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有十種行持,可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皆仁法師  2019/04/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有十種行持,可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八十華嚴》中說: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也就是說大菩薩有十種行持,可以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那麼是哪十種行持呢?

第一種: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呢?

《八十華嚴》中說:「若有淨信堅固心,常得親近善知識,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

《八十華嚴》中還說:「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可見親近善知識之殊勝。

為什麼要恭敬供養呢?

《八十華嚴》中說:「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勸化眾生令進策,常勤供養於三寶。」

正是因為恭敬供養三寶是超出魔境、速成菩提之因,所以要恭敬供養。

第二種:不自尊舉,不自讚嘆

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自尊舉,是指不自己抬高自己。不自讚嘆,是指不王婆賣瓜一般自讚自誇。

兩者都是邀名生慢之舉,也就是說是慢心滋長的體現,所以要從源頭上杜絕這樣的小心思。

第三種:於佛深法,信解不謗

讀過《法華經》的居士也許會知道「五千退席」的典故,雖然佛的五千弟子退席的原因細講起來有甚深因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佛所說的微妙法義不能聽受,反而起謗,這就很可怕了。

所以,經中告訴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自己目前尚不能了解的深法,一定一定不要誹謗,甚至連誹謗意念都不要動。

也許有人會跳出來說:「憑什麼啊?難道連懷疑也不可以嗎?」

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允許懷疑,也允許質疑。

但是在修證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是無法了解佛法的真正奧義的,所謂「功夫不到全是迷」,在這種時候,心中可以有所懷疑,但是一定不要起誹謗之心。

經中所提及的,是佛陀的慈悲,先給我們打個預防針,讓後世眾生避開謗法的惡因,從而避免惡果。

但是,對於大菩薩來說,這就可謂是毫無壓力了,因為他們對佛所說的深法,都能信解無礙,就是這麼厲害。

第四種:未曾忘失一切智心

什麼是一切智心呢?一切智心,就是求一切智的心。進一步說,一切智心,就是願求佛種的智心。

這就好比一個性格堅韌不拔的人想要達到一個遙遠的目的地,無論他在路上遇到多少的風景,他也不會因此而駐足不前,而是一往無前地往目標走去,直到抵達目的地為止一樣。

具足求一切智的心,不會因為在生死苦海中的磨難而有所淡薄,勇往無前地踏向成佛的彼岸,才是大菩薩的目標。

第五種:勤修妙行,恆不放逸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點就比較難以做到了。

「勤修妙行」,這一點就可以淘汰許多人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什麼是勤?就是精進不懈。

什麼是妙行?就是佛所說的一切微妙甚深法門和菩薩要行持的種種行。如果不是宿世有大福報或者多劫熏習,是難以得到聽聞這樣甚深法門和行持妙行的機緣的。

所以,這一點就可以直接刷掉一大票人了。不要不服氣,修行的路上就是那麼的殘酷。

那一般人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呢?那當然不會沒有機會。

佛陀所設立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種種眾生而設,就算是再難以救度的眾生也會有與之對機的法門,只是眾生未必會積累到如此大的福報罷了。

所以,對於一些眾生來說,雖然修慧很重要,但是修福也是不能荒廢的。沒有福報,就連「想要修法」這樣的願望都難以達成啊。

第六種:常求一切菩薩藏法

什麼是菩薩藏法呢?

菩薩藏法是指,詮釋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等內容的大乘經典。像《法華經》、《華嚴經》這些經典都含藏著菩薩修學之法。

如《解深密經》卷四中說:「菩薩云何應當修學?……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

第七種:恆演說法,心無疲倦

為了利益眾生,菩薩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而隨緣、隨機、隨處宣說不同深淺的法義,而心中沒有疲倦。

這就很厲害了,因為說法是相當累人的,而且還要針對不同的根機的眾生說法,那就更累了。如果是對於凡夫來說,就只能抱怨說:「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想要了解菩薩如何度化六道四生眾生的話,可以讀讀慧思大師所著的《諸法無諍三昧法門》。這一法門也是傳說中「媽媽問我為什麼跪著讀經」(不知道這個梗的請自行搜索)系列的厲害法門之一,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詳細講講。

