁、難受、一副不高興的樣子。
比如說你好不容易買了一個小的液晶電視,結果人家買了一個大的,這時候你的心裡就想了:「我一定要買個更大的,最少也要跟他一樣大的。」不然的話心裡就難受了,總而言之就是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你看文中「殉自名利」,就是指總是循著自己的名和利,要滿足自己的名利之心、虛榮之心,「不耐他榮」,容受不住別人比自己更優越,更榮光,更顯要,更有錢,更有能耐。
一看到別人比自己強,就產生妒忌心,其結果是什麼呢?「能障不嫉,憂慽為業」,身懷憂慽,心裡不得安寧,一直要等到自己比他強的那天,才覺得揚眉吐氣,心中才能釋懷。實際上這個是真正的釋懷嗎?也不是真正的釋懷,到時候慢心又出來了,自憍慢他,從這頭又跑到那頭去了,這就是人的天性,為什麼呢?因為從我們開始的出發點就是錯誤的。
在嫉妒心上,男眾有男眾的嫉妒,女眾有女眾的嫉妒。咱們先說說男眾的,男眾的嫉妒心會比較粗、比較大,主要在錢、權、名、利上。比如說同在一家公司,進公司時間、資歷、能力也差不多,人家升職上去了,你為什麼就不行呢?或者你比人家入職更早,結果人家先提拔了,你還是在下面基層工作。這哪裡受得了,嫉妒心就出來了。到時候他不會檢查自己不足的地方,他甚至覺得也不比別人差,只是自己命不好,老天爺不公平,沒有人賞識我。
女眾的嫉妒心就更多了,也會比較細微。可能因為一朵花,一個服飾,一件小衣裳她就嫉妒了。「她怎麼穿著這麼漂亮?我就不行。」「這個東西是師父給她的,怎麼師父沒給我呢?」好了,也給了她了,她又會想:「這兩個東西還不一樣,你看她那個比我的漂亮,你看她的佛珠每一粒都是一樣的圓,一樣的白,我這個有瑕疵,壞了一點點,師父肯定是對我有意見,她憑什麼得到師父的青睞和關照呢?」嫉妒心生起,然後無緣無故下次就給人家臉色看,一點點的事情心比針眼還細。
我們的煩惱是生生世世的,有時候它是在這一世體現,有時候在另外的一世;有時是在男身上體現,有時在女身上;有時是在這個時間段上體現,有時又在下個時間段上。八萬四千煩惱,每個人一樣也不會少。佛法裡講在見道位之前,沒有一個煩惱是徹底地破除,按照現在我們的水平,伏都不能把它伏住,只是有些東西它自己隱藏起來了,因為它的因緣沒成熟就先躲起來了,還沒有顯現出來。
所以有的時候你看一個人還不錯,很善良很正直,具備很多的優點,沒什麼太多的毛病。那是因為什麼呢?因為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在他今生善的種子體現得比較多,惡的種子暫時還在潛伏期,這是最大的潛伏。這個敵人最厲害,它的本事是最強的,到下一輩子說不定顛倒了,你就變成他,他就變成你。只有真正到了見道位破見惑,這個時候你才能說這個煩惱我是徹底地把它破除掉了,但也只是破了其中一部分。
見煩惱有多少種啊?八十八使。思煩惱呢?八十一品。你看看這都還是最少的,後面還有塵沙煩惱數都數不清。所以大家就知道了,誰也沒有驕傲的資格,慚愧去吧。別人身上體現出來的這麼一點小優勢,只不過都是些表面文章,你還要去受這些幻相誘惑嗎?受它的蒙蔽嗎?還去嫉妒?沒必要了。
或者為自己暫時體現出來的那麼一點點美德而驕傲,覺得自己可以依仗,覺得自己可以得意,其實這些根本算不上什麼。我這樣講也並不是說,見到別人身上體現出來的美德不去讚美,是要由衷地讚歎。但是我們內心深處要知道,如果以佛法的標準來衡量,都還差得很遠。
為什麼以前真正有修行的人都是極其地謙卑?誰敢說自己修行好啊,都差得遠呢。你就是阿羅漢你又怎麼樣呢?你跟菩薩一比,簡直就是焦芽敗種。你說你是菩薩,菩薩也會分很多階次的,第一階位的菩薩跟高階位的菩薩比一比,又覺得自慚形穢了,站在旁邊都覺得臉上無光啊。
別人是光鮮亮麗非常莊嚴,你是又黑又瘦,我這裡就是打個比方,那你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那菩薩和佛比起來又不知道差多少倍。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應該一直處於這麼一種狀態,一方面要對自己充滿自信,一方面要自覺、明瞭自己。
