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宏海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宏海法師  2019/01/04  大字體  護眼色

宏海法師: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一講)

好。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請放掌。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各位有緣人。

今日因緣殊勝,我們在此再以此因緣,做一個法供養。跟大家講講,在佛的遺教教法中,有一部部頭比較小的經典,但是非常實用的經典,叫做《佛說八大人覺經》,這部經典很朴素,但是這次之所以選擇來講這部經典,也是我們有一點點的針對性,就是前期幾個緣起,跟大家做一個說明。第一個講這部經典,就是說我們現在學修佛法,那麼往往有時候在原地盤旋繞步,不能夠行進於這種,很好的利益之中,佛法的法意之中,乃至有時候,這種對法的相應度跟不上,主要的原因出自於哪裡,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出離心比較淡,現今人總是在世間法裡邊比較投入的多,那麼在出離心上他使不上力。

所以在此,不能夠支撐著有足夠的這個原動力來修法,所以這是這次講這個《八大人覺經》第一點,希望能夠在這個上面有所小補和改觀,對每一個修學者來說。第二點就是說,也許我們有時候有一些相應,或者感覺還不錯,似乎有一些法喜的感覺,但是由於你的心力度的不夠,那麼平常,平淡日子裡面,還可能感覺可以,一旦稍微有一些順逆境界,那麼馬上就開始,稍有不慎就打失了這個道心了,這就是說明我們平時的覺照力不夠,沒有相續,似乎有一念相應的時候,但是他沒有相續執持過來。

所以,就是進進退退,上上下下,搖擺不定,這還是我們平常覺的功夫不太夠為此。我們再講《八大人覺經》。第三點,因為長期以來也一直是在講法,那麼我們號稱大乘佛法,說的是談玄說妙,那麼談玄說妙當然可以開發我們的甚深見地,到佛法之尤微難至之處。但是,如果談玄說妙多了以後,往往就是,也要接地氣,你這個地氣接不上,你再怎麼講得說得痛快,引人入勝,聽得是聞所未聞,耳目一新,但是,太高太廣了你用不上,就第一步都邁不出去,所以其他的法意就更談不上受用了,這是我們來講《佛說八大人覺經》。

當然最後一點就是,因為我們現在,始終我們在堅持弘揚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法門,那麼大家都知道,淨土法門的信願行三資糧的核心就是願力,願力的內涵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那麼我們就要用這個微細的,微密關觀照上,來正確地領悟,這個世間的苦空無常,這也是這個《八大人覺經》裡邊,給我們非常到位的展現出來,佛稱性宣說的這麼一個法位味。

這樣容易讓我們修淨土的行人,激盪一個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心,把我們的三資糧核心的願力,給他進行一個更好地充滿。所以,為此幾種種種因緣相聚,我們今天在此錄製一部《佛說八大人覺經》,希望能夠生起這樣的功德,因緣殊勝,也希望諸位能夠聞思功德,法喜充滿。

大家都知道佛法的弘傳,基本還是賴僧而傳,那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印度滅度的時候,所有的弟子都圍繞在榻前,佛的一生都在講法,涅槃終時亦不例外,所以在佛門裡邊最有名的,在佛涅槃之際,說了三次開示,我們通常稱之為「遺教三經」。一般除了《佛說八大人覺經》之外,另外一部就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有時候我們也把這部經,格外稱之為《佛遺教經》,還有一部叫《佛說四十二章經》,這三部經典合起來,我們稱之為佛的遺教三經。

其實每一場的開示,都是釋迦牟尼佛臨舍報圓寂涅槃這樣的一種,要色身融入法界的時候,給他在場的弟子一個諄諄的教誨和囑託。所以他是非常的感人,也很朴素,而且在我們修行的下手處,他已經講得非常的面面俱到了。當然我們在理解佛遺教遺教,我們說這好像是說一般人走了死了,對於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來講,你看為什麼佛還有一個名號叫做善逝,逝世的逝,我們說世間的偉人走了都是說逝世了,善逝就是說可以善超諸有,就是說他的這個很妙,我們說不但可以很自在地走,還必然能夠再應化的來。

