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華嚴》中說: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捨離魔業。也就是說大菩薩有十種行持,可以遠離魔業的障礙和困擾。
那麼是哪十種行持呢?
第一種: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
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呢?
《八十華嚴》中說:「若有淨信堅固心,常得親近善知識,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
《八十華嚴》中還說:「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可見親近善知識之殊勝。
為什麼要恭敬供養呢?
《八十華嚴》中說:「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勸化眾生令進策,常勤供養於三寶。」
正是因為恭敬供養三寶是超出魔境、速成菩提之因,所以要恭敬供養。
第二種:不自尊舉,不自讚嘆
這是什麼意思呢?不自尊舉,是指不自己抬高自己。不自讚嘆,是指不王婆賣瓜一般自讚自誇。
兩者都是邀名生慢之舉,也就是說是慢心滋長的體現,所以要從源頭上杜絕這樣的小心思。
第三種:於佛深法,信解不謗
讀過《法華經》的居士也許會知道「五千退席」的典故,雖然佛的五千弟子退席的原因細講起來有甚深因緣,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佛所說的微妙法義不能聽受,反而起謗,這就很可怕了。
所以,經中告訴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自己目前尚不能了解的深法,一定一定不要誹謗,甚至連誹謗意念都不要動。
也許有人會跳出來說:「憑什麼啊?難道連懷疑也不可以嗎?」
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允許懷疑,也允許質疑。
但是在修證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境界是無法了解佛法的真正奧義的,所謂「功夫不到全是迷」,在這種時候,心中可以有所懷疑,但是一定不要起誹謗之心。
經中所提及的,是佛陀的慈悲,先給我們打個預防針,讓後世眾生避開謗法的惡因,從而避免惡果。
但是,對於大菩薩來說,這就可謂是毫無壓力了,因為他們對佛所說的深法,都能信解無礙,就是這麼厲害。
第四種:未曾忘失一切智心
什麼是一切智心呢?一切智心,就是求一切智的心。進一步說,一切智心,就是願求佛種的智心。
這就好比一個性格堅韌不拔的人想要達到一個遙遠的目的地,無論他在路上遇到多少的風景,他也不會因此而駐足不前,而是一往無前地往目標走去,直到抵達目的地為止一樣。
具足求一切智的心,不會因為在生死苦海中的磨難而有所淡薄,勇往無前地踏向成佛的彼岸,才是大菩薩的目標。
第五種:勤修妙行,恆不放逸
對於許多人來說,這點就比較難以做到了。
「勤修妙行」,這一點就可以淘汰許多人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什麼是勤?就是精進不懈。
什麼是妙行?就是佛所說的一切微妙甚深法門和菩薩要行持的種種行。如果不是宿世有大福報或者多劫熏習,是難以得到聽聞這樣甚深法門和行持妙行的機緣的。
所以,這一點就可以直接刷掉一大票人了。不要不服氣,修行的路上就是那麼的殘酷。
那一般人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呢?那當然不會沒有機會。
佛陀所設立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為了種種眾生而設,就算是再難以救度的眾生也會有與之對機的法門,只是眾生未必會積累到如此大的福報罷了。
所以,對於一些眾生來說,雖然修慧很重要,但是修福也是不能荒廢的。沒有福報,就連「想要修法」這樣的願望都難以達成啊。
第六種:常求一切菩薩藏法
什麼是菩薩藏法呢?
菩薩藏法是指,詮釋大乘菩薩修因證果等內容的大乘經典。像《法華經》、《華嚴經》這些經典都含藏著菩薩修學之法。
如《解深密經》卷四中說:「菩薩云何應當修學?……由五種相,應當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藏,波羅蜜多相應微妙正法教中,猛利信解。」
第七種:恆演說法,心無疲倦
為了利益眾生,菩薩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而隨緣、隨機、隨處宣說不同深淺的法義,而心中沒有疲倦。
這就很厲害了,因為說法是相當累人的,而且還要針對不同的根機的眾生說法,那就更累了。如果是對於凡夫來說,就只能抱怨說:「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
想要了解菩薩如何度化六道四生眾生的話,可以讀讀慧思大師所著的《諸法無諍三昧法門》。這一法門也是傳說中「媽媽問我為什麼跪著讀經」(不知道這個梗的請自行搜索)系列的厲害法門之一,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詳細講講。
第八種:歸依十方一切諸佛,起救護想
什麼是歸依呢?歸依是指向殊勝者歸投依伏。《大乘義章》中說:「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怯依勇。」
這是指菩薩身心歸投於十方一切諸佛,觀想十方諸佛晝夜不息救護自己。
第九種:信受憶念一切諸佛,神力加持
菩薩信受一切諸佛教誨,憶念一切諸佛教誨,如實而修,如佛教誨而行,所以得到世尊的功德威神之力不斷加持。
第十種:與一切菩薩同種善根,平等無二
這是指菩薩與一切菩薩在過去諸佛前同種善根,同修菩薩行,雖然如今所處階次不同,但是佛性是平等無二,並無高下之別。所以,《圓覺經》中說:「不重久習,不輕初學。」
這就是菩薩的十種行持,如果菩薩能夠安住這十種行持,就能出離一切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