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常用佛語的背後義理

智藏法師  2018/11/27  大字體  護眼色

常用佛語的背後義理

你的業障重啊!

常聽佛教徒講業障,聽久了實在讓人害怕,到底佛教講的業障是什麼?真的會為我們帶來災難嗎?

依照《涅槃經》第十一卷的解釋是:「業障者,五無間罪重惡之病。」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五無間罪稱為業障,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和噁心出佛身血。

而在現實中,學佛者常常掛在嘴邊的業障應該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不規範行為或遭遇到的某種不幸,也稱為「業障」。在民間這個詞也有罵人的意思,意指被罵者為自己的禍患或惡果之意。而我們所害怕的災難應該是一種果報才對,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作為凡夫的我們,往往是果報現前才知道害怕,而作為有情的菩薩,當造作到可能導致惡果的因時就會警醒。所以我們應該覺醒自我,不要太執著於災難的來臨,而應該反思自己的當下,是否在守住本心,斷除造作的惡因。

隨緣吧!

面對逆境,佛教徒常常把隨緣掛在嘴邊。到底什麼是因緣?

隨緣在果,不在因。「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有的事、人都是無常的,也就是隨時會變化的。由順境變逆境是無常,由逆境變順境也是無常;死亡是無常,出生也是無常。

總之,無常就是變化,就像物理定律,不隨主觀意識而有或無。無常的原因是因緣。種下了因,緣到了,就會起變化,就會有果。緣是一些外境,是無常的,是無法控制的。所以講:「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隨緣不是懈怠,消極,而是在因上做出能做的所有努力,「果」上是好是壞都能坦然接受。但是作為凡夫的我們要做到坦然面對「果」其實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認識到「諸法無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色身,乃至「我」的這個意識,都是軀殼,都只是暫借的。其好其壞,又何必執著呢。做到這些,才是真正的隨緣。

你要多發心,常發願!

到底要發什麼心,發什麼願呢?發心和發願對學佛很重要嗎?

發心是指發菩提心和願求無上菩提之心這兩種;發願就是發誓願,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證道果。但是作為學佛者初入佛門,我個人覺得第一步其實是樹立信心,即信因果和六道輪迴。因果和輪迴是佛教信仰的基石,先要對此法則產生堅定的信念。

如果不信因果輪迴,就沒法談發心。可以看到很多學佛者,就是把佛教當學術研究或者當故事的,或者是有學佛很多年的人最後改變了信仰。所以堅信因果、輪迴,才能推導出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學佛所做的一切才有意義和動力。

要多做功德!

什麼是功德?它看不到,摸不到,為何佛教徒還要努力追求呢?

提到功德,我們很容易想到一部電影叫《達摩祖師》,裡面有一段達摩祖師和梁武帝的對話,梁武帝詢問達摩祖師:「我廣造寺宇,度眾人為僧,寫佛經、造佛像不遺餘力。凡此種種,有何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並無功德。」梁武帝追問:「為何沒有功德?」達摩祖師回答:「你不過幹了幾件好事,這實際算不了什麼功德。」

而六祖慧能大師的評價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變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祖師又說,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吾我自大,常輕一切,即自無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放下吧!

每次遇到挫折或是煩惱生起,佛教徒常要人放下,到底要放下什麼?放下人人都會說,又要如何做到呢?

佛陀曾經問弟子:「你要是對某一件事物有貪愛,將來當它發生變化時,你會不會有痛苦?」弟子回答:「會有痛苦。」佛陀又問:「一切事物是無常的嗎?」「是無常的。」「是苦的嗎?」「是苦的。」

當我們對於無常的事物有貪愛,一旦變化來臨時就會有痛苦,就會有煩惱,我們就需要放下自己的痛苦,放下自己的煩惱。說到了放下,有一個詞我們就應該加在一起學習,那就是放棄。

放棄和放下是兩碼事。現在我們經常可以在寺院裡面聽到居士說我把家也放下了,孩子也放下了,我都放下來,還是不舒服,不快樂。這些不是佛教的放下,而是世俗的放棄。

放棄了肯定有煩惱,有痛苦,當你沒有煩惱和痛苦的時候才是真正放下了。

我們佛教徒應該用緣起觀來看待周圍讓你煩惱讓你痛苦的事情,須知這些都是因緣而成,放下那些你無法掌控的外緣,但是不要放棄任何人,不要放棄任何事,這才是圓滿。

歡迎隨喜功德!