所以這才叫善逝。可能這一場度化眾生的法緣,暫時告一段落,因緣到頭了,那麼叮嚀一下門下的弟子,我不在以後將來怎樣怎樣怎樣。其實佛陀的這種智慧,他的這種佛身週遍於法界的功德,是轉頭又來的,所以才稱之為善逝。那我們在正確認知和理解佛的遺教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做如是的領悟。其實佛的法身,是永不滅的,在常寂光法界。

為什麼說有這樣的一個遺教,就是說,首先大眾覺得佛如果法身常住,我們常以得見的話,對佛法生不起稀有難遇之想,再一個隨順著我們這一個世界的情形人壽百歲,那麼一次又一次地度化圓滿,而去滅度,這也是十方三世諸佛的常法,所以這裡稱之為遺教經。

其中《佛說八大人覺經》是遺教經裡面的一部,這個我們明瞭一下。

《佛說八大人覺經》是我們一般初入佛門,初機學佛的必讀經典,流傳得非常廣泛,而且這三部經典,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典,最早的流入東土經典中的代表。那麼其中字數最少的就是這部我們今天講的《佛說八大人覺經》了,一共只有三百七十二個字。但是雖然他的經文短,內容特別豐富,面面俱到。用這八個層次列出了菩薩所覺悟的八項真理,八個法門,那麼對我們現實的人生,也有一條指導修行的大路,特別是他不但我們常說具足了原始佛教的精髓,也包含了我們大乘菩薩道的度世精神。

所以可以說這個《八大人覺經》,他是融合了大小乘佛法全部的經意,是這麼一部經典《佛說八大人覺經》。那麼希望,在我們能夠現前聽法的諸位同修,在聽法之前,能夠手裡先請到一本法本,不管通過什麼因緣途徑,哪怕說在網上下載的打印張,這個紙上,那麼在聽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明瞭,把經法的內容,法本拿在手裡,對照起來聽,這樣的話,不會聽到哪裡也不曉得。

好,首先我們常說講一部經典一定要從這個經題開始講起,基本上所有的經典,他有一個範式就是整個的內容都含藏在經典裡邊,把他濃縮的先做一個代表性的陳述。所以,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佛說八大人覺經》這個經題,我們來做一個貫解。常說的提綱挈領,那麼這部經題的主要的內涵,是一個字,就是「覺」,修行的方法,目的,成就,從始至終都貫穿著這個「覺」的力,覺力。

你看這部經典裡邊,也分成八個部分,進行了一個講解,《佛說八大人覺經》。那麼首先,他說第一個是「無常無我覺」,第二個是「常修少欲覺」,第三點是「知足守道覺」,第四點呢是常「行精進覺」,第五點「多聞智慧覺」,第六點「佈施平等覺」,第七點「出家梵行覺」,第八點「大心普濟覺」,這就是整個我們,這部經典的一個大致內容版塊。

那麼,首先從這個覺的內涵來講,我們就要先講一下這個佛了,因為在其他的法會裡邊,或者講解中,我們都已經講過佛也是一個覺的內涵,那麼我們今天繞開我們常規的專業術語的表達,很朴素地了解一下,什麼是佛,其實就是智慧,真理,聖者。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梵文,翻譯成漢語的話就是,釋迦叫做能仁,牟尼叫做寂默,能仁就是代表慈悲,寂默就是代表智慧,悲智圓滿,覺行圓滿,這麼樣的一個聖人,我們稱之為佛。