下面為大家舉幾個例子,幫助大家學會隨喜,當別人做了好事的時候,不要生起嫉妒心。五台山有個僧人是修持銀錢戒的,宗喀巴大師聖誕日他沒有銀錢供養,就心裡酸溜溜地跑去問師父。
師父說:「你持銀錢戒,有錢都供養掉啦,現在沒有錢供養,你隨喜就可以啦,人家點燈,你隨喜,人家拿酥油來,你給人家搓芯子、點燈,不但是隨喜,還來幫助他供燈,這樣不是很好嘛。」
你看這個功德大不大?很大很大的。我們大家要學會隨喜,不要一點都不知道付出,也不知道用智慧可以協助別人去做事情。
這裡還有一個例子,我們在五台山的時候大家都搶著要點燈,點燈開智慧嘛。開智慧是好的,哪個都希望開智慧,但是這個「搶」就不好了,你搶它幹什麼呢?人家開智慧,你隨喜就好了,一定要你開智慧?都想把開智慧的機會搶到手,互不相讓這個心念就不對。
供佛供燈開智慧是好事,但是就一定要你來點燈嗎?還非要點最大的,別人要先於你點了燈你還要發脾氣,這就錯了,就失去意義了。不要搶,有時候要把機會讓給別人,等到別人都不點了,自己再去點,只要有人點,盡量把機會給別人,隨喜的功德跟他是一樣大,甚至說句實話比他還大。
別人爭先恐後地去搶,如果你沒有爭先的心,主動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反而是你的境界比別人高,你身上的功德比別人大。所以真正地點燈不是點外在的燈,外在的功德太小太小,要把自己內心的燈點亮,要讓自己的心清淨,要讓著別人,要利他為主,利他無我,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甚至自己沒有機會也無所謂,內心還是很安心和歡喜,這種功德是最大的。
如果你覺得點上了很慶幸,很高興,那麼你的境界還是不行,你是怕失去啊,還是希望機會最後落在自己的手上。大家能不能做得到啊?要去練啊,實際上學佛就是學這些地方。佛是怎麼做的呢?佛是以眾生為利益,把眾生當做最尊貴的對像,像佛一樣地對待,自己永遠是最後,最終佛反而成了無上尊。
而我們眾生都是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們永遠都是在最低層,我們的行為和佛恰好是相反的。所以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包括我們的智慧都是顛倒錯亂的,反過來就對了。做人就是要這樣,這就是一種境界,得到反而是失去,不要怕失去,要願意失去,主動的禮讓反而是真正的得到,這個得到可不是物質上的財富名利,而是真正的佛道,真正的道,道法的道。
下面還有個例子,有一個小廟,有個居士要來供佛,這一天他全包了,然後他就跑到殿上去,結果看到燭檯上已經點了很多蠟燭,他怎麼辦了呢?他把人家的蠟燭都拔掉了,把自己的插上去,這個好不好?不好。供佛是供佛了,但是這個妒忌心、自私心,都暴露出來了,好像功德只能是我有的,你們是不能有的。
用這樣的心來供佛,我看功德是很小的,而且帶來了煩惱。咱們前面講過信心所,你信佛供養佛是好事,但是夾雜了五欲的煩惱,那心就不淨,不淨的心就是因,最終得到的果也是不淨的。所以說,這些心法和心所法都是我們普通人的心理狀態,斷除煩惱很難,煩惱總是或多或少地出現,我們要學會照鏡子,多照自己,少照別人,最好就不照別人,這個很重要,大家要注意。要學會無我,不要把自己當回事,要忘掉自我,要把別人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後面。
我們講過六度裡面佈施可以度慳貪,也就是說我們要捨得把自己的東西供養給其他有需要的眾生。大家不要說我錢多得花不完,給你一些對於我來說也很輕鬆自在,也不要說我錢不多就捨不得給,當然如果你的日子過得很貧窮,的確佈施起來就更不容易。但是事實上我們不管物質是不是豐富,都要盡自己的力量奉獻出來給其他有需要的眾生,這裡說的慳心所就是講這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