隨喜是什麼?是指隨意嗎?還是只要隨我喜歡,要捐多少,要做多少,都可以?

我們早課裡面會念到《普賢十大願》,裡面有一願就是隨喜功德,意指隨順他人的歡喜,成為自己的歡喜,或見他人所做的功德善事,自己心生歡喜,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樣,盡力去助他成功。

有這樣一個故事:寺院裡面分橘子,讓師父們自己拿,每人一個。這個時候怎麼去拿這個橘子呢?如果拿大的,會被人說修行人的貪心很重;如果拿小的,會被人說是沽名釣譽。其實這個時候最好解決的辦法是拿自己最近的那個。

從這個故事得到的啟示可以幫助我們對隨喜功德有一個圓滿的解答,那就是隨喜功德應該是量力而行,而不應該是隨意隨性而行。

你很有善根!

所有不善的力量,佛法歸納為貪瞋癡三毒。內心中讓三毒不生起,就可以避免種種惡業的顯現。這樣的力量就是善根。最根本的善根是自證自知、緣起無我的正見。無我、我所,斷了貪瞋癡的對境。對三毒釜底抽薪,從此不再集聚一切善不善業。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修淨土後不讀其他經律這樣對嗎

弘法宜持論公允,理事圓融,不可偏執,不可意氣用事。...

淨土因何獨指西,要令心念有歸棲

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當中有諸多的淨土,為什麼就唯獨指...

慧律法師《舉弊救偏》

佛教的原貌是清淨光明的,是反求諸己的,是絕對平等無...

掃除塵垢得解脫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槃特尊者告...

聖嚴法師《不要埋怨是業障》

有些人在遭遇困難時,就說:這是我的業障重。不僅是遇...

圓滿人身的修養

一、做正信的學佛人 既然我們大家學佛,我們要明白,...

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

問: 阿彌陀佛!我想請教一下,怎麼做好人生的收尾? ...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華嚴...

七個使人衰老的原因

導讀: 歲月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覺中,皺紋躡手躡腳地...

增長智慧的八種方法

今晚我們講如何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能夠增長智慧...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二觀:普觀

【經文】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

虛雲老和尚除夕普茶開示

諸位上座,今天又是臘月三十日了,大眾都認為是過年。...

如何防止名利的傷害

在前面的歷事練心、積集資糧以後,菩薩經過幾年執事的...

極樂淨土,人人不再設防的世界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之第三十九願:受樂同於漏盡願 第三...

平等的對待眾生

有一天,提婆達多生病。很多醫生來治病,但不能把他醫...

如理如法的放生心態

這個世界每年被宰殺的豬有將近五十億頭,雞鴨魚蝦更多...

放焰口的由來

放焰口是佛教寺廟中經常舉行的佛事活動,全稱是瑜伽焰...

星雲大師《晨起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 今天又是一個新的開始了! 所謂「一...

要謙虛、勿驕傲

在佛教中,有佛、有菩薩、有羅漢、有天人。 我們人,...

念念著相執情,故念念起煩惱

俗夫之人,看事看物,係含意識意色情感。而菩薩之偉大...

讓心靈創造幸福

第一,知道如何面對逆境。 逆境帶來的痛苦包括兩方面,...

慎獨知於衾影

慎獨知於衾影,這就談慎獨問題。這個就進一步談得細微...

【佛教詞典】妙臂印陀羅尼經

(經名)一卷,唐實叉難陀譯。勝臂印陀羅尼經之異譯。...

【佛教詞典】阿毗達磨教義綱要

巴利名 Abhidhammatthasavgaha。又作攝阿毗達磨義論。...

【視頻】淨界法師《騎龍觀音的典故》

淨界法師《騎龍觀音的典故》

【視頻】《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聆志居士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聆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