所以說,對於佛,當然印度話,他是稱之為佛陀,中國人好簡,稱之為佛,佛的我們對於覺悟的理解,首先我們要認為一點,就是我們凡夫跟佛的距離就在於覺和不覺之間來劃分。那麼,如果說我們的覺悟之路,他是佛陀成就了以後,迴首過來給我們進行的指點,從不知不覺在紅塵之中,那麼我們開始有可能機緣現形了,聽聞佛法,生起了反觀的能力,那麼激盪出對世間的出離心,不斷地支撐著我們去尋求真理,並且去掌握從低級生死重複的這個輪迴中出離的方法,操之有效的方法,進而在這種煩惱海中,漸漸地讓不知不覺越來越少,讓覺悟越來越多,在這樣的一種漫長的過程中,最後終於使得完全進化成究竟覺悟,我們常說的這就是成為了一尊佛聖者。

那麼最徹底地覺悟以後,所有的這一切修行之路,都是佛作為一個先行者,得到這種智慧的大圓滿中,回過頭來的伸手接引,這是我們在凡夫本位上面所對於佛的,佛陀的一個認知,和他對我們的這個功德作用,這是我們常說的佛陀。所以我們在理解佛的這種智慧,首先要知道說我們的這個覺,是一種錯誤的,是一種幻覺,妄想的,是自我不能夠了知和正確定位的。

那麼佛的這種覺悟,他是在佛的知覺中,他一切的所謂的物質世界,精神層面,是盡情盡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這樣的一種,盡情打開的一種圓滿智慧。那麼相對於我們來講,因為我們始終有世界的未知的部分,而佛陀是盡情了知了一切世界的真理,所以在此情況下,我們從這個未知不到的部分,來去承擔,我們去未知那部分去了知的時候,就必須用佛法來進行對接。

而體現的入門就是需要信仰,因為我們現在到不了,有未知世界,佛已經全盤的知道,在他的視野中,沒有未知世界,這就是一個覺者。再一個,除了知道這個世界一切的情形,規律外,但是你還得總結出最合理的到達方法,這是佛覺悟的又一層意義,因為你自己覺悟徹見以後,還要帶領著大家一起覺,這個時候就需要一種合理的方法,來進行接引,這又是佛陀慈悲智慧的另一層次的表達。

那麼這種真理乃至到達方法,你是否能夠精準正確的生出來,衍生出來,稱性發揮出來,讓所有的眾生,依照自己的,每個人的習氣,習性,性格,好樂不一樣,體現的煩惱層面不一樣,然後還能夠納入這個體系,成功的最後也同步進行走入這個覺悟之路,有沒有這個,是否能夠成功,表達是否正確,這是佛的慈悲智慧的第三層可貴之處,這一層是更加的可貴。

所有佛陀的覺悟,慈悲,智慧,聖者的表達,就是從這些層面來體現。所以我們說,佛陀是一個覺者,智者,聖者,這種圓滿的,人生最圓滿的一個境界,我們稱之為佛。很簡單,很明瞭,但是,非常高尚,這就是我們的佛陀。那麼這裡講到的,佛說剛才我們就講到就是他的這個度生體系裡面,開始要顯發他的功能了。

那一般我們講到佛,就是這個遺教經,諄諄教誨,臨涅槃之際給大家的開示,我們常說的開示,請講法,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都離不開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個方便一個現象,就是必須要用語言來表達,用思維來接受,離不開一個說,要說,用話來表達,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那麼這個說,顯得非常的重要,你比如說《金剛經》裡面說,不要說我有說法,有說法的話就等於謗法。

可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所有他的生命內容,就是在講經說法,這樣理解我們就是,說無言之教,說的是離說之法,這稱之為說法。所以在佛陀的說法的視野範疇內,我們是不妨這樣理解,第一層叫做「聖默然」而說,就是以無言來表達他的這個說的這個法,大家如果有修學過佛法,甚至讀誦過經典的話,最典型的大家去看看《金剛經》,《金剛經》裡邊,一部《金剛經》也是用言說來表達,但是他的序分裡邊是最核心的表達,就是無言之教。

