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成佛之道

宏海法師  2019/05/0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宏海法師:成佛之道

(第一講)

阿彌陀佛!各位成佛之道上的同修們,道友們,大家晚上好。

今天因緣殊勝,感得我們有三百多人共聚此堂,來共同學修稀有難遇的佛法,所以本人也跟諸位一樣的法喜充滿,也希望今天有一個上好的殊勝緣起,大家共同的發心以此共業因果,召感我們在這個聞思講堂的大家庭中,每個人都能夠嘗到自己相應的法味,起自己相應的法門之行,在此希望我們這次今天的緣起一直能夠功德圓滿。

咱們聞思講堂原來的起建群只有四個,後來大夥居士們在一起探討佛法,又組了一個沙龍,改名為聞思講堂五。之所以稱之為「成佛之道」的緣由,我想在我們這個聞思講堂第五群裡,講一遍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想把我們從開始聞法皈進三寶 ,一直到究竟圓滿成佛這個思路,給大家有一個脈絡上比較清晰的一個梳理,讓我們知道一下成佛之道從始至終是怎麼樣的一個次第和步驟,印順導師的這篇大作非常明白。這是從下一週開始的後話了。

今天晚上我想主要是想講一下「聞法之要」,既然我們稱之為「聞思講堂」,我們也知道修學佛法是從聞、思、修入大禪定。對於聞思的功德,對於聞思的正確態度,對於聞思上我們所容易出現的偏頗、見解和容易溜出來的不如法的心念,就一定要有一個匡正。特別是因為我們這是一個線上的講堂,所以這種時代性,這種現前的因緣,我們就知道有很難得的一面,但是從另一面而言,大家還要知道,雖然是一個微信群的這樣一個共講、共學修的講堂,但是我們還是要從聽聞的莊嚴度和虔誠恭敬度上,心裡要有一個層面上的認知,有一個定位,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說:佛法從恭敬中求。

所以從這一點而講,我祈請大家,要把今天晚上開篇給大家講的這些道理,能夠謹記於心,以後在自己聽法的過程中要進行樹立和防範。阿彌陀佛!

首先我們大家要了解一下,我們每天說自己都是學佛人,都來聽聞佛法,或許我們很多時候還不知道佛法、佛法,什麼是佛法?佛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成功修行成一尊佛,回頭又把他悟到的整個宇宙萬法的真實狀態,進行一個原樣的不參假的說明、講解,而且依照我們現實世界人的煩惱薄厚,業障深淺,法門進入的方便上,進行一個全體的設置,而列出了這麼多的方便修行之門,所以我們才稱之為佛法,成佛的方法。

聽起來這麼理解好像是大家一目瞭然,一聽就知道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學佛的路上,雖然說皈依三寶、學修佛法,可是往往容易停留、滯後、走偏。所以今天晚上,我想首先我們知道,佛法既不是消遣法,也不是湊熱鬧法,也不是彌補心裡的空虛法,也不是反正有點條件到廟裡認識一個法師,坐在那兒,整個好像說是廟裡面有人,天天這樣的世俗來往法,也更不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希望出神通,求沒完沒了的護佑和滿願,甚至有些善的、不善的、乃至說以佛法作為賣點,以信仰作為藉口來掌控整個的人脈圈,等等這一系列,我們現在經的、見的可以說讓人心寒的太多太多。

所以說今天晚上,我們首先佛法唯一的一個正脈是什麼?就是成佛之法,佛說之法。我們從凡夫修成佛的這個菩提道路上的一系列之法,繞開這條主線皆不能稱之為佛法,也算不上我們在學佛,更談不上修行,所以說皈依的功德完全沒有體現。今天,首先希望大家就這麼簡單的一條脈索,我們一定要掌控,完全的掌控住,不要讓它走偏。

再一個我們要知道佛法是難聞的,可能今天晚上這個因緣為什麼加到三百多號人?是昨天我們另外在一個東北那邊居士團隊裡面,又把他們都轉過來,昨晚我在那個群裡面也講的主題就是佛法的難聞。大家要知道,我們能夠共業所感一尊佛出世,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在佛後了,可是正法還在,這是非常難的。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時成道了以後,並不想講法,多虧大梵天王和帝釋天去請法,請轉法輪才慈悲不捨的從《華嚴經》到《阿含經》開始宣說正法,那麼這只是印度的情形。

大家要知道還有一個難度,就是說這個法從西天流傳到東土,我們的先賢大聖們冒著九死一生的這種環境上的危險,旅途的艱辛而把這個取過來,翻譯成漢語,一直流傳到現在,再此途中還經歷了數次大大小小的滅佛、滅法,以至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每天讀誦的時候翻開一部經典會念說:「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現成的功德特別的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說聞思講堂大家要意識到這個可貴性、純潔性,對它的珍惜的心我們要策發出來,這樣才能匡正我們的身心,當回事。

再一個我就是想說一下法的功德吧。因為我們聞思講堂現在已經有五個群了,那麼對於法,我想當然有的同修很受用,有的同修開始邁步,有的走的還是比較蹣跚,那麼或許有的已經到了一種日久心疲厭的程度,都有,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始終保持對法的功德生起信心,對法的這種態度是一個正確的出發點。

我們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就從這句話來講,大家要曉得什麼叫做「無上甚深」。「無上」並不是我們一說起來佛法多麼的博大精深,圓融無礙,就覺得它是多麼的脫離,好像就是夠不著。這個「無上」,確確實實不是夠不著,而是他的高度和廣度都已經讓佛講的圓滿、究竟、盡情了。

那麼我們對這種「無上」的恭敬是什麼?你比如說我們講到盡情、圓滿的時候是一百個台階,我們現在可以看見的可能只有一個台階,兩個台階,十個台階,那麼我們在凡夫的思維層面就這十個台階的範疇,沒有一百個台階的視野,其實我們在解釋這十個台階,一個兩個台階的時候都有錯誤偏頗的,永遠都不是最正確和最高度究竟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能俯仰、信受一百個台階上的聖者釋迦牟尼佛,他的這種徹底圓彰全盤托出給我們這個無上甚深之法。所以從這點來看,他是最接地氣,最真實的,這樣的一個宇宙的真相。