第八種: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

什麼是歸依呢?歸依是指向殊勝者歸投依伏。《大乘義章》中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這是指菩薩身心歸投於十方一切諸佛,觀想十方諸佛晝夜不息救護自己。

第九種: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

菩薩信受一切諸佛教誨,憶念一切諸佛教誨,如實而修,如佛教誨而行,所以得到世尊的功德威神之力不斷加持。

第十種: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

這是指菩薩與一切菩薩在過去諸佛前同種善根,同修菩薩行,雖然如今所處階次不同,但是佛性是平等無二,並無高下之別。所以,《圓覺經》中說:「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這就是菩薩的十種行持,如果菩薩能夠安住這十種行持,就能出離一切魔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必須下很大功夫來面對每一個起伏的心念

我們在學院裡面,乃至於在修道路程上,往往會迷失方向...

星雲大師《福報與福氣》

福報,這是人人所希求的!人的身體胖了,就說「你發福...

世俗的欲樂

佛陀的僧團中,有一群剛出家的年輕比丘,他們原本是僑...

修空觀的三種觀法

智慧的觀照應該怎麼觀照呢?就是我們遇境逢緣應該怎麼...

不要只求順緣,還要求點違緣

我從小就有很多的疑問,也喜歡問。長大以後去讀書,老...

圓瑛大師禪淨雙修的思想

(一)由禪入淨的實踐 圓瑛大師,福建古田縣人,十九歲...

群處守住嘴,獨處守住心

這兩句話實際上是兩句教人如何立身處世的話。 第一句...

如法修行 如佛親教

過去,佛陀曾住在迦毗羅衛國的尼拘律園。一日,斛飯王...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大藏經】【註音版】大方廣佛華嚴經(81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藏經】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如何修持藥師法門

修持藥師法門,與修持極樂淨土法門一樣,需要信、願、...

平常迴向要願我們臨終無障礙

印光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就是:我們平常修福報,...

念頭不受控制要怎麼辦

問: 我學佛很久了,可是還常常有各種各樣的不好的念...

修行是細水長流,不是一下子就能到位的

有一天去一座寺院覲見一位老和尚。到那裡的時候,恰好...

心懷嫉妒,必定也反噬自己

一個人的幸福除了他自己的努力以外,還有他各方面因緣...

夢參老和尚:生病的時如何發菩提心

吃飯是佛法,上廁所是佛法,在菩提心的觀照下,幹什麼...

往生之要關,念佛之妙訣,就在此字

示施聖藏居士 我佛教化眾生。雖法門無量。要而言之。先...

我們信仰的是三寶,不是信仰哪個人

如果菩提心沒有生起來就很容易退轉,這是不變的信仰。...

從不好的果報中推出前因

我們看一個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這是...

五種食物助你去口氣

口氣難聞,口氣重,影響了我們的正常交際。那口氣重該...

聖嚴法師《提起放下》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

如何解決往生的最大障礙

從淨土宗的觀點來看,對我們往生最大的障礙是什麼?貪...

仙道跟佛道差在哪裡呢

阿難!是等皆於人中煉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

學佛的四大因緣,你屬於哪一種呢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在輪迴中不知道漂泊了多久,...

人生只是過客

在前一世紀裡,有一位美國的旅行者去拜訪著名的波蘭籍...

持名念佛,殊恩中之殊也

疏文:而於其中,復出念佛一門。不論大根小根,但念佛...

【佛教詞典】先所生起諸行滅

【先所生起諸行滅】 p0634   瑜伽八十六卷六頁云:先...

【佛教詞典】善哉

【善哉】 p1136 瑜伽八十三卷九頁云:言善哉者;是諸聖...

【視頻】杭州中天竺法淨禪寺

杭州中天竺法淨禪寺

【視頻】蓮池大師警策大眾八條

蓮池大師警策大眾八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