你看釋迦牟尼佛,跟弟子一起入舍衛大城,還是挨家挨戶的去乞食,完了以後把缽吃光完了以後把缽洗好,把這個都洗乾淨,在那兒裡鋪開臥具,敷座而坐,如如不動的,看不出他們有任何的說玄妙,這個讓人耳目一新的教言出來,開示沒有,就是這個最平鋪直敘或日常生活的表達,就是最真實的真理,所以這種說法叫做聖默然,不說之說。

你看大家我們在特別是在後來流傳到中國教法之類八大宗派裡面,唯一最代表聖默然的就是禪宗,無言之教,教外別傳直指人心,就這個語言,都是蒼白的,就這個動作,也只不過是為了點撥,一切就是讓你心心相印,心照不宣,這叫做聖默然之說。那麼還有另外一種就是聖說法,那麼就要盡情的去說,哪裡有疑問,有小疑情必須趕緊去破疑,哪裡有這個生不起來信,趕緊去勸信,哪裡有時候修行的方法如何,那麼趕緊去有條有理的去說行,怎樣去修行,必須面面俱到地去說,認認真真地去說。

所以在這個層面來講,你看就是有說頓法,有說漸法。那麼如果從理解的層面來講,就說的是教法,如果說無言之教來講,就說到是宗法,宗門的宗,當然我們也有淨土中說的是易行法,那麼其他的相對而言就成了難行法,有時候說的是化教法,就是勸大家怎麼走,怎麼走,在前面引化著走。還有一種說的是一制教法,就是設立出來一個條條框框,戒律後來的清規,你守著這個,這樣的修行之法等等等等,這就叫做聖說法。

那麼,所有的一切之法,一切行門,一切法門,全部是為了什麼,必然之路,就是說我們邁步之始聽法,首先生的是出離心,覺悟心。今天我們講的佛說八大人覺經裡面,最契機就是讓我們生出離心,有這個觀照,這就是佛和佛說,我們如是理解。那麼,八呢,大家都知道,這是個數目,是一個概念,名詞裡面表達數的,在《百法門論》中裡面不是有這個數嗎,也講到數是一法,經中講到這八條道理的法門,是以這個數來楷定的,這很好理解。

後面再兩個字叫做大人,佛說八大,什麼是大人,大人是有學問的,我們一般覺得說人世間也不是說你年齡活的老了,長大了叫做大人,或者你個兒長的高,這個有時候也叫大人,當官的位顯,古人不是稱當官為某某大人,這些是世俗的一種理論。我們這裡什麼叫做為大,首先要從世間法和出世間法裡兩重來論,你比如說從世間法裡面常說的,當然相對於大人有小人,心藏這個常奸,這個不合倫德等等,這些人那麼我們常說他是小人呀,有君子有小人,或者我們說一個這個豪氣,肝膽,這個人很仗義,講豪情的,這我沒也說,丈夫,這個人有本事,有能力,有膽量,覺得這是人中的比較大量,大度的人,這是一層表達。

但是我們要知道,這都屬於世間的所謂的大人,不能在此稱之為圓滿的大人,縱然他有一些本事,你比如說,你看我們講起來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不就是文天祥,或者有一些這個,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說的是項羽,這都屬於英雄豪傑,甚至不怕死,這也可以稱之為世間的大人,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我記得小學課本上那會兒常講。

可是,這些人他不畏生死,可以說值得尊敬,但是,他不知道這個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不知道生死可了,稱之為可悲,從這一點層面來講,就不能稱為大人,因為沒有這個出世之見,哪怕說在人世間裡面,你已經財寶富可敵國了,那你還是在世間,那怕你的福德在古時間已經到了皇帝了,九五至尊了,住在皇城裡邊,號稱萬里山河獨具,九重殿閣高居人中第一了,還不是稱之為大人,何以故,就是因為這些都是屬於世間,那大家講,如果世間的大人來講的話,人裡邊你是一個佼佼者,往上面還有天人,天人也可稱之為大人,天人比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大,為什麼,他叫做六道大人,六道裡面的大人,是可以的。