我們是來這樣認知「無上甚深」,特別是這個「甚深」又是一層什麼樣的含義?確實這個「甚深」,大家可能都有一種心裡的體悟,「甚深」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有緣分,有善根。這個佛法它如果沒有緣分、善根,他就再講的全,你不感興趣你沒有感覺,你聽不懂嘛,生不起那心嘛。所以說這個「甚深」體現的就是大家真的是有善根,能夠聚在一起,也是有這個因緣福德。那麼一聽就對,一點就著。

你看為什麼在世間的《諸子百家》裡面講到都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半信半疑,只有下士就是下根的人、沒福德的人,一聽你講的佛法,比如說因果輪迴吧,對對對是這麼一回事,但是哈哈一笑,根本沒當回事,轉身就走還鼓掌說:‘對,你說的對對對我走了。’這就叫做什麼呢?最難的就是這個「甚深」。他並不是說真的不可理解,而是不願意理解,不想靠近,這才叫甚深。

我們既然能夠有這樣的因緣,那麼就要在這個「甚深」上要珍惜我們已經具有的「甚深」,特別是還要進一步的深化我們的「甚深功德」。為什麼剛才講的上士、上根器的人聽了以後就勤而去做,主要就是我們聽了理的道理,還要從事相、現象上從我們的生活具體中去做,去調整、去修正,跟我們聽得這個道理是無限度的接近,最後完全持平,這才叫知行合一,這是最難的,所以這才稱之為「甚深」。

大家都讀過《心經》的話,看到為什麼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你如果沒有這個因緣行不了嘛,「甚深」不了,特別是你「多時」不了,你相應不了,永遠都沒有火花。所以說「甚深」,一個是我們已經具足了因緣福德來聽聞,再一個就是要把它繼續進行和落到實處,這才能夠算的上我聽了「無上」和「甚深」的這樣一個微妙法。

如果具體講到微妙法的話,那真的是微妙的不可說,諸位大家都是我們同修道友,各有各的根器,領悟機緣和能力。那麼我們就要有過這樣的一種感應,如果你的心在往道上,那越聽越法喜充滿,越修越信心十足,真的是這種層出不窮的感覺,是非常微妙的。如果你信的真實不虛,一旦深入一門的話,真的是如入無人之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時候這種法喜唯有佛菩薩、善知識是我們的心頭之音,這才叫做微妙。

就說不出口,心心相印,心有靈犀,就是一個同修道友,就一點,你我是親近法緣,所以我們才能把它稱之為法的功德。這個很簡單的一句話,如果你的心往這兒會,那麼它就全體脫出來了,就是我們的對於法的受用和領悟,所以我今見聞得受持嘛。

具體給大家講一則公案,這是當時印度佛門的一個典故。當時在印度應該是在華氏城,華氏城裡邊有一個婆羅門,婆羅門是主管宗教的,是四種種姓最高的種姓。這個婆羅門他手裡拿了好多骷髏,因為印度當時的外道也特別多嘛,婆羅門也算一種。

他就到這個城裡面到處去叫賣,他就想換點錢,可是誰也不買,他就有點嗔恨心生起來了,他就在那兒開始吆喝著威脅了說:「這個城裡面的人都不買我手裡的這些骷髏,那麼我就要出去宣傳你們這個城裡的人太惡劣了,非常愚鈍,不知道修法。」可能在婆羅門具體修法上要用到這個骷髏作為法器。當時有一個佛陀的皈依弟子,我們說的優婆塞,就是一個男居士,他看到這個婆羅門起嗔恨心了,不想讓他再繼續誹謗了,他就發心想把這些骷髏給買下來,他就用了一根牛筋,牛筋就是又軟又勁道的這麼一個繩子。他就去一個一個的穿這個骷髏,從哪兒穿呢?就從這個骷髏的耳朵上,左耳進右耳出,如果能夠穿透的,他就給這個婆羅門比較高的價錢,有的穿進去穿不過來通了一半的,他就只給一半的價錢,最後有一些根本就是穿不過去的,他就是說這些骷髏我就不買了,我不要。

結果這個婆羅門就覺得很有意思,說怎麼碰到這麼一個人,他就問他說:‘你為什麼要這樣?’這個男居士就說:「這個骷髏如果耳朵能夠一穿就透的,這都是在生前聞法聽了法而有智慧的;如果說耳朵穿進去只能透一半通不過去的,雖然他聞了法,可是他不辨善惡,沒有善解法義,那麼我就只能給你一半的價錢;說這些完全通不過去的,這些根本就不喜歡聞法,不願意聞法,也沒有機會聞法,所以我就全部不要。」

最後,他就把這些能夠通得過去的和一半的骷髏,積攢起來在城外面建立了一個塔,就像舍利一樣把他供進去,最後由於這個功德,這個優婆塞命終以後就上生到天界,去享天福去了。

所以大家想想對於佛法的聞思功德有多大。你看就把一些聽聞過佛法的色身都已經壞滅的,就剩個骷髏這樣的一種因緣給具足起來,起立塔像把他給供養起來,都能夠感的生天的福報,那何況我們親耳聽聞,用心聞思,最後還去落實行持的話,那想想必成無上佛道的。這個金剛種子一種,永不消失壞滅,這就是聞思佛法的功德,也是我們聞思講堂的功德,也是我們成佛之道的第一步:聞思修。

所以今天我們聞法之要,就是想讓大家既然我們在聞思上要得到真實利益,我們首先在聽聞佛法的時候,一定要把心智調整一個狀態,要如理如法。當然,在曾經我們教內真正講經說法的時候,那真的是要迎請,登座,頂禮,請法,那是非常嚴格而莊嚴的一堂殿堂佛事。如果我們經過這麼一個迎請儀式以後,整個人的心都落停了,就是受這種香讚,大眾的這種加持熏習,坐在那兒,心馬上靜下來,一聽法音就能夠隨文入觀,甚至就跟在禪修中一樣的,這樣的一種定境。

