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及時回望自心,做精神富足之人

2018/07/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及時回望自心,做精神富足之人

「若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這句話或許想要告訴我們: 如果不注重內在修養,只關心外在的東西,想要獲得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

現下社會過於浮躁,人們極易陷入利益至上、唯利是圖的境地。將外在的名利、金錢、地位看得過於重要,整日裡陷入如何更快獲得這些外在的東西而無法自拔。將所謂的成功定位於是否擁有足夠的金錢、是否處於較高的社會地位,更有甚者直接將成功物化為是否擁有豪宅別墅、巨額存款。彷彿人生所有的一切目標都只是對這些物質的無盡追逐,這種對外在物質的盲目追求,極易使人迷失,陷入惶惶不可終日的忐忑當中。當外在欲求得到滿足,就得意洋洋,現實生活中一旦遭遇阻礙,無法及時獲得滿足,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甚至失去人生方向。快樂與否全然由外界決定,失去了對自身的把控。

有那麼一個人,將他畢生的追求都放在追名逐利之上,幸運的是,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一家大型公司的董事長,也有了一個別人艷羨的家庭,只是這所有的幸福與成功都只是外人看來如此罷了。子女因為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愛和陪伴,對父親沒有太多的感情; 與妻子的結合也並非由於愛情; 與手足的情感也因為長時間的疏離變得淡漠,他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每天或為了繼續保有現有的財富,或為了擁有更多的財富而惴惴不安。人不可能水遠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當他年近不惑時生意遭遇失敗,曾經的「成功」瞬間化為烏有。他沒有了金錢,妻子離他而去,所謂的朋友也第一時間離開了他,所有的打擊讓他一蹶不振,甚至失去了活下來的勇氣。他對未來迷茫不已,於是開始反思自己上半輩子的生活方式,開始反思自己對金錢、名利的態度。他過度迷信外在的名利、金錢、地位,而忽視了自己內心的富足與否,將所有的快樂建立在金錢之上,這就是為什麼他會在失去金錢之後如此痛苦。

哪有永遠的志得意滿,怎可永遠一帆風順? 或許我們更多的是需要走向自己的內心,注重對自己內在涵養的提升,找到讓心靈富足的方法。正如佛語給予我們的啟示,真正的幸福是注重內心的修養,關注內在,不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質,向內心尋求幸福之路。

精神上的富有要比物質上的富有恆久得多,那麼多文學大家在遭遇打擊之後,仍能富足地生活著、詩意地生活著,因為使得他們快樂的源泉並非極易剝奪的物質,而是文字所賦予他們的內在信仰和涵養。花時間陪伴家人、用心找尋自己的愛人、及時回望自己的內心,做一個精神上富足的人!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與同行們一起賺錢

台灣企業家郭台銘曾接到一筆大訂單,就在集團上下摩拳...

真明白佈施的道理了,就不會等

每個人的心是一塊田,自己種什麼,就得什麼樣的果。起...

有慾望就能快樂,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我們在修行當中有時候經常很沉悶,有時候很煩惱、苦惱...

佛經中有關職業與財富問題的開示

佛陀認為,一個人要想獲得財富,應當學會一門技藝,作...

晚清巨商王熾的「商道」

王熾(1836~1903年),字興齋,漢族,雲南彌勒縣虹溪...

你要用什麼思想來面對果報

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

貪心的代價

在舍衛城裡有一名叫須項的婆羅門,十分擅於農事。他總...

【推薦】如何對治貪財與貪色

無貪的境界,簡單來講就是一種清淨心,內心沒有貪煩惱...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大藏經】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大藏經】【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大藏經】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觀世音菩薩的偉大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如此被我們尊敬,是有其原因的。這是...

如何用佛法來提高生活質量

第一個方法:以慈悲心來開啟快樂的源泉。 很多時候,我...

用自己的力量來度過難關

遭遇困擾和不幸時,不要把原因推到別人身上,而不反省...

彼佛國中有二菩薩最尊第一

【原文】 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①,菩薩光明照百由...

殺豬宰羊大辦葬禮會增加逝者罪業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

四空定的過失

四空定,佛陀對它是訶責的,因為它是暗鈍。所以智者大...

重視心靈環保建設

環境的污染 我們知道今天世界面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環境...

解決了生死,父母的恩才可以報

有些人不進禪堂來,反正一天到晚有飯吃,無所謂。年青...

【推薦】是業報現前還是冤魂報復

故事發生在1965年,內蒙古黃羊灘地區的村裡有一戶范姓...

往生則必證不退轉

問:前面提到博地凡夫,只要得生淨土,便可位登不退,...

夢參老和尚《學三皈依》

釋迦牟尼佛最初在因地時,聽到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輾...

有分別與無分別

分別是一種知識、知能。如果沒有分別作用的話,則天下...

對治帶有執著的妄想

於諸識內,獨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無明主。 不間不斷...

什麼樣的心就過什麼樣的日子

有什麼樣的心就過什麼樣的日子,這是我兒時曾經聽一位...

一切具足,何假向外求覓

大珠慧海向馬祖道一求佛法,馬祖告以:「一切具足,更...

《楞嚴經》的三個重點

《楞嚴經》前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佛教詞典】尼受戒法五種

亦名:尼中五受、比丘尼受戒法五種、受比丘尼戒法五種...

【佛教詞典】韋提得悟

(故事)韋提希聞觀經之說法而開悟無生法忍也。觀無量...

【視頻】妙境法師《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

妙境法師《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

【視頻】懺雲老和尚《答問開示》

懺雲老和尚《答問開示》