但是沒有辦法,他還在三界,這都不是說我們這裡說的大人。那再往開了講,出世間裡面,我們就可以較量,有大有小,為什麼確實有大人,小人,比如我們常描繪的小乘,阿羅漢,乃至辟支佛,緣覺,這些都屬於說小乘法裡面他修學佛法,只是走到一定的地步,已經到了一個稍微安全的地方,但是還沒有到頭,出世間法裡面還不能稱之為我們這裡面的大。這裡的八大人覺,所謂的八大人的大人就是指的菩提薩埵他的慈悲智慧,自覺覺都具了,圓滿,尚未在說,有沒有具足,行進在這個路上,才可以稱之為大人。

所以你看在大家有了解過佛法的教理,我們常不是說有大乘與小乘嗎,乘就是運載的意思。那麼,如果你發的心比較小只想自了,或者用的時間也短,想證阿羅漢果的話,最快是按三生就可以證,慢一點的六十劫,辟支佛最快的四生,最慢一點兒的一百劫。那麼你修的法也比較是小,阿羅漢修的是四諦法,緣覺修的是十二因緣等等,反正都是屬於說是自了之法,先自了,那麼證得果位來講話,阿羅漢只是了了分段生死,我們常講這個概念,就是出了三界但是沒有圓滿成佛,特別是阿羅漢修的住到這個空性裡,你出不來的話,就成了定性阿羅漢,那就更加麻煩。

那麼所以我們這裡先講到的大人,就是指的大乘的行菩薩道的真正的大修行者,自利利他,發心就大,成的是佛果,用的時間要三大阿僧衹劫,修的法門是六度萬行等等,這都是一個大的內涵,由此我們才叫做,大道行眾生,菩薩成為覺有情,菩提薩埵。所以說這裡我們講到的大,大人是有這樣的義趣在裡面,大家明瞭一下。

當然,就我們現在修行而言,只要具足一顆出離心,真正跟佛法相應,能夠發願,離開這個染著,愛見,不被紅塵所動,漸行漸遠,超然於物慾橫流之上的時候,我們也可稱之為,一切境界動不了他,那也是個大人,確實已經很難能可貴了。這是我們從這個怎麼說呢,接地氣開始,從起修上而言,這就出世間的丈夫,這是真正的大人,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

所以今天我們來講八大人。那麼這個大人,這個人後面後綴的這個人,其實就是指的有情,凡夫眾生,人的概念什麼?我們常說多思多慮叫做人,在佛陀經論裡面講到,多思多慮那就是說你的分別多,染著重,貪心多,這個煩惱時時刻刻包裹著你,所以才叫做有情,情就是所有這類情感的表達,一味的情緒都是具足了貪瞋癡的,那麼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凡情,菩薩稱之為覺有情,就是覺的這個情,讓我們覺這些凡情,轉染為淨,轉凡情為聖情,轉染為淨怎麼轉,就是要認識到,本能的未必是合理的,所有人的這些本能的,這些情見它都是不合理的。

轉凡為聖,超越了人的功能,我們的生命太有局限性了,就是這樣一個色身,就是這樣一個生活狀態,一旦真正超越以後,我們常常可以說聖人可以得三明,六通等等這些功能,全體就顯現出來,所以叫轉凡情為聖情,轉迷為悟,就是念念常在覺道,大家反觀一下,我們凡夫的時候總是全身心都投入到裡面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了,那麼如果說一念升起來佛法,智慧的這種覺照,只要一反觀,當下就是覺的狀態,你看這個《圓覺經》,《楞嚴經》都講到覺即菩提,知幻即離,明幻即覺,知道這一切都是幻相,一念覺悟生起來,定下來,這就叫覺悟。