現在由於我們的因緣福德確實很難感召得到這種情形。你看,我們現在頂多隻能夠在這個線上聞思講堂來跟大家講。雖然是這樣的因緣,可是有些事情或者有些心態步驟,我們絕不可以亂,或者免除乃至於忽略不計,不可以的。

所謂佛門常說的:「理有定而法隨機,目可更而綱不改」。有些東西可以隨著時節因緣進行調整,但是有些核心的、真實的、定奪的東西它是亙古不變的。你不能隨意的,好像時節因緣到了這個年代了,大家都已經這樣了就把它亂加弘通,那就失去了本來的、根本的東西把它流失掉,那所有的意義盡情就喪失了。

所以,今天晚上我想就是利用下面的一點時間,因為我們從下一週開始講《成佛之道》,首先我們就要知道對於法,我們要怎麼個聽聞法。除去我們在現場的話我們常說要禮拜,要淨心,要盤腿而坐,還要最重要的有幾個方面,這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道理,要遠離「三過、六垢、五不記、依四種想。」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叫遠離三過?就是不能夠有這三種過失。第一個過失就是:「不屬耳聽,如器向下」。就是說我們來聽聞佛法,你一定是要帶著一種渴仰,對於法的嚮往。佛門裡面有戒律:甚至四十里以外有人講法,你不去聽,這在戒律上都有過失的。就是讓你對法生起足夠的恭敬和重視。那麼如果說我們心沒有打開,不知道講什麼,我嘗試一下,甚至完全一點好樂心都沒有的話,那你就根本聽不進去。

我們這裡為什麼說叫「如器向下」?就是打個比方,我們講法就如同甘露灌下來,那麼你這個盛甘露的盆子,都是完全口朝下扣著的,一點都滴不進去,那就沒有得到法的功德和利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第一個過失就容易不專注,法不入耳,不入心,你不能夠真正的以這種謙卑恭敬的心來納受佛法,生不起來這種心,那你就真的是得不到利益。我們常說羊皮上颳風嘛,這是我們講到的第一個過失。

第二個過失就是「聽不專注,如器有隙」。大家都知道為什麼我們有一句話叫做全神貫注,又叫做全情投入,又叫做不瘋魔不成活。就是說你要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全身心的進入到這個境界裡邊,進入到聞法的整個氣場。甚至我們常說講經要如法講,是對於講經者來說的,那麼聽經要用神聽,有時候不是用你的第六意識在那兒分別,甚至有的時候我們聽法的時候,聽了一句,自己就在那兒打妄想了,覺得應該是怎麼怎麼講,或者自己比較熟的法本他覺得還在判別他講的對不對,如果是我,我就怎麼個講,法師打了個比喻,他自己又在想另外一個比喻更加適合,很多時候有這樣的情形,這個時候你就不專注了呀。

為什麼阿難那時候講法(代佛宣法)讀誦經典的時候,他是多聞第一,形容阿難把佛的法聽得叫做分瓶瀉水,一個瓶口跟另一個瓶口倒水的時候,一滴都沒有灑到外頭,所以阿難的功德號稱多聞第一,人家是這麼來聽佛陀講法的。

那我們平常也有講到,就跟貓守老鼠一樣,一刻也不能放鬆,一刻也不能走神。我記得我們那會在佛學院本科的時候,那會兒聽《中觀論》,聽那個《百論》,那時候我的導師向學法師講:「因為《百論》的法義,聞思,始終你的心念要隨著這個法義走,有一念脫出來就跟不上了。」所以這個時候,確確實實讓我們全身心的去投入來聽法,專注。

大家發現沒有,這就是一個修禪定的過程,所以我們常說的信、解、行、證、聞、思、修它是一樣的道理,隨便有一法在其中,其他的法都跟上了功德。現在我們聽法,有時候就聽個熱鬧,聽點知識或者對比一下這怎麼樣,這些都是有過失的。那就好比說這個器有縫隙一樣,你不管往進去倒多少法義,他不當回事,馬上就給你漏完了,這就可以說是業障重呀。

我跟大家說一句,其實如果嚴格的講,你在聞法的時候是不能夠二用的,在講堂裡邊聞法的過程當中,你拿著個念佛器,你拿著個珠子在那兒吧嗒吧嗒響,這都是屬於不如法。盡管我們說念佛念佛,可是聞法的時候就是聞法,這就是對法的恭敬,這時候就要全情,你的心就是法,法就是佔據了你的心,這才是真實功德。大家捫心一下,我們有幾個能做到?不要說有幾個能做到,我們在一場法會中,有多長時間能做到?這是修行呀。所以說第二個就是「聽不專注」。

第三個就是說起「邪執」。就好比說我們有時候有些人帶著什麼態度來聽法。他根本不相信佛法這也就罷了,至少當個知識,也有幾分恭敬和這種從這兒受教,有個謙卑心。有的來了他不是來聽法的,他是來指點江山的,或者自己好像看了幾本經書,自以為一肚子的學問,飽參飽學了,就來這看你講的對不對?他的肚子是滿滿的,一點都吃不進去了,他向你這兒吐來了,我們網上不是說叫吐槽嘛。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帶著自己固有的知見,這種知見正確與否,你已經被「我慢」給撐滿了,何況有的時候你的知見還不對,錯誤的。就像這個器不進一樣的,什麼意思?就等於說縱然你納受法義的這個容器口是向上的,能夠接受,中間也沒有漏隙,都能夠盛滿,但是你這個裡邊只要有那麼一點點發霉了,病菌或者髒東西,再怎麼清淨的法義,甘露法語灌注進來滿了以後,這個霉馬上能夠到處污染開來,滿盤的甘露法水都變壞了,都變成毒藥了。所以說這個就是起「邪執」了,這是最麻煩的一種。

特別是有時候我們學習佛法,你這種悟性善根福德,你會不會對佛、對法有一個融會貫通的能力,能夠二諦圓融,就是與事合理,本質和現象怎麼講等等這些,你有沒有一個佛學素養大的背景。再者你縱然有個背景,你有沒有真實修持,心裡的體驗,等等這些都是特別重要的。

打個比方,慚愧的像我來說吧,我現在有時候講法,就是我的心能到哪兒,我只能說在我後面的可能我能把大家帶到這兒,那麼我還要不斷的往上修,這個學修要並進的,那麼往上修再往上帶,那麼如果有時候,有的同修他修的更上的話,那我們就是要向人家學習的。法永遠都是客觀、公正、圓融無礙的,絕不可以為了說好像幫派之見,或者我說的就對,一定要打壓別人,稱讚自己等等,一旦有這種不敬心摻進去,那麼你聽法就絕到不了位,永遠都是固執不可度化。

所以第三種,如果講起來是危害更大的。所以我希望在未來的我們聞思講堂的五群中,大家在聞法過程中一定注意這三個方面,我們不要有這三種過失,這叫做「遠離三過」。

其次還有「六垢」,我們再進行一個版塊的說明。大家看到了,這六種詬病就是我們聞法中,特別容易滋生六種這樣的心態。如果說你有這六種詬病的心態的話,你對於法也肯定不是能夠如理如法得到它的功德利益。

首當其衝的大家看到了,剛才的「我慢」。「我慢」它是說時遲那時快,「我慢」比貪瞋癡毒性更要大的多,它真的能夠障一切善法,而且還特別難以防範它的滋生。你看我們大家都聽過法,首當其衝有時候最不相應的就是說:「大家特別喜歡說誰講得好,誰講得不好;或者說你這次講得好,下次講得更好,或者說下下次就不好了。」

大家要知道我們來聞法,你要聽聞這個法義是要受用的呀,這種受用就是說你越謙卑,越沒有自己杜譔的主意,就是越無條件的納受,就等於說這個正法對你身心的世界裡起的功用最大,這是在你身心體驗的。那麼你的「我慢」已經弄得老高了,除了品頭論足之外,有時候你又有自己相應的法門,聽到這個善知識在推廣法門的時候肯定會偏讚,你又覺得說:「他說的不好,不合我的意」。很多時候我們的「我慢」,就變成一種到底合不合我的意來聽,或者這個人對不對事來聽,聽完了以後又跟另外的一個道場或者一些下面點評。等等這些都是一種「我慢」在作祟。

特別是有時候我們還容易見善知識過,大家要知道,一定要時時的觀察自己的身心,不要見講法師的過。你要知道講經說法的法師,真正入到大叢林道場裡面,其他的不要說了,在戒律上講的話,每天講法的法師要衣食供養要具足了,就是要吃喝拉撒都要伺候好了,什麼都不能讓他幹,他就只講法,特別是每天都要供養多少多少那都有規定的。所以現在我們這裡也不是說讓大家供養,希望大家供養一個恭敬心,不要有我慢,這樣我們就能遠離至少是第一種詬病。

那麼怎麼樣防這個我慢心的滋生?大家要知道一定要反觀。就是縱然有時候不要念這個講法師的過,要念他、觀他的功德嘛,我們說觀功念恩嘛,念其恩德嘛。縱然就是同修之間,法師之間或者說你自己覺得好像比別人強,你也要心懷這種謙卑來接受,而且時時刻刻反觀自心。

你對這一堂法的受用,你是以我為主,還是以法為主,也就是說你是把自己推出去聽,還是把法迎進來受。這就一目瞭然了。所以這個我慢是特別容易生,又及其難以防,我們有時候就是要跟小偷潛伏在你家一樣,你要時時刻刻防著它的生起,所以第一個詬病就是我慢。

第二個詬病就是沒有信心。有時候還怪得很,有些人他常去聽法,我就見到這樣一種不知道算不算同修吧,覺得他不錯,每次來聽也挺勤的或者怎麼樣,最後仔細的一聊天或者看見他的一些言行才發現,他根本就沒聽進去,連個最基本的佛法一個因果輪迴他都不首肯,那你想佛法你從何而入。對三寶的功德他沒有隨喜心,也起不了清淨的信,那這樣的話這法聽的完全是隔靴搔癢,連羊皮上颳風都算不上。

所以我們對法一定大家要生起真實的信心,這個信心不是來自於某個人,唯一就是來自於我們偉大的佛陀。我們每一個佛弟子對自己的根本老師我們都生不起信心,對他講的話我們都不能夠相應,那你想想我們這學佛來學什麼。

所以說我們要有信心,相信三寶,講法師是福慧具足的。咱們也不要說講的怎麼樣了,就至少說能夠出家現出家相,能夠登高座來講經說法,這是要多大的福慧。放眼茫茫人海中幾個人有這樣的功德。我們現在往往是將經容易看,將法容易聽,不待見,輕慢,無信心。

所以說就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對於法,要祈求加持成就,特別是你相信哪一尊佛菩薩,禮拜哪一尊佛菩薩的本尊,那麼說可以相信法師是他派來的,他講的法是你相應的法,那這就是跟佛菩薩等同功德的,代佛宣說嘛。

這個我自己最有心理體驗。有時候到一個特別相應的一個壇場中,在宣說法的時候根本不是自己在說,說完了有時候也不知道,呀!有時候我都覺得怎麼說得這麼好,原來都沒想到,反過來我聽的時候,真的是跟哪個我在給現在的我開示一樣,還挺受用。所以說登獅子座,做獅子吼那是佛陀之座呀!