所以說八大人,這個大人就是其實是大人菩薩來覺有情,有情就是我們人,如是理解。當然最後從這個凡情到聖情,迷情到悟情,最後到智情,就是完全圓滿了,悲智雙運,只以度生為事業,度天下之眾生,以眾生之情為情,無情之情叫圓滿聖情,聖人的聖,是這麼一個道義。所以八大人覺,剛才我們講到了佛稱之為覺者,那一般我們在覺的路上都基本都不離此三步驟,一個是本來就是覺,這大家都知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但是這個佛性,這個成佛的可能性,如果你沒有一個點燃的機遇,機緣,沒有一個能觸發它發揮作用的這個機會,那麼這個可能性就會永遠可能不了,雖然你有佛性,你永遠是以凡夫之性而覆蓋這個佛性,所以這個時候,就是你的本覺常在,沒有始覺,什麼叫做始覺,靈動,善根顯發,學佛的那一剎那,有機緣了,走進三寶,走入佛門,皈依持戒等等這個修學三十七道品,這些這就是我們覺悟之路,始覺的進行中。

最後覺覺覺的,覺心圓滿了,叫究竟覺,這就是佛的覺。當然我們一定要對這個覺行圓滿要有個認知,就是說覺的話,一旦你只要開始親近三寶,聽聞佛法,他就有覺的這個內容了,那麼你這個覺再覺的高,你的行得跟得上,這是我們現在覺和行,覺行,覺行,覺和行它是不離不棄的,可是現在我們有時候很多時候講道理多,這個覺在,也在道理上,行沒有跟的上,覺也是走偏了,有欠缺的。

所以為什麼覺行圓滿覺行圓滿,就是佛才稱之為覺行圓滿,他說到這了,理解到這了,還做到這了,你的任務,你的願力,你因地的這個功德,所當時發的這個誓力,你有一點點的行沒有填充滿,那麼你的這個覺行就圓滿不了,所以大家都知道,真的,有時候我們,我自己也弘法,自己也再有用點功,都覺得是特別是你的這個行門沒有跟上,這有時講到這裡,你身為法師講經,有一場法沒有講滿,你行就滿不了,你有一聲佛沒念到位,你往生不了,確確實實這在你的覺知範疇內,一定要從行來滿,這才叫做究竟覺。

所以八大人覺大家看看,就是這八大菩薩修的這八大法門,就是一個填滿的過程,要讓它覺滿,還要讓它行滿,那麼大人的行不但要自己要行,還要讓一切眾生行,這也是他的行,所以你看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正覺,就是說,他一定得行滿了,地獄才空,如是理解,這叫做覺。所以說心佛眾生,本性是平等的,但是差別就在一個有沒有覺,這個覺呢不在於理論,要用你的行來表達,這就是我們說的八大人覺。

那我們來看一下經,經在佛法裡面常叫做這個修多羅,修多羅也就是經論律三藏之首,一般我們稱之為佛講的聖典,當然我們怎麼樣理解這個經。首先,經的內容的特色,就是它有真實性,完全於真實的真理來解釋世界,這個世界是怎麼構成的,眾生的種類差別有多少種,整個萬事萬物是怎麼樣的運作規律,所有的內容都體現在經的這個解釋中,所以叫做真實性,這是經的第一個功德。

第二個經的功德是超越性,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所有佛法都在經書裡面,他給你設置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來超越生死,超越煩惱,你看我們講的一切行門,一切法門都是經文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我們理解經第二個就是它的超越性,這是經的內容。第三個是什麼,開發性,在此我們講到說佛的世界是全知的,那我們的世界還有未知世界,有已知世界還是一種錯誤的覺知,怎麼樣真正心性的開發,才能夠達到這種覺行的圓滿,那麼所有的經典裡面一切的智慧,一切的法門,都是圍繞著一個目標,就是我們心性的終極開發,這就是經的功德,所以我們講它有開發性。