從這個座上出來的法音我們就要觀想,就如同三世諸佛異口同聲宣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義,對這個要有絕定的信心。

那麼如果有了信心,我們才能生起第三個容易出現的詬病,就是說有欲樂而不是無慾樂心。無慾樂就是有時候身在法堂,神遊三千大千世界。你說這人的因緣果報真是不可思議,你說他不愛聽嘛他還來了,你說他愛聽嘛他是東張西望,蹺二郎腿,歪脖子叉腰的。那麼整體這樣的一種形象,你想想,咱們說一句話吧,你說現在世間人都要去應聘,要去找工作,你去應聘的時候你還得穿件像樣的衣服,你還得端身正坐的跟人家好好說話,那我們現在來聽聞這個能夠讓我們得解脫,徹底了生死脫輪迴這樣的一種聖法,你還這個樣子,你說人家會聘你嗎。

這個法會跟你相應嗎。所以無慾樂心就是說根本不當回事,沒有一種好樂喜樂之心,隨意的聽法,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那這個就是我們的第三種詬病。

那麼第四種詬病就是多攀緣,當然這個講起來的話就是要求比較高了。多攀緣就是我們剛才的講法,大家看到法是什麼,這邊是一個去,那邊三點水,三點水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貪、嗔、癡三毒,或者是起心動念一浪一浪的波濤洶湧的水,那麼就是說聽法我們要熄滅下,聽這個趨入無為,像真如理境的絕待的這個佛的境界上去會,顯現我們本有的光明佛性,除去一切的妄想。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聽成減法,就是六根對六塵的時候,我們是要越聽心目越清明,妄想越來越淡,最後幾乎把妄想不能夠斷也至少伏在那裡。那如果我們有的時候聽法,什麼叫做攀緣?就是這個法義他一聽,馬上就覺得似乎有那麼一點點相應了,相應了以後他就開始浮想聯翩了,根本就不是說在那兒去認認真真的去隨文入觀,這個時候你看不知道誰就發了這三個合十,這叫做聽著聽著他就攀緣了,在這作怪,所以說我們要知道這就是輪迴的苦因。

第五個叫做昏沉。當然這裡邊有兩種過患,昏沉代表了我們在聽法要麼心高舉,有的人一下子聽得,這個比較性情中人,或者說是性格特別外露的人,他一聽的歡喜了馬上心高舉起來,唯此法是途,表達上就是一下子就是非常的誇張,這就叫做心太高舉了。大家要知道我們聽法呀,要聽的心平氣和,如如不動,體現我們這種妙湛總持不動尊的這種智慧嘛。

那麼你的心在高舉的時候,那就說明你已經忘乎所以了,這是一種;再次一種就是心昏沉,昏沉的話就屬於心是一種低弱的狀態。高舉就是一相應激動的沒完沒了,昏沉就是說完全在那打盹,或者心神暗鈍,根本就提不起神來,這也算是一種第五種詬病。所以我們心高舉和低弱都是有過患的,要調到這個心不偏不倚,端身正念,這樣的聽法源源不斷的灌到自己的本識中,這才可以說是一種比較相應的狀態。

最後一個也是大家常容易犯的,就是沒有忍耐心。這個沒有忍耐心體現在哪裡?有時候可能有些場合,我們要安排大家盤腿坐著,有些還有椅子,有些就是禪凳,那麼有的腿子不行,或者說聽著聽著就難受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是忍不住了,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知道這個忍耐忍耐就是練我們的心性和身的。

你想這個時候可能會很痛苦,我們就要想想說,由於我們聞法得了智慧,身心清明,修學聖法我們可以說至少是生善道,乃至得解脫往生極樂世界。如果說我們這一點苦都受不了,那如果說我們由於沒有法的智慧,造業、輪迴乃至下墮三途那個苦比這個苦,要苦的多得多。這樣相對的一對比,很可能有時候我們這種難受心、無忍耐、一下子突發的這種,就像清涼池一樣給他清涼下來,滅下來了。

還有一種就是說我們要有耐心,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念,始終持續到一個這樣的一種持續狀態。因為有時候,比如看著時間,這堂法快講完了,快講完了的時候大概剩十分鐘了,你的心就開始躁動了。但是有時候大家要知道,有時候法師們講法很可能最後十分鐘,是全盤的提綱挈領,最重要的綜合法義,那你心神不寧,左顧右盼就給耽擱了。乃至哪怕說這個時間講的已經到了,或者說有的法師喜歡拖一會,又拖了十分鐘,你就按捺不住了,開始就蠢蠢欲動了,這些都是屬於心的過。

所以從以上幾點來講,我們大家都要曉得,這就是從我慢,無信心,然後沒有欲樂,好攀緣,乃至昏沉,掉舉,乃至沒有忍耐心,這都是容易出現的六種聽法過程中的詬病,希望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因為每個人的習氣表現出來的這種不一樣,所以說對於六種詬病他所相應的也不一樣,有的在這個上面容易犯,有的在那個上面容易顯現,這就是一個防範,希望大家能夠盡職恪守。

下面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就是我們在思維法義,聞了法,聞思,在思維的階段時候,容易出現的五種過失,叫做「五不記」。

第一種叫做「記句不記義」。可能有的同修對這個有所了解。大家聽過我們說四依,四依就是依法不依人,乃至依智不依愚。那麼要知道佛講法,他有時候是有一個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

學解釋就是解這個道理的,我們學習佛的經教是一層,那麼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的話,就是對於佛經的這種領解,我們不但要依文解義,還要離文而悟義,就是說佛陀這麼一番的描繪,他的所指是哪裡,你不能死摳著句子而不去深刻的理解他的內涵。

記得好像是《證道歌》裡也曾講到,他那會也是「分別名相不知休」,就是沒完沒了的在佛法義理大海中來來迴迴的折騰,這個是什麼意思,那個是什麼概念,最後學了一肚子的知識,可是你問他一點悟性都沒有,何況心性上的本命元辰,他連感覺都生不起來,不要說明心見性了。

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多聞多思,可是有時候大家還要知道依指見月,一切的經教都是為了指明我們心性光明的,如果你不往這兒會,那麼你就等於說捨本逐末了。所以在講法的過程中,第一個我們要記住不要「記句不記義」。

我記得曾經在禪宗公案的裡面有這麼一則,講到這個很有名的很有意思的一段公案,用了一則新郎新娘入洞房,那麼入洞房的時候,新娘坐在洞房裡紅蓋頭還蓋著,她的新郎官還沒有來掀她的蓋頭,就說了一段話,她說:「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就是說本來我們應該新婚燕爾坐在這裡說說話,結果你在那兒傻乎乎的看書,她的那個新郎官(書生),我在這兒就比較懊惱,所以說「洞房深處惱予情」,最後兩句是:「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識得聲。」

就是說這樣的新娘子沒有辦法,她只好一次又一次的叫著丫鬟(小玉)嘛,一會兒給我拿個毛巾,一會兒打點洗臉水,一會兒泡一杯茶,她頻頻的呼喚小玉,其實她的原意不是為了叫小玉拿這個拿那個,而是讓她的「只要檀郎識得聲」,就願她的那個笨的新郎官回過頭來給她掀蓋頭,說說知心話。

這則故事裡面表達的就是什麼?就是說所有的眾生就跟那個愚癡的她的新郎官,檀郎一樣,非常教條,就是死摳所謂的文字書嘛,書獃子一樣。那麼,他不知道「頻呼小玉」就是佛講法呀,雖然不斷這樣說說說,可是他的旨歸在哪裡呀?希望「只要檀郎識得聲」,你要識她的聲,而不是要聽她頻呼小玉給我拿這個拿這個每一次的意思,這就叫言外之音。所以說從這點來講我們叫「記句不記義」,你要懂得他的意思內涵,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五種不應該發生的就是「反記」,就是句義不相合。這個頭一種你就是「記句不記義」倒也罷了,那有的人他可有意思了,這個我的經驗是太多了。有時候我們講法義他不隨順著你的法義去悟,或者提升自己的見解和信心,他只管對面的跟你發問、發難。就是不斷的告訴你,他所理解的是另外一套,然後還認為你講的是否對呢。

比如說吧,什麼叫做反記?很無奈。比如有時候我們會讚歎,出家為僧,這是人天師表,多麼多麼的好,那麼意思是說三寶的功德有多大,出家為僧就是修解脫無為法嘛,那麼從修行上來講是專業的,畢生的,那多殊勝。可是有的人他一聽了以後,他會馬上反過來說:「那人都出家了,這社會還怎麼發展呀」。他就往這會,這就叫做典型的「反記」。

你再比如像有的經典裡面講到說,人造十善業十惡業吧,那佛就說造十惡業太過的人,就是太陋劣,那麼為諸佛所不救。那他就從這點法義上,他不會隨順著佛的意思,是什麼意思。佛肯定就是希望大家少造惡業,你再造的惡業多了我都沒辦法了,那言外之意就是讓他少造惡業。

結果他反記,他馬上想到就是那佛不是無盡的平等大慈大悲嗎?由於他多造的惡業就不去救度了嗎?那佛不對。這就叫做「反記」。

特別是在佛的經典教法裡面,有時候我們是說事的,說現象的,有時候是說理的。那麼你要知道,說理的時候是不能夠講事的。就是我們在講本質平等一如的這個層面,你不能夠講每一件事情具體發生;你在講每一件事情具體發生,就得依著事來,依著事相上的軌則,你就不能講所有都是平等無二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常說了,不可以差別說理,不可以平等說事。這都屬於什麼,叫做「反記」。這個大家仔細的去悟一悟。有時候碰到這些同修們可有意思了,給你提的是五花八門,讓你真的是哭笑不得。

好,那麼我們再來看第三個和第四個一併給大家打出來。第三個更明顯了就是「錯記」。對於佛經,祖師的論典,乃至法師們在講法的時候,那你聽了這個法義以後完全或者你的記憶中記錯了,那麼你就循著這個而生起疑情,越想越對,我的是對的,實際上你記錯了,然後就可能跟你原來的見解發生矛盾和衝突,這時候疑情生起來就會斷自己的信心,這是其一。

再一個有時候,可能師父們給大家介紹法門,或者說在修行的具體操作上的時候,如果你一旦次第、或者說有些具體的功德相續上你沒有圓滿或者記錯了,可能你得不到相應的這種法的受用,其實是有可能你自己在法義上搞錯了,這時候你就又對法生起懷疑了,那就更加的麻煩。所以說從這點來講,為什麼佛還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就是不能記錯了,這個道理從心性上你一定要明瞭,這叫做「錯記」。

第四個叫「不解記」,就是說你完全是非顛倒了,不善於辨法義。大家聽過這麼一句話沒有,比如佛門裡邊常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是所有的因緣所生的法,我說這個當體就是不實在的,此起彼伏,沒有一個真正的定性的這樣的一種存在,這就無常。結果你不了解這個,那麼馬上就會說「得出這個空的結論,就是抹殺。就是說眾緣所生嘛,一定是把他生的法給去掉,弄死,完全給遮住了以後才顯現的空。」

這就是不善辨法義了,不圓融了。那我們要知道說空,你怎麼空?空的是眾緣所生的法呀,由於眾緣所生的法沒有一個定性,從而才說萬法皆空的結論,這就叫依二諦說法。那麼你不善於辨這個法義,你死執一頭崖板,那麼決定就會墮落到這個定見之中。這樣的話越學越頑固,越學自己疙瘩越多,反而還固執己見,然後可能跟別人在分享的時候,一說就是那極端的話。這就叫做「不解記」。

第五個,五不記最後一個就是「不記深妙處」,只能夠淺的見一些法義,而真正甚深的微妙法他聽不到,記不住。這個其實也是我們常說的,可能是善根福報不夠吧。為什麼說福慧雙修,一定要去培福,那麼慧才能顯現,永遠都是福慧福在前的,悲智雙運也是悲在前的,要慈悲,這樣慢慢的擴展心行,你才能夠有這個智慧出現,才能夠記到這個深妙之處。

這一點的話就是要我們用功的去解悟,去修持的話,才能夠進行積累了。特別是這種深妙我們常說佛法是「心地法門」嘛。一說心地法門的時候,淺見的話馬上就拍胸脯子以為是這個肉團,有的人說自我思維能力,自己的思想對自己的思想再思想一下,其實是第六意識反作用,大家以為這就是心。真正佛法的心地法門就是這個遍法界的心,一切的現象、一切的本質都出不了我們的現前的一念,可是就這一念之心,真的是很少有人能悟的上來,跟的上去,基本上真的埋沒了好多修證路上的英雄豪傑。

所以有時候我們就對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弄不清楚,不知道什麼是心,什麼是性,又說萬法唯心,只知道萬法唯心,不知道心唯萬法,他倒騰不過來,就是對這個深妙圓融處,他進不去,這就是一個確確實實善根福德的問題。