再一個就是傳承性,在佛門下面,是非常注重經文保持它的完整和不動的相續的,你看每一部經典最後是都有,此經當何名,如何流通等等,就是佛在講的時候就已經註重,關注到這個現象了,如果你一旦沒有一個法脈,沒有一個傳承,沒有一個保護,那麼這個道理就會散失,就會稀釋,就會摻假。所以我們在這個理解這個經的時候,就要知道它的流傳性,原汁原味的法脈,從這幾點我們來理解一下,這就是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好,那麼,時間關係,我們這一講呢,先把經題貫一下。

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華為父母,

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宏海法師文章列表

為什麼要移民到極樂淨土

我們了解淨土總要,首先要了解淨土是怎麼生起來的,穢...

如何與佛願相應

佛,梵語具雲佛陀,譯為覺者。覺悟了人生宇宙真理實相...

從文字相你來覺悟到道

佛法的道分成兩種:一種道是不能解釋的,離言說相的,...

波斯匿王的皈依

佛陀被給孤獨長者迎接到祇園精舍,這裡的環境和風景優...

你自己不覺悟,誰拿你都沒有辦法

身為一個法師,我知道諸位不容易,你們在生活當中,你...

用覺悟奉獻來提升我們人生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今天,我們相聚洗心禪寺,這是緣...

佛陀從他的娶妻生子當中悟到了什麼

這一科講到教主略史,就是我們介紹釋迦牟尼佛一生簡略...

背娑婆而向極樂

無明所引。棄覺逐塵。違遠真體。故名曰背。返其去路。...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土豆的營養價值與烹調竅門

土豆,學名馬鈴薯,別名洋山芋、洋蕃薯、山藥蛋。它和...

走出憂鬱與痛苦的四個步驟

據說,過去有一位高僧在學法的時候曾經向他的師父請教...

【推薦】主導我們的見聞覺知,其實是那一念心性

在我們生命當中,主導我們見聞覺知的,不是你的眼根,...

犯盜戒的過失跟持盜戒的功德

毀犯盜戒果報,三途果報;餘報:一、貧窮。二、共財不...

自私的迴向

有一個農夫,禮請無相禪師到家裡來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

人到中年的十六悟

一、活法 過一天,少一天;過一天,樂一天;過一天,...

【推薦】造寺供養舍利,非比丘正業

《僧祇律》記載這段迦葉尊者在佛陀圓寂之後,對比丘們...

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

正視自己的分別心,好壞是你自己想像出來的,我們大家...

明一法師:淺談懺悔業障

一、懺悔的意義: 我們不管是做什麼佛法的修行,最初...

文珠法師《三皈五戒的意義》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寶;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

不迴向亦能獲大益,此語欠妥

接手書,並閩佛化社書,及大綱大事記。備悉此社尚正當...

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宏海法師浴佛節開示

各位有緣,大家吉祥。 今天是農曆的四月初八,是我們大...

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墮生死欲坑

你很喜歡做月下老人?喜歡做月下老人,這完全是凡情,...

大安法師:是「萬修一二去」還是「萬修萬人去」

問: 有人說,往生淨土是萬修一二去,而東林法音說,...

沒有生存壓力的極樂淨土

極樂淨土的資生用具應念即至,這令我們非常神往。所以...

【推薦】厭離娑婆,要厭離全面的娑婆

學習,佛法的專有名詞叫作熏習。它不是一次完成,它是...

【佛教詞典】僕拏

梵語 pūna。十二合掌之第四。意譯為初割蓮合掌。此合...

【佛教詞典】足食戒食體

子題:糒、五似食、五種佉陀食、佉陀食、五雜正、佉闍...

【視頻】覺醒法師《玉佛問道-怎樣保持專注》

覺醒法師《玉佛問道-怎樣保持專注》

【視頻】道宣律師與天人的問答

道宣律師與天人的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