那麼這五種,就是我們從這五個方面,也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希望不要犯這「五不記」。那給大家講這個,是我們在聞完了以後,思的階段容易所出現的過失。所以在此把這五種過失,首先供養給大家,希望我們在此有一個正確的防範,在聽法的過程中一定要對號入座,看有沒有過失在這五個方面,要對照。

下面再一個板塊就是「四種想」。剛才跟大家講了「三過、六垢、五不記。」下面這「四種想」,「四種想」就是調整我們聽法的態度,特別是在現場的態度,怎麼樣調節心態讓它更容易的灌入法義,得到身心的受用。就是我們需要以這樣的一種心態和出發點來聽聞佛法。

首先一個就是要「於己做病人想」。我們常說病有身病有心病,那麼身體的病當然我們要假借於湯藥、藥食來醫療、干擾,讓它四大恢復正常的平衡。那麼心病就要由法藥來醫。在這個情況下,每個凡夫具足了貪、嗔、癡,有是非分別煩惱,我們就必然是一個病人。望整個三界,無一人不病,整個六道內無一人不在受病的折磨,所以我們就要知道法是一個療藥,來治我們輪迴生死之病,所以希望我們在聽法第一個,把自己一定放低,當作我是一個病人,是病人的話你才想著我要治病呀,才想著我病要好呀,如果你認為你自己沒病,有的病人就認為自己沒病,不吃藥不問診,那你永遠就只能當個病人。

所以第一個就是要「於己做病人想」,把法當作藥。因為我們的世界都是不善的,所以我們就很難招感來一個善知識,共業嘛。在這種情況下那麼我們對於有教德,有悲德,就是在教法有通達,不要說三藏十二部了,能夠通達一部經典給你講授,這就是上好的一部良藥,哪怕記住一句一偈,一節給你說了,你心開意解,這就是說明給你在治病。所以我們要對善知識要生起一種於良醫的想法。

特別是我想,大家知道這法師就跟黑板擦一樣,他不斷的在擦,不斷的在擦,他把大家都擦乾淨了,可是他自己沾上灰塵。這就是法師的功德呀。我們老盯著"說法人"他的灰塵,可是他的功德是要把我們給擦乾淨呀,黑板擦乾淨呀。我記得印祖那會兒講到了,說自己慚愧,好比像一個殘疾人一樣,就是自己不會走,那麼他端坐在十字路口,他知道怎麼走。

所以說每一個過來的人,雖然他自己不會走,他可以教別人怎麼走,往哪走是最正確的,往哪走是最近的,這就是對於走過來的人來講,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功德,特別當下就能夠步履穩的踏上這個光明大道,這個坐在十字路口的人有多重要呀,所以我們是做這樣一個良醫想。

現在人太難修到這個層面了,所以我們有時候對於聽法、聞法,最後弄得一團是非,說皈依三寶去學佛,天天皈依是非。那麼,真的是只能說法門的敗相吧,末法時期就這個樣子了,我有時候只能看一下大家的初發心,到底能夠持之以恆多久,也不曉得,也不抱希望。所以說,如果是大善根有福德的人,他會說我是來治病的,那麼對「說法人」是個良醫,這樣他的功德只在他身心世界裡面體現了。

第三個就是我們在聽法的時候,你剛才講到了,有沒有欲樂心,有沒有忍耐心,所有的一切就是說你對法的殷重,對這個教法要做良藥想,你覺得它確確實實能治你的病,那麼你才會對這個藥方子、開藥的人整體的一系列,你才能夠相應。所以說這些教法,每一個法門,每一個操作的方法,都是來對治我們的生病的。

你看為什麼做「五停心觀」裡邊或者「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心無常等等這些,「五停心觀」裡的「慈悲觀」對治我們的嗔恨心,「界差別」對治我們的愚癡心,乃至「不淨觀」對治我們的貪好心,所有的這些教法都是對治我們貪、嗔、癡的良藥。那麼你就要對這個教法生起藥想呀,大家想想為什麼世間人有一句話叫做:「得病亂投醫」?那就說明你特別想讓這個病好,最後急得就跟熱鍋上的螞蟻,沒頭的蒼蠅一樣,如果真正能夠帶著這種心態來渴求的來聞熏佛法,那真正才能把這種皈依心能夠發揮的張力最大。

所以第三個就是以教法要做良藥,這就是對法的恭敬。如果你對教法,不要說輕慢心了,就是完全聽起來這麼一聽,而從來不把它吃進去,那麼這就很麻煩,這個病好不了。

最後一個就是說「於依教奉行作療病想」。如果皈依已久或者受了五戒的同修們都知道,每次法事、每次法會的時候最後都要問說:「能否依教奉行」,當然我們對於依教奉行的理解,大家一定要樹立一個非常客觀的知見,這不是師父們無端的強加,就要你什麼都不能反駁,不能對著幹怎麼怎麼樣,就是像一種強制性的,好像沒有人權一樣。

這個依教奉行,大家首先要問這教是從哪來的,是佛陀的教導,所有的三寶師父們他都是照著佛說的,那麼他是代佛宣法,你依教奉行就是依佛的教法而去奉持受行,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能夠真實的依教奉行,那麼你的這個就是正在治療你的貪瞋癡病,你的病就能夠好的很快,快速的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說對於依教奉行,因為有時候我們也是口角滑過,但是真正依教奉行從心地上能夠生起對三寶的信心,對法師的這種依教奉行太少了,很多時候都是陽奉陰違,或者懷揣著自己的小九九,不知道是要欺瞞天地,還是一切自以為我聰明別人都傻,你不知道欺來欺去完全是欺自己呀,真正的依教奉行就是一個老實修行的佛弟子,佛讓我幹什麼就幹什麼,佛讓我說因果輪迴很苦,那我就要知道這是苦的,你千萬不要說:「哎呀這個世界花花綠綠我覺得挺好的。」那你這個佛弟子就是跟佛對著幹。

其次,佛說既然是苦的,我們就要出離這個輪迴,要了生死,那我們就是要依教奉行,療這個病,生死是病,輪迴是病嘛,我們就要想方設法的出這個圈子,就要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做。佛說在這個世界修行很難,不如從是西方有世界名曰極樂,往生極樂世界在那修行快速成就,圓證三不退,那釋迦牟尼佛讓我這樣做,那我就依教奉行嘛,這就叫做療病想。

總歸這四種想,我們就說這是一種觀想,很重要,這樣的話能夠這樣不斷的激盪,就會激活我們比較麻木,沒有信心,不開化這種剛強,這種鐵的這樣一種業障,就是我們常說的現前在調治,要當真的去觀想,要放下身段,那麼這樣才能算一個受用甘露法水的一個佛弟子。

就好比我們常說念佛一樣,要常將生死掛心頭呀,就是瀕臨要死亡一樣,馬上要死了,那麼我們就跟常態就不一樣了。所以說聽法的也是如此,要時刻的這樣起觀,把他調製到一種非常態下,我們就會得到法的真實受益,不要在常態的這種泛泛悠悠中過日子。

今天晚上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我們說既然聞思講堂要講成佛之道法啦,那麼希望諸位首先把聞法上的該怎麼樣,不該怎麼樣,什麼是功德,怎樣是過患,要銘記在心,不斷的相應。希望這堂課大家把這些東西記在心裡,以後還能要常複習常對照,因為一不留神我們就忘了,就犯了。

所以說如果一放一忘,我們的聽法功德就會大打折扣,這個就是聞法之要,不用覺得認為是條條框框這麼多,光聽這個我就煩了,不要說以後再聽法了,這個都是為我們好。

大家來聞法,一定要是非標準,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為什麼我們說佛門要受戒呢,戒就是為我們好。可是不理解的戒,他就認為強制性的讓你什麼都不能幹,這就是兩種心態。

所以說你當真能夠發心來聞法,要去學修,那麼對於今天晚上這個就可以說正中下懷,正合我意;如果你聽的越聽越不盯對,越聽越煩,說法師還沒開講就給我們設了這麼多條條框框,那麼確實你就緣太淺了,沒有這個福德,那希望你就去修正。

好,那麼今天晚上是我們《成佛之道》聞法群的第一堂課,跟大家就分享這麼多,希望我們回去在私底下好好琢磨一下,這就是法,只有這個法能讓我們解脫,能讓我們成佛。所以在這個法的大背景支撐下,我們才可以稱之為說我在學佛,我在修法,也只能跟這樣的一種法相應,那麼我們才可以說我在聞思講堂,我來聽聞佛法,希望大家深思之,憶念之,然後能夠遵守之,持之以恆的遵守。今晚就是以這個「聞法之要」供養大家,希望大家能夠生起真實的受用。

今天晚上的法就講到這裡,謝謝諸位來聽聞,那麼下一週我們開始講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如果有條件的希望先去複習一下,因為他都是五個字五個字的偈頌,所以其實讀起來也很上口,下星期開始我們講解這個。

今天就到這裡。南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龍施女得佛授記因緣

過去,佛陀帶領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及五百位諸大菩...

菩薩成就國土,要有兩種準備

這一科是與之授記。舍利弗尊者在方便品明白了權實不二...

學佛要從做人開始

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修行要經多長時間才能圓滿

凡位菩薩的觀照,第一個階位是勝解行地。這個勝解行地...

緣是我們多生多劫積累而來的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做法藏菩薩,在這個世間發願修行,而...

成佛的三個步驟

我們現在怎麼去成佛?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解決往生的...

何謂「名字即佛」與「觀行即佛」

名字即佛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方聽無生曲,始聞不死歌...

阿彌陀佛也是古佛再來

當釋迦牟尼佛在講了《法華經》之後,稀有難遭,極為殊...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大藏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註音版】往生論

往生論...

修學楞嚴咒有十妙

(一)妙清淨:至心持咒,身口意三業就能清淨,誠意誦...

婚外情、一夜情的九大害處

古諺:飽暖思淫慾。現在物質極大豐富,中國聖賢文化卻...

為何名為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過去修什麼法門,現在得名為觀世音呢?具有...

日落西山憶故鄉,急需檢點辦資糧

佛法教導我們:人要自己掌握命運、掌握生死,就是避免...

眼前萬物生生不已,皆凡夫之所妄計,實無所生

佛說一切法從因緣生者,緣生無性,正示生無所生也。 人...

佛像的真義與不敬的果報

恭敬佛像之學處分三: 一、真實義;二、以公案說明不敬...

輪迴與轉世

第一節 人死並非如燈滅 在大乘佛法的顯宗教理中,是將...

外讓一步,心進一步

一個不懂得為親人讓步,為朋友讓步,為愛人讓步,為合...

夫妻之間如何相處(佛經節錄)

節錄《善生經》(中阿含) 丈夫對待妻子的五個要點: 一...

國王攜妻捨身為奴

過去有一位國王名薩和檀,即施一切義,只要他人有所求...

現三寶形象的,都不應該隨便使喚,否則損自己的福報

若看到沙彌,即使是孩童年齡的小沙彌,也一樣要禮敬,...

如何依止善知識

一、善知識的名義 善知識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一般是講知...

亡者助念後,遺體顯相由劣轉好,能往生嗎?

問: 弟子前幾天在寺院裡給一個朋友助念,他臨走前幾...

要選擇希望還是絕望

有兄弟倆,一起外出經商。然而,在半途遭遇了惡人,他...

轉紛諍為正義.化戾氣為祥和

面對今日社會種種紛諍、不安、惶惑等亂象,我們要如何...

定課多少不重要,但堅持很重要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

【佛教詞典】紇利俱

悉曇字 (hrīh)。又作紇利、纈唎。密教視此為金剛界...

【佛教詞典】三衣失受持相

亦名:衣之失受相、四礙、失衣相、袈裟失受相 子題:界...

【視頻】慧律法師《揚己齊佛-狂魔入心》

慧律法師《揚己齊佛-狂魔入心》

【視頻】《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

《佛說寶賢陀羅尼經》男聲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